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的了解和掌握本章基础内容.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012576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0.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目的了解和掌握本章基础内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教学目的了解和掌握本章基础内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教学目的了解和掌握本章基础内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教学目的了解和掌握本章基础内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教学目的了解和掌握本章基础内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学目的了解和掌握本章基础内容.docx

《教学目的了解和掌握本章基础内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目的了解和掌握本章基础内容.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学目的了解和掌握本章基础内容.docx

教学目的了解和掌握本章基础内容

第四章知觉

教学目的:

了解和掌握本章基础内容,重点是掌握其知识点。

知识点:

知觉概念;感觉和知觉的区别;知觉的种类;知觉的基本特征——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恒常性;空间知觉——概念,形状知觉,大小知觉,距离知觉,立体知觉,方位知觉;时间知觉——时间知觉的参考系,生物钟,时间估计;运动知觉——真正运动知觉,似动知觉;错觉——视错觉及其种类,产生错觉的原因。

教学内容:

第一节知觉的概述

一、什么是知觉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理事物的整体反映。

二、感觉与知觉的联系与区别

1、感觉和知觉的联系非常紧密,但也有一定的区别。

感觉和知觉的紧密联系,只有感觉器官对事物的反映,才会产生感觉和知觉,事物在人的感觉器官所及的范围内消失时,感觉和知觉也就停止了。

2、感觉是对物体个别属性的反映,而知觉则是对物体整体的反映。

因此,感觉是知觉的基础,而知觉则是感觉的深入和发展,很少有弧立的感觉存在。

在心理学中,为了科学研究的需要,才把感觉从知觉中区分出来加以探讨。

然而,感觉和知觉又存在着一定的区别。

1、感觉和知觉是两种不同的心理过程。

感觉是介于心理和生理之间的活动,它的产生主要通过感觉器官的生理活动过程,以及客观刺激的物理特性,相同的刺激会引起相同的感觉;而知觉则是纯粹的心理活动,它在感觉的基础上对物体的各种属性加以综合和解释的心理活动过程,处处表现出主观因素的参与,相同的刺激常常引起不同的知觉。

2、由感觉到知觉,其间要经历一个主观选择的过程,即从感觉到的各种属性中选取一部分属性加以综合和解释,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一个人的过去经验,并受个人当时的兴趣,需要,动机和情绪的影响。

人的态度和需要也会使知觉具有一定的倾向性。

3、从感觉和知觉的生理机制来看,感觉是单一分析器活动的结果,而知觉则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的结果。

4、感觉和知觉都是认知的初级阶段,同时也是其它心理活动的基础,若没有感觉和知觉,就不能形成表象、思维,情感,意志、个性等复杂的心理活动。

三、知觉的种类

知觉的分类一般有如下方法:

1、根据在知觉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感觉器官,把知觉分为视知觉,听知觉,触知觉等。

2、根据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把知觉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3、根据知觉时能否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把不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知觉称为错觉。

第二节知觉的基本特性

一、知觉的选择性

人的这种对外来信息进行选择而作进一步加工的特性称为知觉选择性。

(一)知觉选择性的功能

1、知觉选择性,可使人把注意力集中到少数重要的刺激或刺激的重要方面,排除次要刺激的干扰,使信息特点突出,对信息的认知更加有效。

(图4-1两可图形A)

2、能使人从纷繁的刺激物中主观地选择少数刺激物并对其发生反应,被选择的刺激物就是知觉的对象,而同时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其它刺激物就成了知觉对象的背景。

对象和背景

的结构,是知觉的最基本的特点。

(图4-1两可图形B)

3、能够分清楚主要刺激和次要刺激,直接刺激和背景刺激。

(图4-1两可图形C)

(二)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刺激物的特点

1、强度大的、对比明显的刺激物容易成为知觉的选择对象。

2、视野中的接近,即空间位置相近、连续,形状上相似的刺激物也容易成为知觉的选择对象。

图4-2中的方块是视野中的接近容易组合一组的实例。

人们常常把右图知觉为竖着的四个方块,把左图知觉为四个竖立线条。

3、在形状方面相同或相似,以及在亮度和色彩方面相同或相似的图形容易成为知觉的对象。

从4-3中可以看到,形状上相同或相似的点,容易组成图形

4、连续、对称、趋和的图形也容易成为知觉的对象。

例如4-4A中的圆圈和圆点。

在图4-4B中,人们常常把图中

曲线知觉为波浪形曲线,而把另一个图形知觉为方波图形。

5、轮廓闭合的对象比轮廓不全的对象容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

但是,当人们面对自己熟悉的对象时,尽管轮廓缺少一部分,仍能把它知觉为一个整体。

如4-5中为HELLO五个英文字母均缺少一部分,但人们仍然能知觉为一个完整的字。

研究指出,当对象的轮廓线达到68%-72%,就能被人知觉为一个整体。

6、知觉的选择性不仅依赖于事物的物理特性,而且与人的需要、愿望,兴趣,任务、以往的知识经验以及刺激物对人的意义是否重要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它们也是决定人的知觉选择性的重要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人的知觉的过程和结果。

人的知觉选择性规律,其实就是人把知觉的对象从背景中分离、辨认和确认出来的规律,对于直观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对于广告的设计、工业产品的检查、军事伪装和搜查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知觉的理解性

人在知觉中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对事物进行加工处理,并用语词概括出确定的含义,从而标示事物的特性,称为知觉的理解性。

(一)影响知觉理解性的因素

1、知识经验

1935年,心理学家黎柏用图4-6中A,B,C三张图片做实验,以研究知觉经验对以后知觉判断的影响。

B图为一个年青妇女,C图为一个老太太,图A图则同时具有B与c两图的特征,它既可以看作为年青妇女,也可以看作为老太太,这之间的差异关键在于个人在看A时其选择的知觉的特征而定。

实验时把被试分为三组,以不同方式进行,第一组只看A图,不看其它两张图,结果65%的被试视为年青妇女,35%的被试视为老太太。

第二组被试先看B图1秒,以形成年青妇女特征的经验,然后再看A图,结果被试把A图视为青年妇女的达100%。

第三组被试先看c图15秒,以形成老太太特征的经验,然后再看A图,结果96%的被试视A图为老太太,只有1人(4%)视为年青妇女。

同一知觉刺激(A图)产生了如此极端差异的知觉理解现象,可见人对事物的理解程度受到个人知识经验的很大影响。

1968年,伯瑞希用“不可能图形”,即用在两维图上看三维图形,来说明人的知识经验在知觉理解中的作用。

由于眼睛接受了矛盾的信息,因而人脑不能用过去的知识和经验去理解它,解释它。

(图4-7)

2、言语指导

言语指导也是影响知觉理解性的一个因素。

由于言语能够指示知觉的内容,当外部的对象标志不明显时,通过言语的指导,可以唤起人的过去经验,补充知觉的内容,有助于对知觉对象的理解。

图4-8是一套平面图形。

初看起来,上面的图形好象是由一组规则的三角形组成的六角形,但很难确认这是一套什么图形。

一旦告诉知觉者这是一套长方体的图形时,便会很快地辨认出这是从三个不同的角度观察的同一长方体的透视图。

言语的提示加强了人对图形的理解,从而减少了辨认图形的不确定性。

图4-8

三、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整体性指当对象特征不完备时,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对刺激进行加工处理,使知觉保持完整性的特性。

1、相同刺激的主观轮廓

当事物以部分属性分别、先后或只有其中的一部分刺激人的感觉器官时,尽管它们在客观上是不完备的,但人却能在主观上全面地知觉它,即人能够把客观上的缺陷通过主观加以弥补。

图4-9的直线虽然并不连贯,但是人也会把它看成是一个三角形,而不会把它看成为三个角。

这种在客观上并没有,而在主观上却认为有“白”三角形的情况,叫做主观轮廓。

2、关键属性的主观轮廓

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在事物整体中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因此,它们对整体知觉的影响也不一样。

事物的关键性成分对知觉的整体性起着决定作用。

图4-10中,A、B、C、D四个图形,当黑点所处的位置不同,形成主观轮廓的三角形的整体知觉也不同。

A图三个黑点正好处在由三条直线(主观线)所形成的三角形的角上,因此其主观轮廓的效果最好。

3、不同知觉范围的知觉补偿

知觉的整体性不但在同一种知觉范围内出现,而且这种特性在不同的知觉之间也会出现。

例如,人们很少会把两只耳朵知觉为缺少一只。

再如,要知道杯子是光滑还是粗糙的,本应该靠触摸觉,但有时不接触也可看出它是否光滑,甚至还可看出是冷或热的。

这种可以知觉到当时还没有感觉到的情况,是知觉的一个重要特性。

4、知觉整体性的组织现象

知觉更多以事物的组织结构特点,如接近性、相似性、封闭性和连续性等特点为转移,心理学上称之为知觉的组织现象。

(图4-11)

5、对知觉整体性的解释

人的知觉之所以能把当前客观刺激中缺少的东西在主观上进行补充,是因为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它的各种属性是作为一个整体对人发生作用的,也就是说,事物对人是一个复合的刺激物,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分别作用于感觉器官,它们之间形成了固定的联系,使人能在大脑中把这种联系保存下来,并在大脑对来自感官的信息进行加工。

刺激中缺少的东西,能用头脑中曾经有过这些刺激所留下的痕迹进行弥补,即通过主观上的补充,删略、替代或改组等这些心理上的加工活动,使人产生完整的知觉。

四、知觉的恒常性

当客观事物在一定范围内其物理特性已经发生变化,但知觉映像仍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称为知觉恒常性。

例如,物体表面的颜色在不同光源的照射下,其反射出来的光线会有变化,但人对物体表面的颜色的知觉映像却没有明显的变化,从不同角度或不同距离观察同一物体时,物体落在视网膜上的像会发生变化,但人在知觉这一物体时的映像,仍然相当稳定。

因此,知觉与刺激物的关系,并不完全服从于物理学规律。

知觉的恒常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小知觉恒常性

物体投射到视网膜上像的大小,取决于两个条件:

物体的大小和物体与观察者之间的距离。

视网膜上的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成正比。

当同一物体,距观察者越近,其视像越大。

反之,距现察者越远,其视像越小。

因此,视网膜上的像的大小,与物体距观察者的距离成反比。

如果完全按照物理学中的光学原理来说,某个人离观察者10米远,在视网膜上形成的像,要比离开他1米远时形成的像小得多。

图4-11中表示了物体距离与视网膜像大小之间的物理关系。

但是,在实际知觉中,人仍然能比较正确地反映不同距离的物体的实际大小。

这就是说,对物体大小的知觉,并不随视网膜像的大小而改变,即当客观的物理刺激情况有变化时,人的主观上的知觉并不随之发生变化。

或者说,视网膜上投影的像的大小有变化时,人的知觉并不跟着变化,这说明人的知觉具有恒常性。

人在对物体大小的知觉时,尽管观察距离不同,但是都接近于该物体的实际大小。

这是因为人由于具有学习能力,已经把物体的距离因素估计在内,当在不同距离判断同一物体的大小时,结果始终比较一致。

2、明度和颜色恒常性

在明度和颜色知觉中,物体固有的亮度和颜色倾向于保持恒定不变。

煤和白粉笔由于它们对光的反射率不同,因此明度差异很大,人们看到粉笔总觉得要比煤块亮。

当把粉笔放置在很暗的地方,把煤块放在很亮的地方,使煤块实际上所反射出来的光强远大于白粉笔,从刺激的物理特性分析,放在亮处的煤块应该是白的,放在暗处的粉笔应该是黑的,但是从心理事实上来说,人们还是把粉笔知觉为白色,把煤块知觉为黑色。

这种不受外界照明条件影响,保持对物体明度知觉恒定性的特性就是明度知觉的恒常性。

也就是说,人能够在变化的条件下,根据物体固有的明度和颜色来感知它们。

3、知觉恒常性的种类很多,如有重量恒常性、人际知觉中有定性效应、刻板效应等。

4、导致知觉恒常性的原因

主要来自于人的以往经验,如儿童的知觉恒常性特点就不如成人明显。

5、知觉恒常性的意义

(1)可使人能够在不同情况下,按照事物的实际面貌反映事物从而根据对象的实际意义来改造客观世界。

(2)使人适应环境。

外界环境瞬息万变,如果环境稍有变化,人的认识和活动也都要随之变化,进行重新的学习和适应的话,那么人就无法适应外界的环境。

第三节空间知觉

空间知觉指人对物体的形状、大小、远近,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

空间知觉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距离知觉,立体知觉,方位知觉等。

它不是人生来就有的,而是后天学习的结果。

这个问题,已为科学实验所证明。

1897年,美国心理学家斯特拉顿曾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

他将一个两端装有凸透镜的管子牢固地安装在自己的右眼上,左眼用不透光的东西遮严,这样,他就只能从右眼通过管子来看东西。

但是通过管子所成的象是倒立的,在视网膜上的物象却是与原物一样是正立的。

开始一、两天,他觉得很混乱,看到的东西总是上下颠倒,左右反转:

看到的人是头朝下、脚朝上,想拿右边的东西,手却伸向左边:

想拿上面的东西手却伸向下面,并且听到的声音来自与他看到的声源相反的方向。

经过连续几天的练习,到了第八天,混乱的情境克服了,习惯了现在的方位知觉。

但是,当他去掉眼上的管子和遮蔽物后,又感到一切物体都是上下颠倒、左右反转的了,再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又恢复了正常。

后来,有人重复了这个实验,也得到同样的结果。

这个实验最早证明了物体在视网膜的象是倒立的,左右反转的。

实际上,人平常感到的物体是反向的,只是由于生活过程中视觉和视网膜多次结合后,人适应了,这个实验说明,空间知觉是人后天学习的结果。

又如,生而盲的人,经过医治复明的最初几天是分不清对象的形状、大小和远近的,他看到一片模糊的亮光,物体好象接触到自己的眼睛。

只有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他才逐渐形成视觉和触摸觉,动觉的联系,开始能分辨对象的大小、形状和远近。

这种分辨开始也不完善,例如在一段时间内他分不清圆圈和圆球,三角形和棱锥体,然后经过很大的努力,才学会根据各种标志来估计对象的远近。

一、形状知觉

物体的形状是靠视觉、触摸觉和动觉来感知的。

物体的形状不同,它在视网膜上成的象也不同。

同时,眼睛在观察物体时眼球、眼肌的运动觉,用手触摸物体形状时的运动觉,都给大脑提供了物体形状的信息。

大脑皮层对这些信息的综合处理,就能正确地反映物体的形状。

人对物体的形状知觉具有相当稳定的恒常性。

这是因为人在生活实践中曾经多次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同时又经常以触摸觉来验证所获得的视觉形象。

这样经过多次反复实践后,视网膜上的形象便与眼睛的动觉形象、手触摸物体的动觉形象紧密联系起来并逐渐巩固。

以后不论从那个角度来观察物体,不论视网膜上的形象是怎样的变化都能保证人对此物体有个正确的形状知觉。

如对一个全开或半开,全闭的门,从固定角度看,获得的视觉形象不会相同的,但人从来不会发生误会。

二、大小知觉

视觉对大小知觉具有重要的作用。

但是,从发生上看,视网膜上的物象必须和触摸觉多次结合之后,视觉才能单独判断物体的大小。

物体大小的视知觉,由下列两个因素决定:

(一)物体的大小。

在人离物体距离相等的条件下,视象与物体的大小成正比:

大物体,视象大,小物体,视象小。

因此,视象大小是大小知觉的一个重要信息。

(二)物体的距离。

视象是按光学的几何投影原理形成的,与物体的距离成反比。

同一物体,处于远处,视象小;处于近处,视象大。

大小不同的物体,由于远近不同,可能视象的大小相同,甚至视象的大小相反。

因此,距离知觉总是与物体大小的视知觉紧密联系着的,只有两者互相配合,才能保证物体大小视知觉的正确性。

三、距离知觉

距离知觉是对物体离我们远近的知觉。

对判断物体远近距离起作用的条件有:

(一)中间物的重迭。

(二)空气透视。

(三)线条透视。

(四)明暗和阴影。

(五)运动视差。

(六)眼睛的调节。

调节是指水晶体曲率的改变。

人在看东西的时候,为了使视网膜获得清晰的物象,水晶体的曲率就要发生变化:

看近物时,水晶体较凸起,看远物时,水晶体比较扁平。

这种变化是由睫状肌进行调整的。

睫状肌在调节时产生的动觉,给大脑提供了物体远近的信息。

不过,调节作用只在10米范围内有效。

(七)双眼视轴的辐合:

所谓辐合就是指两眼视轴向注视对象。

在看东西的时候,两眼视轴同时对准物体,交合在一点。

能获得清晰的单一视象。

眼睛肌肉在控制视轴辐合时产生,也给大脑提供了物体远近的信息。

辐合只在几十米的范围起作用,物体太远,视轴趋于平行,对估计距离就不起作用了。

四、立体知觉

立体知觉即深度知觉,是对立体物体或两个物体前后相对距离知觉。

立体知觉主要是双眼视差的机能。

常人的两只眼晴,其构造是一样的,两眼之间有一定的距离(年人大约是65毫米)。

当我们注视一个平面物体的时候,两个视象完全相同,并在两个视网膜的相同部位上。

如果将两个重合起来,则两个视象的位置也是重合的。

所以,这时,我们感到的是平面的物体。

当我们看立体物体或一大片景物(其中物体远近不同)的时候,两眼的视象便稍为有点差别:

右眼看到右边多些,左眼看到左边多些,这样,两个视象便产生不完全在两个视网膜的相同部位上,也不会完全重合。

这就是双眼视差。

可以用实体镜来演示双眼视差在立体知觉中的作用。

在实体镜里分别放上两张略有差别的照片,两眼通过三棱镜看去,在距离适宜时,就会产生立体感。

在立体视觉中,双眼视差的作用,也受到距离的限制。

根据对许多人的实际测量,在500米以外,双眼视差对感知立体物已不大起作用了,1300米是立体知觉的极限。

超过1300米以外,两眼视轴平行,双眼视差为零,对判断距离便不起作用了。

五、方位知觉

方位知觉(即方向定位)是对物体所处的方向的知觉,例如,对东、南、西,北,上,下,左、右、前、后的知觉。

(一)方位知觉的参考系

1、东、南,西、北方向

2、上、下的方向。

3、左、右、前、后方向

4、借助于视觉、听觉,触摸觉,动觉、平衡觉等感官的协同活动对物体进行方向定位的。

(二)视觉的方向定位

1、视网膜上的位置,就能正确地判断物体的上,下、左,右等方向。

2、视觉、动觉和平衡觉的协同活动向大脑提供的信息,正确地判断物体的空间位置。

(三)听觉的方向定位

对发音体的方向定位,听觉起重要作用。

声音的听觉定位有以下几个规律:

1、人体左右两侧的声音很少发生定向错误。

人不会把左右的声音误认为右方的声音。

2、如果确定声音来自前方的话,前方和两耳轴线水平面上的声音,辨认最准确。

其中正前方尤为准确,误差不超过3°,略偏向左右两侧的声音则稍差些。

3、上、下和前、后的声音容易混淆,往往误上为下,误前为后,或误下为上,误后为前。

即在两耳轴线的垂直平分面上时声音容易混淆,难于定向。

4、同侧耳朵圆锥底面(连两耳直线为轴,圆锥围线与轴成45°角)上的声音,容易相互混淆。

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由于两耳距离差之故。

两耳距声源距离上的差别称为两耳距离差。

如果声源靠近一耳,则声波要绕过头颅的半圆周(约27.5厘米)才能达到另一耳。

正是由于存在着两耳距离差,便造成了声波对两耳刺激的强度差间差别和时间差。

这是声音空间定位的主要依据。

强度差是指来自侧面的声音,由于到达两耳的距离不同,因而其强度也不同。

时间差是指来自侧面的声音,到达两耳的时间也不同。

与声源同侧的耳朵先受到刺激,声源就被定位于先受刺激的一侧。

声速是344米/秒,当声源从正中偏向3°时,刺激两耳的时间差仅为0.00003秒,人便能感到声音偏向一侧。

时间差越大,感到声音偏向侧面的角度越大。

当声源从正中偏向侧面90°时间差最大,达0.0008秒,很容易定位。

因此,偏向身体左右两侧的声音,两耳距离差较大,易于辨别其方向;处于两耳轴线垂直平分面上的声音,到达两耳相等,难于分辨共方向,一侧耳朵圆锥底面上的声音,对同侧耳朵的距离也是相等的,也难于辨别其一侧的方向差别。

5、借助头部和身体的转动也能够确定声音的定位。

6、通常的情况下,正常人的方向定位,以视觉,听觉为主,辅之以其他感官的协同活动。

但在特殊的情况下,人还可能以其他感觉为主,进行方向定位,例如,在黑暗中,靠触摸觉和动觉来确定周围物体与人之间的位置关系等。

第四节时间知觉

时间知觉是人脑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一、时间知觉的参考系

时间知觉的参考标志很多

1、自然界的周期性现象:

2、计时工具:

钟表和日历。

3、人体自身的节律性活动和计数活动。

二、生物钟

1、什么是生物钟?

大家知道,鸡叫三遍天亮,青蛙冬眠春晓,大雁南来北往,这些都是动物按时间进行活动的现象。

有一些动物按时间进行活动的能力更为惊人。

有一种鸟叫雀鲷鹭,生活在离海边约50公里的地方,每天要飞到海边来寻食。

潮汐时间每天向后推迟50分钟。

雀鲷鹭每天飞到海边来的时间也总比前一天推迟50分钟。

这样,每天,退潮后,它们总是海滩上的第一批食客。

又如,我国海滩上有一种叫“招潮”的小蟹,落潮时活动,涨湘时栖息,它身上的保护色则是落潮时变淡,涨潮时变暗,这些行为和生理节奏,同潮汐每天推迟50分钟一样,也每天推迟50分钟。

这种生物内在所具有的“测量”时间的本领,通常称之为“生物钟”。

即使在排除环境信号时,许多有机体都具有固体的近似昼夜的生物钟。

这种生物钟叫做日生物钟。

即使在排除环境信号的条件下,某些有机体还具有近似周年的生物钟,这叫做年生物钟。

青蛙冬眠春晓,大雁南来北往,就是年生物钟的作用。

所以机体可以有三种方法使自己的行为和生理过程适应于变化中的环境:

(1)可以对环境变化直接作出反应;

(2)可以不顾环境情况而根据内在秩序在特定时刻按特定方式做出反应;

(3)可以把这两种反应结合起来。

2、人体有没有‘生物钟’?

实验研究:

心理学家用深达40米的地洞或特殊的实验室对志愿被试进行了长期的研究。

被试一进入这个环境,便失去了从外部世界可以得到的任何时间暗示。

实验表明,被试的节律性活动和生理过程仍然基本上保持24小时的周期。

这说明人体确有与外界周期性现象无关的生物钟。

在宇宙航行和核潜艇中发现了人的生物钟的作用。

在宇航和潜航中,人要在密闭仓里呆很久。

地球上的昼夜交替、温度变化等因素,在这里都不存在。

但是,如果睡眠时间不符合于工作人员习惯的地方时间,他们就感到睡不好,精疲力尽。

因此,在长期宇航和潜航中,舱内的仪表和控制台的工作制度必须按24小时的地球循环来建立,以符合人的日生物钟。

有人曾对一个正常的男性对象进行了15年的研究,发现人类的一些生理过程也存在着近似周年的节奏,即存在着年生物钟。

人的生物钟藏在什么地方?

其物质基础是什么?

这些问题,目前正在研究中。

有的认为可能与内分泌的周期性变化有关,有的认为可能与神经突触分泌激素的周期性过程有关,也有的认为与人体的各种生理过程的周期性有关。

三、时间估计

参与时间知觉的感官有听觉、触觉和视觉等。

实验表明,听觉和触觉在时间估计方面最为准确。

听觉辨认时间间隔的最高限度是1/100秒,触觉辨认的最高限度是1/40秒,视觉辨认的最高限度是1/10—1/20秒。

一般说来,人对长时距的估计往往不足,对短时距的估计往往过长,而对1秒钟左右的时距估计得最为准确。

例如,在一个实验中,要求被试估计1分钟的时距,有一位被试在13秒的时候便认为到了1分钟。

时距越长,时间估计的错误越大。

影响人对时间估计的因素,主要有下列几种:

1、人的活动内容影响着对时间的估计。

在一段时间里,做紧要而有兴趣的事情,觉得时间过得快,把这段时间估计得短些;如果对事情不感兴趣,事情又无关紧要,就觉得时间过得慢,对这段时间的估计就要长些。

2、情绪和态度也影响着对时间的估计。

在欢乐的时候,觉得时间过得快,时间被估计得短些;在烦闷和厌倦的时候,觉得过得慢,时间被估计得长些。

期待着愉快的事情(如等火车,迎亲人)觉得来得慢,感到时间长;而不愉快的事情,却觉得快,感到时间短。

3、在回忆的时候,时间估计的情况与上述情形相反。

同有趣的、欢乐的事情联系着的一段时间,回忆起来就觉得长些;单调乏味的一段时间,回忆起来就觉得短些。

所以出现这种情况,这与回忆时联想的多寡有关。

4、利用时间标尺直接影响着时间估计的准确度。

例如,用数数,数脉搏作为时间标尺,时间估计的准确度就提高。

特别在长时距估计中,准确度提高更为明显。

反之,不会利用时间标尺,时间估计的误差就大。

由于上述因素的影响,人的时间知觉个别差异明显。

儿童时间知觉的个别差异更显著。

同时,时间估计也可以通过人的实践经验变得精确。

例如,有经验的教师不用手表,能准确地估计一节课的时间。

第五节运动知觉

运动知觉是人对物体在空间位移的知觉。

运动知觉包括人对物体真正运动的知觉和似动知觉。

1、真正运动知觉,即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