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公共政策科目复习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000384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4.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大公共政策科目复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电大公共政策科目复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电大公共政策科目复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电大公共政策科目复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电大公共政策科目复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电大公共政策科目复习题.docx

《电大公共政策科目复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大公共政策科目复习题.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电大公共政策科目复习题.docx

电大公共政策科目复习题

单选:

1.公共政策是(政府)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所制定的政策。

2.公共政策的强制性经常与(惩罚性)措施相联系,若缺乏这种措施就将失去权威性。

3.政策的调控功能常常表现出特有的(倾斜性),即鲜明地强调政府工作的侧重点。

4."政策科学"的概念是由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最早提出的。

5.(政府主体)是公共政策主体中最核心、并发挥独特作用的部分。

6.新型的公共政策理念视政策对象——公众为(伙伴)。

7.决策权力角逐的核心问题是(权力),因为政治权力是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

8.个人决策模式包括个人专断式和(个人负责制)两种具体形式。

9.决策中的各种智囊组织经常被称为决策者的(外脑)。

10.决策权力的横向分化反映在政治结构中立法、司法、(行政)权力的分化,以及行政部门的分化。

11.在政策方案设计过程中,必须注意不同的政策方案之间的互相(排斥)。

12.政策目标的有效性取决于不同的参与者对它的(共识)。

13.在政策方案执行过程中,偶然失效是指执行过程进入(正常状态)的失效。

14.(史密斯)提出了著名的政策执行模型。

15.人们把分析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失效现象所描述的曲线称为(浴盆模型)。

16.史密斯认为,政策执行中有(四)个基本要素是必须认真考虑的。

17.人们把对政策接受的反应,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

服从、认同与(内化)。

18.政策效果评价从本质上看是一种(价值)判断。

19.在任何决策过程中,(理性)因素和超理性因素总是混合在一起的。

20.政策评估是对政策(效果)所做的判断。

21.思维就是有意识的头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关系所作的(自觉性、概括性与间接性)反映,而思维方法则是指人们依据事物的客观规律而形成的思维规则和手段。

22.对于利益不相关的决策类型,一般来应当说强调“(公事公办)”。

这是一种十分恰当的“职业行为”思维类型,无论是在利益相关决策还是利益无关决策中,我们都需要提倡。

23.在某些认识媒介的诱导、启迪下,思维者突然豁然开朗的思维过程指的是(灵感思维)。

24.完全理性思维中存在一个基本的假定是(人类的行动是或者应当是合乎理性的,或者能够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合乎理性的。

25.科学家明确地直接把系统作为研究对象,一般公认以(贝塔朗菲)提出“一般系统论”的概念为标志。

26.“系统分析”最早是由(兰德公司)提出并使用的。

27.下列关于知识经济时代基本特征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有(社会组织层级化)。

28.在知识经济时代,公共政策主体应该树立(发展型)政策理念。

29.多者博弈的公共决策体制其实质是(公共决策体制扁平化)。

30.公共政策的逻辑起点是(公共问题)。

31.(公共利益)是公共政策的核心问题。

32.公共利益是公众(共享)的资源和条件。

33.公共政策的归宿在于(及时有效地解决公共问题)。

多选:

1.公共政策是政府在对全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落实)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2.政策的导向是(观念、行为)的导向。

3.公共政策的功能包括(分配功能、导向功能、调控功能)。

4.公共政策核心主体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执政党)。

5.公共政策主体体系包括(准公共政策主体、社会公众、核心主体)。

6.公共政策主体能力主要包括(ABCDE)。

7.公共决策体系包含着(监控、智囊、决断、信息)等子系统。

8.外部监控体系是由(人民群众、新闻舆论、社会团体)等组成。

9.决断系统在公共政策及其运行中的作用(界定政策问题、确定政策目标、设计政策方案、选择政策方案)。

10.确定决策目标的标准是(目标与手段的统一、目标有效协调、目标具有可操作性、目标具体明确)。

11.拟定公共决策方案的原则有(多要素原则、多方案原则、可操作性原则、排斥性原则)。

12.决策过程中决策者形成共识的途径通常有(说服、强制、交换)。

13.追踪决策的特征主要是(双重优化、非零起点、回溯分析、心理效应)。

14.史密斯认为,(环境因素、执行机构、目标群体、理想化的政策)是政策执行过程中所牵涉到的重大因素。

15.从政策执行者对执行政策的态度分析,政策执行问题有如下几种(折扣型、结构型、滞后型、抵触型、僵化型)。

16.政策环境因素的基本特征有(交叉性、动态性、突发性、多样性)。

17.公共政策评价的基本组成内容有(建议、信息、分析、规范)。

18.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公共政策评价可以分为(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事前评价、执行评价和事后评价、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

19.(客观、全面)的评价标准需要在各类人员通过协商、平衡利益关系中产生。

20.处于不同地位的人们,对政策效果评价的态度会(支持、反对)。

21.公共政策效果的类型有(潜在效果、直接效果、附带效果、象征性效果)。

22.立体思维的内在特征表现在六个方面,它们是(系统性、整体性、动态性;层次性、多维性、联系性)。

23创造性思维的各种基本形式包括(顿悟、灵感、判断、直觉)。

24.头脑风暴法的优点是(ABCD)。

25按照人们决策时对自然状态规律的认识和重点掌握程度,通常可将公共决策分为(风险型决策、确定型决策、非确定型决策)。

26按照性质的不同,可以将公共决策划分为(非程序化决策、程序化决策)。

27决策支持系统由(斯科特、基恩)提出。

28下列关于知识经济时代基本特征的说法中,正确的有(社会组织扁平化、政策信息公开化、民主参与大众化、社会主体知识化)。

29下列关于知识经济与公共政策的关系的论述中,正确的有(知识经济的兴起要求实现政策创新、知识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公共政策的扶植、知识经济的发展影响公共政策的执行)。

30发展型公共政策理念的主要内容包括(科学民主观念、公平优位观念、创新超前观念、人本观念)。

31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建立(多者博弈决策体制、民主参与决策体制、网络化决策体制)的公共决策体制。

32为促进知识经济的发展,各国政府需要调整的公共政策主要包括(产业政策、教育政策、财政政策、金融政策)。

33在知识经济时代,公共政策呈现出的新特点包括(信息化、民主化、高效化、科学化)。

34公共政策案例的特点有(公共性、管理性)。

35根据公共政策案例记录的过程,可以把公共政策案例分为(完全公共政策案例、未来公共政策案例、实时公共政策案例)。

36公共文化的内容包括(对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关系的认识、对公共道德观念的认识、对公共责任必要性的认识)。

37以下选项属于公共问题横向性质维度的内容包括(管制性公共问题、服务性公共问题)。

38以下哪些说法体现了公共政策的未来基本走向(公共政策应当是讲究公平的、公共政策应当追求民主化、公共政策应当实践科学化)。

名词解释

1、公共政策:

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2、公共政策主体:

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

3、公共政策主体能力:

是指政策主体能否成功地适应环境挑战及其程度。

4、决策权力:

是一种法律权力,是在一系列可能行动中做出选择的权力。

5、集权制:

是指权力集中于上级决策组织,上级组织包揽较多的决策事务,下级只能依照上级指令行事的决策机制。

6、分权制:

是指各级决策组织在各自管辖的范围内享有决策权,上级无权干预下级决策活动的决策体制。

7、公共政策监控系统:

是指有政策系统之外的人员和机构组成,对政策行为、政策方案的内容和执行,进行监督和控制的机构。

8、行动理论:

认为政策执行是指对某一项公共政策所要采取的广泛行动。

9、组织理论:

认为政策执行都需要组织,没有组织就没有执行。

10、因果理论:

(1)把政策决定看成是一种假设;

(2)把政策中的潜在因果假设分为两个因素:

贯彻影响力和技术能力。

11、管理理论:

认为主要负责政策执行的行政机构,不仅受其合法委任权的影响,还要受到与之相关的利益集团的影响及其他各种因素的影响。

12、交易理论:

认为政策执行是一个政治上讨价还价的过程。

13、系统理论:

认为政策执行过程是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输入、输出的过程。

14、演化理论:

认为在提出政策问题、制定政策目标等过程中,都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因此,政策制定是反复的形成、执行的演化过程。

15、公共政策评价:

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公共政策的效益、效率、效果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

16、正式评价:

指事先制定完整的评价方案,并严格按规定的程序和内容之行,并由确定的评价者进行的评价。

17、非正式评价:

指对评价者、评价形式、评价内容没有严格规定,对评价的最后结论也不作严格要求,人们根据自己重点掌握的情况对公共政策做出评价。

18、完全理性思维:

决策者认为可以搜集完整所有的决策因素,并且决策系统有足够的能力处理分析这些信息,因此可以选择一个最佳的决策方案。

19、经济合理性思维:

这一思维方式将决策者的注意力集中到经济可行性这个核心问题上。

20、渐进思维:

渐进思维公共决策者认为应当通过缓慢的进展和小心的改变实现,主张走一步看一步。

21、顺序决策思维:

决策者往往在取得新的认识和更为一致的意见后再过渡到下一阶段。

22、剧烈变革思维:

强调决策的迅速和彻底性,当系统的问题很多而且积重难返、盘根错节时,就可以运用这种思维方式进行决策。

23、头脑风暴法:

是一种专家会议法,是1948年由创造性思维专家奥斯本提出的。

它通过召集一定数量的专家一道开会研究,共同对某一问题做出集体判断。

24、德菲尔法:

是一种直觉预测技术。

是1948年由兰德公司发明的,以古希腊神话中的阿波罗神庙原址“德菲尔”命名。

25、系统:

指有两个以上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与外部环境发生联系的有机整体。

26、系统方法:

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一种方法。

27、系统分析:

是由美国兰德公司于20世纪40年代提出并使用的。

系统分析就是为政策主体选择一个行动方向,通过对情况的全面分析,对备选方案择优,为政策主体提供可靠的依据。

28、决策支持系统:

是指辅助决策工作的一种计算机系统,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科斯特和基恩于20世纪70年代首次提出的。

29、知识经济:

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是以知识资源为基础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以信息的生产和利用为核心,以人力资本为动力,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柱,以强大的系统化和高新化、高效化的科研体系为后盾,以追求知识价值的不断更新为目标的经济。

30、扁平式组织:

削减了许多内部层级,使自身结构变得相对简单,强调信息共享,重视横向联系和权力分散等。

31、公共政策体制:

指公共政策权力在政策主体之间进行分配所形成的权力格局和政策主体在政策过程中的活动程序。

32、公共政策案例:

是公共管理领域内某个管理问题或政策问题的描述和记录.

33、公共政策案例分析:

是指运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对公共政策案例进行辨析,是改进公共政策实践的一种研究方法。

34、公共问题:

是指那些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共同受其广泛影响,具有不可分性、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性社会问题。

35、公共利益:

是个人与其他社会成员所共享的资源与条件。

36、公共责任:

指社会成员对参与公共生活的使命感、责任心和自觉性,也指他们对其行为结果承担责任的程度。

问答题

1、简述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

(1)整体性。

公共政策要解决的问题是复杂的,总是与其它问题连结为一个整体,相互关联和影响。

整体功能除取决于自身的联系之外,还与政策环境密切相关。

(2)超前性。

尽管公共政策是针对现实问题提出的,但它们是对未来发展的一种安排与指南,因此具有预见性。

政策的超前性是建立在科学预测与对客观事物发展规律充分认识基础上的必然结果。

(3)层次性。

不同的政策间是相互联系的,有主次之分。

(4)多样性。

源于政策的“公共”特征,自然多样复杂。

(5)合法性。

在内容上,不能与宪法、法律相抵触,在程序上要严格守法。

2、简述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

所谓公共政策的功能,就是公共政策在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基本功能有:

(1)导向功能。

公共政策是针对社会利益关系中的矛盾提出的。

为解决某个政策问题,政府依据特定的目标,通过政策对人们的行为和事物的发展加以引导,使得政策具有导向性。

(2)调控功能。

调控功能是指政府运用政策,在对社会公共事务中出现的各种利益矛盾进行调解和控制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主要体现在调控社会各种利益关系,尤其是物质利益关系。

(3)分配功能。

每一项具体政策都有一个“谁受益”的问题,即把利益分配给谁。

3、试分析:

哪些人群容易从公共政策中获得利益?

在通常情况下,有三种利益群体和个人容易从公共政策中获得利益:

(1)与政府主观偏好一致或基本一致者。

政府愿意把公共利益分配给自己的拥护者。

(2)最能代表社会生产力发展方向者。

(3)普遍获益的社会多数者。

4、简述公共政策分析要素的基本内容。

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要素有:

政策问题、政策目标、政策方案、政策模型、政策资源、政策评价标准、政策效果、政策环境和政策信息。

(1)政策问题。

是从大量社会问题中筛选出来的,人们对它们所做出的判断是否准确,既取决于经验知识,还取决于伦理道德。

(2)政策目标。

政策分析的中心任务,是要确定解决问题的目标。

政策目标既不能朝令夕改,又要伴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具有应变能力。

(3)政策方案。

为实现某一目标需要拟定出一定数量的可行方案。

(4)政策模型。

模型是对研究对象和过程某一方面的本质属性所进行的一种抽象描述。

(5)政策资源。

在政策制定与实际执行中,都会消耗各种资源。

(6)政策评价标准。

整个政策过程都有待于建立合适的评价标准。

(7)政策效果。

衡量政策效果往往用效益和有效性表示。

成本和结果二者之间的差越大则说明政策效果的有效性越高。

(8)政策环境。

公共政策系统不仅包括政策主体和政策客体等多种要素,而且还包括外在环境。

(9)政策信息。

公共政策活动实际上是对政策信息进行搜索、传递、加工、使用、反馈的过程。

因此,要加强各种信息工作。

5、简述公共政策主体体系。

公共政策主体体系包括核心主体、主体和社会公众。

6、简述公共政策主体能力的内容。

(1)规制社会成员行为的能力。

公共政策在规范人们行为时,指出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什么是能够做的,什么是不能够做的。

(2)引导公众观念、行为的能力。

公共政策主体将哪些问题列入公共政策议程,直接决定了对公众观念和行为将产生什么样的引导。

随着人们受教育水平和程度的提高以及多元化价值观思潮的影响,公共政策主体引导人们观念、行为的能力就显得更困难、更具挑战性。

(3)调控各种利益关系的能力。

公共政策主体选择哪些问题制定政策,就决定了对哪些利益关系进行调控,这要求政策主体以大局为重,满足公众需求、平衡各种利益矛盾。

(4)公平分配社会资源的能力。

因为任何公共政策都必将取之于一些人而使另外一些人受益,所以社会中的个体都从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需求出发来对待公共政策。

“究竟把利益分配给谁、怎么分配、最佳分配是什么”就成为公平分配社会资源中的核心问题。

(5)公共政策体系内部的互动及整合能力。

在整个公共政策体系中,各子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的互动及整合能力也是公共政策的重要能力。

7、简述提升政策主体能力的必要性。

(1)公共政策主体能力不足。

主要是:

1)不能积极有效地引导公众的观念和行为;2)调控各种利益关系的能力不佳;3)缺乏公平分配社会资源的能力。

(2)公共政策主体能力现状不能满足日益增加和多样化的公众需求。

(3)入世新环境和经济全球化挑战公共政策主体能力。

经济全球化过程充满矛盾和问题,要求公共政策主体能力的提升。

发展中国家的公共政策主体必须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以社会公共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在更广阔的视野和更长远的利益上制定政策。

(4)知识经济要求公共政策主体能力的提升。

人类社会已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有赖于以智力资源的占有与分配为特征的知识经济的兴盛于发达。

8、简述提升政策主体能力的途径。

(1)公共政策主体转变政策理念。

1)视公众为伙伴;2)公共政策的出发点是解决公共问题、保证公共利益的最大化;3)支持、鼓励准政策主体的发展;4)要具有前瞻性,重点掌握政策主动权。

(2)改善和优化政策的外部环境。

1)提倡公共道德,强调公共责任,使社会逐渐形成良好的公共文化氛围;2)加强公共政策程序化、公开化的法制建设3)最大限度地吸纳公民参与,推进公共管理的社会化。

9、简述公共政策系统的构成。

公共政策系统由信息系统、智囊系统、决断系统及监控系统组成。

10、简述公共决策体制的类型。

(1)层级结构中的集权制与分权制。

集权制是指权力集中于上级决策组织,上级组织包揽较多的决策事务,下级只能依照上级指令行事的决策机制。

分权制是指各级决策组织在各自管辖的范围内享有决策权,上级无权干预下级决策活动的决策体制。

(2)个人决策模式和集体决策模式。

个人决策模式指决策权力属于单个决策主体所有,它包括个人专断式和个人负责制两种具体形式;集体决策模式指决策机构的全部成员拥有同等决策权力,共同决策和共同负责。

11、简述信息系统的职责。

信息系统的职责主要包括:

(1)有计划、有规律、经常性地收集、整理、分析和贮存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历史和现实的情况与数据,以保证公共政策能够及时获得适用、准确和充足的情报信息资料;

(2)有意识地收集、整理政策实施过程及结果等方面的情况、数据,并及时向决策者反馈;(3)研究分析政策执行结果中存在的问题,发现政策的偏差或失误,并及时向决策者反馈。

12、试论述西方国家政府在公共决策体制中的地位和作用。

政府作为国家的行政管理机关,是国家各项重要职能的直接体现者和执行者。

(1)中央政府:

1)实行总统制的国家。

总统即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权力很大;许多重要的政策都直接出自总统之手。

美国是典型的总统制国家,总统拥有行政权、军事权等权力。

为协助总统行使权力而设立的白宫办公厅、国家安全委员会、中央情报局等庞大的总统办公机构,大多数是咨询部门。

内阁各部下属的各个局,由常设的文官领导,他们凭借丰富的专业知识,在各种具体的实质性的政策制定中起到了主要规划者的作用。

2)实行议会制的国家。

议会内阁制的政府也重点掌握了巨大权力,但政府首脑的地位不如总统制下的政府首脑的地位突出。

议会作为国家的立法机构,是重大政策由议案到法案的必经之路。

(2)地方政府:

1)实行联邦制的国家。

作为联邦制国家,美国的地方政府在公共政策中享有很大的权力。

在立法权上,美国采取二元结构。

2)实行单一制的国家。

英国是实行单一制的国家,英国的中央政府拥有着全国的立法、行政等决策权力,各郡、区地方政府的权力来自中央政府。

13、试论述中国政府在公共决策体制中的地位和作用。

政府作为国家的行政管理机关,是国家各项重要职能的直接体现者和执行者。

1)中央政府:

国务院作为中央政府,享有宪法赋予的各种行政管理权力,统一领导全国行政事务。

我国政府在领导体制上实行的是首长负责制。

总理领导和主持国务院的日常工作。

国务院下属的各个部门在辅助国务院行使职权的同时,也独立行使一些重要的行政决策权力和领导权力。

2)地方政府:

我国地方政府在公共决策体制结构中处于一种特殊的地位。

它一方面要为贯彻中央政府的政策制定具体措施,还要根据自己的权限对所辖地域内的事务进行决策。

在我国,实行省、市、县、乡四个层级。

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方面,我国基本上采取的是单一制——集权型的结构形式。

14、试论述西方国家政党在公共决策中的作用。

多数西方国家都实行多党制,只有英、美等国家实行两党制。

西方国家的政党执掌政权,是通过选举争夺议会多数席位和国家元首、政府首脑的方式来实现的。

在选举活动中,各政党的竞选纲领或党的候选人发表的竞选演说反映了党的政策主张,表明了自己对各项社会重大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以迎合不同类型选民的要求,争取他们的选票,谋取选举的胜利。

在执掌政权之后,执政党一般不再单独制定政策,而是通过它所重点掌握的政府政策来体现党的意图,实现党所代表的社会利益。

在野的政党虽然未能参加政府,但他们通过在议会中的各种活动,通过对政府施加压力或制造障碍,使政府不得不或多或少地接受他们的主张,也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政府政策的制定活动。

党的权力集中在少数领导人和议会党团手中。

经过选举上台成为执政党之后,党的领袖作为国家和政府的领导人,基本上不再以党的名义活动。

15、试论述我国政党在公共决策中的作用。

现代国家的政治统治大都通过政党政治的途径来实现。

在我国,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在公共决策的权力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

首先体现在它对国家的政治领导上。

凡是涉及有关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则、基本路线、重大方针和各个领域的重要决策,都是首先由党制定和提出的。

为保证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能够切实通过法定程序变成国家意志并得到贯彻执行,党还决定和影响了各级政权机关的人事任免,推举共产党员执掌国家各级机关的重要权力,以实现组织上的领导。

为了保证党的领导作用的视线,党还自上而下地建立了统一、严密的组织体系。

党的组织体系包括中央、地方和基层三个层次。

我国实行的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6、试论述西方国家利益团体对公共决策的影响。

(1)通过对竞选的政党提供支持或撤销支持等手段对其政策纲领施加影响;

(2)通过院外活动对议员施加压力,使议会通过对其有利的政策法案,阻挠通过对其不利的法案;(3)密切与政府重要行政机关的联系,影响政府有关社会福利、军事、援外等方面的具体政策,为自己的经济利益服务;(4)通过资助等方式支持各种政策研究和咨询机构的工作,以影响政府的政策。

17、试论述我国各种群众组织和人民团体对公共决策的影响。

中国公共决策的参与团体包括:

1)职业团体;2)群众团体;3)工作团体。

我国的群众团体,除了要维护它们所代表的那部分群众的具体利益之外,还要接受共产党的领导,发挥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

工、青、妇群众组织还通过建立自己的全国、地方和基层组织,把工作触角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基层,在不同的决策层次上参政议政。

由于传统的全能政治的影响,中国社会组织的发育是不太成熟的。

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以及多元化利益格局的出现,各种利益团体也将进一步形成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力量,并将对公共决策产生日益重要的影响。

18、大众传播媒介对决策问题提出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缩短了公众议程的时间。

(2)缩短了正式议程的时间。

(3)扩大了决策问题提出的数量。

19、决策方案应该包括哪些内容?

(1)方案执行的必要说明。

(2)解决决策问题的基本措施。

(3)明确决策方案对应的阶段。

(4)决策方案性质的界定。

(5)方案所需的各种调节的要求。

20、决策方案评估的标准是什么?

(1)效益标准。

收益越大,效益就越好。

(2)方案协调性标准。

用以评估方案涉及的各种人力、财力、物力、时间、信息等资源,一定要做到有机整合程度。

(3)方案的适应性标准。

一项好的决策方案,应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性。

(4)决策方案力度标准。

力度要合适。

21、追踪决策具体有哪些特征?

(1)回溯分析。

是对原有决策的产生机制与产生的环境进行客观分析,找出失误产生的环节和原因,使追踪决策建立在现实的正确的基础之上。

(2)非零起点。

它的决策不是原决策的重复,而是对原决策的修正补充。

(3)双重优化。

第一,要优于原有的决策方案;第二,是在诸多的方案中进一步选优。

(4)心理效应。

要充分考虑到改变原有决策时,各方面人员的心

理变化。

22、举例说明浴盆模型。

依据可靠性理论分析,在政策方案的执行过程中“失效”表现在早期失效、偶然失效和耗损失效三个阶段。

这种政策失效率的变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