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你的语言出彩学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012601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7.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让你的语言出彩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如何让你的语言出彩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如何让你的语言出彩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如何让你的语言出彩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如何让你的语言出彩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如何让你的语言出彩学案.docx

《如何让你的语言出彩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让你的语言出彩学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如何让你的语言出彩学案.docx

如何让你的语言出彩学案

高中作文讲座之

让你的语言出彩(学案)

----语言表达de形象化处理

【学情反馈】

当前语文教学,语言表达严重缺失,造成作文语言枯燥、不准确、不流畅、无神,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育教学的悲哀,也是语文教师的悲哀。

我觉得语文教师有必要补上补足语言表达这一块。

【材料选读】

幸福有很多种,其中之一就是啜饮语言文字所酿的沁人心脾的艺术美酒。

当一篇篇赏心悦目的文章在我们面前一一打开时,就像一坛坛陈年老酒在眼前启封,你只觉得芳香扑鼻,满室流韵。

而其中有一种味道会让你久久沉醉,不愿醒来,那便是语言的形象性。

它能让光秃的山峰蕴玉生辉,它能让单调的河水怀珠生媚,它能让黑暗的夜空繁星闪耀,它能让苍白的大地鲜花似锦……如果你没有感受过这种魔力,没有品尝过这种滋味,那你一定要补喝,别错过这人间顶级的幸福。

如果你已享受过这种幸福,何不动手试试,将自己的语言形象化,为自己打造一段新醅初酿到醇香四溢的动人时光。

语言表达的形象化,就是语言生动传神,富含画面色彩。

它能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形象化,将头脑中思维推理的过程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图像场景,将感悟思考的结果化为形象丰满的画面,将纯自然的形象转化为审美形象。

形象化语言运用恰当,能产生非凡的艺术效果,语言极富感染力。

怎样才能构建形象化语言大厦呢?

必用材料有六:

物象、色彩、细节、场景、丰富、想象。

具体方法如下:

一、物象显现

形象化语言总是离不开有一定内涵和情意的事物,这些事物大多是附着了生活色彩的常见的对象,它能链接起读者的生活经验,从而搭建“画面速成”的平台,易于感受,易于领会,易于接纳。

如:

1.对公鸡来说,麦粒胜过钻石。

(“麦粒”和“钻石”都是具体可感的事物,借以比喻实用性和审美性内涵)

2.时光的剪刀总是让奔驰的幸福戛然而止。

(“剪刀”这种东西总让人想到犀利锐利,这就让时光的无情具体可感了)

3.作文如攻玉,今日攻去石一层,而玉微见,明日又攻去石一层,而玉更见,再攻不已,石尽而玉全出矣。

(“玉”“石”皆为形象可感之事物,“琢石现玉”用于展现写作过程由粗到精,实为恰当)

4.当野猫一时糊涂,它就成了家猫,清醒过来,它还可以反悔要自由;当家猫一时高兴,它就成为野猫,兴头过去它还可以反悔要安稳。

(“野猫”“家猫”我们再熟悉不过,甚而能想象到它们的细致模样)

5.满腹经纶却不会为人处世,就像带着满袋黄金上街,却没有打电话的零钱。

(“满袋黄金”言其价值之高,“打电话的零钱”言其价值之低,两相映衬,其情商窘迫之感毕现)

6.风像一把梳子,舒畅地梳理暮色、枝条、瓦棱、街道和忙碌了一天的人们。

(“梳子”梳理之舒坦,谁没试过)

7.阳光在文庆街的屋檐之间箭镞一样纷纷落下。

(看到“箭镞”,便想到锋利,进而就想到阳光的暴烈了)

8.如果你手里只有榔头,世上一切在你看来都是钉子。

(“榔头”“钉子”乃一对冤家,到死也是不可调和的矛盾,二者只能以“捶打”相遇,多么显而易见的可怕)

9.真正伟人的双手并不浸在甜美的花汁中,它们常忙于处理一片恶臭的脓血;真正伟人的双目并不凝望最翠拔的高峰,它们低俯下来察看一个卑微的贫民的病容。

(这两组句子能形成极度反差的画面,将伟人的高尚品性展露无遗)

10.记忆是无花的蔷薇,永远不会败落。

(蔷薇有多美,记忆就有多美)

此类形象句的物象,其实大多都是比喻中的喻体,因其直观可感,贴切生动,而使所写对象清晰明了,传神到位。

因此可以这样说,比喻手法运用得越好,形象化程度就越高。

二、色彩呈现

色彩是构成画面的主要元素。

形象的画面离不开颜色的渲染,色彩的涂抹能使画面具有鲜明的效果,直接着色和间接着色(不直接出现表现颜色的词,而通过物体自身间接表现),将使感受更直接,画面感更强烈。

所以,语言在进行形象化的表达时,不妨多调进(加入)一些色块颜料(表颜色的词),使画面流光溢“彩”,历历在目。

1.天是灰色的/路是灰色的/楼是灰色的/雨是灰色的/在一片死灰中走过两个孩子/一个鲜红/一个淡绿(“灰色”的背景下,“鲜红”和“淡绿”更加显眼,不管它们代表什么,至少是一种明媚)

2.那些童年往事像青藤上缀满的朵朵纯白色的小花,在回忆的月光下次第绽放。

(青藤上缀满的白色小花,多么单纯,一如纯真明澈的童年)

3.处于黑暗中的人要求很小,一根火柴就是他的整个世界。

(“火柴”的红光在一片“黑暗”中多么耀眼,其重要性便可见一斑)

4.一张拉得长长的脸可以熏黑任何一片晴朗的天空。

(一个“黑”字,极具厌恶之情,反感之意尽显)

5.落在一个人一生中的雪,我们不能全部看见。

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活中,孤独地过冬。

(“雪”是白色的,也是寒冷的,这种颜色会给人很单调、压抑、寒心的感觉)

6.又是江南春水乍绿的时节,不知是否有白鹅的红掌在拍打今岁的春歌。

(“绿”“白”“红”,如此明丽的春天画面不就映入了你的眼帘吗)

7.乡居的日子是一钵闪烁的黄金,在贫乏的生活里流溢着旧王族的光辉。

(“黄金”啊,多么华贵的颜色,又是多么珍贵无比,“乡居的日子”的难得就毋庸细说了)

8.读了李煜的词的感觉:

人世早已荒芜了/青草从李后主的雕栏玉砌里/一路铺来/掐最细的一根/没有听到断裂的/声音/而泪和满江的春愁/却顺着我的指尖/渗了出来(满眼的萋萋“青”草一直蔓延开来,直蔓到我们心里,遂漾起一阵凄怆的感觉)

9.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播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鲜红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是悲凉。

(“鲜红”便是爱的赤诚、爱的伟大、爱的火热)

10.忧郁是一只白色的杯子,背景是暗黑的天空,下着雨。

(“黑”“白”二色键,敲响的永远是忧伤的旋律)

11.没有红舞鞋,我依然在舞动。

(那是一段赤子之舞,演绎着对舞蹈全身心的爱意)

12.我的马将十里杏花跑成一掠眼的红烟。

(“红烟”便是一种美的极致,头脑中能留存的最美画面)

13.我愿意如那一树枫,在晨风中舒开我纯洁的浅碧,在夕照中燃烧我殷切的灿红。

(“浅碧”到“灿红”,生命就是如此动人的过程)

14.那种脆薄的、锯齿形的叶子也许并不是最漂亮的,但那憔悴中仍然殷红的脉络总使我想起殉道者的血,在苍凉的世纪里独自红着。

(一片丹心就这么“红”着,一片热血就这么洒着,生命的姿势就这么傲立着)

15.中国是墙的国度。

秦时青灰的长城,依然雄踞在塞北的横秋霜气中;明朝橙红的紫禁城,仍在闪耀着乌金色,在白杨的掩映下,露出高大的城墙以及飞扬的琉璃瓦;清代的深宅大院,依旧在墙内细藏红杏枝头笼晓月的江南风情。

(除了直接出现的颜色,白杨树、琉璃瓦、晓月何尝没有颜色)

纷繁的色彩烘托的永远是最直接的画面,给人留下最为鲜明的印象。

三、细节凸现

所谓细节,是指那些修饰限定性的词(或短语)以及极富表现力的谓语动词,用以强化凸显所写对象的特征,完善详尽写作对象的所有信息,让被写对象在读者头脑中“聚焦”,形成独特而清晰的完整感受,语言的形象化往往就靠这些“细节”来完成。

所以,语言的形象化还应该注重定语和状语的修饰限制并锤炼动词谓语,以此强化生动形象的效果。

1.成长是没有声音的铿刀。

(“没有声音”形象地写出了成长变化的不知不觉)

2.你的爱就是一件低廉的手工毛衣,能在0摄氏度以下御寒。

(“低廉的手工”反衬强化的是极浓极深极有价值的爱意,“0摄氏度以下”是寒冷刺骨的天气,也是爱显现的背景)

3.恢弘的剧目得不到嘉许,卑劣的杂耍当然要寻隙登场。

(去掉“恢弘”和“卑劣”,这个句子就没有丝毫成立的价值,“寻隙”更形象地写出了其“卑劣”性)

4.那种可以放在掌心上温柔凝视的小幸福。

(如果没有“温柔凝视”,幸福指数就会降低)

5.杰出人物的处境比别人更糟,因为我们既然无法跟他们相比,就用眼睛盯住他们不放。

(“盯住”已够糟了,“不放”就更惨)

6.有很多时候,我需要一些敏锐细小的疼痛,让我抵抗生命中呼啸而来的麻木。

(“呼啸而来”,这麻木有多大阵势啊!

足见积成之久、势力之强)

7.思念一个人的滋味,就像喝了一杯冰冷的水,然后用很长很长的时间,一颗颗流成热泪。

(要把“冰冷”变“热”,是需要多大的心力啊)

8.文物:

因为把自己深深而平静地埋葬,所以珍贵。

(“深深”是外在行为,“平静”是内心状态,价值就在这二者之中彰显)

9.我们在自己的人生中,却小心地像在做客。

(一个“小心”就形象地道出了人生的艰难)

10.如一滴滑落的露珠,回不到最初的花瓣,我们也回不到过去。

(“最初”就是最纯真的年代,那未曾化为河流的水源)

11.夕阳的余晖,慢慢地蹭进屋里,一种懒洋洋的幸福时光。

(黄昏时似乎都有这种感觉)

12.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丝,将珠子串起来成为社会。

(有了这些修饰语,文化的功用就显现出来了)

13.一个听烦市嚣的人,躺在田野上听听虫鸣该是多么幸福。

(“躺在田野上”,令我们想到一种最舒坦的姿势)

14.佛于是把我化做一棵树/长在你必经的路旁/阳光下慎重地开满了花/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

(“慎重”就是情深,“前世”就是今生)

15.我如金匠,日夜锤击敲打,只为把痛苦延展成为薄如蝉翼的金饰。

(形象地写出把痛苦价值化的过程)

16.有一个老人背着人行道而坐,仿佛已经跳出了杂沓的脚步的轮回,他淡淡地坐在淡淡的阳光里。

(两个“淡淡”就强化出了老人淡定的生命状态)

“细节”的功用就在于使所写对象更清晰更准确,所以定语、状语、谓语位置的语言要精心琢磨,使所写对象在这三片土地上以最佳姿态站立。

四、场景展现

形象化语言还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动”。

生动的生活场景本身就给人最为强烈的视觉感,它呈现的时间更多是“阶段过程”而不是“瞬间霎时”,显现的画面是“动态流动”,而非“固态静止”,而动态的画面更比静止的图片拥有更为丰富的信息内涵。

形象化语言就是要让自己的语言动起来,设置动态的生活场景,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1.人生没有彩排,每一天都是现场直播。

(这是我们的生活场景吧,你知道人生是怎么一种特性了吧)

2.爱情就像拔河,一个人放掉,另一个就会受伤。

(“拔河”—“放掉”—“受伤”,这本身就是爱的一种流程)

3.有一种蹲下,是为了更好地站起。

(“蹲下”和“站起”是生活中两个平常的动作,在此却别有一番深意)

4.当你无法推开门时,拉一下试试。

(“推门”“拉门”本是寻常举动,在此却指生活策略)

5.跌下来的都是往上爬的人。

(“跌下来”“往上爬”是两种状态,却形象地写出了人的追求过程的结果和动机)

6.樵夫的斧头问树要斧柄,树便给了它。

(“问”—“要”—“给”的场景设置形象地展示了树咎由自取的愚蠢软弱之举)

7.我们不可能全都做英雄,总得有人站在道边,当英雄经过时为他叫好。

(形象地写出了“铺路石”“陪衬者”的特点性质)

8.日落是一种优雅,一如婉转的作别,从容的放手,又似镇定的自敛,身已转而韵未散。

(“作别”“放手”“转身”三个场景,可以在头脑里浮现出动态场面)

9.后轮爱上了前轮,却知道永远不能和她在一起,于是他吻遍了她滚过的每一寸土地。

(这一场景足可显见后轮的痴心痴情了)

10.如果能够握手,就不要握拳。

(这两种场景状态可以形象展示和好与争斗的性质)

11.爱恨是玻璃板上的两滴水。

有时混在一起分不出彼此,有时经过时间的蒸发,全不见了。

(“混在一起”到“全不见了”的过程形象地写出了时间的魔力)

12.前世五百次回眸,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

(像电影的重复播放,极形象地写出了缘分的来之不易)

13.在生活中,平衡往往是以倾斜自己为代价的。

(“倾斜自己”这个动作场景既形象又富于深意,耐人寻味)

14.一星陨落,黯淡不了星空的灿烂;一花凋零,荒芜不了整个春天。

(可以将极短暂的词语发音幻化为两个极寥廓的场景,“流星图”和“落花图”就这样历历在目了)

15.朋友,给你的生命一份宁静吧,正如翠竹每拔高一节需要静静地小憩一次。

(这富有动态的词语一定可以在头脑里联想浮现)

16.假如生命是一列疾驰而过的火车,快乐和伤悲,就是那两条铁轨,在我身后,紧紧相随。

(这样的场景在生活中在电影里看得太多了,就太有认同感了)

17.若生为林木,我当欣欣向荣;若生为幽草,我当萋萋摇绿。

(这也是生活中可以寻见的镜头,“我”是怎么样的,读者也清楚了)

18.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朱颜辞镜”才四个字啊,但可以是一个人的一生;“花辞树”才三个字啊,就可以是一个季节的凋零,拍成电影该有多长啊)

19.阳光在肮脏的地方穿来穿去,可自己却依然纯净如故。

(这个场景可以写出“阳光不锈”的味道)

20.伤口既已存在就无法回避,你不能指望展览伤口博人同情。

(“展览伤口”,这该是一个多么怪异的场面,形象地告诉人们这种做法的错误)

场景可以拓展你的画面的长度、宽度(包括时空上的),让信息丰富和直观,场景的展现有时是过程,这就增长了文字在头脑中停留的时间,加深了读者的印象。

五、丰富叠现

形象化语言最好是各种感觉的汇聚,可视、可听、可嗅、可触。

《琵琶行》之所以千古传唱,其中有关琵琶声的描写更为人称道,不就是集多种感觉于一体,多方位多角度地展现音乐的美妙吗?

那么,在进行形象化表达时,不妨多启动感官功能,争取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方面去描述,还可运用通感手法,将感官联通。

于是所写的对象自然就“多维”“立体”地出现了,形象就更丰满了。

1.爱就是一个人把另一个人的心撞碎的过程。

(“撞碎”应该听得到声音吧?

心被撞碎应该有痛感吧?

2.当我用生命的年轮去把命运赋予的一切演示完毕,当我把忧伤的颜色化做苍白,把痛苦的痉挛刻成皱纹,把遗憾的味道品成眼泪,把不幸的灰色涂成双鬓,而把那份一尘不染的快乐孕育成嘴角永恒的微笑时,我把此生叫幸福。

(视觉、味觉、触觉的组合)

3.有些念头宛若夏末的卷云,无法久待,绝美或凄凉,心头一阵起伏,秋雨一来,散了就散了,仿佛树影子细碎纷乱的投影、河边参差青碧的水线、飞鸟长空的悠鸣、窗玻上的倒影、萤火的明灭、来路不明的旋律、错过了的阵雨……一闪而过。

(视觉、听觉的大融合)

4.幸福常常是朦胧的,很有节制地向我们喷洒甘霖。

(从视觉、味觉形象地写出幸福的特点)

5.如果不曾了解脚下泥土的博大,不曾了解荒原野草的芬芳,不曾了解江底碎石的激昂;如果不曾了解那些最底层的撼动,那么即使你有幸面对雷霆壮丽,你也注定苍白。

(从嗅觉、视觉的角度形象地写出要了解的对象)

6.真理好像阳光,在它照耀下人世间所上演的那种种假面舞会,远不如在半明半暗的烛光下来得梦幻而华丽。

(舞会一定有音乐、灯光,这是听觉、视觉的融合,形象地让人感受到人生百态)

7.美德犹如名贵檀木,唯有烈火焚烧才能使其芬芳。

(视觉、嗅觉合写出美德的特点)

8.心有琴弦,纵有客去茶凉,仍有小曲缓缓响起,仍有满树桂花知音化为酒香。

(听觉、触觉、视觉、嗅觉、味觉,好一场感觉大聚会,形象地写出心灵的丰富性)

9.生命的红酒永远榨自破碎的葡萄,生命的甜汁永远来自压干的蔗茎。

(视觉、味觉的表达让人明白成功需要付出代价)

10.善良是灵魂燃烧过的舍利——如火熄而炭犹暖,花谢而风仍香。

(从触觉、嗅觉写出善良的美好)

11.思想掠过我的心头像一群群野鸭飞过天空,我听到它们振翅鼓翼的声音。

(由视觉、听觉形象地写出思维特点)

12.那些白色的花朵如同翩飞的蝶,一朵,一朵,在我的发辫和肩头怒放,就如年轻的恋情在春天争相吐艳;它们飞翔的姿势里有音乐传出,就如年轻的身体是一朵会唱歌的花。

(从视觉、听觉写出花朵的美丽动人)

13.一朵花的美丽,在于她的绽放,而绽放又正是花心的破碎。

(视觉、听觉二合一,形象地写出花的开放过程)

事物如果从多角度加以呈现,语言的形象感就非同一般。

六、想象虚现

想象是一切形象化元素中的核心元素,可以说形象化的前提就是具备想象力。

平时的语言表达中,尽量不要“就事论事”,一定要“由此及彼”地展开联想和想象,调动一切已有的生活经验为酵母,催生贴切生动的表达内容,尽可能地通过比喻、拟人、夸张等艺术手段形象地动态地描摹写作对象,赋予写作对象以灵动的色彩,凸现语言的张力,让读者在文字“虚拟”的生活场景中感受生活的真实

1.怎知路边昏黄的灯光不是读书人心中的明月?

(把此处灯光比做心中明月,化实为虚,空灵美丽)

2.让生命无痕。

遭遇挫折,难免伤痕累累,然而这些伤痕并非烙印,并不像烙印那样永不磨灭,它就好比你的生命孤舟在岸旁搁浅时留在泥沙里的一道痕印,在流水的冲刷下,不久,它又会恢复平整,没有人会知道这里,曾有一条小船搁浅。

(把生命当做孤舟,“人生”这一虚拟的想象中的航行就有了形象化的再现)

3.“随感笔记”的功用:

一张纸,一个朋友,它默默记下你,当你再见它时,它就把从前的你介绍给现在的你。

(很奇妙的想象,很贴切的描述,把“随感笔记”具有的“个人心灵轨迹”这一属性揭示得非常生动)

4.一片叶子,在秋风中落下,从叶子的背面,我看见生生不息的翅膀。

(这“隐形”的翅膀扑闪着多少想象之美啊!

5.他一路哭了出去,把正午的日头哭成了昏月。

(夸张,绝对夸张,但形象,绝对形象)

6.心有栅栏,然后青藤爬过,那些小秘密点缀其中,像叶片下小憩的蝴蝶,做梦一般,只能用花粉形容。

(爬过青藤的栅栏在心里,也只有想象才能让我们有如此感受了)

7.忧思在我的心里平静下去,正如黄昏在寂静的林中。

(黄昏中的树林有多静,“我的心里”就有多静)

8.黄昏的雨落得这样忧愁,那千万只柔柔的纤指抚弄着一束看不见的弦索,轻挑慢捻,触着的总是一片凄凉悲怆。

(“千万只柔柔的纤指”“弦索”都是在眼帘里不会出现的,只能靠想象来“显影”)

9.当我们老了,是否会成一个空空的蝉壳,是否挂在岁月的枝头,张着口面对黄昏,却忘记了歌唱……(我们老了会是什么样子?

想象会告诉我们未来的形象)

10.如果是秋天,风里便有了果实发酵的味道,那幽微的醇意,好像一个去打酒的孩子,不小心把酒洒了一路。

(其实是没有这个打酒的孩子的,是想象“杜撰虚拟”出来的)

“想象”是最美的一个艺术殿堂,里面陈列的艺术形象光彩夺目,它们介于虚实之间,流露出一片梦幻迷人之美。

【小试牛刀】

1.以“一念之间”为话题写一段形象化的文字。

提示:

“一念之间”是一个抽象的时间概念,如何让思维感悟的结果形象呈现?

2.用形象化的语言,表现对“朴素和华丽”的认识和感悟。

3.在括号内用形象化语言补充句子,要求与前后文语意贯通。

天空中飘过一丝云儿,淡淡的、自由自在、你觉得真好,这就是语文;(①),这就是语文;如血的残阳映红半边天,让人无限留恋,别忘了这也是语文。

语文是那巍巍昆仑,是那草叶上久久不肯滴落的露珠,是(②);语文是那无声的冷月,是那静谧的荷塘,是秦皇岛外滔天白浪里的打鱼船,是(③),是那沉舟侧畔的万点白帆,是(④)。

提示:

4.将下面两段话的内容进行形象化的表述(尝试将上面讲到的六种方法都运用进去),每段话不少于200字。

(1)“雨从天上落在了地上,地上到处都是水,后来,雨就停了。

(2)“我站在江边,望着江水,备感失意。

提示:

选择一个恰当的喻体,注意景物的色彩,在所写对象前面加进定语或状语成分,注重动态的场景描写,多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全方位去描摹想象。

【品文悟道】

春之怀古

张晓风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

从绿意内敛的山头,一把雪再也撑不住了,扑哧的一声,将冷脸笑成花面,一首澌澌然的歌便从云端唱到山麓,从山麓唱到低低的荒村,唱入篱落,唱入一只小鸭的黄蹼,唱入软溶溶的春泥——软如一床新翻的棉被的春泥。

那样娇,那样敏感,却又那样混沌无涯。

一声雷,可以无端地惹哭满天的云;一阵杜鹃啼,可以斗急了一城杜鹃花。

一阵风起,每一棵柳都会吟出一丝丝白茫茫、虚飘飘,说也说不清、听也听不清的飞絮,每一丝飞絮都是一株柳的分号。

反正,春天就是这样不讲理、不逻辑,而仍可以好得让人心平气和。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

满塘叶黯花残的枯梗抵死苦守一截老根,北地里千宅万户的屋梁受尽风欺雪扰犹自温柔地抱着一团小小的空虚的燕巢。

然后,忽然有一天,桃花把所有的山村水廓都攻陷了,柳树把皇室的御沟和民间的江头都控制住了——春天有如旌旗鲜明的王师,因为长期虔诚的企盼祝祷而美丽起来。

而关于春天的名字,必然曾经有这样的一段故事:

在《诗经》之前,在《尚书》之前,在仓颉造字之前,一只小羊在啮草时猛然感到的多汁,一个孩子放风筝时猛然感到的飞腾,一双患风痛的腿在猛然间感到的舒活,千千万万双素手在溪畔在江畔浣纱时所猛然感到的水的血脉……当他们惊讶地奔走互告的时候,他们决定将嘴撅成吹口哨的形状,用一种愉快的耳语的声音来为这季节命名——“春”。

鸟又可以开始丈量天空了。

有的负责丈量天的蓝度,有的负责丈量天的透明度,有的负责用那双翼丈量天的高度和深度。

而所有的鸟全不是好的数学家,他们吱吱喳喳地算了又算,核了又核,终于还是不敢宣布统计数字。

至于所有的花,已交给蝴蝶去数;所有的蕊,交给蜜蜂去编册;所有的树,交给风去纵宠。

而风,交给檐前的老风铃去一一记忆,一一垂询。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或者,在什么地方,它仍然是这样的吧?

穿越烟囱与烟囱的黑森林,我想走访那踯躅在湮远年代中的春天。

简评:

散文《春之怀古》的作者如同一位以文字为颜料的高明画家,以高超的画技给我们展示了春天有声有色有形的动人画面,极富美感和冲击力,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我们的五官来接纳画中美的赐予,将美丽春天以具体可感的图景呈现,让我们痴迷心醉。

在文章的第1段中,“春来大地”这一自然现象被作者具化为一首歌,从“云端”唱到“春泥”,其间“山麓”“荒村”“篱落”“小鸭的黄蹼”,全部可以入画面入镜头加以展示,春天季节变化的内容直接由画面来演绎铺陈,而且还是可以连缀移动有声的画面,给人清晰的美感。

接着在文章的第2段中,作者用“云哭”“鹃啼”“花急”“柳吟”的画面场景生动地演绎春雨落洒、杜鹃花开、柳絮满天的春之景象,用“分号”这样的细小物象来增添画面的“雅韵”,有生动传神之美。

而在文章的第3段,作者用“叶黯花残”“抵死”“老”“千宅万户”“犹自温柔地”“小小的空虚的”这些修饰限制的词语或短语,形象细腻地展示了春天未到时万物的期待和渴望,从侧面刻画了春天的形象。

第4段中“小羊在啮草”“孩子放风筝”“千千万万双素手在溪畔在江畔浣纱”,都是生活场景和生活画面,读者可以在头脑中尽情勾勒显现。

第5、6两段的语言极为生动形象,“丈量”“数花”“编册”等这些纷繁的工作在作者想象力的安排下显得那么真实可信。

而最后一段中的“黑森林”能勾起读者的生活经验加以具体感受,一个“黑”字让人产生极度压抑沉闷之感,从而对现代社会“春天”的远离产生忧患意识,而“踯躅”一词能使读者眼中浮现春天的动作姿态,增强文意,深化主旨。

 

整编:

位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