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政治八年级上第四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016801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3.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科版政治八年级上第四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教科版政治八年级上第四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教科版政治八年级上第四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教科版政治八年级上第四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教科版政治八年级上第四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科版政治八年级上第四单元教案.docx

《教科版政治八年级上第四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版政治八年级上第四单元教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科版政治八年级上第四单元教案.docx

教科版政治八年级上第四单元教案

八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一念之差与一步之遥

第八课一念之差

第1课时危险的诱惑

一、课堂教学要求

【教材分析】

本部分内容包括三个层次,分析学生生活中面临的各种诱惑,认识“黄、赌、毒”及邪教等不良诱惑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危害。

第一层次:

对“诱惑”可以有正反两种不同的理解,引出不良诱惑问题。

第二层次:

结合具体事例,分析“黄毒”“赌博”“吸毒”及邪教等不良诱惑的特征及危害。

第三层次:

归纳不良诱惑的危害、特征及表现,深化对其危害性的感受和认识。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树立拒绝不良诱惑的决心,培养健康的生活态度。

能力目标:

学会分析我们身边的各种诱惑,初步具备对各种诱惑的辨别能力。

知识目标:

了解诱惑的双重意义;了解和认识“黄、赌、毒”及邪教等不良诱惑的危害及其特征。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黄、赌、毒”和邪教等不良诱惑的危害。

只有认清不良诱惑的危害性,才能主动掌握抵制不良诱惑的方法,增强抵制不良诱惑的自觉性。

教学中,通过对四种不良诱惑的案例分析,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不良诱惑的危害,彻底清除试一试的错误想法,达到自觉抵制不良诱惑的教育目标。

【教学建议】

1.导入

方式一:

运用美好诱惑和危险诱惑的对比,提问学生对“诱惑”的理解。

可运用教材76页两幅图片进行对比;也可课前搜集两则故事、案例或影像资料进行对比教学。

根据搜集的材料思考“两名中学生分别遇到了什么诱惑?

他们是怎样对待的?

导致什么不同的结果?

说明什么?

”使学生意识到:

认清诱惑,经受考验,人生的脚步将变得更加稳健。

方式二:

结合中学生因不良诱惑而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案例,学生谈启示和感想。

让学生明白在社会中,总会面临各种各样的诱惑,如果经受不住不良诱惑的考验,就会带来不良后果。

学会抵制不良诱惑,是青少年避免违法犯罪的重要途径之一。

方式三:

播放歌曲《潘多拉》,讲述潘多拉魔盒故事前半部分。

学生设想“如果是自己拿到了这个盒子,会打开吗?

后面发生了什么事?

”学生发言后教师揭示故事结局,请学生听完故事后谈体会和启示。

使学生认识到面对诱惑是做出正确的选择还是错误的决定往往就是一念之差,同时初步感受不良诱惑的危害。

2.第一层次:

正确分辨诱惑

第一步:

让学生结合中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现实列举“在我们身边存在哪些诱惑?

”,分辨“哪些属于美好的诱惑,哪些属于不良诱惑?

”引出不良诱惑问题。

老师也可以补充一些例子(如优异成绩的诱惑;探索新知的诱惑;网络、吸烟、酗酒、网络游戏的诱惑等)。

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有感而发,辨别善恶。

认识到生活中会面临各种诱惑,“诱惑”可以有正反两种不同的理解,美好的诱惑能激励人们去追寻、探索和创造;不良诱惑会对个人的成长和社会进步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真正提高对各种诱惑的辨别能力。

第二步:

针对教材77页“青少年要增强辨别各种诱惑的能力”,引导学生思考:

面对周围世界的诱惑,为什么青少年往往会因一念之差,酿成“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悲剧?

使学生反思青春期的特点,认识到提高辨别力和自控力的重要性。

1.第二层次:

不良诱惑的危害

针对不良诱惑的特征及危害,出示关于“黄毒”“赌博”“吸毒”及“邪教”四种不良诱惑的图片,再结合典型事例加以引导和印证,以学生讨论、教师引导为主,逐一具体分析不良诱惑对个人、家庭、社会的危害。

第一,结合教材77页材料“‘黄色’陷阱”或其他真实案例,分析“黄毒”的危害性。

设问“小敏走上违法道路的原因是什么?

黄毒对小敏产生了什么影响?

”再让学生思考“在生活中还有哪些涉‘黄’的东西?

”(如口袋书、网络游戏、不健康的娱乐场所等。

)老师补充数据说明“黄毒”导致青少年犯罪率升高,而且性犯罪率在青少年犯罪案件中的比例升高。

达到使学生时刻保持警惕,不为满足好奇心而涉黄,防止“黄毒”侵蚀的目的。

第二,结合教材78页材料“赌博的真面目”或其他真实案例,分析“赌博”的危害性。

让学生反思生活中哪些行为带有赌博性质,如扑克、网络游戏、不合法的即开即中抽奖活动等。

使学生知道赌博是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诱发因素,以达到“预防为主”的目的。

第三,结合教材79页材料“‘只吸一次’的代价”,或观看相关的影像片段、吸毒者照片,分析“毒品给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哪些危害?

”,讨论“从材料中应该吸取哪些教训?

”老师可补充毒贩诱骗未成年人吸毒的“招数”。

消除某些学生“只吸一次没关系”的错误思想,对“远离毒品”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学生的防范能力。

第四,结合教材80页材料刘思影的照片和介绍,分析邪教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危害。

再结合学生自己搜集和老师补充的相关案例、图片,更充分感受邪教的危害。

激起学生对“法轮功”受害者的同情和惋惜,认识邪教的危害,认清邪教的本质。

第五,运用教材81页的活动,对于学生比较熟悉的网络游戏、吸烟、金钱及生活中的其他“诱惑”,分析其特征和危害性。

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活动形式可以采用讨论、辩论、表演等。

促使学生反省自己的言行,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4.第三层次:

归纳总结

第一步:

归纳不良诱惑的危害。

注意从个人、家庭、社会的不同角度进行归纳。

深化学生对不良诱惑危害性的感受和认识。

第二步:

针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的相关规定,引导学生阅读教材。

使学生明确《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把“收听、观看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参与赌博,屡教不改”、“未成年人吸食、注射毒品”均列为未成年人的严重不良行为,提高学生的法制观念。

第三步: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良诱惑能迷惑人?

”让学生知道不良诱惑虽然能够暂时满足人的某些低级需要,但其危害无穷,要客观分析不良诱惑的危害性,理智地拒绝不良诱惑。

二、教学课件(积件)要求

1.美好诱惑和危险诱惑的对比。

诱惑的呈现方式可以是图片、故事、案例、影像资料等。

2.中学生因不良诱惑而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案例。

3.歌曲《潘多拉》,潘多拉魔盒的故事。

课件使用目的:

知道大千世界,充满了诱惑,了解诱惑的双重意义。

认识到青少年虽然充满好奇,喜欢模仿,但一定要提高辨别力和自控力,学会分析身边的各种诱惑。

4.展示“黄毒”“赌博”“吸毒”及“邪教”四种不良诱惑的图片。

5.教材77页材料“‘黄色’陷阱”或其他真实案例,未成年人性犯罪比例上升的数据。

5.教材78页材料“赌博的真面目”或其他真实案例,毒贩引诱青少年吸毒的“五大毒招”。

6.教材79页材料“‘只吸一次’的代价”,或相关的影像片段、吸毒者照片。

7.教材80页材料刘思影的照片和介绍,搜集相关案例。

8.教材81页的活动“列举自己知道的各种不良诱惑,讨论其特征和危害”

9.不良诱惑对个人、家庭、社会的危害。

课件使用目的:

这部分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对不良诱惑的案例分析,让学生充分认识到“黄、赌、毒”及邪教等不良诱惑的危害及其特征,彻底消除试一试的错误想法,达到自觉抵制不良诱惑的教育目标。

树立拒绝不良诱惑的决心,培养健康的生活态度。

同时提高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10.《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未成年人涉及“黄毒”、“赌博”、“毒品”的相关法律规定。

课件使用目的:

使学生明确“收听、观看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参与赌博,屡教不改”、“未成年人吸食、注射毒品”都属于严重不良行为,能够自觉遵守法律,远离不良诱惑。

三、教学资料要求

1.2010年2月24日《法制日报》,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经过对辖区近年来未成年人因网络及手机信息“涉黄”而导致性犯罪案件的统计分析,2005年至2009年间,职业高中学生和流动未成年人发案率分别占性犯罪发案总数的43%和58%。

以北京某职业高中为例,2007年至2009年三年间该校四名学生发生了四起强奸案件。

2.初二学生黄某在假期里到好友林某家玩,被林某带着参与赌博。

刚开始,黄某很不愿意,但经不住林某的一翻“开导”,终于上手了,一番鏖战,黄某一共欠了700元赌债。

黄某感到害怕,对没有经济收入的初中生来说,根本无力偿还这笔不小的赌债,更不敢回家告诉父母。

于是他铤而走险,在限期前一天来到舅妈家中,用刀威胁舅妈拿出钱来。

他用电工刀刺向毫无防备的舅妈,又杀气腾腾用刀刺向年仅3岁的表妹,由于舅妈拼命呼救,黄某仓皇逃走,十余天后,黄某被警察抓获,成了杀人未遂的凶犯。

3.毒贩们引诱广大青少年吸毒的“五大毒招”。

毒招一:

谎称“毒品吸一两次不会上瘾。

”但众多吸毒者的亲身经历是:

一日吸毒,永远想毒,终身戒毒。

毒招二:

免费尝试。

几乎所有吸毒者初次吸食毒品,都是接受了毒贩或其他吸毒人员“免费”提供的毒品。

此后,毒贩们再高价出售毒品给上瘾的青少年。

毒招三:

声称“吸毒治病”。

毒贩们利用人们对毒品的无知和对疾病的恐惧,引诱青少年吸毒。

但实际情况是吸毒会严重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甚至导致死亡。

毒招四:

鼓吹“吸毒可以炫耀财富,现在有钱人都吸毒。

”毒贩们瞄准一些青年积攒了一定财富的机会,向他们兜售“吸毒是有钱人的标志”这样极其荒唐的错误观念。

毒招五:

利用女青年爱美之心,编造“吸毒可以减肥”的谎话。

实际情况是,吸毒不仅损害面容和身体,还摧残人们的意志。

4.新华网《陕西日报》网吧是案件多发地

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的相关数据显示,2008年,该院刑一庭共审理一审刑事案件212件,其中涉及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25起,占到总数的12%;在涉案被告人501人中,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达60人,占到总人数的11%。

相关人员告诉记者,目前青少年杀人、抢劫、强奸、伤害等恶性案件有上升态势。

目前未成年人犯罪主要有四大特点,分别是犯罪手段特别残忍、犯罪呈成人化特征、因上网引发的犯罪案件呈上升趋势、被侵害对象多为同学或熟人。

”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的王法官告诉记者:

“未成年人犯罪地点多数发生在网吧内,现在的网吧虽然都有‘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的字牌,但是许多网吧为了盈利,根本不会去管这些事。

一些网络暴力游戏和黄色网站将未成年人带入暴力、色情的世界,摧残他们的心灵,最终使他们走上犯罪道路。

在我们审结的25起案件中,涉及网吧的就有5宗,占到了20%,有为争夺上网机位发生的伤害案、在网吧盗窃抢劫引发的恶性案件,还有浏览了黄色网页后的结伙强奸案。

第四单元一念之差与一步之遥

第八课一念之差

第2课时拒绝诱惑

一、课堂教学要求

【教材分析】

本部分内容包括四个层次,介绍拒绝不良诱惑的方法。

第一层次:

使学生认识远离不良诱惑的重要性,做到理性思考,远离滋生不良诱惑或违法犯罪行为的场所。

第二层次:

要做到远离不良诱惑,最重要的就是珍惜美好的青春时光,把主要精力放到学习和健康的娱乐上。

第三层次:

要控制自己的欲望、冲动和需要,严于自律。

引导学生归纳抵制不良诱惑、拒绝不良诱惑的具体措施和方法。

第四层次:

借助道德准则、法律法规、校纪校规抵制不良诱惑。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拒绝诱惑的方法,激发学生战胜不良诱惑的信心。

能力目标:

初步掌握拒绝不良诱惑的方法,培养学生自觉抵制不良诱惑的能力。

知识目标:

懂得应该拒绝不良诱惑,学会拒绝不良诱惑的各种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战胜不良诱惑的方法是教学重点和难点。

首先,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青少年在面对不良诱惑时,由于抵制力不强,社会经验不足,自控能力差,极易在诱惑面前束手就擒,走上邪路。

因此,引导学生抵制不良诱惑,对他们端正人生方向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其次,抵制不良诱惑是远离违法犯罪的必要条件。

如今青少年犯罪率急剧增长,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青少年受到社会中不良诱惑的影响,因此,帮助青少年树立抵制不良诱惑的意识,有利于控制青少年犯罪的发生。

【教学建议】

1.导入

方式一:

教师讲故事《奥德赛船长》。

学生思考“假如你是奥德赛船长,你会用什么办法让船只顺利渡过海峡?

”教师讲完故事结局后,启发学生思考“从这个事例中,能否找出自觉抵制不良诱惑的方法?

”让学生知道不良诱惑虽然有很大的危害,但我们并不是无能为力的,要学会抵御不良诱惑的方法。

方式二:

青蛙实验的感悟。

思考“实验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使学生懂得不良诱惑往往披着美丽的外衣,具有一定的隐蔽性,我们要增强识别能力、抵制不良诱惑,学会拒绝不良诱惑才能避免步入歧途。

2.第一层次:

理智拒绝不良诱惑

方式一:

“故事续写或续演”。

放学路上,小明受到不良诱惑(如好朋友极力邀请他去网吧玩带有色情内容的网络游戏),学生续写或续演小明的态度、行为以及可能产生的后果。

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回顾不良诱惑的危害、《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相关规定。

让学生懂得凡事要三思而后行,要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学会客观分析不良诱惑的危害,理智地拒绝不良诱惑。

分角色表演还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好奇心,续写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方式二:

利用上节课资料“毒贩诱骗青少年吸毒的手段”,学生讨论“拒绝毒品诱惑的方式”并分析“自己为什么会拒绝毒品诱惑?

”或先播放有关禁毒的宣传片,然后再进行课堂讨论。

使学生加深对不良诱惑危害的认识,能够理智拒绝。

3.第二层次:

拒绝不良诱惑要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学习和健康的娱乐上。

方式一:

第一步:

案例分析法。

一则或几则青少年因沉迷网络游戏,严重影响学习、身心健康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案例。

设问“案例中主人公沉迷网络游戏,最终导致了什么结果?

如果你周围有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同学,你想对他说什么?

我们从中可以吸取什么教训?

”让学生懂得远离不良诱惑的办法之二要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学习和健康的娱乐上。

第二步:

课件展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相关规定。

让学生体会国家为净化未成年人的成长场所而做出的努力,号召学生及时举报违反规定的行为,共同维护我们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方式二:

第一步:

漫画启示法。

思考教材82页漫画《远离不良诱惑》带来的启示,再引导学生联系自身实际交流“可以培养哪些良好的兴趣和爱好?

”(如踢球、游泳、集邮、绘画、唱歌等。

)使学生明确要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学习和健康的娱乐上,不能涉足容易滋生“黄、赌、毒”和其他不良现象的场所。

第二步同上。

4.第三层次:

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和冲动。

方式一:

情境创设法。

设计几个情境(如朋友请抽烟、向你兜售黄色书刊、上课时想翻阅书包里的娱乐杂志等)或出示图片“中学生身边的诱惑调查表”。

思考“情境中事物是否具有诱惑力?

”、“如果你是主人公,你会怎样做?

”让学生知道不良诱惑具有一定的吸引力,所以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和冲动。

在这一环节学生还可能想出其他拒绝不良诱惑的方法。

(如主动请人帮助法、避开诱因法、婉言谢绝法等)

方式二:

第一步:

漫画启示法。

观察教材83页漫画《拒绝诱惑》,思考说明什么道理?

说明抵制不良诱惑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和冲动,特别是在没有别人监督的时候更要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理智的中学生。

第二步:

课堂活动“测测你的自控力”。

通过心理测试题,便于学生反思自己的自我控制能力,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锻炼意志品质,抑制自己的欲望,克制自己的冲动,约束自己的行为。

5.第四层次:

必须遵守道德规范、法律规范和校纪校规

方式一:

推理教育法。

列举某些不良行为,让学生推理这些不良行为可能导致什么后果。

(如:

投机取巧、考试作弊——容易养成弄虚作假、欺骗讹诈的恶习;厌恶劳动、追求享受——容易出现游手好闲,乱交朋友,忙于早恋,纹身吸毒,沉湎于“三室一厅”等现象;不讲公德、为所欲为——容易做出违反道德准则甚至违法犯罪的行为。

)再让学生讨论感悟。

在推理后果和讨论感悟的过程中,使学生认识到不良诱惑会在不知不觉中腐蚀自己,使学生能够分清是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遵守道德规范、法律法规和校纪校规。

方式二:

案例分析法。

出示一个中学生从违反校规校纪发展到违法犯罪的案例,学生思考“主人公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过程对自己的启示”。

使学生懂得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知道拒绝不良诱惑,还必须遵守道德规范、法律规范和校纪校规。

6.课堂活动及课外实践:

方式一:

“抗拒诱惑计划书”——我曾受到的不良诱惑是什么、目前给我带来的不良后果有哪些、抗拒诱惑的具体措施、能够连续一周按计划执行的激励措施、如果两次未执行计划的惩罚措施、监督人。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言行,指导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懂得提高抵制不良诱惑的能力要从一点一滴做起。

方式二:

“倡议书”。

以班级为单位向全校同学发一份“抵制不良诱惑,远离违法犯罪”的倡议书。

写倡议书的过程,就是自我教育的过程,也是总结本课内容的过程。

方式三:

“名人名言启示录”。

请同学们课下搜集并相互交流有关增强自制力、有利于拒绝不良诱惑的名人名言。

让学生选取自己最喜欢的名言做为座右铭,时刻用它来提醒自己,抵抗诱惑,走向成功。

二、教学课件(积件)要求

1.“故事猜想”《奥德赛船长》。

或介绍青蛙实验的资料。

课件使用目的:

懂得面对种种诱惑,要学会拒绝不良诱惑、提高警惕和识别能力;拒绝丑恶、接纳善良;拒绝虚假、接纳真诚。

2.“故事续写”:

放学路上,小明受到某种不良诱惑,续写小明的做法和最终导致的结果。

3.播放有关禁毒的宣传片。

展示毒贩诱骗青少年吸毒的常见手段。

课件使用目的:

认识到“黄、赌、毒”和邪教能够暂时满足人的某些低级需要,但如果受到这些诱惑的影响,将会产生严重的危害,从而能够理智地拒绝不良诱惑。

4.出示一则或几则青少年因受到不良诱惑而严重影响学习、身心健康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案例。

或教材82页漫画《远离不良诱惑》。

课件使用目的:

在讨论从材料、漫画中得到什么启示或应吸取什么教训中,使学生懂得要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学习和健康的娱乐上。

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相关规定。

6.关于健康兴趣爱好、娱乐方式的图片。

课件使用目的:

知道政府的规定和措施,既能引起学生对“不能进入不适宜未成年人活动的场所”的重视,又能提高学生知法、守法、用法的能力。

图片从正面教育学生培养良好的休闲娱乐方式,端正生活态度、生活作风。

7.列举遇到不良诱惑的情境,或图片“中学生身边的诱惑调查表”。

或教材83页漫画《拒绝诱惑》。

8.心理测试题“测测你的自控力”。

课件使用目的:

学生针对情境,讨论自己抵御不良诱惑的方法。

心理测试题有助于学生客观审视自己的自控能力。

达到让学生自觉控制欲望和冲动,能作出正确判断,不为不良诱惑所动的目的。

9.列举某些不良行为,学生推理这些不良行为可能导致的后果。

或出示某中学生从违反校规校纪发展到违法犯罪的案例,学生谈启示。

课件使用目的:

因为绝大部分未成年人在违法犯罪前就已沾染上了许多恶习,所以要使学生自己体会到违反校规、违反道德的“小事”会演变成“大恶”的道理,改变其对遵守校规校纪和社会公德无所谓的态度,养成遵守学校规章制度、自觉遵纪守法的习惯。

10.抗拒诱惑计划书,或倡议书,或名人名言启示录。

课件使用目的:

既能达到知识小结的目的,又能起到导行的作用。

三、教学资料要求

1.《奥德赛船长》:

传说古希腊有一个海峡女巫,她用自己的歌声诱惑所有经过这里的船员,使他们的船触礁沉没。

智勇双全的奥德赛船长勇敢地接受了横渡海峡的任务。

为了抵御女巫的歌声,他想出了一个绝妙的方法……奥德赛船长让船员把自己紧紧地绑在桅杆上,这样,即使他听到歌声也无法指挥船只。

他又让所有的船员把耳朵堵上,使他们听不到女巫的歌声。

结果,船只顺利地渡过了海峡。

2.“青蛙实验”:

19世纪末,美国康奈尔大学实验研究人员精心策划了一次有名的实验。

他们把一只青蛙冷不防丢进煮沸的油锅里,这只反应灵敏的青蛙在千钧一发的生死关头,用尽全力跃出滚滚的油锅,安然逃生。

隔了半小时,实验人员使用一个同样大小的铁锅,里面放满冷水,然后把那只死里逃生的青蛙放到锅里,慢慢加热,青蛙在水里享受温暖。

等到它开始感到锅中的水温已经熬受不住,必须奋力跳出才能活命时,为时已晚,它全身瘫软,欲跃无力,最终葬身锅中。

3.中学生身边的诱惑调查表

诱惑种类

电脑

电视

游戏

美食

游玩

睡觉

小说

漫画

杂志

音乐

明星

偶像

荣誉

金钱

权力

黄色信息

烟酒

赌博

毒品

比例(%)

32

21

15

12

11

4

5

第四单元一念之差与一步之遥

第九课一步之遥

第1课时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一、课堂教学要求

【教材分析】

本部分内容是相关法律知识的学习,包括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

明示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之间的区分。

运用案例说明从不良行为到严重不良行为,从一般违法到犯罪,只有“一步之遥”。

第二层次:

通过案例对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的概念、特征作进一步的解释和说明,以及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在社会危害性、违法性和应受处罚性三个方面的区别和联系。

第三层次:

着重对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在处罚方法上的不同进行对比说明,让学生了解违法犯罪行为所应受到的法律制裁,理解法律责任的性质不同,法律制裁就不同。

理解惩处犯罪分子的意义。

第四层次:

让学生开展模拟法庭或“少年法庭”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法律程序意识,进一步加强法律法规意识。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增强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树立正确、健康的生活态度。

能力目标:

掌握预防不良行为的方法,培养明辨是非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知识目标:

了解不良行为到严重不良行为、违法犯罪行为的发展过程;知道违法行为、一般违法行为、犯罪的概念,认识犯罪的危害性;了解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之间的关系;认识四种不同的法律制裁以及法律惩处犯罪分子的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之间的联系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

一般违法和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一般违法行为如果把握不好可能会演化为犯罪行为。

学生对于不良行为与严重不良行为的关系、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的联系的认识很模糊。

无知是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很多学生对不良行为抱有无所谓的态度,因此学好这部分内容对预防违法犯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之间的区别是教学难点。

一般违法和犯罪在所违反的法律、对社会的危害、应受到的惩罚等方面有着严格的界限。

很多学生认为违法行为就是犯罪行为,并不了解违法行为的分类,本部分是比较抽象的法律常识,学生较难理解。

【教学建议】

1.导入

方式一:

名言导入法。

“小洞不补,大洞难堵”“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说明什么道理。

方式二:

flash导入法。

播放flash《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认识到小错小恶的危险性,大错大恶的危害性,懂得大错大恶往往都是由小错小恶逐步发展而来的。

小错与大错、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行为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它们之间只有一步之遥。

2.第一层次:

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只有一步之遥

方式一:

第一步:

案例分析法。

展示某少年因受到不良诱惑,从不良行为发展到违法犯罪的真实案例,或选取教材上的案例、漫画。

让学生找出“哪些是不良行为?

哪些是严重不良行为?

哪些是犯罪行为?

”思考“从该少年一步步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过程中能得出什么结论?

”说明不良行为与严重不良行为、犯罪三者之间的联系。

使学生懂得一个人走向犯罪道路,往往有一个从染上坏思想、坏习气开始,逐步发展到违法犯罪的演变过程。

从而远离不良行为和不良习惯,提高道德修养,自觉遵纪守法。

第二步:

让学生看教材85页《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十四条、第三十四条中列举的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

使学生更全面、直观地知道哪些行为属于不良行为,能更好的约束自己的言行。

方式二:

数据说明法。

请同学们汇报课前收集的反映青少年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以及犯罪行为现状的数据和资料。

(如: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人数呈明显上升趋势的数据,某城市少年犯管教所对在押的少年犯进行的不良行为调查统计数据)引导学生思考“骇人听闻的数据向我们传递了什么信息?

”通过对青少年违法犯罪状况的调查,培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