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师资格教育心理学复习重点新教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001883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66 大小:55.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等教师资格教育心理学复习重点新教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高等教师资格教育心理学复习重点新教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高等教师资格教育心理学复习重点新教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高等教师资格教育心理学复习重点新教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高等教师资格教育心理学复习重点新教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等教师资格教育心理学复习重点新教材.docx

《高等教师资格教育心理学复习重点新教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等教师资格教育心理学复习重点新教材.docx(6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等教师资格教育心理学复习重点新教材.docx

高等教师资格教育心理学复习重点新教材

高等教师资格教育心理学复习重点(新教材)

1、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和规律的科学。

1、心理现象:

舌尖效应生活中的心理现象

期望效应教育中的心理现象

晕轮效应情感世界的心理现象

刻板印象社会关系中的心理现象

2、心理规律

格塞尔孪生儿爬梯试验成熟与教育的关系

印度狼孩语言发展规律教育与关键期的关系

艾宾浩斯提出遗忘曲线复习和时间的关系

耶克斯——多德逊定律动机与效率的关系

第1章心理学概述

第1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心理学和教育的关系(了解):

1.心理学有关儿童心理发展的知识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行为选择的基础

2.心理学有关心理发展、认知与学习的研究结论是建构科学教学观的基础

3.心理学有关个性差异的研究是因材施教的基础

4.心理学关于群体的社会心理研究为学校与班级管理提供了依据

5.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促进大学生身心和谐、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也叫心理活动,简称心理,主要包括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个性心理特征四个方面。

心理动力:

心理动力决定个体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态度和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方向,它主要包括动机、需要、兴趣和世界观等心理成分。

心理过程:

人的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心理过程从不同的角度能动地反映着客观事物及其相互关系。

心理状态:

心理状态是人的心理活动在—定时间里出现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其持续时间可以是几个小时、几天或更长一些时间。

它既不同于动态的心理过程,也不同于静态的心理特征。

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心理特征是人们在长期的认知、情绪和意志活动中形成的稳定的心理特性,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3、心理学的发展简史(理解)

(一)心理学的产生

冯特(WilhelmWundt)1879年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实验室。

开始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的实验研究,心理学从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独立学科。

冯特被誉为心理学之父。

冯特的重要贡献是使心理学具备了客观性、可验证性和系统性。

(2)著名人物及其对心理学发展的贡献

1.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其《论灵魂》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心理现象的著作。

2.冯特:

构造心理学

主张:

(1)研究人的直接经验或意识;复杂的心理活动是由简单的单元构成的。

(2)开展了民族心理学的研究,这是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先导。

评价:

对研究感觉有贡献;只研究心理内容本身,研究它的实际存在,不去讨论其意义和功用。

所以极为狭隘。

3.华生:

早期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

主张:

(1)否认意识,将心理学建立在可以客观观察的事物——人和动物的行为上。

(2)强调在实验操作的基础上研究人和动物的行为。

评价:

研究范围限定为外显行为,心理学内涵窄化;行为理论被人们广泛应用于行为治疗和行为矫正中。

4.格式塔心理学派(Gestalt:

完型或整体):

魏特海默、考夫卡、苛勒(大猩猩“顿悟”实验)

主张:

把心理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评价:

强调整体和综合的观点对以后心理学的发展有益。

5.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

主张:

(1)重视对无意识的研究

(2)重视对异常心理和异常行为的分析

(3)心理“防御机制”的概念

评价:

(1)开辟潜意识心理学研究新纪元,突破了传统的意识心理学的研究范畴,肯定了非理性因素在行为中的作用。

(2)开创了人格动力学与变态心理学新领域,促进了自我心理学与文化心理学的发展

6.人本主义心理学派:

马斯洛、罗杰斯

主张:

(1)强调人的尊严、价值、创造力和自我实现;

(2)心理学必须从人的本性出发研究人的心理。

评价:

(1)第一次把人的本性与价值提到心理学对象的首位;突出人的动机系统与高级需要的重要作用。

(2)忽视时代条件和社会环境对人的先天潜能的制约和影响也是不对的

7.奈瑟:

其出版的《认知心理学》标志着认知心理学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

主张:

(1)重视研究复杂心理现象的内部过程(信息加工过程)。

(2)重视客观研究方法,发展出特有的计算机模拟方法。

评价:

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与邻近学科交叉渗透的产物;对传统心理学继承和发展,当代心理学表现出融合趋势

第2节人的心理发展及教育

1、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

个体从出生到死亡整个一生的心理变化。

教育心理学所关注的心理发展是个体从出生到心理成熟阶段所发生的积极的心理变化。

个体心理发展规律:

(1)连续性和阶段性。

(2)方向性和顺序性。

(3)差异性。

(4)不均衡性。

2、心理发展的理论

(一)埃里克森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

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社会文化环境决定的,所以这个理论被称为“社会心理发展理论”。

主张:

(1)强调自我成长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个体出生后在与社会环境的互动过程中,个体自我成长的需求希望能在环境中得到满足,但又不得不受到社会的要求与限制。

(2)在每一个心理社会发展阶段中,解决了核心问题之后所产生的人格特质,都包括了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品质,如果各个阶段都保持向积极品质发展,就完成了这阶段的任务,逐渐实现健全的人格。

人类社会心理学发展的八个阶段

阶段年龄面临的心理冲突(任务)品质对应到未来的主题内容

儿童期1.5-3自主与害羞怀疑意志自我控制、自主性

学龄初期3-5主动对内疚目标进取心、自我限制

学龄期6-12勤奋对自卑能力退休后的修养、价值观传承

青春期12-18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忠诚生理机能退化调试抉择调试

成年早期18-25亲密对孤独爱亲密能力

成年期25-65生育对停滞关怀为人父母的成就、与世界的关系

成熟期65以上自我完善与绝望期智慧

(2)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理论

主张:

(1)人类心理与动物心理的区别主要是那些高级的心理机能(逻辑记忆、思维、有意注意等)。

(2)人类心理发展不能在社会环境以外进行,儿童心理发展离开了教育也就无法实现。

(3)在人类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中,维果茨基认为主要由三个方面。

(社会文化的制约;儿童与成人的交往;高级心理机能是不断内化的结果)

(4)在研究教学与发展的关系上提出了三个重要观念,这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和“学习的最佳期限”。

最近发展区

维果茨基认为,儿童心理发展有两种水平:

第一种水平是现有发展水平,这是指儿童独立活动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第二种水平是指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于别人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

这两种水平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评价:

维果茨基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思想在心理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他强调心理的起源受社会文化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以及儿童心理的发展对教学的依赖关系等,至今对的教育与教育心理学研究仍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3、教育与心理学的关系(了解)

教育促进心理发展是有条件的:

第一,教育内容的正当性。

第二,教育要求的适合性。

第三,教育具有系统性、连贯性和一致性。

第四,教育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积极参与。

第2章高等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方法

1、教育心理学与高等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是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的交叉学科,是研究学校教育条件下教与学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高等教育心理学是为高等教育服务的,是研究高等学校教育和教学条件下教与学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2、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特点

(1).高等教育心理学反映了高等教育的特色,并为高等教育服务。

(2).高等教育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就要遵循专业人才成长的规律性,从基础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转为专业知识的学习,专业能力、自学能力、研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3).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不再是知识的记忆和掌握,而是为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学习能力的提高和促进知识向能力转化提供可以借鉴的学习指导和教学指导,以促进学生的专业成长。

3、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一)教育心理学的萌芽时期

教育心理学思想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和西方的古希腊古罗马时期。

(2)教育心理学的诞生及初创时期

桑代克的贡献

(1)1903年出版《教育心理学》,这是教育心理学科诞生的标志。

(2)桑代克还出版过三卷本《教育心理学》

(3)发表《双生子的测量》,出版《教育原理》和《智力测量》

桑代克为教育心理学学科的创立和发展进行了大量理论构建和实证研究工作,也为行为主义统治教育心理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纷争阶段(上世纪20年代——上世纪50年代)

行为主义教育心理学思想和认知主义的教育心理学思想相互碰撞,出现了流派林立,百家争鸣的局势。

(四)兼容阶段(上世纪60年代——上世纪80年代)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逐渐渗透到教育心理学

(五)成熟阶段(上世纪80年代至今)

20世纪80年代以后,各种理论纷争趋于缓和,学者们汇集百家之长,将行为主义、认知学派、社会文化学派、人本学派几大理论学派的合理内核融为一体,提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4、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未来趋势

综合化、本土化、情景化

5、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1)帮助教师建构科学的教育理念;

(2)有助于教师运用高等教育心理学原理提高教学质量;

(3)有助于教师有效开展品德教育工作;

(4)有助于教师结合教学实际进行高等教育科学研究。

第三章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节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

一、当代大学生成长的社会背景

(一)社会快速转型,现实问题复杂多变;

(二)高校扩招,就业压力增大;

(三)家庭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使大学生在成长中获得的关注减少;

(四)互联网的普及,开阔了视野,但也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

二、当代大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表现

(一)当代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

大学生重视知识的外在价值,忽视了知识的内在价值,没有将知识内化成自己的能力和素质的学习方式,造成了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片面发展和主体性发展的缺失。

(二)当代大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

从理论上看,学生主体性发展既是大学教学的起点,也是确定大学教育内容、方法与进程的依据,同时又是大学教学的归宿。

因此,大学生的主体性参与程度的提高,既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大学教学改革和发展的必然方向。

(三)当代大学生在师生关系中的主体性

首先,师生组成学习共同体的目标是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其次,师生之间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

第三,师生之间要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

3、当代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1.从认知特征看,认知和思维敏锐,追求效率

2.从情绪特征看,情感强烈,积极乐观

3.从人格特征看,个性张扬,渴望关注

4.从信仰追求看,崇尚平等自由,思想活跃

5.从人际交往看,现实人际关系良好,网络关系拓展

6.从恋爱与性观念看,渴望与正视爱情,性态度呈现开放性特征

第二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心理健康的标准

王登峰、张伯源的标准

(一)了解自我,悦纳自我

(二)接受他人,善与人处

(三)正视现实,接受现实

(四)热爱生活,乐于工作

(五)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

(六)人格完善和谐

(七)智力正常

(八)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二、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一)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

(二)学习方面的问题

(三)心理危机问题

(四)恋爱与性的问题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内容与途径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1.全体性原则

2.主体性原则

3.差异性原则

4.预防、调治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途径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1)开设心理健康课和心理讲座,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2)建立咨询机构,开展普及心理知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心理素质培养计划的实施和学生心理健康的诊断和咨询。

(3)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从而来调整自己的行为、态度和自我意识,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4)营造良好的校园气氛,净化学生的心灵,塑造积极向上的学风,使人与人之间保持着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同学之间的良好沟通和共同成长进步。

(5)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科的课程教学中去,注重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深入挖掘学科知识内在的教育意义,促进学生把知识、经验、技能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即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观点,促进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形成。

(6)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便于全面、及时地掌握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思想倾向,有助于教师的因材施教,也有利于学生的自我认识和自我了解,在生活学习中采取积极的应对。

(7)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1.在教育理念上,以“发展”为重,避免以“矫治”为主;

2.在教育目标上,以开发潜能为目的,避免以“治疗、解压、预防”为目标;

3.在教育途径上,需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并加强体验性互动活动的开展,打破以课堂教学和谈话为主的传统教育模式。

第四章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与心理健康

第一节高校教师的职业角色

一、角色与教师角色

角色,亦称社会角色,是指个人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相应的身份和社会地位,并按照一定的社会期望,运用一定的权力来履行相应的社会职责。

教师的角色:

设计者;信息源;指导者和促进者;组织者和管理者;反思者与研究者;终身学习者。

2、高校教师职业角色的形成

(一)教师职业角色意识的形成过程

1.角色认知阶段

2.角色认同阶段

3.角色信念阶段

(二)促进教师职业角色形成的主要条件

1.全面正确地认识教师职业

2.树立学习榜样

3.积极参与教育实践

第2节高校教师的专业素质

一、高校教师的专业知识

(一)通识性知识

(二)本体性知识

(三)条件性知识

(四)实践性知识

(一)通识性知识

处于教师知识结构最基础层面的是有关当代科学、人文及艺术几方面的通识性知识,即通常意义上的一般科学文化知识。

(二)本体性知识

本体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

本体性知识是教师知识的“主干”和“核心”部分,也是教师职业身份的标志。

(三)条件性知识

教师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被称为教师成功进行教育教学的条件性知识。

教师的条件性知识主要由帮助教师认识教育对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和教育研究专门知识构成。

(四)实践性知识

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真正信奉的,并在其教育教学实践中实际使用和表现出来的对教育教学的认识。

实践性知识是教师在具体的日常教育教学实践情境中,通过体验、沉思、感悟等方式来发现和洞察自身的实践和经验中的意蕴,并融合自身的生活经验,逐渐积累而成的运用于教育实践中的知识,包括情境知识、有关学习者的知识、有关自我的知识、案例知识(教学中的特殊案例、个别经验)、策略知识等。

简略地说,实践性知识是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与升华。

2、高校教师的专业技能

教师的专业技能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顺利完成某种教学任务的活动方式。

它分为:

教学认知能力指教师对所教学科的定理法则和概念等,以及对所教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自己所使用的教学策略的理解水平。

教学操作能力是指教师在教学中使用策略的水平。

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调节和控制的能力。

教学监控能力

(1)教学监控能力的构成

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主要可分为三个方面:

一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活动的预先计划和安排;

二是,对自己教学活动进行有意识的监察、评价和反馈;

三是,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调节、校正和有意识的自我控制。

(2)教学监控能力的作用

教学水平高的教师,其教学监控能力往往也高。

教学监控能力是影响教师教学效果的关键性因素。

决定教师教学监控水平的直接因素有三个方面:

一是,教师能否正确、全面地发现和觉察自己正在进行的教学活动的状况和存在的问题;

二是,教师是否具备了解决教学活动中所存在问题的足够的知识经验;

三是,已有的知识是否能和现存的问题联系起来,进行合理的、有效的知识重组。

(3)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发展

1.从他控到自控;

2.从不自觉经过自觉达到自动化;

3.敏感性逐渐增强;

4.迁移性逐渐提高。

三、高校教师的专业情意

教师的专业情意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它涉及:

(一)专业信念;

(二)专业情感;

(三)专业性向;

(四)专业自我。

第三节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历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具有非常明确的三个特征:

第一,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有意识的过程。

第二,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第三,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2、教师的成长——从新手到专家型教师

连榕等人(2007)在系列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提出了“新手——熟手——专家”的教师成长观。

他们认为教学领域的教学专长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获得的。

(一)专家型教师的基本特征

斯腾伯格(RobertJ.Sternberg)总结了专家型教师的三个基本特征。

1.拥有丰富而组织化了的专门知识,并能够有效运用;

2.能够高效率地解决教学领域内的问题;

3.有很强的洞察力,善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二)熟手型教师的特点

熟手型教师是指能按照常规熟练地处理教学问题但教学创新水平不高的教师。

熟手型教师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在教学认知方面,熟手型教师的课堂教学策略应用水平较高,已经熟练掌握基本的教学程序,对课堂教学的调节和控制水平比新手高,能够胜任常规的教学。

但与专家型教师相比,熟手型教师教学监控能力不足,教学创新水平不高。

(2)在教师人格特征方面,熟手型教师具有随和、乐群、宽容的特点,但情绪的稳定性和自我调节能力与专家型教师有差距。

(3)在工作动机与成就目标方面,与专家型教师强烈而稳定的内部动机相比,熟手型教师的内部动机还不强,教师的角色信念有可能发生动摇,从教学工作中获得的乐趣与满足感有待提升。

(4)在职业心理方面,熟手型教师在职业承诺上低于专家型教师,教学情感投入程度不够,教师职业的责任感、荣誉感和成就感不如专家型教师。

(5)在学校情境心理方面,熟手型教师较少感受到学校及同事群体的支持,主观幸福感较低,容易出现疲倦、无助、焦虑等消极情绪。

(三)教师的成长历程

富勒(Fuller,1975)等人根据教师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提出著名的教师成长三阶段论:

1.关注生存阶段;

2.关注情境阶段;

3.关注学生阶段。

三、高校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

(一)观摩和分析;

(二)微格教学;

(三)教学决策训练;

(四)教学反思训练;

(五)教师行动研究。

(四)教学反思训练

教师反思要经历以下四个环节:

(1)具体经验阶段;

(2)观察与分析阶段;

(3)重新概括阶段;

(4)积极的验证阶段。

(五)教师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的特点是“为了行动而研究,对行动进行研究,在行动中研究”。

教师的行动研究的本质在于对“研究”之内在精神的尊重,更多的是一种研究的态度,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师开展行动研究的基本程序是:

(1)确定问题;

(2)制定行动计划;

(3)实施行动、记录行动、收集资料;

(4)反思和评价;

(5)撰写行动研究报告。

第四节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

一、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1.对教师职业的认同,热爱教育工作;

2.具体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

3.对现实环境有正确的感知,能够平衡自我与环境、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4.具有教育独创性,与时俱进;

5.在教育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中能真实地感受内心情绪体验,并恰当地控制和表达情绪。

二、教师心理健康的问题

影响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涉及工作压力、个体行为因素、生活条件和心理因素等四个方面。

常见的教师心理健康问题:

(一)教师角色冲突

(二)教师职业倦怠

教师的职业倦怠主要表现有:

(1)情绪衰竭。

(2)去个性化;(3)个人成就感降低。

(三)人际适应不良

三、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

(一)社会层面

全社会要树立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为教师营造一个维护教师职业威望的社会氛围,创造一个融洽、温馨、积极进取的工作环境。

(二)学校层面

1.建立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学校环境;

2.为教师提供学习进修的机会,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

(三)个人层面

1.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2.了解并接纳自己;

3.悦纳、善待学生;4.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5.提高情绪的调控力,保持平和的心态;

6.学会休闲和放松。

第5章现代学习理论

第一节大学生的学习

一、什么是学习

▲“学习”指的是个体在特别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能力或倾向上的比较持久的变化及其过程。

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狭义的学习就是指人类的学习,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的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

2、人类的学习与动物的学习

人类的学习与动物的学习有着本质的区别。

首先,人类的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类世世代代积累起来的社会历史经验和科学文化知识;其次,人类的学习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生活实践中,在个体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通过语言的中介作用而进行的;此外,人类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的、自觉的、积极主动的过程。

▲3、学习”包含着以下几层含义

(1)学习的对象是知识和经验

(2)学习的过程是经历、体验和感悟

(3)学习的结果是行为的改变

(4)学习结果实现的条件是反复练习和经验

(5)学习的质量是追求行为的持久改变

二、学习需要学习者的主体性参与

1、人的主体性存在的条件有三个:

自为的自律性;自觉的能动性;自由的超越性。

2、学习过程中体现着三个主体性特征:

第一,外部行为的自律;

第二,内部意识的自觉;

第三,在自律和自觉基础上的自我超越。

三、学生的学习

(一)学生学习的接受本性;

(二)接受学习的构建本性;

(三)学生学习的间接特性;

(四)学生学习的连续特性

四、我国大学的培养目标与大学的学习特点

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重要责任。

按照大学所承担的社会功能进行划分,将高等学校划分:

研究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

▲大学的学习特点应该包括以下几点

(一)自主性

(二)专业性(三)多样性(四)探索性

五、现代大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

(一)自主学习

(二)合作学习

(三)研究性学习

(一)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也叫自我调节学习,是指学习者在一定程度上从元认知、动机和行为方面积极主动地参与自己学习活动的过程。

自我调节学习者依靠自己主动地去获得知识和技能,而不依赖教师、家长或其它教育机构。

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能够自己确立成就目标,能够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纺织轻工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