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9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修改后.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974835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9.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329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修改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0329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修改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0329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修改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0329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修改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0329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修改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329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修改后.docx

《0329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修改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329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修改后.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0329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修改后.docx

0329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修改后

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

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指导老师:

学生姓名:

学号:

院系:

网络教育学院

专业:

教育管理

写作批次:

2015年春

 

原创承诺书

我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本人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据我查证,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若本论文及资料与以上承诺内容不符,本人愿意承担一切责任。

 

毕业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2016年3月23日

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摘要: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

教师的语言文明是心理健康的具体反映,教师在行为习惯上要具备健康的心态,健康的思想与高尚的灵魂是做教师的天职。

关键词:

心理健康;人才培养;心态;言传;身教

中图分类号:

G443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008-3561(2015)34-0019-01

 

绪论……………………………………………………………………………………6

一、教师的语言文明是心理健康的具体反映………………………………………6

二、教师在行为习惯上要具备健康的心态……………………………………6

1、教师语言的体现…………………………………………………………………………6

2、教师的行为动作…………………………………………………………………………7

3、教师的良好形象…………………………………………………………………………7

三、健康的思想与高尚的灵魂是做教师的天职…………………………………7

四、讨论小学教师心理健康与职业倦怠的一般特点…………………………8

1、小学教师心理健康与职业倦怠的一般特点。

………………………………………8

2、一个理想、合格的教师,需要具备哪些方面。

………………………………………8

3、正确认识自我心理健康………………………………………………………………………………8

4、教育全员化理念。

…………………………………………………………………………8

5、不同的教师角色面临不同的心理学习项目。

………………………………………9

6、任何学习实践的开展都离不开一定的学习情境。

…………………………9

五、当前教师心理健康存在哪些问题?

……………………………………………………9

1.适应不良………………………………………………………………………9

2.职业心理问题………………………………………………………………………9

3.人际交往问题………………………………………………………………………9

4.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9

5.心身疾病………………………………………………………………………9

6.神经症………………………………………………………………………10

六、教师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10

1、工作繁重,心理压力大………………………………………………………10

2、教育体制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对教师的挑战……………………………………………10

3、价值体系多元化带来的惶惑………………………………………………………10

4、教师交际范围狭窄,生活单调,人际关系紧张……………………………………………11

七、教师普遍缺乏心理学知识……………………………………………………11

八、中国传统文化对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作用……………………………………11

1、传统文化强调通过内省、遵从本性、追求和谐、顺其自然来维护身心健康………11

2、传统文化以对抗挫折的超脱精神和承受力缓解作用。

………………………………12

3、传统文化主张修身养性,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完善健全的人格……………………13

4、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优化教师心理建构的有效途径………………………………13

5、培养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13

6、加强个人的德育修养………………………………………………………………14

结论………………………………………………………………………………14

致谢……………………………………………………………………………15

参考文献…………………………………………………………………………………16

 

绪论:

教师不仅要求具有高精的专业知识水平,同时更需要有高素质的品行及文化素养。

身教有时比言传更具体更直接,更具有实效性,学生的可塑性及模仿性强的特性决定了教师身教的现实意义。

身教是有形的,可以深切地触动人心。

成于内才能形于外,成于内是要以修身为前提,而目前修身的最好方法是学习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

因而,锻造良好的师德,加强和提高教师队伍的品行与人格魅力,首先提高自已的品德,教师传道,授业、解惑。

教师要把传道放在首位。

是培养学生良好品行习惯的一个必备条件。

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应具备这些素质———关心学生的成绩,关心学生的成长,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公正无私,以身作则,勇于改过,乐观向上,情绪稳定,三思而后行,态度端正,宽以待人。

具备了这些基本素养,才能保证其引导学生步入心理健康的发展之路,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那么,应从哪些方面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呢?

一、教师的语言文明是心理健康的具体反映

教师的心理是否健康,最直接的表现为语言。

语言是传授知识和与学生交流的工具,也是反映一个教师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与人的交往中,平实而柔和的语言给人以信任与亲切感,也是人际交往的基础。

古人云:

话不投机半句多,其实就是说人与人交往当中语言表达的重要性。

在日常生活当中,有些人话一出口就感觉十分中听,很吸引人,而有些人则是话一出口脏话冲人,令人反感。

因此,语言表达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和蔼平易的语言如春雨似和风,留给人的第一感觉是让人似曾相识,一见如故。

对于培养人、教育人的教育工作者来说,文明和蔼的话语可以消除与学生之间的心理隔阂,粗俗的语言如雷轰顶,可拒人于千里之外。

教师真诚的语言能赢得学生的信任与爱戴,切莫由于对学生的生气而口出秽语,批评学生也要十分注意把握语言的艺术。

好的老师往往会注意语言转化运用,例如把不要。

转化为要。

,善于用过赏识教育把犯错的批评改为,我相信你一定能。

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不仅体现在教师的知识水平上,还表现在语言的文明艺术上。

文明的语言,能反映出一个教师良好的心境与美好的情怀。

同时,教师应注意班级良好语言环境的营造,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语言美。

二、教师在行为习惯上要具备健康的心态

1、语言的体现

对学生的教育不仅体现在教师的语言上,还体现在教师的行为举止上。

教师的身体力行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因为学生都具有可塑性和模仿性强的特征,俗话说言教不如身教,身教不如境教。

做为老师一定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已首先要做到,不然的话就是讲道不行道,这样的人是可恶的,比如升国旗时,学生们都站的很整齐,唯有老师的那个队伍不整齐,还有教师在说话,值日的学生说教师们我们学生不敢管,但是他们从内心已经小看我们了,因为我们的形为让学生失望了。

2、教师的良好形象

在学校里,在生活中,教师往往是学生的偶像,教师的点点滴滴,举手投足,始终出现在学生的视野里,学生接触最多的是教师,学生感触最深的还是教师。

因而,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必须注重以身作则,身教比言传更能触动人的心灵。

人们常说,有什么样的教师就能带出什么样的学生。

3、教师的良好形象行为动作

作为一名教师,要十分注意日常行为举止,注意风度的高雅,保持勤劳与简朴。

现在的孩子,多数是在父母的娇生惯养中长大,从小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动手能力较差。

而这一切的改变,需要教师去影响、造就、教育。

最简捷有效的教育方法不是空洞地进行说教,而是教师如何去做,如何去以行动带行动,以自身行动去影响学生,使学生从教师的身上学习良好的行为习惯。

当然,这给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应具备积极健康的心态,始终如一地严格要求自己,要求学生做到的,希望学生具备的,那么我们必须首先做到,必须首先具备,要给学生树立榜样,给学生展示一个说到做到的良好形象。

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信服你,模仿你,接受你的熏陶与影响,比如孝敬父母,遵时守信等。

三、健康的思想与高尚的灵魂是做教师的天职

教师健康的思想情操,不仅仅体现在语言行为习惯上,还体现在对教育事业的忠诚与认识上。

受现代经济浪潮的影响,有时教育界也出现一些不协调的音符,家长对某些教师的行为也存在意见。

比如,个别教师接受财物、有偿补课、吃吃喝喝。

同时,一些学校不规范的收费行为,影响了教育的纯洁性,影响教育的高尚性,影响了教师在人们心中的神圣形象。

一旦学校的行为及教师的形象在家长中造成了不好的影响,对教育的不良影响是极大的。

如果伤害了家长及学生的感情,教师再美好的言词都如同骗人的鬼话。

教书育人不但是学校的责任,而且更是每一位教师的神圣职责。

学校、教师都应该负起历史的使命和责任,自觉净化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别让经济利益冲昏了头脑,别为一点私利伤害孩子。

如果教师把从事的工作当作谋生的手段,利子当头,那就不要当这个老师了,另外找一个职业,因此,作为教师,必须在思想上有高度的认识,为社会担起一份责任,为培养人才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净化自己的灵魂。

四、讨论小学教师心理健康与职业倦怠的一般特点

1、小学教师心理健康与职业倦怠的一般特点

从总体上看,小学教师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职业倦怠.数据显示:

小学教师的情绪衰竭和低成就感比较明显,去人性化维度症状不太明显;情绪衰竭维度得分较高表明小学教师的情绪和生理资源被过度消耗后,职业倦怠的感受较深,这与小学教师工作时间长、任务重、难题多、工作内容单调重复有关,也与小学教师精神卫生状况有关。

2、一个理想、合格的教师,需要具备哪些方面

教师是青少年成长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他人”,在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人格健全培育中有重要作用.一个理想、合格的教师,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固然重要,但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尤其重要.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长时间面对面接触,教师的言谈举止和情绪情感是构成整个教育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不仅指个体社会生活适应良好,没有心理疾病或病态,还指人格的完善和心理潜能的充分发挥.教师的心理健康不是静止的、固定不变的,是动态的.研究认为,提高教师心理素质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3、正确认识自我心理健康

的人有正确的自我认知,能客观看待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扬优抑弊,形成健全的人格.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会遇到各种情境,心理健康的教师能够平静地对待成功与失败,成功面前不沾沾自喜,遇到失败也不会意志消沉.教师必须正视并接受来自于内部和外部对自己自尊心有威胁的各种因素,如家长、学生、学校、同行对自己教学成果的评价,荣誉的得失等等.教师只有正确认识自我,不断超越自我,才能拥有健康的心态,以积极的人生态度与他人和谐相处。

4、教育全员化理念

不同的教师角色面临不同的心理学习项目全员化理念视野下,基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者从职务上应该包括专职教师、行政人员、辅导员和后勤工作人员。

不同身份的学习者自身既有共性的心理发展任务,作为发展中的人的心理发展任务,也有个性的心理学习问题,不同的工作压力导致的心理学习问题。

四类学习者往往相互作用,包括积极互动和消极影响两个方面,同时他们也都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他人,所以都是必不可少的学习者。

5、不同的教师角色面临不同的心理学习项目

在职业人角色里,我们主要预备的是入职适应项目,职业规划项目和教学心理项目等。

而基于家庭人角色,可能要考虑亲子学习项目,婚姻压力处理项目和经济管理项目等。

而作为社会人,自我探索项目和人际关系项目等成为主要关注的内容。

当然,认为的角色定位并不能截然分开交融的角色。

不同角色分割下的理论探讨并不冲突,而是相辅相成的心理学习项目。

6、任何学习实践的开展都离不开一定的学习情境。

根据教师心理健康教育项目“发展——矫正”的倾向性把相关的学习情境分为学院情境、工会情境、学校准专业中心情境,比如学校心理教育中心、教师教育发展中心、职业指导中心。

以上等属于内生性学习情境,由于高校教师心理问题的复杂,我们有时还必须借助外拓性学习情五、五、当前教师心理健康存在哪些问题?

1.适应不良

适应不良也就是个人与环境不能取得协调一致。

教师的适应不良主要表现在:

对工作环境的不满;人际关系紧张,情绪波动大等。

2.职业心理问题

职业心理问题主要包括职业观念问题和职业行为问题。

教师的职业行为问题分为五类:

怨职型;自我型、异常型、暴戾型和不良型。

教师的职业观念问题包括:

情绪型、无奈型、动摇型和离职型。

3.人际交往问题

教师常见的人际交往心理障碍有:

封闭心理、自卑心理、自傲心理、嫉妒心理、孤僻心理、猜疑心理等。

4.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

人格障碍又称病态人格,指明显偏离正常人格并与他人和社会相悖的一种持久和牢固的适应不良的情绪和行为反应方式。

人格缺陷是介于正常人格与人格障碍之间的一种人格状态,可以说是人格发展的不良倾向。

教师的人格问题更多地属于人格缺陷。

5.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又叫心理生理疾病。

它是指与心理、社会因素关系密切的躯体疾病。

教师常见的心身疾病有冠心病、原发性高血压、消化性溃疡病、紧张性头痛和偏头痛等。

6.神经症

神经症是一种由于心理因素造成的常见病。

一般没有任何可以查明的器质性病变,但又确实有心理异常的表现。

神经症一般类型有:

神经衰弱、强迫症、焦虑症、疑病症、恐怖症、抑郁症、癔症等。

神经症在社会群体中广泛存在,教师身上的神经症主要表现为强迫症、焦虑症及神经衰弱等。

六、教师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1、工作繁重,心理压力大

工作繁重,心理压力大,是教师心理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

首先,教师扮演的是为人师表的角色,面对教育、教学双重任务,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值越来越高,而教师作为普通人的情感和生理需求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由于一些教师的七情六欲、生理节律等无法及时得到疏导,久而久之,使心理不堪重负。

其次是班型过大,班级学生偏多。

现在,班级学生数一般在60~70名之间,最多的达百人以上。

第三是名目繁多的各级各类检查、考评、验收也使教师们穷于应付。

第四是知识的不断更新,教师的学习任务也十分繁重。

在社会成员中,教师是证件最多的。

在新课改背景下,一部分教师表现出几种心理不适现象。

①自我否定的痛苦感。

②新型师生关系引发的不适感。

③自身素质缺失的焦虑感。

④相互矛盾的现象带来的茫然感。

2、教育体制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对教师的挑战

目前,现行教育体制全面改革,职称评聘分开、教师聘任、末位淘汰、按绩取酬等新制度的施行,每位教师都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心理承受力较弱的教师容易产生心理危机。

新的竞聘制使不少处于弱势的老师不适应。

3、价值体系多元化带来的惶惑

随着各行业收入差距的加大,甚至于同一地区不同学校校际间工资待遇差距的加大,导致教师产生严重的内心冲突。

尤其是在农村和偏远城市,教师工资拖欠现象十分突出,让教师在“无私奉献”的职业道德标准面前压抑、困惑。

相当数量的教师,对所从事的工作没有成就感。

社会往往认为教师做什么都是应该的,而谦谦君子是不可以言钱的。

这些原因,往往导致教师产生不平衡心理,失落、自卑、缺乏信心等负面情绪困扰着一部分教师。

4、教师交际范围狭窄,生活单调,人际关系紧张

人际交往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良好的关系是心理健康和生活具有幸福感的重要条件之一。

教undefined师职业特点是独立性强,工作中必须独当一面。

如果角色位置不摆正,容易造成人际沟通不畅。

从工作性质来说,工作相对封闭,其职业特点造成人际交往范围狭窄,平时与未成年孩子交往最多,学生的状况各不相同,给教师的人际交往提出了许多挑战。

学生教育成了较突出问题,特别是对那些课堂教育缺少管理经验的教师不知不觉进入了不良循环的怪圈:

学生不听话,学习成绩下降,老师生气,产生紧张、焦虑等躯体症状,久而久之,造成教师个体经常出现不良心境,与领导抵触,同事关系紧张,师生关系疏远,造成家长不满。

这些教师每天生活很沉重、很累,享受不到职业带来的乐趣。

教师满负荷的工作压力,造成教师之间相互嫉妒、攀比,人际关系紧张。

七、教师普遍缺乏心理学知识

心理一旦出现问题,很多人不知道如何及时调节,导致心理问题愈演愈烈。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所长申继亮教授作过一个调查。

他们调查了298名中学教师和48名师范大学在校生,参照美国加州教师资格认证所使用的标准,考察教师对学生心理发展的了解、教师对教育教学活动的认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和评估这三方面的内容。

结果用百分制来描述的话,50分以下的人占23.2%,50分至60分的人占38%,60分至70分的人占36.1%,而70分以上的人,仅占2.7%。

而且,有意思的是,在教龄和地区上,基本没差异;以前学没学过心理学也没有太大的差异。

这就是说,60

分以下的61.2%的人缺少心理学知识是普遍现象。

这是几年前调查的结果,现在的状况是否有所改善?

我想不会有明显的改善,因为目前我们还没有进行有效的培训。

八、中国传统文化对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作用

1、传统文化强调通过内省、遵从本性、追求和谐、顺其自然来维护身心健康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有很多言论是介绍如何维护心理平衡的。

儒家强调自省自律,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论语·学而》)在践行上,儒家也强调静坐这一类生理——心理性的自我调节。

朱熹说:

“盖精神不定,则道理无凑泊处”,“须是静坐,方能收敛。

”儒学同其他一些思想体系或哲学一样都必须解决人的生存问题,而心理是这些问题的表现,所以儒学客观上具有调整心理的作用。

快乐是人的基本情绪与追求,儒家并不否认快乐。

但儒家的快乐不是物质的或生理的,而是心理和精神的。

孔子曰:

“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论语·雍也》)控制心理情绪,追求和谐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部分。

孔子提出了处理事物的总法则——中庸之道。

孔子曰: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中庸》)意思是说,君子能把握自己的内心世界,对外界各种刺激随时控制和调节自己的体验,时刻使内心世界居于适中状态,即保持心理平衡。

孔子身体力行,表现出“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论语·述而》)以及“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论语·子张》)的理想人格特征。

另外,“和为贵”集中体现了儒家的和谐思想。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强调了和谐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这种讲究“中和”的为人处事的哲学和态度,客观上对教师维护心理平衡、保持心理健康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在道家人生处世的主张里,老子崇尚“静”,提倡“无为”,并“顺从自然”,即所谓“非宁静无以致远”。

老子的“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这里的“无为”是与“妄为”对抗。

顺其自然,就是不要勉强去干那些违反自然规律的事情。

要了解和掌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势利导,循序渐进,才能事半功倍,游刃有余。

2、传统文化以对抗挫折的超脱精神和承受力缓解作用。

儒家强调“君子不器”(《论语·为政》)和“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卫灵公》)。

前者是说君子不象器皿一样,只有固定的用途言外之意就是要有很强的适应能力、承受能力,不论在什么时候,处在什么环境,遇到什么情况,都能正常发挥自己应有的潜能和智慧,应付和处理好各种意料之中和意料之外发生的事情,保证不使身心受到危害;后者是指对一些不顺利、小挫折要善于忍让、忍耐,以顾全大局。

适应力和对待挫折的承受力主要分为对待生活环境、社会关系、自身三个方面。

在对生活环境的适应力方面,孔子认为生活在世界上首先要能适应生活环境的变化,并有“君子固穷”“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论语·子罕》)的慨叹;在对待社会关系方面,孔子认为对挫折的承受力是一种美德,如他对颜渊说:

“用则行,舍则藏,惟我与尔是夫!

”(《论语·述而》)。

3、传统文化主张修身养性,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完善健全的人格

中国传统文化里边道家和儒家都包含着深刻的心性修养思想,孔子主张修身养性与人的心理健康密切相关。

他提出了身心修养统一论,说:

“欲先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大学》),进而明确了思想品德修养对身心健康的积极意义——“德润身,心广体胖”(《大学》)。

朱熹注:

“德则能润身矣,故心无愧作,则广大宽平,而体常舒泰”(《大学》第六章注)。

人只要具备了较高的思想品德修养,就能心怀善,心无愧作,自然就会产生舒泰、宽阔之感。

孔子曰:

“人之所亲爱而辟焉。

之其所贱恶而辟焉。

之其所畏敬而辟焉。

之其所哀矜而辟焉。

之其所敖惰而辟焉。

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天下鲜矣”(《大学》)。

朱熹注:

“辟,犹偏也。

五者在人本有当然之则。

然常人之情唯其所向而不加审焉。

则必陷于一偏而身不修矣。

”(《大学》第八章注)孔子的这种辩证思想,使得“修身养性”在其心理卫生思想中占据重要地位。

教师要反思自己,坚持做到思齐自省,才能达到人格的完善。

教师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学会自我控制,用“戒、畏、思”几项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心理上要理解孔子所指“三戒”、“君子有九思”(《论语·季氏》),在社会大是大非面前,教师要学会独立思想、判断,做出对自己对社会负责任的选择。

4、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优化教师心理建构的有效途径

建立良好的社会宣传机制理想人格和健康心理的培养是一个社会的过程,构建与塑造符合社会需要的理想人格,不仅仅需要充实和完善健康心理的内容,更需要进行广泛而有力的宣传,营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传统美德的社会大环境,在社会中开展各种宣传教育活动,改革学校教育中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加强对社会、人文、文化艺术等学科的建设;加强校园文化氛围的建设,有利于境教,让教师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全方位多侧面的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充分发挥润物无声的教化作用。

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弘扬传统文化的教化精神让教师和学生共同受益。

5、培养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

倡导“教学相长”、注重教育的实效,注重教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榜样作用的发挥,以良好的道德品质,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向正确的方向、真的方向、善的方向、美的方向发展。

同时,教师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以促进学生培养完善的心理结构。

实际上,好心情的出现,并不是在于环境,而在于心理。

古人云:

“心静自然凉,心安便是家”。

人心理、心情的关键。

因此,只有教师具备了良好的心理素质,能适应愈来愈变化的环境,愈来愈紧张的节奏,愈来愈复杂的矛盾,愈来愈激烈的竞争,才能调整好个人的心态,让自己有一份好心情,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去,才能热爱学生,关心学生进而帮助学生适应环境,鼓足信心迎接挑战,学好本领面对生活。

陶行知先生说,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就是告诉我们,有什么样的教师,才会有什么样的学生。

因此,作为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6、加强个人的德育修养

优秀的品质和健康的心理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培养和形成需要内化和外化相互转换的过程,也是主观与客观相互作用的结果。

“填鸭式”的灌输只能流于形式,最终落脚点还是在主体的人。

因此,汲取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加强人自身的修养和学识,历练品格,对于完善心理建构尤为重要。

第一,以儒家传统理想为基础,在继承中加以发展。

对儒家文化中理想人格的继承,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独立、自主、自强、自尊的人格和对个人道德的重视以及强烈的民族责任感。

第二,遵从古代法家思想中理想人格的核心,培养良好的法制、纪律意识。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社会对于管理效率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在对社会、经济等的管理上依靠法制、纪律而非依靠个人,要求社会生活中的各个参与者都拥有良好的法制、纪律意识。

第三,培养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