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降观测方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8963716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84.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沉降观测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沉降观测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沉降观测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沉降观测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沉降观测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沉降观测方案.docx

《沉降观测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沉降观测方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沉降观测方案.docx

沉降观测方案

 

目录

1工程概况与编制依据2

1.1工程概况2

1.2编制依据2

2沉降观测的设备配备及组织机构3

2.1仪器设备3

2.2人员配备3

3监测内容及监测方法、周期5

3.1监测内容5

3.2监测方法及周期6

3.2.1施工阶段的沉降观测6

3.2.2建筑物使用阶段的观测7

4建筑物沉降观测8

4.1采用高程系统8

4.2基准点布设原则8

4.3基准点的埋设、保护及测量8

4.4沉降观测点的布设9

4.5沉降观测的方法及技术要求10

4.5.1观测仪器10

4.5.2观测方法10

4.5.3观测的技术要求12

4.5.4观测周期具体实施13

5沉降观测数据处理及资料提交14

5.1监测数据的处理14

5.2观测结果的验算14

5.3观测结果的平差14

5.4信息反馈与监测资料的提交15

6沉降观测质量保证与安全措施、文明施工16

6.1质量保证体系16

6.2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16

1工程概况与编制依据

1.1工程概况

********二期项目位于***省****县*****内,南临****路、西至****线、北至***路、东至****线、西北面为地税局用地,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该工程分为2A、2B期。

2A期包含19~20栋、21~22栋、26~27栋、28~29栋、30~31栋共10栋高层住宅,1栋会所,室外工程及其他有关配套工程;2B期包含15~16栋、17~18栋、23~25栋、32栋共7栋高层住宅、地下车库、室外工程及其他有关配套工程。

****二期总建筑面积184337.38㎡。

该工程地下室为15~16#、17~18#、19~20#、21~22#、23~25#、26~27#、28~29#、32#栋塔楼的地下一层的联结体,面积28230㎡。

1.2编制依据

1、《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

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7-2007)

3、由***市****县城市规划局提供的二个高程控制点Ⅱ30237、Ⅰ90007

4、由**********设计研究院设计的*********项目施工图纸

5、***********沉降点分布施工图、总说明图、相关的技术规程和技术约定等

2沉降观测的设备配备及组织机构

2.1仪器设备

根据工程的需要,本项目需配备下列仪器设备。

拟投入本项目的仪器设备一览表

序号

设备名称

设备编号

规格型号

单位

数量

1

DINI电子水准仪

4100906

0.3mm/km

1

2

铟瓦精密条码水准尺

12403,12449

2米

2

3

对讲机

T5

2KM/5W

2

4

5m刚尺

1mm

2

所用仪器、设备都有有效的鉴定证书,仪器日常使用过程中,定期对其进行检查、保养、并不好记录。

2.2人员配备

测量工程师2人(****、****)、施测配合人员2人(****、****)、资料员1人(****);(具体人员配备已满足工程要求为准)

加入人员表格

3监测内容及监测方法、周期

3.1监测内容

本次安排的监测项目、监测内容、监测数量及相关的监测目的和监测方法如下表所列,沉降点位均布置在单体一层结构墙、柱+50cm以上。

监测项目一览表

项目名称

布置位置

布置数量

监测目的

监测方法

1

15#栋沉降

一层结构墙、柱上

9

监测主体建筑物沉降

水准测量

2

16#栋沉降

一层结构墙、柱上

9

监测主体建筑物沉降

水准测量

3

17#栋沉降

一层结构墙、柱上

9

监测主体建筑物沉降

水准测量

4

18#栋沉降

一层结构墙、柱上

9

监测主体建筑物沉降

水准测量

5

19#栋沉降

一层结构墙、柱上

5

监测主体建筑物沉降

水准测量

6

20#栋沉降

一层结构墙、柱上

6

监测主体建筑物沉降

水准测量

7

21#栋沉降

一层结构墙、柱上

8

监测主体建筑物沉降

水准测量

8

22#栋沉降

一层结构墙、柱上

8

监测主体建筑物沉降

水准测量

9

23#栋沉降

一层结构墙、柱上

9

监测主体建筑物沉降

水准测量

10

25#栋沉降

一层结构墙、柱上

9

监测主体建筑物沉降

水准测量

11

26#栋沉降

一层结构墙、柱上

5

监测主体建筑物沉降

水准测量

12

27#栋沉降

一层结构墙、柱上

5

监测主体建筑物沉降

水准测量

13

28#栋沉降

一层结构墙、柱上

8

监测主体建筑物沉降

水准测量

14

29#栋沉降

一层结构墙、柱上

8

监测主体建筑物沉降

水准测量

15

30#栋沉降

一层结构墙、柱上

8

监测主体建筑物沉降

水准测量

16

31#栋沉降

一层结构墙、柱上

8

监测主体建筑物沉降

水准测量

17

32#栋沉降

一层结构墙、柱上

14

监测主体建筑物沉降

水准测量

合计

137

3.2监测方法及周期

3.2.1施工阶段的沉降观测

施工阶段的沉降观测应依据施测方案随施工进度及时进行。

观测次数与时间视地基与加荷情况而定。

本工程在建建筑观测周期为每加高1~2层观测一次。

施工过程中如暂时停工,在停工时及重新开工时应各观测一次。

停工期间,可每隔2~3个月观测一次。

封顶后1月观测一次,竣工后观测周期,根据建筑物的稳定情况确定(沉降是否进入稳定阶段,应由沉降量与时间关系曲线判定。

若沉降速度小于0.01~0.04mm/d,可以认为已进入稳定阶段)。

如果出现长时间连续降雨、基础四周大量积水等情况应增加观测次数。

当建筑物突然发生大量沉降、不均匀沉降或严重裂缝时,应立即进入逐日观测或几天一次连续观测。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沉降速度≥2.0mm/d应停止施工,分析原因,采取措施。

沉降速度≥1.0mm/d应减缓加载速度并增加观测次数。

各个阶段的复测必须定时进行,不得漏测或补测,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准确的沉降情况或规律。

3.2.2建筑物使用阶段的观测

建筑物使用阶段的观测次数,应视地基土类型和沉降速率,除特殊要求外,每3个月观测一次,观测一年。

如果最后2个观测周期平均沉降速率小于0.02mm/d,可以认为整体趋于稳定,如果各点的沉降速率均小于0.02mm/d,即可终止观测。

否则,应继续每3个月观测一次,直至建筑物稳定为止。

4建筑物沉降观测

4.1采用高程系统

采用黄海高程系统,以基准点Ⅱ30237的绝对标高为51.370m,Ⅰ90007的绝对标高为50.630m,(基准控制点、及基准点布置图如下)

附施工场地附件控制点图(由甲方提供的)

4.2基准点布设原则

1)沉降基准点是沉降观测的依据,即在施工场地周围变形影响范围以外的位置布设点位3个稳定可靠的基准点,编号为BM1—BM3。

工作基点布设在靠近观测目标且便于联测观测点的稳定或相对稳定的位置,并每半年校核一次,以保证沉降观测成果的正确性;

2)沉降基准点与观测点的距离不宜太远,以保证足够的观测精度;

3)沉降基准点须埋设在建筑物的压力传播范围以外,距离建筑物基坑边线不小于2倍基坑深度;

4.3基准点的埋设、保护及测量

1)沉降观测基准点采用闭合水准测量测设,并埋设3个高程基准控制点。

(基准控制点标示图、保护示意图及水准线路图如下)

基准控制点标示图:

基准控制点保护示意图:

基准点闭合水准路线示意图:

2)基准点高程的校测:

基准点使用前,使用DINI电子水准仪从业主提供的水准基点与场区附近已做好的3个高程基准点联测,经平差计算后的3个高程基准点高程数据作为本工程沉降观测的基准点高程。

沉降观测基准点布设附合路线,其主要技术要求和测法应符合下表规定。

沉降观测技术要求(单位mm)

等级

相邻基准点高差中误差

每站高差中误差

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

检测已测高差较差

观测方法及要求

二等

±1.0

±0.30

0.6

0.8

往、返各两次

注:

n为测站数

4.4沉降观测点的布设

观测点采用隐蔽式沉降变形观测点,采用后植筋式钻孔并用结构胶植入砼柱(墙)中;

埋点方法:

为了便于观测及长期保存,观测点采用暗藏式。

埋设时用φ32的电锤在设计位置打孔,将直径28mm、长度12cm的预埋件放入孔内,周围用环氧树脂填充使牢固。

观测时将活动标志旋紧,测毕取出,盖好保护盖。

这样既不影响建筑物的外观又起到保护标志的作用。

沉降观测点埋设构造图如下所示:

依据《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的要求,沉降观测点布设位置以****沉降点分布施工图为准:

1)应以能全面反映建筑物地基变形特征并结合地质情况及建筑结构特点确定。

2)建筑物的四角、大转角处及沿外墙每10~15m处或每隔2~3根柱基上避开暖气管、落水管、窗台、配电盘及临时构筑物,便于观测和长期保存。

3)观测点均进行统一编号,第一次沉降观测应该全面,随着施工进度的发展,有些沉降观测点会因为各种原因被破坏,从而失去观测价值,因此需要不断对沉降观测点位进行维护,观测点位的选择和保护对观测工作的连续性和正确性至关重要。

4)如观测点在施工过程中遭到破坏,应尽快在原位置处或尽量靠近原测点处补设,以保证观测数据的连续性。

5)在每个沉降变形观测点附近应该有该点的醒目标记,便于沉降观测点保护(如下示意图所示)

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必须加强对沉降变形观测点的保护,严禁撞击沉降变形观测点,严禁在沉降变形观测点上堆放重物等。

如果变形观测点遭到破坏或由于各种因素而无法继续观测时,测量人员应该及时向业主和监理人员反映情况,以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并及时恢复或修改观测点的位置,确保变形观测点成果的连续性和可靠性。

4.5沉降观测的方法及技术要求

4.5.1观测仪器

观测仪器采用DINI电子水准仪(编号:

4100906,标称精度:

0.3mm/km)及与其配套的条码水准尺进行作业。

4.5.2观测方法

沉降观测按《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2006规定的二等水准测量要求执行。

沉降观测的视线长度、前后视距差、视线高度按下表要求进行:

沉降观测技术要求

仪器

型号

视线

长度

前后视

距差

前后视距

累积差

视线高度

往返较差、附合或

环线闭合差

二等

DINI

≤30m

≤1.0m

≤3.0m

≥0.3m

4

水准基准点控制网布设为闭合环,高程从水准基点上起算,采用独立高程系统。

环中相邻基准点的站数不得大于10站。

首次观测时,水准基准点的观测次数均为往返各一次。

往测时,奇数测站的观测顺序为后、前、前、后。

偶数测站的观测顺序为前、后、后、前;返测时,奇数测站的观测顺序为前、后、后、前,偶数测站的观测顺序为后、前、前、后。

每期作业时,工作基点和基准点均应进行联测,联测可往测一次,相邻基准点的高差较差不得大于1.4mm,否则应分析原因,保证沉降变形点起算数据的可靠性。

沉降变形点测量按闭合水准路线对基准点进行联测检核,然后以其中固定基准点起算沿监测点施测闭合水准环线。

(水准路线如下图)

为提高初始值的可靠性,沉降观测首次观测时,观测次数为往返各一次。

观测顺序为后、前、前、后。

从第二次观测开始,按单程进行观测。

根据工程实际情况,考虑沉降点应做在一层墙、柱+50cm以上,点位便于保管,一次性布设到位,大部分沉降点位在单体外墙上,每个单体沉降点离地下车库顶板面约有1.5~1.9米不等填土区域,部分沉降点在回填土之前这段时间中水准观测不能按常规观测法进行,即采用水准尺倒立尺法观测,倒立尺法观测,读数应记录为负值。

(见隐蔽式沉降观测点施测示意图)

4.5.3观测的技术要求

水准测量的各项技术要求依据表2的规定执行:

沉降观测技术要求(单位mm)

等级

相邻基准点高差中误差

每站高差中误差

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

检测已测高差较差

观测方法及要求

二等

±1.0

±0.30

0.6

0.8

往、返各两次

n为测站数

每次观测前,均须对水准观测的仪器进行i角检查,水准观测仪器i角不得大于10″。

水准测量除应符合以上要求外,还应遵守下列规定:

(1)不同周期观测,采用相同的观测网形和观测方法;

(2)使用相同测量仪器设备;

(3)固定观测人员;

(4)选择最佳观测时段;

(5)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条件下观测;

(6)尽可能固定设站位置。

(7)观测前30分钟,晴天应将仪器置于露天阴影下,使仪器与外界气温趋于一致;在连续各测站上安置水准仪的三脚架时,应使其中两脚架与水准路线的方向平行,第三脚架轮换置于路线方向的左侧与右侧;水准仪圆水准器应严格置平;除路线转弯处外,每一测站上仪器与前后视标尺的三个位置应接近一条直线。

4.5.4观测周期具体实施

沉降观测点埋设完毕并稳定后,连续往返观测两次,取其平均值作为沉降观测点的初始值;

荷载变化期间的观测周期要求:

施工期间每增加一至二层货载观测1次;

基础周围大量积水、挖方、降水及暴雨后应观测;

出现不均匀沉降时,根据情况增加观测次数;

结构封顶至工程竣工,观测周期按下列要求进行:

均匀沉降且连续三个月内月平均沉降量不超过1mm时,每三个月观测1次;

连续两次每三个月平均沉降量不超过2mm时,每六个月观测1次;

外界发生剧烈变化时应及时观测;

交工前观测1次;

竣工后,第一年观测3~4次,以后根据实际情况及按照《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的要求来决定观测次数。

直至建筑物达到基本稳定(1mm/100d)时,停止观测。

5沉降观测数据处理及资料提交

5.1监测数据的处理

根据最小二乘和统计检验原理对基准点控制网和观测点进行平差计算,对测量点的变形进行几何分析与必要的物理解析。

各类测量点观测成果的计算,应符合以下要求:

(1)观测值中不应含有超限误差,观测值中的系统误差应减弱到最小程度;

(2)合理处理随机误差,正确区分测量误差与变形信息;

(3)多期观测成果的处理应建立在统一的基准上;

(4)按网点的不同要求,合理估计观测成果的精度,正确评定成果质量。

(5)正常观测过程中,每观测一次,提供作业说明、沉降观测记录、时间-荷载-沉降量曲线图。

(6)沉降观测工作完成(作业终止)后,提供汇总分析报告。

技术报告包括:

作业说明;基准点与沉降观测点位布置图;沉降数据技术分析;沉降观测记录;时间-荷载-沉降量曲线图。

5.2观测结果的验算

验算内容包括基准点稳定性的检测和水准环闭合差的计算。

(1)当水准网环线闭合差

符合所选用等级的精度要求后,按下式计算每测站所测高差中数中误差

式中

——水准环数;

——水准环线闭合差;

——各环线测站数。

计算所得

值不应超过所选用等级的测站高差中误差精度要求。

5.3观测结果的平差

采用《变形监测信息管理及施工安全预警系统》按严密平差法进行平差计算。

平差后,除输出各观测点的成果值外,还应输出单位权中误差、最弱观测点的高程中误差、待求观测点间的相对高差等,以与所采用的精度指标进行对比分析。

5.4信息反馈与监测资料的提交

1、当天监测完成向旁站监理口头汇报情况,并于次日提交正式监测记录并由监理方签字认可。

2、提交阶段性月报告。

3、如遇异常情况,及时提交预警报告。

4、工期结束时,提交完整的监测报告,报告内容包括:

1)工程概况

2)监测项目和各测点的平、立面布置图

3)监测方法及仪器设备

4)监测数据处理方法及监测时程曲线

5)监测结果评价

每次观测结束后应及时整理资料,并及时向甲方提交正式资料一式三份。

五、生产组织方案与质量保证体系

我公司将组织优秀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投入先进的仪器设备,采用先进的测绘技术,优质、按期完成本项目,以完善的服务措施随时为用户提供服务。

6沉降观测质量保证与安全措施、文明施工

6.1质量保证体系

1)外业观测值和记事项目,必须在现场直接记录于观测记录表中。

记录表中任何原始记录不得擦去或涂改,原始记录不得转抄,现场监理在原始记录上签字。

每次观测后,应将经过检验证明是可靠的计算结果列表汇总。

2)对各周期的观测数据应及时处理,并应选取与实际变形情况接近或一致的参考系进行平差计算和精度评定。

6.2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

根据本单位安全生产管理办法进行安全生产管理。

施工现场设置安全员1名,全面负责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

根据对本项目危险源的风险识别以及本公司的有关制度和惯例,确定本工程主要危险源及其控制措施如下表。

不可接受风险清单

序号

活动名称

危险因素

可导致的事故

控制方法

1

现场监测

高空坠物、碰撞、触电

人身伤害

仪器损坏

《安全生产操作规程》

2

交通运输

违章驾驶

车辆伤害

其他伤害

院驾驶员管理制度

3

野外露天作业

高温季节无防暑降湿设施

中暑

院管理制度

安全措施如下:

(1)项目经理定期组织项目组成员学习安全知识,增强安全生产意识。

(2)遵守国家和地方的有关法律和施工场地的各项规定。

(3)进场生产人员在合同项目的整个工作期间进行人身意外保险。

(4)进入场地的生产人员着装应符合安全要求,进入场地应带安全帽、穿工作服、劳保鞋。

禁止酒后作业。

(5)仪器设站和立尺点的位置避开有危险的地方,如塔吊附近、脚手架下面等处;避开震动源,如空压机、搅拌机、卷扬机等。

基准点拟布设在周边建成区域内,现场负责人应负责督促实施对施工现场及其周边环境的保护,在施工中及时清理现场,并使之对周围环境的污染降低到最小程度。

根据对本项目环境因素的识别以及本公司的有关制度和惯例,确定本工程重要环境因素及其控制措施如下表。

重要环境因素清单

序号

活动名称

环境因素

控制方法

施工

办公

生活

1

作业区

设备等搬运

1设备轻拿轻放,加强搬运管理;

2环境因素运行控制程序;

3长勘安全生产规程及长勘管理制度汇编。

须说明:

办公区、生活区及其它活动按我公司总的重要环境因素及其控制措施与管理惯例执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