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版专题四地表形态的塑造.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969101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610.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版专题四地表形态的塑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教师版专题四地表形态的塑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教师版专题四地表形态的塑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教师版专题四地表形态的塑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教师版专题四地表形态的塑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版专题四地表形态的塑造.docx

《教师版专题四地表形态的塑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版专题四地表形态的塑造.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版专题四地表形态的塑造.docx

教师版专题四地表形态的塑造

专题四 地表形态的塑造

高考命题规律

高考必备

命题角度1

内力作用与地貌

命题角度2

外力作用与地貌

 

命题角度1内力作用与地貌 

高考真题体验·对方向

1.〔2019全国Ⅰ,37

(1)(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随着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北移,地中海不断萎缩,里海从地中海分离。

有学者研究表明,末次冰期晚期气候转暖,里海一度为淡水湖。

当气候进一步转暖,里海北方的大陆冰川大幅消退后,其补给类型发生变化,里海演化为咸水湖,但目前湖水盐度远小于地中海的盐度。

下图示意里海所在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

(1)板块运动导致的山脉隆起改变了区域的地貌、水文和气候特征,分析这些特征的变化对里海的影响。

(2)指出黑海、地中海未来演化为湖泊的必要条件。

答案:

(1)山脉隆起,里海与海洋分离,形成湖泊(湖盆)。

山脉隆起,导致里海汇水面积缩小,湖泊来水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

山脉隆起,阻挡湿润气流,导致干旱,推动湖泊向内陆湖演化。

(2)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继续)北移(或板块运动趋势不变)。

解析:

(1)题,板块运动(挤压)导致地形隆升并形成山脉,使得里海逐渐与地中海分离,形成内陆湖盆。

山脉的隆升,注入湖泊的河流减少,导致汇水面积缩小,来水减少,湖泊面积缩小。

山脉的隆升,影响大气环流和水汽的输送,会导致气候更加干旱,湖泊水量减小,水位下降,湖泊水不能外流,会逐渐形成内陆湖。

(2)题,由以上题目可知,里海成为内陆湖的起因来自地壳运动导致的山脉隆升,因此需要具体分析板块的运动状况。

必须是板块挤压,才能导致山脉隆升。

(2018全国Ⅲ·6~7)贝加尔湖(下图)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监测表明湖水深度还在加大。

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可达8千米。

据此完成第2~3题。

2.贝加尔湖形成于(  )              

A.地壳断陷集水B.火山口集水C.河流改道D.滑坡阻断河流

3.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且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说明(  )

A.湖区降水量加大B.入湖径流增多

C.湖盆在加深D.入湖泥沙增多

答案:

2.A 3.C

解析:

第2题,考查地壳运动与地貌。

贝加尔湖一侧邻山脉,呈狭长型,属构造湖,地壳断裂下陷集水而成。

第3题,考查地质作用及对地貌的影响。

任何地貌都是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形成的。

据材料知,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可达8千米,说明外力作用携带物质不断沉积;而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说明地壳断裂下陷还在继续,导致湖盆在加深。

(2017江苏·5~6)下图为某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

读图,完成第4~5题。

4.地质构造和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A.甲乙丙B.乙丙甲

C.丙乙甲D.丙甲乙

5.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褶皱的次数是(  )

A.1B.2C.3D.4

答案:

4.B 5.B

解析:

第4题,考查地质构造及岩层年龄。

丙岩浆岩未穿过甲岩层下方的侵蚀面,故其形成时间早于甲岩层。

乙断层上方的侵蚀面未发生明显错动位移,故该侵蚀面形成时间晚于乙断层,而丙岩浆岩穿过该侵蚀面,故丙岩浆岩形成晚于该侵蚀面。

因此,地质构造和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为乙丙甲。

第5题,考查地质构造。

褶皱是岩层的弯曲变形。

由图中岩层的倾斜状况可推出,乙断层处的岩层和甲岩层都有岩层的倾斜,故褶皱次数为2次。

典题演练提能·刷高分

(2019四川内江三模)喜马拉雅山脉是横亘于亚洲南部的天然屏障,山里岩石中多海洋生物化石。

南坡的河流注入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北坡河流汇入雅鲁藏布江,南北坡的地势、河流不对称。

南坡的尼泊尔、不丹两国深受藏文化影响。

下图示意喜马拉雅山脉的部分地区。

据此完成第1~3题。

1.喜马拉雅山脉位于(  )

A.板块生长边界北侧B.板块消亡边界南侧

C.板块生长边界南侧D.板块消亡边界北侧

2.目前,图示区域分水岭北移的主要原因是(  )

A.板块边界的移动B.风力的侵蚀强弱

C.板块的张裂快慢D.河流的向源侵蚀

3.喜马拉雅山脉南坡的尼泊尔、不丹两国深受藏文化影响的根本原因是(  )

A.河谷贯穿了山脉南北B.南北交通比较发达

C.南北的人们易于交流D.藏文化的优先传播

答案:

1.B 2.D 3.A

解析:

第1题,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处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碰撞挤压处,被称为地缝合线。

而大峡谷两侧的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分别是印度洋板块、亚欧板块上拱隆起的结果。

故其以北是亚欧板块,以南包括喜马拉雅山脉属于印度洋板块。

故选B项。

第2题,图示区域南坡位于西南季风的山地迎风坡,降水多,河流的径流量大,河流的侵蚀作用强于北坡,随着时间的推移,南侧的河流通过溯源侵蚀或侧向侵蚀使沟谷延长,不断向北侧移动,故选D项。

第3题,西藏位于喜马拉雅山脉的北坡,尼泊尔、不丹位于喜马拉雅山脉的南坡,两区域间高山阻隔,山高谷深,地形起伏大,交通不便,南北交流困难也不利于藏文化的优先传播,B、C、D三项错误;喜马拉雅山脉南坡的尼泊尔、不丹两国深受藏文化影响的根本原因是河谷贯穿了山脉南北,为藏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条件,故选A项。

某校地理兴趣小组对附近地区进行考察,绘制出该区域的等高线图。

读图,完成第4~5题。

4.图中甲处最可能是(  )

A.堰塞湖B.断块山

C.火山口D.鞍部

5.图中最高处岩石特性,可能为(  )

A.层理构造B.含有气孔

C.颗粒粗大D.含有化石

答案:

4.C 5.B

解析:

第4题,根据等高线数值判断,图示为山地地形,山顶甲处等高线数值四周高,中部低,说明甲处最可能是火山口。

第5题,图中最高处是火山口,岩石是火山喷发的岩浆冷凝形成的岩浆岩。

岩石特性为一般含有气孔。

台湾东部的太鲁阁峡谷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大理岩峡谷。

图1为太鲁阁峡谷景观图,图2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简图。

读图,完成第6~7题。

图1

图2

6.太鲁阁峡谷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流水侵蚀B.变质作用

C.板块张裂D.风力侵蚀

7.太鲁阁山体岩石类型属于图2中的(  )

A.①B.②C.③D.④

答案:

6.A 7.B

解析:

第6题,太鲁阁峡谷位于台湾岛东部,是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量大,河流侵蚀能力强。

图示峡谷呈“V”型,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流水侵蚀作用。

第7题,太鲁阁山体岩石是大理岩,属于变质岩。

根据箭头方向,图7中的①是岩浆侵入地壳冷凝形成,是侵入岩;④是岩浆喷出地表冷凝形成,是喷出岩;③是沉积岩;②是变质岩。

下图为某地区地质构造示意图。

据此完成第8~9题。

8.图中(  )

A.断层①形成时间早于地层②

B.形成③④的内力作用相同

C.⑤受到挤压后隆起形成山地

D.岩层⑥断裂之后相对下降

9.关于图中a、b、c、d四处说法正确的是(  )

A.a地质构造具有良好储油气条件

B.b处的岩石致密坚硬

C.c处有河流流经,适宜建坝蓄水

D.d处地貌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

答案:

8.D 9.A

解析:

第8题,图中断层①将地层②切断,说明形成时间晚于地层②;形成④的是岩浆活动,形成③的是变质作用;⑤是岩浆喷出地表后,冷凝形成山地;岩层⑥位于断裂之后相对下降的一侧。

第9题,图中a是背斜构造,具有良好储油气条件;b处的岩石是喷出岩,多气孔;c处是断层构造,岩层不稳固,不适宜建坝蓄水;d处是喀斯特地貌,由流水侵蚀、溶蚀作用形成的。

下图为某地甲、乙、丙、丁沿线地形剖面图及其地下同一沉积岩埋藏深度示意图。

岩层的埋藏深度(岩层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可以用来帮助恢复岩层的形态。

据此完成第10~11题。

10.读该地的地形剖面图及其地下同一沉积岩埋藏深度示意图可知(  )

A.甲处沉积岩出露地表

B.乙处沉积岩层埋藏深度约为32米

C.丙处沉积岩遭受侵蚀

D.岩层埋藏深度曲线即为岩层形态

11.大致位于背斜顶部的是(  )

A.甲B.乙C.丙D.丁

答案:

10.A 11.B

解析:

第10题,甲处沉积岩的埋藏深度为0米,故其出露于地表;乙处沉积岩层埋藏深度约8米;丙处沉积岩层未出露地表,不可能遭受外力侵蚀;岩层埋藏深度曲线并非岩层形态。

第11题,甲处海拔为10米,岩层的埋藏深度为0米,说明沉积岩层的海拔为10米;乙处海拔为23米,沉积岩层的埋藏深度约8米,因此沉积岩层的海拔约15米;丙处的海拔约15米,沉积岩层的埋藏深度约4米,因此沉积岩层的海拔约11米;丁处的海拔约11米,沉积岩层的埋藏深度约12米,因此丁处沉积岩的海拔约-1米。

由此判断,乙处的沉积岩层海拔最高,说明乙处沉积岩层向上拱起,故乙地大致位于背斜顶部。

读等高线地形图和地质剖面图(单位:

米),完成第12~13题。

12.图示发生的构造运动先后顺序为(  )

A.褶皱—沉积—断层

B.沉积—断层—褶皱

C.沉积—褶皱—断层

D.断层—褶皱—沉积

13.图中地形的成因可能是(  )

①岩层挤压,槽部紧实,难以侵蚀 ②岩层挤压拱起形成 

③形成断块错动抬升成山 ④岩浆喷发冷却成山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答案:

12.C 13.B

解析:

第12题,由图示等高线可知该地是山地,J、T、P是不同时代的岩层,说明该地先有沉积作用形成的各时代岩层,再经褶皱形成山地;后又经历了断层过程。

第13题,图示是山地,是岩层受水平挤压拱起形成;图中J、T岩层间有断层发育,也可能是形成断块错动抬升成山;图中没有岩层的新老关系特征,不能判断是向斜构造还是背斜构造;图示没有岩浆活动现象。

命题角度2外力作用与地貌 

高考真题体验·对方向

(2019全国Ⅱ·9、11)霍林河发源于大兴安岭,为山前半干旱区及部分半湿润区的平原带来了流水及泥沙。

受上游修建水库和灌溉的影响,山前平原河段多年断流。

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

据此完成第1~2题。

1.修建水库前,营造该地区山前平原地表形态的力主要来自(  )

A.构造运动B.流水C.冰川D.风

2.伴随着洼地增多增大,周边地区可能出现(  )

A.水土流失B.沼泽化C.土地沙化D.盐碱化

答案:

1.B 2.C

解析:

第1题,考查外力作用与地貌。

材料显示霍林河为山前平原带来了流水及泥沙,说明山前平原主要是由流水的沉积作用形成的,B项正确。

第2题,考查外力作用与地貌。

风蚀洼地增加,风蚀产物搬运到周边地区沉积下来,出现土地沙化现象,C项正确。

(2018全国Ⅰ·6~8)下图示意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

该河段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平坦面T0、T1、T2、T3,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

砾石的平均砾径T3>T0>T2>T1。

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

据此完成第3~5题。

3.面积仍在扩大的平坦面是(  )

A.T0B.T1C.T2D.T3

4.该断面河流流速最大的时期为(  )

A.T3形成时期B.T2形成时期C.T1形成时期D.T0形成时期

5.推测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  )

A.持续下降B.持续抬升C.间歇性下降D.间歇性抬升

答案:

3.A 4.A 5.D

解析:

本组题主要考查了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第3题,由材料“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可知,平坦面是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

由材料“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可知,A项正确。

第4题,流水搬运能力与其流量和流速呈正相关,流速最大时,搬运能力最强,沉积物颗粒粒径最大,图中砾石的平均砾径T3>T0>T2>T1,因此A项正确。

第5题,地壳抬升使得该河段(上游河段)河流下蚀作用增强,形成阶地。

四个平坦面呈阶梯状分布而不是连续状态,说明地壳的抬升是间歇性的。

地壳稳定期沉积作用强,形成砾石沉积层,地壳抬升期,河流下切形成阶地。

故选D项。

(2017全国Ⅱ·9~11)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

下图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

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

据此完成第6~8题。

6.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贺兰山东坡(  )

A.坡度和缓B.岩石裸露C.河流、沟谷众多D.降水集中

7.与其他洪积扇相比,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的原因主要是(  )

①降水较少 ②山地相对高度较小 ③河流较长④风化物粒径较小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8.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的主要原因是(  )

A.海拔较高B.土层浅薄C.光照不足D.水源缺乏

答案:

6.C 7.B 8.B

解析:

本组题主要考查河流堆积地貌。

第6题,由于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

河流、沟谷越多,则形成的洪积扇越多,结合图中贺兰山东麓洪积扇处的河流、沟谷可知选C项。

第7题,洪积扇堆积物中颗粒的大小主要受河流搬运能力的影响,图中显示,甲地洪积扇所在河流的上游为低山,相对高度较小,河流落差小,流速较缓,加上河流较长,故洪积扇堆积物中的砾石较小,故选B项。

第8题,图中显示,贺兰山东南部地区山地落差大,河流短促,搬运能力强,故洪积扇中堆积物以砾石为主,而堆积物中数量较少、颗粒较小的沉积物主要分布在远离山口的冲积扇边缘,形成的土层浅薄。

故选B项。

(2016全国Ⅰ·7~9)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

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

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

据此完成第9~11题。

9.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  )

A.向陆地方向推进

B.向海洋方向推进

C.位置稳定

D.反复进退

10.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

由此(  )

A.形成新的贝壳堤

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

C.形成河口三角洲

D.迫使河流改道

11.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

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  )

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

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

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

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

答案:

9.C 10.B 11.D

解析:

第9题,解题思路有四个层次:

第一层是本题问的是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第二层是贝壳堤形成于海岸带;第三层是贝壳堤的形成必须要有大量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的堆积;第四层是在该海岸带有大量贝类生物的生长及其死亡堆积需要有充足的时间保障,也就是该海岸带要有较长时间的位置稳定,而不是位置的变化,位置的频繁变化会导致死亡的贝类堆积分散而不是集中。

第10题,贝壳堤外的泥沙堆积,会使海底升高,导致海岸线向海洋方向推进,也就是会使海岸线距贝壳堤越来越远。

A、D两项很容易排除;由题干可知,流动的海水把泥沙从河流入海口处搬运到了他处堆积,不利于河口三角洲的形成,可排除C项。

第11题,由题意可知:

①河流携带泥沙在入海口处的堆积是导致本海域本时间段内海岸线变化的主要外力作用;②入海口处海岸线变化最显著;③海岸线不断向海洋方向推进,且南北方向位置有显著变化;④以上说明泥沙沉积量大且入海口有南、北方向的多次变动。

典题演练提能·刷高分

(2019广东汕头一模)海岸地理学家Pilkey说,“任何地方,哪里有挨着海岸的一小片平整陆地,适当的沙子供应,能推动沙子或底泥之类的足够海浪,造成弯曲海岸线的海平面上升,就有障壁岛的存在”。

上图为障壁岛示意图。

据此完成第1~3题。

1.最可能形成障壁岛的区域包括(  )

①沙丘广布的海滩 ②大湖湖口 ③波涛汹涌的海岸 ④珊瑚礁众多的远洋

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

2.上图所示障壁岛属于(  )

A.海水侵蚀而成B.泥沙沉积而成

C.珊瑚虫遗骸堆筑而成D.火山喷发形成

3.关于障壁岛的开发最不合理的是(  )

A.建港口B.发展旅游业C.建造海景房D.建海洋养殖基地

答案:

1.C 2.B 3.A

解析:

第1题,障壁岛挨着海岸的一小片平整陆地,适当的沙子供应而形成,沙丘广布的海滩,可供应沙子,①正确。

大湖湖口,湖底较平坦,②正确。

波涛汹涌的海岸,侵蚀作用强,不利于沙子或底泥沉积,③错误。

障壁岛在海岸附近,而不是远洋,④错误。

C项正确。

第2题,障壁岛是沙子或底泥沉积而成,属于泥沙沉积而成,B项正确。

第3题,障壁岛是沙子或底泥沉积而成,泥沙沉积严重,易淤塞航道,造成水深变浅,不利于建港口,A项正确。

某旅客于2017年8月14日,在河西走廊最西端的国家某地质公园进行考察,该公园属于古罗布泊的一部分。

公园中的特殊地貌,东西长约15千米,南北宽约2千米,土质坚硬,呈浅红色,与黑色的戈壁滩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右上图为该游客拍摄该地貌的局部景观照片。

据此完成第4~5题。

4.图中特殊地貌主要形成于(  )

A.风化作用B.风力侵蚀作用

C.流水侵蚀作用D.断裂抬升作用

5.图中特殊地貌的物质组成主要来源于(  )

A.风力堆积作用

B.固结成岩作用

C.流水沉积作用

D.冰川堆积作用

答案:

4.B 5.C

解析:

第4题,图中特殊地貌位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主要形成于风力侵蚀作用,B项对。

风化作用不是地貌形成的主要作用,A项错。

干旱、半干旱区流水侵蚀作用较少,C项错。

图示不能体现断裂抬升作用,D项错。

第5题,图中特殊地貌的岩层层次清晰,土质坚硬,物质组成主要来源于流水沉积作用,C项对。

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岩层土质疏松,A项错。

固结成岩作用形成岩石,不是地貌的物质组成来源,B项错。

冰川堆积作用物质没有分选性,无层次,D项错。

风沙运动是造成流动沙丘土壤风蚀量在不同坡向上差异的原因。

下图是某年6月份雅鲁藏布江山南宽谷流动沙丘不同坡向的土壤风蚀状况统计图。

沙丘呈南北走向,与河谷主导风向垂直,风向变化是流动沙丘由风蚀作用向风积作用变化的主要原因,风蚀记为负值,风积记为正值。

读图,完成第6~7题。

6.图示沙丘风蚀、风积的变化说明(  )

A.沙丘顶的高度不断升高

B.6月11日沙丘东坡是迎风坡

C.6月26日沙丘西坡是迎风坡

D.6月21—26日风向发生变化

7.6月5—21日,该地沙丘的移动趋势是(  )

A.向东B.向西C.向南D.向北

答案:

6.D 7.A

解析:

第6题,风蚀记为负值,风积记为正值。

根据图例,图示6月份沙丘顶被侵蚀,高度不断降低。

迎风坡侵蚀,背风坡堆积。

6月26日西坡堆积,是背风坡。

6月11日东坡堆积,是背风坡。

6月下旬风向发生变化,由东坡堆积改为东坡侵蚀。

第7题,6月5—21日,该地沙丘的东坡是正值,风积为主,是背风坡,说明移动趋势是向东。

某平原分布有深厚的沉积岩层,且基岩裸露。

图1示意该区域地表岩层分布,图2示意三种岩石样本。

据研究,河流的搬运能力与其流速、流量有关。

据此完成第8~9题。

图1

图2

8.该区域砾岩沉积期间到页岩沉积期间最可能发生的是(  )

①河流落差增大 ②河流落差减小 ③河流流量增大 ④河流流量减小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9.该平原的地质构造和地貌类型分别是(  )

A.背斜 沉积平原B.向斜 沉积平原

C.背斜 剥蚀平原D.向斜 剥蚀平原

答案:

8.D 9.C

解析:

第8题,砾岩、砂岩、页岩属于沉积岩,河流的流量越大,流速越快,沉积物的颗粒越大。

砾岩的组成颗粒较大,说明当时流量较大,河流落差大,流速较快;页岩的组成颗粒较小,说明当时流量较小,河流落差减小,流速较缓,沉积颗粒较小。

第9题,读图分析可知,该处表层岩层中间老,两侧新,属于背斜构造。

由岩层裸露可知,该地受外力侵蚀,岩层缺失,从而形成剥蚀平原。

河流像蛇一样弯弯曲曲地流淌,是一种河流造就的地貌景观,地理学者把它称作曲流地貌或蛇曲地貌,一般形成于草原、湿地等平坦地区。

下图为青藏高原上青海玉树直门达村附近的通天河,该河穿行于山脉之间,仿佛嵌入岩石深处,如游龙一般蜿蜒曲折,被称为“嵌入式蛇曲”,展现另类的立体蛇曲之美。

据此完成第10~11题。

10.图中通天河蛇曲具有另类之美的原因是(  )

A.侧蚀作用强烈,更加弯曲

B.位于青藏高原,落差更大,立体感强

C.流量大,水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

D.地壳断裂下陷,峡谷幽长,更加柔美

11.据材料推测“立体蛇曲”的形成过程(  )

①冰川侵蚀 ②地壳隆起 ③侧蚀 ④断裂下陷 ⑤下切侵蚀

A.②④⑤

B.②③⑤

C.③④⑤

D.③②⑤

答案:

10.B 11.D

解析:

第10题,图中通天河蛇曲具有另类之美的原因是位于青藏高原,该河穿行于山脉之间,仿佛嵌入岩石深处,落差更大,立体感强。

第11题,根据材料,蛇曲地貌一般形成于草原、湿地等平坦地区。

推测“立体蛇曲”的形成过程先是在地形平坦时期,受③侧蚀作用,发育成蛇曲,后来发生②地壳隆起,地势落差大,河流⑤下切侵蚀增强,形成嵌入式蛇曲。

因此顺序是③②⑤。

新几内亚岛位于赤道和12°S之间,德雷沃河是新几内亚岛上一条较大的山区河流,河流中游以阶地地貌为主。

阶地形成过程中,该区域没有发生大的地质构造变动,流域上游有沙金矿分布。

读德雷沃河中游不同时期的河流及其流向图(从老到新依次是1—2—3—4)和河流阶地剖面图(P—M)。

据此完成第12~13题。

12.河床南移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侧蚀B.下蚀C.流水搬运D.凸岸堆积

13.图示地区偶见土著人淘金,最容易找到沙金的地点是(  )

A.基岩深处B.河流左岸C.河流右岸D.河流底部

答案:

12.A 13.C

解析:

第12题,根据材料可知,该地位于南半球,受向左的地转偏向力影响,左岸侵蚀,右岸沉积,左岸是南岸,故河床南移的主要地质作用是侧蚀。

第13题,图示地区位于南半球,受地转偏向力影响,河流左岸侵蚀,右岸堆积,故河流右岸最容易找到沙金。

河口海岸线的变化受河流、潮汐的共同作用。

右图为近百年来尼罗河河口海岸线变化示意图。

读图,完成第14~15题。

14.尼罗河河口海岸线各地段(  )

A.1900—1971年全都向陆地方向推进

B.1971—1982年全都向陆地方向推进

C.1982—1987年全都向陆地方向推进

D.1987—1991年全都向陆地方向推进

15.尼罗河河口海岸线变化特征说明(  )

A.尼罗河上游侵蚀作用增强

B.尼罗河上游堆积作用减弱

C.尼罗河河口海浪侵蚀加剧

D.尼罗河入河的总水量增加

答案:

14.B 15.C

解析:

第14题,读图可知,1900—1971年海岸线只有部分向陆地推移,两侧海岸线1900年和1971年相交,说明没有变化;1982—1987年以及1987—1991年海岸线也有相交位置;1971—1982年海岸线无相交,且向陆地推移。

第15题,近百年来,尼罗河海岸线整体向陆地推进,说明尼罗河下游泥沙堆积物减少或者海水侵蚀增强;泥沙堆积物的减少则是因为上游修建大坝后泥沙沉积,入海泥沙减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兵器核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