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新版 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9007168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6.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新版 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新版 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新版 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新版 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新版 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新版 新人教版.docx

《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新版 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新版 新人教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新版 新人教版.docx

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版新人教版

2019期中考试高二语文试题卷

一、积累应用(10分)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5分)

(1)念去去、千里烟波,_。

(柳永《》)

(2)__,杜鹃声里斜阳暮。

(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

(3)《苏幕遮》中用拟人手法营造天朗气清的愉快氛围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A.真是事出意外!

舍弟太过顽皮,碰碎了您家这么贵重的花瓶,敬请原谅,我们一定照价赔偿。

B.他的书法龙飞凤舞,引来一片赞叹,但落款确出了差错,一时又无法弥补,只好连声道歉:

“献丑,献丑!

C.他是我最信任的朋友,头脑灵活,处事周到,每次我遇到难题写信垂询,都能得到很有启发的回复。

D.我妻子和郭教授的内人是多年的闺蜜,她俩经常一起逛街、一起旅游,话多得似乎永远都说不完。

3.下列诗句蕴含的理趣与“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接近的一项是()(2分)

A.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B.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C.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D.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二、阅读(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4-8题。

(15分)

用设计去改变生活

冯骥才

①在哥本哈根,几次听丹麦人说这么一句话:

“生活的一切都是设计出来的。

”这句话细琢磨很有道理,只要是人创造出来的东西哪样没有设计?

然而,为什么以前没听过这种说法?

这不是一般的话,里边包含着一种新观念,就是要自觉和主动地用设计去改变生活。

  ②由此,我注意到在丹麦大大小小的城市,包括机场都可以看到一种新颖独特的商店,叫做新设计品商店。

走进商店,眼前一亮,一方面所有商品都是我们日常身边的生活用品,家具、餐具、灯具、厨具、洁具、玩具,还有居室的、园艺的、电器的等等无所不包;但另一方面,它不是一般的百货商场或家居超市,这里一切物品一概是新颖的、没见过的、创新的。

无论是颜色、造型、理念、使用方法,全都充满了设计师独特的创意,更漂亮更现代更便捷,有的还有新的科技含量。

比如刚刚摆到店中的一把雨伞,形状很怪,前尖后圆——这种伞的奇妙之处是在很大的风雨中都不会翻过去。

柜台前有一台小电视,播放着这种雨伞“风雨不怕”的神奇效果。

  ③我忽想到,这数千种全新并不断更新的产品,需要多么巨大的设计创意与能力来支持?

不只是丹麦,整个北欧都看重现代生活离不开的至关重要的两个字——设计。

□。

哥本哈根有一座新设计博物馆,展示了人类生活一些方面设计的历史,以及设计与发明、材料、科技及文化的关系;其中几座世界上最现代的音乐厅与歌剧院的设计所体现出的新科技、新理念、新思想、新的审美精神以及超前的创造力,令人叹为观止。

这座博物馆骄傲地展示着设计创新与生活进步的关系。

④前两年我访问瑞典和挪威归来,写过一文《从简朴到简约》。

我说,北欧四国与中欧和南欧不同,在历史上北欧没有处于欧洲文化中心,没有太多的“人文包袱”;他们的本土文化一直单纯简朴,也就比较容易从固有的“简朴”走进现代文化所需要的“简约”。

但是这绝不是听其自然的转化,而是一种自觉的进取。

他们首先是明明白白认清自己特有的传统,进而去创造属于北欧的现代文化形态。

在这中间,设计被摆到最关键位置,设计师成了时代文化的主角之一。

通过数十年乃至几代设计师的努力,不仅形成了北欧特有的现代文化精神与审美语言,还有力地影响了整个世界。

⑤设计不仅改变了生活,也创造了独特的生活精神与情感。

设计被作为一种创意的代名词,设计师被视作最有创新思维的艺术家,为世人所尊重。

如今设计在北欧是一种真正的文化时尚;当然,不是低层次的娱乐时尚,而是高端的文化时尚。

  ⑥从经济角度看,设计还是一种巨大的生产力。

在丹麦有一家享誉全球的积木玩具公司——乐高,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由一位名叫克里斯第森的人所创。

它是一种带有“连接颗粒”、可以自由拼砌的五色(红、黄、蓝、白、黑)塑料积木,能够听凭人们的想象自由地堆砌出各种事物来。

在乐高所在地比隆小镇,有一座闻名全球的主题公园,使用了4200万块塑料积木,拼砌成世界各地名胜、历史名人、码头车站、油轮汽车、童话世界、花鸟鱼虫、未来世界等,显示了它的无所不能。

如今世界上已有三亿人手里有乐高积木。

它真正的意义是,不只是设计给你的,而是要由你来设计。

乐高已被列入世界十大玩具。

它的特点是可以开启孩子的智慧,发挥孩子们的想象。

任何孩子都能从中享受到想象、设计和动手完成的快乐,这真是酷爱设计的丹麦人的一大发明。

⑦反观自己,我们的现代设计成气候了吗?

我们有自己鲜明的中国人的现代审美了吗?

不论是当代艺术的精英审美,还是大众的生活审美?

我们的古代审美十分清晰,我们甚至可以自诩:

我们唐代以来就有了乐高似的“七巧板”!

但遗憾的是,我们当今的审美模糊又杂乱。

也许由于我们历史太久,人文积累既深厚也僵化,也许我们的设计仍处于模仿阶段——抄袭性“设计”可算不上设计;我们的生活审美不应总陷在这种混沌中,需要设计来引领。

可是新的设计需要的新的理念,从哪儿来呢?

4.第②自然段首画线的“此”指代的内容是。

(2分)

5.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③段方框中,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3分)

⑴它们具有“宜家”的特点

⑵设计不仅体现在上边说的日常应用的一切

⑶比如服装、汽车、住宅到公共建筑

⑷还有生活的一切

A.⑵⑶⑴⑷B.⑶⑷⑵⑴C.⑵⑴⑷⑶  D.⑶⑴⑵⑷

6.对第④段“自觉的进取”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自觉进取指要能从固有的“简朴”自由发展,走进“简约”。

B.自觉进取要能认清文化传统,进而创造属于自己的现代文化形态。

C.自觉进取的关键在设计,设计师要成为时代文化的主角之一。

D.这种自觉进取会形成特有的现代文化精神与审美语言,有力地影响世界。

7.品读结尾句,联系全文内容概括新的设计理念的由来。

(3分)

8.联系全文,简析结尾段多次运用疑问句的作用。

(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9—12题。

(15分)

一平方英寸的寂静

陆春祥

①1855年,美国西雅图酋长,为印第安土地部落的购买案,写信给富兰克林·皮尔斯总统,信里有这样两句话:

②如果在夜晚,听不到三声夜鹰优美的叫声,或者青蛙在池畔的争吵,人生还有什么意义?

③现在,我的窗外,是机器间歇的轰鸣声,铁钻机钻钢筋水泥,滋、滋、滋,节奏达达达,强劲有力,要将硬水泥地钻通,仿佛要将你的心脏一起钻碎。

这种建筑的声音,装修的声音,在城市的随便哪个角落,随时都能听见。

几乎所有的人都烦噪声,但又在不遗余力地制造噪声。

用科技的手段来对抗噪声,虽然小有成就,但力度,并没有像人类对待治理癌症那样重视。

④于是,我们都很向往一种环境,一种安静的环境。

这纯属奢侈,要在当下的社会,找到一块安静的地方,很难,今日,宁静就像那些濒临灭绝的物种一样。

⑤尽管安静是奢侈品,但我们很多人,还是在不断寻找自然的宁静点,美国声音生态学家戈登·汉普顿也在找,他几十年都致力于寻找寂静的声音,寻找那一平方英寸的寂静。

⑥我将汉普顿的这种行为,当作一种实验。

⑦2005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那一天,他独自到美国奥林匹克国家公园的霍河雨林,在距离游客中心大约三英里的地方,将印第安部落长老送给他的一块小红石,放到一根圆木上,并将那里命名为“一平方英寸的寂静”。

他设下这个标记,希望对这个偏远荒地的自然声境有助于保持和管理。

他会定期到那里,监测可能入侵的各种噪音,记录下噪声发生的时间,还尝试确认噪音的来源,再用电子邮件通知对方,向他们解释保存仅余的自然寂静声音的重要性,请他们自我约束,他还会随信附上一张有声CD,上面有噪音入侵的实况。

⑧汉普顿录制声音,已经超过二十五年,他的声音图书馆里,藏有三千GB的声音,包括蝴蝶鼓动翅膀的声音,如雷瀑布的轰鸣声,一片漂浮的叶子细微的声响,草原幼狼低柔的咕咕声,传授花粉的昆虫拍扑翅膀时带起的柔和声,等等,可以说是库纳万籁。

⑨一平方英寸的寂静,有什么实际意义吗?

在大部分不理解的人看来,这就是矫情,或者是小题大做,或者是愚蠢。

汉普顿却认为,如果能保存一平方英寸的寂静,就能减少一千平方英里内的噪音污染!

也就是说,大自然的寂静,是能够支配许多平方英里所在的。

⑩他的体验是,一个安静的地方,能让人的感觉全部打开,万物也会生动起来。

汉普顿的记录告诉我们,在美国要找到连续十五分钟以上的寂静,极度困难,在欧洲,这种寂静,更是早已绝迹,现在大部分地方,已经完全没有安静的氛围,反而是全天二十四小时都存在着一种以上的噪音来源。

我们来看看,这个声音生态学家的敏捷听觉。

这是一次平常的记录,在他的一平方英寸目标点——

五十英尺外,传来西方鹪鹩的叫声,四十加权分贝。

三十英尺外,传来红胸币鸟和栗背山雀的叫声,四十五加权分贝。

下午一点四十五分,一架直升机,沿霍河河谷的北脊飞过,五十加权分贝。

大叶枫林里,强风从河谷吹来,每片叶子从六英尺高掉落到蕨叶上,平均会发出三十加权分贝的声响。

单只熊蜂嗡嗡飞过,音量可能在三十四至四十四加权分贝。

整个早上,他都在静静观察周遭的自然奇景,三十英尺外有一只树蛙,五十五加权分贝,它的声音几乎跟人类平常的聊天一样大,听得很清楚,缓慢,从容,清晰,类似干橡皮绞动的声音。

在一般人眼里,做这些事情,且持续数十年,是不是有点枯燥无味呢?

呵,这得看怎么理解了。

汉普顿眼中的寂静,是一块神圣的地方,他记录并极力保妒那一平方英寸,是因为他比我们常人,对寂静有更深刻的理解。

他理解的寂静,有内在和外在两种。

㉑内在寂静,是尊重生命的感觉。

我们可以带着这种感觉,去任何地方,神圣的寂静,会提醒我们是非对错,即便在城市嘈杂的街道上,仍能产生这样的感觉。

内在寂静,属于灵魂层次。

外在寂静,是我们置身于安静的自然环境,它邀请我们敞开感官,与周围万物产生链接,无论我们望向何方,都可以看到相同的链接。

外在寂静,还可以帮助我们找回内在的寂静,让心灵充满感恩和耐心。

㉒这也许就是汉普顿和别的一些科学家不一样的地方了,他是世界上最好的倾听者,卓识远见,他在用心实验,他的实验是科学和诗意的交融,他试图找出人类烦躁的病症,他似乎也是中国古代哲学良好的践行者,天人要合一,道法存在于自然中。

㉓2016年4月30日夜十点,窗外仍然喧闹,我读完汉普顿的《一平方英寸的寂静》,满胸起伏,在扉页上草草记着以下几句:

应当觉醒,拯救寂静,是因为寂静变得稀有,差不多快灭绝了;寂静,是另一种独特的声音,其实也是万物俱在,空气是翅膀留下的音乐,万物都在音乐中舞动和谱曲;人类不是世界的主宰,无论植物或动物,都在同一现场,相互依赖,任何生物都无法单独生存;保护寂静,聆听大地的声音。

(有刪节)

9.第②段引用西雅图酋长信中的话语有何作用。

(3分)

10.文章⑬—⑱节列举大量数字,有何效果。

(4分)

11.结合全文,简要概括“一平方英寸的寂静”的意义。

(4分)

12.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而,分析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4分)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3~15题。

(8分)

鹧鸪天•送廓之秋试

[宋]辛弃疾

白苎新袍入嫩凉。

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

又携书剑路茫茫。

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13.“春蚕食叶”喻指。

(1分)

14.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句“凉”字暗示廓之应试前的紧张心情。

B.“鹏北海,凤朝阳”描摹出廓之的满怀豪情。

C.词作多处用典,体现了辛词“掉书袋”的特点。

D.送别词作往往情感感伤,本词格调豪迈昂扬。

15.赏析本词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

(4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6-21题。

(19分)

前赤壁赋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何为其然也?

”客曰: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肴核既尽,杯盘狼藉。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16.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

(2分)

(1)纵一苇之所如()

(2)正襟危坐()

17.对下列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项()。

(2分)

(1)知不可乎骤得()

A.疾行B.立刻C.屡次           

(2)举匏樽以相属()

A.连接B.嘱咐C.劝请 

18.选出以下句式不同于其他的一项()(3分)

A.客有吹洞箫者B.闻道百

C.是之取尔D.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19.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壬戌,古代历法中的年号纪年法。

既望,农历十六。

望,农历每月十五日。

B.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散文明白畅达、汪洋恣肆,其词豪迈奔放,开豪放派一代词风。

C.公元1082年秋、冬,苏轼先后两次游览黄州附近的赤壁,写了两篇赋。

D.“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写的是曹操,当时他横执长矛,所吟的诗就是《短歌行》。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5分)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21.结合全文,分析作者是怎样将景、情、理有机结合,体现理趣之美的。

(4分)

 

(六)阅读下文,回答22—25题。

(13分)

东轩记苏辙(宋)

①余既以罪谪监筠州盐酒税,未至,大雨,筠水泛溢。

既至,盐酒税治舍,水患尤甚。

敝不可处,乃告于郡,假部使者府以居。

岁十二月,乃克支其欹斜,补其圮缺,辟厅事堂之东为轩,种杉二本,竹百个,以为宴休之所。

然盐酒税旧以三吏共事,余至,其二人者,皆适罢去,事委于一。

昼则坐市区鬻盐、沽酒、税豚鱼,与市人争寻尺以自效;莫归,筋力疲废,辄昏然就睡,不知夜之既旦。

②余昔少年读书,窃尝怪颜子箪食瓢饮,居于陋巷,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

私以为何至困辱贫窭自苦如此?

及来筠州,勤劳盐米之间,无一日之休。

然后知颜子之所以甘心贫贱,不肯求斗升之禄以自给者,良以其害于学故也。

③嗟夫!

士方其未闻大道,沉酣势利,以玉帛子女自厚,自以为乐矣。

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为大与死生之为变,而况其下者乎!

故其乐也,足以易穷饿而不怨,虽南面之王不能加之,盖非有德不能任也。

感谢关注“沈姐的语文课堂”微信公众号!

欢迎转发!

余方区区欲磨洗浊污,睎圣贤之万一,自视缺然,而欲庶几颜氏之乐,宜其不可得哉!

④余既以谴来此,虽知桎梏之害而势不得去,独幸岁月之久,世或哀而怜之,使得归休田里,治先人之敝庐,为环堵之室而居之。

然后追求颜氏之乐,怀思东轩,优游以忘其老。

然而非所敢望也。

(有删改)

22.从句式的角度赏析第①段画线句。

(3分)

23.对第②段举颜回一例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表达对颜回安于困顿、清贫自守行为的困惑。

B.揭示做官忙碌奔波的处境会妨害学道的道理。

C.对比作者疲累的现状,强调精神之乐的可贵。

D.表达对颜回自以为乐的生活态度的难以苟同。

24.简析第③段“嗟夫”一词在构思上的作用。

(2分)

25.对第③段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沉湎于物质的享乐,会堵塞住士人追求大道的进程。

B.求道者认为天地的大小和个体的死生是最重要的事。

C.臻于求道之境,可以无视境遇困窘而内心超然旷达。

D.官场奔波疲乏,让作者放低心态完全是不可能的事。

26.结合全文,分析第④段画线句丰富的情感内涵。

(3分)

 

三、作文(70分)

27.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不只在数学里,人生也处处在做加减法,有人为之所累,有人为之所乐,有人甚至尝到了别样的味道……对人生中的加减法,你有怎样的认识和思考,请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

(1)自拟题目;

(2)不要写成诗歌。

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答案

1、

(1)暮霭沉沉楚天阔雨霖铃

(2)可堪孤馆闭春寒

(3)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2、A

3、B

4、品味丹麦人的话“生活的一切都是设计出来的”,进而领悟到“要自觉和主动地用设计

去改变生活”的新观念。

5、C

6、A

7、

(1)从自觉和主动地用设计去改变生活的新观念而来。

(2)从清醒认识自己的文化传统而来。

(3)在我们特有的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开创而来。

(4)从日常生活中来(5)从生产力的发展中来(6)从科技创新中来(任写三点即可)

8、引人思考,发人警醒,提醒人们认识我们现代设计匮乏,审美混沌的现状,强调要用设

计引领生活审美及设计理念的重要。

9、开篇引用西雅图酋长信中话语,表现了他对宁静自然环境的捍卫,(1分),与下文现在自己正遭受的噪音污染形成比较(1分),从而更好地引出下文对“一平方英寸寂静”的叙述与意义思考(1分)。

10、列举的这一系列数字,全面具体地呈现了汉普顿记录声音的详尽和不可思议(1分),展示出他敏捷的听觉(1分),很好地证明了二十四小时都存在一种以上的噪音来源,寂静极度困难(1分)。

从而更好地表达了作者对汉普顿实验意义的认可与赞叹(1分)。

给读者留下震撼的感觉。

(1分)

11.保存一平方英寸的寂静,可以减少一千平方英里内的噪音污染(1分);能让人的感觉全部打开,感受生动的万物,与万物产生链接(1分);能够让我们找到内在的寂静,找到尊重生命的感觉(1分);可能找出人类烦躁的病症(1分)。

12、本段交代了作者读完汉普顿作品的时间、情景,以及自己当时的心理感受。

通过摘录相关感受语句,表达对《一平方英寸的寂静》的理解以及对拯救寂静的呼吁。

深化了文章的内涵,交代了文题的出处,呼应前文内容,上文有关汉普顿的实验过程以及意义的探寻正是基于本书的阅读基础之上的。

13、考场一片寂静只听见笔与纸摩擦的沙沙响声。

14、A

15、“白苎新袍入凉”“春蚕食叶响回廊”是实写,点明时令和环境;“明年此日青云去,去笑人间举子忙”是虚写,想象金榜题名后轻松愉悦的心情。

虚实相生,表达对应考者的良好祝愿。

16、

(1)往

(2)端、正

17、

(1)C

(2)C

18、C

19、A

20、略

21、全文以风、水、月为描写主景,画意、诗情、哲理交融一体。

首段描绘了清风明月、波光万顷的美景,作者缘美景而生羽化登仙之诗情,此段为由景生情。

第二段主客饮酒乐甚,主人扣舷而歌,乐极生悲,客吹洞箫,渲染悲情。

第三段客由赤壁之景,联想到与此有关的历史人物,抒发人生苦短的悲怀,将诗情渲染到极致。

第四段移情入理,主人面对同景而生异情,以水和月为喻,论述“变”与“不变”的哲理。

本段因景述理、遣怀,最终由悲转喜。

(要有总起或总结句)

22、多用短句,形象地突显出日常公务繁杂琐碎、耗神费力的特点;和作者不胜烦扰,疲乏无奈的心境切合。

23、D

24、从对为官现状的哀叹转而到“圣人之乐”的思考;从“个人”的感受过渡到对“士人”群体的思考。

(由感怀到议论,由个体到一般,延展了文章的深度与广度。

25、C

26、表达了作者无法摆脱现实困境的无奈和愿望不能实现的苦闷以及在求道过程中的谦逊姿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