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预防体系制度.docx
《双重预防体系制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双重预防体系制度.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双重预防体系制度
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制度
1.目的
为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建立健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规范生产过程中各种危险源辨识并进行风险评价,确保各项防控措施落实到位,促使企业安全基础得到明显改善,本质安全水平显著提高,有效防范各类事故。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生产经营活动中风险点确定、危险源的辩识、风险评价和控制。
3.风险点确定:
按照车间的主要设备、设施、区域、场所进行划分。
4.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价程序
采用工作危害分析法(JHA)对作业活动类风险点进行危险源辨识,即:
针对每个作业活动中的每个作业步骤或作业内容,识别出与此步骤或内容有关的危险源,建立作业活动清单,工作危害分析评价记录表。
采用安全检查表法(SCL法)对设备设施类风险点进行危险源辨识,建立设备设施清单,安全检查分析记录表。
5.风险评价方法和管控措施制定和实施
5.1风险评价方法
公司选用风险矩阵评价法对公司的风险点进行判断分级。
其基本原理是根据风险点识别确定的危害及影响程度与危害及影响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乘积确定风险的大小。
(1)确定危害事件发生的严重程度(S)
对照表1从人员伤亡情况、财产损失、法律法规符合性、环境破坏和对企业声誉损坏五个方面对后果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价取值,取五项得分最高的分值作为其最终的S值。
表1危害事件发生的严重程度(S)
等级
人员伤害情况
财产损失、设备设施损坏
法律法规符合性
环境破坏
声誉影响
1
一般
无损伤
一次事故直接经济损失在5000元以下
完全符合
基本无影响
本岗位或作业点
2
1至2人轻伤
一次事故直接经济损失5000元及以上,1万元以下
不符合公司规章制度要求
设备、设施周围受影响
没有造成公众影响
3
造成1至2人重伤
3至6人轻伤
一次事故直接经济损失在1万元及以上,10万元以下
不符合公司程序要求
作业点范围内受影响
引起省级媒体报道,一定范围内造成公众影响
4
1至2人死亡
3至6人重伤或严重职业病
一次事故直接经济损失在10万元及以上,100万元以下
潜在不符合法律法规要求
造成作业区域内环境破坏
引起国家主流媒体报道
5
3人及以上死亡
7人及以上重伤
一次事故直接经济损失在100万元及以上
违法
造成周边环境破坏
引起国际主流媒体报道
(2)确定危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L)
对照表2从偏差发生频率、安全检查、操作规程、员工胜任程度、控制措施五个方面对危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进行评价取值,取五项得分的最高的分值作为其最终的L值。
表2危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L)
赋值
偏差发生频率
安全检查
操作规程
员工胜任程度(意识、技能、经验)
控制措施(监控、联锁、报警、应急措施)
5
每次作业或每月发生
无检查(作业)标准或不按标准检查(作业)
无操作规程或从不执行操作规程
不胜任(无上岗资格证、无任何培训、无操作技能)
无任何监控措施或有措施从未投用;无应急措施。
4
每季度都有发生
检查(作业)标准不全或很少按标准检查(作业)
操作规程不全或很少执行操作规程
不够胜任(有上岗资格证、但没有接受有效培训、操作技能差)
有监控措施但不能满足控制要求,措施部分投用或有时投用;有应急措施但不完善或没演练。
3
每年都有发生
发生变更后检查(作业)标准未及时修订或多数时候不按标准检查(作业)
发生变更后未及时修订操作规程或多数操作不执行操作规程
一般胜任(有上岗资格证、接受培训、但经验、技能不足,曾多次出错)
监控措施能满足控制要求,但经常被停用或发生变更后不能及时恢复;有应急措施但未根据变更及时修订或作业人员不清楚。
2
每年都有发生或曾经发生过
标准完善但偶尔不按标准检查、作业
操作规程齐全但偶尔不执行
胜任(有上岗资格证、接受有效培训、经验、技能较好,但偶尔出错)
监控措施能满足控制要求,但供电、联锁偶尔失电或误动作;有应急措施但每年只演练一次。
1
从未发生过
标准完善、按标准进行检查、作业
操作规程齐全,严格执行并有记录
高度胜任(有上岗资格证、接受有效培训、经验丰富,技能、安全意识强)
监控措施能满足控制要求,供电、联锁从未失电或误动作。
(3)确定了S和L值后,根据R=L×S计算出风险度R的值,依据表3的风险矩阵进行风险评价分级。
根据R的值的大小将风险级别分为以下五级:
R=L×S=20~25:
关键风险(Ⅰ级),需要立即停止作业;
R=L×S=15~16:
重要风险(Ⅱ级),需要消减的风险;
R=L×S=9~12:
中度风险(Ⅲ级),需要特别控制的风险;
R=L×S=4~8:
低度风险(Ⅳ级),需要关注的风险;
R=L×S=1~3:
轻微风险(Ⅴ级),可接受或可容许风险。
5.2管控措施确定
典型控制措施的制定由工作小组制定后,《风险点识别、评价、管控措施表》中按照系统或子系统汇总,逐级上报,各级工作组应针对典型控制措施是否适宜进行评审,并根据评审结果进行完善,最终由风险管控隐患治理领导机构批准,作为一个时期内完善风险控制措施的基础信息。
风险管控隐患治理领导机构应结合隐患排查,制定风险管控措施计划,通过提取安全生产费用给予资金保障,系统开展风险管控措施的完善,进行隐患治理。
6.风险分级管控
制定风险控制措施时应从工程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培训教育措施、个体防护措施、应急处置措施这五类中进行选择。
风险控制措施的选择应考虑可行性、可靠性、先进性、安全性、经济合理性、经营运行情况及可靠的技术保证和服务。
设备设施类危险源通常采用以下控制措施:
安全屏护、报警、联锁、限位、安全泄放等工艺设备本身固有的控制措施和检查、检测、维保等常规的管理措施。
作业活动类危险源的控制措施通常从以下方面考虑:
制度、操作规程的完备性、管理流程合理性、作业环境可控性、作业对象完好状态及作业人员技术能力等方面。
不同级别的风险要结合实际采取一种或多种措施进行控制,对于评价出的不可接受风险,应制定补充建议措施并实施,直至风险可以接受。
风险控制措施应在实施前针对以下内容评审:
措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是否使风险降低到可以接受的程度;
是否产生新的风险;
是否已选定了最佳的解决方案;
是否会被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7.文件管理
应完整保存体现风险分级管控过程的记录资料,并分类建档管理。
应包括风险分级管控制度、风险点统计表、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记录,以及风险分级管控清单、危险源统计表等内容的文件化成果;涉及重大、较大风险时,其辨识、评价过程记录,风险控制措施及其实施和改进记录等,应单独建档管理。
8.持续改进
每年至少对风险分级管控体系进行一次系统性评审,并对评审结果进行公示和公布企业应定期对风险分级管控体系进行评审。
企业基于下述各方面的影响来考虑风险分级管控体系评审时间安排和频次:
法规、标准等增减、修订变化所引起风险程度的改变;
发生事故后,有对事故、事件或其他信息的新认识,对相关危险源的再评价;
组织机构发生重大调整;
风险程度变化后,需要对风险控制措施的调整;
根据非常规作业活动、新增功能性区域、装置或设施以及其他变更情况等适时开展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
9.公告警示
企业将主要风险点、风险类型、风险等级、管控措施和应急措施予以公布,让每一名员工都了解各自岗位或系统对应的风险点的基本情况及防范、应急对策。
在安全风险岗位设置告知卡,职业危害岗位设置职业危害告知书。
隐患排查管理制度
一、目的
为建设公司双重预防体系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加强事故隐患监督管理,防止和减少事故的发生,保障职工生命健康安全,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本公司各单位的安全检查与隐患排查管理。
三、事故隐患分级和分类
1、事故隐患分级:
根据隐患整改、治理和排除的难度及其可能导致事故后果和影响范围,分为一般事故隐患和重大事故隐患。
一般事故隐患既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小,发现后能够立即整改排除的隐患
重大隐患即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大,无法立即整改排除,需要全部或者局部停产停业,并经过一定时间整改治理方能排除的隐患,或者因外部因素影响致使生产经营单位自身难以排除的隐患
2、事故隐患分类
事故隐患分为基础管理类隐患和生产现场类隐患。
生产现场类隐患包括以下方面存在的问题或缺陷:
设备设施;场所环境;从业人员操作行为;消防及应急设施;供配电设施;职业卫生防护设施;辅助动力系统;现场其他方面。
基础管理类隐患基础管理类隐患包括以下方面存在的问题或缺陷:
生产经营单位资质证照;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及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教育培训;安全生产管理档案;安全生产投入;应急管理;职业卫生基础管理;相关方安全管理;基础管理其他方面。
四、编制排查项目清单
依据确定的各类风险点的全部控制措施和基础安全管理要求,编制排查项目清单。
隐患排查项目清单包括生产现场类隐患排查清单和基础管理类隐患排查清单。
生产现场类隐患排查清单以各类风险点为基本单元,依据风险分级管控体系中各风险点的控制措施和标准、规程要求编制,至少包括:
排查范围(风险点)、排查内容与排查标准、排查类型、排查周期、组织级别等信息。
基础管理类隐患排查项目清单
以各类基础管理项目为基本单元,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规程要求编制,至少包括:
排查项目、排查内容与排查标准、排查类型、排查周期、组织级别等信息
五、制定排查计划
1、安全生产检查按责任分工分为定期安全生产检查(公司级、车间级、班组级检查)、季节性安全生产检查、专业性(项)安全生产检查;
2、按检查周期分为年检、季检、月检、日检。
3、安全检查频次:
序号
检查类型
检查最小频次
检查组织方
备注
1
公司级安全生产检查
一个季度
安全生产领导小组
2
车间级安全生产检查
一个月
安全管理人员及车间主任
3
班组安全生产检查
每天
交接班班长及员工代表
4
专业性安全生产检查
半年
公司办公室、生产车间人员
5
季节性安全生产检查
季度
公司办公室、生产车间人员
6
职业卫生检查
一个季度
公司办公室
7
节假日检查
节假日前
公司办公室、生产车间人员
六、隐患排查
日常隐患排查是指班组、岗位员工的交接班检查和班中巡回检查,以及基层单位负责人和工艺、设备、电气、仪表、安全管理等专业技术人员的经常性检查。
综合性隐患排查是指以保障安全生产为目的,以安全责任制、各项专业管理制度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落实情况为重点,各有关专业和部门共同参与的全面排查;
专业或专项隐患排查主要是指:
对工艺、设备、电气、建筑结构、消防与公辅等分别进行的专业排查;
在连续运行装置开停车前、新装置竣工及试运行等时期进行的专项隐患排查。
季节性排查是指根据各行业季节特点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开展的专项隐患检查,主要包括:
春季以防雷、防火、防静电、防解冻泄漏、防解冻坍塌等为重点;
夏季以防雷暴、防设备容器超温超压、防台风、防洪、防暑降温等为重点;
秋季以防雷暴、防火、防静电、防凝保温等为重点;
冬季以防火、防爆、防雪、防冻防凝、防滑、防静电、防中毒等为重点。
节假日隐患排查主要是指节前对安全、保卫、消防、生产准备、备用设备、应急预案等进行排查,特别对节日期间各级管理人员、检修队伍的值班安排和安全措施、原辅料、备品备件、应急预案及物资的落实情况等进行重点排查;
专家诊断性检查是指技术力量不足或安全生产管理经验欠缺的企业委托安全生产专家排查隐患;
事故类比隐患排查是对企业内或同类企业发生事故后的举一反三的安全排查
七、隐患治理
1、隐患治理实行分级治理、分类实施的原则。
主要包括岗位纠正、班组治理、车间治理、部门治理、公司治理等。
隐患治理应做到方法科学、资金到位、治理及时有效、责任到人、按时完成。
能立即整改的隐患必须立即整改,无法立即整改的隐患,治理前要研究制定防范措施,落实监控责任,防止隐患发展为事故。
2、事故隐患治理流程事故隐患治理流程包括:
通报隐患信息、下发隐患整改通知、实施隐患治理、治理情况反馈、验收等环节。
隐患排查结束后,将隐患名称、存在位置、不符合状况、隐患等级、治理期限及治理措施要求等信息向从业人员进行通报。
隐患排查组织部门应制发隐患整改通知书,应对隐患整改责任单位、措施建议、完成期限等提出要求。
隐患存在单位在实施隐患治理前应当对隐患存在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制定可靠的治理措施。
隐患整改通知制发部门应当对隐患整改效果组织验收。
3、一般隐患治理对于一般事故隐患,根据隐患治理的分级,由企业各级(公司、车间、部门、班组等)负责人或者有关人员负责组织整改,整改情况要安排专人进行确认。
4、重大隐患治理经判定或评估属于重大事故隐患的,企业应当及时组织评估,并编制事故隐患评估报告书。
评估报告书应当包括事故隐患的类别、影响范围和风险程度以及对事故隐患的监控措施、治理方式、治理期限的建议等内容。
企业应根据评估报告书制定重大事故隐患治理方案。
治理方案应当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治理的目标和任务;——采取的方法和措施;——经费和物资的落实;——负责治理的机构和人员;——治理的时限和要求;——防止整改期间发生事故的安全措施。
5、隐患治理验收隐患治理完成后,应根据隐患级别组织相关人员对治理情况进行验收,实现闭环管理。
重大隐患治理工作结束后,企业应当组织对治理情况进行复查评估。
对政府督办的重大隐患,按有关规定执行。
七、文件管理
企业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策划、实施及持续改进过程中,应完整保存体现隐患排查全过程的记录资料,并分类建档管理。
至少应包括:
1——隐患排查治理制度;
2——隐患排查治理台账;
3——隐患排查项目清单等内容的文件成果。
重大事故隐患排查、评估报告,治理方案、整改验收等应保留纸质记录,单独建档管理。
8、持续改进
适时和定期对隐患排查治理体系运行情况进行评审,以确保其持续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
评审应包括体系改进的可能性和对体系进行修改的需求。
评审每年应不少于一次,当发生更新时应及时组织评审。
保存评审记录。
更新企业应主动根据以下情况对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的影响,及时更新隐患排查治理的范围、隐患等级和类别、隐患信息等内容,主要包括:
法律法规及标准规程变化或更新;政府规范性文件提出新要求;企业组织机构及安全管理机制发生变化;企业生产工艺发生变化、设备设施增减、使用原辅材料变化等;企业自身提出更高要求;事故事件、紧急情况或应急预案演练结果反馈的需求;其它情形出现应当进行评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