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案 第3章第3节.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9005692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759.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案 第3章第3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案 第3章第3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案 第3章第3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案 第3章第3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案 第3章第3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案 第3章第3节.docx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案 第3章第3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案 第3章第3节.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案 第3章第3节.docx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案第3章第3节

第三节汽化和液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

2.了解液体汽化有两种方式:

蒸发和沸腾;

3.了解使气体液化的两种方式

4.理解液体沸腾的规律,确认液体沸腾是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液体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知道什么是沸点;

5.能根据实验数据做出液体沸腾的图象,能根据液体沸腾的图象叙述液体沸腾的特点。

6.知道汽化吸热,液化放热,并会运用该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养成使用基本工具和仪器进行测量的实验技能、科学探究的初步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2.通过实验操作和科学实验的教育,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作风,并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掌握汽化和液化的概念。

2.探究沸腾现象产生的条件及沸腾现象的特征。

难点:

探究沸腾现象产生的条件及沸腾现象的特征。

【教学准备】或【实验准备】

教师用:

铁架台、铁夹、石棉网、水、烧瓶、玻璃片、胶头滴管、棉花、火柴、冰镇可乐一瓶、常温可乐一瓶、小镜子、注射器、乙醚、多媒体课件。

学生用:

酒精、胶头滴管、塑料袋、水槽、热水、烧杯、水、酒精灯、棉签、铁架台、铁夹、石棉网、温度计、硬纸板(中间有让温度计插入的小孔)、火柴、小镜子。

【教学过程】

主要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想想做做】

1.在透明塑料袋中滴入几滴酒精,将袋挤瘪,排尽空气后用绳把口扎紧,然后放入热水中。

你会看到什么变化?

2.从热水中取出塑料袋再放入盛冷水的水槽中,你又看到什么变化?

同学们,你能解释这些变化吗?

今天我们就来探究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汽化和液化。

(设计意图: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探究欲望。

动手做一做

认真观察实验现象,思考教师出示的问题。

 

分组实验并观察酒精状态的变化:

酒精不见了,变成了气态的酒精蒸气。

 

酒精蒸气又变成了液态的酒精。

 

学生讨论:

在一定条件下,物质可以由液态变为气态,可以由气态变为液态。

二、合作探究,

 

(一)汽化:

两种方式

蒸发和沸腾

 

1.沸腾

(1)观察沸腾现象,探究沸腾时的温度特点

a.提出问题

b.猜想与假设

 

c.设计实验

 

d.选择、组装实验器材

 

e.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

 

f.分析与论证

分析实验现象

 

沸腾、沸点、沸腾特点、沸腾的条件

 

g.评估

 

根据上面的实验,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出汽化和液化的概念。

()态汽化()态

()态液化()态

板书: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一.汽化:

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

二.液化:

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

演示1:

在黑板上用酒精棉球写下“汽化”两个字,过一会儿“汽化”这两个字就不见了。

提出问题:

字到哪去了?

演示2:

在烧杯中放入少量水,加热至水完全烧干。

提出问题:

水到哪去了?

 

教师总结:

这两个实验中液态的水都变为气态的水蒸气,但方式不同。

我们把第一种方式叫蒸发,第二种叫沸腾。

生活中我们常将冷水烧开以便饮用,所谓烧开就是将冷水加热到有大量气泡冒出。

这一现象在物理学中叫做沸腾。

 

【提出问题】同学们观察过水的沸腾吗?

水在沸腾前和沸腾时的现象有哪些不同?

水沸腾后如果继续加热,温度会怎么变化呢?

课件展示实验步骤及要求

1.从暖瓶向小烧杯中倒入30ml左右的热水,点燃酒精灯加热。

2.当水温接近90℃时每隔0.5min记录一次温度填入表格中,直到水沸腾后2分钟为止,熄灭酒精灯停止加热.

时间/min

0

0.5

1

1.5

2

2.5

3

3.5

4

水的温度/℃

3.在记录温度的同时,注意观察水沸腾前和沸腾时各有怎样的现象发生,水沸腾后,将酒精灯取下停止加热,观察水的沸腾情况。

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表中。

见附件1

4.实验完成后,在坐标纸上描点,画出水沸腾时温度和时间关系的图像。

(设计意图:

通过实验指导,使学生的实验更加具有

层次性、目的性,降低了学生实验的难度)

思考讨论,进行该实验需要哪些实验器材?

采取哪些措施可以缩短实验时间?

 

在师生讨论完善的基础上,课件展示实验器材的选择和组装。

(设计意图:

通过师生间的交流讨论不断完善,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学生开始探究实验: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数据,及时处理学生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收集部分实验小组的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描述实验现象,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

引导学生利用另一种分析数据的方法处理数据:

在坐标纸上描点,画出水沸腾时温度和时间关系的图像。

现象分析:

问题1:

水在沸腾前和沸腾时发出的声音有何不同?

【总结】水在沸腾前较响,沸腾时较沸腾前声音变小。

问题2:

水在沸腾前和沸腾时,气泡产生的部位、运动方向、大小变化、最终结果各有何相同或不同?

【总结】相同点:

水在沸腾前和沸腾时,气泡都产生在容器的底部,向液体表面运动,到水面破裂开。

不同点:

水在沸腾前气泡上升变小;沸腾时气泡上升变大。

问题3:

对比沸腾前、后温度变化情况,你认为沸腾必须满足怎样的温度条件?

【总结】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发生的。

除水外,各种液体沸腾时都有一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做沸点。

问题4:

你认为沸腾过程是吸热还是放热?

观察停止加热后,水是否还能沸腾?

【总结】沸腾吸热,如果不能继续吸热,液体将停止沸腾。

【概括归纳】沸腾的定义

板书:

1、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2、沸腾特点:

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3、沸腾条件:

达到沸点,继续吸热。

阅读教材P60小资料,几种液体的沸点(标准大气压),回答下列问题:

1.不同液体的沸点相同吗?

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多少℃?

2.能用酒精温度计测量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吗?

为什么?

【知识拓展】液体的沸点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大气压影响液体的沸点,气压越大,液体的沸点越高。

高压锅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工作的。

【交流评估】

组织学生交流与评估,反思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1、实验设计有不合理、不完善之处吗?

2、操作中出现过什么失误或故障吗?

你是怎么解决的?

3、测量结果是否可靠?

有没有新的发现?

 

知道什么是汽化,什么是液化。

 

学生观察:

板书的字不见了。

学生进行讨论回答:

酒精变成气体跑到空气中了。

学生观察:

水不见了。

学生进行讨论回答:

水变成气体跑到空气中了。

 

明确两种情况都是汽化现象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描述水沸腾现象,并对温度变化进行猜想,交流讨论。

认真学习实验步骤、要求和注意事项,明确实验的过程及观察记录的内容。

 

观察并学习坐标纸的使用。

 

学生讨论、整理提出的问题,汇报讨论结果。

针对学生的回答情况,引导学生补充、完善并组装实验器材。

 

实验器材:

铁架台、酒精灯、火柴、石棉网、烧杯、中心有孔的纸板、温度计、水、秒表。

 

节省时间方法:

给烧杯加盖子、用热水、减少水的质量(保证温度计的玻璃泡浸没在水中)

 

学生共同协作,观察现象

记录数据,绘制图像培养实是

求事的科学态度,增强合作意

识。

根据实验现象思考并回答提出的问题。

 

 

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学生总结上面提出的四个问题,归纳沸腾的定义、特点和条件。

 

总结实验情况,实验测得水的沸点不是100℃,分析原因可能是气压的影响。

巩固训练

 

2.蒸发

 

蒸发现象

 

什么是蒸发

 

实验感受蒸发吸热,有致冷作用。

 

巩固训练

 

由生活事例讨论交流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巩固训练

 

【小试身手】

大家都喜欢吃火锅,你们吃过“纸火锅”吗?

思考:

“纸火锅”为什么遇到火不燃烧呢?

过渡:

汽化的另一种方式是蒸发,这节课开始老师在黑板上写下的那两个字慢慢消失就是这种现象。

你能说出一些生活中的蒸发现象吗?

【设置问题情景】

湿衣服变干就是一种蒸发现象,请同学们思考并讨论一下:

1、湿衣服上的水蒸发发生在液体的什么部位?

2、湿衣服上的水蒸发现象是缓慢的还是剧烈的?

3、只有炎热的夏天能把衣服晾干吗?

气温较低的季节,衣服能晾干吗?

【概括归纳】蒸发的定义

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做做想想:

1.用棉签蘸酒精擦在手上,有什么感觉?

2.取两个温度计,一个玻璃泡沾上酒精,另一个不沾,分别用课本对着两个玻璃泡扇,观察两个温度计的示数有什么变化?

你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设计意图:

先亲身体验感受,再实验验证,加深对蒸发吸热的了解,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小试身手】

1、夏天在地面上洒水会感到凉快,是为什么?

2、人们在高温的天气里大汗淋漓,汗液起到什么作用?

3、人游泳之后刚从水中出来,感觉特别冷;天热时,狗常把舌头伸出来。

你能解释这些现象吗?

 

【深入探究】

要想让湿衣服干的快一些,你有哪些好办法?

探究实验:

液体蒸发的快慢和哪些因素有关?

器材:

两块相同的玻璃片、酒精灯、水、酒精、胶头滴管、小扇子、酒精棉球。

探究一:

取两块相同的玻璃片,给其中一块微微加热,用滴管在冷、热玻璃片上分别滴一滴酒精,稍等片刻发现加热过的玻璃片上的酒精先干。

 

探究二:

取两块相同的玻璃片,用滴管在玻璃片上分别滴一滴酒精,将一块玻璃片上的酒精摊开,稍等片刻,表面积大的酒精先干。

探究三:

取两块相同的玻璃片,用酒精棉球均匀涂抹两个玻璃片,用扇子(或垫板)给后涂的玻璃片扇风,扇一会儿会发现空气流动快的先干。

(设计意图:

从生活到物理,通过学生积极

讨论、分析、总结、概括,不仅调动他们积极性

,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分析、归纳能力。

【归纳总结】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1.液体的温度

2.液体的表面积

3.液面表面空气流动

走进生活:

同学们能不能说出生活中一些加快液体蒸发的例子?

应用拓展:

播放视频“火洲”里的坎儿井。

介绍坎儿井工程可以与长城媲美,它的建设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请同学们分析一下“坎儿井”是如何减少水的蒸发的。

 

(设计意图:

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电化教学给学生丰富感性材料,激起兴趣,同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激发民族自豪感。

【小试身手】

展示并让学生解释下面的现象

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学生列举实例:

湿衣服变干、池塘里水变干,海水晒盐……

 

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讨论、交流、总结出蒸发的特点和定义。

 

通过实验,体验感受:

先初步感知蒸发吸热,再利用温度计对比探究。

 

学生讨论总结:

1、利用水蒸发吸热来降低温度。

2、人体自我保护的生理现象,汗液蒸发吸热,使体温不致升得太高。

3、人身体上的水蒸发时从人体上吸热,从而来降低温度。

狗常把舌头伸出来,把大量的热散到空气中,来调节体温。

 

结合生活实际,思考讨论得出使湿衣服尽快变干的方法。

 

 

交流总结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举例并分析加快方法。

观看视频并分析“坎儿井”是如何减少水的蒸发的。

 

 

比较蒸发与沸腾的异同点

 

(二)液化

创设情景,引入新知识

 

1.使气体液化的两种方法

(1)降低温度

 

液化放热

 

(2)压缩体积

 

(三)拓展

延伸---电冰箱与臭氧层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物理知识解

释日常生活中的事例的能力。

比较蒸发与沸腾:

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总结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填入表格。

见附件2

(设计意图:

运用科学方法中的比较的方法,突出沸腾、蒸发的不同点。

 

过渡:

向学生展示一瓶冰镇可乐和一瓶常温可乐

请学生观察冰镇可乐的外壁上的水珠,为什么常温的可乐外壁没有水珠?

请学生用纸巾擦拭,看看水珠能不能被完全擦干?

并思考这些水珠是如何产生的?

 

(一)小试身手

你能解释以下几种生活中常见的液化现象吗?

【总结】都是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环境而液化成小水珠。

(二)动手做做,动脑想想

活动内容:

1.出示一面小镜子,向小镜子哈气,观察镜面有什么变化?

2.将小镜子在火焰上烤一烤,再向小镜子哈气,又看到什么现象?

两次有什么不同?

【学以致用】医生给病人检查口腔时,常把一把带柄的小镜子在酒精灯上烧一烧,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三)观察与交流

仔细观察图片,烧水时在靠近壶嘴的地方出现“白气”,这些“白气”是什么?

演示:

用烧瓶加热水至沸腾,待玻璃管口喷出“白气”。

观察现象并提出问题:

1、烧瓶中的水沸腾时产生大量的气泡,气泡中的气体是什么?

2、烧瓶中的水蒸气是什么颜色?

是否透明?

3、瓶口“白气”的特征是否和水蒸气的特征相吻合?

演示:

用干燥的小烧杯罩住玻璃管口,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在烧杯的内壁出现什么。

【总结】“白气”不是水蒸气,而是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

(四)体验与感受

将刚刚罩在玻璃管口的烧杯取下,请学生用手感觉烧杯的冷热程度。

烧杯变热说明了什么?

【总结】液化放热,因此被烧杯变热。

【小试身手】1、被100℃的水蒸气烫伤,比被100℃的水烫伤严重得多,为什么?

2、冬天天冷时向手哈气,为什么手会感到暖和?

3、蒸馒头时是最上层的笼屉中的馒头先熟还是最下层笼屉中的馒头先熟,为什么?

(五)观察与交流

演示:

用注射器压缩乙醚气体使其液化。

实验中使用了什么方法使气体液化呢?

(说明:

由于本实验可见度不太大,应该重复做两、三次,让学生仔细观察。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更有利于学生观察。

点拨并展示液化的第二种方法:

压缩体积。

说明将气体液化的好处是体积缩小,便于储存和运输。

并列举压缩体积使气体液化的例子:

液化石油气、气体打火机、火箭中的用做燃料和助燃剂的氢和氧。

 

课件展示

(设计意图:

展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相互关联的问题,体现了从物理到社会,同时也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联系实际生活,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

 

比较蒸发、沸腾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填入表格。

 

学生动手实验,发现水并不能被完全擦干,这实验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并交流:

可乐外壁上的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可乐外壁凝结而成的,因为水蒸气的不断凝结所以不能被完全擦干。

 

讨论交流:

解释生活中常见的液化现象。

引导学生分析、总结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小水珠。

 

讨论交流:

烧烧口腔镜的目的是使镜子升温,防止口中水蒸气液化。

 

“白气”学生往往误认为是水蒸气,这也是本节课需要纠正学生的常识性错误之一。

 

通过比较“白气”和水蒸气在颜色和透明度等物理性质方面的差异,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

难点突破

 

学生体验感受后分析交流原因,得出液化放热。

学生讨论交流:

1、因为水蒸气液化需要放出热

量。

2、空腔中的水蒸气液化放热,

使得手的温度升高。

3、上层先熟。

高温的水蒸气经过多层蒸格向上升,遇到冷的蒸笼盖时,大量水蒸气发生液化现象,放出大量的热量,从而使上层蒸格中的馒头先熟

 

观察实验并分析液化的方法:

压缩体积。

了解压缩体积使气体液化的例子。

 

阅读、交流:

阅读STS:

电冰箱与臭氧层,并交流电冰箱的工作原理,以及了解氟利昂对臭氧层的破坏,提高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环境保护意识。

反馈练习

师巡视检查

完成反馈练习

见附件3

三、课堂小结: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活动程序

学生梳理知识,交流收获和疑惑。

四、课堂检测

师巡视、讲评

完成检测题、解答

见附件4

五、布置作业

出示思考题题目见附件5

课后完成

【板书设计】

第三节汽化和液化

一、汽化

1、定义:

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

2、两种方式:

(1)沸腾:

沸点:

沸腾的特点:

沸腾的条件:

(2)蒸发:

蒸发吸热致冷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二.液化:

1、定义:

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

2、两种方法:

(1)降低温度

(2)压缩体积

3、液化放热

 

 

【教学反思】

一、教案的“亮点”

1、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注重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动力、以学生已有的经验或知识为基础、以实验探究贯穿整节课的教学。

通过师生交流、教学互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合作探究,既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2、教学中的视频、实验、体验活动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并通过让学生实验、观察、讨论归纳问题,使他们主动充分参与学习,而且实验的设计简单易行,既能让学生把握物理知识内在的规律,又能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3、通过比较水蒸气和“白气”物理性质上的差异,帮助学生克服原有的错误认识,从而明确“白气”不是水蒸气。

4、练习题的设计有层次有梯度,能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

二、教学中易出现的问题

1、在教学中,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感知汽化和液化现象,重点突出水的沸腾实验,实验仪器很多也比较危险,教师要做好引导,实验前要让学生阅读实验指导,明确实验目的、步骤,交流实验仪器的使用注意事项,特别是温度计和酒精灯的使用,让学生交流缩短沸腾前时间的措施等。

实验中要留意学生的操作,引导学生认真细致的观察实验现象并作好记录。

2、本节课易出现实验的时间比较长,课堂进度就较难以把握,沸腾实验的水量一定要控制好,选择的烧杯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计时也较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可以课件展示钟表,并每隔0.5min用钟声提示学生。

3、用注射器压缩乙醚气体使其液化实验可见度大,此实验应该重复几次,让学生仔细观察。

有条件的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这样更有利于学生观察。

附件1

沸腾前

沸腾时

声音(响或不响)

气泡情况

发生部位

运动方向

大小变化

停止加热是否沸腾

附件2

比较蒸发和沸腾的异同点

蒸发

沸腾

相同点

都是汽化现象,都能使液体变为气体,都吸收热量

不同点

发生部位

液面

内部、液面同时进行

温度条件

任何温度

一定温度(沸点)

剧烈程度

缓慢

剧烈

温度变化

降低

不变

影响因素

1.液体的温度

2.液体的表面积

3.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

液面气压

附件3【反馈练习】

1.物质从液体变为气态叫______,它有两种方式,分别为______和______;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汽化现象叫______,物质有气态变为液态叫______,使气体液化有两种方法:

_________和__________。

2.冬天的早晨起床时可看到房间玻璃窗上有许多小水珠,这些水珠在   ()

A.窗玻璃朝房内的一面 

B.窗玻璃朝房外的一面

C.窗玻璃的里外两面  

D.不能断定在哪一面

3.室内温度为20℃,此时用蘸有少量酒精的棉花涂抹一下温度计的玻璃泡,随着酒精的迅速蒸发,下列各图能比较正确反映温度计示数随时间变化的是()

4.青藏铁路路基两旁各插有一排碗口粗细、高约2米的铁棒(如图所示),我们叫它热棒。

热棒在路基下还埋有5米深,整个棒体是中空的,里面封装有适量液氨。

热棒的工作原理很简单:

当路基温度上升时,液态氨受热发生______上升到热棒的上端,通过散热片将热传导给空气,气态氨由此冷却________变成了液态氨,又沉人了棒底。

这样,热棒就相当于一个天然“制冷机”。

这是我国科技工作者为解决“千年冻土”的许多创新和发明之一。

请问文中空格处的物态变化名称是()

A、汽化液化B、液化汽化

C、熔化液化D、液化凝固

 

附件4【课堂检测】

1.小明盛热汤时,戴的眼镜马上变得雾蒙蒙的,什么都看不清了,这是因为水先___________成水蒸气,又遇冷___________成小水珠附着在眼镜片上。

2.小明学习了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后,猜想液体蒸发快慢还可能与液体的种类有关。

为此,他在两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分别滴一滴质量相等的水和酒精,观察其蒸发的快慢。

实验过程中小明需控制⎽⎽⎽⎽⎽⎽⎽⎽⎽、⎽⎽⎽⎽⎽⎽⎽⎽⎽和⎽⎽⎽⎽⎽⎽⎽⎽⎽相同。

3.用一块棉布手帕浸泡在盛有质量分数约为70%的酒精溶液中,待均匀湿透后取出.将浸透的手帕舒展开,川镊子夹住两角,用火点燃(如图所示)当手帕上的火焰熄灭后,手帕完好无损.对于这一现象,下面解释正确的是()

A.这是魔术,你所看到的是一种假象

B.火焰的温度低于棉布的着火点

C.手帕的水汽化吸热,使手帕的温度低于棉布的着火点

D.酒精燃烧后使棉布的着火点升高

4.从冰箱内取出的冰棍周围弥漫着“白气”;冬天人口中呼出的“白气”。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冰棍周围的“白气”是冰熔化成的小水珠

B、这两种情况的“白气”都是水蒸气

C、人口中呼出的“白气”是口中呼出的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珠

D、这两种情况的“白气”都是空气中原来的水蒸气液化而成的小水珠

5.如图所示,将烧瓶内水沸腾时所产生的水蒸气通入试管A中,试管A放在装冷水的容器B内,过一段时间,观察到试管A中产生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同时看到温度计C的示数升高,这个实验说明了水蒸气液化时要______(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6.在“研究水的沸腾”实验中:

(1)所有的液体温度计是利用液体_______________的性质制成的。

为了完成本次实验,由下表可知,应选用测温物质为_________的温度计。

测温物质

凝固点/℃

沸点/℃

水银

-39

357

酒精

-117

78

(2)如图甲所示,刚倒入热水时发现温度计管壁模糊,很难看清示数,主要原因是_________。

(3)烧杯上方加一纸盖后进行实验,如图乙所示.每隔1min记录温度计示数(见下表),4min时温度计示数如图丙所示,此时温度为_____℃,直到水沸腾一段时间后停止读数,由表可知水的沸点为____℃。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温度/℃

88

90

92

94

97

98

98

98

 

(4)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在图丁中画出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附件5【课后思考题】

1.如图所示是模拟大自然中“雨”形成的实验装置。

(1)实验时,应在锥形瓶中加入______,在蒸发皿中放入______;

(2)实验中,可以观察到在锥形瓶口内有_______出现,其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蒸发皿底部出现水滴,这就形成了“雨”。

2.自制简易冰箱:

盛一盆水,在盆里放两块高出水面的砖头,转头上搁一只比脸盆小一点的篮子。

篮子里放剩饭剩菜,再用一个纱布袋罩在篮子上,并使口袋的边缘浸在水中,这就做成了一个简易“冰箱”。

把它放在通风的地方,过一天里面的饭菜也不会变质。

试说明其中的原因。

3.在做“观察水沸腾”的实验时,甲、乙、丙三组同学分别从A、B两套器材中任选一套来完成实验(实验室已准备多套A、B装置)。

(1)甲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