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纲要-自考复习.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90036 上传时间:2022-10-02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182.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近代史纲要-自考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中国近代史纲要-自考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中国近代史纲要-自考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中国近代史纲要-自考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中国近代史纲要-自考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近代史纲要-自考复习.docx

《中国近代史纲要-自考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近代史纲要-自考复习.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近代史纲要-自考复习.docx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战争

一.中国封建社会

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

1.经济上:

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

基本生产结构:

小农经济

特征:

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政治上:

高度中央极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也被称作''大一统中央极权制〃)-

3.文化上:

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4.社会结构上:

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核心:

宗族家长制。

君权、父权、夫权占主导地位

综上所述:

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这一矛盾基础建立上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结构有两方面特征

1.它巩固和维系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延续和稳定

2.随和中国封建社会的盛转衰,地主阶级同农民阶级的固有矛盾日益显现出来,造成自身不可克服的政治经济社会的周期性危机

这种情况下,封建王朝的任何改良措施,也难以挽救封建社会的社会危机

封建社会的社会危机:

1.政治上,中央集权进一步,官僚职能扩大、机构膨胀、贪污成风

2.经济上,大肆兼并土地,无地或少地农民日益增多,苛捐杂税逐年加重,人民生活日渐困苦

3.思想文化上,厉行专制主义制度,大兴文字狱,万马齐喑,一片死寂

4.军事上,军力衰败,军备废弛

5.对外关系上,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与世隔绝

种种迹象表现,中国封建社会走到了尽头

二.西方资本主义的确立及殖民扩张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世界进入了资本主义时代。

美国、法国等相继确立资本主义制度。

并利用资本主义制度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的突出表现在工业革命的发生上(首先发生在英国的纺织业上随着蒸汽机的发明和推广,迅速遍及机器制造业、冶铁业、采掘业),大机器生产替代了工场手工业。

商品的无限增长,需要开辟新的原料和产品市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靠殖民主义的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侵略方式把一些国家变为其资本主义市场的一部分。

为了开辟新的市场和国内矛盾的需要,他们把目标瞄向了中国

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一) 军事侵略

1.资本-帝国主义列强迫使中国签定了不平等条约,侵占中国领土勒索巨额赔款,破坏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

2.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在战争中屠杀中国人民(旅顺大屠杀、义和团、江东六十四屯)

3.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在侵华战争中公开抢劫中国财富,肆意破坏中国文物和古迹,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造成空前浩劫(圆明园、颐和园)

(二) 政治控制

1.控制中国内政,外国公使常驻北京,直接对清政府发号施令

2.操纵中国外交

3.享有领事裁判权,外国人在中国横行不法,中国政府无权干涉

4.把持中国海关(海关职权:

征收关税、管理港口、主办邮政、与外国人交涉)

5.勾结清政府,镇压中国人民反抗斗争(洋枪队、教案、太平天国、义和团)

6.扶植、收买代理人(奕诉、慈禧、洋务派官僚、袁世凯、北洋军阀)

(三) 经济掠夺

1.控制中国通商口岸

2.剥夺中国关税自主权

3.对华倾销商品

4.对华资本输出(最早出现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

通过以上四种经济掠夺方式,逐渐操纵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1.形成对中国近代工业的垄断,使中国民族工业难以发展

2.迫使清政府举借外债,以还赔款,并以关税、盐税担保,扼住中国财政的咽喉

3.在中国设立银行,使之成为对华输出资本的枢纽(第一家:

英国丽如银行,又称英国东方银行)

4.控制中国近代的交通运输业(铁路、沿海、内河航运)

5.给中国农业经济造成严重破坏

(四)文化渗透

1.宗教渗透和侵略(教案)

2.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广学会《外国公报》、种族优劣论、黄祸论)

综上所述,资本-帝国主义在给中国带来某些新变化的同时,又为了控制和掠夺中国的目的而同中国的封建统治者勾结起来,共同阻碍中国人民的独立和解放,它们的目的并非要把落后的中国变成先进的,而是强迫中国永远成为西方列强的附庸国

不平等条约:

(一) 1840年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

1.中英《江宁跳跃》(即《南京条约》)--一香港岛、《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

2.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中俄《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

(二) 1856年英法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美俄《天津条约》

(三) 1860年英法《北京条约》一--九龙半岛南端和昂船洲

(四) 同俄国签订的条约

1.中俄《瑗珲条约》----黑龙江以北60W

2.中俄《北京条约》・-・-乌苏里江以东40W

3.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计》・・--中国西北44W

4.中俄《改订伊犁条约》和5个勘界议定书—-7W 合计:

150W平方公里

(五) 1884年中法战争《中法新约》

(六) 1887年《中葡友好通商条约》・・--澳门

(七)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日《马关条约》•---辽东半岛(后3000万白银赎回)、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

(八)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

通商口岸:

1.鸦片战争前:

广州(十三行)

2.1842年《南京条约》:

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3.1858年《天津条约》:

营口、烟台、台南、淡水、汕头、琼州、汉口、九江、南京、镇江

4.1860年《北京条约》:

天津

4.陆路上:

开放伊犁和喀什葛尔为商埠

四.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特点

1.资本一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2.中国的封建势力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一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3.中国的自然经济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4.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作用,但是发展缓慢,力量软弱,而且与资本一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5.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极不平衡,并长期处于不统一状态。

6.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广大人民特别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致大批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亳无政治权力的生活。

五.中国近代的开端

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1.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一个落后封闭但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中国的发展方向发生变化,战前中国是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国,封建制度已经腐朽,在缓慢地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如果没有外来势力干扰,中国最终也会向西方大国那样发生资产阶级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国家;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不可能获得正常发展,中国也就不可能发展为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3.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战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而战后主要矛盾则包括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及中华民族与外国殖民侵略者的矛盾,也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复杂化。

4.革命任务发生变化,原先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封建势力,战后则增加了反对外国殖民侵略的任务,革命的性质也由传统的农民战争转为旧民族主义革命。

社会阶级的变化:

(一) 农民阶级:

由于其社会地位低下,受剥削压迫严重,生活状况极度恶化,具有强烈的革命要求,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但中国农民作为小生产者的保守、散漫和狭隘等阶级局限性,不可能单凭自身力量求得解放,更不可能把反帝反封建革命引向胜利

(二) 资产阶级:

是近代中国的新产生阶级,是在外国的入侵和刺激下,主要由一些买办商人、地主、官僚投资新式企业转化而来,分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民族资产阶级在其生存和发展过程中:

1.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参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或在斗争中保持中立

2.因其力量薄弱,又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斗争中缺乏彻底的革命性,它的两重特点和双重性格,决定它不可能引导中国的民主革命走向胜利

(三) 工人阶级:

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在广州、上海等地的企业中产生了一批产业工人,它的社会力量和社会基础更广大,年龄和资格比中国资产阶级更老一些,中国工人阶级具有世界无产阶级的共同特点,又有其自身特点:

1.它深受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三重压迫和剥削,革命性最强

2.人数虽少,但相对集中,便于形成革命的力量和传播先进的思想

3.主要由破产农民和家庭手工业者转化而来,同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便于结成工农联盟

因此,中国工人阶级是近代中国社会中最先进、最革命、最有力量的阶级

两对矛盾及其关系:

两大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前一对矛盾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这两对矛盾的运动贯穿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决定着中国社会发展变化。

两对矛盾的关系:

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的状态,如有时民族矛盾是主要解决的对象。

如历次反侵略战争和义和团运动。

有时呈现出阶级矛盾为主要矛盾,如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和辛亥革命。

有时二者勾结一道,如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运动。

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任务:

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关系:

两大任务既互相区别,友互相联系

1.区别在于主体、内容不一样。

前者要从根本上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统治秩序,解决生产关系问题;后者是要改变近代中国经济文化和社会落后的地位和状态,是要充分发展近代民族工商业,解决生产力问题。

2.联系在于完成第一大任务是为第二大任务完成创造条件。

第一任务的最终目的是使中国走向现代化,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共同富裕,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六.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

(一) 人民群众的反侵略斗争

1.1841年广州郊区三元里人民斗争,是人民第一次大规模反侵略斗争

2.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后期

3.1884年香港的中国造船工人、码头工人罢工,商人罢市

4.台湾的反侵略战争一一黑旗军刘永福;台湾义军吴汤兴、徐骤和黑旗军杨泗

5.义和团和部分清军同八国联军斗争

(二) 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

1.鸦片战争:

虎门关天培,吴淞炮台陈化成,镇江海龄

2.第二次鸦片战争:

史荣春,大沽炮台乐善

3.中法战争:

淡水刘铭传,冯子材镇南关大捷一扭转中法战局

4.中日甲午战争:

平壤左宝贵,黄海邓世昌、林永升,威海丁汝昌、刘步蟾

七.边疆危机和瓜分危机

19世纪70至90年代,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过渡:

1.19世纪70至80年代,帝国主义列强开始蚕食中国的边疆地区

2.中日甲午战后,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瓜分达到高潮

3.1889年美国照会各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列强瓜分中国图谋的破产:

19世纪末期,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并未实现,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1.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相互制约是一个重要原因。

因此,列强决定保全清政府,使其成为统治中国的工具,实行“以华制华”

2.根本原因是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饶娥反侵略斗争。

如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

义和团运动:

犹豫农民小生产者的历史局限性,义和团运动存在盲目、笼统的排外主义的错误。

无法认清帝国主义与清王朝互相勾结的本质,曾一度为清政府所欺骗,还存在有许多迷信、落后的倾向。

但是义和团运动在粉碎外国列强瓜分中国的斗争中,发挥了重大作用,遏制了侵略者瓜分中国的图谋

八.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及其原因

1840至1919年中国人民为反对外来侵略者进行了英勇的斗阵,但都失败了,究其原因:

(1) 社会制度的腐败是失败的根本原因。

清中叶以后,封建统治日益衰落,进入近代以后,社会制度没有根本改变,相反更加腐败。

清王朝统治者为了自身利益,不惜出卖国家和民族的权益,割地赔款,力主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建筑土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