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政治题型专项指导与训练.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008478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54.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政治题型专项指导与训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高三政治题型专项指导与训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高三政治题型专项指导与训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高三政治题型专项指导与训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高三政治题型专项指导与训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政治题型专项指导与训练.docx

《高三政治题型专项指导与训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政治题型专项指导与训练.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政治题型专项指导与训练.docx

高三政治题型专项指导与训练

高三政治题型专项指导与训练

高三政治题型专项指导与训练

一、辨析题题型指导与训练

所谓辨析题,就是对试题所提供的观点或现象,有辨有析,辨析结合,或有辨有评,辨评结合。

需要辨析的观点或现象以及辨析评论的方法,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应当根据试题的具体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解答此类题目的基本要求是:

论证正确点,分析错误点,澄清模糊点,补充不全点。

具体步骤一般是:

⑴确定辨析点。

认真阅读题目,划分题目的层次,找出辨析点,然后分别对各个层次进行分析判断。

结合辨题的具体特点,一个层次一个层次地分析,明确每个层次所要表达的意思,这是准确回答辨析题的前提。

但是要做到这点除了要有比较扎实的基础知识外,还要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和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⑵分析必然点。

就是在明确辨析点的基础上,针对必然正确或错误的观点,说明其正确或错误的理论依据,即运用有关知识、原理和观点,分析说明正确的观点为什么正确,错误的观点为什么错误以及怎样才是正确的;⑶展开讨论点。

如该命题是不正确的,但其隐含的前提可能是正确的;该命题在现象上有合理性;该命题欠全面或走极端,但在某一方面还是有正确成分等;⑷补充遗漏点。

如未揭示出本质的联系,关系表述不全面,关系的成立缺少必然性或条性等,针对辨题的这些不足进行补充和完善,提出正确的观点或结论。

做好辨析题,除了需要我们在平时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外,还要求我们掌握各类辨析题的解题步骤和方法。

在高考政治试题中,常出现的辨析题类型有单向辨析型、正误混杂型、附加条型、理由不全型、辨中套辨型等。

题型一单向辨析型辨析题

题型特点

这种辨析题的特点是,题目所给的观点完全正确或完全错误。

不管是正确还是错误,都必须分析说明其中的理由。

一般讲,此题型在辨别正误上难度不大。

但考生在分析说明时,如果基础知识掌握得不牢固,就会因要点不全而失分。

解题对策

对策一:

解答观点正确的辨析题。

这类题表面上看似乎不难,既然命题正确,那么就把观点正确的理由定上去就行了。

为了迷惑考生,辨析题常常列出几个表面上矛盾但实际上却是正确的观点。

为此,学生必须有扎实的基本功,熟悉掌握书本上的观点、原理、概念以及时政方面的相关知识。

解答这类辨析题,首先要指出观点是正确的,然后再说明理由和分析原因。

对策二:

解答观点错误的辨析题。

其特点是辨题对事实、现象进行错误的归纳和概括,最常出现的错误是“以偏概全”或“一点论”的观点。

从表面上看,有一定的合理性,如果作全面分析,辨题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解答这类辨析题,首先指出观点的不科学之处(作出判断),然后说明理由和原因(展开分析),最后提出正确的观点。

1、200年12月29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经表决决定,农业税条例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

辨题:

废止农业税条例、取消农业税后,我国农民将不再交税。

2、外部矛盾引起事物的量变,内部矛盾引起事物的质变。

题型二正误混杂型辨析题

题型特点

正误混杂型,即命题既有正确的一面,也有错误的一面。

具体说有以下五种情形:

(1)题目内容总体上是正确的,但其中包含着错误的或不合理的因素;

(2)题目内容总体上是错误的,但其中包含有正确的或合理的因素;(3)题目由一个正确的前提得出一个错误的结论,或者由一个错误的前提得出一个正确的结论;(4)题目的内容正误并列存在;()题目包含多层意思,每层意思都正误混杂。

解题对策

对策一:

避免单向的思维。

在分析辨题时,要进行多方面的思考,既要善于用正确的原理、概念去分析命题的正确和错误,又要树立多层辨析的意识,逐一分析观点中包含的多层意思,全面理解各层意思间的关系。

因此在解答正误混杂型辨析题时,不必在开头匆忙作出判断,其判断可体现在整个答案之中。

对策二:

辨析题除了判断以外,重点是对所给命题进行具体分析、说明理由。

在这类题中,既有合理的因素也有不合理的观点,这就要求考生具有辩证思维的能力。

首先,针对每一个辨析点,分别指出其合理、正确的因素是什么,以及为什么是合理的、正确的(指出其合理、正确的依据);错误的因素是什么,以及为什么是错误的(指出其错误的依据)。

其次,总结对各辨析点的分析,作出正确的结论,提出命题的正确倾向。

1、废止农业税是党中央、国务院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实际出发做出的重大决策,是加快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是解决新时期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战略性举措。

辨题:

废止农业税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发展我国现代农业的关键。

2、人民政协通过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行使国家权力。

3、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因此,要促进新事物的发展就必须否定旧事物。

题型三附加条型辨析题

题型特点

命题内容所列举的材料理论观点是孤立的、抽象的,不能予以直接肯定或否定,在一定条下正确,在一定条下错误,具有不确定性。

只有在附加特定条后,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也就是说,解答此类题时,不能笼统地表态,要根据不同条作具体分析,应根据题中的具体观点进行具体的讨论,做到全方位、多角度、深入的分析。

解题对策

对策一:

补充遗漏点。

此类辨析题中的观点只有在一定的条下才能成立,补充遗漏点就是对命题没有给出的条进行针对性的补充。

对策二: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考生在解答该类题时,不能直接作出判断,而应分清情况,分别指出在什么条下该命题是成立的,在什么条下该命题是不成立的,要避免只看到事物的一个方面,以偏概全。

1、关税收入越多,对国家经济建设越有好处。

(变式:

⑴一个国家的关税收入越多越好。

⑵贸易顺差越大越好。

)2、200年10月27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关于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此次个人所得税法在两处进行了修改:

工薪所得减除费用标准从800元提高到1600元;扩大了纳税人自行申报范围。

辨题:

此次个人所得税改革,对公民个人有利,对国家不利。

题型四理由不全型辨析题

题型特点

这类辨析题把结论成立的部分条(理由),当作了全部条,认为只要具备了题目所给的这些条(理由),结论就能成立。

在这类辨析题中,题目所给的条(理由)本身没有错,但仅仅依靠这些条(理由),题目观点还是不能成立,这类题目的缺陷就在于没有认识到结论成立还需要其他条。

解题对策

解答这类辨析题可采用层层设问法,首先弄清楚题目的条和结论分别是什么;其次分析题目中的条是否正确;再次分析题目中的条是否足以推出结论,若不能,还需要哪些条;最后补充所需条,并得出结论。

1、只要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就能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2、只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就能增加就业。

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要提高科学技术,就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4、“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人们对规律的认识也是永无止境的。

”这一观点坚持了唯物辩证法,体现了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题型五辨中套辨型辨析题

题型特点

这种题型一般以复句的形式出现,题目中包含两层含义甚至两层以上含义。

前一个观点本身可能正确也可能不正确,也可能正误混杂,前一观点又是后一观点的条(前提),后一个观点可能正确,可能错误,也可能正误混杂。

解题对策

解答这种题型,首先,必须认真审题,弄清题目到底有几层意思,逐层辨析;其次,对每层意思的观点先辨后析(或先析后得出结论)。

“辨”即说明该层意思的观点正确还是错误,或什么条下正确,什么条下错误,“析”即运用政治、经济、哲学原理说明正确或错误的原因,即指出其理论依据;再次,明确坚持正确的观点的意义,揭露错误观点的实质及危害(这个步骤有的题目不作要求,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辨析:

减免农业税,能够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从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2、辨题:

理论不是全部于实践,但于实践的理论就能指导实践获得成功。

3、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就“一个中国”问题进行讨论,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最佳方式和惟一方式。

4、要依法治国,就要做到国家机关立法,全体公民守法。

二、论述题题型指导与训练

在高考政治试题中,论述题是主观题的代表之一。

为了克服猜题押题、死记硬背等弊端,真正体现以能力立意的命题原则,近几年的高考政治论述题几乎都采用材料题的形式,力图在新创设的情景中,考核考生对有关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的综合认识和评价能力。

复习备考中,要结合热点时政问题进行该题型的训练。

在训练中,考生应学会思考,将题目材料与所学知识相结合,学习使用政治术语编写答案的要点,强调答案的针对性。

同时注重思维的逻辑性,表达的层次性。

题型一情景式材料论述题

题型特点

情景式材料论述题针对经济社会生活中的重大热点问题,或与中学生密切相关的热门话题,以带有思想倾向性的观点、道理等为论述对象,以相关背景材料为载体,考查考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种能力要求较高的题型。

这类试题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字较长,阅读量大;二是材料内容广,信息容量大;三是设问意向含蓄,角度灵活多变;四是题在书外,理在书中。

解题对策

对策一:

快读材料抓中心。

在审材料时首先需要运用快速阅读法,边阅读边理解,迅速了解材料所反映的主体对象、性质状态、因果关系等。

其中最重要的是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题眼),提炼中心,归纳主题,围绕中心做。

对策二:

阅读设问抓关键。

命题的意图、指向、要求等均在设问中,考生必须仔细审读设问,抓住关键词语,读懂题意,才能准确把握命题意向。

一些材料多、字长、信息量大、层次结构复杂的论述题,考生往往读了几遍,仍把握不住材料的含义和命题所提供的观点。

这时不妨先审设问,再返回去对照阅读材料,有了设问的指向和提示,就很容易抓住材料的中心观点。

对策三:

回归教材选依据。

从记忆中搜索那些与材料、设问相关的理论知识,选定解题的依据:

包括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时事知识。

对策四:

紧扣题意作解答。

一要注意把握答题角度,抓住中心和关键,切忌离开材料和设问泛泛而谈;二要体现辩证思维,要全面、准确、发展地看问题;三要做到观点和材料紧密结合,根据观点分析材料,通过材料推导、印证观点;四要言简意赅,具有逻辑性,恰当使用政治术语。

1、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简称中石油)是中国三大石油公司之一,中石油在国外投资的有以苏丹为基础的北非区,以哈萨克斯坦为基础的中亚和俄罗斯区,以委内瑞拉为基础的南美区。

中石油在苏丹开采石油十年,投资27亿美元,200年月又投资10亿美元介入苏丹最大炼油企业项目;在哈萨克斯坦拥有年产00万吨的油田;在苏丹、委内瑞拉、秘鲁等国都有份额油,已累计在国外生产原油6000万吨。

200年10月26日,中石油通过其旗下全资子公司中油国际收购哈萨克斯坦P石油公司(在加拿大注册的国际石油公司)。

收购总价值约为418亿美元,是迄今为止中国企业最大的海外收购案。

回答问题:

⑴用经济常识有关知识分析中石油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必要性。

⑵中石油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哲学依据是什么?

2、材料一200年前10个月,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7128亿美元,占全国外贸出口部额279%,同期增长33%,高新技术产品贸易顺差达到1376亿美元。

仅10月份全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就超过1998年全年,达到2124亿美元。

材料二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

200年12月1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大力节约能资,加快建设资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⑴上述材料分别表明什么问题?

⑵运用经济常识分析,为什么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

⑶运用政治常识分析,国家应该怎样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题型二图表式论述题

题型特点

图表题是多年高考中经济常识论述题的常见形式(有时也会涉入哲学常识和政治常识),考生对此要有足够的重视。

其中的图表式材料一般由题目、图表、备注(注释)三部分组成,图表式材料一般是当年国内经济的热点;设问通常是由2—3个小问题组合而成,从设问的角度看,一般是通过比较反映经济的变化、发展、差距等问题,进而阐明一些原理、观点或规律,有些试题还要求考生提出解决经济问题的方案(或措施)。

解题对策

对策一:

审读图表和设问。

解答此类题可以先审设问,后审材料,带着问题去阅读材料,这样可以增强阅读材料的目的性和回答问题的针对性。

①审设问。

一审设问之间的关系。

一种是并列关系,各小题围绕中心相对独立;一种是递进关系,层层深入,正确回答前面问题是解答后面问题的基础和条。

把握设问之间的关系可以避免答案错位,思路混乱。

二审设问的要求,对每一问都要咬嚼字,把握范围、程度、本质,根据设问组织答案。

②审图表。

一审标题(表格名称),标题反映了图表的主题或中心,正确理解标题,分析图表内容就不会犯方向性错误,同时图表的标题又对作答起到提示、指向和限制作用。

二审数据,从纵横两个角度阅读表格内的项目和数据等内容,从横向分析两者的差距,从纵向分析变化和发展。

当然并非所有的图表题都有对比,都是通过数据的对比说明一事、一些问题和基本观点的。

三审某些年份的特殊意义,它对于图表的中心观点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四审不同表格之间的关系,是因果关系还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等。

五审备注,“备注”一般可分两种,“解释性备注”是对图表中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的依据,“补充性备注”则是组织答案时不可缺少的之一。

研究“补充性备注”,可以理解在什么范围内(年份、国别)、在什么情况下发生了图表中的变化等。

对策二:

有的放矢,正确组织答案。

①“材料(图表)说明了什么现象”,对于这类问题,要扣住指定的材料或图表(含注)作答。

答案不仅应写图表表明的现象(将图表语言转换成字语言),还应指出这一现象所包含的本质问题。

当然,如果下面的设问单独考查本质,此处可不答。

②“表格(材料)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对于这类问题,要注意不能仅仅在显性信息的层面上揭示其现象和关系,还应进行概括,上升到本质、规律的高度。

此外,我们平时所涉及到的此类问题,基本上是一种因果关系,但不能教条化、定式化,要因题而异。

③“谈谈对某一现象的认识”,对于这类问题,要分析这现象“是什么“(包括揭示出其本质)”、“为什么(出现这一现象或问题的原因)”、“怎么办(怎样处理或对待这一现象,即措施)”。

视问题不同,回答的侧重点可能有所不同。

当然图表式论述题还会有其他的命题方式,我们一定要根据题目要求,特别要根据所给材料或图表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切忌漫天撒网。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材料一

年份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长率

[其中:

8个主要产粮省份]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

年增长率

1997—20034%[273%]8%

材料二

年份农民人均纯收入(A)城镇居民年人均

可支配收入(B)A:

B

19972090元160元1:

247

20042936元9422元1:

321

⑴运用经济常识分析材料一、二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

⑵运用国家职能和党的宗旨的知识,分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⑶试运用主要矛盾的原理,分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党和国家将着力点放在增加农民收入上的依据。

2、表一:

我国石油进口和对外依存度情况

年度

内容2003年2004年200年2020年(预计)

进口石油量9100万吨12亿吨13亿吨2亿—27亿

对外依存度3%42%44%%—60%

注:

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199年为76%,2000年为31%。

表二:

国际油价上涨影响我国经济情况

时间

内容2004年第二季度至200年第四季度国际油价(平均)

每桶40美元每桶0美元

GDP下降08%11%

多支出外汇88亿美元176亿美元

石油贸易逆差32亿美元440亿美元

全国居民消费

价格总水平增加0%08%

各行业生产成本增加%7%

注:

此表数据是亚洲开发银行预测数据。

⑴表一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⑵根据表二说明国际油价上涨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

⑶你认为应该怎样解决表一、表二所反映的经济现象,以确保国家石油安全?

3、表一:

我国经济快速增长情况

年度

内容2001200220032004200

GDP比上年增长73%8%93%9%预计将超过9%

表二: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

增加1亿元GDP

需要固定资产投资单位产品能和资消耗高于国际先进水平单位工业产值废弃物排放工业劳动生产率相当于

“九五”

期间“十五”期间供电煤耗吨钢能耗水泥能耗比发达国家高美国的1/30

日本的1/18

法国的1/16

449亿499亿22%21%4%10多倍

⑴表一、表二各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⑵从哲学上说明表一和表二的关系。

⑶用哲学常识有关知识谈谈你对表二中经济增长方式的认识。

题型三研究性学习类试题

题型特点

渗透研究性学习理念,已经成为近年高考改革的“风向标”。

出现在高考卷中的研究性学习类试题充分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程的学习特点,它可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不再是“只会读书,不会动手,不会解决实际问题的书呆子”。

研究性学习类试题把本是被考查的学生“转化”成试题的有机组成部分,考生从被动的答题者变成主动的探索者,体现了学科教学的实用性和能力测试的亲和性,丰富了研究性学习的内涵,也给我们复习应考提出了新要求。

但在高考卷中,这类试题对所有的考生均未设置障碍,包括那些没有接触过“研究性学习程”的考生,根据自己对题意的理解,凭着平时知识的积累,考生一般都能够回答一二。

解题对策

对策一:

认真剖析题后设问,获取问题信息,掌握设问的具体要求。

对策二:

带着问题信息仔细研读材料,搜索有效信息。

即进行材料处理,了解材料的事实、观点和主张,这是解答研究性学习类试题最关键的步骤之一。

对策三:

进行知识迁移,切忌单靠材料所提供的信息直接答题,要注重学科间知识的相互联系,充分运用有关的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政治常识、时事知识、及生活经验等,分析事实,理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对策四:

组织答案。

这类试题的答案要做到条理化、简洁化、逻辑化,切忌答非所问、杂乱无、词不达意。

1、甲说: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有助于缩小城乡差别。

农民进城务工就业极大地拉动城市消费市场,加快城镇化进程。

因此,国家应该鼓励。

乙说:

大量农民进城务工就业,会对城市的基础设施和教育带压力,对城市的就业带冲击。

因此,国家应该限制。

丙说:

目前,城市的一些部门、单位对进城务工就业的农民工实行歧视政策,拖欠农民工工资,向农民工乱收费;农民工子女入学难,其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

因此,农民不要进城务工,以免遭受歧视性待遇。

⑴运用辩证法知识对三位同学的发言进行分析。

⑵请你就“农民进城务工就业”题中的某一问题,确定一个子题,写出子题的名称,并简述选定该子题的理由和研究方法。

2、材料一200年1—11月全国安全生产简况

统计数据

类别数死亡人数

数同比增减死亡人数同比增减

特大事故114-32393184

特别重大事故12-17994

注:

①特大事故是指一次死亡10人以上,特别重大事故是指一次死亡30人以上。

②200年发生的重大安全事故,70%集中在中小企业,特别是安全生产条差、技术装备落后的非公有制中小企业。

、死亡工人8%为农民工。

材料二200年12月日,在安全生产视频会议上,国家安全生产监督总局局长李毅中分析了安全生产事故频发的原因:

主要是我们已经制定的各项安全生产措施没有真正落实,很多还停留在逐级传达和口头上,潜伏的安全隐患很多,有些行业生产绷得过紧,安全欠账较多,安全设施和生产设备落后;企业安全主体责任不到位;特别是基础工作薄弱,管理松弛,违指挥、违作业和违反劳动纪律现象严重。

同时,采矿秩序混乱、安全执法不到位等,也是安全事故频发的重要原因。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⑴上述材料共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⑵运用哲学常识的有关知识分析评价材料二所反映的现象。

⑶针对上述情况,如果你给李毅中局长写信,你准备就安全生产提哪些方面的意见?

3、材料一我国正处于工业发展前期,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矛盾更加突出。

我国人口众多,资相对贫乏,长期沿用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模式,资的掠夺性开发造成了巨大浪费。

材料二200年12月1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节约型发展道路。

循环经济这一新的经济模式引起了全国上下的高度重视。

问题:

⑴结合材料一,说明发展循环经济的经济意义。

⑵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从哲学角度分析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

⑶假如你是一名市长,你准备如何更好地支持和推动当地循环经济的发展?

三、简答题题型解读

从近几年高考试卷看,政治简答题重点考查考生对主干知识的识记、理解和应用能力,要求考生对基础知识不仅要知道“是什么”,而且还应懂得“为什么”,能进行解释、说明;较多地采用引和材料,联系政治经济生活中的热点问题,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解答简答题要注意答案简明扼要,问什么答什么,无需做过多的扩展和引申。

1、审查设问,辨别类型。

从设问上主要划分为直问式和简析式;2、把握命题材料,明确命题主旨。

即“材料引路联实际,分析说明考能力”。

最大特点是“题在书外,理在书中”;3、明确答题范围,折射教材内容;4、理清思路,列出提纲;、行作答要做到答案要点化,要点序列化,层次化,语言规范化。

条理清楚,字体工整。

题型一直问式简答题

题型特点

近几年,这种题型常以设置情景材料的方式出现,一般是以对某些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或基本观点(包括党和政府在现阶段的重大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为命题内容,提问较直接,只要求从一个角度回答。

解题对策

这类试题设问比较明确,回答比较容易,要求学生在理解掌握基本概念、原理和观点的基础上,依据教材内容或党和政府在现阶段的重大路线方针政策,直接回答。

我们反对死记硬背,主张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必要的基础知识,通过识记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在知识掌握上,从纵向的深度包括含、内容、地位、作用、措施等,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横向的广度包括知识之间的联系。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指出:

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运用所学的经济常识分析,怎样才能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

2、200年10月27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

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由800元调整到1600元,充分考虑了全国各地居民平均生活水平的差距,可以有效实现税法面前纳税人权利平等原则。

这是“以人为本”的立法理念在立法中的重要体现。

运用政治常识的有关知识,说明为什么要弘扬“以人为本”的立法理念?

题型二演绎式简答题

题型特点

题目给出的相关情景材料,一般包含着多层意思,其设问形式是“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原理(观点)”、“材料中是怎样做到……”等,要求考生根据从一般到个别的思路作答。

解题对策

对策一:

解答此类题,首先用系统分析法将材料分成若干层,然后再用演绎分析法去具体分析每一层材料是如何体现设问所给出的观点的。

阅读、归纳处理材料就是要搞清楚每层材料所体现的原理或观点。

按照学过的有关知识和题目的要求确定答案要点,简明扼要,准确全面地回答,一般不需展开论述。

对策二:

值得注意的两点:

第一,如果题目的设问不直接指出观点,就需要考生先归纳出材料中的观点,再用演绎分析法去看材料是如何体现这一观点的;第二,如果观点与材料都是多层意思的,一定要注意材料与观点的对应,不能张冠李戴;第三,在作答时要先阐述原理或观点,然后再说明哪些材料体现这一观点,做到观点与材料相结合。

1、200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