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基础知识汇总.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968192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50.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基础知识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教育基础知识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教育基础知识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教育基础知识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教育基础知识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基础知识汇总.docx

《教育基础知识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基础知识汇总.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基础知识汇总.docx

教育基础知识汇总

 

1、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大纲》——1903年桑代克(美国心理学家)现代教育心理学奠基人——桑代克

2、1908年由方东岳译由日本小原又一所著的:

《教育实用心理学》是我国出现的第一本关于教育心理学的著作。

3、1877年俄国的教育思想家。

心理学家卡普捷列夫的《教育心理学》是第一部以教育心理学而命名的著作。

4、德国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座心理学研究室,将实验纳入人的心理学研究,形成完整的心理学体系。

5、1868年俄国的著名教育学家乌申斯基出版了《人事教育的对象》一书,被称为是“俄国心理学的奠基人”。

3、1924年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1924年廖世承

             

4、20世纪课程改革运动——布鲁纳(美国)

5、幼禽追随母禽的关键期发现——劳伦兹(奥地利生物学家)

6、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瑞士心理学家)

1.感知运算阶段(0-2岁)这个时期主要是通过视,听,来吸收外界知识。

2.前运算阶段(2-7岁)直觉集中性、不可逆性、自我性。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具有守恒性和可逆性、丢自我中心论、思维的具体性。

4.形式运算阶段(11-成年)假设推理、命题推理、组合推理。

已发展成为逻辑思维。

7、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前苏联)

所谓发展近区就是个体根据自身所具有的知识经验所能完成的任务和有老师或他人帮助下所能完成的教学任务之间的最近发展区。

8、人格发展理论八阶段——埃里克森

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对社会的基本态度就是培养信任感。

2.自主感对羞愧感和怀疑(2-3)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感。

3.主动干对内疚感(4-5岁)该发展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主动性。

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小学阶段,该阶段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勤奋感。

5.自我同一性对较色混乱(12-18岁)青春期,培养最求自我追求的方向。

6.亲密感对孤独感(恋爱阶段)本阶段的任务是建立新型的人际关系,客服亲密感和孤独感的冲突。

7.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本阶段是实现自己的生产力和创造力。

8.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发展障碍者心里是悔恨,失望,沮丧。

9、家庭三种教养模式——鲍姆宁

家庭的三种专制型、民主型、放任型。

其中民主性最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10、比纳-西蒙智力量表——比纳、西蒙(法国)

第一个心理取向的智力测验。

简称             S-B智力量表,是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是由比纳和西蒙于1905年编制。

是首次采用智力年龄作为衡量儿童儿童智力发展的指标。

11、斯坦福-比纳量表——推孟(斯坦福大学)

智商等于实际年龄除以实际年龄乘以100

12、韦氏量表——韦克斯勒(美国)

式中X为某一年龄组的被试测验的原始分数,X是该年龄团体的平均分数,S是团体分数的标准差。

(X-X)/S是标准分数,它是一种以标准差为单位的相对量数。

标准差定位15.

13、掌握学习——布卢姆

掌握学习指向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最佳的教学和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而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的程度(通常要求成功地完成80-90%的教学评价项目)。

布鲁姆从目标角度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

其中将认知学习分为六类:

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

14、程序教学——斯金纳(美国)

程序学习的过程是将要学习的大问题分解成若干小问题,按一定顺序呈现给学生,要求学生一一回答,然后学生可得到反馈信息。

问题相当于条件反射形成过程中的“刺激”,学生的回答相当于“反应”,反馈信息相当于“强化”。

斯金纳将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

15、发现教学——布鲁纳

发现式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利用教师和教材提供的某些材料,去发现应得的结论或规律。

布鲁纳说:

“发现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确切地说,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

16、学习层次分类和学习结果分类(《学习的条件》)——加涅

学习层次分类:

一是信号学习。

这是最低级层次的学习。

二是刺激一一反应学习。

            三是连锁学习。

                   四是言语联结学习。

  

            五是辨别学习。

                六是概念学习。

           七是原理(规则)学习             八是解决问题学习。

学习结果分类:

加涅将人类学习分成五类,分别是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

17、尝试-错误说(小猫“迷箱”试验)——桑代克又称为“连结学说”。

“饿猫实验”:

桑代克认为猫是在进行“尝试错误”的学习,经过多次的尝试错误,饿猫学会了打开笼门的动作。

因此,有人将桑代克的这种观点称为学习的“尝试错误说”,或简称为“试误说”。

桑代克根据自己的实验归纳出来三条学习规律:

准备率,练习律,效果率。

18、经典性条件作用论(狗唾液分泌反应实验)——巴甫洛夫(俄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

保持与消退:

比如在实际的生活中学生好的行为没有得到老师的表扬,这种行为就会慢慢消退。

泛化与分化:

泛化就是学生对相似的其他的事物做出同样的反应,比如,最初不会区分末和未,但后来对事物的区分度,认识度提高了,就是分化。

19、操作性条件作用论(白鼠迷箱实验)——斯金纳:

(1)条件反应不是由无条件刺激所引起的,动物必须去发现这个合适的反应。

(2)合适的反应会使动物得到所期望的物品。

20、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加涅

加涅认为学习过程是一种信息加工的过程,即学习者对来自环境刺激的信息进行内在的加工过程,并具体描述了典型的信息加工理论。

与此相应;把学习过程分为八个阶段:

动机阶段、了解阶段、获得阶段、保持阶段、回忆阶段、概括阶段、操作阶段、反馈阶段。

21、完形-顿悟说(黑猩猩取香蕉实验)——苛勒

格式塔学派的创始人科勒、考卡夫、韦特默是其代表人物,而科勒的“完形-顿悟说”和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相对立。

他认为学习是一个顿悟的过程,顿悟往往在跟在一个尝试错误之后,但动物只有在认识到整个问题情境中的各种成分之间的关系时,顿悟才有可能发生。

22、认知-结构(发现)学习论——布鲁纳

学习观:

学习包括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转化、知识的评价。

教学观:

掌握学科最基本的教学原则。

动机原则,结构原则(任何机构形式都是以动作、图像、符号来呈现),程序原则,强化原则,

23、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论——奥苏伯尔(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

首先,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学习分为:

接受学习、发现学习。

     根据学习材料和原有结构的学习分为:

意义学习,机械学习。

意义学习:

就是要掌握知识内在的联系和含义,不能只掌握知识的符号和表面。

接受学习:

学生通过教师所呈现出来的材料所能掌握现成知识的一种一种学习方法。

24、先行组织者——奥苏伯尔

认知同化理论:

指学生习得新知识主要取决于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观念的一种理论,也就是新旧知识能否在意义上达到同化的理论。

先行组织理论:

就是在学习任务本身之前所呈现的引导性材料的教学策略。

25、学习成就动机驱力说——奥苏伯尔

认知内驱力:

自我要求获得知识,了解周围世界阐明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动机和欲望。

自我提高内驱力:

希望获得好的和成绩来提高自己在学校和家庭中的地位。

附属内驱力:

通过顺从,听话从父母和老师那里得到认可,这种动机不是追求知识的本身,而是追求知识之外的满足,所以是一种外在的学习动机。

26、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美国心理学家)

马斯洛假定人类有7种层次的需要: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前四个未基本的需要,后面的三个为高层次的需要。

马斯洛认为,只有低级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才能产生高的等级需要。

27、成就动机理论——阿特金森

成就动机是人们在完成任务时力求获得成功的内部动因。

阿特金森将个体的成就动机分为两类:

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二类是避免失败的动机。

28、成败归因理论——维纳(美国心理学家)

韦纳的归因理论任务:

个人的成败解释不外乎有四个因素:

能力、努力(稳定的,内部的)机遇、运气(外部的、不稳定的)

29、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

自我效能感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于1977年所提出来的,是个体对自己管理是否胜任的一项判断与标准。

当学生感到自己的能力达到所希望达到的目标,这就表明了自我效能感较强。

班杜拉的强化说:

1、直接强化 2、替代强化 3、自我强化。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认为儿童社会行为学习的主要是通过观察,模仿现实中生活中的人物来完成的,任何学学习体的过程都在个体、环境、行为三者相互作用的。

30、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倒U曲线)——耶克斯、多德森(美国)

31、迁移理论共同要素说——桑代克 连结主义学说

桑代克的相同主义要素说是指,一种学习之所以对另外一种学习产生影响,那是因为他们之间具有共同的要素。

相同的刺激-----反应连结。

32、迁移理论经验类化理论——贾德

是通过1908年“水下击靶”的实验。

经验类化会所认为:

概括化的原理和经验是迁移得以产生的关键,迁移依赖于对一般原理的理解记忆在新旧情境中的相互关系中的作用。

经验类化说强调的是概括化的经验在前一中的作用,强调原理的解释,这一点比相同要素说要有所进步。

33、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奥苏伯尔、安德森

奥苏贝尔认为任何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有意义的学习中一定有迁移。

而安德森认为:

如果两种情景中产生交叉或重叠。

则可以产生迁移。

34、定势影响迁移的典型例证:

“量杯”实验——陆钦斯

35、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艾宾浩斯(德国心理学家)

艾宾浩斯认为,记忆的内容不能再认和回忆,或者再认和回忆时发生错误,就是遗忘。

艾宾浩斯提出来经典的遗忘曲线,认为遗忘是先快后慢的。

36、痕迹衰退说——亚里士多德、桑代克

痕迹衰退说:

遗忘是由记忆痕迹衰退引起的,衰退根据时间的推移自动发生,痕迹衰退说是一种对遗忘原因古老的解释,它起源于亚里士多德,有桑代克进一步发展。

37、同化说——奥苏伯尔

奥苏伯尔根据他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理论,提出遗忘就其实质来说,是知识的组织和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

遗忘有积极地遗忘河消极的遗忘,前者是高级的观念代替了低级的观念,简化并减轻了知识的负担。

而后者是原有的知识不够巩固,或者新旧知识辨析不清楚,容易倒是记忆的错误。

38、动机说(也叫压抑理论)——弗洛伊德

佛洛依德认为遗忘不是保持的消失,而是被记忆压制。

这种动机情况下的遗忘,是个体主动地把不愿意记忆的东西忘回忆起来,它产生于一种能动的动机。

39、心智动作形成五阶段理论——加里培林(前苏联心理学家)

加里培林将心智动作的形成分成五个阶段:

1、是动作的定向阶段,是智慧技能形成的准备阶段,了解做什么和怎么做。

2、是物质与物质化阶段,该阶段借助实物或模型、图表等进行学习,促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各种各样的表象。

3、是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这是外部的物质与物质化的活动向智慧活动转化的开始。

4、是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该阶段特点是智慧活动以不出声的“外部”言语进行。

5、是内部言语动作阶段,主要特点是智慧技能活动的简略、压缩和自

40、心智动作形成三阶段理论——安德森

   1.认知阶段:

认知阶段任务是要了解问题的结构,即起始状态、要达到的目标状态、从起始状态到目标状态所需要的步骤、算子。

  2.联结阶段:

这一阶段学习者应用具体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主要表现在把某一领域的描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这种转化即程序化的过程。

在该阶段,个体逐渐产生一些新的产生式法则,以解决具体的问题。

  3.自动化阶段:

在自动化阶段,个体获得了大量的法则并完善这些法则,操作某一技能所需的认知投入较小,且不易受到干扰。

41、道德发展他律道德-自律道德论——皮亚杰

十岁以前:

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成为他律道德。

十岁以后:

儿童的判断主要是根据自己认可内在标准,称为自律道德。

42、两难故事三水平六阶段论——柯尔伯格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受到瑞士儿童心理学家J·皮亚杰的观点的影响,被称为是皮亚杰在道德发展领域的继承人。

1、前习俗水平。

这一水平有两个阶段:

阶段1,惩罚与服从的定向阶段。

把道德的好坏看成父母说的好的,就是好的,服从于家长。

阶段2,工具性的相对主义的定向阶段。

认为正确的行为就是那些可以满足他人需要也可以满足自己需要的。

2、习俗水平。

这一水平的两个阶段是:

阶段3,人际关系的定向阶段或好孩子定向。

阶段4,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把道德的好坏看成是收到老师家长表扬的,就是好的,暂时没有主见)

3、后习俗水平。

阶段5,社会契约的定向阶段。

阶段6,普遍的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

这个阶段的他们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道德观。

43、理性情绪疗法——艾里斯

艾里斯被誉为“认知行为疗法之父”。

他将人本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疗法结合在一起,创立了理性情绪疗法,它认为认知、情绪和行为彼此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并互为因果关系。

理性情绪治疗法的核心在于,教导人们如何改变直接导致其困扰情绪结果的非理性信念。

44、认知、情感、动作技能教学目标分类法——布卢姆

布鲁姆从目标角度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

其中将认知学习分为六类:

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

45、教师领导方式分类——勒温

46、皮格马利翁效应——罗森塔尔(教师的期望效应)

皮格玛利翁效应”留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

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人的行为,当一个人获得另一个人的信任、赞美时,他便感觉获得了社会支持,从而增强了自我价值,变得自信、自尊,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并尽力达到对方的期待,以避免对方失望,从而维持这种社会支持的连续性。

47、教师成长三阶段论——福勒、布朗 

教师成长的三个阶段:

关注生存的阶段、

关注情景的阶段(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

关注学生的阶段著(关注学生的成长)关注德智体美劳的发展。

48、教师成长公式——波斯纳    成长=经验+反思

小练习:

1、迁移的概括原理理论认为实现迁移的原因是两种学习之间有共同的概括化的原理,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是(贾德  )

2、有人说学生之所以成为现在的样子是教师或家长期望的结果,能够解释这句话的原理是( 罗森塔尔效应 )也称为(皮革马利翁效应)

3、目前教育领域最常用的教育目标分类系统是( 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 )布鲁姆从教育角度的目标角度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

其中将认知学习分为六类:

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

4、维果茨基提出“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的含义是(  教学可以不考虑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最近发展区”。

5、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发展四个阶段由低向高的发展顺序是(不可改变的  )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2、前运算阶段(2-7岁不守恒、不可逆、自我中心论)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守恒、可逆、丢失自我中心)4、形式运算阶段(11-成年)

6、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 桑代克 )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7、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是在( 1924 )年。

8、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的代表人物是(斯金纳  )

9、最早提出经典性条件反射的人是(巴甫洛夫 )

10、奥苏贝尔认为,学生学习的实质是(有意义接受学习)(意义学习和接受学习)

11、把动机分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的是(奥苏倍尔  )

12、道德两难故事法的创始人是(  柯尔伯格)

13、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反对形式训练说,提出了迁移的(相同要素说  )

14、提出了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科尔伯格)

15、布鲁纳强调学习( 动机 )的重要性。

布鲁纳认为:

“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而不是诸如等级或往后的竞争便利等外来目标。

”他主张不宜过分强调外来动机,而应努力使外来动机转化为内在动机。

16、在学习理论领域,(建构主义  )是当代教育心理学中的一场革命。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历经对皮亚杰、布鲁纳、维果茨基、维特罗克等人的早期建构主义思想的不断发展,同时伴随着对认知心理学的批判和发展,于20世纪90年代出现在心理学领域中的一股强大“洪流”。

也被称为教育心理学的一场革命。

17、加里培林提出了( 智力活动按阶段形成或者说成心智动作形成五阶段理论

 )的理论。

1.动作与的定向化阶段       2、物质与物质化阶段

3、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      4、不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

5、无声的内部言语阶段

18、提出发现教学的是( 布鲁纳 )

发现式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利用教师和教材提供的某些材料,去发现应得的结论或规律。

布鲁纳说:

“发现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确切地说,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

19、(多选题)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学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的成长分为哪几个阶段(ACD  )

A、关注生存阶段B、关注自我阶段C、关注情境阶段D、关注学生阶段

20、(多选题)早期的迁移理论有(ABCD  )

A、相同元素说(桑代克)B、形式训练说也称为“官能心理学”沃尔夫

C、概括化理论(贾德) D、格式塔关系理论(科勒)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1、学习过程:

学习过程是指个体通过教师同学以及学习的内容,从而获得知识、水平的一种过程。

2、心理发展:

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成长、衰老、死亡的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心里发展变化。

3、学习准备:

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4、关键期:

个体在早期的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段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就很小或没有影响,这个时期被称为关键期。

5、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

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6、人格:

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内隐行为和外显行为并使其与其他人的行为具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7、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个体以及自己与周围的事物关系的意识。

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

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8、认知过程:

是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

这个过程存在个体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的个别差异。

9、认知方式:

又称为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10、掌握学习:

是指向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最佳的教学和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而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的程度(通常要求成功地完成80-90%的教学评价项目)。

11、性格:

是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12、广义的学习:

是指任何动物在生活的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相对的持久性变化。

13、知识:

是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联系在人脑中的主观反映,它是来自于反映对象本身的认知经验。

14、技能:

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符合法则要求的活动方式,它是来所自于活动主题所做出的行为及其反馈的动作经验。

15、行为规范:

是用以调节人际交往,实现社会控制,维持社会秩序的思想工具,它来自于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交往经验。

16、强化:

是指在刺激-反应联结中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的手段。

17、正强化:

通过施加满足刺激来提高反应发生的概率。

18、负强化:

通过撤消某一厌恶刺激来提高反应发生的概率。

19、消退:

消退是一种无强化的过程,其作用在于降低某种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以达到消除某种行为的目的。

比如学生获得好的成绩的时候,教师应该予以夸奖,不然久而久之学生的这种学习动机就会衰退。

20、惩罚:

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

21、学科的基本结构:

是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基本态度和方法。

22、意义学习:

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23、接受学习:

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

24、先行组织者:

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

其目的是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以促进学习的迁移。

25、动机:

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它一般有三种功能:

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

26、学习动机:

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27、学习需要:

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

它包括学习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的信念等。

学习需要也称为学习驱力。

28、认知内驱力:

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

29、自我提高的内驱力:

是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

30、附属的内驱力:

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

31、学习期待:

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

学习期待就是学习目标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

32、诱因:

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33、成就动机:

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

34、自我效能感:

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班杜拉。

35、替代性强化:

通过一定的榜样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或学习行为倾向。

36、自我强化:

学习者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

37、问题情境:

指的是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

38、学习迁移:

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39、正迁移:

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40、负迁移:

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

41、水平迁移:

也称横向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42、垂直迁移:

又称纵向迁移,指处于不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43、一般迁移:

也称普通迁移、非特殊迁移,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

44、具体迁移:

也称特殊迁移,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或经过某种要素的重新组合,以迁移到新情境中去。

45、同化性迁移:

是指不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直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到本质特征相同的一类事物中去。

46、顺应性迁移:

指将原有认知经验应用于新情境中时,需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以概括,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界的变化。

47、重组性迁移:

指重新组合原有认知系统中某些构成要素或成分,调整各成分间的关系或建立新的联系,从而应用于新情境。

48、心向与定势:

指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

49、知识:

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其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