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云南青海三省林下经济情况.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966941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西云南青海三省林下经济情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广西云南青海三省林下经济情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广西云南青海三省林下经济情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广西云南青海三省林下经济情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广西云南青海三省林下经济情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西云南青海三省林下经济情况.docx

《广西云南青海三省林下经济情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西云南青海三省林下经济情况.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西云南青海三省林下经济情况.docx

广西云南青海三省林下经济情况

附件:

广西、云南、青海三省林下经济情况

一、广西

主要做法:

一是完善林下经济发展政策。

为了有效推进广西林下经济发展,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广西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快促进林下经济产业转型升级的若干意见》,提出了推进林下经济基地建设、强化科技支撑和加大林下经济投入等方面的政策措施。

同时,还组织编制了广西林下经济“十三五”规划。

二是抓好林下经济示范项目的申报和实施工作。

安排自治区林下经济示范项目127个,自治区安排财政资金2.26亿元。

各地也积极采取措施支持林下经济发展。

防城港市、南宁市等部分市县安排财政专项资金支持林下经济发展。

河池市加快中药材产业发展,目前全市林下中药材种植面积达22万亩。

三是林下经济贷款融资实现重要突破。

加强与金融机构协作,深入开展“政银企”对接活动,组织企业和林业专业合作社与专业银行对接,获得贷款的林下经济企业和林业专业合作社达到88家,贷款额达到7亿多元,有效地弥补了财政资金减少造成的资金缺口。

四是林下经济协会和科技服务中心组建工作顺利推进。

联合广西药用植物园等科研单位组建的广西林下经济科技服务中心正在顺利推进。

为加快行业发展,组织13家区直林场和部分林下经济龙头企业组建了广西林下经济产业协会。

全省林下经济产值达到798.2亿元,林下经济发展面积达到5573万亩,通过发展林下经济惠农人数达到1621万人。

(一)崇左市

截至2016年11月底,该市利用林地发展林下经济面积达317万亩,林下养鸡林地面积达41万亩,年出栏300万羽,产值3.03亿元。

当地还因地制宜引导群众大力发展澳洲坚果、良种油茶等特色经济林,累计种植澳洲坚果4.2万亩、油茶5万多亩、八角等其他特色经济林109万亩。

以创建林权抵押贷款示范县为载体,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优势,在巩固林下养蜂、林下养鸡和林下种植中草药等林下产业的基础上,通过引进龙头企业、建立示范小区、扶持示范场(点)和引导林农和经济能人建立发展合作组织等方式,积极探索新型林下产业发展模式。

目前,林下种植鸭胆子、林下种植松茯苓、林下种植田七、林下种植橘红等模式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不断显现。

预计林下养殖规模达10万多亩,产值超亿元,成为精准脱贫的重要“法宝”。

(二)隆安县

近年来,隆安县委、县政府以兴林富民为目标,在抓好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同时,立足优势,突出特色,通过林下养禽、林下种药、林下养蜂、林下旅游、林产品加工等模式,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林下经济取得较快发展。

  隆安适合发展林下经济的集体林地面积约12万亩。

近两年来,该县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取得一定成效。

目前全县发展林下经济林地面积4.62万亩,其中林下养殖4.17万亩,林下种植0.65万亩,林下旅游0.6万亩;林下经济从业人员6900人,涉及农户3130户,惠及林农15700人;2016年度林下经济产值3.0亿元。

  隆安县发展林下经济模式主要有几种。

一是林下养鸡。

一种是“板栗鸡”,指农户在板栗林下进行养殖,农户的经营模式有的是个体经营,有的是“公司+农户”,由公司向农户提供鸡苗、饲料和技术等,由农户提供场地和负责饲养。

第二种是“龙眼、荔枝鸡”,指农户在龙眼和荔枝林下养殖的“叮当鸡”,经营模式均为“公司+农户”。

农户的年养殖规模一般为0.25-0.5万羽,个别规模达1万羽,一般年产1-2批。

2016年全县有1500户左右的农户在林下养鸡,年产肉鸡230万羽,年产值4800万元。

二是林下养羊。

据统计,全县有近200户养殖黑山羊,主要圈养为主,2016年共养殖8万只,产值4500万元;三是林下养蜂。

农户在自家庭院内养蜂,主要分布在那桐镇那元村,该村有十几个养殖户,每户养殖50-80箱不等,年产值6-10万元。

2016年产值约256万元;四是林下种植砂仁。

农户在山沟里弄、土壤潮湿的林地种植砂仁,主要分布在屏山乡、敏阳、雁江、南圩等乡镇,砂仁种植总面积约15000亩左右。

有的少则三四亩,多则一百多亩;平均亩产3000元左右,2016年产值约4500万元。

(三)融水苗族自治县

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通过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全县17个乡镇的3000多户群众,在林下种植灵芝。

据统计,目前融水林下种植灵芝1万多亩,年产干灵芝1000多吨,年产值近4亿元。

  该县把野生灵芝作为重要产业培育发展,列入每年县政府发展计划和“十三五”扶贫规划。

邀请专家从深山中选取优质野生灵芝,选育出纯正母本,打造林下仿野生种植的“绿深”品牌,对外统一品牌参与竞争。

全县6家灵芝种植专业合作社,建立7个灵芝种植示范基地,采取村干部或种植能手、种植大户带动的办法,由一户带领几户种植,或由村干部统一领取种苗,督促农户按技术要求开展生产等方式带动种植。

据了解,目前全县20个乡镇有17个乡镇参与林下种植灵芝项目,参与乡镇占全县乡镇的85%;农户投入土地、劳力参与产业链的生产和利益分配,所得比例超过5成。

(四)防城港市防城区

2016年,全区林下经济发展面积累计达89万亩,林下经济产值达14亿元,从事林下经济企业40个、林业专业合作社96个,惠及林农18万人,林下经济促进林农人均纯收入达3249元。

防城区作为金花茶之乡,被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评定为“金花茶国家级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示范区”及“金花茶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防城区把发展林下经济与发展地方特色产业结合起来,走产业化经营之路,着力打造地方特色品牌,把金花茶产业作为发展林下经济的重点。

2016年,全区人工种植金花茶面积累计达5.9万亩,培育金花茶苗木达1000多万株,金花茶育苗、种植、加工、观赏等产业年总产值达10亿元,惠及林农数4万人,农民人均林下种植金花茶纯收入5000多元。

近年来,防城区大力培育和鼓励企业、合作社投资林下经济,现有40家企业和96家合作社投资林下经济,在这些企业和合作社带动下,有5000多户农户通过发展林下经济走上致富之路。

 

二、云南

截至2016年12月,全省林下经济经营面积达6800万亩,主要产品产量750余万吨,产值超过650亿元,占全省林业总产值的25.74%;林下养殖、林下产品采集加工迅速发展,仅野生食用菌年产量就突破12万吨,总产值80余亿元,成为全省第二大出口创汇农产品;石斛种植面积超过10万亩,年产石斛产品9000余吨,经营加工企业近200户;草果种植面积达130余万亩,产量3.4万吨,产值近10亿元;中药材种植面积达326.9万亩,产值173.1亿元,全省中药材初加工产值达84.6亿元,培育了“文山三七”、“昭通天麻”、“龙陵石斛”等一大批云南特色中药材品牌,全省认定和培育“云药之乡”56家,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103家,中药材种植(养殖)科技示范园144家;茶等林产饮料51.18万吨,林产调料6.89万吨,森林食品62.4万吨。

以各种类型的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为基础的林业旅游业产值达68.48亿元,比2011年增长了4倍多,森林生态旅游成为云南旅游业的重要载体。

2016年,全省林下经济相关产业总产值突破1100亿元,从事林下经济人口数达800余万人,全省林农来自林下经济的人均收入达到1100多元。

林下资源成为了山区农民增收致富的“聚宝盆”,如楚雄、易门、宜良、香格里拉等地方政府充分挖掘当地野生菌资源,发展以野生菌为主的林下经济,已成为云南野生菌生产、交易、加工、出口的主要基地,农户野生菌收入占到家庭收入的70%,最高的户均收入达到12万余元;发展林下经济已成为广大林农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手段,是当地扶贫攻坚的重要抓手。

(一)永仁县

国家林业局首批认定全国225个"服务精准扶贫国家林下经济及绿色产业示范基地",云南省仅6个县名列其中,永仁县榜上有名。

"服务精准扶贫国家林下经济及绿色产业示范基地"是为更好地发挥林下经济和林业产业在精准扶贫中的特殊作用。

近年来,永仁县紧紧围绕"生态立县,绿色发展"战略目标,紧扣"围绕增收调结构,依靠科技增效益,突出特色求发展"的发展思路,在强力推进板栗、核桃、油橄榄、芒果、块菌等特色林业产业基地建设基础上,注重林下资源培育,把发展林下经济作物与林下经济产业化建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扶贫开发相结合,确定了具有永仁特色的野生林产品采集、林下生态养殖、林下种菜、林下种药等林下经济开发模式。

同时,加大林下经济发展资金扶持力度,对林下经济发展到一定规模的农户、林业专业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优先给予资金补助和财政贴息贷款扶持,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进行林业生产的积极性,涌现出一大批特色林业产业,全县林下经济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林农积极发展林下种植、养殖业。

重娄等林下中药材种植、块菌等食用菌人工促繁保育,生态鸡、牛、羊等林下养殖等已成为促进林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

(二)曲靖市

近年来,曲靖市依托良好的林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挖掘林下经济潜力,林下种养殖、林副产品精深加工、苗林产业和森林生态旅游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截至2014年,全市共培养林下经济经营企业152家,各类林业生产专业合作社50个,入社成员1980户,合作经营面积15.48万亩。

林下经济产值达17.3亿元,其中,林下种植面积达19.26万亩,产值达10.4亿元,林下养殖规模达9.7万只(头),产值达6.9亿元。

全年实现森林生态旅游514万人次。

林下经济的发展极大地拓展林业产业助农增收渠道,成为该市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三)云县

云县近10年来核桃种植面积达153万亩,绝大部分山区行政村,种植面积都在万亩以上,管护较好的村,大部分核桃开始挂果。

在核桃树全面覆荫的地块,林下已经不能种植常规的粮食作物了。

如茂兰镇温平村的部分村民,已经停常规的玉米种植,寻找并尝试林下经济新路子。

通过政府部门引进和村民自发引进,目前,云县区域性的核桃林下魔芋种植已经获得成功,涌宝镇、茶房乡、茂兰镇都有规模化的连片种植,获得良好收益的典型。

魔芋属喜阴作物,适宜种植海拔范围和核桃种植区域相一致,发展核桃林下套种魔芋,既能提高核桃的肥水管理水平,有效促进核桃产业发展,又能充分运用核桃林下有效空间发展魔芋产业,填补了云县山区、半山区快速见效的农业产业空白。

既改善生态环境,又增加了群众收入,从而有力促进全县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

 

  发展“核桃+魔芋”产业基地是建设“万元山”,实现“万元人”的重要举措之一。

云县传统的农业种植业产值低,经济效益差,而发展“核桃+魔芋”产业模式,可提高单位土地利用率,从而提高土地产值。

其中:

魔芋亩均单产2吨,每吨按4000元计,魔芋亩产值为8000元;核桃平均亩产鲜果140公斤,每公斤按20元计,核桃亩产值为2800元,实现亩均产值可达1万元以上,真正实现“万元山”的要求和“万元人”的目标,是促进云县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之一。

发展“核桃+魔芋”产业模式,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

核桃产业是生态绿色型产业,在核桃林下套种魔芋,对原有的生态环境无不良影响,同时还能通过加强肥水管理、实行覆盖栽培,能改良土质,促进核桃生长,提高林地覆盖率,既能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同时又兼顾了生态效益良性发展。

(四)镇沅县

镇沅县田坝乡坚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突破口,大力发展“核桃+瓢鸡、天然林+瓢鸡”的林下瓢鸡养殖。

2014年,全乡实现畜牧业经济总产值3541万元,切实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

 

  镇沅富顺瓢鸡农民专业合作社依托田坝乡丰富的林下资源和瓢鸡发源地背景优势,大胆探索,积极推广“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现已吸纳61户养殖会员,瓢鸡存栏3万多羽,市场经济价值超300万元。

合作社会长刘明正告诉笔者,合作社永远以高品质求市场,精细生态绿色养殖,用良好的口碑赢得更多市场,现已与昆明茶马山珍、明远贸易两个公司初步达成瓢鸡销售合作协议,瓢鸡销售市场不断延伸,养殖农户将尝到越来越多的林下养殖经济甜头。

  

  2015年,田坝乡将围绕着林下养殖经济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化、高效化发展方向,大力推广林禽、林畜立体养殖模式,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加大瓢鸡保种扩繁力度,争取培育建成2个瓢鸡保种村,瓢鸡存、出栏达15万羽上,让农民的日子越过越有甜头。

三、青海

为科学规划全省林下经济发展,青海省立足实际编制了《青海省林下经济发展规划(2016—2025年)》,提出了“一区两带”林下经济发展布局,即“河湟流域林下经济发展区”、“祁连山区—柴达木盆地林下经济产业带”、“三江源区林下经济实验带”,确定了全省林下经济发展重点和林下种植、林下特色养殖、林下采集利用、森林景观利用四大林下经济发展模式。

2014年以来,全省共落实林下经济扶持资金3310万元,扶持林下经济项目51个,累计带动全省林下经济发展面积34万亩,实现产值2.54亿元。

通过林下经济项目的实施,促进了社会资本向林业发展的流动,提升了林下经济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贡献率,为农村林业发展注入了动力与活力。

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青海省林下经济稳步发展,特别是中藏药材种植面积和产量均有大幅增长,优势逐步凸显,成为发展特色林下经济的新名片。

截止2016年底,青海省东部主产区种植面积达到6.2万亩,成为全国第二当归集中产地,具有承接传统中药种植产业转移的区域优势,对于帮助农户提升“造血”功能增收致富和推进精准扶贫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对此省委省政府高度关注,印发了《关于加快中藏药材种植基地建设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在全省建成4个具有区域优势的中藏药保护和生产区,种植面积达到85万亩,对发展全省特色林下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通县

近年来,大通县依靠好山好水好生态,坚持以生态保护为前提,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绿色富民产业,真正将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社会生产要素不断向林业涌流集聚,全县林业专业合作社以林下特种养殖、林下特色种植(中藏药、食用菌等)、森林生态旅游等为产业模式进行发展,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实实在在为农户增加了收入,林区群众造林护林用林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林业发展方式正逐步转变为“生态保护”与“民生林业”协同发展的现代林业。

目前,全县建立中藏药种植省级示范基地5处,林下养殖省级示范基地4处,森林景观利用省级示范基地1处。

2015年年底,全县林下经济总产值达6650万元(其中:

中藏药种植5133万元,林下养殖1367万元,林产品价格采集150万元),大通林下经济的发展实现了林农得实惠、生态受保护、产业出效益的多方共赢。

(二)西宁市

深化林改以来,通过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全市林下经济稳步发展。

2016年底,中藏药材种植面积达3.22万亩,特色养殖28.84万头(只),林家乐达518家。

全年实现产值7.7亿余元,带动了1.5万户农民增收。

尤其是西宁凉爽的气候条件与适度的降雨量,自然分布有十余种中藏药材,为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带了有利的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优势,中藏药材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规模化种植面积千亩以上的种植基地有5处,五百亩以上的种植基地有7处,加工基地有3处。

2016年,人均增收3200余元,成为带动农民最直接,效果最明显的产业,充分发挥出林下中藏材种植产业发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作用,也将成为未来全市林下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职业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