对联知识.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018649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联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对联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对联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对联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对联知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对联知识.docx

《对联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联知识.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对联知识.docx

对联知识

历史

对联始于五代,后蜀孟昶命翰林学士辛寅逊在桃符板上题写吉祥词句[1]。

以后对联盛于明清,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三千年前,中国先民就已使用对偶句了[2]。

商周两汉以来诗人的对偶句及魏晋南北朝以来辞赋中的骈俪句[3],为后来对联的产生在文字上做了原始积累。

汉语词义和汉字字形的特点决定了使用汉语、书写汉字的文人对于“对偶”的修辞手法情有独钟。

盛唐以后形成的格律诗、律赋,对偶严格精密,对偶句已经是诗文的组成部分,它们的独立性在渐渐加强。

对联就是由格律诗的对偶句和骈赋的俪句发展而来的,它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

因此古人把吟诗作对相提并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者之间的关系。

早在秦汉以前,中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4]。

以驱鬼压邪。

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开始把联语写在桃木板上。

根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写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则对联: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宋代以后,中国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北宋诗人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过年盛况的真实写照。

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

据《簪云楼杂话》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后,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春联一副,并亲自微服出巡,挨门观赏取乐[5]。

从此,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

明代顾宪成题无锡东林书院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进入清代,对联曾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民国时,刘师亮讽袁世凯一联:

“袁世凯千古;中华民国万年”。

上联‘袁世凯’三个字和下联‘中华民国’四个字是“对不齐(起)”的,意思是袁世凯对不起中华民国[6]。

特点

1.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2.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

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古代汉语的词性分类与现代汉语不同),就是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3.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

在对联之中,联句最后一字被称为“韵脚”。

对联的平仄要求为“平起仄收”,“仄起平收”,亦即要求在韵脚上对上平仄,如上联韵脚为平声的话,那么下联韵脚便要仄声相对,谓之“平起仄收”,如若上联韵脚是仄声,那么下联就要以平声相对,谓之“仄起平收”。

目前有一定的人误以为传统只有“仄起平落”,但实际上是要求,而且上联韵脚并不一定要为仄声,但下联韵脚一定要相对。

4.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上下联的含义宜相互衔接,不宜重复。

(无情对不在此列)

分类

按用途分

∙春联:

新年专用之对联。

如:

杨柳吐翠九州绿;桃杏争春五月红。

∙贺联:

寿诞、婚嫁、乔迁、生子、开业等喜庆时用。

如:

一对红心向四化;两双巧手绘新图。

(喜联),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寿联)

∙挽联:

哀悼死者用。

如:

著作有千秋,此去震惊世界;精神昭百世,再来造福人群。

∙赠联:

颂扬或劝勉他人用。

如: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自勉联:

自我勉励之用。

如:

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

∙行业联:

不同行业贴于大门或店内之用。

如:

欲知千古事;须读五车书。

(书店)虽是毫发生意;却是顶上功夫。

(理发店)欢迎春夏秋冬客;款待东西南北人。

(旅店)

∙言志联:

道出志向之用。

如:

宁作赵氏鬼;不为他邦臣。

按位置分

∙楹联:

挂于楹柱之上,住宅、机关、传统建筑等处所用。

∙门联:

贴于大门之上

∙中堂联:

挂于客厅、居室醒目处配合字画的对联。

按艺术特点分

∙叠字联:

同一个字连续出现。

如:

莺莺燕燕,翠翠红红,处处融融洽洽;风风雨雨,花花草草,年年暮暮朝朝。

(上海豫园)

∙复字联:

同一个字非连续重复出现。

如:

佳山佳水佳风佳月,千秋佳地;痴声痴色痴梦痴情,几辈痴人。

(朱元璋)

∙顶针联:

前一个分句的句脚字,作为后一个分句的句头字。

如:

无锡锡山山无锡;平湖湖水水平湖。

(唐寅)

∙嵌字联:

包括嵌入序数、方位、节气、年号、姓氏、人名、地名、物名(如药名)等。

如:

鸡鸣茅屋听风雨;戈盾文章起斗争。

(老舍赠茅盾)

∙拆字联:

将联中某一合体字拆成几个独体字;有人细分为“拆字、合字、析字”等。

如:

此木为柴山山出;因火成烟夕夕多。

∙音韵联:

包括同音异字、同字异音和叠韵。

如:

树上桐子,树下童子,童子打桐子,桐子落童子乐;屋前园外、屋内员外,员外扫园外,园外净、员外静。

∙谐趣联:

取诙谐幽默之意。

如:

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乾隆);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纪晓岚)。

∙无情对:

上下联意思毫不相干,但每一个字词却对仗工整。

多数无情对都非常有趣,完全可以同时归入谐趣联。

如:

公门桃李争荣日,法国荷兰比利时。

六月黄梅天;三星白兰地。

∙回文联:

顺读,倒读,意思完全一样。

如:

马歇尔歇马,华莱士来华。

(事件报纸标题)

∙最长的对联:

作者是清末江津的秀才钟云舫,于清光绪三十年(西元1904年)在成都狱中为抒发愤懑而写的《拟题江津县临江城楼联》,上下联合计1612字。

格律要求

  对联的正规名称叫楹联,俗称对子,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汉语言文学艺术形式,为社会各阶层人士所喜闻乐见。

对联格律,概括起来,是六大要素,又叫“六相”,分叙如下:

  一是字数要相等

  上联字数等于下联字数。

长联中上下联各分句字数分别相等。

有一种特殊情况,即上下联故意字数不等,如民国时某人讽袁世凯一联:

“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

”上联‘袁世凯’三个字和下联‘中国人民’四个字是“对不起”的,意思是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

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叠字与重字是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只是在重叠时要注意上下联相一致。

如明代顾宪成题无锡东林书院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但对联中应尽量避免“异位重字”和“同位重字”。

所谓异位重字,就是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

所谓同位重字,就是以同一个字在上下联同一个位置相对。

不过,有些虚词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如杭州西湖葛岭联:

  桃花流水之曲;

  绿荫芳草之间。

  上下联“之”字同位重复,但因为是虚字,是可以的。

不过,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异位互重”格式是允许的(称为“换位格”),如林森挽孙中山先生联:

  一人千古;千古一人。

  二是词性相当

  在现代汉语中,有两大词类,即实词和虚词。

前者包括:

名词(含方位词)、动词、形容词(含颜色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后者包括:

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

词性相当指上下联同一位置的词或词组应具有相同或相近词性。

首先是“实对实,虚对虚”规则,这是一个最为基本,含义也最宽泛的规则。

某些情况下只需遵循这一点即可。

其次词类对应规则,即上述12类词各自对应。

大多数情况下应遵循此规则。

再次是义类对应规则,义类对应,指将汉字中所表达的同一类型的事物放在一起对仗。

古人很早就注意到这一修辞方法。

特别是将名词部分分为许多小类,如:

天文(日月风雨等)、时令(年节朝夕等)、地理(山风江河等)、官室(楼台门户等)、草木(草木桃李等)、飞禽(鸡鸟凤鹤等)等等。

最后是邻类对应规则,即门类相临近的字词可以互相通对。

如天文对时令、天文对地理、地理对宫室等等。

  三是结构相称

  所谓结构相称,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或者说其词组和句式之结构)应当尽可能相同,也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等等。

如李白题湖南岳阳楼联:

  水天一色;风月无边。

  此联上下联皆为主谓结构。

其中,“水天”对“风月”皆为并列结构,“一色”对“无边”皆为偏正结构。

  但在词性相当的情况下,有些较为近似或较为特殊的句式结构,其要求可以适当放宽。

  四是节奏相应

  就是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需一致。

如:

  莫放春秋佳日过;最难风雨故人来。

  这是一副七字短联,上下联节奏完全相同,都是“二——二——三”。

比较长的对联,节奏也必须相应。

  五是平仄相谐

  什么是平仄?

普通话的平仄归类,简言之,阴平、阳平为平,上声、去声为仄。

古四声中,平声为平,上、去、入声为仄。

平仄相谐包括两个方面:

  

(一)上下联平仄相反。

一般不要求字字相反,但应注意:

上下联尾字(联脚)平仄应相反,并且上联为仄,下联为平;词组末字或者节奏点上的字应平仄相反;长联中上下联每个分句的尾字(句脚)应平仄相反。

  

(二)上下联各自句内平仄交替。

当代联家余德泉等总结了一套“马蹄韵”规则。

简单说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这样一直下去,犹如马蹄的节奏。

  六是内容相关

什么是对联?

就是既“对”又“联”。

上面说到的字数相等、词性相当、结构相同、节奏相应和平仄相谐都是“对”,还差一个“联”。

“联”就是要内容相关。

一副对联的上下联之间,内容应当相关,如果上下联各写一个不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映、贯通、呼应,则不能算一副合格的对联,甚至不能算作对联。

]

第一节对联的称谓

凡事物都有名称。

对联更有它自己独特的称谓;简称对,俗叫对子或联语,后以多贴在互相对称的柱子上,又叫楹联(楹即柱子)或楹帖,楹帖又分春帖、婚帖、喜帖等。

它的单位叫副,因它分上下联互相对称,像人的肾脏那样叫一副、两副等,以区别于文章叫篇、诗词叫首、日记或新闻叫则。

上联叫出句、对公或对首,下联叫对句、对母或对尾。

例如:

明朝宰相邱琼山少年就学时,老师为解决学生争座位而出句:

“细雨肩头滴”,本是平淡的句子,而邱对以“青云足下生”,不但赢得了座位,而且表现了才志超群,全联生色多了。

其中的“细雨肩头滴”叫上联、出句、对公或对首,“青云足下生”叫下联、对句、对母或对尾。

上联叫被对句,下联叫对句,所以应说“青云足下生”对“细雨肩头滴”,或说“细雨肩头滴”对以“青云足下生”。

至于贴定的对联,如北京居庸关联“辽海吞边月;长城锁乱山”也应同样称谓,即“辽海吞边月”为上联、出句……“长城锁乱山”为下联、对句……。

我们对别人的出句或写作对联都可以叫做“对对”,因为都得先出上联然后对以下联;当然也可以先出下联,再对上联。

第二节对联的作用

从上节可见对联为我国悠久而丰富的文化遗产中独具风格的特有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是我国文化艺术芳园中极为别致的一朵奇葩,为我国人民所喜闻乐见,广泛应用。

对联的应用范围,是多方面的,宽广的:

从种类说,由春联一种逐渐发展到贺婚祝寿,交际装饰,吊丧悯死等十多种类;从阶层爱好说,先有皇帝至将相,逐步扩大到平民百姓,三教九流,七十二行,不分阶级阶层,不分贫贱富贵,人人都喜欢使用情趣各异的对联,从张挂场所说,由皇帝的宫殿苑囿到监狱牢门,由富户的高堂华厦到民众的小庐茅舍,以至祠庙寺观,亭台楼阁,名山大川,名胜古迹,清泉仙窟,门房书室,卧室案头,商场工肆,店铺坊馆,甚至戏台神座,香炉花灯,箔柜仓库,猪栏牛舍等等莫不悬挂长短不一,千姿百态的对联。

对联之所以这样广泛使用:

一、由于它有装饰点缀,衬托人们感情的作用,不论任何事情、场所、场合,有没有对联,人们的感受就有很大差别。

如新年时用了它,人们就觉得春色满园,生机勃发;新婚时用了它,人们就感到喜气满堂,美满幸福;新居时用了它,使人感到吉祥永驻,安居乐业;游览时见了它,使人感到江山多娇,胜景越常;悼亡时有了它,使人悲中兴慰,思承美德……所以它在群众中的影响力比诗词还大。

它还能以美观的体形,工整的对仗,铿锵的音韵和书法艺术、雕刻艺术结合起来,相得益彰流芳后世。

二、由于它思想内容广泛,题材多样,善于表达意境和情感,能从记事、述史、写景、抒情、言志、寄怀、宣传、鼓动、褒扬、贬斥到慨叹、讽刺、鞭挞、娱乐、交际、游戏、谐谑等等,都能随作者意志所为,完成它的作用。

可见它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今后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文化水平的提高,应用范围的扩大,它壮丽的前景是不可限量的。

第三节对联的种类划分

划分对联种类的第一人,是清代梁章钜。

他在《楹联从话》中分为故事、应制(奉皇命而作)、庙祀、祠宇、官衙、胜迹、格言、佳话、挽词、集句和杂缀十类。

可惜内容不全面,分类不科学。

按常规应根据对联内容广泛和适应性广的特点来分类,现先从适应性广来分类,对联是无事无处无时不可以贴的。

①春联。

②门联。

③堂联。

④名胜古迹联。

⑤婚联。

⑥寿联。

⑦交际联。

⑧新居联。

⑨挽联。

此外还有戏台、庙寺、祠墓、庆贺(指生子、升迁等)、灯联、谜联和器皿联等。

如果从内容广泛来分类,可分多类,现择取主要的五类叙述于下。

一、写景状物类描写壮丽风景,向为人们赏心悦目之举;绘状佳美事物,亦为人们雅兴志趣之事。

历代写景状物之联,不乏绘影绘声、维妙维肖的佳作。

如:

瘦西湖月观郑板桥亲书联:

“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

”把最常见的景物形象得肖妙而灵活。

又如书生妙对乡绅联,乡绅出句:

“竹笋如枪,乌鸦焉能尖上立?

”声言对不了,要立即驱逐,不得在他乡教书。

书生接口对道:

“兰枝似箭,黄蜂偏向利中行。

”针锋相对巧捷之至。

二、叙事咏物类我国是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故事史迹很多,可以记叙咏怀者不少,历代文人给我们留下这类对联亦众,对评述古人,体察社会,启迪后人,都大有好处。

如关岳庙联:

“义存扶汉三分鼎;志在平金一片心。

”述而有评、简练有力。

三、抒情言志类人是有思想感情,有志趣理想的,存之于内,必发于外,笔墨所到,自然流露,它可见于各类对联,亦可有它专类。

如林则徐在流放中言志联:

“西塞论心亲旧雨;东山转眼起新云。

”明显地表明他的抱负,渴望东山再起。

又如冯玉祥将军叙志联:

“头可断,身可杀,民族斗争不可屈;将非骄,卒非惰,外交妥协岂非忧。

四、格言哲理类人们为了策励自己和劝勉别人,常制订一种治学立业,修身处世的守则,或满含哲理,意味深长的语句,以对联形式见之,称为格言哲理联,如吴敬梓叙世名句:

“读书好,耕田好,学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非难。

五、讽刺讨檄类这类主要出自被压迫者被剥削者在对压迫者剥削者的尖税矛盾得不别解决时,辄以对联形式讽刺檄讨,以惩儆统治者压迫者的恶行罪愆。

如老百姓讽县令联:

“王好货,不论金银铜铁;寅属虎,全需鸿犬牛羊。

”清时一个县令叫王寅的,群众嵌名作这联贴在官府门旁,指出他贪暴之心。

第四节对联的种种形式

形式是指事物的形态、结构等。

对联是文艺作品中表现艺术和结构多式多样的一种,它的上下联内容构成,有着可遵的规律,这种规律大约有:

并列关系、转折关系、连贯关系、递进关系、因果关系、造反关系等。

对联体现这些关系的几种主要形式有:

一、正对是对联中最大量的,它的内容构成主要是并列关系,上下联内容相似、相近或相关,各类字词工整相对。

但是内容不可相同,同义的实词不可相对。

如安徽白龙庙联:

“龙藏巨海秋云淡;鸟宿荒冈夜月寒。

二、反对在内容构成上有转折(变换)关系,目的关系,但上下联意思是相反的,体现一个事物的正反两面性。

所用的词语也多是反义的。

如:

“旧社会天灾人祸;新时代国泰民安。

”“昔日一贫儒诵经拜佛;今乘驷马车放火杀人”等。

三、串对就是一个意思分两句来说,上下联独立起来都无意义。

至少意义不全。

所以上下联一般都有因果、连贯、递进、条件、假设等关系。

试看一副眼镜店联:

“悬将小日月;照彻大乾坤。

”上联是因,下联是果,由悬眼镜到看见东西是递进。

还有《碾玉观音》中崔宁吃了酒的联语:

“三杯竹叶穿心过;两朵桃花上脸来。

”连贯递进因果关系都有。

这种对也叫流水对。

四、工对又叫严式,它要求同小类的名词相对,越小类则越工。

凡以同类词或近类词相对,习惯不同类词相对和词性相同的联绵词相对等,都叫工对,如骆宾王题浙江观海亭联: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其中楼和门是宫室类,观和对是人事类(动词),沧海日、浙江潮是天文地理类。

这是古工对。

五、宽对是和工对相对而言的。

它的特点在字词对中不苛求小类相对,只大类相对,平仄上个别不相对,句形结构大致相应即可。

例如郑板桥联:

“咬定几句有用书,可充饮食;养成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

”主要名词没有一个同类的相对。

现代的工对不同了,只要求字词和平仄大致相对,个别字词不甚工整可不计较。

宽对当然不能无限宽,一般应做到上下联长短句相同,字数相等,语气流畅。

至于工对和宽对那种较工?

从艺术看,以工对为工,从全联看,则应以艺术性和思想性结合来衡量。

六、回文对回文又称回环,是讲究词序回环往复之趣的一种修辞法,表现两种事物的相互关系。

我国早在东晋就有苏惠织回文诗八百余言的事。

这回文对联明显是从回文诗衍化而来。

它有三种不同的写法:

1、上联倒转作下联法:

“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2、上下联顺逆同一法:

“北陵奇景奇陵北;南塔新奇新塔南。

”3、上下联颠倒互换法:

“禽鸣听耳悦;鲤跃视神怡。

”可读为“怡神视跃鲤;悦耳听鸣禽。

”回文对是一种别有情致的文学形式,根据内容需要进行创作,是会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的。

第五节对联写作的基本要求

对联能够存在和发展这么久,人们喜爱愈烈、流传愈广除了某些客观原因:

帝王的提倡,名人的创作,人们的需要外,主要在它自身具有许多艺术优点和长处:

文字美、声韵美、民族特色、应用价值等,能与人们的思想感情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

这里将探讨它构成那么多优美的艺术形式的艺术要求,即对联写作的基本要求。

(一)上下联字数相等

对联是有上联和下联的,缺少其中之一,都不成为对联,这是定格。

它还规定上下联字数一定要相等,否则不能相对。

从前有个故事说,甲乙二人对对,甲出句:

“三宝殿前三个塔”,乙对以“五凤楼台五层楼”,本很工整了,但甲又说:

“还有塔、塔、塔”,乙由于不能以五个楼字去对三个塔字,没能对了。

它不像“三光日月星”可对以“四诗风雅颂”。

因为雅包括了小雅大雅二诗,乙没有办法以三个楼字包括五层楼,只得认输了。

因此,上联五个联(五言),下联也要五个字,上联七个字(七言),下联也要七个字,如下列二联:

(1)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2)自闭桃源称太古;欲栽大树柱长天。

两联上下联字都相等,前者是李大钊烈士所引,气概非凡。

后者是杨昌济教授(毛主席的岳父)的名联,表示决心培植救国材人。

不论多少字的对联,都一样要上下联字数相等,不能象词赋那样对偶句容许引头词和语尾词。

例如:

毛主席的《沁园春·长沙》上阕第四句“看漫山红遍”,下阕第三句“恰同学少年”中“看”和“恰”都是引头词;鲍照的《芜城赋》有“岂忆同舆之愉乐,离宫之苦辛哉”句,其中“岂忆”是引头词,“哉”是语尾词,在对联是不容许有的。

因为对联的上下联必须互相对称、整齐、美观。

理由很简单,从许多生物自然器官都成对就可说明了:

鸟有两翼,兽有一对前腿,牛羊各有一对角,人的耳、眼、手、脚都是成对,长短大小一样,每对器官都在身体匀称地分布好,给人以对称、整齐的美感。

对联的互相对称、整齐的意义也一样,是给人以美的观感,美的享受。

对联如果不这样,就像人的器官不全,不成残废,也是缺陷,成为丑陋,给人以难看的形象。

所以一切东西要得人喜爱,首先就要有外表美,形式美,对联就具有这特点。

对联字数相等的特点曾给聪明人反用过,有一副挽袁世凯联云:

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

哀世凯对以中国人民是对不起的,作者正是借意说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因袁复辟帝制,扼杀共和,这是千多年才见到第一副字数不相等的奇联。

但也不能说字数相等的两行字或两句话就成为对联,因为对联还要讲究对仗音韵等艺术构造。

对联的上下联字数相等既无异议了,但它应以多少字数为佳呢?

从现有的对联看,少字多字都有佳联,若有字数划分联形,七言为最多,其次是八言九言,又次为五言和十言至十二言,四言六言和十三言以上则较少,至于少于四言的短联和几百言以上的长联,有点似凤毛麟角了。

因为字数过少过多都难于写作。

对联的字数多少应以内容决定形式,由作者根据题材来决定,既不宜过短,也不宜片面追求长。

(二)同词性的字词相对

词性即词的特点,同词性即划分为同一特点的词类。

根据词类讲究字词对仗,是对联中对偶艺术的关键。

古人对词类的划分和今人的说法不尽相同。

古人云:

“实对实,虚对虚”。

何谓实?

古人编有《词林典腋》一书,《诗韵合璧》附载了它。

它把实字分为天文、时令,地理、帝后、职官、政治、礼仪、音乐、人伦、人物(事)、闱阁、形体、文事、武备、技艺、外教、珍宝、宫室、器用、服饰、饮食、菽粟、布帛、草木、百花、果品、飞鸟、走兽、鳞介、昆虫等三十门(类),外编八对:

抬头对,颜色对、数目对、卦名对、干支对、姓名对、人物对、虚字对,都是同词性相对。

只是漏掉方位词。

照工对要求,要各小类中的字词相对。

天文类对天文类,人伦类对人伦类……。

若只说“实对实”,则三十类中任何一类的字词都可同其他二十九类的字词相对了。

其实不然。

因为其中有动词、形容词怎能同名词相对?

“游览”怎能对得起“太阳”?

何谓虚?

古人编有《虚字韵薮》一书,附载于《诗韵合璧》末尾。

它列举虚字一百三十八个,但其中包括有代词:

他、其、谁、孰、何……等,动词:

谓、曰、云……等,是不能同焉、矣、也、乎、哉相对的。

由此可见古人谈对仗虚实之说,不但笼统不准确,而且有些混乱,是不科学的。

词分虚实是必要的,真正的科学划分,只有今人以汉语语法区分词性属类才准确。

现在说的实词是指有实在意义的词;按语法特征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数词和量词六种;虚词一般不具有实在的意义,它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或句子的语气,分为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五类。

至于方位词附属于名词。

颜色词属形容词了。

我们今天对对,应照上列十一种词性相同的字词作对,就是要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词对数词,量词对量词……等。

下面分别词性举例说明,同时证明古人并没有笼统地实对实,虚对虚,还是照语法要求去做。

我们只有用语法分析,才能把古人对对的方法弄清楚;

壹、名词是表示人和事物名称的词,字数最多。

上面所列《词林典腋》三十门,大多数是名词,但它分得太繁碎了,现在应用时只分十多类,即天文、时令、地理、宫室、人物、形体保持各为一类外,已把帝后、职官、闱阁和人伦合为人伦类,政治、礼仪、音乐、技术、文事、外教合为文化类,武备、珍宝、器物合为器物类,布帛、服饰合为服饰类,饮食、菽粟合为饮食类,草木、百花、果品(菽粟兼入)合为植物类,飞鸟、走兽、鳞介、昆虫合为动物类。

其中又分近类和远类,凡词性相近或互相有关系的叫近类,如天文地理和时令部分,人伦、人物和形体,文事和武备等;词性不相同,又无多大关系的叫远类,如动物和服饰,天文和饮食,人伦和器物等。

写作对联时,如同类无词可对,可求近类,近类都不能表示意境时,可以求之远类,古人虽把远类相对叫做对开,但并不乏例。

名词还有习惯不同类通对的。

词有入多类的,有和别类词相互联系的,因此在习惯上有不同类通对的名词。

例如植物类的花字,由于有“风花雪月天”之句,它能和天文类风、雷、月相对,由于有花鸟、花蝶、花烛、花锦等联合词,它可同鸟、蝶、烛、锦等字相对,又饮食类的酒字还能和文化类的诗、歌、琴、棋相对,是由于古有“诗酒琴棋客”样的名士。

天文类的日、月二字,又可同时令类任何字相对,因为时令类也有日月。

天文类的风字,除能同花对外,又可同世、俗、景、貌、火等字相对,因风字能组成世风、风俗、风景、风貌、风火等联合词。

琴书剑为古文人必备之物,也可通对,至于子字因有父子、果子、甲子等联合词,能同人伦类、植物类和干支通对。

有杨花水性一成语,杨和风水可对。

余可类推,不再列举。

用这类词相对和同类词相对,是同等看待的。

连绵名词也要求词性词相对。

属动物的有鹧鸪、鹦鹉、鸳鸯、蚂蚁、蝴蝶、凤凰等,属植物类的有海棠、月桂、杨梅、荔枝、金桔、玉兰等,属人物的渔父、耕叟、牧童、织女、樵夫、教师等。

其余可类推了,不再列举。

(以下各种词性旨同)。

至于数词、量词、干支、颜色、方位、卦名等仍各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