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恶性肿瘤术后盆腔淋巴囊肿防治主要内容全文.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986496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50.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妇科恶性肿瘤术后盆腔淋巴囊肿防治主要内容全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妇科恶性肿瘤术后盆腔淋巴囊肿防治主要内容全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妇科恶性肿瘤术后盆腔淋巴囊肿防治主要内容全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妇科恶性肿瘤术后盆腔淋巴囊肿防治主要内容全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妇科恶性肿瘤术后盆腔淋巴囊肿防治主要内容全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妇科恶性肿瘤术后盆腔淋巴囊肿防治主要内容全文.docx

《妇科恶性肿瘤术后盆腔淋巴囊肿防治主要内容全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妇科恶性肿瘤术后盆腔淋巴囊肿防治主要内容全文.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妇科恶性肿瘤术后盆腔淋巴囊肿防治主要内容全文.docx

妇科恶性肿瘤术后盆腔淋巴囊肿防治主要内容全文

2021年妇科恶性肿瘤术后盆腔淋巴囊肿防治主要内容(全文)

盆腔淋巴结切除术是妇科恶性肿瘤手术治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淋巴囊肿是淋巴结切除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在23%~65%之间,其中80%发生于术后两周内,96%发生于术后6周内。

绝大多数的淋巴囊肿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无需特殊处理即可自行逐渐吸收。

但较大的盆腔淋巴囊肿患者会出现压迫症状,影响生活质量。

而且一旦出现囊肿感染,则有并发败血症、静脉血栓栓塞等甚至危及生命的可能。

因此,有效地预防和处理盆腔淋巴囊肿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文结合《妇科恶性肿瘤盆腔淋巴结切除术后淋巴囊肿诊治专家共识(2020年版)》(以下简称共识2020)的推荐,对此问题的处理予以总结。

一.淋巴囊肿形成的原因

(1)淋巴液在回流进入静脉系统前,下肢回流的淋巴液、组织渗液及少量渗血会聚集于腹膜后无效腔,引流不畅则形成淋巴囊肿。

 

(2)淋巴管残端未结扎或结扎不彻底,回流的淋巴液潴留于腹膜后,汇同组织液、创面渗液可形成盆腔淋巴囊肿。

(3)淋巴系统丰富的联系网络及较强的再生能力,使其破坏后极易建立侧支循环或再通,是促成淋巴囊肿形成的另一原因。

 

《共识2020》推荐意见

盆腔淋巴囊肿的形成与术中淋巴管残端未得以有效闭合、导致淋巴液潴留于盆腔有关(证据分级:

高;推荐强度:

强)

 

二. 淋巴囊肿形成的高危因素

(1)切除淋巴结的数目:

独立危险因素;清除的淋巴结数目越多,术后淋巴囊肿发生率越高。

 

(2)后腹膜的处理方式:

术后常规开放腹膜,能有效减少淋巴囊肿发生。

分析可能是因为腹膜开放后,能促使淋巴液不断参与腹腔液体循环,并流入腹腔,使盆腔内淋巴液聚集减少,降低盆腔淋巴囊肿形成风险。

 

(3)盆腔引流方式:

较于经阴道留置引流管,术后选择经腹壁穿刺留置引流管能进一步降低盆腔淋巴囊肿形成风险,推测可能与引流不充分和(或)易于继发感染有关。

 

(4)引流时间:

引流时间越长,形成淋巴囊肿的概率越高,可能与淋巴管闭合不全及引流管影响腹膜后腔隙闭合有关。

 

(5)术后化疗(包括经腹腔灌注化疗)、放疗以及同步放化疗:

辅助治疗对腹膜产生炎性刺激,降低腹膜回吸收功能,打破了正常的组织渗出与回吸收的动态平衡,进而导致盆腔淋巴囊肿形成。

 

(6)血清白蛋白含量:

血清白蛋白水平降低,可使血浆胶体渗透压不断降低,是盆腔淋巴囊肿形成的高风险因素。

 

(7)体重指数(BMI):

BMI越高,术后盆腔淋巴囊肿发生的概率越大。

 

《共识2020》推荐意见

盆腔淋巴囊肿的形成与淋巴结切除数目、后腹膜是否开放、盆腔引流方式、引流时间、术后辅助放化疗、低蛋白血症及BMI等因素相关,其中淋巴结切除数目是淋巴囊肿形成的最重要因素(证据分级:

中;推荐强度:

强)。

 

三.淋巴囊肿的诊断

1. 淋巴囊肿诊断标准

1.1临床表现及体征

无症状型盆腔淋巴囊肿患者缺乏特征性的临床表现。

症状型盆腔淋巴囊肿患者可出现患侧腹股沟区或下腹部不适、疼痛、下肢水肿,重者可能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等。

 

1.2辅助检查

超声:

淋巴囊肿通常沿侧盆壁分布,与髂外血管密切伴行,形态为圆形或椭圆形,呈无回声或液性暗区,部分囊内可见絮状回声,亦可伴有分隔,继发感染时表现为囊壁增厚伴囊内液回声增强。

 

CT扫描:

腹股沟区或髂血管走行处囊状液性样灶,壁薄、光滑,腔内容物为水样均质,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晰;为水样密度,有光滑的边缘,很多囊壁无法显示。

增强囊壁轻度强化,不能清晰显示。

 

图1.笔者经管的一位子宫内膜癌根治术后合并淋巴囊肿患者的CT影像。

 

MRI扫描:

平扫显示长T1、长T2水样信号,DWI弥散受限,并且呈现出高信号状态,增强囊壁、囊内可见中等度强化分隔,能清晰显示囊壁,壁厚1~2mm,光滑均匀,囊内容物为强化。

图2.笔者经管的一位子宫内膜癌根治术后合并淋巴囊肿患者的MRI影像。

 

《共识2020》推荐意见

症状型盆腔淋巴囊肿患者的临床表现包括下腹部不适、疼痛、下肢水肿、继发感染、肾积水及深静脉血栓形成等。

若淋巴囊肿直径≥5cm,尤其合并糖尿病者容易继发感染。

辅助检查手段包括超声、CT及MRI,其中以超声检查作为首选(证据分级:

高;推荐强度:

强)。

 

2. 淋巴囊肿继发感染的诊断标准

(1)明显发热、下腹部疼痛加剧、局部压痛明显、下肢或外阴水肿等症状或体征;

(2)血白细胞>9.5×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0.75,排除其他部位感染;

(3)淋巴囊肿穿刺液细菌培养阳性;

(4)抗感染治疗有效;

(5)超声或CT、MRI提示淋巴囊肿形成或囊肿较前明显增大。

 

符合第3条即可确诊,如无细菌培养结果,符合上述条件中的任意2条也可明确诊断。

 

《共识2020》推荐意见

发热、下腹部疼痛、血白细胞计数增高、淋巴囊肿穿刺液细菌培养阳性、抗感染治疗有效及影像学检查证实淋巴囊肿增大,是淋巴囊肿感染的诊断标准,其中囊液细菌培养阳性是确诊的“金标准”(证据分级:

高;推荐强度:

强)。

 

四.盆腔淋巴囊肿的治疗

1.介入治疗

(1)实时超声引导下经腹或经阴道介入穿刺:

经皮穿刺抽吸囊液后直接注入硬化剂,或置管引流排尽囊液后注入硬化剂治疗。

 

(2)CT引导下经腹或经臀介入穿刺:

适用于难以经过超声介入穿刺治疗者,操作时应尽量选择病灶最大截面为穿刺平面,选择合理的穿刺点以避开血管、神经、肠管及膀胱等重要脏器。

 

(3)复发性盆腔淋巴囊肿的介入淋巴管栓塞治疗:

推荐栓塞剂常规选择生物胶+碘化油(按1:

3~1:

4的比例混合),泵入式给药,直至混悬液进入淋巴囊肿内。

 

《共识2020》推荐意见

介入治疗是盆腔淋巴囊肿治疗的主要方法,推荐影像学检查评估盆腔淋巴囊肿穿刺的路径及安全性。

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硬化疗法为盆腔淋巴囊肿的首选治疗方法(证据分级:

高;推荐强度:

强)。

超声引导下经腹部或者阴道穿刺引流是治疗盆腔淋巴囊肿的有效方法,不适宜超声介入穿刺治疗者,可考虑CT引导下介入穿刺。

复发的盆腔淋巴囊肿患者推荐介入淋巴管栓塞治疗。

术后1个月及3个月复诊以评估疗效(证据分级:

中;推荐强度:

强)。

 

2.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分为开腹和腹腔镜两类。

开腹手术在直视下将淋巴囊肿、囊壁彻底切除,但有创伤大、术后恢复慢及住院时间长等缺点,对患者生理及心理的影响大。

 

腹腔镜手术是近年逐步广泛应用切除淋巴囊肿的方式,早期报道成功率达90%,但淋巴囊肿的位置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广泛开展。

 

《共识2020》推荐意见

介入治疗失败或不除外恶性肿瘤复发者,选择开腹或腹腔镜手术治疗,二者各具优劣(证据分级:

中;推荐强度:

弱)。

 

3. 中药治疗

用外敷大黄与芒硝,研末后按1:

1比例配比,温水调成糊状外敷于腹部治疗。

其中大黄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通经之功效,芒硝可泻火消肿、软坚散结。

 

《共识2020》推荐意见

大黄与芒硝具有活血化瘀、消癥散结的功效,推荐二者外敷辅助治疗盆腔淋巴囊肿(证据分级:

低;推荐强度:

弱)。

 

4. 盆腔淋巴囊肿合并感染的治疗

恶性肿瘤患者抵抗力低下,肛门、会阴部毛囊定植菌经阴道逆行感染,或肠道定植菌发生移位,革兰阴性杆菌(以大肠埃希菌为主)为淋巴囊肿感染的最主要致病菌,其次为革兰阳性球菌。

 

《共识2020》推荐意见

感染较轻或病原微生物不明确时,首选广谱抗生素抗炎治疗;感染较重或抗炎治疗无效者,选择囊肿穿刺冲洗,待炎症控制后予以硬化治疗(证据分级:

中;推荐强度:

强)。

 

五.淋巴囊肿的预防

术中预防措施:

(1)充分结扎淋巴管;

(2)网膜成形术(J-flap);(3)处理后腹膜不遗留无效腔;(4)术中应用纤维蛋白胶。

术后预防措施:

(1)局部引流;

(2)中药大黄、芒硝外敷;(3)术后康复。

《共识2020》推荐意见

术中使用能量器械闭合淋巴管、开放后腹膜及阴道残端、网膜成形术、奥曲肽使用等综合措施,可预防盆腔淋巴囊肿的发生(证据分级:

中;推荐强度:

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