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纲要中国近代史开端.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137394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近代史纲要中国近代史开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国近代史纲要中国近代史开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国近代史纲要中国近代史开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国近代史纲要中国近代史开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国近代史纲要中国近代史开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近代史纲要中国近代史开端.docx

《中国近代史纲要中国近代史开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近代史纲要中国近代史开端.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近代史纲要中国近代史开端.docx

中国近代史纲要中国近代史开端

分享自互联网,由个人整理所得

中国近代史纲要中国近代史开端

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鸦片战争使中国的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一方面,西方列强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使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严重破坏。

列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开始进行控制和干预,使中国一步一步的变成为一个半殖民地的国家。

另一方面,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还造成了中国社会形态的变化,它表现为从封建经济缝隙中逐步生长出才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一定的发展,封建的自然经济受到一定的冲击,中国社会开始了近代化的步伐。

在一

定程度上可以说,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在客观上迫使中国社会逐步

摆脱了封建王朝的历史发展模式,挣脱了自然经济发展的轨道,开始

向近代化的方向发展。

中国的主权开始遭到破坏,战前,中国政治上是一个领土完整、

主权独立的国家。

战后,割让香港等条款破坏了中围的领土及领海主

权;“领事裁判权”制度,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协定关税,破坏

了小国的关税主权;片面最惠国待遇,为列强广泛地掠夺中国提供了

方便。

这样,中国就从一个独立的主权园家开始沦为一个遭受外因侵

略者奴役的半殖民地国家。

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战前,中国经济上是一个以

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封建国家,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有力地排

斥着外国的商品侵略。

战后,废除“公行”制度,增加通商口岸,丧失.

关税主权,外国的廉价商品源源不断地涌入中国。

这种商品“重炮”,逐渐摧毁了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使中国日益成为外国资本主义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供给地。

中国的社会阶级结构和主要矛盾开始发生变化。

战前,中国社会基本上只有两大对立阶级,即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

战后,出现了一批买办和买办商人;在外国企业中出现了第一批产业工人。

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除原有的封建地主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外,又出现了外国资本主义相中华民族的矛盾。

从此,中国的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即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任务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时期。

因此,鸦片战争是申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鸦片战争的结果,中国被迫同英、美、法等国签订了《向京条

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等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使中国社会的性质开始发生根本的变化。

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完全独立的国家,与世界上许多国家已有关系或接触。

按照其具体内容的不同,大体有以下三种情况:

一、邻近诸国。

主要有朝鲜、琉球、越南、南掌(老挝)、暹逻、苏禄、缅甸等,都是向中国入贡的国家,这些国家大多位于中国周边(只有苏禄距离稍远),在清朝前期都或先或后同中国正式建立了关系,其基本形式是入贡和册封:

一方面这些国家的统治者按照一定的期限(贡期)、派遣一定职位的官员(贡使)、沿一定的路线(贡道)

到中国京城,按一定的仪式将所带土特产品(贡物)献给清朝统治者,是为入贡;另一方面,在它们的新统治者即位时,清朝皇帝颁发一定

格式的表文(诏敕)以确认其地位,是为册封。

入贡和册封直接体现的是清朝最高统治者与有关各国最高统治者之间地位尊卑之别,实质

上所反映的则是封建等级制的国家关系。

这种关系表现在相互间的称谓上就是以中国为“上邦”、“上国”,以有关各国为“属国”、“藩邦”。

这些

国家分别与中国发生双边关系,集所有这类双边关系之和而构成一个亚洲东部特有的带封建性的国际关系体系。

中国是这个国际关系体系的中心。

与中国关系最密的朝鲜、琉球、越南等是其主要支柱,中朝、中琉、中越关系是它的基础。

二、西欧、北欧、北美诸国。

自15世纪末欧洲人绕过非洲南端

的好望角,发现通东方的航线,西方各国为寻求财富、发展贸易而相

继由海上东来。

陆续来到中国的国家,16世纪有葡萄牙、西班牙,

1

7世纪有荷兰、英国、法国,18世纪有奥地利、普鲁士、丹麦、瑞

19世纪前期有比利时等。

早期殖民主义者曾力图在中国典、美国,

15571624年葡萄牙人入居澳门,建立据点,夺取中国领土,

因而有

-164116041622-1624年年及年西班牙人占据台

湾北部一带,

1624-1661年占领台湾。

这些西荷兰人两次侵占澎湖,然后

又于

方国家向海外扩张,还抱着宗教目的:

正是在此期间,西方天主教传

教士纷纷进入中国。

随着资本主义在这些国家的发展,到18世纪末、

19世纪初,对华贸易日益重要。

中国的广州、厦门、宁波本来都是

1759年起,清政府限定只留广州一口,从此对外交易的口岸,但

以后80多年间广州便成了澳门(这是葡萄牙人居留之地,其他外国人也可居住)以外由海上来华的外国人居住的唯一地点。

西方国家来.

华活动最积极的最初是葡萄牙,接着是荷兰,最后是英国:

它们都多次派遣使节来中国,有的使节曾到北京,有的还受到清朝皇帝的接见。

这些来华使节大多提出发展在华商业利益等要求,其中有的侵犯到中国主权,但他们的要求都未能实现。

英国是对华贸易最主要的国家,英商还越来越多地向中国非法输入鸦片,由此导致了鸦片战争。

三、俄国。

这是从北面内陆与中国发生接触的唯一欧洲国家,而

1618接触的发生完全是俄国在西伯利亚的扩张引起的。

早在明末

年),俄国政府基于从科布多地区得到的有关中国内地情况的一些传闻,第一次派遣了一个使团来到北京,取得万历皇帝的国书,先后搜集了许多情报。

这成为俄国向中国北部地区扩展的先行步骤。

此时差不多正值清军入关在北京建立新王朝时,俄国人来到了中国东北的黑龙江地区,他们作为开疆拓土的探险“远征队”,侵犯、蹂蹒并企图

占中国领土,肆意压迫、抢劫、杀害当地中国居民。

从17世纪50年代起开始遭到中国的有力反击。

与此同时,俄国又不断派遣使团到1685-1687年,中国接北京,向中国表示通好并谋求发展商

务。

1669连对窃踞在自己领土雅克萨城堡的俄军发动攻击,给予重创

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正式划定了两国的东段边界。

不久,中

后来位于

国又准许俄国人照一定的人数及时间限制到北京进行贸易中俄北部边境的恰克图成为双方贸易的主要地点。

清政府还准许俄国

1728年中俄又订立东正教教士在北京建立教堂,进行传教活动。

《恰克图条约》,正式确定了两国的中段边界。

在此期间,俄国又已在觊觎中国西北边疆了。

由于俄国不断地向中国东北、北部及西北边.

疆进逼,边境及边界问题成为中俄关系中的主要问题。

综合以上三种情况,可以看到鸦片战争前中国对外关系的格局是

两个系统并立,一个是亚洲诸国,一个是欧美诸国,两者互不相关,

区别不仅是地理上的,而且各自与中国的关系的实质也不同。

中国与亚洲入贡各国间的关系是一种国家关系,彼此按定制、定式进行官方交往,真正有来有往,这是中国对外关系的一种传统的体制,在历史

上早已定型,在运行中很少有什么波澜或变动;双方的交往基本上局限在高层封建统治者之间,与人民很少关联,一般只在于维系已有的

联系(乾隆中期即18世纪60年代以后苏禄与中国的关系中断,其

他各国都维系到鸦片战争以后),而不是发展新的关系。

这种对外关系体制,是中国封建统治者往往把世界一切国家都视为属国;明末以

来葡、荷、俄、英等国派使来华,都被当作贡使,就是这个原因。

但不论是从海疆来的西欧、北欧、北美诸国,或者是从陆路来的俄国,都完全在入贡国系统之外,另成为一个系统。

它们到中国来,都出于对外扩张的需要,中国成为它们扩张的对象。

它们极力想进入中国,其来华使节有的不惜照贡使的礼制行事。

但终因它们自有一套国际交往体制和准则,而同中国的齟齬,摩擦越来越多。

在对中国的关系中,

它们居于主动,有的带有侵略性。

这是一种有来无往的关系,没有中

国人到它们那里去,中国所做的一般只是对它们各方面的冲击做出反

应。

当时中国的国力还强盛,能够有效地抗阻它们的武力侵犯,打退它们的侵略,维护自己的领土完整。

自18世纪中叶起,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有限制地允许它们的人民(主要是商人、教士等)入境,

严格加以管理,但不与它们发展官方关系,不承认他们派驻广州的代表(领事、商务监督等)的官方身份,不与这些人打交道,不与它们建立国交。

这个政策抑制了欧美各国在华扩张势力,保持了自己的完全独立以及与世隔绝。

以上就是鸦片战争前中国对外关系的基本状况和格局。

这一切存

在已久,经过鸦片战争才开始发生变化。

鸦片战争在中国引起的变化,首先并直接表现在中外关系上,主

要是:

一、中国对外关系开始形成一种新的格局;二、中外关系开始

具有一种新的性质。

这两点合在一起使中外关系进入一个新时期即近

代。

鸦片战争首先成为近代中外关系史的开端。

由鸦片战争开始的中英关系实际上为此后中外关系的发展确定了

方向,继英国之后而来的各国基本上都是按英国的模式与中国订约建

18441874年年的中美《望厦条约》交的。

从、中法《黄埔条约》至>1

1881年的中巴(西)《和好通商条《通商条约》,再到的中秘(鲁)

18871899年的中墨(、西哥)、约》《通年的中葡《和好通商

条约》

商条约》,所有这些条约,即这期间几乎所有外国与中国签订的第一

个条约,都是不平等的。

在不平等条约基础上,所有这些国家与中国

的关系当然也就是侵略与被侵略的关系。

中国成了几乎整个资本主义

世界共同侵略的对象,这在中国以往的历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

侵略

必然引起反侵略。

这就表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中国反侵略成了中

外关系的主题。

这个主题是鸦片战争确定并由此开始的,此后很长时

间的中外关系基本上就是此一主题的开展,侵略与反侵略这样一条主

线贯穿了整个中国近代。

在此一主线中,资本主义侵华的许多重要内涵也是在鸦片战争中

开其端的,这包括:

武力侵略,对中国发动战争;强迫中国签订不平

等条约,以此种条约巩固其侵略成果并创造新的侵略条件;割占中国

土地;向中国勒夺赔款;开辟通商口岸;夺取领事裁判权;分享协定

关税权;确立片面最惠国待遇,等等。

所谓中外关系主题的开展,很

大程度上就是这些侵略方式、手段及特权的不断运用、推广以及扩大、深化。

其中的每一项在近代中外关系史上都成为重大课题。

总之,鸦片战争为外国资本主义侵华打下了第一块基石,后来的侵略大厦就是由此逐渐构筑起来的;它是外国资本主义侵华的第一株幼苗,由此逐渐长成了一棵枝叶茂密的侵略之树。

随着鸦片战争把中国对外关系推入近代,新的中外关系又把

整个中国历史推入近代。

以鸦片战争为开端的近代中外关系含有复杂的成份,基本的

是如前所说的被侵略、反侵略与侵略的关系,同时也是弱者与强者、落后的封建统治与先进的资本主义之在华扩张的关系。

以英国为主导

的西方资本主义既打开了中国,也就把势力伸进中国内部,依靠其对

华不平等条约所取得的各种特权展开活动,其影响逐渐深入于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而促成中国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由独立的封建社会一步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历史也随之由古代转入近代。

可见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变化是以中外关系的变化为先导,由中外关系的变化所引起的。

换言之,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

端,实际上导源于它是近代中外关系史的开端。

中国社会由绵长的封建主义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从而中国历

史由漫长的古代进入近代,都以中外关系的重大变化为转折,这个事实说明,中国的发展不再只是本身的事,中国的命运不再完全由内部决定,外来因素、外国的影响开始具有很大的作用。

实际上,在中国,对外关系的重大事件不仅成为古代和近代两个历史时期的分界线,而

且在整个近代时期,又往往成为区别不同历史阶段的标志,第二次鸦

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辛丑和约》等都具有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