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心理学试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8993476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5.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心理学试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中学心理学试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中学心理学试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中学心理学试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中学心理学试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学心理学试题及答案.docx

《中学心理学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心理学试题及答案.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学心理学试题及答案.docx

中学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中学心理学试题及答案.txt假如有一天你想哭打电话给我不能保证逗你笑但我能陪着你一起哭。

坚强的基本,就是微笑。

   面具戴久了丶就成了皮肤≈模拟试卷

(一)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代码填入题干后的括号内。

每小题2分,共40分)

1.心理现象分为()。

A.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C.情感过程中与个性心理B.认知过程与个性心理D.意志过程与个性心理2.()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被界定为心理学的诞生。

A.1789B.1879C.1798D.18973.罗杰斯在其“以人为中心的治疗”中将“无条件积极关注”看做心理辅导的前提之一,这体现了学校心理辅导的()。

A.面向全体学生原则B.发展性原则C.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D.尊重学生主体性原则4.西方谚语曾言:

你可以牵马到河边,但不能强迫它饮水。

这说明在心理辅导中,我们要做到()。

A.遵循发展性原则B.尊重学生主体性原则C.尊重整体性发展原则D.尊重因材施辅原则5.学校心理辅导的主要方式一般有两种,下列关于它们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校心理辅导有团体辅导和个别辅导这两种主要的方式B.团体辅导以全体学生为对象,以预防辅导为主C.个别辅导是以少数学生为对象,以矫治辅导为主,属补救性的辅导D.经常逃学的学生、有学习障碍的学生更适合于进行团体辅导6.心理辅导的途径有多种,下列陈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专门开设的心理健康课程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讲授为主的有关课程,一种是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B.心理辅导与班级、团队的日常活动没什么区别C.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渗透在学科教学中来实施D.个别辅导最能体现心理辅导中因材施辅的原则7.中学生将爱情的动机转向以求知、体育活动、音乐美术等形式抒发感情,使原有的动机冲突得以宣泄,这是()的表现。

A.理智的压抑B.幽默C.合理的宣泄D.升华8.健康的概念是指()。

A.身体健康B.生理,丘残疾C.心理健康D.身心健康9.认知学习分类理论是()提出的。

A.布卢姆B.加涅C.奥苏伯尔D.奥斯本10.进一步探索研究在各个社会领域中心理活动的具体现象及其规律的心理学是()。

A.社会心理学B.生理心理学C.应用心理学D.普通心理学11.()被誉为心理学之父或心理学第一人。

A.冯特B.洛克C.笛卡儿D.缪勒12.心理学的第三大势力是指()。

A.精神分析B.行为主义C.认知D.人本主义13.先行组织者教学技术常用于()。

A.接受学习B.发现学习C.个别化学习D.掌握学习14.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提出假设,然后验证假设并做出结论的教学策略是()。

A.合作学习B.发现学习C.情境学习D.指导学习15.只要给足了时间和适当的教学,几乎所有的学生对几乎所有的内容都能达到掌握的程度。

这是()。

A.意义学习B.机械学习C.发现学习D.掌握学习16.“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所说的是()。

A.水平迁移B.垂直迁移C.负迁移D.逆向迁移17.小红在两岁时就学会了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首唐诗。

按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这里发生的学习是()。

A.言语信息B.态度C.动作技能D.智慧技能18.投射法测量了人格()层面的内容。

A.意识B.无意识C.客观D.自然19.在()里,人的意识最清晰,最能集中注意,能够有意识地去完成一件事情。

A.可控制的意识状态B.白日梦状态C.自动化的意识状态D.睡眠状态20.在活动难度较大时,动机强度越强,工作效率会()。

A.较高B.中等C.较低D.不变

二、名词解释(共5个,每个4分)

1.发散思维2.离差智商3.教学效能感4.情绪5.升华

三、简答题(共4个,每题5分)1.简述思维的过程。

2.简述培养创造力的途径和方法。

3.简述奥苏伯尔成就动机的三种内驱力。

考试大论坛4.简述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四、论述题

(共1题,10分)论述毕生发展观及各发展阶段特征。

五、案例分析

随着高考竞争的日益激烈,高考焦虑的学生也呈逐年增多的趋势。

王某是本市某重点中学的高三年级的男生,近一段时间以来一直情绪不好,每天在家闷闷不乐,不愿与人交流,睡眠不好,饭量减少,每天萎靡不振,上课时注意力难以集中,尽管每天学习时间很长,但学习效率低下,在最近的模拟考试中成绩不升反降,因此他变得脾气暴躁,有时在家里无故摔东西,甚至无故不去上学。

试结合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对该学生考试焦虑症状进行指导。

模拟试卷答案

(一)

一、单项选择题1.A2.B3.C4.B5.D6.B7.D8.D9.Bl0.C11.Al2.Dl3.Al4.Bl5.D16.Al7.Al8.Bl9.A20.C

二、名词解释1.发散思维是人们沿着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并引出更多新信息,使思考者能从各种设想出发,不拘泥一个途径,不局限于既定的理解,尽可能做出符合条件的多种解答。

2.离差智商是以智力的正态分布曲线为基础,将人们的智商看做是以平均数为100,标准差为15的正态分析,享表明被试的分数相对于处于同年龄标准化样组的均数之上或之下有多远。

‘。

3.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能力的主观判断。

4.情绪是人类对于各种认知对象的一种内心感受或态度。

二、简答题

1.思维的过程主要有:

①分析和综合。

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

分析是指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为各个部分或各个属性;综合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特征、各种属性结合起来,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

分析和综合是相反而又紧密联系的同一思维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②比较。

比较是把各种事物和现象加以对比,确定它们的相同点、不同点及其联系。

比较是一个重要的思维过程,有比较才有鉴别,人们通过比较才能辨别事物的真假、人心的善恶;才能找到要探索的科学问题,做出恰当的研究结论。

③抽象和概括。

抽象是在思想上抽出各种事物与现象的共同特征和属性,舍弃其个别特征和属性的过程。

在抽象的基础上,就可以得到对事物的概括的认识,概括有初级概括和高级概括之分。

④具体化。

具体化是将通过抽象的概括而获得的概念、原理、理论返回到实际中去,以加深、拓宽对各种事物的认识。

2.培养创造力的途径和方法有:

(1)创设有利于个体创造力发展的环境

(2)实施教育创新,开展创新教育改革评价机制;改革现有课程;重视健康人格的培养;培养非逻辑思维能力。

(3)开发个体创造力的具体方法考试大论坛①智力激励法(头脑风暴法)②信息交合法③联想法④综摄法3.奥苏伯尔认为成就动机由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

一是认知的内驱力。

这是一种要求获得知识、技能以及善于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需要,如好奇心、求知欲、探索等。

二是自我提高的内驱力。

这是一种把学业成就看做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如自尊心、荣誉感、胜任感等。

三是附属的内驱力。

这是一种为了获得长者和同伴们的赞许和认可而努力的需要,表现为一种依附感舌这三种内驱力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是不固定的,通常随学生的年龄、性别、个性特征以及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等因素而变化。

4.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本能可分为性本性和自我本能。

后来他又将本能分为生本能和死本能,其中生本能包括性本能和自我本能。

性本能(力比多)构成人格动力。

由这种动力促成的行为中,有些是防御机制,诸如压抑、退行、合理化(文饰)、投射、反向作用、转移、升华,等等。

弗洛伊德将人格划分为三个部分,分别称为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是人格中最原始的部分,由一些与生俱来的冲动、欲望或能量构成。

自我是儿童的需要不能及时得到满足时,儿童就形成了自我这种心理组织。

超我是人格的最高部分,是个体在社会道德规范的影响下形成的,特别是在父母的管教下将社会道德观念内化而成的。

本我、自我和超我分别遵循快乐原则、现实原则和完美原则。

三者之间的平衡与和谐有利于人格健康。

四、论述题

(1)毕生发展观的基本思想主要体现为:

第一,个体发展是整个生命发展的过程;第二,个体的发展是多方面、多层次的;第三,个体的发展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

主要有三类影响系统,即年龄阶段的影响、历史阶段的影响、非规范事件的影响。

(2)新精神分析的代表人物之一埃里克森把个体从出生到临终的一生称为生命周期。

他关心个体发展中的人格结构,认为个体在发展中逐渐形成的人格,是生物的、心理的和社会的三方面因素构成的统一体。

在人格的发展过程中,要经历顺序不变又相互联系的八个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一个普遍的发展任务,这些任务都是由个体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间不断产生的冲突或矛盾所规定的。

在任何一个阶段,如果个体解决了冲突,完成了该阶段所要求的任务,就能形成积极的人格品质,相反则会形成消极的品质。

个体就是这样在不断的解决冲突、克服心理危机、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从一个阶段向下一个阶段过渡。

同时,如果个体在某一阶段未能很好地解决发展任务,他还可以通过教育等措施在下一个阶段得到补偿。

埃里克森所指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包括:

第一阶段:

婴儿期(0—1.5岁),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第二阶段;儿童早期(1.5—3岁),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怀疑与羞怯感;第三阶段:

学前期(3—6岁),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第四阶段:

学龄期(6—12岁),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第五阶段:

青春期(12—18岁),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建立自我同一感,防止同一感混乱;第六阶段:

成人早期(18—25岁),恋爱与婚姻是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所以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立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积极的成果是亲爱;第七阶段:

成年中期(25—50岁),主要通过生儿育女,获得生殖感而避免停滞感,体现着关怀的实现,积极的成果是关怀后代;第八阶段:

成年晚期(50岁以后直至死亡),在体验了人生的众多喜怒哀乐后,这一阶段主要是为获得综合的完善感,避免对自己的失望和厌恶感,体现智慧的实现。

积极的成果为体验完成人生的使命感。

五、案例分析

高考焦虑是一种复杂的情绪反应,它是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与其他种类的考试焦虑相比较,高考焦虑有其特殊性,造成学生高考焦虑的主客观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客观因素:

①学校及教师的压力。

不少学校以“片面追求升学率”作为学校的指导思想,教师的一切工作都围绕学生的分数转,大搞题海战术,按考试成绩排名次、排座位,依据考试分数布置和安排学生的课外作业量。

教师以考试成绩的好坏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

由于缺乏成功的体验,学生逐渐对考试产生反感。

单调的刺激、过严的要求,给学生带来强大的心理压力,势必对即将到来的高考形成恐惧、紧张和焦虑。

②家长的高期望与压力。

有的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不顾孩子的实际水平与能力,不惜一切代价让孩子进重点学校,课余时间不惜花费重金让孩子上补习班,不许孩子有自己的休闲娱乐时间,目的无非就是让孩子考上名牌大学。

家长的期望水平过高,以及不当的教育方式,只能加重学生的心理压力,加剧对高考的焦虑。

③社会舆论及媒体的不当宣传及做法;每当高考来临时,大众媒体就开始制造紧张气氛,如请专家讲解有关高考的注意事项,请历届高考状元讲成功的经验等等,这无疑增加了紧张气氛和神秘感,会使学生更加紧张和焦虑。

(2)主观因素高考对中学生来说是人生面临的第一次重要的选择,关系到每个学生一生的前途与命运。

面对决定自己前途和命运的高考,学生必然会产生情绪的波动,甚至产生焦虑情绪。

学生对高考的重要性的认识、知识准备、以往的开始经历和体验、人格特征等是考试焦虑产生的主要原因。

(3)高考焦虑的辅导策略高考焦虑是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只有社会、学校、家庭、学生自身多方面共同努力,方能见效。

①学校要转变教育观念。

必须把“应试教育”观转变为素质教育观,学校应把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作为自己的中心任务,把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的学习兴趣和科学的学习方法、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检测教育与教学质量的标准,把课外活动和节假日还给学生。

这样才能避免学生产生考试焦虑,才能为社会培养身心健康的高质量的人才。

②寻求“社会支持”。

寻求家长及社会对学生的支持,为学生的高考减压。

家长应根据孩子的特点和能力,为孩子确立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不要在高考前制造紧张气氛,给孩子增加精神压力。

此外,社会舆论要遵循教育规律,适当宣传与高考有关的内容并制定相关的政策,不要故意制造紧张气氛和神秘感,也不要在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体公开宣扬高考状元,更不要过分报道与高考有关的内容,为减轻学生的高考焦虑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③指导学生自我教育。

由于学生个体因素是高考焦虑产生的重要原因,因此,学校可以指导学生自我教育,使他们学会对高考焦虑做出积极、主动的应付。

第一,改变不正确的认知与评价;第二,调整期望值,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第三,改进学习方法,调整竞技状态;第四,学习必要的应试技巧,在高考中的应考技巧是:

要稳定情绪,全身放松;在答题前要浏览试卷,统观全局;回答每题前,一定要认真审题,理解题意;列好答题顺序,贯彻先易后难原则;统筹兼顾各题,恰当分配答题时间;不忽视任何细节;注意克服定势的干扰;先求正确,再求速度,合理使用时间等等。

④学会自我放松训练。

当考试焦虑严重地影响考生目前的状态时,专门的放松训练是非常有效的。

最正规、最易掌握的一种方法是“紧张一松弛渐进放松法”。

这种方法是通过局部一组一组的肌肉群的放松,循序渐进地括及全身。

它的放松顺序是:

手臂一头一躯干一腿。

放松还有想象性放松,深呼吸放松等等。

总之,放松训练简便易行,所需时问短,不仅仅是治疗考试焦虑的手段,也是解除学习疲劳的有效方法。

总之,高考焦虑辅导应本着“内外兼顾、标本兼治”的原则,既要指导自我教育,又要重视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寻求家庭、社会的积极支持,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学生的高考焦虑行为,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

模拟训练试卷

(二)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代码填入题干后的括号内。

每小题2分,共40分)1.()在广度上研究各个社会领域内的心理。

A.社会心理学B.应用心理学C.发展心理学D.比较心理学2.将隶属于不同文化群体的儿童的一·种或多种行为和能力模式加以比较的研究方法是()。

A.横向比较研究B.纵向跟踪研究C.连续发生研究D.跨文化研究3.看到别人穿时装,自己也去买来穿上,属于()。

A.服从B.从众C.模仿D.暗示4.关于自卑感以下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A.自卑的人热衷于与人比较,而对自己的期待却很低B.自卑的人往往对自己缺乏客观、清醒的认识,无法悦纳自己C.自卑的人容易产生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D.对成败进行正确的归因是处理自卑问题的方法之一5.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遗忘曲线变化程度是()。

A.前后一样B.先快后慢C.先慢后快D.没有规律6.机能主义的代表人物是()。

A.铁钦纳B.詹姆斯C.斯金纳D.马斯洛7.构造主义的奠基人是()。

A.华生B.弗洛伊德C.冯特D.铁钦纳8.构造主义的著名代表人物是()。

A.铁钦纳B.弗洛伊德C.斯金纳D.马斯洛9.罗斯杰是()的代表人物之一。

A.人本主义B.精神分析C.格式塔学派D.行为主义10.在预先设置的情境中进行观察,这种观察属于()。

A.自然观察法C.参与观察法B.控制观察法D.非参与观察法11.教师在布置课堂练习和家庭作业时,错误的做法是()。

A.课堂练习的布置与教学目标相一致www.Examda.CoMB.练习题的设计富于变化,并有适当的难度C.教师给学生以适当的帮助D.只给学生一些知识记忆性的练习12.根据实施评价的时机不同,可以将教学评价分为准备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A.相对性评价C.绝对性评价B.形成性评价D.标准参照评价13.对学生学习成就的解释采用了相对的观点,主要用于选拔(如升学考试)或编组、编班的评价方法是()。

A.形成性评价C.标准参照评价B.总结性评价D.常模参照评价14.()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自行设计与编制的、作为考查学生学习进步情况的测验。

A.教师自编测验C.成就测验B.标准参照测验D.标准化成就测验15.在概念教学中先给出概念的定义,然后列举概念的例证加以阐释说明的方法是()。

A.逆向反推法C.概念一例证法B.例证一概念法D.类比法16.根据维纳的两维成败归因理论,属于稳定的内在原因是()。

A.能力B.努力C.任务D.运气17.在影响人际吸引中“近不楼台先得月”是属于以下哪种因素的作用()。

A.熟悉性和临近性C.外貌B.相似性与互补性D.对等性或互惠性18.在非对抗性态度的条件下,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他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使之产生一致性,称为()。

A.从众B.服从C.暗示D.模仿19.我们常说的提升学生心理素质,其标准是根据心理健康三层面中哪一层的标准()。

A.非病态B.良好适应状态C.理想状态D.正常状态20.最重要和最良性的学习动力是()。

A.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期待B.学习兴趣和远大的理想C.教师的期待和远大的理想D.教师的期待和家长的期待

二、名词解释(共5个,每个4分)1.习惯化2.心理健康3.学习风格4.精神分析5.听觉性言语中枢

三、简答题(共4题,每题5分)1.奥苏伯尔成就动机的三种内驱力成分是什么?

2.简述影响遗忘的因素和增强记忆的方法。

3.简述合作与竞争对个体的影响。

4.如何提高学生的元认知能力?

四、论述题(共1题,10分)需要层次理论述评。

五、案例分析王新是一个十分聪明的学生,他的最大特点就是贪玩,学习不用功e每次考试他都有侥幸心理,希望能够靠运气过关。

这次期末考试他考得不理想,他认为这次是自己的运气太差了。

请运用维纳的归因理论来分析:

(1)他的这种归因是否正确?

这种归因对他以后的学习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2)如不正确,正确的归因应是怎样的?

(3)对教师来讲,正确掌握维纳归因理论有何意义?

模拟试卷答案

(二)

一、单项选择题1.B2.D3.C4.A5.B6.B7.C8.A9.A10.B11.D12.B13.D14.A15.C16.A17.A18.C19.C20.B

二、名词解释1.习惯化即同样的刺激物如反复呈现,最后会使原先出现的定向反射逐渐减弱甚至完全消失的现象。

2.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员的社会功能。

3.学习风格是指学习者所具有的或偏爱的学习方式以及表现出来的相应的学习特征。

4.精神分析是指通过梦和自由联想等手段,发展病人潜意识中存在的动机,使所受到的压抑得到宣泄,从而治疗疾病。

5.听觉性言语中枢也称温尔尼克区,它位于颞叶的后下部,是用来理解语言,损害它说活虽流畅但却不理解语言的意义。

三、简答题1.奥苏伯尔认为成就动机由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

一是认知的内驱力。

这是一种要求获得知识、技能以及善于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需要,如好奇心、求知欲、探索等。

二是自我提高的内驱力。

这是一种把学业成就看作赢得相应的地位的需要,如自尊心、荣誉感、胜任感等。

三是附属的内驱力。

这是一种为了获得长者和同伴们的赞许和认可而努力的需要,表现为一种依附感。

这三种内驱力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是不固定的,通常随学生的年龄、性别、个性特征以及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等因素而变化。

2.影响遗忘的因素主要有:

①遗忘的进程受时间因素的制约;②识记材料很重要时,一般不容易遗忘;③识记材料的性质对遗忘进程有影响,有意义材料、形象材料、熟练的动作机能遗忘的较慢;④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对识记效果都有很大影响;⑤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效应对识记也有重要的影响,一般系列材料的开始和末尾部分记忆效果较好。

增进记忆的方法主要有:

①直观形象法;②图表法;③谐音记忆法;③归类比较法;⑤联想法;⑥歌诀法。

3.合作与竞争对个体的影响:

一些研究表明,在合作的条件下,群体成员之间能建立和保持友好协调的人际关系,个体的活动效率因此也得到了提高。

另一方面,有更多研究表明,由于竞争能够使个体增强自己的主体意识,激发强烈的行为动机,发挥出自己的潜力,所以它同样可以大大提高个体的活动效率。

可见,合作和竞争对个体的行为都主要起积极作用。

研究发现在没有特别引导的情况下,人们更倾向于优先选择竞争,即便合作是最好的策略也是同样如此。

4.元认知能力的提高主要有以下五种方式:

①让学生每天记学习日记;②增强学生对他人及自己认识过程的意识;③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质疑;④指导学生监控,评估自己的理解能力;⑤向学生提供练习与反馈的机会。

四、论述题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是需要层次理论的提出者和代表人物。

他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七种,它们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求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自我实现有两方面的含义,即完整而丰满的、人性的实现以及个人潜能或特征的实现。

马斯洛说,一个人力求变成他能变成的样子,这就是自我实现。

他还概括地提出了自我实现者的l5项优良的人格特征,认为只有极少数人才能成为真正的自我实现者。

马斯洛需要层次之间的关系是:

首先,出现的顺序由低到高,只有较低一层需要得到满足后才会出现较高一层的需要,自我实现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其次,各层次需要在全人口中所占比例由大到小,自我实现的人只占很少的一部分;最后,七个层次可概括为两个水平,即基本需要(前四种需要)和成长需要(后三种需要)。

马斯洛需要层次论是迄今为止心理学界最为推崇的需要理论,其积极意义表现为:

①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注重社会正常人的需要,具有普遍性;②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是一个有严格组织的层级系统;③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比较客观准确地揭示了人类需要产生的客观规律。

当然,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主要表现为:

①马斯洛脱离现实生活实践和人类社会发展去看待人性,降低了社会生活环境在人的需要中的作用;②马斯洛强调低级需要向高级需要发展,但没有充分认识到高级需要对低级需要的调节作用;③马斯洛是一个人本主义者,他的许多概念从抽象的人性论出发,而未能顾及这些概念的现实社会内容。

五、案例分析

(1)不正确。

他将行为的原因归因为外部的不可控制的因素,这样他就对自己的行为不用负责,因此学习动机不高,学习成绩也不会提高,甚至会越来越差。

(2)他应该将其归因为自己的内部的可控制因素如不努力。

如果他认为学习失败是不努力造成的,那他就会相信只要自己努力,学习一定可以获得成功。

(3)有助于教师了解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有助于根据学生行为及其结果推断出个体的稳定心理特征和个性差异,有助于从特定的学习行为及其结果预测个体在某种情况下可能产生的学习动机,对于改善其学习行为,提高其学习效果也会产生一定的作用。

此外,归因训练还有助于提高自我认识。

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正确归因,对消极的归因进行辅导。

如果一个学生长期处于消极的归因心态就有碍于人格的成长,如惯于逃避的学生,他们经常将失败归为能力不足,将成功归于运气或任务容易,长此以往,成为一种习惯,就会演变为一种习得无助感。

模拟试卷(三)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他码填人题干后的括号内。

每小题2分,共40分)1.短时记忆的容量大约是()。

A.5±2个组块B.6±2个组块C.7±2个组块D.9±2个组块2.有人说学生之所以成为现在的样子是教师或家长期望的结果,能够解释这句话的原理是()。

A.晕轮效应B.罗森塔尔效应C.同化理论D.关系转换理论3.感觉阈限与感受性的大小()关系。

A.成正比例B.成反比例C.不成比例D.成准比例4.个体的成就动机中含有两种成分:

()和回避失败的倾向。

A.追求利益的倾向B.追求刺激的倾向C.追求成功的倾向D.回避困难的倾向5.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的影响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叫()。

A.服从B.从众C.信任D.接受6.一般说来,如果一个人的智商是100.说明这个人的智力处于()水平。

A.超常B.低常C.中下D.中等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