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中见雅.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971086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俗中见雅.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俗中见雅.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俗中见雅.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俗中见雅.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俗中见雅.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俗中见雅.docx

《俗中见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俗中见雅.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俗中见雅.docx

俗中见雅

俗中见雅

  摘要:

中国民间美术是中华民族亿万劳动群众为了满足自身社会需要而创造的艺术,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民间美术在它产生、发展和流传过程中,显示出许多与其它美术所不同的特殊性质。

本文通过对中国民间美术几个艺术特征的分析,赞颂中国民间美术数千年来传承至今,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得天独厚的优势,它属于人类的精神财富。

我们应该继承发展这个自立于世界的民族文化优势,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关键词:

中国民间美术 文化内涵审美 继承与发展

  

  引言

  

  作为中国乡土艺术主要组成部分的民间美术,历史悠久,积淀深厚、独具风采。

它是千百年来民众创造并享受的文化,是民众智慧的创造,充分体现着劳动人民对生命的真情颂扬,对幸福、信念和希望的热情追求,对吉祥、正义、真善美的热诚歌颂,对美好生活的无比向往。

它的色彩热烈喜庆,造型夸张幽默,艺术形式生动活泼,表现技法质朴无华而又大胆鲜明,劳动人民的情感在民间美术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

它的题材内容丰富,不仅表现群众所熟悉的事物,也反映他们丰富的艺术想象力。

可以说民间美术,就是由劳动群众自己创造的、真实表现并服务于他们的生活、集审美欣赏与实际功用于一体、充满本土气息、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的艺术。

  民间美术是一个多意的概念,既可指城乡大众的美术,又可仅指农村生产者的美术:

既可指包括宫廷手工艺人和所有劳动者的美术。

又可仅指民间劳动者的美术:

既可指观赏性和实用性融而为一的民间工艺美术。

又可仅指造型独特、色彩对比强烈的纯粹供观赏用的民间工艺美术。

[1](P7)如何界定,难于统一。

笔者认为,民间美术是相对于正统文化中宫廷的、文人雅士的艺术,而以农民为主的劳动者的美术,即被鲁迅称之为“生产者”的艺术。

在今天,它是相对于专们家的美术,以农民为主的劳动者的美术,它是民族民间生产者自己创造、自己欣赏或使用的造型艺术和实用美术,这种美术的创造,带有很大的自发性、业余性和自娱性。

  任何客观存在的事物,都有着自身所具有的特点,民间美术也不例外。

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民间美术在它产生、发展和流传过程中,显示出许多与其它美术所不同的特殊性质,这种特殊性质或差异,通常称之为民间美术的特征。

这些特征,一方面是区别民间美术与宫廷美术、文人士大夫美术及其它造型艺术的主要依据;另一方面,也是正确认识和学习民间美术的基础。

  

  一、创作的群众性、自发性和随意性

  

  1.创作的群体性

  脱胎于原始造物艺术的民间美术,经过数千年的流传发展,以其强大的生命力活跃在民间。

民间美术创作,是在劳动者共同生活基础上创作的,不带有商品性质,具有很强的群众性、自发性和随意性,民间美术是劳动人民自己的创作。

  群众性特点是民间美术区别于专门美术的重要特点。

民间美术创造是根据劳动者集体的社会生活需求而产生的。

它具有劳动者共同的生活基础,并融入了他们集体的智慧与才能。

其作品既反映了劳动者共同的理想和追求,又反映了共同的审美情趣。

从创作到流传,始终与群体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2](P6)在民间美术中,个体与集体始终是有机融合在一起的。

  民间美术群众性特征还表现在共同的审美标准,它无形地影响着人们并约定俗成地规范着人们。

如民间美术的创作口诀,从内容、形象、构成、色彩都有规范,它成为审美的共同尺度,它是民间艺人总结实践经验的审美标准的具体化。

  

  2.创作的自发性和随意性

  毛泽东指出:

“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

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3](P817)民间美术作品,以日常使用的居多,相当一部分不是为了出卖,不带有商品性,既不受货者的约束。

也不刻意去迎合别人的爱好,制作者是为了美化自身、美化物品和美化生活环境,按照自己对生活的直观感受和审美习惯,无拘无束地、坦诚地制作出自己喜爱的生活艺术品,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热爱与赞美,对亲人、子女的无限爱心与情感,对未来生活的美好祈求与憧憬。

  中国民间美术的造型和装饰.一般不考虑所表现对象的生理和物体的科学属性而以自己心中之意念意象,即以“心”的幻觉去补充“眼”的不及,将所表现对象都赋予传统所规定的观念。

加以自由地、随心所欲地,不受透视学、解剖学的限制的再创造。

正如一位剪纸能手看了美术院校师生的作品后所说的:

“你们讲的是讲理的艺术,俺们是不讲理的艺术,我爱剪啥就剪啥,看不到的东西只要心里有就可以剪出来”。

因而他们所创造的艺术形象,是自发的、随意的,是概念的表现,或是规整的概括,或装饰的均衡,或模糊的抽象,或大胆的夸张,只要他们认为好看的、美的,都是合情合理的,这是一种可贵的为我主体意识。

[4](P10)我们都知道,艺术表现不是宣传画,要服从一个主题的需要,而是需要有“我”自己的东西,要避免模仿,提倡创造。

而要做到这一点,创作者就必须尊重自我心灵的要求,自觉地按照自我理想重新安排外部世界的现实秩序,赋予它们某种新的存在形式,这才是一种高境界的审美态度,而民间艺人门自发和随意的创作态度恰巧符合这一点。

  

  二、实用性与审美价值的统一

  

  实用美术的客观规律是实用与美的辩证统一。

实用。

始终是第一性的,占着首位:

美,是从属于实用的,是以实用品的物质材料、工艺条件和使用场合等为标准的。

两者结合得越巧妙,愈能加强物品的实用性和艺术性。

中国民间美术,始终遵循着实用与审美紧密结合的创作原则。

  尽管民间美术的魅力能让人魂牵魄动,但是它的第一特征仍然是它的实用性,它的发生与发展均与人民大众的劳动与生活相伴想随,一张窗花剪纸、一根木雕梁柱、一只青花茶碗、一床蓝印花被面、一条挑花围裙、一件五彩绣衣乃至一对白银手镯……上面的每一幅图形、每一束花纹都倾注着劳动者的心血与智慧。

它既是人民生活不可缺少的实用品,又是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品。

[5](P1)

  张道一先生在论述民间文化和民间艺术时曾指出,民间艺术是同广大人民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就其主流来说,多带有实用性,既保持本原文化的特点,又是本原的,虽然有一部分也带有“纯艺术”的特点,但仍距其实用性分离不远。

[6](P502-503)

  中国民间美术,由于其创作动机不是纯审美,而是为了实用,所以它的传统形式绝大部分是工艺品,与实际的生活用途不可分。

器物要在适应人的实用功能的基础上,利用造型、色彩等创造性组合,造成形式美,使受用者得到美的享受,无论如何,造物过程中,不能因加强审美功能而损害了器物的实用性。

[7]P137民间美术作品,通常以日常使用的居多,或是结合着婚嫁喜事和传统的节令风俗。

它的主体以歌颂生活为主,在形式上表现出强烈的装饰性。

在民间美术作品中,我们清楚地看出,物质生活需要和精神需求是怎样和谐地统一在一起。

许多民间美术作品,既表现了作者的审美情趣和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同时又是一件普通的日常生活用品。

  中国民间美术保留着一种和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原发性,带有很大成分的生活原型的特点,它远比其它艺术更靠近现实生活。

在内容上民间美术往往贴近于生产和日常生活情景:

在形式上,一般不做过多的雕琢、修饰,保持着清新质朴的审美意趣。

民间美术作品常带有粗略的痕迹,但这恰恰显出淳朴的实用自然趣味。

有些民间美术也追求繁细和精美的审美性,如苗绣、藏刀[8].(P3)这种对实用品的精细美化,主要是出于对自身生活的热爱。

  

  三、物质材料和自然美的充分利用

  

  物质材料和自然美的充分利用是民间美术的另一特征。

这一特征主要是指材质之对于民间美术的造型和功能。

民间美术选用的材料多是廉价的以至俯拾即是的自然物质,如各种材料制造的生活用具用器:

民俗活动中的用器,乐器、文娱用品、面具等:

各种材料制造的玩具、成人玩赏物,各种材料制造的农具等生产工具:

各种材料制作的帽、鞋、手套、袜等:

这些材料有泥土、竹木、石料、丝绵、棕草、金属、贝壳、麻、苇等等。

[9](P25)民间美术的创作过程,始终包含着对材料的开发和充分利用。

体现出材料自身的肌理、纹饰、硬度、光泽等自然形态特征。

民间美术作品大多是人们日常生活、节日活动或祭祝活动中的实用物品,有着强烈的装饰性,在造型上采用大胆取舍、夸张提炼的手法。

形成独有的特征。

民间美术作品使用的材料很普通,在制造技艺方面十分自由,往往是因材施艺。

  先秦古籍《考工记》中提到:

“天有时,地有利,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

”[10](P147)民间艺人凭着自己的智慧和技艺,能把一块顽石雕琢成精致的观赏品。

它就地取材,因材施艺,合理地运用各种材料的有利因素,扬长避短,并在制作过程中审时度势,随机应变,巧用材料,化不利为有利:

一根毛竹,大者可以制作家具,劈成蔑,又可编制篮、盘、盒、扇子等实用与审美统一的造型:

一小块一钱不值的冰冷的泥巴,在民间艺人手里,可以象魔术般地变成逗人喜爱的、栩栩如生的娃娃:

一根树桩。

稍加修饰,就能成为情趣无穷的根雕工艺品:

一根针、几根线、一小块布可以缝制成令人爱不释手的小荷包……。

一般人认为是废品的材料,民间艺术家却能将其变废为宝,创作出朴实无华的艺术品。

  令人赞叹的是,民间艺人们在利用原材料的同时,善于识别、保持、发扬物质材料固有的那些自然美――色泽、肌理、质地美。

这种自然的美往往是人工难以获得的。

为什么竹制家具不加彩?

为什么各种石雕、砖刻不油漆?

为什么紫砂陶瓷不施釉?

理由很简单。

都是为了体现自然的质地美。

这种自然美的开掘和利用,反映出劳动人民所特有的那种淳朴、坦率、真诚的素质和审美意识,很好地将材料与自然美充分利用,实在是难能可贵。

  

  四、鲜明的承传性、原发性、地域性

  

  民间艺人在创作民间美术时既不炫耀技巧,也不矫揉造作,凭着自己的智慧和生产技能进行创作,因而它具有很强的原发性,又因民间美术制造者所处的地域不同,生活习惯与审美情趣各异,而由他们创造出来的美术作品有着强烈的地域性。

[11](P176)所以,民间美术作品变得千姿百态,丰富多彩。

现代社会虽然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社会工业化生产的进程,使得不少民间美术被人为淘汰,品种不及自然经济为主体的社会那样多,然而因为它是植根于民间,民间美术的传承性、原发性、地域性的特点仍然存在。

因此,愈是具有广泛群体性的民间美术门类,愈是反映了中国本原文化内涵与艺术形态,如与群体生活联系在一起的面花、窗花、刺绣、服饰、绘画、染织、面具、年画、皮影、玩具、民间陶瓷、民间雕刻和民居建筑等。

[12](P63)

  从民间美术的存在形态来看,具有与现实生活重合的性质,张道一先生称其为“原发性”。

民间美术的原发性不仅在于民间艺术的产生是自发的,更重要的是它显示了广大民众对生活的直接需要。

[13](P587)

  任何一种文化形态的发展,都与地理性的社会文化环境和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从而形成了各自的区域特征。

民间美术作为造物的艺术,这种区域特征尤为明显。

民间美术的作者,往往世世代代生活在同一块土地上,其社交活动、文化传播、包括集市贸易,大都在乡里故土进行,带有区域性特征的民间美术所显现的功能和审美标准,是建立在区域内的社会文化基础之上,并综合了劳动者的社会生活的需求、风俗习惯、物产等因素而形成的,是约定俗成的功能和审美标准在某一区域内的具体表现。

因此,那些自给自足的产品,基本是生产于乡里、服务于乡里的,它们构成一组组、一片片风情截然不同,但又是经过若干年集体锤炼、集体创作的整体设计。

所以,许多作品一旦被孤立提出来或异地而用,远不及在那个特定环境中更能显示出它们的价值。

地域之间的差异,恰恰构成了我国民间美术万紫千红的特色。

  以上是对中国民间美术的艺术特征之我见。

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曾经对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伟大贡献的世界闻名古国,大多发生文化断裂,但中华民族民间文化没有断裂,数千年传承至今,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得天独厚的文化优势,它属于人类的精神财富。

中国民间美术数千年来传承至今,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应该继承发展这个自立于世界的民族文化优势,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杨先让,杨阳,中国乡土艺术[M].北京:

中国外文

  出版发行事业局,新世界出版社.2000

  [2]王连海,民间美术图形丛书―民间刺绣图

  形.[M].长沙:

湖南美术出版社.2001

  [3][13]张道一,张道一文集.[C].合肥:

安徽教育出

  版社.1999

  [4]潘鲁生,民艺学论纲.[c].北京:

北京工艺美术出

  版社1998

  [5]孙建军,中国民间美术.[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

  社.2000

  [6]粱任生,大地集―实用美术文集.[c].安徽美术出

  版社.2002

  [7]顾建华,中国传统艺术.[M].长沙:

中南工业大学

  出版社.1998

  [8]钟茂兰,范朴,中国民间美术.[M].北京:

中国纺织

  出版社.2003

  [9]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67

  [10]曹小鸥,张晶,民间美术欣赏.[M].太原:

山西教

  育出版社.1997

  [11]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论研究会,工艺文化研

  究.[M].济南:

山东美术出版社.1993

  [12]靳之林,论中国民间美术.[J].北京:

美术研究

  2003.03

  作者简介:

袁浩鑫,女,重庆人,毕业于四川美术学

  院,现为广东省湛江师范学院艺术学院讲师,从事

  艺术设计教学与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少儿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