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花的古诗词赏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8996383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花的古诗词赏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关于花的古诗词赏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关于花的古诗词赏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关于花的古诗词赏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关于花的古诗词赏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花的古诗词赏析.docx

《关于花的古诗词赏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花的古诗词赏析.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花的古诗词赏析.docx

关于花的古诗词赏析

精选关于花的古诗词赏析

精选关于花的古诗词赏析一

《大林寺桃花》

唐代: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赏析

该诗只有短短的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好像没有什么浅显、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季节绝晚”、“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一番纪述和描写。

但细读之,就会发觉这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却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是写诗人登山时已届孟夏,正属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

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片始盛的桃花。

从紧跟后面的“长恨春归无觅处”一句可以得知,诗人在登临之前,就曾为春光的匆忙不驻而怨恨,而愤怒,而绝望。

因此当这始所未料的一片春景冲入眼帘时,该是使人感到多么的惊异和欣喜。

诗中第一句的“芳菲尽”,与其次句的“始盛开”,是在比照中遥相照应的。

它们字面上是纪事写景,实际上也是在写感情和思绪上的跳动——由一种愁绪满怀的叹逝之情,突变到惊异、欣喜,以至心花怒放。

而且在首句开头,诗人着意用了“人间”二字,这意味着这一奇遇、这一胜景,给诗人带来一种特别的感受,即仿佛从人间的现实世界,突然步入到一个什么仙境,置身于非人间的另一世界。

正是在这一感受的触发下,诗人想象的翅膀飞腾起来了。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诗人想到,自己曾由于惜春、恋春,以至怨恨春去的无情,但谁知却是错怪了春,原来春并未归去,只不过像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样,偷偷地躲到这块地方来罢了。

这首诗中,既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写得详细可感,形象漂亮;而且还把春光拟人化,把春光写得仿佛真是有脚似的,可以转来躲去。

不,岂只是有脚而已,看它简直还具有顽皮惹人的性格呢。

在这首短诗中,自然界的春光被描写得是如此的生动详细,天真得意,活敏捷现,假如没有对春的无限留恋、喜爱,没有诗人的一片童心,是写不出来的。

这首小诗的佳处,正在立意新奇,构思灵活,而戏语雅趣,又复启人神思,惹人宠爱,可谓唐人绝句小诗中的又一珍品。

诗人写这首小诗时,是在江州司马的任上。

唐贞元年间进士出身的白居易,曾授秘书省校书郎,再官至左拾遗,可谓春风得意。

谁知几年京官生涯中,因其直谏不讳,冒犯了权贵,受朝廷排斥,被贬为江州司马。

身为江州司马的白居易,在琵琶行一诗中,曾面对琵琶女产生“同是天际沦落人”的沧桑感慨。

这种沧桑的感慨,或许自然地融入这首小诗的意境,使《大林寺桃花》纪游诗,蒙上了逆旅沧桑的隐喻颜色。

精选关于花的古诗词赏析二

《寒菊/画菊》

宋代:

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赏析

这首咏物诗,以寒菊象征忠于故国决不向新朝俯首的凛然气节。

诗中句句扣紧寒菊的自然物性来写,妙在这些自然物性又到处关合、示意出诗人的情怀。

“抱香”,喻指自己高洁的民族情操,“北风”,双关语,示意北方来的蒙古统治者。

全诗写得壮烈激扬,掷地有声。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这句主要意思百花在春光明媚的季节盛开,独有菊花直立在凌厉的风霜之中,不与百花争妍斗艳。

郑接着,诗人又写百花已经凋零,只有菊花立于疏篱旁,意趣无穷。

这里的“趣”,既指菊花的傲风拒霜、独放光华的自然之趣,也是画家融入菊花形象中的高洁坚贞、真淳得意的主观之趣。

诗句融入了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此中有真意”的意趣。

范成大在《范村菊谱序》里提到“以菊比君子”的说法,云:

岁华晼晚,草木变衰,乃独晔然秀发,傲睨风露,此幽人逸士之操。

”范成大序文与郑思肖诗句的题旨是一样的,范文可以帮忙我们领悟郑思肖诗歌意象的深刻内蕴。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这两句诗意深转一层。

菊花盛开后,在枝头渐渐枯萎,花瓣并不凋谢落地,故云“枝头抱香死”。

北风在南宋文学家的笔下象喻来自北方的贵族统治集团的侵扰。

“枝头抱香死”比“抱香枝上老”更为痛切悲壮,且语气磅礴誓无反顾。

“何曾吹落北风中”和“不随黄叶舞秋风”相较,前者质询,语气坚决;后者陈述,一个“舞”字带来了些许佻达的情调,与主题略显游离。

更重要的是,前者点出“北风”,清楚指向起于北方的蒙古汗国,抵抗之情,跃然纸上。

诗句用隐喻手法,是说宁可为坚持气节而死去,不愿屈服于蒙元统治集团,表现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凛然正气,真诚地剖白了诗人自己的至死不渝的崇高民族气节。

这首诗的重点是托物言志,不在于发挥画理,因此具有咏物诗的特征。

全诗写菊花之形貌,得菊花之神理,又能超乎其上,在充分表现菊花自然属性的同时,摅写了郑思肖的爱国情操,既表现出菊花的自然美,菊画的绘画美,又表现了画家兼诗人的人格美,使菊花形象的自然性与社会性得到和谐的统一,这首题画诗也便有了崇高的审美体验和深睿的哲理含蕴,使读者从中获得美感愉悦和生活启迪。

精选关于花的古诗词赏析三

《海棠》

宋代:

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赏析

首句是起。

诗人写道:

“东风袅袅泛崇光。

”“东风”即春风。

“袅袅”形容烟气缭绕升腾。

“东风袅袅”这里形容春风的吹拂之态。

化用了《楚辞·九歌·湘夫人》中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秋风吹来啊阵阵凉爽,洞庭起浪啊落叶飘扬).之句,属于用典中的“语典”。

“泛”即充满。

“崇光”是指正在增长的春光。

“崇”推崇,引申为“增长”。

其中,诗人在此用一“泛”字,活化出了春意浓浓的景象,也为海棠的盛开营造气氛。

次句是承句。

诗人写道:

“香雾空蒙月转廊。

”这一句侧写海棠。

“香雾”指的是氤氲的雾气中的海棠花香。

“空蒙”即细雨(烟雾)迷茫的样子。

南朝齐谢眺《观朝雨》中写道:

“空蒙如薄雾,散漫似轻埃。

”唐代杜甫的《渼陂西南台》中写道:

“仿像识鲛人,空蒙辨鱼艇。

”宋代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中: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这里,“香雾空蒙”描写了海棠阵阵暗香,在氤氲的雾气中充满开来的景象。

诗人从嗅觉的角度来写,香飘四溢,不但扩大了诗歌的空间,也提高诗歌的审美境地。

“月转廊”即月亮已转过回廊那边去了,照不到这海棠花。

其中的“转”字,不但说明了月光动态性,给诗歌增加空间感,也示意夜已深而人难以入眠的孤独之感。

后两句写爱花心事。

第三句转句。

诗人首先写道:

“只恐夜深花睡去。

”这一句紧承其次句而转,担忧“夜深花睡去”。

这一句是全诗的关键句,是从上面描写环境进入到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中,表现了赏花者的心态。

上面写“月转廊”,月光再也照不到海棠了。

其中,一个“只”,可以说虚词表意,深化了爱花人的痴情。

一个“恐”字,不但强调了诗人对海棠的痴情,更示意了自己的孤寂、冷清。

最终是合句。

诗人接着写道:

“故烧高烛照红妆。

”这一句将爱花的感情提升到一个极点。

“故”即所以之意,含有“特意而为”之意。

同时,这一句运用了唐玄宗以杨贵妃醉貌为“海棠睡未足”的典故。

据宋释惠洪在《冷斋夜话》中记载,唐明皇登沉香亭,召太真妃,于时卯醉未醒,命高力士使侍儿扶掖而至。

妃子醉颜残妆,鬓乱钗横,不能再拜。

明皇笑日:

“岂妃子醉,直海棠睡未足耳!

”这里,“红妆”外表指海棠,实则诗人在此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说明了自己对心上人的思念。

可以说,诗人以花喻人,不但含蓄,而且给人以审美想象。

“烧高烛”遥承上文的“月转廊”,这是一处精彩的比照,月光好像也太妒忌于这怒放的海棠的鲜艳了,那般薄情寡恩,竟然不愿给她一方呈现姿色的舞台。

于是用高烧的红烛,为她驱除这长夜的黑暗。

此处模糊可见诗人的侠义与厚道。

“照红妆”照应前句的“花睡去”三字,极写海棠的娇艳妩媚。

“烧”“照”两字外表上都写对花的宠爱与呵护,其实也不禁流露出些许贬居生活的郁郁寡欢。

他想在“玩物”(赏花)中获得对苦痛的超脱,哪怕这只是片刻的超脱也好。

虽然花儿盛开了,就向衰败迈进了一步,尽管高蹈的精神之花究竟远离了现实的土壤,但他想过这种我行我素、得意其乐的生活的乐观心态,没有谁可以阻止。

全诗语言浅近而情意深永。

写此诗时,诗人虽已过不惑之年,但此诗却没有给人以颓唐、萎靡之气,从“东风”“崇光”“香雾”“高烛”“红妆”这些明媚的意象中清楚可以感受到诗人的达观、潇洒的胸襟。

精选关于花的古诗词赏析四

《赏牡丹》

唐代:

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季节动京城。

赏析

此诗乃赞颂牡丹之作,其赞颂之手法,乃用抑彼扬此的反衬之法。

诗人没有从正面描写牡丹的姿色,而是从侧面来写牡丹。

诗一开头先评赏芍药和芙蕖。

芍药与芙蕖本是为人所宠爱的花卉,然而诗人赞颂牡丹,乃用“芍药妖无格”和“芙蕖净少情”以衬托牡丹之高标格和富于情韵之美。

“芍药”,原来同样是一种具有欣赏价值的花卉,但据说到了唐代武则天以后,“牡丹始盛而芍药之艳衰”(王禹傅《芍药诗序》)。

以至有人将牡丹比为“花王”,把芍药比作“近侍”。

此处,刘禹锡也怀着主观感情,把芍药说成虽妩媚但风格不高。

“芙蕖”,是在诗文中常以清高干净的面目消失的花卉,但刘禹锡也许由于她亭亭玉立于池面之中,令人只可远观而不行近玩的原因,说她纯净而寡情。

这里示意了牡丹兼具妖、净、格、情四种资质,可谓花中之最美者。

这首诗原来是《赏牡丹》,可落笔却不先说牡丹,而先对芍药和芙蕖进展评赏。

首句写芍药,这种同样具有欣赏价值的花儿,较之牡丹更早为人们所宠爱。

《诗经》就写到过周朝郑国的男女以芍药相赠的欢快场面,而同时期却不见有关牡丹的记载。

所以宋代韩琦在《北第同赏芍药》中写道:

“郑诗已取相酬赠,不见诸经载牡丹。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习俗也在不断地变化。

到了唐代武则天执政以后,“牡丹始盛而芍药之艳衰”,以至于有人将牡丹比为君王,把芍药比作近侍。

芍药地位的下降,刘禹锡认为其风格不高,所以说芍药虽妩媚而无格。

芙蕖,即荷花,这是自屈原以来在诗文中常常以清高干净面目消失的花。

也许由于它亭亭玉立于池塘水面之上,令人只可远观而不行近玩的原因吧,刘禹锡觉得它虽纯净却寡情。

至此前两句已经分别对两种可与牡丹并肩的花儿进展了评赏:

芍药的种植历史悠久,也曾受到人们的宠爱,但却“妖冶无格”;荷花也确实堪称花中君子,清高干净,但却艳丽寡情。

至此为后两句推出心中的最爱,可谓做足了铺垫,唯有期盼着心中的“花王”盛大登场了。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季节动京城。

”“国色”,旧指一国中最美的女子。

这里用来比方牡丹,便将牡丹的超群姿色表现了出来。

“真”字虽是副词,却加强了语气;“唯有”是一种不二的选择,增加了评赏的重量,照顾了上面两句,包含着之所以作出如此不二的选择,是经过了仔细比拟,确认了“非此莫属”的地位的意思。

在这样的美妙评价和高度概括之后,再以“花开季节动京城”作结尾,既反映了京城人赏花倾城而动的习俗,又从侧面衬托了牡丹花的迷人魅力:

正是由于它具有令人倾慕的“国色”,才使得“花开季节”京城轰动,人们奔跑相告,争先赏玩。

这短短四句诗,写了三种名花,而其中又深含了诗人丰富的审美思想。

诗人没有遗忘对芍药与荷花美妙一面的赞誉,却又突出了牡丹的姿色,令人玩味无穷。

作为花木,原来无所谓风格高低和感情的多寡,但诗人用拟人化和衬托的手法,奇妙生动地把自然美变成了艺术美,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精选关于花的古诗词赏析五

《紫薇花》

唐代:

杜牧

晓迎秋露一枝新,不占园中最上春。

桃李无言又何在,向风偏笑艳阳人。

赏析

紫薇夏季开花,开谢相续,花期长达三、四月之久。

杜牧这首诗即围绕紫薇花花期长的特点着笔,赞美紫薇花不争春的谦逊品行。

“晓迎秋露一枝新”,首句写紫薇花开花季节时令。

秋天的早晨,紫薇花迎着秋天的寒露开出一枝枝新奇的花朵。

一个“迎”字,给予紫薇花以人的精神,它不怕秋寒,迎着寒露开放,为人间装饰秋天的风光。

“不占园中最上春”,春天季节,百花盛开,争奇斗艳,而紫薇花不与百花争春,它夏季开花,始终开到秋末。

诗人在这里赞美紫薇花不与百花争春的谦逊品行。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出自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意谓桃花李花开得艳丽靓丽,引得人人们纷纷前来欣赏,以致树下踩出了小路。

杜牧在这首中用此典故,却一反其念,以桃花李花来反衬紫薇花的美和开花时间之长,极有新意。

诗人虽写紫薇但在此诗中一字不提紫薇,使读者在惊异之中,享受到紫薇的漂亮的质感。

现在秋天到了,秋风萧瑟,无言的桃花、李花,不知今在何处,只有紫薇花向着严寒的秋风,笑对那些争着在艳阳春天开放的花朵了。

诗人寄情于物,在赞美紫薇花的谦逊品行时,也赞美了具有谦逊美德的人。

诗人虽写紫薇但在此诗中一字不提紫薇,使读者在惊异之中,享受到紫薇的漂亮的质感。

充分感觉到紫薇不与群花争春,淡雅高洁的风骨和一枝独秀的品行。

所谓“反常”必需以“合道”为前题,方能构成奇趣。

这首被人们誉为咏紫薇诗中的佳作,由于设想入奇,扩大了诗的张力和戏剧效果,使人玩味不已。

精选关于花的古诗词赏析六

《荷花》

唐代:

李商隐

都无色可并,不奈此香何。

瑶席乘凉设,金羁落晚过。

回衾灯照绮,渡袜水沾罗。

预想前秋别,离居梦棹歌。

赏析

这是一首咏荷诗,表达了诗人对美妙事物的怜惜之情。

呈现出诗人的婚前大胆追求阶段内心美的期盼与欢会时的情景。

“都无色可并,不奈此香何。

”诗一开头便极言荷花之芙,先说它的色,后写它的香。

就其色而言,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十亩方塘,田田绿盖。

颜色纯洁,姿势婷婷,摇曳在清风之中,那种清爽明媚之美和那红绿相映所产生的美的确是无与伦比的。

其色如此,其香也独具一格,英特点是“香远益清”(周敦颐《爱莲说》)。

这既“远”又“清”的芳香在群芳之中确实是少见的,所以,从颜色和香气上看,荷花的确不同一般的凡花俗卉。

难怪诗人赞叹它“无色可并”,无香可比,深深地沉迷上它,实际上这是诗人为爱侣的美色而醉心。

瑶席乘凉设,金羁落晚过。

”前一句是在月下欣赏,后一句是在夕阳下欣赏。

调整后的语序是:

“金羁落晚过,瑶席乘凉设。

”夕阳下的荷花自有一番风韵,那艳丽的花朵衬着碧绿的荷叶,本已娇媚特别,这时它上面又洒上了夕阳的金辉,带上了“金羁”。

就更加艳丽绚丽、光荣照人了!

而月下的荷花,那种朦模糊胧的美也是令人心醉的,淡淡的夜色。

皎皎的月光。

这是荷花的衬景。

缓缓的清风,摇动着花朵花叶,又给这奇异的画面增加了动感。

此时的荷花娇美轻快,摇曳多姿,仿佛月中的仙子,款款移步于琼楼玉宇之中,与特有的环境,特有的气氛交错共融,产生梦幻一样的关,这两句的实际内容是诗人从黄昏到黑夜约会情人,面对爱侣时的情形。

诗人同时写的《曲池》一诗有“日下繁香不自持,月中流艳与谁期”的诗句,写的就是这种状况。

五、六两句“回衾灯照绮,渡袜水沾罗”也是描写与爱侣的欢会。

前四句主要是托物寓意,用的是曲笔,写得比拟“隐晦”,而这两句近于写实,比拟明显。

前一句侧重于场面描写:

又点亮了灯,光明的灯光照着锦被。

由这场景可知两人的感情到达何种地步了。

后一句重在写人,交待得非常清晰:

女方是渡水而来,罗袜已经被水打湿了,表现出女子的痴情,也表现出诗人的细心。

最终两句“预想前秋别,离居梦棹歌”是叹别。

“前秋”是秋前之意,由于前面是“预想”.固然不会是过去时而是将来时。

“棹歌”一句是用典。

《南史·羊侃列传》记载羊侃“善音律,自造采莲棹歌两曲,甚有新致,”此外“梦棹歌”即“梦采莲”之意,也即幻想再次相见的意思。

“莲”,是“怜”的谐音,“采莲”(怜)意为求欢。

这一联中的第一句,推开了一步:

诗人此时原来是和情人欢会。

鱼水相得,可是却又突然间发愁了。

愁什么?

原来他想到在秋天到来之前就要与恋人分别了。

于是便预想起别后的状况:

天各一方,不易相见,只能是“梦棹歌”,即只能在梦中相见了。

相见之时想到离别。

心中犯难;离别之后,又难相见,更令人难以忍受。

实在是“相见时难别亦难”(《无题》)啊!

这推开一步的预想,从侧面透露出两人感情的深度,所以,当诗人的这位爱侣后来亡故之后,他故地重游之时。

眼见凤去楼空,抚令追昔,无限凄楚: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暮秋独游曲江》)。

在那荷叶初生的春天我与你相遇,并从今增加了离愁别恨,而今你像枯荷一样谢世了,只留给我一片凄凉。

只要我身在人世,对你的情意就永久不会消逝。

曲江池头那无尽的流水啊,你带给我多少惆怅!

可见《荷花》一诗,不是一般的咏物诗,它是李商隐爱情生活的写照。

这首诗主要用象征手法,借描写荷花来寄予自己的情事。

原来是描写自己热恋之人,但却不直接描写女方本身,而是以荷花出之。

即使是描写欢会之事,也不用直白之笔,而是通过“衾绮”、“罗袜”来侧面示意,没有露骨、庸俗的平直之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