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脚草原村种养殖合作社调研报告.docx
《岩脚草原村种养殖合作社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岩脚草原村种养殖合作社调研报告.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岩脚草原村种养殖合作社调研报告
产业搭台,“三变”带富
——六枝特区岩脚镇民乐片区产业扶贫模式的思考
六枝特区岩脚镇民乐片区所辖五个行政村(草原、田坎、老卜底、民乐、新寨),面积31.2平方千米,耕地面积9543.7亩(水田1759亩、旱地7784.7亩),荒山荒坡面积15100亩,有3695户14235人,贫困户1231户3788人(其中一般贫困户655户2890人,低保户562户884人,五保户14户14人)。
2014年,贵州亿垚公司组建岩脚镇草原村种养殖基地,2016年8月,岩脚镇成立民乐联村党委,通过合作社引领群众致富,形成联村党委—合作社—群众三级联动机制,探索出“党建+三变+扶贫”的发展模式。
通过股权将企业与农民紧密联系,激活了农村资源要素,为农民脱贫致富探索出一条有效的路径。
目前,合作社共投入5000万元(其中省农委项目资金300万元,扶贫项目资金330万元,信合联社贷款300万元),种植中药材5830亩,建成圈舍15000平方米、草料间4000平方米、青贮池11个(5000立方米)、隔离牛舍500平方、沼气发电池300立方米,集中养牛1000头。
一、主要做法
采取联村党委引导、合作社搭台、农户参与的方式,立足于五个行政村的资源优势,坚持草畜一体化发展,通过“三变”改革,实现产业壮大、农村发展、农民致富。
(一)立足实际发展肉牛养殖业
1.选择适宜饲养的牛品种。
凉都褐牛。
通过与西南大学博士生导师、原动科院院长、肉牛养殖专家李跃民教授合作,加强优良品种培育,打造基地独有凉都褐牛品牌,发展高寒山区独特的优质肉牛。
该品种也称叫凉都褐和牛,是用新疆褐牛与本地母牛杂交,产出的母牛再与日本和牛或海岛和牛杂交,适合在高寒山区养殖,属于生产高端雪花牛肉优良品种。
西门塔尔。
属于大型肉牛改良品种,不是纯种肉用牛,而是乳、肉、役兼用的大型品种,具有生长快、适应广、屠宰率高、肉质好的优点。
本地牛。
通过引导农户用当地牛进行入股,丰富基地牛的基因库,改良外来牛品种的适应性,通过集中育肥,提高养殖户的致富能力。
养牛效益分析。
每头母牛年消耗精饲料500公斤,1000元;犊牛半岁前吃奶不产生成本;配种、防疫及其他支出200元;合计成本1200元∕年。
每头母牛每14个月(母牛怀孕2月后合作社发放给农户,8个月后生产,生产6个月后合作社回收)生产一头牛犊,年产牛犊0.8头,牛犊培育至半岁后由合作社回收,平均每头价值7000元,每年收入0.8×7000=5600元。
纯收入:
5600-1200=4600元。
每户农户养殖3头母牛,仅卖牛犊年可增收4600×3=13800元。
2.选择适宜的养殖模式。
本着互利共羸、量身订做的原则,根据农户的发展愿望、发展能力,精准选择不同的发展模式。
“合作社+村集体+农户”模式。
适用于有能力、愿意养殖母牛的农户,由合作社向农户发放能繁母牛并定单回收小牛。
“合作社+养殖小区+致富带头人+农户”模式。
合作社投入资金修建养殖小区并向致富带头人提供能繁母牛,每个养殖小区养殖100头牛,致富带头人以管理、劳动力、技术入股,并负责带动周边10-20户贫困户养牛。
“合作社+家庭牧场”模式。
对于有一定基础、发展意愿较强的家庭牧场(每个家庭牧场养殖10头牛),合作社以资金或能繁母牛入股,在合作社的指导下家庭牧场自行种植牧草进行养殖。
“合作社+村集体”模式。
村集体以资金入股合作社发展肉牛养殖并保底分红,适用于跨区域协作发展。
通过以上模式,一是有利于合作社融资发展壮大产业;二是有利于充分发动广大农户参与到养牛产业中来,使农户闲置的圈舍、农村闲置的荒坡以及剩余劳动力得到充分利用,既可降低养殖成本,又使产业得到快速发展;三是有利于解决农户尤其是贫困户缺门路、缺技术、缺项目的问题,使贫困户通过产业发展实现脱贫致富;四是有利于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二)因地制宜发展中药材和牧草种植业
1.长短结合。
根据当地气候特点,规划种植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高、可持续发展的黄柏、黄精、重楼、白芨、皂角等中药材1万亩,现已种植5830亩。
收益详见附表1。
2.量质兼顾。
针对养殖场需要大量牧草的情况,在大量种植玉米、甜高粱、甜玉米的同时,以产量较高的皇竹草为主要种植品种,确保饲草的量能跟得上养殖场的发展。
针对养殖都褐和牛等高端肉牛需要大量的紫花苜蓿(多年生豆科牧草,号称牧草之王,是所有牧草中蛋白质最高,也是全世界种植面积最多的优质牧草),通过林下种草等方式解决紫花苜蓿的供给问题。
针对需要放养部分牛的问题,种植新西兰混合牧草(适宜于离养牛场较远,地势不太平坦的草山草坡,利用多年生黑麦草、鸭茅、苇状羊茅、白三叶等牧草种子按一定比例进行混合播洒),建立放牧草场,给母牛、牛犊的放牧提供了条件。
收益详见附表2。
种植模式:
通过流转土地、农户自种相结合的方式种植牧草。
一是土地流转型。
按租金300-400元/年.亩价格流转给合作社种植;二是农户自种型。
对于自愿种植牧草的农户,合作社免费提供种子和技术服务,并回收牧草;三是土地入股型。
农户以土地入股和村集体利用集体土地(荒山荒坡)入股种草。
(三)以股权为纽带引导农户成为经营主体
2014年以来,贵州亿垚公司入驻草原村,好风正当时,通过“三变”改革,以股权为纽带把农村各种资源要素整合到产业平台上来,激活了农村发展内生动力,让农民从改革的旁观者向参与者的转变。
1、土地入股。
种植中药材。
由合作社投资管理,采收后,合作社、农民、村集体按6:
3:
1占股分红,按五年计亩产值计算,入股农户每亩年平均可获分红4800元以上。
种植牧草。
合作社负责无偿提供草种、化肥,农户以土地入股种植牧草,村集体负责统一运输到养殖基地,收益合作社、农户、村集体按0.8:
9:
0.2占股分红;村集体利用集体土地(荒山荒坡)入股种草,合作社、农户、村集体按4.5:
4.5:
1占股分红。
2、特惠贷入股。
建档立卡贫困户用特惠贷5万元入股合作社参与养牛,具体操作方式是:
农户利用特惠贷或其他资金5万元入股到合作社,年底固定分红3000元,3年5万元的特惠贷本息由合作社负责偿还。
合作社发放3头能繁母牛给农户饲养(产权归合作社),并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
母牛所产牛犊产权归农户,但6个月后必须由合作社按照市场价回购集中育肥,其中贫困户按高于市场价10%的价格回购。
村集体、合作社、农户三方每三年签一次合同,期满后如果农户愿意继续养牛,则续签合同,如果不愿意,则将能繁母牛归还合作社。
3、集体资金入股。
在壮大村集体经济上,群峰村、新院村、那洒村等村寨都以村委会为单位入股合作社20万元,每年保底分红2万元,其中1.2万元用于继续发展,8000元对贫困户进行精准扶贫。
4、养殖入股。
合作社用基建资金与母牛入股养殖小区和家庭牧场,合作与养殖小区和家庭牧场按2:
8占股分红,待合作社收回成本后,养殖小区和能繁母牛的产权全部归养殖小区和家庭牧场。
5、劳动力收益。
产业平台建起后,“三变”改革让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转变为新型农业产业工人,拓宽收入渠道,在务工中合作社按以下标准进行工资发放,技术性工人每天工资120元,农忙季节一般工人工资每天100元,平常务工每天80元,基地固定工人57人,基地共带动1500个劳动力就业,实现就地就业。
如无房户喻汝辉,通过夫妇两在基地上班,一年就修建起房屋。
(四)合理规划绿色生态农旅一体化
立足于紧依优美的阿珠库区、背靠盐商文化的岩脚古镇的优势,紧紧围绕绿色、生态这一发展理念,抓好农旅一体化的规划建设。
1、抓好“1+6”旅游项目建设。
以牧草基地建设为支撑点,建设天然滑草场、天然狩猎场、生态养老休闲中心、自助烧烤区、百草园、精品水果采摘园等项目,让游客在感受古镇历史的厚重和阿珠库区的优美后,再体验农村清新与独特的生态味道,真正实现一产接二连三,实现生态、旅游价值最大化。
2、建设生态循环农业链。
针对集中养殖牛粪多的实际,建设干粪发酵车间,将发酵后的牛粪用于还田种植中药材、牧草和精品水果。
建设300立方米的沼气发电池,将湿粪引入进行发电,沼液、沼渣用于循环种植。
形成了粪便—发电—还田的生态循环模式。
同时,根据所种植药材喜荫的特点,进行牧草套种。
如黄柏可以套多种牧草。
黄精和重楼可套种万寿菊和紫花苜蓿。
白芨可套种植高杆牧草。
皂荚可套种植多种牧草。
通过套种不仅解决以短养长的问题,而且为中药材的种植打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从而提高药材的品质,实现了经济价值最大化。
(五)健全产业发展保障体系
1、强化组织保障。
根据草原、田坎、新寨、老卜底、民乐五个行政村产业相近、地域相邻实际,建立联村党委,通过“三变”改革,促进区域资源整合。
发挥能人带动作用,任命能力突出、在群众中有影响力的党支部书记刘锦祥为联村党委书记,任命合作社负责人喻汝星为联村党委副书记。
联村党委积极做好土地流转、宣传动员、矛盾调解等群众工作和服务企业工作,既为合作社的发展保驾护航,又全力维护群众合法利益,实现党支部引领发展,企业、农户抱团发展,区域协调发展,既发展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增强了村级组织治理能力,又促进了农民持续增收、脱贫致富,充分发挥了基层党组织凝心聚力的战斗堡垒作用。
2、强化风险防控。
为降低养牛产业风险,调动农户积极性,在农业部门的指导下,建立以镇农业服务中心和合作社为主体的技术队伍,实现春防、秋防全覆盖,定期对养殖户进行技术指导。
实行干部包户,组织村支两委人员45人,对参与养牛的农户实行包保,进村入户监控农户饲养牛的情况。
同时,为增强农户的责任意识,农户入股的5万元即为保证金,有效防止农户私自卖牛等行为发生。
3、强化农民培训。
建立新型职业农民产业培育实训基地,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建立远程教育培训基地,让农民享受优越的教育教学资源。
建立牧草展示区,作为对农民进行牧草种植培训的课堂,让农民学习掌握好种草技术。
建立肉牛育肥、繁育、哺育等实训点,对农民进行专题培训。
目前,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285人,真正让贫困户掌握发家致富的本领,为基地建设提供智力保障。
二、问题及建议
(一)产权不明晰。
一是主体不明晰。
草原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公司间的关系是两块牌子一个主体。
二是产权不明晰。
扶贫项目资金没有明确纳入贫困户的占股。
针对以上问题建议如下:
一是公司应该作为独立法人,合作社主体为农民,合作社以独立的法人形式入股企业,农户在合作社内按“三变”模式入股合作社,从而形成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三变”改革模式,便于明晰各主体法律责任;二是由市级层面出台相关规定,明确扶贫项目资金按比例确定扶持产业数额和贫困户入股资金。
(二)权利义务不明确。
在养殖方面,农户从基地领养母牛,牛生病死亡时,死亡时间和责任没有明确。
建议:
一是培训农户。
特区农业局与科研院所进行协作,通过实训基地,邀请专家对养殖户进行培训,实现农户专业化,提高养殖户的防疫防病意识;二是对散养的农户,采取以5—10户为一个养殖合作互助组的形式,形成包保干部和互助组技术人员对养殖的母牛进行全程监控;三是在由合作社与农户签定协议基础上,由农业服务中心、合作社、互助组代表组成责任鉴定组,从而明确权利与义务。
(三)保障体制不健全。
农业产业属弱势产业,受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和不可预见的市场因素的影响,种养殖的标的物银行和保险公司不愿作为抵押贷款和保险的对象,导致一旦发生不可控灾害时,企业、村集体、农户不仅没有收入,还会存在负债,甚至倾家荡产的情况。
针对此种风险,建议:
一是由市政府加大农业风险抵押金投入,增强特色农业产业抗风险能力。
二是健全防疫保险体系,严格检疫程序,把风险降至最低,由农业局通过与公司协作,把特色产业纳入保险。
三是形成211帮扶产业的模式,即实行一个平台公司、一个银行帮扶一个产业的模式,平台公司担保贷款,银行负责放贷,确保资金农业产业资金短缺的问题。
(四)基础设施薄弱。
根据绿色生态的发展理念,基地的设施还达不到要求,特别在生态循环农业的规划建设上与农旅一体的要求相差甚远。
建议:
一是由市级农业主管部门加大循环农业生态链的规划设计的指导,重点突破粪便的循环处理,如加大对干粪处理区和沼气发电池的设计,确保在养殖达到预期目标后,能够形成牛粪—沼气发电—沼液沼渣还田的农业生态链模式;二是市级加大对基地交通、通讯\、环保基础设施的投入,出台在国家在基础设施投入上按一定的比例纳入“三变”改革,一方面解决好贫困户脱贫致富的问题,另一方面科学的比例让企业能够接受,从而达到双赢。
三、“三变”实践的启示
(一)“三变”改革必须三赢。
“三变”改革,让合作社少资金的投入,合作社使农户通过股权入股到产业发展上来,将沉睡的资源唤醒,引导农民自愿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和资产、资金、技术等入股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成为股东,农民不仅可以获得稳定的土地流转的固定收入,还可以在合作社里务工获得工资收入,极大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吸引外出务工优质劳动力回乡创业,为企业解决劳动力短缺的问题,有效解决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社会问题。
(二)优势产业是平台。
以市场为导向,找准适宜发展的优势产业,制定科学的产业发展规划,依托产业引进龙头企业,培育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健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延伸产业链条和联结市场,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如对种草实行退耕还草项目全覆盖,农民才有股可入,有红可分,保证产业持续发展、农民持续增收。
(三)能人带动是关键。
如合作社的负责人为多年的医学及医学管理者,具有较强的专业水平和较好的市场销售渠道,而且为草原村的本土人士,从小就怀有感恩家乡,回报家乡的真情,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不仅注重公司发展壮大,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更是有民生情怀。
如在牧草种植种植过程,为了让群众放心种草,先预付每亩300元的定金,如农民没收入,作为现金抵押,约定为群众收入好后扣回,但在收购时节,不仅按约定单价进行收购,而且没有扣预付金,真正让利于民,让农户相信他,愿意积极入股到合作社中,在他带领下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路子。
(四)组织保障是前提。
要切实抓好基层党组织这“三变”改革的桥头堡,发挥好联村党委的作用,让想干事、能干事、有冲劲的党员、企业家、致富能力充实到联村党委中来,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推动科学发展、带领群众致富、密切联系群众的坚强战斗堡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