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北过年的习俗汇总.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016514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7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豫北过年的习俗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豫北过年的习俗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豫北过年的习俗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豫北过年的习俗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豫北过年的习俗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豫北过年的习俗汇总.docx

《豫北过年的习俗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豫北过年的习俗汇总.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豫北过年的习俗汇总.docx

豫北过年的习俗汇总

豫北过年习俗

汇总

 

组员:

李国帅、宋晶晶

田芳、张涵

代佳会、王欣

刘晓燕、马鹏雷

李广齐、卢灿亮

 

豫北过年习俗

  1、祭祀。

  在春节的时候人们都会准备好贡品祭祀已故的亲人,表示对他们的怀念,希望他们保佑自己一家人在新的一年一帆风顺。

2、贴春联。

春联俗称“门对”、“春贴”、“对联”、“对子”,雅称“楹联”。

中华传统民俗文化。

喜庆的大红春联是对联的一种,在春节时张贴,故名春联。

春联的来源其一是桃符。

最初人们用以避邪,画门神像木刻成人形挂在门旁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

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3、挂灯笼

中国的春节灯笼又统称为灯彩。

起源于18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春节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

4、贴福字。

贴福字,传统年俗。

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

春节贴“福”字,是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

福"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而在过去则指"福气"、"福运"。

春节贴"福"字,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5、扫房子。

民谚称“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举行过祭灶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

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

在春节前扫尘,是中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扫尘之日,全家上下齐动手,用心打扫房屋、庭院,擦洗锅碗、拆洗被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

其实,人们借助"尘"与"陈"的谐音表达除陈、除旧的意愿。

 

  6、守岁。

北方人有守岁的习俗,就是一家人不睡觉等待新年的到来,然后一家人吃年夜饭,有辞旧迎新之意。

守岁,即除夕之夜人们通宵不寐,打牌、聊天、放鞭炮、包饺子。

守岁习俗始于南北朝,梁朝的庾肩吾、徐君倩,都有守岁的诗文。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

古时,守岁也叫照虚耗,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7、放爆竹。

放爆竹是中国传统民俗,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相传是为了驱赶一种叫年的怪兽。

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

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

在熊熊燃烧的旺火周围,孩子们放鞭炮,欢乐地活蹦乱跳!

这时,屋内是通明的灯火,庭前是灿烂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响声,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高潮。

这声声爆竹寄托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

8、扭秧歌。

扭秧歌,是我国北方汉族民间喜闻乐见、具有代表性的一种舞蹈,是我国第一批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之一。

它的前身是农民在插秧时的一种歌咏活动,起源于农业生产劳动。

每年春耕时,农家的妇女儿童数以十计,一起到田里插秧,一人敲起了大鼓,鼓声一响,“群歌竞作,弥日不绝”,称之为“秧歌”。

它最早是以唱歌的形式出现,后来发展成舞蹈和戏剧表演的形式,并流行于我国北方以及南方各地。

  9、拜年。

北方人有晚辈给长辈拜年的习俗,在大年初一的清晨小辈们三五成群地到长辈那里拜年问好。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

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

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电话拜年、短信拜年、网络拜年等  。

拜年的时间一般为初一至初五,过了腊月初八就走亲访友多被视为拜早年,而正月初五以后、十五之前走亲访友为拜晚年 。

早年和晚年都属避免遗憾的应急或补救性质,民间有谚语:

有心拜年十五不晚 。

 

 

 

 

10.社火表演

社火(Shehuo)是中国民间一种庆祝春节的传统庆典狂欢活动。

也是高台、高跷、旱船、舞狮、舞龙、秧歌等等的通称,具体形式随地域而有较大差异。

“社火”来历源远流长,史料称:

“社火,在节日扮演的各种杂戏”;又称:

“民间鼓乐谓之社火,不可悉记,大抵以滑稽取笑。

”(南宋·范成大《上元纪吴中节物俳谐体三十二韵》)。

原始社会中,人类为战胜野兽而生存,常在猎兽之后庆贺,或聚会扮兽庆贺,教育后代,树立智、勇、谋各方本领。

这是最早的扮兽戏和“村傩”活动。

农家以户族设“堂”,以村、堡设“社”;与“社”有关的事称“社事”,诸如“香火朝山会社”、“社火会”、“孝义会”、“自乐班会”、“曲子会”、“吃割食”(有地方称吃合食,也有的县乡称‘吃割四’,买卖土地写契约,让四邻同意、最后划押写契,四邻不找麻烦)等等,把各种不同爱好的人组织起来,设会头,订会章,收会(社)员,交会费,有一定的感召力量和威望,遇有不规行为,也有权力处理。

这种会社,每逢迎神报赛、庆贺集会,必然举行游艺活动,锣鼓火把助威,狮子龙灯游行,人群相随,显然是“人威”助长了“神威”,就形成了“社火”风俗,它与民间的“香火”还愿风俗(庙会风俗),如同挛生姊妹,正像民俗所述:

“社火娱神,香火娱人”。

其含意深邃而味长。

 

 

11.逛花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