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人教版选修1专题本明治维新B卷单元测试.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997644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05.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人教版选修1专题本明治维新B卷单元测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学年人教版选修1专题本明治维新B卷单元测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学年人教版选修1专题本明治维新B卷单元测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学年人教版选修1专题本明治维新B卷单元测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学年人教版选修1专题本明治维新B卷单元测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人教版选修1专题本明治维新B卷单元测试.docx

《学年人教版选修1专题本明治维新B卷单元测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人教版选修1专题本明治维新B卷单元测试.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人教版选修1专题本明治维新B卷单元测试.docx

学年人教版选修1专题本明治维新B卷单元测试

2017-2018学年人教版选修1:

专题08日本明治维新(B卷)-单元测试

1、选择题(每题3分,共20题,满分60分

1.明治维新时期,日本设立了议会,下列相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日本议会

A.议会由贵族院和众议院组成

B.贵族院议员有一定的身份限制

C.众议院议员都通过选举产生

D.议会享有最高的法律解释权力

【答案】D

【解析】日本宪法的最高解释权属于天皇,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A、B和C均正确。

2.下列各项,与日本“自由民权运动”的主张或要求不相符的是

A.制定民主宪法

B.以普鲁士宪法为蓝本制定宪法

C.废除不平等条约

D.“自由经营”资本主义工商业

【答案】B

3.“三千年来独立不羁之大日本,一旦受人羁缚,有血性者岂能忍视之乎?

”吉田松阴这段话表明。

A.幕府统治阻碍了社会进步

B.天皇专制阻碍了日本发展

C.美国叩关唤醒了民族意识

D.封建藩国林立成为了束缚

【答案】C

【解析】材料中的关键词“独立不受羁绊”“受人羁缚”“岂能忍视”等,可知美国的叩关打开了日本的国门,使日本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唤醒了日本的民族意识。

故选C。

ABD与材料无关,排除。

4.1854年3月11日,一支由外国人率领的舰队来到日本,日本答应签订了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

这支舰队属于。

A.美国

B.德国

C.俄国

D.法国

【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了美国人佩里叩关,打开了日本大门。

故排除BCD,选A。

5.19世纪中期,日本出现了经营手工工场的富裕农民和商人,这种现象表明。

A.日本封建统治基础进一步扩大

B.日本封建领主经济已经瓦解

C.日本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形成

D.日本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

【答案】C

6.德川幕府实行封建等级制度的根本目的是。

A.区分四个阶层

B.便于管理、剥削

C.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D.有利于控制人口

【答案】C

【解析】图片信息“天皇、将军、大名、武士”都属于统治阶级,农、工、商处于社会最底层。

依据题干限制词“根本目的”可知,德川幕府实行封建等级制度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秩序,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故排除ABD,选C。

7.直到19世纪上半期,东亚的中国和日本依然在奉行闭关锁国政策,这一政策的含义是。

A.禁绝一切对外贸易

B.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C.一概排斥西方事物

D.封锁边界固守边疆

【答案】B

8.观察下图,通过图中人物的装束和姓氏,他最有可能是。

A.日本天皇

B.幕府将军

C.著名武士

D.普通农民

【答案】B

【解析】在日本古代,普通农民是没有姓氏的,排除D;17世纪初,德川家族开始统治日本,故排除AC,选B。

9.17世纪初,日本开始了德川幕府的统治时期。

这一时期。

A.天皇掌握了日本实权

B.武士构成幕府的统治基础

C.打破了身份等级制度

D.政府格外重视工商业发展

【答案】B

【解析】17世纪初,日本开始了德川幕府的统治时期,天皇只是名义的最高统治者,幕府掌握了日本实权,排除A;武士构成幕府的统治基础,故选B;当时日本等级森严,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不重视工商业发展,排行CD。

10.日本名人久坂玄瑞对“尊王攘夷”曾这样说道:

“诸侯终不足恃,公卿亦不足恃……除草莽志士纠合举义之外,别无他策。

”材料中的“草莽志士”主要是指

A.中下级武士

B.大名和武士

C.广大民众

D.上级武士

【答案】A

11.下列关于“尊王攘夷”运动说法不正确的是

A.运动有较为广泛的基础

B.斗争矛头指向外国侵略者和封建幕府

C.获得京都朝廷的支持

D.在民众中有较强的号召力

【答案】C

【解析】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

“尊王攘夷”要求尊奉天皇,赶走外国侵略者。

但获得幕府将军的同情支持而成功与史实不符,故选C。

ABD符合所学,排除。

12.19世纪60年代,日本一些中下级武士以“尊王攘夷”为口号,走上了日本政治舞台。

“尊王攘夷”口号出现的主要背景不包括

A.外国侵略导致民族危机加深

B.幕府统治极端腐朽和无能

C.中下级武士经济处境不断恶化

D.中下级武士掌握了较强的武装力量

【答案】D

【解析】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

“尊王攘夷”运动没有明确提出推翻幕府统治的要求,以刺杀和袭击为主要手段,故D表述错误。

A是国际背景,排除,BC是国内背景,均符合所学,排除。

13.凯末尔在社会经济领域推行国家主义,即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集中力量办大事,将资金集中用于工业化建设。

与土耳其在经济领域改革有类似方式的国家还有()

①美国②日本③前苏联④中国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③④

【答案】A

14.印度的土兵和日本的中下级武士都曾是统治集团的支柱,后来分别成为反英和倒幕的力量,其相同的原因是(  )

A.宗教信仰遭到无理践踏B.经济状况恶化,生活困窘

C.要求改变政治上无权的处境D.不堪忍受上级奴役而斗争

【答案】B

【解析】宗教信仰遭到无理践踏,只符合印度土兵反英的原因,故A错误;印度的土兵和日本的中下级武士都因为经济状况恶化,生活困窘,而成为反英和倒幕的力量,故B正确;日本的中下级武士要求改变政治上无权的处境,故C错误;印度土兵不堪忍受上级奴役而斗争,故D错误。

故选B。

点睛:

本题解题的前提条件是熟练掌握印度反英和日本倒幕运动的相关史实,尤其注意两者的背景原因,再紧扣材料关键词“印度的土兵和日本的中下级武士……相同原因”,即可结合所学知识从两者共同点出发,得出正确答案。

15.这场战争把日本从腐朽落后的幕府封建统治下解放出来,为日本建立统一的近代国家奠定基础。

从此,一个新生的日本帝国,开始出现在亚洲的东部。

这场战争指的是

A.鸟羽、伏见战役

B.戊辰战争

C.大政奉还

D.倒幕运动

【答案】B

【解析】1869年,历时一年半的戊辰战争,以德川幕府及其残余势力的彻底失败、新政府的胜利而告终,这场内战把日本从腐朽落后的幕府封建统治下解放出来,为日本建立统一的近代国家奠定基础,故选B。

A是戊辰战争中的一个战役,故不符合题意;C是在戊辰战争之前,属于其背景,故排除C;戊辰战争是倒幕运动的继续和发展,故也不符合题意,排除D。

16.1868年(农历戊辰年)1月1日,德川幕府发出《讨萨表》,以清君侧为名向倒幕派宣战,戊辰战争爆发,关于该战争爆发背景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德川幕府的统治形式上结束

B.幕府依然拥有庞大的领地和人数众多的军队

C.对外德川幕府不代表国家

D.幕府实际上仍然控制着国家政权

【答案】C

17.19世纪后期,日本农民高唱这样一首歌:

“长州进京,还不好吗?

长州与萨摩,还不好吗?

总算响起了黎明的钟声……”这首歌出现的背景应当是

A.日本门户打开了

B.改革时代到来了

C.民主政治建立了

D.扩张战争开始了

【答案】B

【解析】“长州进京”“响起了黎明的钟声”意味着倒幕派所支持的明治政府的改革就要开始了,是一种对改革期待的歌,故选B;ACD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18.尊王攘夷运动演变为倒幕运动的直接原因是

A.民族危机的加深

B.高杉晋作等人认识转变

C.农民起义和市民暴动风起云涌

D.“大政奉还”的骗局被揭穿

【答案】B

【解析】1863年6月,幕府被迫宣布“攘夷”,随之发生了美、法军舰进攻下关,英国舰队进攻萨摩藩的事件,这使得长州藩尊王攘夷派领袖高杉晋作等人的态度发生了变化,提出“开港讨幕”的战略,决定不再提“攘夷”,转向武装倒幕,并与萨摩藩结成秘密军事同盟,由此发展为武装倒幕运动,故选B。

A是根本原因,故排除;C是促成大政奉还的原因,D是促成因素但不是直接原因,故排除CD。

19.幕府本指将领的军帐,但在日本的特殊状况下,演变成一种特有国情的政治体制。

日本幕府统治在形式上结束的标志是

A.明治政府的维新

B.倒幕运动的胜利

C.“大政奉还”

D.戊辰战争的胜利

【答案】C

【解析】大政奉还发生于1867年10月,第15代将军德川庆喜把政权还给了天皇,标志着持续260多年的德川幕府统治形式上结束,故选C。

ABD均在大政奉还之后,故不符合题意。

点睛:

新课程的课标要求中,关于历史史实是最需要学生通过记忆来掌握的,其他的诸如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意义、影响和经验教训、启示之类的东西都离不开史实,而这些东西都是史实推论或者概括总结得出的,所以在新课标的要求之下,识记的任务只有史实,结论性的东西都不用死记硬背了,等于减轻了考生的记忆负担,但是需要明确的是,历史学科其他能力的要求在新课标下等于提高了,需要考生提高到一定程度才可以从容应对高考。

同时,即使是识记的知识,也不会考查直接的死记硬背,而是考查在新情境下能否灵活运用。

这一题考查的是基本的记忆能力,只要考生准确记住就可以得分。

20.当日本幕府统治陷入危机,而又出现了西方侵略的时候,尊王论和排外论相结合,形成了“尊王攘夷”的思潮。

“尊王攘夷”运动在政治上主张

A.协助幕府抵制外国侵略

B.推翻幕府统治,还政天皇

C.尊崇天皇,抵御外国侵略

D.推翻封建统治,建立资本主义国家

【答案】C

点睛:

概念学习和理解是历史考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有些题目就是在偷换概念,考生如果不是很熟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很难做对,在考题选项设计中的偷换概念中导致理解失误而丢分。

还有的题涉及的是几个概念的区分和准确理解,只有把握每个概念的具体含义才可以,这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就深入理解才能做对。

日本明治维新过程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如“大政奉还”、“尊王攘夷”、“戊辰战争”、幕府、倒幕派等,只有深入理解了这些概念,才可以真正理解明治维新的意义和重要价值。

2、非选择题(第21题20分,22题20分,满分40分)

2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对于如何提拔人才、选取人才,王安不提出了“教之、养之、取之、任之”的系统人才观。

(其中的》“养之”,即优待和载培人才。

“饶之以财,约之以礼,或之以法”。

……“任之”,即任用人才。

任用之道,关键是任人唯贤,任人唯才、任人唯德。

——武玉环《王安石变法失败错在用人》

材料二:

1863年6月18日,亚历山大二世批准了国务会议提文的《大学幸程》,取消了教育部督学对大学的种种干预,恢复了1835年被尼古拉一世取消的大学自治。

……1864年6月14日,就布了《关于初等国民学校条例》,其中规定允许社会团体和私人创办小学。

……1864年11月19日,颁布了《中学章程》。

根据这个章程,中学分为古典中学和实用中学(重点学习教学与自热科学)两类。

——刘祖熙《改革与革命》

材料三:

1872年9月,文部省颁布技育改革法令……《学制》改变了德川时代以儒学为主的教育内容,转而重视科学技术校育。

《关于奖励学业的告谕》,宣扬学问是立身之本,并批判了以往教育的误区:

“认为学术系士人以上之事,至于农工商以及妇女则置之度外,不知学问为何物”。

大力提倡教育机会均等,“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

——措浙江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编著《新编日本通史》

(1)据材料一,分别概括“养之”和“任之”的特点实施这一措施的目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亚历山大二世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

(3)据材料三,指出日本教育改革在内容和对象方面的变化。

(4)练上所述,谈谈你对教育与改革关系的认识。

【答案】

(1)特点:

“养之”既鼓励(或优待)又约束。

“任之”既强调才又强调德。

目的:

为变法培养人才、制造舆论。

(2)内容:

扩大大学自主权;鼓励社会与私人办学;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

(3)变化:

内容方面:

由儒家经典到科学技术。

对象方面:

由“士人教育”到国民教育。

(4)改革推动教育,教育服务改革。

【解析】

(1)据材料“饶之以财,约之以礼,或之以法”即可得出养之的特点;据材料“任用之道,关键是任人唯贤,任人唯才、任人唯德。

”即可得出“任之”的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重视人才的选拔旨在为变法培养人才。

22.【上重大改革回眸】

古今中外有许多涉及教育方面的改革,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宋神宗熙宁、元丰年间公元1068—1085年),王安石创立大学三舍法,将太学分为外、内、上三等,初入学为外舍生……经年考月试便能逐渐升为上舍生;上舍生毕业成绩优等的可以免试授官,中等的参加殿试,下等的经吏部考试再经殷试后也可授官,从而使学校教育与仕进的结合更加紧密,

一一张创新《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1863年6月18日,亚历山大二世批准了国务会议提交的《大学章程》,取消了教育部督学对大学的种种干预,恢复了1835年被尼古拉一世取消的大学自治。

……1864年6月14日,颁布了《关于初等国民学校条例》,其中规定允许社会团体和私人创办小学。

……1864年11月19日,颁布了《中学章程>。

根据这个章程,中学分为古典中学和实用中学(重点学习数学与自然科学)两类。

一一刘祖熙《改革与革命》

材料三维新伊始,先破陋习,特广求知识于世界之卓见,一时取西洋之长,虽奏耳目一新之效,其流弊为轻仁义忠孝,徒以洋风是竞,恐终将招至不明君臣父子之大义亦不可测。

此非我邦教学之本意也。

是故自今而后,应基于祖宗训典,专一阐明仁义忠孝,道德之学主述孔子。

一一《教育大旨》(日本文部省,1879年)

完成下列要求:

(1)材料一反映了王安石变法的哪一项措施?

这一措施有什么特点?

(2)据材料二,概括亚历山大二世改革教育涉及哪些领域?

(3)根据材料三,概括日本教育改革的特点。

(4)综上所述,谈谈你对教育改革的认识。

【答案】

(1)措施:

整顿太学。

特点:

教育与仕进相结合

(2)领域:

办学管理机制:

办学机制:

教学内容。

(3)特点:

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与培养忠孝思想相结合。

(4)认识:

教育要与现实相结合:

教育改革要与国情相结合,教育要培养实用人才。

(3)特点:

根据“一时取西洋之长,虽奏耳目一新之效,其流弊为轻仁义忠孝”得出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与培养忠孝思想相结合。

(4)认识:

可从教育要与现实相结合,教育改革要与因情相结合,教育要培养实用人才等角度分析回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