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家院通风设计正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721404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9.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许家院通风设计正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许家院通风设计正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许家院通风设计正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许家院通风设计正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许家院通风设计正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许家院通风设计正文.docx

《许家院通风设计正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许家院通风设计正文.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许家院通风设计正文.docx

许家院通风设计正文

第一章 井田概况及地质特征

第一节 井田概况

  一、交通位置

许家院煤矿位于昭通市的东北60km,彝良县城以南15km,行政区划属彝良县彝河镇。

扩大后的矿区范围西起煤层露头;东至彝安煤矿探矿区;北自小发路矿区东部北段详查区;南迄1、14号拐点的连线,南北平均长3.15km,东西平均宽2.68km,面积约7.67km2。

二、地形地貌

许家院煤矿位于云南省东部,乌蒙山东段,属构造侵蚀高中山地形地貌,中等切割区,地形较为陡峭。

主要山脉呈北东—南西向展布,地势为南、西部高,北、东部低,区内沟谷纵横交错,矿区范围内最高标高为+1934m,最低标高为+950m,相对高差984m,坡降大于20%。

区内地层主要由碎屑岩和碳酸盐岩组成,碎屑岩在地形上常形成平台,煤系地层出露区域地形较宽缓;灰岩、白云岩常形成悬崖峭壁,山势险峻。

区内植被较少,多为荒山。

三、水文气象

矿区地表水体为洛泽河及其支流,洛泽河发源于贵州省威宁县境内草海,为金沙江一级支流,从南向北流经矿区东部,河床平均宽60米,枯水期流量10000~25000L/s;年平均流量约60000L/s,偶测值130000L/s(2002.3.20.),下游经彝良、盐津、水富注入金沙江,属长江流域,金沙江水系。

区内小水沟为季节性水沟,雨季有少量流水,流量0.2~1.2L/s,旱季几近干枯。

矿区地表水体为洛泽河及其支流,洛泽河发源于贵州省威宁县境内草海,为金沙江一级支流,从南向北流经矿区东部,河床平均宽60米,枯水期流量10000~25000L/s;年平均流量约60000L/s,偶测值130000L/s(2002.3.20.),下游经彝良、盐津、水富注入金沙江,属长江流域,金沙江水系。

区内小水沟为季节性水沟,雨季有少量流水,流量0.2~1.2L/s,旱季几近干枯。

四、地震简况

矿区处于新构造运动强烈上升地区,属云南省多震区,历史上地震活动频繁,曾发生多次大规模地震。

自西汉成帝火平三年(公元前26年)起,境内发生地震124次。

自清咸丰四年(1825年)起,已发生破坏性地震22次,其中6级以上地震6次,彝良及邻县共发生3.5-7.1级地震14次。

仅在1974—1979年就发生3.2—5.0级地震8次。

近年,彝良县构造活动性较弱。

在今后的生产建设中应充分重视,采取有效的防震措施。

据《中国地震裂度区划图》,本区地震烈度属7度区,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2001年2月2日颁发的1∶400万《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及《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彝良县为抗震设防烈度7度区,地震加速度为0.10g,设计分组为第二组。

五、现有矿井及小窑生产情况

区内开采历史悠久,老窑和小井甚多。

我矿于1988年开始建设,1999年投产,2000年通过专顶整治。

2005年9月由云南省国土资源厅核发的《采矿许可证》,开采深度+1320m~+680m,设计生产能力为3万吨/年,开采C5、C3煤层。

矿井设计采用平硐暗斜井开拓,抽出式机械通风。

壁式工作面布局、炮采落煤工艺,工作面刮板输送机运输,机车运出井口。

第二节 地质特征

一、地质构造

(一)地层

1、区域地层

区域内由新至老出露地层有新生界第四系(Q)、古生界二叠系(P)、石炭系(C)以及泥盆系(D)地层,见表区域地层表。

区域地层表

地层系统

岩性主要特征

地层分布

地层厚度(m)

代号

Q

冲积、洪积、坡积层。

砾石、砂土、粘土、岩块。

全区零星分布。

0~148

`古

 

 

茅口组

P1m

浅~深灰色石灰岩、生物灰岩。

含燧石结核及海相动物化石。

分布于刘家坪子矿区中东部、赵家湾的西、中部

111~640

栖霞组

P1q

灰~灰黑色石灰岩。

含珊瑚、腕足类、筳类化石。

76~430

梁山组

P1l

灰绿、灰黑色砂页岩、炭质泥岩、铝土岩夹煤层或煤线。

2~100

 

 

威宁组

C2w

灰白、灰色石灰岩、鲕状灰岩。

含小纺缍虫化石。

分布于刘家坪子矿区西部,赵家湾的东部

0~86

 

摆佐组

C1b

灰白色灰岩,白云岩。

162~270

上司组

C1s

浅灰色石灰岩局部相变为白云岩、含白色燧石结核及珊瑚等化石。

126~307

120

万寿

山组

C1w

黑色页岩夹石英砂岩、粉砂岩及煤层。

含植物化石碎片及鳞木化石。

100~140

岩关组

C1y

深灰色中厚层状含燧石结核灰岩及白云岩。

34~40

D3

深灰色中厚层状、块状白云岩。

含海相动物化石。

分布于刘家坪子矿区西部洛泽河傍侧,赵家湾的南部。

0~>300

2、矿区地层

本区出露的地层由新至老有:

新生界第四系(Q);二叠系下统栖霞组(P1q)、梁山组(P1l);石炭系中统威宁组(C2wn)、石炭系下统摆佐组(C1b)、上司组(C1sh)、旧司组(C1js)、万寿山组(C1w)、岩关组(C1y)及泥盆系上统(D3)。

(一)第四系(Q)

由残积、坡积、崩积物、冲积物构成。

1、残积层:

发育于高山平台上或岩溶漏斗中,多为红土或黄土、耕植土,一般厚度3—5m。

2、坡积、崩积物:

分布于高山与沟谷之间的缓坡地带,由大小不等的岩块和砂土组成,厚度变化大,西部外围发路联营煤矿控制的最大厚度176m,一般厚10—50m。

3、冲积、洪积物:

分布于洛泽河沿岸及其支流的两岸或入口处,由大小形态不一的砾石、岩块及砂土组成。

面积相对较小,厚2—30m。

(二)二叠系下统(P1)

1、栖霞组(P1q)

主要分布于矿区南部,本区出露不全。

由一套浅海相碳酸盐岩沉积组成。

岩性为深灰色、浅灰、灰白色中厚~厚层状隐晶~细晶质灰岩、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和少量钙质白云岩组成。

局部具虎斑状及刀坎状构造,产珊瑚、蜓类、腹足类等化石,在地貌上形成陡坎或陡坡。

厚度76~430m,一般厚340m,与下伏梁山组地层呈整合接触。

2.梁山组(P1l)

出露于矿区西部及中部地形较平缓地带,为海陆交互相碎屑岩沉积。

岩性为黄绿、紫红、灰紫色砂岩、泥岩、灰岩、砾状灰岩组成。

上部3~10m为黄灰~深灰色泥质粉砂岩,间夹泥岩薄层,交错层理发育;局部夹0.15m的劣质煤层或煤线,劣质煤层中含大量黄铁矿结核;中部以中至厚层状灰岩、砾状灰岩为主,局部夹泥岩薄层;下部为紫红色砾状灰岩、灰紫色粉砂岩夹泥岩薄层。

本组地层由于抗风化能力较弱,地面上常形成缓坡及平台地貌,地层厚40~100m,平均厚56m。

与下伏中石炭统(C2wwn)地层呈假整合接触。

(三)石炭系中统威宁组(C2wn)

在本区的西部零星出露,大部分地区缺失。

为海相碳酸岩沉积,岩性由浅灰~灰白色灰岩、白云岩、白云质灰岩为组成。

上部为灰白色、浅红色细晶~粗晶质中厚层状灰岩、白云质灰岩、白云岩,间夹泥灰岩薄层组成,具平行层理,局部岩溶、裂隙较发育;偶见腕足类、珊瑚类等动物化石。

下部为灰~深灰色中厚层状隐晶~细晶质灰岩夹浅灰色白云质灰岩、硅质灰岩,局部偶夹灰绿色泥岩薄层,底部含较多腕足类、珊瑚类等动物化石。

本组岩层坚硬,抗风化能力强,在地貌上常形成陡崖。

地层厚0~86m,平均厚30m。

与下伏摆佐组(C1b)地层整合接触。

(四)石炭系下统(C1)

为海陆交互相沉积,岩性主要由碳酸岩和碎屑岩为主组成。

共分为四个组,分别为:

1、摆佐组(C1b)

为海相碳酸岩沉积,岩性为灰白~浅灰色中厚层状隐晶~细晶质灰岩、白云质灰岩,间夹薄层蓝绿、黄绿色钙质泥岩、泥质粉砂岩及灰白色白云岩、燧石灰岩薄层,具水平层理,局部含腕足类、珊瑚等动物化石。

底部为一层3~5m的细晶质厚层状灰白色白云岩,是C1b与C1sh地层的分界标志,层位稳定。

,地形上常形成悬崖峭壁,厚162.6~270.0m,一般厚242m。

与下伏上司组(C1sh)地层呈整合接触。

2、上司组(C1sh)

地貌上常形成陡坡,常有坡积物或第四系掩盖,厚110~135m,一般120m左右。

上部为暗灰色至暗灰黑色,中厚层状粉砂质泥岩,层理不清晰;中部为灰色、灰白色含燧石结核的中厚层状灰岩,裂隙发育,常有方解石充填;下部为暗灰色中厚层状泥晶结构泥质灰岩,局部显平行层理,含岩屑;中下部有一层0.90m左右的含高岭石泥岩,岩性为暗棕色、致密均一结构,具滑感,此为上司组上段与下段分界的辅助标志。

3、旧司组(C1js)

岩性为灰~深灰色中厚层状隐晶质灰岩夹黑色燧石灰岩薄层及透镜体,地表露头燧石灰岩呈条带及团块状产出,裂隙较发育。

局部含较多的腕足类、珊瑚、筳等动物化石;中部夹灰黑色泥岩薄层,含少量炭化植物碎屑及黄铁矿结核。

地层厚40~60m,平均厚50m。

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

4、万寿山组(C1w)

地表出露于勘探区东部及北东部外围,由于受断层影响,地层出露不全,为区内主要的含煤地层。

岩性主要由灰黑色、深灰色薄~中厚层状泥质粉砂岩、砂质泥岩、菱铁质粉砂岩、粉砂岩、泥岩、炭质泥岩及煤组成。

地层厚度97-148m,平均厚130m。

根据其岩性、生物标志等组合特征,共分为三段:

(1)万寿山组下段(C1w1):

上界为C3煤层底板,下界与基底岩关组含燧结核灰岩整合接触。

上部以灰色、灰黑色粉砂质泥岩、粉砂岩为主,局部夹灰色薄层状泥岩和不稳定的薄煤层C2煤层,(厚0~0.40m);中部以灰色、棕灰色粉砂岩为主,间夹灰黑色粉砂质泥岩,显平行层理;下部以灰色、灰白色中厚层状石英砂岩为主,岩石较坚硬,夹一层较稳定的薄煤层C1,(厚0.10~0.20m。

本段厚度34~75m,一般58m。

(2)万寿山组中段(C1w2):

下界为C3煤层底板,上界至C5煤层顶板。

上部以泥岩、粉砂质泥岩为主,中部以黑灰色、棕灰色泥岩、粉砂质泥岩为主,局部夹灰色薄层状菱铁质泥岩中部含一层0.1~0.3m薄煤层(C4)。

下部C3煤层顶板为灰色薄至中厚层状粉砂岩,层位稳定,特征明显,是识别C3煤层的重要标志。

该段含煤3层,其中可采煤层为C5煤层,局部可采煤层为C3煤层。

该段一般厚度24~32m,一般30m。

(3)万寿山组上段(C1w3):

下起C5顶界,上界至C1S底黑色燧石灰岩。

厚度39—45m,一般厚42米,以黑色、棕黑色泥岩、钙质泥岩为主,局部夹黄色菱铁质泥岩及黄铁矿结核。

上部为暗黑色中厚层状泥岩;中部为灰黑色薄层状粉砂质泥岩;下部为灰黑色厚层状、致密均一结构,局部含不稳定菱铁质粉砂岩透镜体之泥岩。

泥岩中产丰富的植物根茎化石,一般不含煤层。

5、岩关组(C1y):

出露于刘家坪子区西缘D3地层东侧,上部为灰、深灰色薄层灰岩夹白云岩及厚层状灰岩,含燧石结核。

局部含珊瑚、介形虫、腕足类等化石;下部为深灰色、灰白色厚层状含燧石钙质白云岩为含燧石条带、结核灰岩、白云岩。

裂隙较发育,产珊瑚、介形虫、蜿足类动物化石,地层厚度约34~40m,与下伏D3地层呈整合接触。

(五)、泥盆系上统(D3)

出露于刘家坪子探矿区东边,赵家湾区的东南部,为灰、灰黑色隐晶质白云岩、灰岩,白云岩为细角粒(砾)状;灰岩夹黑色薄层状燧石条带和结核,产蜿足类化石。

出露不全,厚度大于300m。

(二)构造

矿区位于川滇南北向构造带北段东缘与滇东北北东向构造带的叠加复合带。

大地构造单元位处扬子准地台(一级)滇东台褶带(二级)滇东北台褶束(三级)。

滇东北台褶束由一系列的轴向呈北北东展布的背向斜构成。

矿区所在的苗寨背斜的东翼与献鸡~新营向斜的东西翼,皆属北东走向展布的部分。

其中苗寨背斜不对称,西翼较陡,倾向290~330°,倾角35~55°,向深部有变为急倾斜趋势,东翼缓倾斜,倾向70~120°,倾角10~30°。

献鸡~新营向斜位于矿区东部,为一宽缓不对称向斜,东翼属倾—缓倾斜,倾向45°~120°,倾向45°~10°;西翼倾斜,倾向300°~340°,倾角5°~25°。

二、煤层煤质

(一)煤层

矿区含煤层为万寿山组(C1w)煤系地层,地层总厚97-148m,平均厚130m。

含煤5~7层,有编号煤层有C5、C4、C3、C2、C1共5层煤,其中全区含可采和局部可采煤层2层,为C5、C3煤层,煤层总厚1.63m~3.90m,平均2.38m

(二)煤质

C5煤层:

黑色、钢灰色,条痕黑色或深灰色,似金属光泽或金刚光泽,硬度3~4,性脆,多呈阶梯状、参差状断口或贝壳状断口,内生裂隙不发育。

均匀结构或条带状结构,层状或块状构造。

含似层状、透镜状黄铁矿结核。

煤岩成份以镜煤为主,亮煤次之,暗煤与丝炭极少见,宏观煤岩成份和类型为以镜煤为主的光亮型煤。

因受成煤期后,构造应力的影响,煤层中存在三组解理,致使开采出的原煤呈小颗粒状(1~5mm),体重1.40t/m3。

C3煤层:

颜色、光泽、硬度与C5煤层相似,只是C3煤层宏观上见不到黄铁矿结核,解理面只有一组,小颗粒煤(1~5mm)多呈片状,煤中含有机硫较高,体重1.41t/m3。

1.C5煤层

1)原煤水分(Mad):

0.50~1.19%,平均0.76%,水分较低;

2)原煤灰分(Ad):

3.12~9.52%,平均6.22%,属低灰煤;

3)浮煤挥发分(Vdaf):

5.11~8.16%,平均5.79%,属较低挥发分。

4)固定碳FCad(%)89.73—89.92%。

2.C3煤层

1)原煤水分(Mad):

0.46~0.77%,平均0.63%,属特低水份;

2)原煤灰分(Ad):

4.33~9.01%,平均6.12%,属低灰煤;

3)浮煤挥发分(Vdaf):

5.01~6.34%,平均5.69%,属较低挥发分。

4)固定碳FCad(%)91.51—91.90%。

根据中国煤炭分类国家标准(GB5751-86),C5、C3煤层属无烟煤三号(WY03)。

三、水文地质

1、石炭系下统大塘阶旧司段泥岩、粉砂岩隔水层:

岩性为陆相碎屑岩,主要由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泥岩夹少量薄层细砂岩组成。

地层厚80~123m,平均厚度为约110m,地表无泉点出露。

本地层富水性为弱~极弱,为一较好隔水层,对矿井起隔水的作用。

2、石炭系下统大塘阶上司段岩溶裂隙含水层:

岩性为灰岩,夹薄层白云岩、泥岩,平均厚度为51.0m,地表有少量泉点出露,地表有2个泉点出露,雨季流量0.04~0.06L/s,旱季流量0.02~0.03L/s。

该含水层岩溶裂隙不发育,巷道无渗水、滴水现象,故其富水性弱,对矿井充水基本无影响。

3、石炭系下统摆佐组岩溶裂隙含水层:

岩性为中—厚层状生物碎屑岩、白云岩,平均厚度为62.0m。

该含水层构造岩溶裂隙较发育,巷道无渗水、滴水现象。

故其富水性弱,对矿井充水无大的影响。

四、其他开采条件

(一)工程地质条件

矿区以页岩和粉砂岩为主的工程地质岩组,按岩石物质成分、结构、构造、力学性质分为:

1、松散工程地质岩组

主要为第四纪残坡积物,厚0-10米,分布于坡麓和沟谷两侧。

由腐植层,粉土夹砂、岩石碎块等组成,结构疏松、强度极低,压缩性大,整体性差。

坑适掘进时,易整体垮塌,需全段支护。

2、软质岩工程地质岩组

(1)大塘阶旧司段层状岩类软质岩组:

岩性为泥岩、泥质粉砂岩夹少量薄层细砂岩及煤层组成,平均厚度110.0m,为软弱岩组。

巷道在该岩组中易出现冒顶、片帮等不良工程地质问题,为巷道重点支护地段。

2、坚硬-半坚硬工程地质岩组

大塘阶上司段层状石灰岩类坚硬岩组;大塘阶摆佐段层状石灰岩类坚硬岩组。

该两组岩石坚硬,完整性及稳固性较好,巷道在该岩组中除受构造影响外,一般不需支护。

(二)瓦斯:

该矿连续几年鉴定为低瓦斯矿井。

(三)煤尘爆炸及煤层自然倾向,通过试验,煤层无爆炸危险、无自然发火倾向。

第二章 通风与安全

第一节 通风与安全

一、概况

连续几年鉴定为低瓦斯矿井,2011年矿井瓦斯等级鉴定,结果为最大相对涌出量为8.31m3/t,最大绝对瓦斯涌出量为0.63m3/min,最大相对二氧化碳涌出量为5.59m3/t,最大绝对瓦斯涌出量为0.35m3/min,认定结论为煤矿属低瓦斯矿井。

2005年6月曾委托煤炭科学研究总院重庆分院对C5煤层进行了煤尘爆炸性鉴定和自燃倾向性等级鉴定,鉴定结论为C5煤层无煤尘爆炸性,自燃倾向性分类为三类(不易自燃)。

根据对区内邻近矿井调查,本区均未发生煤尘爆炸和煤的自燃现象。

矿区内未发现有地温异常带,泉水水温在16°C~17°C之间。

因此煤矿应属地温正常区。

二、矿区通风

1、通风方式和通风系统

矿井采用机械抽出式通风,中央并列式通风系统。

2、风井数目、位置、服务范围及服务时间

根据矿井重新布局的开拓布置,矿井集中回风,通风井目前布置在采区中央,风井井口标高为+995米,服务年限3~5年。

3、通风系统

矿井通风系统为一个采区独立通风,新鲜风由主平硐进入,由主平硐进入轨道下山后,一路经掘进巷道进入回风上山进入总回风巷排出。

另一路经采煤工作面进入回风上山进入总回风巷排出。

4、掘进通风及硐室通风

掘进工作面一般采用独立通风,回采工作面采用负压通风,硐室全设在新鲜风流中。

第二节 矿井风量

一、矿井风量计算

根据《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要求,按照《煤矿安全规程》规定的方法计算风量。

(一)按井下同时工作的最多人数计算

Q=4NK

式中:

Q—矿井总供风量,m3/min;

N—井下同时工作的最多人数,取75人;

K—矿井通风系数,可取1.15。

则Q=4×75×1.15=345m3/min

(二)按采煤、掘进、硐室等处实际需风量计算

Q=(ΣQ采+ΣQ掘+ΣQ硐+ΣQ它)·K

式中:

ΣQ采—采煤工作面实际需风量总和,m3/min;

ΣQ掘—掘进工作面实际需风量总和;

ΣQ硐—独立通风硐室实际需风量总和;

ΣQ它—除采掘、硐室外,其他实际需风量总和。

1、采煤工作面需风量计算

(1)根据瓦斯涌出量计算

Q采=100×qc×kc

式中:

Q掘—采煤工作面需要风量,m3/min;

qc—采煤工作面绝对瓦斯涌出量,按实践数据选取0.63m3/min;

kc—工作面因瓦斯涌出不均匀的备用风量系数,炮采工作面取1.6。

则Q采=100×0.63×1.6=100.8m3/min

(2)按工作面温度计算

Q采=60×Vc×Sc×Ki

式中:

Q采—采煤工作面需要风量,m3/min;

Vc—回采工作面适宜风速,选取0.6m/s;

Sc—回采工作面平均有效断面,计算得出Sc=4.8m2;

Ki—回采工作面长度系数,按规定选取Ki=1.0

Q采=60×0.7×4.8×1.0=201.6m3/min。

(3)按同时工作人数计算

Q采=4Nc

式中:

Q采—采煤工作面需要风量,m3/min

Nc—采煤工作面同时工作的最多人数,Nc=20人

则Q采=4×20=80m3/min

(4)按炸药使用量计算

Q采=25Ac

式中:

Q采—采煤工作面需要风量,m3/min

Ac—采煤工作面一次使用最大炸药量,Ac=5kg

则Q采=25×5=125m3/min

(三)根据《煤矿安全规程》规定,回采工作面最低风速为0.25m/s,最高风速为4m/s,即回采工作面的风量应满足:

15×sc≤Q采≤240×sc

式中:

Q采—回采工作面的风量,m3/min

Sc—回采工作面平均有效断面,Sc=4.8m2

则72≤Q采≤1152

按上述计算,以及风速要求,Q采选定为300m3/min。

2、掘进工作面需风量

根据巷道掘进最终长度决定采用压入式通风。

  

(1)按瓦斯(二氧化碳)涌出量计算:

Q掘=100×q掘×Kd

式中:

Q掘—掘进工作面实际需风量,m3/min

q掘—掘进工作面平均绝对瓦斯涌出量,取0.63m3/min

Kd—掘进工作面因瓦斯涌出不均匀,备用风量系数。

炮掘工作面取Kd=1.8—2.0之间。

则Q掘=100×0.63×2.0=126m3/min

(2)按炸药使用量计算

Q掘=A·6/t·c 简化成Q掘=25A

式中:

Q掘—掘进工作面实际需风量,m3/min

Aj—掘进面一次爆破所用的最大炸药量取Aj=4kg。

则Q掘=25×4=100m3/min

(3)按局部通风机吸风量计算

Q掘=Qf×I×Kf

式中:

Q掘—掘进工作面实际需风量,m3/min

Qf—掘进面局部通风机额定风量,200m3/min

I—掘进工作面同时运转的局部通风机台数,取1台。

Kf—为防止局部通风吸循环风的备用系数,进风巷中无瓦斯涌出去时取1.2。

则Q掘=200×1×1.2=240m3/min

(4)按工作人员数量计算 

Q掘=4×nj

式中:

Q掘—掘进工作面实际需风量,m3/min

nj—掘进工作面同时工作的最多人数,取nj=8人

则Q掘=4×8=32m3/min

按风速进行验算

按《煤矿安全规程》规定煤巷,半煤巷掘进工作面的风量应满足:

15×sj≤Q掘≤240×sj

式中:

Q掘—掘进工作面实际需风量,m3/min

sj—掘进工作面巷道过风断面,取sj=4.5m2

则:

67.5≤Q掘≤1080

按上述计算选取最大值,Q掘=240m3/min,且符合风速要求,如巷道断面有变化,或瓦斯涌出量有变化,Q掘可适当调整。

本矿有二个掘进工作面,因此Q掘选定为480m3/min。

3、硐室需风量计算

根据2012年许家院煤矿采掘接替计划,共计三个硐室,一个井底车场水仓硐室,二个绞车硐室,二个开关硐室,全部硐室都在新鲜风流中,每个硐室按40m3/min配风,故全部硐室用风量为200m3/min。

二、矿井风量分配

当矿井总风量确定后,首先按照采区布置图给各回采面、掘进面、硐室分配用风量。

从总风量中减去各回采面、掘进面、硐室用风量,余下的风量按采区产量、采掘面数目、硐室数目及其它巷道等按一定比例将这部分风量分配到各用风地点,用于维护巷道和保证行人安全。

风量分配如下:

每一个独立掘进工作面配风240m3/min,采煤工作面配风200m3/min,硐室配风40m3/min,由于施工下山二水平通风,考虑15%漏风系数,总风量计算如下:

Q=(ΣQ采+ΣQ掘+ΣQ硐+ΣQ它)×(1+K)=(300+2×240+3×40)×(1-15%)=765m3/min。

 

第三章风压计算与风机选型

第一节风压计算

一、矿井通风摩擦阻力计算

经计算,本矿井负压为122.99Pa。

负压计算见表1

二、矿井等积孔

按单台通风机矿井计算矿井等积孔

A=

式中:

A——等积孔,m2

Q——矿井总风量,m3/s

h——矿井负压,mmH2O

A=1.19×16/(122.99)0.5=1.72

以上计算结果表明,矿井生产期间,通风阻力等级为中等阻力矿井,通风难易程度中等。

第二节、通风设施

为了使风流稳定,在通风系统中根据需要安设必须的风门、调节风门、风桥、风墙等设施,每处风门需装设两道,按逆风风流方向启闭,风门的构筑,要选择在巷道断面稳定的地段内。

现就局扇的安装使用情况,分述如下:

一、通风方式

根据煤矿设计的掘进井巷,设计采用压入式通风。

随着爆破工作面向前移动,风筒也随之增长,使风筒出风口距工作面保持在5米以内,如供风量不能满足需要时,可换大功率局扇,并加大风筒直径。

二、风筒

风筒是局部通风的重要设备,直接影响到局部通风的效果。

目前常用的风筒有金属风筒及柔性风筒两种。

设计选用柔性风筒。

柔性风筒以玻璃布作衬布,外表压上塑料称为“聚氯乙烯人造革风筒”;压上橡胶称为“胶皮风筒”。

柔性风筒耐酸、耐湿、阻燃、重量较轻、可以折叠,每节长10米至50米,安装搬运方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