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文 字讲义.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989104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汉语文 字讲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现代汉语文 字讲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现代汉语文 字讲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现代汉语文 字讲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现代汉语文 字讲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代汉语文 字讲义.docx

《现代汉语文 字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汉语文 字讲义.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现代汉语文 字讲义.docx

现代汉语文字讲义

 

现代汉语文字

 

讲义

 

第三章   文字

教学目的:

了解汉字的性质和汉字形体的演变。

掌握分析现行汉字结构的方法,明确现行汉字的规范,掌握纠正错别字的方法,养成正确使用汉字的观念。

教学时数:

9学时。

教学重点:

汉字的特点;汉字的形体;汉字的结构;汉字改革问题;汉字的整理;纠正错别字的方法。

第一节 汉字概说

一.文字常识

1.文字与语言的关系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

文字是在语言之后产生的,是社会进化、语言成熟的产物。

它突破了语言在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扩大或延伸了语言的功能。

有了文字,才有了书面语;有了书面语,人类的文明始得以延续和传播。

因此,文字是人类摆脱蒙昧、进入文明的重要标志。

任何一个民族都毫无例外地拥有各自的语言(有的后来由于某种原因而消失),但并非每种语言都有相应的文字。

现今不少的部族(如非洲和大洋州的一些部落)仍停留在口耳相传的交际阶段,没有民族文字。

 2.文字的产生历程

 文字的产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阶段。

在文字问世之前,先民们主要利用实物手段来帮助记忆,以满足不断增长的交际需要。

这些实物手段包括结绳、结珠、刻契、讯木等。

关于结绳,《周易正义》引了《虞郑九家义》中如下的一段话:

“古者无文字,其有约誓之事,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

结之多少,随物众寡;各执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

”近世台湾的高山族、云南的哈尼族、傈僳族都曾如此。

刻契即在木条上或竹条上刻上锯齿,用来记数。

我国境内的少数民族在历史上大多采用过此法。

海南的黎族、云南的佤族和哈尼族在上个世纪中期仍然保留这种习俗。

实物记事花样繁多,不一而足。

据周有光《语文闲谈》中称,云南景颇族的载瓦人曾出现过实物情书、战书和和约。

情书:

用红、白、黑三色线缠一个芭蕉叶包,内有树根,表示想念;石灰,表示希望会见;草烟叶,请对方吸后增加爱情。

战书:

三色线的芭蕉叶包,内有土块,表示争夺土地;子弹,表示宣战。

和约:

竹筒一节,两端各刻一个缺口,代表议和双方;中间刻一个缺口,代表中人;把竹筒一劈两半,各方保存一半。

继实物之后,古人记事和表达思想便进入了另一高级阶段——文字画阶段。

文字画属于前文字阶段。

文字画不注重绘画艺术性,只浑沌地记录语言的大意,内容缺乏具体与准确,因而不能算作文字,只能视为文字的滥觞。

世界各地保存的原始壁画大都具有此类性质。

文字画后,真正的文字就逐渐产生了。

因此说,文字最大可能是起源于图画。

文字的创造发明者无疑是勤劳而充满智慧的劳动人民。

关于文字的缔造者,各国都有一些相关的神化传说。

例如,古埃及的圣书字是知识之神托特所造,古巴比伦的丁头字(楔形文字)是命运之神那勃所造,希伯莱文是摩西所造,希腊文是荷墨斯所造,婆罗米文是梵摩天帝所造,汉字是仓颉所造。

 

二.汉字的起源、性质和作用

1.汉字的起源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是汉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

历代流传的“仓颉造字”之说显然是一种神化的产物。

仓颉有可能是黄帝时的史官,但已被历史放大以致失真,所谓“仓颉四目,生而知书”即是。

汉字从无到有,从少到多,是一个日积月累、不断膨胀的过程。

其产生与发展的情形诚如鲁迅先生所言:

“在社会里,仓颉也不止一个,有的在刀柄刻一点图,有的在门户上画一些画,心心相印,口口相传,文字就多起来,史官一采集,便可以敷衍记事了。

”可见,如果仓颉确有其人,至多是做了一些文字的搜集、整理和推广工作。

汉字历史悠久,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殷商时代的甲骨文,距今已三千多年。

甲骨文无论在形体上还是构造上都堪称成熟的文字。

可以推断,汉字的诞生时间要远早于殷商。

西安半坡村遗址出土的一些彩陶距今有五、六千年,其上的一些刻划符号如“⊥、┿、╳、↑”等,极可能是汉字的前身或雏形。

同世界上其他文字一样,汉字源自图画,是原始图画日益简化的结果。

早期汉字中的大量象形字即是一个明证。

由文字画到文字不仅过程漫长,之间的区别也十分明显:

图画只表示一个模糊、浑沌的概念,随意性较大,并且不跟语言中的音节相对应;文字除了表达一个相对完整、清晰的意义外,还具有一个特定的语音形式。

结构的繁简与是否方便实用也是二者的一些重要差别。

2.汉字的性质

世界上的文字基本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表音文字,如拉丁文、斯拉夫文和日文等;一类是表意文字,如古埃及的圣书字、古巴比伦的丁头字以及汉字。

表音文字是用几十个符号(字母)来表示一种语言里有限的音位或音节,一般是一个符号代表一个特定的音,语言中所有词语都有这几十个符号拼合而成。

人们只要掌握了字母的读音及拼写规则,即可读出词语的实际音来。

表意文字则是用大量的表意符号来记录语言中的语素或词,这些符号本身不能显示词语的读音信息。

汉字能表意而不能表音,音有限而意无穷。

汉字的表意性质直接铸就了汉字形体繁杂、数量惊人的特点,客观上造成了汉字难认、难读、难写的现状。

汉字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地调整自身、完善自身,其由象形、指事、会意向形声的进化,正是出于弥补自身不足的需要。

汉字是世界上仅存的表意文字,之所以如此,形声化起了很大的作用。

3.汉字的作用

主要见于三点:

①保证了汉文化的传播与发展;②维系了国家与民族的统一;③促进了汉文化与周边文化之间的交流。

 

第二节 汉字的形体

一、汉字形体的演变

汉字的历史悠久,曾先后出现过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以及草书、行书等字体。

1.甲骨文

甲骨文是指商周时代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以牛骨和鹿骨为主)上的文字,距今约三千年。

甲骨文于1899年在河南安阳市郊的小屯村被发现,发现者为被誉为“甲骨之父”的王懿荣。

王为清末著名的金石学家,时任国子监祭酒。

甲骨文的别称有殷墟文字、卜辞、契文、殷契等。

甲骨共发掘出十万片,全部单字为4500个左右,已经释读出的约1000个,其余未释读出的多为地名、人名和族名等。

甲骨文以象形字、会意字居多,显然属于早期的汉字。

但从拥有一定数量的形声字(20%)这点来看,甲骨文已是一种较为成熟的文字。

甲骨文笔画细瘦,线条苍劲,多方笔与直笔,字形瘦长且大小不一。

甲骨文象形性强,同一字往往有若干变体。

如(手写):

  

由于制作困难并受甲骨材料的限制,甲骨文的篇幅大多短小。

从文例看,一篇完整的甲骨文大致由前辞、贞(问)辞、占辞和验辞四部分构成。

甲骨文是政府的公文,甲骨文的语体是一种公文语体。

简约性和程式化是甲骨文语言的重要特点。

因此,绝不能将甲骨文的语言看成是殷商语言的全部。

2.金文

先秦称铜为“金”。

金文即浇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青铜为铜铅合金,青铜器是古代中国冶炼铸造技术取得长足发展的产物,在当时属于帝王、贵族之家的奢侈物品。

青铜器以钟鼎居多,故金文又称钟鼎文。

青铜器早见于殷商,盛于周代,战国也不乏见。

金文用模范铸就,自身有极强的工艺性。

就字体而言,金文笔画丰满粗壮,多圆笔,字形匀称,渐趋方块形。

较之甲骨文,金文象形性差,线条化明显,形声字多,是一种更为成熟的形体。

从内容看,金文多记述庆典及帝王赏赐之事,为歌功颂德、自我炫耀之作。

金文的篇幅明显加大,不乏长篇巨制(多者字数可达500),如著名的盂鼎、毛公鼎。

3.篆书

篆书一般有大、小之分。

大篆又有广义与狭义之别。

广义的大篆指先秦所有的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籀文和六国文字(如玺印文字、帛书、瓦当文、货币文);狭义的大篆专指春秋战国之际秦国的文字。

此处取狭义。

大篆以籀文和石鼓文为主。

籀文因著录于《史籀篇》(已失传)而得名。

大篆直接脱胎于金文,故尚有较浓的金文的痕迹,但笔画更趋均匀,字形更趋整齐。

小篆由大篆发展而来,是秦统一六国后,作为“书同文”的产物而采用的全国标准字体。

传说小篆为秦相李斯所作。

推行小篆是汉字发展史上的第一次汉字规范化运动。

小篆的问世一扫历代字体混杂的局面,使走上了标准化、规范化的康庄大道。

较之大篆,小篆字形更为匀称整齐、更为统一,更为简化和定型,异体字也大为减少。

小篆正式通行时间不长,汉代即被隶书取代。

但在历代印章制作中,小篆仍占据一席之地。

4.隶书

隶书分秦隶和汉隶两种。

此处的“隶”不是指一般所谓的奴隶或徒隶,而是指政府中的下级吏员。

秦隶又称古隶,始于秦代,是小篆的一种省变体,目的是宜于日常急用。

秦代篆隶并用,小篆是规范的正体,隶书是应急的俗体。

秦隶因源自小篆,故保留了较多的篆书特征。

与前代文字相比,秦隶在形体上实现了根本的转变,即基本摆脱了汉字象形的意味,可谓古文字与今文字的分水岭。

汉隶又称今隶,由秦隶进一步演变而来,通行于两汉的大部分时期。

汉隶使汉字结构更趋简化和定型,奠定了现代汉字的基础。

秦隶笔画敛束,无飞扬之势;汉隶字体扁平,笔画有波势。

5.楷书

楷书又称真书和正书,“楷”是模范、标准的意思。

楷书兴于汉末,盛于魏晋南北朝。

楷书由隶书省改而来:

波势改为平直,扁平改为方正。

楷书一直沿用至今,是通行时间最长的标准字体。

6.草书和行书

广义的草书是指比正式字体来得潦草的字体。

因此,草书是一种辅助性字体。

可以说,所有正式字体包括甲骨文、篆书、隶书和楷书都存在相应的草体。

通常所谓的草书则指章草、今草和狂草三种。

章草是隶书的草写体,因盛行于东汉章帝时而得名。

章草的特点是:

笔画带草意,多连笔,但字字独立,不相牵连,明显保留了汉隶的波势。

今草是楷书的草写体,始于唐代。

今草的特点是:

笔画连接,字体连绵,一笔到底,一气呵成,无章草的波势。

狂草起于唐代,书写诡奇多变,极难辨认(有的书写者甚至不识己书),如张旭、怀素的作品等。

狂草没有实用性,在书法艺术领域却有独特的美学价值,所谓“翩若惊鸿,矫若游龙”。

草书均有一定的章法,不可任意而为。

行书产生于东汉末年,始于楷书之后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兼得二者之妙,所谓“近楷不拘,近草不放,好写易认,方便实用。

行书又分行楷、行草二类,前者近于楷书,后者近于草书。

行书是应用最广泛的手写体。

汉字形体演变的趋势:

由象形到不象形,由不定型到定型,由繁体到简体,由非方块形到方块形。

二、现行汉字的形体

现行汉字的常规形体是楷书和行书,非常规形体则包括草书、隶书、篆书甚至甲骨文,主要见于印章、对联、匾额及书法作品中。

从形成手段看,现行汉字则有印刷体和手写体。

1.楷书和行书

楷书在印刷品中占据主流,行书则主要应用于日常书写。

2.印刷体和手写体

汉字的印刷体习惯上只指楷书的以下各种变体:

1)宋体(老宋体、古宋体)2)仿宋体(真宋体)3)楷体(大宋体)4)黑体(黑头字、方头字)。

印刷体按字体大小分为不同的字号,大到初号,小到七号。

汉字的手写体一般不超出楷书、行书和草书三种,以行书为主,楷书为辅,草书主要见于书法作品。

 

第三节汉字的结构

一、结构单位

现行汉字的结构单位有两级:

一是笔画,二是偏旁。

笔画是构成汉字的最小单位,偏旁则是构成汉字的预制件。

1.笔画

笔画是构成汉字的各种点与线,分为单一笔画和复合笔画。

汉字的基本笔画历史上被称为“永”字八法,现代则定为五种(横、竖、撇、点、折)。

汉字的笔画多(平均10.75画),计算笔画向来是一大难题。

笔画组合的三种方式:

相离、相接、相交。

2.偏旁与部首

偏旁是构成合体字的基本单位,现代偏旁分为成字和不成字偏旁。

现代不成字的偏旁在古代均为独立的字。

从层次出发,偏旁还可分为单一偏旁和复合偏旁。

部首是具有字形归类作用的偏旁,是字书中的各部的首字。

用部首给字归类始于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

许氏首创540部,明代梅应祚的《字汇》归并为214部,后来的《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辞源》、《辞海》均加以沿用。

《新华字典》调整为189部,新《辞海》则为250部,《汉语大词典》和《汉语大字典》为200部。

二、笔顺

笔顺是指笔画书写时的先后顺序。

汉字笔顺的基本原则:

先横后竖、先撇后捺、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从外到内后封口、先中间后两边。

注意一些特殊字的笔顺。

三、汉字的构造方式

对汉字的构造方式,传统上有“六书”之说。

六书: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

一般认为,前四种为造字法,后两种为用字法。

在此着重介绍造字法。

1.象形(独体)

许慎:

“随体诘屈,画成其物。

”象形即描绘事物形状的造字法。

象形字源自图画,但与图画有本质的区别。

象形字是汉字的先行者,构成了汉字的基础。

汉字的部首基本是象形字。

象形法的缺陷:

复杂的事物难以象形、抽象的事物无法象形、近似的事物不便区别。

由于汉字形体的变迁,绝大部分的象形字已丧失象形的意味,只有极少数的字如“井、田、伞、雨、网”等尚依稀可辨。

2.指事(独体)

许慎:

“视而可识,察而见意。

”指事是用象征性符号或在象形字上加提示性符号来表示某个意义的造字法。

指事法的优势是可以表示一个抽象的概念。

单纯指事字:

上、下、八、丩。

由象形字加提示性符号而成的指事字:

亦、本、末、刃、甘。

由象形字变换形体的方向或位置而成:

交、尸、县(悬)。

指事法的缺陷:

不能大量造字。

现代指事字:

卡、乒、乓。

3.会意(合体)

许慎:

“比类合谊,以见指撝”。

会意就是几个偏旁合成为一个新字的方法,新字的意义由偏旁融汇而成。

会意建立在人们的联想和推理的基础上。

《鸡肋编》卷上:

“广南俚俗多撰字画,以父子为恩,大坐为稳,不長为矮,如此甚众。

异文会意:

析、采、休、伐、杲、杳、寒、暴。

同文会意:

艸、芔、茻;炎、焱;从、众;犇;淼。

对文会意:

北、非。

4.形声(合体)

许慎:

“以事为名,取譬相成。

”由表字义类属的形旁(义符)和表读音的声旁组成新字的方法即为形声。

形声既表音又表意,兼得二者之妙,具有极高的能产性,甲骨文仅20%的形声字,现代汉字则占90%以上。

省形字:

亭、考、屦、屐。

省声字:

炊(吹)、窦(渎)、船(铅)、疫(役)、绳(蝇)。

亦声字:

功、娶、驷、裏。

右文说:

胯、挎、跨、刳、垮、袴;苞、胞、饱、雹、龅、泡、疱。

形旁和声旁的位置:

左形右声、右形左声、上形下声、上声下形、外形内声、外声内形。

特殊位置的形声字:

疆、旗、荆、颖、修。

声旁的作用(显示字音的信息)和局限性(25%的成功率)。

形旁的作用(语言化石)和局限性(落伍于时代)。

5.转注

许慎:

“建类一首,同意相受。

”转注字是指部首相同、字义相同、字音相同或相近的一组字,如“老”与“考”、“空”与“窍”、“顶”与“颠”、“逆”与“迎”等。

6.假借

许慎:

“本无其字,依声托事。

”假借的基础是音同,借者与被借者在意义上无丝毫的;联系。

如“其”、“莫”、“然”、“然”、“我”、“汝”、“来”等。

六书对汉字教学大有裨益,因为掌握了汉字构造,就可以避免写错字(如“寇”与“冠”),帮助理解词义(如“爨”)。

联系字形往往是寻求本义的最佳途径。

 

第四节汉字的整理和标准化

一汉字改革问题

汉字改革涉及两方面的问题:

一是简化字,二是拼音化。

简化是汉字发展的一个趋势,但如何简化值得深思。

汉字简化举足轻重,事关社会与文化的方方面面。

简化汉字绝不意味着笔画、字数越少越好。

建国以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在确定简化字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由此带来的负面效应也不少。

大陆汉字与港、澳、台地区以及海外地区通行的汉字事实上已成为两个系统。

出于经济等方面的考虑,现在大陆是繁简混用。

汉语的拼音化始于清末的切音字运动,卢戆章、王照、劳乃宣等纷纷提出了数十种切音方案,但基本无果而终。

在1918-1958年期间,“注音字母”(由许寿棠、周树人等制订)取得了法定地位,大行其道。

这是第一套由国家正式公布并且在中小学普遍推行的拼音字母,但有不少缺点(未采用拉丁字母)。

在此期间,钱玄同、赵元任、黎锦熙推出了“国语罗马字”,瞿秋白、吴玉章制定了“拉丁化新文字”。

在此基础上,国家于1958年正式制定并颁行了汉语拼音方案。

汉字的拼音化是一个敏感而复杂的问题,目前实际处于搁置状态。

二、汉字的整理

1. 简化笔画:

公布并推行《简化字总表》(含2235个简化字)。

简化方法有:

简化偏旁(苹、灯)、同音替代(后、谷)、草书揩化(长、书)、换用简单符号(汉、鸡)、保留特征或轮廓(声、齿)、构成新的形声字或会意字(惊、笔)。

2. 精简字数:

清除异体字。

1955年的《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废除了1055个异体字。

三、汉字的标准化

汉字标准化,要求对汉字进行四定,即定量、定形、定音、定序。

1. 定量:

指规定现代汉语用字总量。

《现代汉语常用字表》(1988)发布了3500个常用字。

2. 定形:

指规定现代汉语用字的标准字形。

《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现代汉语通用字表》

3. 定音:

指规定现代汉语用字的标准读音。

《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1982)

4. 定序:

指规定现代汉语用字的排列顺序。

义序法(一般不用)、音序法和形序法(笔画法和部首法)。

 

第五节正确使用汉字

随心所欲使用汉字的危害:

破坏汉字正常的交际职能;造成社会混乱;给具体工作带来损害。

例子:

蒋、冯、阎中原大战,冯、阎联军原计划在河南泌阳合击蒋军,但冯军参谋在通知阎军计划时将“泌阳”误作“沁阳”,导致会师不成,造成全局性的失败。

一、掌握规范字

1.掌握简化字

注意类推简化的范围:

一表350个字不可作偏旁类推,如灯---燈、敌—敵、阶——階;二表132个字都可作偏旁类推,如发---發、贝——貝、会——會,第三表1753个字即由二表类推而来。

注意简化字的细微差别:

冻(凍)——练(練)厌(厭)——压(壓)。

注意简化字和简化偏旁的笔顺:

长、马、鸟。

注意简化字的一般用法与特殊用法:

瞭、乾。

杜绝使用社会上的不规范简化字。

2.掌握规范字,不用异体字

整理异体字的三个原则:

从俗(哲——喆)、从简(栖——棲)、书写方便(群——羣)。

3.区别新旧字形

新字形的几个特点:

笔画省简、笔画连接、笔画延伸、调整部位、其他。

二、纠正错别字

基本原则:

主观重视,以人为师,以字典为师。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载:

周邦彦以太学生身份向宋神宗献了一篇《汴都赋》,神宗大加赞赏,当场命尚书右丞李清臣朗诵,李朗诵起来十分流畅动听,令在场的文人学士大为惊讶。

因为赋里面往往有不少怪僻字。

人们事后才知:

李对不识的字一律按半边读。

(李为欧阳修的弟子,欧夸他的学问与苏轼不相上下。

1.避免写错别字

注意字形:

汆(cuan)——氽(tun) 孤——狐——弧 肓——盲 忌 承

 戊——戍——戎——戌——戉

注意字音:

联系声旁

注意字义:

再接再厉(励)滥竽(烂芋)充数 如火如荼(茶)世外桃源(桃园)

防止同化:

跋涉 枢纽 编辑 清晰

2.避免读错字

注意形声字的声旁,不被声旁左右:

联袂针砭皈依发酵忏悔讹诈

注意多音多义字: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注意一些字的特殊读法:

秘鲁 海参崴 否极泰来

注意多音同义字:

薄——单薄 削——剥削 吓——恐吓  巷——巷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