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业水平测试必修3考点狂背.docx
《生物学业水平测试必修3考点狂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学业水平测试必修3考点狂背.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物学业水平测试必修3考点狂背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一部分备考指南
第二部分考点狂背
考点脉络
1、细胞生活的环境
2、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考点狂背
一、细胞的生存环境:
1、单细胞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多细胞动物通过内环境作媒介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其中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
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4、当血浆流经毛细血管时,水和一切能够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可以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进入组织细胞间隙而成为组织液,绝大多数的组织液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又可以重新渗入血浆中。
少量的组织液还可以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经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
由此可见,全身的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5、血浆中酸碱度:
7.35---7.45,调节的试剂:
缓冲溶液:
NaHCO3/H2CO3Na2HPO4/NaH2PO4
6、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
770kPa。
7、正常的温度:
37度
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2、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能力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稳态会遭到破坏
3、内环境稳态的意义:
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内环境的稳定是细胞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因为新陈代谢过程中发生许多的酶促反应,而酶促反应要求的理化性质是比较严格的,例如温度、酸碱度和某些离子浓度的变化等,都要求在比较小的范围内,才能保证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稳态也是保持细胞兴奋性的必要条件。
体内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内环境,才能使细胞少受甚至不受外环境变化的干扰,而保持正常的生理活动,进而更好适应变化较大的外环境。
点击冲A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健康人血液的pH总是维持在7.35~7.45之间,这是由于
A.人体内含有大量水分B.血液中NaCl的含量保持恒定不变
C.人体排出的酸性物质与碱性物质部分溶解在血液中
D.血浆中含有HCO3—-和HPO42—等离子
2.在下列物质中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①血红蛋白②葡萄糖 ③二氧化碳和氧 ④Na+ ⑤血浆蛋白
A.①②③B.①④⑤ C.①③④D.②③④⑤
3.血浆中的水来自
A.组织液 B.血浆、消化C.淋巴、组织液D.消化道、组织液、淋巴
4.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管壁的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分别是
①血液和组织液 ②血浆和组织液 ③淋巴和血浆④淋巴和组织液
A.①④B.②③ C.②④D.①③
5.口腔上皮细胞所处的细胞外液是指
A.淋巴液B.组织液 C.血浆D.唾液
6.人体的体液描述正确的是
A.细胞内液和消化液B.尿液、汗液属于体液
C.血浆、组织液、淋巴D.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7.体液含量较多的是
A.血浆B.细胞内液C.细胞外液D.组织液
8.对内环境的论述正确的是
A.内环境指的是体液B.内环境指的是细胞内液
C.内环境指的是细胞外液D.内环境指的是组织液、血浆和体腔液
9.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
A.细胞外液B.血浆C.组织液D.淋巴
10.血浆的主要成分中含量最多的是
A.蛋白质B.水C.无机盐D.葡萄糖
11.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A.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相对稳定的
B.内环境稳态是机体主要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的
C.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恒定不变的
D.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是经常处于变动之中的,但都是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
12.人体体温的相对恒定是由于
A.机体完善的体温调节结构和功能实现的结果B.机体散热的结果
C.机体产热的结果D.运动的结果
13.人的体温正常情况下会产生一些波动,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健康人的体温始终接近37℃B.人是变温动物
C.体温昼夜差别不超过1℃D.体温的相对稳定是机体调节产热和散热相对平衡的结果
14.人体各部分的温度略有不同,真正的体温是
A.口腔温度B.人体内部温度C.直肠温度D.腋窝温度
15.对于高烧不退的病人,可采取一些辅助治疗措施降低体温。
下列措施中不正确的是A.适当撤减衣被B.在额头上敷用冷水浸泡过的毛巾
C.用酒精棉球擦拭四肢等部位D.加盖棉被,增加排汗量
16.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的现代观点是
A.神经调节B.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
C.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D.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
17.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
A.细胞代谢紊乱B.pH值上升C.糖尿病D.渗透压上升
18.人体在剧烈运动后,血液的pH值在正常范围内将会有所
A.下降B.上升C.不变D.不能确定
二.非选择题
19.根据下面的图解回答有关问题:
(1)内环境主要是由、和等组成的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其保持相对稳定性。
(2)图中①为;②为;③为。
(3)细胞与内环境直接交换的④为;⑤为。
(4)用简明短语表述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关系⑥
20.关于稳态的调节机制的研究,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曾推测,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于
的调节。
美国生理学家坎农认为内环境的稳态是在和
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目前普通认为,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答案
1.D2.D3.D4.C5.B6.D7.B8.C9.B10.B11.C12.A13.B14.B15.D16.D17.A18.A
19.
(1)血浆组织液淋巴理化特性
(2)消化吸收气体交换泌尿与汗液分泌
(3)养料和氧气二氧化碳等废物(4)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间接进行物质交换
20.神经系统。
神经调节体液调节。
神经一体液一免疫
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调节
第一部分备考指南
第二部分考点狂背
考点脉络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人体的主要激素及作用
考点狂背
一、神经调节
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
神经系统;神经调节基本方式:
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
反射弧。
2.兴奋是指某些组织(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的活跃状态的过程。
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的传导是双向的;静息时膜内为负,膜外为正;兴奋时膜内为正,膜外为负,兴奋的传导以膜内传导为标准。
4.因为突触小体中有突触小泡,突触小泡中有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后膜,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是单向传递。
5.在突触传导过程中有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过程,所以比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慢。
6.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神经中枢位于颅腔中脑(大脑、脑干、小脑)和脊柱椎管内的脊髓,其中大脑皮层的中枢是最高司令部,可以调节以下神经中枢活动
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感知(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语言文字是人类进行思维的主要工具,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功能(在言语区)
二、体液调节
1.激素是由内分泌器官(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激素进行生命活动的调节称激素调节。
(1)甲状腺激素:
促进糖和脂肪氧化分解,促进生长发育,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
(2)胰岛素:
调节代谢,降低血糖。
(3)胰高血糖素:
调节代谢,使血糖升高。
(4)雄性激素:
维持和促进男性生殖器官和第二性征的发育。
(5)雌性激素:
维持和促进女性生殖器官和第二性征的发育。
(6)生长激素:
促进生长,影响代谢。
2.血糖平衡的调节
血糖正常值0.8-1.2g/L(80-120mg/dl)
来源:
食物中的糖类的消化吸收;肝糖元的分解;脂肪等非糖物质的转化
去向:
血糖的氧化分解为CO2H2O和能量;血糖的合成肝糖元、肌糖元(肌糖元只能合成不能水解);血糖转化为脂肪、某些氨基酸
血糖平衡调节:
由胰岛A细胞(分布在胰岛外围)提高血糖浓度;由胰岛B细胞(分布在胰岛内)降低血糖浓度;两者激素间是拮抗关系
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相互拮抗作用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的稳定,它们之间存在着反馈调节。
3.激素的分级调节
下丘脑促甲状腺(肾上腺、性腺)激素的释放激素垂体促甲状腺(肾上腺、性腺)激素甲状腺(肾上腺、性腺)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性激素)
下丘脑有枢纽作用,调节过程中存在着反馈调节
4.激素调节的特点:
(1)微量和高效
(2)通过体液运输(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5.水盐平衡调节中枢、体温调节中枢都在下丘脑。
6.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
a、特点比较:
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作用途径
反射弧
体液运输
反应速度
迅速
较缓慢
作用范围
准确比较局限
较广泛
作用时间
短暂
比较长
b、联系:
二者相互协调地发挥作用
(1)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体液调节可以看作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
(2)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三、免疫调节
1.抗原与抗体:
抗原:
能够引起抗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
浆细胞→抗体→抗体与抗
原结合
抗体:
专门抗击相应抗原的蛋白质。
记忆B细胞
增殖分化
2.体液免疫过程:
(抗原没有进入细胞)
记忆T细胞
抗原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
增殖分化
3.细胞免疫过程:
(抗原进入细胞)
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结合导致靶细胞裂解
抗原吞噬细胞T细胞
4.二次免疫的作用更强,速度更快,产生抗体的数目更多,作用更持久;
5.浆细胞来自于B细胞和记忆细胞。
6.免疫系统疾病:
免疫过强自身免疫病
过敏反应:
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免疫过弱:
如艾滋病(AIDS)
a、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遗传物质是RNA;
b、主要是破坏人体的T细胞,使免疫调节受抑制,并逐渐使人体的免疫系统瘫痪;
c、传播途径:
性接触、血液、母婴三种途径,共用注射器、吸毒和性滥交是传播艾滋病的主要途径。
7.免疫学的应用:
a、预防接种:
接种疫苗,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主要是得到记忆细胞);
b、疾病的检测:
利用抗原、抗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用相应的抗体检验是否有抗原;
c、器官移植:
外源器官相当于抗原、自身T细胞会对其进行攻击,移植时要用免疫抑制药物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
点击冲A
一、选择题
1.关于兴奋在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进行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A.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递
B.两个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依靠一种化学物质——递质来传导
C.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轴突与另一个神经元轴突之间相互传递
D.兴奋可以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2.反射和反射弧的关系是
A.反射活动可以不完全通过反射弧实现
B.反射活动的完成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实现
C.只要反射弧完整,必然出现反射活动
D.反射和反射弧在性质上是完全相同的
3.在反射弧中,能够对刺激起分析和综合作用的是
A.传入神经B.效应器C.感受器D.神经中枢
4.某人的脊髓从胸部折断后,一般情况下
A.膝跳反射存在,针刺足部有感觉B.膝跳反射不存在,针刺足部有感觉
C.膝跳反射不存在,针刺足部无感觉D.膝跳反射存在,针刺足部无感觉
5.调节人体生理功能的最高级中枢是
A.大脑两半球B.脑C.中枢神经系统D.大脑皮层
6.人体绝大部分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是通过递质实现的。
下列关于突触和兴奋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A.突触前后两个神经元的兴奋是同时发生的
B.兴奋通过突触时由电信号转化为化学信号,再转化为电信号
C.构成突触的两个神经元之间是有间隙的
D.兴奋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
7.许多淡水鱼在人工饲养的条件下不产卵,如取同种鱼的脑下垂体研碎注入鱼体内,可促其产卵,这主要是利用垂体中含有的
A.性激素B.促甲状腺激素C.促性腺激素D.肾上腺素
8.下列物质中,不属于内分泌腺所分泌的物质的是
A.唾液B.生长激素C.胰岛素D.雌性激素
9.哺乳动物的性腺细胞合成和分泌的性激素是
A.核酸B.蛋白质C.糖类D.固醇类
10.下列哪一项不是胰岛素的功能
A.促进血糖转变成脂肪B.促进肝糖原合成
C.促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D.抑制肝糖原分解
11.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
A.抗体B.抗原C.淋巴细胞D.吞噬细胞
12.下列哪种现象属于特异性免疫
A.泪液中的溶菌酶可杀死沙眼衣原体
B.淋巴结内的吞噬细胞吞噬侵入人体的链球菌
C.胃液中的盐酸可杀死部分进入胃内的细菌
D.体内的天花抗体能防御天花病毒
13.吞噬细胞吞噬病菌的免疫属于
A.特异性免疫B.非特异性免疫C.体液免疫D.细胞免疫
14.器官移植时降低排斥作用的措施是
A.使接受者处于无菌环境B.降低淋巴细胞的数量
C.用X射线照射被移植器官D.用加快有丝分裂的药物
15.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共有的特点是
A.产生抗体B.产生记忆细胞
C.导致靶细胞破裂D.与抗原特异性结合
16.艾滋病属于
A.一种免疫缺陷症B.一种自身的免疫病
C.免疫机能过高D.免疫机能过低
二、简答题
17.图甲表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其中“—O—<”表示从树突到胞体,再到轴突及末梢(即一个完整的神经元模式图);图乙表示突触亚显微结构模式图。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若f代表小腿上的感受器,a代表神经支配的小腿肌肉,则c称为
(2)若刺激图甲中b点,图中点可产生兴奋。
(3)由图甲中可看出一个神经元的突触小体与下一个神经元的相接触而形成突触。
(4)图乙中神经递质由A细胞合成并经过包装加工,形成突触小泡,突触小泡再与融合,将递质释放入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相应“受体”结合,引起图乙中的B细胞产生,使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发生变化。
18.右图为高等动物体内的甲状腺活动调节示意图。
请据图回答:
(1)图中C表示的激素是,
其生理作用是。
它对下丘脑和垂体起作用。
B表示激素,主要生理作用是
。
A表示,
其作用是。
(2)碘是甲状腺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必要原料,缺碘病人甲状腺激素合成减少,通过反馈调节使血液中激素A和B的浓度,从而使甲状腺代偿性增生、肿大。
(3)若切除动物的垂体,血液中激素B的浓度会。
答案:
1.C2.B3.D4.D5.D6.A7.C8.A9.D10.C11.C12.D13.B14.B15.B16.A.
17、
(1)神经中枢
(2)a(3)树突或细胞体(4)高尔基体突触前膜(细胞膜)兴奋或抑制
18、
(1)甲状腺激素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尤其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具有重要影响,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抑制促甲状腺促进甲状腺的生长发育,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刺激垂体合成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2)增高(3)下降
第3章植物的激素调节
第一部分备考指南
第二部分考点狂背
考点脉络
考点狂背
一、生长素的发现:
1、胚芽鞘尖端产生生长素,在胚芽鞘的基部起作用;
2、感光部位是胚芽鞘尖端;
3、琼脂块有吸收、运输生长素的作用;
4、生长素的成分是吲哚乙酸;
5、向光性的原因:
由于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造成的,单侧光照射后,胚芽鞘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因而引起两侧生长不均匀从而造成向光弯曲。
二、生长素的合成:
幼嫩的芽叶发育的种子(色氨酸→生长素)
运输:
只能从形态学上端到形态学下端,又称极性运输;
运输方式:
主动运输
分布:
各器官都有分布,但相对集中的分布在生长素旺盛部位。
三、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1、生长素是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而是给细胞传达一种调节代谢的信息;
2、作用:
a、促进细胞的生长;(伸长)b、促进果实的发育(培养无籽番茄);c、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d、防止果实和叶片的脱落;3、特点具有两重性:
高浓度促进生长,低浓度抑制生长;既可促进生长也可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表现为两重性。
生长素发挥的作用与浓度、植物细胞的成熟情况和器官的种类有关。
四、其他植物激素:
1、恶苗病是由赤霉素引起的,赤霉素的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成熟;
2、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分布在根尖);
3、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促进衰老脱落(分布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
4、乙烯:
促进果实成熟;
5、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
6、植物激素的概念:
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7、植物生长调节剂:
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优点:
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等优点,如:
2、4-D奈乙酸。
点击冲A
一、选择题
1.在下列各组织器官中,产生生长素最活跃的部位是
A.成熟的果实B.发黄的叶片C.成熟的种子D.发育的种子
2.在棉花栽培的过程中需要摘心,其目的是
A.使侧芽的生长素浓度提高,促进其生长B.使侧芽的生长素浓度降低,促进其生长
C.使侧芽的生长素浓度提高,抑制其生长D.使侧芽的生长素浓度降低,抑制其生长
3.在根冠和衰老叶片中含量较多的植物激素是
A.脱落酸B.乙烯C.细胞分裂素D.赤霉素
4.对果树进行压条时,需要把压条的树皮环割一圈,环割后剥圈以下的侧芽会迅速发育成侧枝,这是因为
A.顶芽不再产生生长素B.剥圈以下的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升高
C.剥圈以下的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降低D.剥圈以上的侧芽生长素浓度降低
5.根据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原理,判断生长素类似物不能用于下列哪项生产实践
A.促进月季插技生根B.棉花的保蕾保铃
C.人工培育无子辣椒D.促进香蕉成熟
6.根据下图所示,分析a、b、c、d四个琼脂块中的生长素含量,正确的是
A.a>b>cB.b>a>cC.c>b>dD.a=b=c
7.将一株正在生长的植物水平放入在太空中飞行的航天飞机的暗室
内,暗室朝向地心的一侧开一个小孔,小孔附近放一光源(如图),
一段时间后,该植物茎的生长方向是
A.背地(心)生长B.向水平方向生长
C.向光生长D.无法确定
8.下图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根生长发育的影响,下列叙述
中正确的是
①a点是促进根生长的浓度
②b点是促进根生长的最适浓度
③c点是抑制根生长的浓度
④d点是抑制根生长的浓度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9.下列实例中,依据其利用的生物学原理在本质上的区别进行分类,最合理的是
①摘去棉花的顶芽,促进产量的提高
②给糖尿病患者注射胰岛素,治疗糖尿病
③在未成熟的香蕉上喷洒少量低浓度乙烯,促进其尽快成熟
④马戏团训练小狗表演杂技
A.①③与②④B.②与①③④C.②③与①④D.①②③与④
10.在农业生产中,用一定浓度的植物生长素类似物作为除草剂,可以除去单子叶农作物田间的双子叶杂草。
如图表示生长素浓度对两类植物生长的影响,则A、B曲线分别表示何类植物,以及应当选用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是
A.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c点浓度
B.单子叶植物、双子叶植物;a点浓度
C.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b点浓度
D.单子叶植物、双子叶植物;b点浓度
11.植物显示向光性的原因是单侧光照引起
A.向光一侧生长素分解B.向光一侧细胞死亡
C.向光一侧生长素向背光一侧转移,背光侧细胞分裂快
D.向光一侧生长素向背光一侧转移,背光侧细胞生长快
12.植物的下列现象中,与顶端优势现象中生长素的作用相同的是
A.茎的向光性B.无籽番茄果实的发育C.根的向地性D.扦插的枝条生根
13、栽培的番茄,因某种原因不能完成受精作用,可用生长素溶液涂于花蕾上,此时生长素的作用是
A.促进受精作用B.促进染色体加倍
C.促进子房壁发育D.促进胚珠发育为种子
14、顶端优势现象说明了
①生长素在低浓度时促进生长②生长素在高浓度时抑制生长
③顶芽比侧芽的生命活动旺盛④顶芽容易得到光照促进生长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②③
15.为了研究单侧光引起的生长素分布不均匀的原因,科学家曾做了下列实验:
①切取燕麦胚芽鞘的顶端,按下图所示分别插入云母片;②把A和B分别置于完整的琼脂块上,C和D分别置于中间分开的琼脂块上;③再把A放在暗处,B、C、D沿箭头方向照光。
若A琼脂块中生长素的含量相对值为100,则B、C和D的各值如图所示。
下述关于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的结论,错误的是
A.生长素在胚芽鞘的尖端合成
B.胚芽鞘尖端是感受光刺激的部位
C.生长素从向光一侧向背光一侧横向运输
D.背光一侧生长素合成得多,向光一侧生长素合成得少
16.右图所示将菜植物幼苗的根水平放置一段时间后,将其根部从中间切开分成a、b两部分,将a、b两部分分别放在切去胚芽鞘尖端的燕麦幼苗e、d上,结果幼苗d生长快于幼苗c。
以上现象说明
A.a侧生长素浓度大予b侧。
该浓度生长索对根生长有促进作用
B.a侧生长素浓度大于b侧,该浓度生长素对茎生长有抑制作用
C.a侧生长素浓度小于b侧,该浓度生长素对茎生长有促进作用
D.a侧生长素浓度小于b侧,该浓度生长素对茎生长有抑制作用
17.在一个切去尖端的燕麦胚芽鞘上放上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用单侧光照射,胚芽鞘只生长不弯曲。
这一现象说明
①生长素能促进植物生长;②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③植物生长具有向光性;④感受光剌激的部位是尖端;⑤生长素能由顶端运输到下部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④⑤D.③④⑤
二、简答题
18.回答下列问题:
(1)摘除顶芽,侧芽不久就发育成枝条,这是因为。
(2)在市场上可见到发育不均匀的西瓜,若切开后,可发现凹陷处的未发育的种子数量,导致该处缺少。
(3)带芽多的枝条比带芽少的枝条在扦插时容易生根,这是因为
。
(4)用2,4—D作为双子叶植物杂草的除草剂时,应使用高浓度,这是因为
。
(5)生长素能促进植物生长,最有说服力的现象是植物的。
(6)人们根据顶端优势原理,对棉花进行整枝,从而提高了棉花的产量和质量,其原因是
19.如图表示生长素对某种植物根、茎和芽生长情况的影响曲线。
看图回答下列问题:
(1)促进芽生长的最适宜浓度是____,
生长素的这一浓度对根生长的效应是___。
(2)曲线AB段表示___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