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同步测试.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986153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19.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同步测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同步测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同步测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同步测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同步测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同步测试.docx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同步测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同步测试.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同步测试.docx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同步测试

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三、四同步测试

1.据保守统计,文革期间非正常死亡人数超过172万,受迫害的人数更以千万计。

为此,著名作家冯骥才采访了上千名文革经历者,从中选出了一百人作为代表并写下了《一百个人的十年》一文。

最后,他说到:

“一代人经受的惨痛教训,是下一代人的精神财富。

”这里所说的“教训”主要是指

A.民主与法制遭到践踏

B.是文学艺术的一场浩劫

C.是生产关系的大跃进

D.全国掀起了夺权浪潮

2.我国政府宣布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是在

A.1978年

B.1979年

C.1981年

D.1982年

3.“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观念在现代中国政治制度中最为根本的体现是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政治协商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基层民主制度

4.1979年五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七部法律,其中有三部组织法和一部选举法,对地方各级人大和政府、法院、检察院的组织和职能.全国和地方人大的选举程序做了法律规定。

这说明()

A.依法治国的理念付诸实践B.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C.政治体制改革已全面展开D.基层民主进一步加强和扩大

5.“村子里开会,有分组讨论,也有全体大会,还有投票表决,和在人民大会堂的会差不多。

”材料反映了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B.真正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

C.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巩固

D.基层民主得到扩大

6.台湾地区与大陆的联系落后于香港地区。

在1949年后的30年里,双方曾拒绝承认彼此的存在和合法性,彼此之间没有任何往来,而且处于实际的战争状态,这表现在双方不时向沿海岛屿开炮。

这种局面的转变始于

A.《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B.“一国两制”的提出

C.香港澳门成功回归的实现D.“九二共识”的达成

7.“开国大典和开国大典阅兵式,给我留下了莫能淡忘的壮观图景……”•开国大典除了给个人留下壮观图景外,还标志着()

A.国民党统治在大陆的彻底结束

B.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

C.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祖国统一的完成

8.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四部宪法,它经历多次修改,不断完善,沿用至今。

据此,1999年3月修订的主要内容为

A.将一国两制写入宪法B.将依法治国写入宪法

C.将基本路线写入宪法D.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写入宪法

9.图1的四幅图分别是1952年、1962年、1972年、1982年的《人民日报》国庆日头版的照片。

据此可以推知

A.政治局势的变化影响意识形态的宣传

B.新时期《人民日报》已不再作为党的與论工具

C.党媒始終没有受到“左”倾错误影响

D.大众传媒为夺取民主革命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10.闻一多先生于1925年在《七子之歌·台湾》中写到“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爱国诗人余光中先生于1972年在《乡愁》中写到“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两首诗歌创作背景基本相同

B.与母亲分离都因民族矛盾

C.诗人的愿望都未能得到实现

D.诗人都渴望实现国家统一

11.1980年8月,著名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问邓小平:

中国今后如何避免类似“文化大革命”那样的悲剧?

邓小平的回答可能是()

A.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

B.加强现代化建设

C.加强国防建设

D.加强科学文化教育事业建设

12.在“一国两制”的构想中,对台湾的政策不同于港澳地区的是()

A、设立特别行政区B、社会经济制度长期不变

C、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利D、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13.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的两大原则是

①人民民主

②社会主义

③国际主义

④爱国主义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14.西藏和平解放以来,国家向西藏自治区拨付的财政补贴和基本建设费已达200亿元人民币,现在每年都保持在不少于10亿元人民币。

党和政府重视和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是为了

A.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B.实现民族平等

C.加强民族合作

D.贯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5.瘦肉精、地沟油等泛滥,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

2007年的全国政协会议上,九三学社提交了《关于进一步完善我国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议》,提出应尽快出台食品安全法;2009年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食品安全法。

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共同行使立法权

B.全国政协履行了参政议政的职能

C.民主党派具有法律规定的参政权

D.民主党派对社会发展有重要贡献

16.试比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共同纲领》。

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都颁布于新政权建立之后

B.分别由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和全国人大制定

C.都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

D.分别为资本主义性质宪法和社会主义性质宪法

17.梁启超说:

“盖十九世纪下半世纪以来,各国之战争,其胜负皆可于未战前决之。

”由此看来,抗日战争与甲午中日战争之所以结果迥异,中国方面主要的背景因素是()

A.领导抗战的不再是腐朽的政治集团

B.中华民族已经觉醒,形成全民族抗战

C.军队素质提高,广大将士具有爱国精神

D.国家综合实力增强,敌我力量对比变化

18.《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两部文献具有相一致的方面,对此,正确的表述是:

()

A.都反映了农民的愿望和要求B.都没真正落实

C.都主张发展资本主义D.都是太平天国建国时期的纲领

19.《茶馆》中的第二幕有这样一段对话:

王淑芬(看李三的辫子碍事)“三爷,咱们的茶馆改了良,你的小辫儿也该剪了吧?

”李三“改良!

改良!

越改越凉,冰凉!

……哼!

我还留着我的小辫儿。

万一把皇上改回来呢!

”这揭示了()

A.民主思想在中国没有反响B.辛亥革命的不彻底

C.民众对西化的普遍排斥D.普通民众的怀旧心理

20.蒋介石在1937年9月2号的日记中写到:

“闻沈阳、长春、营口被倭寇强占后,心神哀痛,如丧考妣。

苟为我祖我宗之子孙,则不收回东三省,永无人格矣!

小子勉之!

内乱平定不遑……卧薪尝胆,教养生聚,忍辱负重,是我今日之事也。

”材料不能反映

A.中日民族矛盾上升

B.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C.东三省已经沦亡

D.蒋介石的民族主义思想

21.史学家陈旭麓指出,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过程中前后相接的三个历史环节。

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是

A.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

B.批判传统与全面引进西方文化的统一

C.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

D.反抗西方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的统一

22.有人将辛亥革命后中国的某些变化戏称为“头上和脚上的变化”,从社会习俗变迁的角度来看,主要反映的是

A.辛亥革命后,中山装的流行

B.辛亥革命后,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

C.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传播

D.辛亥革命后,国人办报再掀高潮

23.辛亥革命后建立了民主共和国,但此后专制政权又相继建立。

可为这一历史现象提供较合理解释的是()

A.虽然今日之共和,第有其表面已。

人民既乏国民之常识,而于风俗习惯犹未改革

B.民国初年,“政党群兴,党争随起”

C.民国元年,政党政治、议会政治高唱入云,党团林立,五彩缤纷

D.专制殿堂的崩坍,中华民国的成立,民主法令的公布,《临时约法》的颁发

24.太平天国运动的一些领导人在当时对近代经济制度已经有所认识,以下各项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

A.“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

B.“所有婚娶弥月喜事,俱用国库”

C.“贵贱宜分上下,制度必判尊卑”

D.“每年纳银若干,有失则保人赔其所值”

25.“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全体国民”;“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上述材料应出自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华民国约法》

C.“共同纲领”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6.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开始的标志是

A.武昌起义

B.南昌起义

C.秋收起义

D.广州起义

27.有人说:

“100年前,武昌的枪声埋葬了一个旧时代;100年后,新时代一直还在路上。

”这里的两个“时代”分别是指

A.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社会B.君主专制、人民民主

C.近代工业化、社会主义现代化D.闭关锁国、改革开放

28.下列关于外国侵略者对待太平天国态度的表述,正确的是

A.在太平军进军南京途中曾出兵干涉

B.一度伪装中立

C.清政府“借师助剿”后才开始进攻太平军

D.充当镇压太平大国的主力

29.(题文)1930年4月中原大战爆发,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等联合发动反对蒋介石的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规模最大的军阀混战。

当时的中共中央领导人乘机提出把组织工人罢工、组织地方起义、组织兵变等作为革命的中心策略来抓。

这表明当时的中共中央领导人

A.对中国革命的任务认识模糊

B.能从时局出发做出正确决策

C.对革命形势的估计明显错误

D.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30.下图是1840年以后晚清巡抚满、汉官员人数发生转变图,可以解释下图转变的历史事件是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注:

图表中三列的前者都是:

满族巡抚的数量,后者都是汉族巡抚的数量)

A.鸦片战争B.太平天国运动

C.洋务运动D.甲午中日战争

31.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形成的标志是

A.中共“一大”的召开

B.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C.新三民主义的提出

D.北伐战争的开始

32.《重返五四现场》中记载“噩耗传来,有如当头一棒,天旋地转,青年学生尤为愤慨,以至演成1919年5月4日的北京示威运动。

”文中所说的“噩耗”指

A.日本强迫中国签订《马关条约》

B.帝国主义强迫中国签订《辛丑条约》

C.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

D.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

33.下列关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B.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

C.规定了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D.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

34.“四十年前会上逢,南湖泛舟语从容。

济南名士知多少,君与恩铭不老松。

”这是董必武同志于1961年写的怀念战友的一首诗。

诗中“四十年前会上逢”指的是哪一次会议

A.中共“一大”B.中共“二大”

C.遵义会议D.八七会议

35.1963年董必武畅游嘉兴南湖,回忆起四十二年前的往事,挥笔提联:

“烟雨楼台,革命萌生,此间曾著星星火;风云世界,逢春蛰起,到处皆闻殷殷雷。

”这里的“星星火”主要是指

A.五四运动爆发

B.中国共产党制定民主革命纲领

C.中国共产党诞生

D.毛泽东发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3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陈叔通委员讲,做了这个工作,可以使人民民主更加发扬。

确实如此,北京郊区乡政府民主选举的结果,百分之五十的乡长被选掉了,因为这百分之五十的人做了坏事,人民不高兴他们。

为了发扬民主,对政权组织,特别是县、乡两级,来一次全国普选,很有必要。

这对促进经济建设,加强经济建设的领导有积极作用。

就是对于抗美援朝也有好处,傅作义委员说可以加强抗美援朝。

……如果我们的工作做得更好一些,人民民主更加发扬,经济建设搞得更好,抗美援朝的力量更加增强,那是可以使它放弃侵略的。

——毛泽东《关于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几点说明》(1953年1月13日)

材料二全国人民在讨论中热烈地称赞我们的宪法草案,因为这个宪法草案正确地总结了我国的历史经验。

这个宪法草案是我国人民利益和人民意志的产物,是我们国家发生了巨大变化的产物。

人民称赞这个宪法草案,还因为它正确地吸收了国际的经验。

……显然,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先进国家的经验,对我们有很大的帮助。

我们的宪法草案结合了中国的经验和国际的经验。

我们的宪法草案不只是我国人民革命运动的产物,而且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一个产物。

材料三宪法草案序言中说: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社会建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是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从一九五三年起,我国已经按照社会主义的目标进入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时期,因此,我们有完全的必要在共同纲领的基础上前进一步,制定一个像现在向各位代表提出的这样的宪法,用法律的形式把我国过渡时期的总任务肯定下来。

……

——材料二、三摘自刘少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报告》(1954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毛泽东关于人民代表大会的看法。

(2)根据材料二,指出宪法草案受到人民称赞的原因。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这部宪法制定的重要意义。

1.A

【解析】文革是由于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的民主法制不健全造成的,故选A。

B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和材料无关,排除。

2.B

【解析】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

故答案为B项。

其他三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C、D项。

3.C

【解析】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人民选出的代表组成国家权力机关,其他国家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体现出“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的观念,故答案为C项。

其他三项也能做到维护人民利益,但不符合题干中“最为根本”的要求,排除ABD项。

4.A

【解析】

试题分析:

题干描述人大通过法律,出台了对各政府部门的法律规定,体现出了依法治国的理念,故A项正确;我们的法律目前还在完善中,当时不能说形成了完备的法律体系,故B项错误;我们现在还没有全面展开政治体制改革,当时就更不能说政治体制改革已全面展开,故C项错误;D项题干没有涉及。

考点: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新时期的法治建设

【名师点睛】依法治国是对新中国历史经验进行深刻总结的结果:

建国以后,中国民主和法制建设一度有过长足的发展,但由于“左”的指导思想,而使民主法制建设的良好势头急转直下,最终酿成十年“文革”的历史性悲剧。

“文革”的教训极为惨痛和深刻。

邓小平同志在回答外国记者如何避免类似“文革”那样的错误时说:

“我们这个国家有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历史,缺乏社会主义的民主和社会主义的法制。

现在我们要认真建立社会主义的民主和社会主义的法制。

只有这样,才能解决问题。

5.D

【解析】试题分析:

根据题干的关键词“村子”“全体大会”可以判断是我国的基层民主选举制度,保障人民用投票表决的方式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举措,实质是保障人民群众真正行使自己当家做主的权力。

A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B应该把“真正”修改为“保障”;C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故答案选D。

考点: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6.A

【解析】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在1949年后的30年里”和“这种局面的转变始于”可知,1949年的30年后即1979年,在这一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A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故选A项。

BCD三项,均在1979年以后,不能够体现题干“这种局面的转变始于”要求,不选BCD三项。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告台湾同胞书”

7.B

【解析】

试题分析:

A是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B是三大改造;祖国统一大业没有完成,排除D;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

故选B。

考点: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国大典

8.B

【解析】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把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使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达到新的高度,成为中国法制建设的里程碑,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将一国两制写入宪法是在1982年,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将基本路线写入宪法、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写入宪法均是在1993年,所以选项C、D均是在时间上不符合题意的,排除;故本题选B。

点睛:

时间性是历史学科最基本的特点之一,这就要求考生必须充分利用题目的有效时间信息,并结合教材知识来将各被选项的时间性给予定位,本题就可以以“时间”为突破口,从而确定正确的选项。

9.A

【解析】1952年是建国初期,1962年是中苏关系恶化时期;1972年是文革时期;1982年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报纸作为舆论宣传显然和当时时局变化有关,故A正确;《人民日报》一直是党的舆论宣传工具,故B错误;文革时期受到左倾错误影响,故C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建国以来的民主政治建设,故D错误。

点睛:

图画是高考重要题型,本题要知道四个时间段中国发生的重大事情,同时要熟知新闻媒体是政治的喉舌这一常识,此题就不难回答。

10.D

【解析】闻一多写于1925年的《七子之歌·台湾》表达了台湾民众渴望回归的迫切愿望,抒发了诗人对祖国的眷恋以及希望台湾早日回归祖国的强烈愿望。

余光中写于1972年的《乡愁》表达作者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故D正确。

前者背景是新中国成立前,后者背景是新中国成立后,故A错误;新中国成立后台湾和大陆分离是国共内战造成的民族之殇,1925年台湾与大陆分离是日本的殖民统治造成的,故B错误;C项说法错误,闻一多先生的愿望实现了,故C错误。

11.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文革”悲剧发生的原因就是民主与法制建设不健全,要从根本上杜绝类似事件,就要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

所以答案选A。

考点: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的教训

12.D

【解析】此题否定式比较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史实的能力和历史思维的比较能力。

依据“一国两制”,香港、澳门、台湾都设立特别行政区、社会经济制度长期不变、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利,不同的是人民解放军进驻香港、澳门。

而台湾则可以保留怎自己的军队。

13.A

【解析】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对我国国家性质和根本制度的规定,从而体现的两大原则是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故①②正确,故排除BCD,选A。

14.A

【解析】党和政府重视和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是为了促进民族繁荣,A正确;民族平等、民族合作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贯彻民族平等和区域自治政策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BCD不是目的而是方法,排除。

点睛:

本题属于直选题,注意题干问的是原因。

做好本题需要知道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即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15.A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针对瘦肉精等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事件,全国政协提出应尽快出台食品安全法;最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食品安全法。

B、C、D项符合材料;政协属于统一战线性质的组织,并没有立法权。

A项错误。

考点: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点评:

现代中国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

掌握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发展历程及特点。

今后高考命题可能会将中国民主化、法制化进程与人权问题联系起来考查,从现代化的角度认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

16.C

【解析】

试题分析: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于中华民国建立之后,但是《共同纲领》却颁布于新中国成立之前,故A错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由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制定的,但是《共同纲领》不是由全国人大制定的,而是由一届全国政协制定的,故排除B;两者都是中国政治民主进程中的重要事件,故C符合题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但《共同纲领》还不是社会主义性质的,也不是宪法,相当于临时宪法,故排除D。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共同纲领》比较

【名师点睛】比较的学习方法可以理解为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有联系的事物进行考查,寻找其异同,探求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的方法。

在我们的历史学习中,经常会遇到相似的概念或者事件,通过比较可以更好的掌握这些知识,尤其是在复习时,更应该提倡用比较的方法来复习相关基础知识,这有助于我们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17.B

【解析】试题解析:

从材料中“十九世纪下半世纪以来,各国之战争,其胜负皆可于未战前决之”可分析出近代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政府统治的腐朽。

而抗日战争则是中国取得胜利,从背景上分析,主要是日本全面侵华,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国共两党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

故选:

B

18.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只是符合《天朝田亩制度》;B是两者之间的相同点,都没实行;C只是适应《资政新篇》;D只是适应《天朝田亩制度》。

所以本题答案选B。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太平天国运动·《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19.B

【解析】略

20.B

【解析】从材料中的“卧薪尝胆,教养生聚,忍辱负重,是我今日之事也”来看,蒋介石表达了抵抗日本侵略的决心,材料信息不能反映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B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项。

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步步加剧,表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937年9月”来看,当时东三省已经沦亡;材料中的“苟为我祖我宗之子孙,则不收回东三省,永无人格矣!

”,反映出蒋介石的民族主义思想。

其他三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

点睛:

本题属于否定选择题(逆向选择题)。

此类选择题通常要求选出与史实不符的选项。

其特点是题干部分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如用“不是”“无”“没有”“不正确”“不能反映”等词语,所以要特别注意逆向思维。

解答此类题可采用逆推法,即根据题意,首先找出与题干意思相符的三个备选项,剩下的备选项就是题目要求的答案。

21.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的中国从古代到近代的变革,分别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运动、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

这三次运动均倡导通过向西方学习来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前两场运动均由地主阶级发动,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与科技来抵御外来侵略,更好地维护封建统治。

故A项中“反抗封建专制”、B项中“全面引进西方文化”、C项中“发展资本主义”的说法错误。

所以答案选D。

考点:

思想解放的潮流·思想解放的潮流·反抗西方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的统一

22.B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相关知识。

注意本题的关键词“头上和脚上的变化”,剪辫易服符合头上的变化,废止缠足符合脚上的变化,故选B。

A与脚上的变化无关。

C属于思想领域的变化。

D属于传媒工具的进步。

考点: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表现

23.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政治的发展。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建立民主共和体制之后出现了复辟的现象,说明只在制度层面进行了变革,并没有深入到人的思想当中。

B、C属于现象,不属于原因,D项属于建立民主共和国的措施。

24.D

【解析】试题分析:

A、B均体现了绝对平均主义的分配原则,是《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不能体现近代经济制度;C反映了太平天国等级森严,与题意不符,可排除;D说的是保险制度,属于近代经济制度的范畴。

故答案选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