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选经典资料第二讲案例分析精讲.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004224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4.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选经典资料第二讲案例分析精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公选经典资料第二讲案例分析精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公选经典资料第二讲案例分析精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公选经典资料第二讲案例分析精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公选经典资料第二讲案例分析精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选经典资料第二讲案例分析精讲.docx

《公选经典资料第二讲案例分析精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选经典资料第二讲案例分析精讲.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公选经典资料第二讲案例分析精讲.docx

公选经典资料第二讲案例分析精讲

第二讲 案例分析精讲

案例分析专项试题

(一)

事例一:

1998年春,某县主要领导决定在该县通向市里的主要公路沿线建设“食用菌百里长廊”,要求沿路7个乡镇铲除公路两边正在生长的小麦,把香菇架、椴木节堆放在公路沿线搞食用菌栽培,以便上级领导参观。

次年5月,该领导加大了建设“食用菌百里长廊”的工作力度,多次主持召开现场会,宣布哪个乡镇行动不力、完不成任务,书记、乡长就地免职,并明确表态,老百姓不搞,可以采取拉家具、牵耕牛的办法对付,这叫“逼民致富”。

事例二:

某地有个县委书记为了提高该地知名度,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提出要召开一个全国性黄牛工作会议。

他把会场布置在贯通三县的公路边上,下令村民们几天之内在,公路两旁搭建很多牛棚,且每户必须牵一头牛到指定的牛棚里以供上级有关部门参观考察。

很村民因为家中没有养牛,不得不花钱从外地租,每头牛每天租金10元。

该书记曾说:

“关键不是让百姓看到政绩,而是要让领导看到政绩。

”靠着这种做法,该县委书记先升任市委领导,后来又当上了省级干部。

事例三:

某地一镇政府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一再充当投资主体先后办了8个公司。

由于缺乏市场论证、技术管理人才和产品营销手段,没几年,众多项目仓促上马又半途而废,8个公司只运行了3年就被迫停办。

该镇因大举借债办企业搞开发,欠下了1亿多元的“政绩债”。

据测算,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状况,该镇每年只能挤出近百万元用于还债,还清这些债务大约需要100年。

事例四:

由财政投资近30亿元兴建的南方某国际机场,由于建设规模过度超前,目前客运量和货运量只达到设计规模的1/3左右,航站楼和机场生活区大量闲置,运营5年累计亏损已达11亿元。

如果停止营运肯定会影响到政府形象而继续营运则必然加大亏损,有关部门陷入了两难境地。

事例五:

为美化城市,东部某市有关部门在市中心广场修建了6座高大的雕塑。

然而,雕塑建成后,专家和市民都批评这些雕塑设计水准不高,没有艺术性,缺少美感。

于是政府便听取群众和专家的意见,决定将6座雕塑拆掉重建。

这时,群众又批评有关部门:

才建成就拆毁,根本不心疼纳税人的钱,你们当初干什么来着!

根据上述事例,运用理论,联系实际,回答下面的问题:

1.造成决策失误的主要问题和原因是什么?

2.在领导工作中怎样才能做到正确决策?

练习:

B区党代会刚刚闭幕,新一届区委便召开常委会议,研究发展第三产业的具体措施。

主持会议的C书记首先发言:

根据我区地处城郊结合部的地理优势,党代会已确立了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工作思路。

今天,我们研究一下落实这一思路的具体措施。

书记办公会上酝酿过,我和D区长交换过意见,达成了共识,那就是充分利用区机关地处黄金地段的优势,拆除临街办公楼和东、西两楼的一部分,投资6000万元建一座集商贸、娱乐、办公为一体的大厦,搞规模经营,在第三产业中起龙头作用。

为了增强我区的知名度,就以区名为商厦之名。

现在请大家就这个问题谈谈各自的意见。

常委们发表了三种意见。

一种意见认为:

区机关虽处全市的黄金地段,但目前大型商厦已有十几座,距区机关200米以内就有三座,如果再建此类设施,势必两败俱伤。

发展第三产业只能因势利导,因市设场,不能设场引市,况且区财政年收入仅有2500万元左右,除人头费和事业费外,机动财力很有限,钱从何而来?

另一种意见认为:

机不可失,时不待我,招商就能引资,筑巢便可引凤,只要有场,何愁无市?

既是大厦,就要一大、二高、三新颖,二十年不落后。

要建就应尽快上马。

还有一种意见认为:

以龙头带第三产业,以第三产业促经济的思路可行,但要广泛听取意见,组织有关部门负责人讨论,聘请专家论证,召开四大班子联席会议研究。

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

在资金缺口极大的现阶段,是否可以按长远规划设计,深埋地基,先建地下商场和二三层商用房和四五层临时办公房,尽快投入营运,取得效益,待财力宽松后,再进行第二期、第三期工程。

激烈争论之后,C书记请大家表决,以“5票赞成,3票反对,1票弃权”形成决议。

C书记要求大家进一步沟通思想,统一认识,齐心协力,同舟共济,全力以赴建好大厦。

开工奠基仪式后,限期承建单位交付使用。

至于资金来源,一是让承建施工单位垫付;二是让有关单位预付地下商场工程款;三是吃财政老本;四是靠借贷支付;五是动用干部职工调资款。

设想不等于现实,地下工程款用完,财政老本吃光,贷款被政策所阻,施工单位在框架建到第九层时停工催款,原计划1996年5月竣工使用的大厦成了幻影。

正在“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时,出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良好转机。

据项目组了解,一外商愿出全部造价将大厦建成并独家经营。

这一信息乐坏了B区领导,一方面给广大干部群众报喜宽心,一方面又给施工单位鼓劲加油。

但建第十二层时未见外商分文投入,经再度拜访,才知该外商中途改变了初衷。

意欲状告,却又无意向书为凭,无奈只好孤注一掷,在十三层封顶而草草收兵。

目前,一座长期停工的大厦框架犹如庞然大物摆放在A市的主干道旁,被群众讥讽为“三气”商厦:

市领导看着生气,指责其有损市容;B区干群看着生气,他们因此而三次延缓了调资时间;路人看着生气,纷纷议论这是官僚主义的产物,是盲目追求洋、大、空的标志。

请问:

(1)B区建商厦失误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这个案例给我们的启示有哪些?

案例分析专项试题

(二)

某县在推进“工业强县”的战略进程中,引进一家造纸厂,造纸厂在一个水库边上,这个水库是当地饮水源地,是当地的“母亲河”,引进造纸厂后效益很好,三年创造效益1亿元,每年为地方财政收入贡献500万元,解决了许多人的就业问题。

但是后来人们发现河里的鱼大量死亡,村民也得怪病,环保部门调查结果:

水库被严重污染,罪魁祸首就是造纸厂排放的污水未处理就排放,有关部门估计,恢复原样需要5年,至少投入5亿元投入治理,政府部门投入了大量的精力。

问题:

1.结合案例谈谈环保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0分)

2.结合本地经济发展现状,谈谈如何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三者之间的协调关系?

(10分)

案例分析专项试题(三)

某位研究生毕业工作一段时间后,经过公开选拔当上了副县长,县委县政府准备新上一个旅游项目要他负责筹备。

可是在调研中,他发现这个项目建成后污染严重,会给本地环境造成较大影响。

于是他就找到原分管副县长,但这位副县长反映冷淡,对此事爱理不理。

于是这位研究生副县长就准备抽调专家和环保等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联合调查组再进行深入的调研和分析,形成决策建议后专题向县长汇报此事,再由县政府集体决策。

请问:

(1)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分析该县在项目建设上存在的问题;

(2)这位研究生副县长的工作思路对吗?

他应该怎么办?

案例分析专项试题(四)

某局机关因工作需要,新成立了一个行政处,由局原办公室副主任李佳任处长,原办公室的8位后勤服务人员全部转到行政处,李佳上任后便到处物色人才,又从别的单位调进5位工作人员。

这样,一个14人的行政处便开始了正常工作。

李佳38岁,年富力强,精力旺盛,在没有配备副手的情况下,他领导其他13人开展工作。

开始倒没什么,时间长了,问题也就多了。

因为处里不管是工作分配、组织协调还是指导监督、对外联络,都是李佳拍板定案。

尽管他工作认真负责,每日起早贪黑,也适应不了如此繁杂的事务,哪个地方照顾不到都会出漏子,行政处内部开始闹矛盾,与其他处室也发生了不少冲突。

在这种情况下,局领导决定调出李佳,派局办公室另一位副主任王强接任行政处处长。

王强上任后,首先,着手组建行政处内部组织机构,处下设置四个二级机构:

办公室、行政一科、行政二科、行政三科。

其次,选调得力干将,再从原来的局办公室选调两位主任科员任行政处副处长,在业务处选调3位副主任科员任行政一、二、三科的科长,其余科长、副科长在原13名工作人员中产生。

王强采取这些做法,目的就是改变处里的沉闷空气,调动大家的工作积极性,提高行政处的工作效率。

这样,一个19人的行政处在三位正副处长、8位正副科长的领导下,再次以新的面貌投入到工作之中。

但是过了不久,行政处的工作效率不仅没有提高,反而更加糟糕了。

有些下属认为王强经常越权乱指挥,他们的工作没法开展;有的下属则认为王强到处包办代替,没事找事干,和科长争权;有的人认为行政处官多兵少,没有正经干活的。

不到半年,行政处又陷入重重矛盾之中,不但人际关系紧张复杂,而且大家都没干劲。

王处长带来的几个人也要求调回原处室。

在这种情况下王强只好辞职。

但他很困惑:

自己工作热情很高,为什么还领导不好行政处的工作?

问:

李佳和王强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应如何改进?

练习:

某县县委办公室领导班子调整,两位副科级秘书被提拔,分别担任两个业务科室的科长。

他俩心情十分激动,暗暗下定决心,要把工作搞出个样子来。

C科长看到科里任务繁重,心急如焚。

每天都早上班晚下班,忙忙碌碌,晚上一般都在办公室加班,许多时间还要拉科里的同志一起干。

他对工作十分认真,每次工作安排下去,总是不断地催问,唯恐别人办不好。

能自己动手干的,他尽量不让其他同志去做,很多时候,包括草拟通知、填报表也都是自己动手。

可以说是以身作则,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

科里的同志不论大小事情,从不自作主张,都是及时地向他请示报告,由他处理。

任科长三、四个月后,他明显消瘦了,科里的同志们私下谈论,有的说,“咱们科长兢兢业业,不辞辛苦,任劳任怨,真是少有的好干部。

”也有的说,“跟着科长干工作,既轻松,又没责任,真是自在。

F科长一上任,就让科里的同志把工作情况做了详细的汇报。

很多人吆喝工作任务压头,想让他向上反映,要求科里增加人员。

他对科里的工作任务和人员情况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分析后,首先组织全体同志制定出各种规章制度,明确了每个工作人员的职责、任务和权限,并要求每个工作人员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遇事要大胆处理,不准推诿。

这样,全科成员都紧张地工作起来了。

F科长只抓科内外的协调工作,处理一些比较重要的问题,平时对每个同志的具体工作一般很少过问,只是定时间听取汇报和进行抽查。

上班时间也不显得很忙,还可以看书学习。

没有特别紧急任务,他晚上很少到办公室加班。

科里的同志私下议论,有的说,“跟着咱们科长干工作,虽然忙,但心情舒畅,因为他相信我们,对我们放手。

”有的说,“你看人家C科长,处处带头,没有一点科长的架子。

咱们科长把大家搞的忙忙碌碌,紧紧张张,可他自己倒清闲。

请问:

谈谈对两个科长的工作方式的看法。

案例分析专项试题(五)

8月29日上午6点,有晨练的南京市民向媒体反映金川河钟阜路段,大量玫瑰红色液体从爱民桥下的一直径约1米的排水管涌出,一直向西流出几百米长。

“红水”颜色到当天下午2点左右渐渐变淡。

窨井盖逐个翻,连足疗店都不放过

从29日早上接到投诉那一刻开始,直到31日凌晨3点查出污染源,42个小时里,南京市及下关区环保局的执法人员可谓“一刻没闲着,一点没放过”。

“接到投诉后我们启动了应急机制”,下关区环保局法制科姚建国告诉记者,撂下电话他们就前往了爱民桥排水口,现场查看并采集了水样。

随后,检测与监察人员兵分两路,“一路回实验室化验水样,一路从爱民桥下的排水口出发,顺着排水管上溯寻找,每个窨井盖都掀开查看水体的颜色”,姚科长回忆当时的情景,“20多个执法人员,在局长的带领下一股气掀开了100多个窨井盖”。

就这样,从早上7点一直到晚上7点,经过12小时的排查,环保执法人员基本锁定了范围。

“西站货场南侧有个红绿灯,从红绿灯向东数第二个窨井盖下面的水还是红色的,第三个窨井盖下面的水就是正常的,这足以说明,污染物是从这两个窨井之间的管线进入主水管的”。

虽然两个窨井盖之间的直线距离只有10多米,可是这其间的地下管网很复杂,一些管线已不明走向,有的一支管线承担着附近许多家单位的污水排放。

“当时我们和下关区的市政和城管部门联系,他们拿出了最新的地下管网图,派出了地下管网勘探仪”,环保执法人员说,为了摸清地下管网的走向,他们甚至动用了最土的“乒乓球法”,工作人员将编好号的乒乓球从上游不同的窨井投放下去,观察、记录乒乓球是否能够从排口出来以及走过的时间等,将此与污水排放的相关时间等进行比对,以帮助判断。

29日晚,根据检测分析结果,环保执法人员初定怀疑污染物为染料性质的物质,并在地毯式的排查中,重点检查可能涉及染料的单位。

“包括足疗店的药包、花店的染色剂等,都没有放过”。

线索“一闪而过”,顺藤摸瓜查出130多瓶染料染红金川河

“30日下午4点左右,有媒体向我们通报了市民的举报,在郭家山29号一居民小区楼前地上有些许苋菜汤颜色的液体,”接诉的执法人员告诉记者,当时举报人补充说“不深的一点点颜色,应该不会造成金川河那么大面积的污染。

正是举报者不经心的一句话,引起了执法人员的高度重视,不肯放过任何一点蛛丝马迹,正在沿线排查的执法人员立刻赶往郭家山。

“因为这两天一直在下雨,当时59幢居民楼门前的路上,有坑坑洼洼的一湾一湾的‘红水’”,姚科长说,采集水样后现场比对,根据目测该处水迹和污染金川河的“红水”高度相似。

顺藤摸瓜,执法人员通过社区、街道,最终找到位于郭家山29号59幢102室。

据了解,这是一户租住在此的外地人,从事写真机喷绘染料的销售生意。

但是,该室始终大门紧闭,敲门没有回应。

执法人员将手机号留给了小区物管人员,如发现102室人员回来,请他们第一时间通知环保执法人员。

“102的人回来了,七八个人,带了两辆大卡车拖货”,31日凌晨1点40分,下关区环境执法人员接到电话后,立刻赶往现场,将个体经营户李某堵了个正着。

面对询问,李某十分配合,承认自己于28日、29日晚上8点左右,先后两次在位于铁古庙的雨水窨井,倾倒了每瓶1000毫升的作废红色写真机喷绘墨水130多瓶。

该事件的成功解决有何启示?

案例分析专项试题(六)

市五环农用车公司前身是80年代初成立的五环农用车厂。

进入90年代以后,年生产能力一直在5万辆左右,产品供不应求。

该厂是市里的重点企业、利税大户。

市政府在90年代中期制定了发展农用车,带动本地工业结构调整的规划,为此,一是成立五环农用车公司。

原五环农用车厂确定为总厂,市化工机械厂更名为农用车二厂,市陶瓷厂转产并更名为农用车三厂。

三个厂在公司组织结构中属公司直接领导的紧密层;二是在市属工业企业中确定11家工厂为公司配套生产各种零配件,与公司属松散联合关系;三是整个扩产计划的实施,由市经委牵头,财政、金融、各工业局等部门参加,一部署各项工作。

公司很快就形成了20万辆的生产能力,同时也带动了一批不景气的企业。

然而,没过多久五环农用车公司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一是公司对各分厂的零配件用量少,生产成本高。

所以,总厂和分厂都开始在供销渠道方面自寻出路;二是由于化工机械行业市场好转,原先生产化工机械的二厂又恢复了化工机械产品的生产。

而化工机械产品生产效益优于农用车部件的生产,厂里便放松了农用车零部件生产,产量和质量都无法保证;三是市陶瓷厂转产零部件时贷款多,且技术不过关,现已负债累累。

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五环农用车公司便土崩瓦解。

【问题】

1.从资源组织的角度,对五环农用车公司组成14家企业联合体的行为进行分析。

2.结合政府在这次企业结构调整中所做的工作,谈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摆正政府、企业和市场之间的关系。

案例分析专项试题(七)

H处是某局的一个处,长期以来,这个处的工作一直做得比较差。

2005年,H处实行处长负责制,领导班子由A处长和两个副处长组成。

A处长实践经验丰富,有较强的决断能力和组织指挥能力,事业心强,为人正派,思想作风端正。

A处长认为,既然实行处长负责制,H处的行政工作我说了算,不必与两个副处长商量。

两个副处长则想,既然我们没有发言权,就索性对处里的工作放手不管,袖手旁观,结果,他们共事一年多,非但没有改变H处的落后面貌,而且他们的关系越来越紧张,有时搞得很僵,使工作难以开展。

1.案例中领导班子不团结的原因何在?

2.在工作中如何做好副手?

案例分析专项试题(八)

被称为龙年第一起重大环保事件的龙江“镉污染”事件,直接危及下游百万沿江群众的饮水安全,再次引爆公众视线,重新引发人们对于水污染环境事件的高度关注。

根据官方公布信息,事发地广西河池市政府1月15日确定龙江河镉污染,1月19日向官方媒体发布信息,称龙江河镉浓度超标3倍。

1月30日晚间广西壮族自治区在柳州通报称,1月15日龙江河拉浪电站坝首前200米处,镉含量超《地表水环境质量》三类标准约80倍。

截至到30日,龙江河镉污染高峰值已从80倍降到25倍左右。

事件发生后,河池市下辖的县级宜州市众多依靠在龙江打渔为生的民众、下游柳州市300多万市民的生活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一度出现市民抢购矿泉水情况。

迄今,污染何时消除尚未完全确定。

专家称,由于泄露量之大在国内历次重金属环境污染事件中都是罕见的,此次污染事件波及河段将达到约300公里。

1.如果该事件由你负责处理,你将如何做?

2.你认为如何才能防止类似事件的重复发生?

练习:

某县决定到A村建造火葬场,找来了专家论证,征求了村支两委的意见,村支两委认为这是县里对A村的关心,可以拿到项目,发展经济。

但是该村的村民知道后,认为破坏了风水,不吉利,不断到乡政府上访,乡政府为了平息事态,派出所民警来维护秩序,但造成了大规模的冲突,并打伤了警察。

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这件事,马上派出工作组协调。

1、如果你是工作组的负责人怎么协调这次事件?

2、从这件事情得出什么教训?

案例分析专项试题(九)

省里将《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保障职工合法权益》作为重点调研课题,将此交给综合处作前期调研。

综合处李处长是s省a市人,就决定前往该市调研。

与该劳动保障局联系后,安排了四天调研,并提出因同去的同志没来过该市,也安排了一天时间游览。

李处长调研采取座谈会、查阅资料形式。

到调研地后,安排了四家企业都有劳保的联系点。

第一天,与两家企业座谈,并按照安排开展调研活动,在调研过程中,劳保局张局长要李处长讲话,李处长提了工作要求。

第二天到第四天,都因为吃请没有按计划进行调研。

第五天,李处长觉得调研不充分,提出继续调研,市劳保局提供了一份材料,李处长看了材料后,觉得不错,就不再调研,返回省机关。

案例分析专项试题(十)

材料:

一家外商投资企业立项审批历时11个月,修改立项报批的文件资料合计300多万字,耗费纸张503公斤,经办人员行程2万多公里,在途27个通宵,费用达4万元。

1990年6月,浙江省黄岩微型电机厂、金清购销服务部与香港峻诚企业有限公司合资筹办“金港塑料薄膜制品有限公司”。

双方达成协议,70%的产品由港方负责外销,两年之内收回全部投资。

可谁想到,光是办理立项审批手续就足足花了11个月,涉及省、地、市有关部门共计27个。

期间,企业经办人员由黄岩市到地区、省城先后往返了20多次。

受累不说,最难忍的是受气。

报批资料经邮局寄给地区有关部门,厂方翘首企盼,可一两个月不见回音,只好壮起胆子上门催办,答曰:

资料找不到了,再补一份!

地区的关卡总算过了,不料送到省里又“卡壳”了,省有关部门经办人一口一个不行,非要按其意图重新修改。

厂方以国务院有关文件与之理论,也毫无作用。

“胳膊拧不过大腿”,厂方只得跑回黄岩,按其“旨意”重新修改打印,重新逐级报批,重新说情盖章。

港商对此百思不解,顿生一计,向领导人申诉。

这招果然灵,终于在1991年5月17日领到了营业执照。

(1)案例中行政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就本案例而言,提高行政效率的途径有哪些?

案例分析专项试题(十一)

某局某科共有5名同志,1名处长、1名副处长和3名科员,该处因处长在国外考察学习,日常工作由副副处长主持。

某天上午8点钟,该处副处长一上班就遇到以下几件事:

(1)处里一名科员在上班途中被摩托车撞倒后昏迷,现正在医院抢救。

(2)办公桌上放着五份需要处理的公文,其中包括一份急件。

(3)局办公室通知:

一是接到市政府信访办电话,有十几位下岗职工正在信访办上访。

因涉及你处的业务,经请示局长同意,请你们马上派一名同志去协助处理;二是军区政治部来邀请函,上午9时召开庆“八一”军政座谈会,分管副局长批示你处派一名同志参加。

(4)大学里最要好的同学发来传真,他乘坐的飞机既将于上午10时抵达。

(5)局机关党委通知,上午8时30分局党组中心组学习胡锦涛同志“七一”讲话,要求各处处长参加。

假如你是该处副处长,你将如何处理?

请简要说明处理原则和方法。

练习:

38岁的姜某由原橡胶制品厂厂长提升为某市化工局副局长,分工负责干部、人事、安全、宣传、财务和办公室工作,成为该局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副局长。

他深感领导的信任、组织的重托,几乎将整个身心都投入工作。

下面是他一天较有代表性的工作纪实:

7∶30到办公室批阅文件;8∶25到市政府大礼堂参加局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10∶00回办公室与干部处处长商量跃进化工厂厂长的人选问题;10∶50到光华化工厂检查安全生产;12∶00用午餐,与光华厂负责同志商谈人才培养问题;13∶10向宣传处负责同志布置关于加强安全生产的宣传工作;14∶00听取保卫处长关于第三塑料制品厂溶剂仓库失火处理意见;15∶00去医院探望因病住院的橡胶制品厂副厂长;16∶00接待群众来访;17∶00审批工会活动计划;18∶00去和平宾馆参加化工局一家工厂与外商合资办企业的合同签字仪式,并参加晚宴;20∶30回家,起草第二天由他主持的局思想政治工作交流会的发言稿。

姜某的工作日程基本上天天如此,总感到时间不够用,工作越积越多,怎么也干不完,为此,他感到很苦恼。

问题:

(1)姜某陷入苦恼的原因是什么?

(2)请你帮助姜某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案例分析专项试题(十二)

Z省A市B镇推行“民情日记”,要求干部每天围绕为群众办实事,解决基层问题记录下来,一段时间内,干部作风有了很大的变化,Z省组织部门推广“民情日记”经验,并形成制度化,A市也制定了《民情日记三年规划》。

然而,一段时间以后,记者回访发现,民情日记慢慢变冷,有的地方已经停止了推行,即便有的地方还在坚持,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干部说,上面频繁考核,只能每天抓紧记“日记”,没时间下基层。

有的干部找人抄日记。

由于考核为群众解决问题的完成率,因此,完成的工作计入日记,没完成的工作干脆不记,以便提高完成率等等,使“民情日记”成了干部的负担,变成了形式主义。

问题:

1.请你分析一下“民情日记”从热变冷的原因?

2.结合工作实际,如何做到求真务实?

案例分析专项试题(十三)

材料1

一段时间以来,在一些地方、部门的领导干部中出现了一种不良风气:

“作秀”。

有的干部为了给自己装门面,出政绩,把所谓的“农业示范园”、“农民别墅群”、“现代养牛场”等集中建在公路边,好让参观者和上级领导一目了然。

有的干部不顾当地经济承受能力,通过银行贷款和社会集资,甚至挪用救灾款,盲目建设“大广场”、“大马路”、“大高楼”等“标志性工程”,严重脱离当地发展实际。

有的干部平时不下基层、不搞调研,偶尔下去一次则是小车一大串,记者一大群,“蜻蜓点水”走一圈,声势造得轰轰烈烈。

有的干部热衷于在数字上做文章,以表现“政绩”。

其中一个招数,就是挖空心思地作比较。

今年的数字,与上年比,与增长最低的年度比,还与比自己经济实力差的地区比,在其口中和笔下,总是“增长”。

“作秀”带来的恶果不可小视。

一批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路边亮点”加重了群众的负担,掩盖了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基层的真实情况。

“作秀”坑苦了百姓,蒙骗了上级,败坏了领导干部的形象,疏远了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关系。

“作秀”为某些干部脸上贴了“金”,失了人民群众的心。

材料2

某国家级贫困县在2000年的全省综合经济实力排序中,从末位一下飙升了20多位,达到中等发达县的水平。

其实,这是该县县委书记为了打造“政绩工程”所放的“卫星”。

该县地处深山,土地贫瘠,人均耕地不足一亩。

2000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仅750元,上报的数字却高达1819元。

该县征收的农林特产税每年都在递增,1998年为460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专升本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