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初中地理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地理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地理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教学设计
复习目标
1、能举例说明气温和降水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2、初步学会阅读:
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
3、会使用气温、降水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并读图说出气温与降水的变化规律。
重点难点
1.利用导学案的气温降水数据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分析气温降水的变化特点。
2.读气温分布图,分析气温随纬度、海陆、地形的分布特点;读降水分布图,分析降水随纬度、海陆、地形的分布特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1、自主学习
自主复习课本,完成知识点总结提纲:
导学提纲
气温
降水
分布
等温线图判读:
1、等温线闭合,则为( 或 )中心。
2、等温线密集处,温差( );等温线稀疏处,温差( )。
3、相邻两条等温线的温差,叫做( )。
等降水量线(图)的判读:
与等温线图的判读类似 (略)。
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的判读:
世界气温分布规律:
1、从赤道向两极,气温渐( )。
即从南向北南半球等温线值渐( )北半球等温线值渐( )。
2、同纬度地区气温:
夏季陆( )海( ),冬季陆( )海( )。
3、同一地区,地势高处气温( ),地势低处气温( )。
即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 )0C。
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的判读:
世界降水的分布差异:
1、从赤道向两极,年降水量递( )。
即赤道地区降水( ),两极地区降水( )。
2、南北回归线附近地区的年降水量:
东岸( ),西岸( )。
3、温带地区年降水量:
沿海( ),
内陆( )。
4、世界“雨极”( ),世界“干极”( )。
5、山地降水:
迎风坡( )背风坡( )。
影响因素
( )、( )、( )
( )、( )、( )
这一部分的学习,完全由学生来掌握,因为时间有限,所以,作为课下作业在课前完成。
二、读图分析
读气温曲线图,分析气温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通过读气温日变化曲线图分析,得出一天中的最高温和最低温以及气温日较差。
通过读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分析,得出一年中的最高温和最低温以及气温年较差,并总结气温特点。
分析降水量柱状:
读降水量柱状图,分析降水的季节变化特点,总结降水类型。
利用导学案的气温降水数据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气温℃
13.2
12.5
14.2
18.5
22.5
25.1
28.5
28.2
26.8
22.9
18.3
15.1
降水mm
40
80
70
105
165
210
150
120
95
35
30
20
读气温分布图,分析气温随纬度、海陆、地形的分布特点;读降水分布图,分析降水随纬度、海陆、地形的分布特点。
对照赤道地区和极地地区、不同季节中纬度的沿海和内陆、以及山地和平原的气温差异,得出气温随纬度、海陆、地形的分布规律。
对照赤道地区和极地地区、中纬度的沿海和内陆、北回归线穿过的大陆西岸和东岸,以及山地迎风坡和背风坡的降水差异,得出降水随纬度、海陆、地形的分布规律。
3、拓展练习
通过本节复习,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拓展提高。
课堂总结
反思本节课的所学知识,思考如何总结气温降水的季节变化特点,气温降水有哪些分布特点?
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学情分析
对初二学生来说,一年多的地理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读图方法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并且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掌握了一些地理知识,具备了这些知识和能力、方法之后再来学习就简单多了。
但正是因为这样,学生在有功底的情况下,很容易眼高手低,会的不想做,不会的不愿做,如何在课堂上让孩子安下浮躁上午心来,成为对老师的挑战。
因此,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图片、录像、材料来增加学生的间接体验引起学生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阅读地图、分析地图,有利于抓住事物特征。
再有,他们求知欲高,自我表现力强,所以我尽可能用活动讨论的方式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效果分析
本节课基本实现了学习目标,能举例说明气温和降水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年降水量分布图,分析世界气温、降水的分布规律。
能够使用气温、降水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并读图说出气温与降水的变化规律。
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深深的感觉到这节课有种我在前面拉车,学生在后边赶得状况,速度有些快,可能对于一些重难点知识学生理解了,但是还没有完全掌握记忆。
尤其是部分后进生,对于难点知识的掌握肯定不够,对此,我会课下进行补充辅导。
当然,教学中难免还有一些不足,如课堂讨论如何更能集中学生的热情,如何使讨论更节约时间等等,还需要在今后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的。
总之,我需不断努力来提高教学质量,活跃课堂气氛,学习教学方法手段。
《气温和降水》教材分析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是鲁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三节。
本章学习天气与气候,分步学习了天气、气温、降水、气候。
气温、降水是学习气候的基础,也是学习世界地理、区域地理,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前提。
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在学习了世界地理和区域地理以后,重新复习气温和降水、分析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是比较简单的,也能更好地巩固延伸。
本节课大致从自学到群学,从基础到拓展,从变化到分布,由浅入深,层层深入,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旧知。
评测练习
1、通常用()来表示一个地方一年内降水的季节变化。
A.等降水量线图B.世界气候分布图
C.降水量柱状图D.气温年变化图
2.赤道附近地区的年降水量一般在( )
A.2000毫米B.2000毫米以下
C.1000毫米以上D.2000毫米以上
3.关于世界降水量的分布规律,叙述正确的是()
A.赤道附近地带终年高温,降水少
B.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降水少
C.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西岸降水多
D.两极地区纬度高,降水丰富
4.关于降水的时空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A.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
B.全球各地夏季降水多
C.沿海地区一定降水多
D.大陆内部地区降水多
5.我国江西庐山是夏季避暑胜地因为()
A.所处纬度高,气温低B.靠近海洋,降水多,气温低
C.地势高,气温低D.降水多所以气温低
6.世界气温分布的一般规律是()
A.同纬度地区气温都相同
B.同纬度的海洋和陆地气温相同
C.气温从低纬向极地逐渐降低
D.同纬度的高山高原比平原气温高
7.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海拔5859米,山顶气温比同纬度海拔900米处气温约低()
A.30℃B.18℃C.20℃D.25℃
8.在同一时刻测得A处气温是20℃,B处气温是38℃,则A、B的相对高度是()
A、1000米B、2000米C、3000米D、4000米
8.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四点中降水量最多的是,这种降水叫做雨。
AB坡叫坡,CD坡叫坡。
(2)若C点的气温是12℃,则D点的气温大约是℃。
设计意图:
使学生对本课所学知识加深了理解,学会了应用,又锻读图能力。
《气温和降水》教学反思
本节课课堂节奏比较快,大致分为自学基础,读图分析,拓展练习三大部分,对于你能从课本中直接找出来的知识点,尽量不讲,学生结合导学案自主复习。
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等温线图、等降水量图的阅读分析是本节课重中之重,教师引导学生读图分析归纳特点,掌握读图方法,提高图文结合能力。
最后,拓展练习,巩固提高。
在讲授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1、虽有留出大量的时间来给学生自己看图分析,但是每个问题基本上只有少部分学生互动,没有调动大部分人的积极主动性;2.课堂语言不精炼,重复语言较多;3.部分学生准备自学部分不充分,下课仍需巩固。
4.学程画图题时间耗费较多,时间分配不太合理。
《气温和降水》课标分析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关于气温和降水的课程内容有3条,1、会读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2、会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世界降水分布特点。
3、运用气温、降水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
在学习气候之前安排气温与降水,其目的不仅是引导学生掌握气温和降水的变化和分布特点,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气候,分析图、表的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新课标明确了地图对于地理学习的重要性,强调变化和分布特点等需从图中读出,并进行具体分析,提高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掌握读图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