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一中发展现状改进报告.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018507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4.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一中发展现状改进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北京一中发展现状改进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北京一中发展现状改进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北京一中发展现状改进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北京一中发展现状改进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一中发展现状改进报告.docx

《北京一中发展现状改进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一中发展现状改进报告.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一中发展现状改进报告.docx

北京一中发展现状改进报告

北京一中发展现状改进报告

一、主要依据

根据市、区有关领导机构的调查结果,我校撰写了《北京一中发展现状诊断性评价报告》,针对这一评价报告中提出的若干问题,特撰写此改进报告。

二、基本措施

(一)大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心理健康发展是促使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根本要素之一,它涉及学习、人际关系、情感等方面。

调查结果显示,我校学生主要存在着学习心理问题,他们的负面体验较多,学习动机不足,而且较多认为学习是被迫的,从学习中得到的成功体验也较少。

因此,如何重塑学生的学习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成为我们大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任务。

总的来说,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条途径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一是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

在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中,都应该注重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二是利用活动课、班团队活动等举办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

对小学生也可以通过组织有关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游戏、娱乐等活动,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和方法,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是开展心理咨询。

咨询的方式可以有门诊咨询、书信咨询、专栏咨询、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现场咨询等。

四是开展学生心理辅导。

心理辅导的形式有:

①个别辅导:

个别辅导是以个别学生为对象,以学生的问题和需要为基础,用尊重、接纳、理解的态度,科学的方法,通过聆听、疏导、咨询、活动等途径,予以适当的启发和诱导,使学生能由自我了解而发展正常人格。

个别辅导实质上就是个案研究,一般可分为了解、分析和辅导三步。

了解是前提,分析是关键,辅导是目的。

②小组辅导:

小组辅导是班级辅导活动的基本形式。

以6~8人自愿组合为宜。

小组活动不仅形式灵活,接近学生的兴趣需要,便于学生参与,发挥主体作用。

另一方面,小组也是儿童社会化的基本途径。

心理辅导小组也可以是少先队的雏鹰小队,合二而一的组织形式有利于开展各种心理辅导活动。

小组辅导一般要先培训小辅导员,通过他们在小组中起导向作用,学生们的思想观念、处理问题的方法、价值取向、审美观点等相互碰撞,相互影响。

在小组活动中,学生学习交往,学习合作,学习当领导和被领导,学习自我教育。

活动方式也由学生自行选择,可以选择讨论法、游戏法、宣泄法。

③团体辅导:

团体辅导是以班级为实施单位,以全班学生为对象,以学生情况和需要为前提,以学生为中心和主体,针对学生共性问题开展的辅导活动。

它是由教师引导学生设计一定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围绕某一共同关心的问题充分打开内心世界。

以讨论、调查、访问、表演等生动活泼的形式,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

如“五彩缤纷的双休日”活动。

④家庭辅导。

五是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

引导和帮助学生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以良好的行为、正确的方式去影响和教育子女。

具体地说,我校可通过如下主要措施大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1、注重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种心理因素,优化学生心理环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增进文化的同时,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进行渗透性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其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

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教育过程,也是学生心理活动过程、心理发展过程。

同学校其他心理教育形式相比,课堂心理健康教育在内容上具有广泛性、整体性。

它不是针对某一种心理缺陷来有针对性地辅导、咨询或训练,而是对学生的整个心理世界而言的,既有兴趣、情感因素,也有意志、个性成分。

课堂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是隐形的,它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将心理影响积淀在学生的心理结构之中。

因此,课堂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有灵活性。

学生的心理健康受到外在和内在两个方面诸多因素的影响。

在外在因素中,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最直接也最大,而教师与学生相处时间最多的还是在课堂上。

因此,在课堂上如何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值得我们教师思考的问题。

(1)挖掘和利用好教材

教材中的某些内容本身就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很好材料。

例如:

语文教材中有篇课文《给予是快乐》,这篇文章就是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材料。

针对这篇教材的内容,教师应当明白课堂上的教育,不应只是词句理解,归纳段意,而是要把握整体,注重营造氛围,让学生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感受到“给予的快乐”,并且有学会“给予”的强烈愿望,教会学生懂得爱和被爱的快乐。

(2)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心理健康应重在预防。

教师作为一个心理调节者,重要的、日常的、大量的心理工作就是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

这是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一种心理环境与保证。

(3)抓住教学细节

举一个小小的例子,数学教师在结束新授内容后,常会让学生做一些巩固性的练习,练习结束后,要进行反馈,往往让学生“请做对的学生举起手来,”老师可以看到那一只只举得笔直的手中散发着快乐与自豪的气息,每一次举手,他们就觉得自己成功了一回,觉得快乐并且对自己更有信心。

类似的教学细节很多很多,为了让学生健康成长,我们教师要慎重地面对教学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细节。

2、进一步加强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对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最直接的一种手段是将心理学的基本常识直接引进课堂,这样能保证所有学生都能接受基本心理健康教育。

中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依照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包括学习辅导、人格辅导、生活辅导等。

为此,对于初一年级的学生,我们可结合政治学科的内容开设心理品质教育课程,使学生了解自己的气质和性格,开展例如《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一年级政治教学中的运用》的课题研究,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加强在心理素质上的训练。

初二年级的学生处在青春期阶段,要根据青春期心理特点,主要通过专题讲座的形式,指导学生学习青春期的一些基本常识,帮助学生渡过这个心理“狂飙期”。

在学习上更应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特别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培养,以协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开发智力。

在人格上主要是帮助学生训练平衡和控制自己的情绪,能以冷静、理智分析情绪问题,并以有效、积极、健康的方式予以矫正。

在人际交往中帮助学生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

初三年级的学生面临着毕业和升学,学习压力较大,面对的选择也较复杂。

要通过讲座和广播的形式,主要进行如何迈向人生“第二断乳期”的教育和训练,通过择业指导和教育,学会如何选择和作出决定。

在学习上,注意学习策略能力的培养,完善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会评价自己的学习效果,总结学习经验,懂得随时修正自己的学习计划,学会调动学习的注意力和调整情绪状态。

在人格上,侧重自我意识的辅导,这是社会适应的重要步骤,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只有真正懂得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的人,才能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在以后的生活道路上,无论升学还是择业都能以平静的心态面对,而不至于因为某些挫折而自暴自弃。

高中年级通过举办专题讲座等形式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各年级的基础上注重心理咨询,团体和个别辅导,帮助学生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3、拓展教育领域,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引入“家长学校”教学中

通过开设“家长学校”,向家长宣传心理学知识,使家长懂得:

要培养子女良好心理品质,家长必须具有健康的心理,了解子女心理发展的规律,科学地进行家庭教育。

可把中学生心理特点、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对策等有关内容收入《家长手册》之中。

开展“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青春期学生的特点”、“中小学的衔接”等内容的讲座,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同时,向家长通报学生的各方面情况以取得家长的配合,沟通家校联系,全面关心学生的成长。

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的大环境,构筑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的教育网络。

4、举行团体咨询活动,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

举行团体咨询活动是对同类心理疑问或行为问题的学生进行教育的一种形式。

学生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自由议论,利用团体的相互影响、启发、引导和帮助,形成团体的共识和目标,产生良好的心理暗示效果。

有专家认为团体辅导比个体辅导更有效,因为学生易受团体成员影响,从众性强,所以能帮助学生改变不良心理行为。

例如在班级开展关于克服学习困难的咨询活动。

5、举行多元化的集体活动

学校通过评比各类先进分子和先进集体、祭扫烈士墓新团员入团宣誓仪式、五四青年节表彰大会、“六一”国际儿童节初二少先队员集体离队仪式、学雷锋向爱心基金捐款等各类专题教育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健康向上的心态。

6、面向个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另一主要任务是对少数有心理困惑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发展自我的能力。

学校完善心理咨询室,进一步加强对个体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请心理辅导教师进行个体辅导,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心态。

心理咨询的内容侧重于解决学生中存在的一般性心理困扰,鉴别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并对特殊学生进行辅导,主要解决在学生中出现的考试焦虑、受挫后情绪低落、自卑、孤独、多动等问题。

要做好心理咨询工作首先要做好宣传工作,改变学生中存在的心理咨询即意味着存在心理疾病的不正确认识,鼓励需要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因此,我们还要利用黑板报、有线电视、广播等宣传阵地介绍一些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并对学生中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作解答。

7、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

现代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包括:

对学生的爱和尊重、对教育事业的执著、饱满的教学热情、奋发向上的理想、顽强不屈的意志、乐观的人生态度、严谨的治学风格、乐于助人的性格特征等。

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了解学生为基础,以创设和谐气氛和良好关系为前提,教师的职业特征要求教师具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以自身健康的心理去影响学生,这本身就是一种最有说服力的心理健康教育。

8、进行课题研究,积极寻找教育对策

进一步加强关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题研究,“在研究中工作,在工作中研究”,针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积极探索有效的教育对策。

(二)着实完善教育教学工作

1、加强德育在教学中的渗透

(1)提高教师在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意识和现代德育意识

学科德育渗透,要求全体教师参与。

要使教育工作者能按《中学德育大纲》的精神和学科教学大纲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育德育于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必须提高教师的德育渗透意识和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教学方法、技术手段的意识。

为此,学校组织老师们认真学习《中学德育大纲》、进行校本培训等。

通过学习和讨论使广大教师提高认识,统一行动,有计划有目标地在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更好地教书育人。

(2)加强组织管理,制订措施,保证学科德育渗透落到实处

为保证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全面、正常开展,学校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

为使学科德育渗透规范化,学校按阶段、分年级,根据不同学科特点提出具体的德育要求,使学校的学科德育渗透落到实处。

第一,学校德育领导小组统一部署,把学科德育渗透的教学纳入《教师岗位责任书》,作为考核教师履行岗位职责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求凡是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

第二,编写《分年级德育工作序列》,明确规定中学阶段各年级的教育要求和任务;做到中学德育的层次化、系列化,使教师明确任务,掌握尺度。

第三,学校组织全校教师围绕“在学科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作课题研究,编辑《德育渗透论文集》并组织全校教师研讨,根据各学科的特点,找出结合点,作为教学中德育渗透的依据,使德育渗透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和连续性。

第四,组织德育渗透教学的研讨课,通过听课、评课活动,研究渗透的方法、技术手段及其与内容的有机结合,提高德育效果。

(3)注意教学内容的高立意,激情感,深挖掘,促使学生进行深层次思索

教师除重视把握基本观点和思想方法外,还注意教学内容的深层意义,坚持知识、能力、思想认识有机统一的教学目标。

政治课中加强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剖析;学科教学中润物无声地渗透人文精神和科学思想;分层教学中帮助基础较差的学生找回自信;研究型课程和研究性学习中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宽容和欣赏别人等。

(4)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训练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学生求知的动机、进取的性格、丰富的情感、创新的意向、较强的自信心等,都是激励学生学习的动力因素,也是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重要因素。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训练与培养。

学校心理课开展“学为主体,教为主导”为指导思想的启发式教学实验研究、知识与情感和谐发展的教学实验研究等,不断优化教学过程,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

2、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培养正确动机

对中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旨在使学生认识学习的社会意义和自身意义,从而产生学习的需要,形成长远的间接性动机,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习目的性教育要与具体的学习目标相结合,因为远景性目标固然能激励学生奋发向前,起到持久的动力作用,但只有使这种远景目标与具体的、切实可行的近期目标结合起来并交替转化,相互作用,才能使学生既理解远景性目标的意义,又能转化为学习需要。

教师应经常性地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教育学生将远大的理想与当前的学习目标相结合;教师应将学习目的教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

需要指出的是,中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学习动机的发展有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从低水平到高水平的过程。

另外,教师应教育学生要以正确的动机克服错误的动机,要以社会要求为准则,抵制周围环境中种种不利于形成正确动机的影响。

例如,由于社会大气候的影响,不少学生产生了新的“读书无用论”的思想,他们单纯从“金钱”出发考虑问题,因而奉行“六十分万岁主义”;还有的学生认为读书不如不读书,因而厌学、逃学等。

诸如此类的错误动机,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予以抵制。

(2)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动机

学习目的性教育能帮助学生树立长远目标,长远目标能使动机作用稳定和持久,但长远目标的功能是通过课题的具体短期目标而体现的。

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在讲授一门新课或一节新课之前,都要让学生知道具体的学习目标、要求以及在实践中的应用价值、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

课题目标提得具体、明确、切实可行,不仅可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作为学习效果的检查指标。

学生明确了这些学习目标后,学习动机得以激发,学习效率将得到有效的提高。

(3)优化学生学习心理因素,增强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的存在,不仅需要外在条件的激发,还需要内在心理因素的转化。

能转化为学习动机的心理因素很多,如需要、愿望、兴趣、理想、信念、情感(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等,在一定条件下都可以成为推动学生积极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力量。

这种内因在心理因素转化而来的动机,称内部动机,其驱力较强,维持的时间也较长。

因此,为优化中学生心理因素,增强学习动机,教师必须在以下几方面留意做好工作:

⑴加强理想前途教育,教师应帮助中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使其脚踏实地地学好各门功课;⑵着力培养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自己生动的教学语言、活泼的教学方法、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⑶注重情感交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关心爱护学生,这样才能使学生保持高涨、热烈、愉快的学习热情。

(4)为学生提供“安全”保证,保持学习动机

对于学生来说,所谓安全,指的是鼓励、关心、同情等。

与安全对立的是危险、非难、讥笑、恐吓等。

每个学生都需要成功、同情和爱。

当这些需要受到挫折时,学生的身心就会受到伤害,而安全保证是通过满足学生这方面的需要来达到激发动机的目的。

学生在学习中若经常受到教师的威胁、恐吓、批评等,将不利于学习动机的保持。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多采用表扬、鼓励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成功感,尤其对学习困难生切忌批评、指责。

(5)运用多种激励方式,强化学习动机

为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可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1]科学使用奖赏与惩罚。

奖赏和惩罚是两种常用的激发学习动机的方式。

奖赏是指学生获得某种赞许、表扬等。

由于奖赏的获得满足了学生的社会需要,从而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惩罚指的是教师对学生的批评、训斥等。

从心理健康的角度讲,教师更应注重奖赏而不是惩罚,因为这样可以减弱失败给人带来的恐惧心理。

所以奖赏比惩罚对学生的学习动机更具有激励作用。

当然,在某些场合,对某些学生,惩罚往往也能起到奖赏所不能起到的作用。

惩罚会使学生处于一种紧张情景之中,学生为了避免惩罚就必须努力,这就起到了促进学习的作用。

[2]合理开展学习竞赛活动。

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一种有效手段。

通过竞赛活动,学生的成就动机会更加强烈,学习兴趣和学习毅力也有所增强。

为了保证竞赛对动机的激发与培养产生积极作用,避免不良后果,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竞赛内容应多样化。

不能仅限于学科知识的竞赛,还应开展课余文化知识的竞赛,以培养学生的广泛兴趣,使每个学生都有展现自己才能的机会。

②在多种竞赛形式中,应以团体间竞赛为主。

团体竞赛会培养起学生的集体责任感和合作精神。

这种精神正是目前所需要的。

③指导学生自我竞赛,从自己的过去与现在的进步中获取动力。

④增多获胜的机会,使尽可能多的学生获得成功,如按学生的能力水平设高、中、低组,各组分别进行竞赛。

⑤竞赛活动要适量,频繁的竞赛会增强学生的心理负担,会失去对动机的激励作用。

⑥在竞赛中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避免产生优越感或自卑感。

[3]让学生多多体验成功。

成功和失败不仅可以提供反映活动(学习成功、达到预期目标程度)的信息,而且还能对从事后继学习活动的动机产生影响。

一些研究结果表明,成功体验对动机的激发作用大于失败体验,尤其对成绩较差的学生来说,进一步的失败会导致学习动机的下降,而一次成功则会成为学生学习动机的“激活剂”。

正因为这样,教师在课堂设计提问、板书、作业时,要因人而异地提出切合不同学生的不同要求,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希望,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兴趣和动机。

同时,还需指出,虽然失败的体验也有激发动机作用,但正如使用惩罚一样,使用失败体验也需小心谨慎,因为过多的失败体验会严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引起学生的自卑感,从而不利于激发动机。

[4]及时提供学习反馈及评价。

让学生在学习中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学习动机起强化作用。

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课堂上的答题、作业、考卷等及时作出评价。

当然,教师的评价要客观、公正、全面、合理;既要让学生知道对在哪里,错在哪里,又要让学生知道努力方向。

否则,学习评价只是流于形式,也就谈不上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作用了。

3、大力推进教学方式的转变

传统的教学方式一般以组织教学、讲授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和检查知识来展开,其基本做法是:

以纪律教育来维持组织教学,以师讲生听来传授新知识,以背诵、抄写来巩固已学知识,以多做练习来运用新知识,以考试测验来检查学习效果。

这样的教学方式,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下,它的缺陷越越来显现出来。

它以知识的传授为核心,把学生看成是接纳知识的容器。

按照上述五步进行教学,虽然强调了教学过程的阶段性,但却是以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为前提的,没有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没有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独立性。

革新教学方式强调教师要实现一系列转变:

由注重自己的教转向注重学生的学;由依靠管、卡、压来威逼学生听话转向依靠教学的生动性和有趣性来吸引学生积极参与;由注重口头传授转向注重设计、组织丰富的活动,并提供适当的帮助;由直接给予知识结论转向帮助学生体验过程、感悟方法;由无生命的知识教学转向以知识为基础,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人格培养的全面教学;由习惯于指责学生转向多反思自己等。

具体来说:

(1)变“组织教学”为“动机激发”

其目的是让学生在师生交往的情境中,受到某种刺激,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需求的欲望,进而形成学习的动机。

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系统中重要的动力因素,在学习过程中起着“核心”作用。

没有学习动机,就不会有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

学生的学习动机并不会无缘无故的产生,而要靠教师在师生的交往中去激发、去培养。

实践证明,“目标激励法”、“表扬促进法”、“友好交往法”等等,都是激发学习动机的好方法。

(2)变“讲授知识”为“主动求知”

其目的是让学生摆脱教师那种生浇硬灌的教学模式,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根据自身的实际来选择、探求蕴藏在教材中的知识。

在这一阶段,要突出“自主求索”。

这就要求教师不能瞪着眼睛站在讲台上看着学生学习,更不能再用一套讲义来应付全班学习不同的学习需要,而应和颜悦色地走到学生之中,帮助、引导学生学习。

教师既要提问学生又要让学生提问,让教学在彼此质疑、共同思考之中展开,让学生的学习在彼此交流、相互促进之中深入。

教在学后,学在教前,生为主帅,师为参谋。

这个阶段很重要,也很复杂,操作的难度较大,一般可以采用“问题讨论法”、“主题研究法”、“师生方谈法”等方式展开教学活动。

(3)变“巩固知识”为“自我表现”

其目的是让学生免除机械记忆、重复练习之痛苦,以自我表现的形式,一方面消化、深化知识,并内化成自身素质,另一方面凸现主体、张扬个性、加强合作,养成活泼自信的品格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在这一阶段,要在“动”字上下功夫,要力求做到身动、心动、人人动。

为了达到这一要求,教师可以采用模拟表演、对抗辩论、演讲朗诵、趣味游戏等形式鼓励学生动。

学生在动中学,在学中动,在自动中战胜自我,发展自我,在他动中发现不足,弥补不足。

(4)变“运用知识”为“实践创新”

其目的是让学生打破书本的局限,突破经验教训的禁锢,不做知识的奴隶,不做教师驱赶的绵羊,着力培养自己求异、求新的创新思维和敢疑、敢闯的创新精神。

从学习过程的整体上看,这一阶段是实施全过程的归宿环节,前三个阶段原活动都是在为这一阶段的完成蓄积力量。

一堂课的学习活动是否成功,关键要看这一阶段的质量。

因为只有搞好为这一阶段的活动,才能让学生的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才能达到教学就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的目的。

因此,教师在这一阶段要做探险队长、突围队长,打破常规,运用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来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

比如,学生解答一个问题后,教师可提问:

这是不是最佳办法?

此题是否还有其他解法?

换一种说法是否效果更好?

这里是否有错误或漏洞?

以此鼓励学生质疑书本,鼓励学生突发奇想,敢冒风险,鼓励学生动手实践,身体力行。

(5)变“检查知识”为“互相交流”

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同学间、师生间的学习体会和情感体验的交流,总结知识,体验学习方法,感受学习的酸甜苦辣。

这一阶段虽然是结尾阶段,但切忌流于形式。

成果汇报、学习拾遗、几点补充等,都是很好的交流方式。

总之,要让学生在相互的交流中,将所学的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组建崭新的认知结构来增长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4、关注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

(1)加强感情投入,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双边活动的顺利进行,需要融洽的师生感情作基础。

教师热爱学生,关心学生,时刻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理解、信任、关怀和鼓励,这样不仅会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赖,而且教师的言行也就会成为他们学习的动力,进而提高他们对教师所教课程的学习兴趣,从而产生学习欲望;反之,任何伤害学生感情的言行,都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增长厌学情绪。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用充满感情、亲切的语言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用生动有趣、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带领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进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为达到此目的,教师就要经常采用亲切热情鼓励的语言进行教学。

这种教学方式既适用于好学生,更适用于成绩较差或不善于表达思想的学生。

(2)选好学习材料,引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

”学习材料包括课内、外两个方面。

因此,教师一方面要挖掘教材中的兴趣因素,把兴趣附着在知识上;另一方面要注意捕捉学生生活中的兴趣点,并善于把学生虽有所感却又不甚明白的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