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008178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17 大小:173.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历史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7页
七年级历史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7页
七年级历史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7页
七年级历史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7页
七年级历史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历史教案.docx

《七年级历史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历史教案.docx(1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历史教案.docx

七年级历史教案

第1课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教学目标】

1.知道北京人的特征。

2.了解北京人发现的意义。

3.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

【教学重点】

1.我国最早的人类、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和生产状况及意义。

2.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证据。

【教学难点】

远古居民的生存方式。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们小时候常常会问父母这样一个问题:

我是从哪里来的?

而爸爸妈妈的回答总是五花八门,垃圾堆里捡的,树上结的,天上掉下来的等等。

长大了,我们知道自己是妈妈生的,妈妈是外婆生的,这又让我们思考,最早的人类是怎么产生的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一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请同学们看书,找出我国境内有哪些远古居民?

我国最早的人类是什么人?

课件展示导读提纲

1.考古学家进行研究的依据是什么?

人类是怎样产生的?

2.我国境内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是什么人?

生活在什么时代什么地方?

有哪些显著特征?

3.北京人有哪些体貌特征?

4.北京人的生产工具有哪些?

具有什么特点?

5.北京人已经学会用火,有什么意义?

6.对北京人遗址及北京人的研究具有哪些史学意义?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1.学生根据《人类进化示意图》及相关史实复述人类进化过程。

2.学生阅读课本第2页正文内容后复述相关知识点。

课件展示

时间:

约170万年前

地点:

云南元谋县

考古发现:

两颗门齿化石;粗糙石器——制造工具;炭屑和烧骨——使用火。

3.教师提问:

前面讲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那么我们为什么讲元谋人是人而不是猿呢?

我们是根据什么来判定的?

学生回答:

因为科学家发现了一些粗糙的石器和炭屑烧骨等。

证明他们已经会制造工具和使用火。

而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教师总结:

讲得很好。

主要是根据考古发现来判断的。

考古学家在元谋发现了两颗门齿化石、一些粗糙的石器和大量炭屑烧骨。

门齿,大家知道动物的牙齿,像老虎、狮子,它们的牙齿是尖尖的,而人的牙齿和它们不同,光凭这个还不能判断这是人类。

粗糙石器,说明他们已经会使用工具,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标记)炭屑、烧骨,表明他们已经会使用火。

动物是害怕火的,在野外遇到野兽可以用火来驱赶,但是人能使用火。

通过这些就证明了元谋人是人,而不是动物。

这是在中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人类云南元谋人。

下面我们接着讲我国境内的另一种远古居民:

北京人。

二、北京人的发现

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后,复述北京人遗址的考古发现过程。

课件展示

时间:

约70万~20万年前

地点:

北京周口店

考古发现:

1921年最先由瑞典科学家安特生发现遗址,后来加拿大人类学家步达生将它命名为“中国猿人北京种”,俗称“北京直立人”或“北京人”。

1929年,中国青年科学家裴文中发现第一个北京猿人头盖骨、古人类用火遗迹。

1936年,中国科学家贾兰坡发掘出土三个北京猿人头盖骨。

此后,在这一遗址进行了多次发掘,共出土40多个个体的直立人化石,以及近10万件石器和大量的动物化石。

影响:

这些古人类化石和石器的发现,为科学家复原北京人的特征和生活状况提供了重要证据。

三、北京人的特征

(一)体形:

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1.学生根据课本复述北京人的体貌特征。

2.大家比较一下课后活动第1题三幅图,思考一下北京人是更像猿还是更像现代人呢?

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总结:

实际上,北京人有很多特征类似于猿。

但是北京人和猿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他能制造和使用工具。

那么从头部特征来看,北京人前额是很平很低的,他的眉毛骨是很平很粗壮的。

他的鼻子是很扁很扁的。

嘴巴是往前面突的,基本上没有很明显的下巴。

所以说北京人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但是区别猿和人最主要的不是看相貌,而是要看他的智慧,北京人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我们知道动物有四肢,四只脚,但是人是两只脚、两只手,而北京人手和脚已经有了明显的分工,能够直立行走。

这说明北京人更像现代人,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北京人制造了哪些工具。

(二)打制石器

1.请学生根据课本第4页《北京人使用的石器》图、第5页课后活动中第2题的石器图,想象这些工具的制作过程及用途。

2.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总结:

制作过程及用途见课文第4页。

这些石器肯定不是天然形成的,是经过北京人打制锻造的。

所以说北京人已经能够制造工具、使用工具。

所以,北京人是人类、不是动物。

(三)群居生活

教师提问:

在遗址中,还发现了虎、豹、熊、鹿、野猪等许多兽骨化石。

据《韩非子》记载: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在这样险恶的环境中,北京人怎样生存下去呢?

学生回答:

在这样险恶的环境里,只靠单个人的力量,无法生活下去。

因此,他们往往几十个人在一起,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果实,过着群居的生活。

这就形成了早期的原始社会。

(四)保存火种

教师提问:

在北京人的遗址里面发现了接近三米厚的灰烬,说明他们长期在使用火。

北京人能够保存火种,让火长期燃烧一天二十四小时不停,这样火种就保存下来了,我们不妨思考一下这几个问题:

探究1:

最初的火种是怎么来的呢?

学生回答:

第一种途径来自煤的自燃。

地表的煤与空气接触,会发生氧化反应,并产生热量,当热量积累到超过燃点,就会引起自燃。

第二种途径来自雷劈、电击产生的燃烧。

第三种可能是他们生活中某种偶尔的碰撞生出火来了,就是所谓的摩擦生火。

第四种是森林里面的草、树叶产生的自燃,我们经常听说东北大小兴安岭发生森林火灾就是属于这一种。

探究2:

火在古代有什么作用?

或者说,北京人用火做什么用呢?

学生回答:

第一个可以烧烤食物,把生的食物烤熟。

没有火,就只能吃生的,生的食物有各种细菌和病毒,而且不好消化,对健康不利。

火还可以用来照明、取暖,在晚上黑不溜秋的时候可以照明,天气冷的时候不至于冻死冻伤。

火还可以驱赶野兽,保证人类的安全。

这就是火的四大功用。

探究3:

火的使用有什么样的意义呢?

学生回答:

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过程的一大进步。

(五)研究北京人、北京人遗址的史学意义

1.教师出示课件《人类进化示意图》,回顾北京人的发现、特征,让学生思考北京人在人类进化史中的地位。

2.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将课本第5页正文内容提炼出要点板书。

巩固练习

1.2014年5月18日,集展览、科普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北京周口店遗址博物馆新馆正式对公众开放。

该馆重点介绍的原始人群是( B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居民D.河姆渡居民

2.考古发现是研究史前时期社会历史的主要途径之一。

下列考古发现的遗迹、遗址、实物等适合研究中国远古人类生产生活状况的是( A )

A.北京人使用火的遗迹

B.西周烧炭火的青铜器

C.战国铁农具

D.汉代耕作石画像

课后作业

完成本课对应同步练习。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教学目标】

1.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

2.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教学重点】

半坡居民、河姆渡人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

中国早期农业是怎样发展的。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国古老的神话传说里,有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

传说,上古时候,有一只遍身通红的鸟,嘴里衔了一株九穗的谷物,谷粒坠落地上。

神农氏把谷粒拣起来种在地里,没想到谷粒熟了。

于是他把种植的技术教给人民,从此就有了农耕。

虽然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传说不可尽信,但自然界野生植物的生长过程给先民以启示,这一点应是确信无疑的。

大约在7000年前,在中国的人类已逐步进入定居生活,会制造精美的陶器和磨制石器,原始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

这表明在中国大地上很多地区出现了文明的曙光。

这一时期的历史遗存反映了什么样的特色?

中国的早期农业又是怎样发展的?

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

同学们根据导读提纲阅读课文。

课件展示导读提纲

1.半坡居民生活在什么时间?

什么地方?

他们的生产、生活有什么特点?

2.河姆渡人生活在什么时间?

什么地方?

他们的生产、生活有什么特点?

3.我国原始农业的发展过程和特征是什么?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半坡居民的生活

1.学生阅读课本第6页第一段归纳相关知识,学生叙述后教师总结。

课件展示

时间:

距今约六千年。

生活位置:

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一带,主要生活在黄河流域。

2.课件展示《北方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半坡村落布局示意图》《半坡原始村落遗址》等图片。

学生根据课本及图片复述半坡人的居住区布局及房屋特征。

课件展示

建筑:

半地穴式的房子,定居生活。

3.学生根据课件展示的《半坡出土的骨制箭头、鱼叉和鱼钩》《半坡出土的纺轮》《半坡人面鱼纹彩陶盆》及课本内容归纳半坡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情况。

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总结。

课件展示

(1)制作出磨制精美的石器,还制造骨器、角器等生产工具。

(2)主要种植粟,饲养猪和狗等家畜。

用弓箭、长矛、石球等捕猎斑鹿、獐、兔,用鱼叉、鱼钩、石网坠捕鱼;有时也要采集野果,作为食物的补充。

(3)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最具特色的为彩陶。

(4)有很多装饰品,并有少量的乐器,已经会从事简单的纺织、制衣。

二、河姆渡人的生活

1.请各位同学阅读“河姆渡人的生活”一节,归纳出他们的生活特点。

2.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总结。

课件展示

发现地点:

浙江余姚

距今年代:

距今7000年左右

生活情况:

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

在河姆渡遗址还发现了木结构水井。

河姆渡人会制作陶器和玉器,还有简单的乐器骨哨,而且还学会养蚕缫丝。

河姆渡人运用雕刻等技术制造工艺品,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天然漆的人群。

生产情况:

水稻是当时这一带的主要农作物。

农业工具以骨耜最为典型,家畜以猪、狗和水牛为主。

3.课件展示《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复原图》,思考河姆渡人为什么将房子建造成这种结构呢?

有什么好处?

干栏式房子是一种木构建筑。

浙江地区地势低洼,潮湿温热。

我国先民为了居住地能有良好的通风和防潮性能,于是盖造干栏式房屋。

这种房屋,由若干木桩、圆木、木板组成,下部有木柱构成底架,高出地面,底架采取打桩的方法建成。

桩木打成后,上架横梁,再铺木板,然后在木板上立柱构梁架和屋顶,形成架空的房屋。

干栏式建筑,既可防蛇虫猛兽之害,又防潮湿,下面还可以养殖家禽家畜。

这说明古代建筑业开始萌芽,而且能做到因地制宜。

今天,我国西南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仍然采用这种古老的建筑形式。

4.河姆渡原始居民除了种植水稻、开凿水井、建筑干栏式房屋以外,还饲养家畜,主要有猪、狗、牛为主。

河姆渡原始居民还制造陶器、角器和简单的乐器。

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在生产生活方面有了哪些进步?

师生共同探讨总结。

课件展示

从食物看:

北京人主要靠采集、渔猎;而河姆渡人有了固定的食物来源,种植水稻,发展原始农业,会挖掘水井,饮水更方便。

从居住条件来看:

北京人住在天然的洞穴里;而河姆渡人已会建造自己的房屋,而且能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房屋的结构和样式。

从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来看:

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河姆渡人则使用磨制石器,并用耒耜耕地,而且会制造陶器、骨器、角器和乐器。

相关链接

长江流域种植水稻,与南方的自然条件有关。

水稻是喜水作物,而南方有适宜其生长的气候、土壤和生态环境。

考古工作者在河姆渡遗址发现了大量稻杆、稻谷。

据统计,出土的稻谷,其数量之大,世界罕见,这充分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

三、原始农业的发展

1.原始农耕的出现,使我们的先人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人类第一次通过自己的活动来丰富生活,从而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面貌,对人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请同学们阅读“原始农业的发展”的内容,归纳相关知识点。

2.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总结。

课件展示

(1)兴起:

原始农业兴起于中国黄河、长江和淮河等流域。

(2)发展:

原始农业由最初的“刀耕火种”,发展到用耒耜等翻土工具进行耕种,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

(3)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4)影响:

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巩固练习

1.文物与文字一样承载着历史。

如图文物反映了当时( A )

A.农业初兴     B.聚族而居

C.采集狩猎D.贫富分化

2.请根据“长江流域”“水稻”“干栏式房屋”等信息,判断这是描述下列哪一项原始居民的生活( C )

A.北京人B.山顶洞人

C.河姆渡原始居民D.半坡原始居民

课堂小结

地理环境对长江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和黄河流域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作物品种、房屋建筑样式、家畜饲养有着重大影响。

因为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气候不同,故在农作物品种、家畜饲养、房屋建筑样式等方面也有区别。

因长江流域水量充足,气候暖热,故适宜种水稻;黄河流域降水量相对较少,且气温比长江流域低,故主要种植耐旱但产量较高的粟。

这种自然环境决定了长江流域的家畜水牛等不可能在北方出现,也决定了半地穴式的房子只能出现在北方,因为这种建筑形式可以适应北方寒冷的天气,而长江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所建的干栏式房子则适应长江流域的地势低洼、温热潮湿,既可以避免潮湿,又可以避免虫蛇猛兽之害。

课后作业

完成本课对应同步练习。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教学目标】

1.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

2.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教学重点】

半坡居民、河姆渡人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

中国早期农业是怎样发展的。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国古老的神话传说里,有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

传说,上古时候,有一只遍身通红的鸟,嘴里衔了一株九穗的谷物,谷粒坠落地上。

神农氏把谷粒拣起来种在地里,没想到谷粒熟了。

于是他把种植的技术教给人民,从此就有了农耕。

虽然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传说不可尽信,但自然界野生植物的生长过程给先民以启示,这一点应是确信无疑的。

大约在7000年前,在中国的人类已逐步进入定居生活,会制造精美的陶器和磨制石器,原始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

这表明在中国大地上很多地区出现了文明的曙光。

这一时期的历史遗存反映了什么样的特色?

中国的早期农业又是怎样发展的?

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

同学们根据导读提纲阅读课文。

课件展示导读提纲

1.半坡居民生活在什么时间?

什么地方?

他们的生产、生活有什么特点?

2.河姆渡人生活在什么时间?

什么地方?

他们的生产、生活有什么特点?

3.我国原始农业的发展过程和特征是什么?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半坡居民的生活

1.学生阅读课本第6页第一段归纳相关知识,学生叙述后教师总结。

课件展示

时间:

距今约六千年。

生活位置:

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一带,主要生活在黄河流域。

2.课件展示《北方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半坡村落布局示意图》《半坡原始村落遗址》等图片。

学生根据课本及图片复述半坡人的居住区布局及房屋特征。

课件展示

建筑:

半地穴式的房子,定居生活。

3.学生根据课件展示的《半坡出土的骨制箭头、鱼叉和鱼钩》《半坡出土的纺轮》《半坡人面鱼纹彩陶盆》及课本内容归纳半坡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情况。

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总结。

课件展示

(1)制作出磨制精美的石器,还制造骨器、角器等生产工具。

(2)主要种植粟,饲养猪和狗等家畜。

用弓箭、长矛、石球等捕猎斑鹿、獐、兔,用鱼叉、鱼钩、石网坠捕鱼;有时也要采集野果,作为食物的补充。

(3)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最具特色的为彩陶。

(4)有很多装饰品,并有少量的乐器,已经会从事简单的纺织、制衣。

二、河姆渡人的生活

1.请各位同学阅读“河姆渡人的生活”一节,归纳出他们的生活特点。

2.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总结。

课件展示

发现地点:

浙江余姚

距今年代:

距今7000年左右

生活情况:

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

在河姆渡遗址还发现了木结构水井。

河姆渡人会制作陶器和玉器,还有简单的乐器骨哨,而且还学会养蚕缫丝。

河姆渡人运用雕刻等技术制造工艺品,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天然漆的人群。

生产情况:

水稻是当时这一带的主要农作物。

农业工具以骨耜最为典型,家畜以猪、狗和水牛为主。

3.课件展示《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复原图》,思考河姆渡人为什么将房子建造成这种结构呢?

有什么好处?

干栏式房子是一种木构建筑。

浙江地区地势低洼,潮湿温热。

我国先民为了居住地能有良好的通风和防潮性能,于是盖造干栏式房屋。

这种房屋,由若干木桩、圆木、木板组成,下部有木柱构成底架,高出地面,底架采取打桩的方法建成。

桩木打成后,上架横梁,再铺木板,然后在木板上立柱构梁架和屋顶,形成架空的房屋。

干栏式建筑,既可防蛇虫猛兽之害,又防潮湿,下面还可以养殖家禽家畜。

这说明古代建筑业开始萌芽,而且能做到因地制宜。

今天,我国西南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仍然采用这种古老的建筑形式。

4.河姆渡原始居民除了种植水稻、开凿水井、建筑干栏式房屋以外,还饲养家畜,主要有猪、狗、牛为主。

河姆渡原始居民还制造陶器、角器和简单的乐器。

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在生产生活方面有了哪些进步?

师生共同探讨总结。

课件展示

从食物看:

北京人主要靠采集、渔猎;而河姆渡人有了固定的食物来源,种植水稻,发展原始农业,会挖掘水井,饮水更方便。

从居住条件来看:

北京人住在天然的洞穴里;而河姆渡人已会建造自己的房屋,而且能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房屋的结构和样式。

从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来看:

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河姆渡人则使用磨制石器,并用耒耜耕地,而且会制造陶器、骨器、角器和乐器。

相关链接

长江流域种植水稻,与南方的自然条件有关。

水稻是喜水作物,而南方有适宜其生长的气候、土壤和生态环境。

考古工作者在河姆渡遗址发现了大量稻杆、稻谷。

据统计,出土的稻谷,其数量之大,世界罕见,这充分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

三、原始农业的发展

1.原始农耕的出现,使我们的先人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人类第一次通过自己的活动来丰富生活,从而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面貌,对人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请同学们阅读“原始农业的发展”的内容,归纳相关知识点。

2.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总结。

课件展示

(1)兴起:

原始农业兴起于中国黄河、长江和淮河等流域。

(2)发展:

原始农业由最初的“刀耕火种”,发展到用耒耜等翻土工具进行耕种,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

(3)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4)影响:

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巩固练习

1.文物与文字一样承载着历史。

如图文物反映了当时( A )

A.农业初兴     B.聚族而居

C.采集狩猎D.贫富分化

2.请根据“长江流域”“水稻”“干栏式房屋”等信息,判断这是描述下列哪一项原始居民的生活( C )

A.北京人B.山顶洞人

C.河姆渡原始居民D.半坡原始居民

课堂小结

地理环境对长江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和黄河流域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作物品种、房屋建筑样式、家畜饲养有着重大影响。

因为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气候不同,故在农作物品种、家畜饲养、房屋建筑样式等方面也有区别。

因长江流域水量充足,气候暖热,故适宜种水稻;黄河流域降水量相对较少,且气温比长江流域低,故主要种植耐旱但产量较高的粟。

这种自然环境决定了长江流域的家畜水牛等不可能在北方出现,也决定了半地穴式的房子只能出现在北方,因为这种建筑形式可以适应北方寒冷的天气,而长江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所建的干栏式房子则适应长江流域的地势低洼、温热潮湿,既可以避免潮湿,又可以避免虫蛇猛兽之害。

课后作业

完成本课对应同步练习。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教学目标】

1.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

2.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教学重点】

半坡居民、河姆渡人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

中国早期农业是怎样发展的。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国古老的神话传说里,有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

传说,上古时候,有一只遍身通红的鸟,嘴里衔了一株九穗的谷物,谷粒坠落地上。

神农氏把谷粒拣起来种在地里,没想到谷粒熟了。

于是他把种植的技术教给人民,从此就有了农耕。

虽然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传说不可尽信,但自然界野生植物的生长过程给先民以启示,这一点应是确信无疑的。

大约在7000年前,在中国的人类已逐步进入定居生活,会制造精美的陶器和磨制石器,原始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

这表明在中国大地上很多地区出现了文明的曙光。

这一时期的历史遗存反映了什么样的特色?

中国的早期农业又是怎样发展的?

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

同学们根据导读提纲阅读课文。

课件展示导读提纲

1.半坡居民生活在什么时间?

什么地方?

他们的生产、生活有什么特点?

2.河姆渡人生活在什么时间?

什么地方?

他们的生产、生活有什么特点?

3.我国原始农业的发展过程和特征是什么?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半坡居民的生活

1.学生阅读课本第6页第一段归纳相关知识,学生叙述后教师总结。

课件展示

时间:

距今约六千年。

生活位置:

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一带,主要生活在黄河流域。

2.课件展示《北方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半坡村落布局示意图》《半坡原始村落遗址》等图片。

学生根据课本及图片复述半坡人的居住区布局及房屋特征。

课件展示

建筑:

半地穴式的房子,定居生活。

3.学生根据课件展示的《半坡出土的骨制箭头、鱼叉和鱼钩》《半坡出土的纺轮》《半坡人面鱼纹彩陶盆》及课本内容归纳半坡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情况。

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总结。

课件展示

(1)制作出磨制精美的石器,还制造骨器、角器等生产工具。

(2)主要种植粟,饲养猪和狗等家畜。

用弓箭、长矛、石球等捕猎斑鹿、獐、兔,用鱼叉、鱼钩、石网坠捕鱼;有时也要采集野果,作为食物的补充。

(3)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最具特色的为彩陶。

(4)有很多装饰品,并有少量的乐器,已经会从事简单的纺织、制衣。

二、河姆渡人的生活

1.请各位同学阅读“河姆渡人的生活”一节,归纳出他们的生活特点。

2.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总结。

课件展示

发现地点:

浙江余姚

距今年代:

距今7000年左右

生活情况:

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

在河姆渡遗址还发现了木结构水井。

河姆渡人会制作陶器和玉器,还有简单的乐器骨哨,而且还学会养蚕缫丝。

河姆渡人运用雕刻等技术制造工艺品,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天然漆的人群。

生产情况:

水稻是当时这一带的主要农作物。

农业工具以骨耜最为典型,家畜以猪、狗和水牛为主。

3.课件展示《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复原图》,思考河姆渡人为什么将房子建造成这种结构呢?

有什么好处?

干栏式房子是一种木构建筑。

浙江地区地势低洼,潮湿温热。

我国先民为了居住地能有良好的通风和防潮性能,于是盖造干栏式房屋。

这种房屋,由若干木桩、圆木、木板组成,下部有木柱构成底架,高出地面,底架采取打桩的方法建成。

桩木打成后,上架横梁,再铺木板,然后在木板上立柱构梁架和屋顶,形成架空的房屋。

干栏式建筑,既可防蛇虫猛兽之害,又防潮湿,下面还可以养殖家禽家畜。

这说明古代建筑业开始萌芽,而且能做到因地制宜。

今天,我国西南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仍然采用这种古老的建筑形式。

4.河姆渡原始居民除了种植水稻、开凿水井、建筑干栏式房屋以外,还饲养家畜,主要有猪、狗、牛为主。

河姆渡原始居民还制造陶器、角器和简单的乐器。

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在生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生物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