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基础考研真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963021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8.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基础考研真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基础考研真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基础考研真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基础考研真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基础考研真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基础考研真题.docx

《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基础考研真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基础考研真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基础考研真题.docx

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基础考研真题

2015年中央财经大学620经济学基础考研真题

(总分:

150.00,做题时间:

180分钟)

一、名词解释(总题数:

5,分数:

25.00)

1.生产者剩余(分数:

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生产者剩余是指厂商在提供一定数量的某种产品时实际接受的总支付和愿意接受的最小总支付之间的差额。

其含义是:

在生产中,只要每一单位产品的价格大于生产该单位产品的边际成本,厂商进行生产总是有利的。

在经济学中,当厂商在短期中生产一定产量时,把每一单位产品上的价格大于生产该单位产品的边际成本的部分加总,称为厂商的短期生产者剩余。

在几何图形中,厂商的短期生产者剩余用市场价格线以下、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即短期边际成本SMC曲线)以上的面积来表示,如图1所示。

       图1生产者剩余

解析:

2.纳什均衡(分数:

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纳什均衡是指由所有参与人的最优策略所组成的,任何参与人单独改变策略都不会得到好处的策略组合。

在这一策略组合,每一个博弈者都确信,在给定竞争对手策略决定的情况下,他选择了最好的策略。

也就是说,给定其他人的策略,任何个人都没有积极性去选择其他策略,从而这个均衡没有人有积极性去打破。

有两个问题需要注意:

①“单独改变策略”。

这是指任何一个参与人在所有其他人都不改变策略的情况下改变自己的策略。

其他人也同时改变策略的情况不在考虑之列。

②“不会得到好处”。

这是指任何一个参与人在单独改变策略之后自己的支付不会增加。

解析:

3.公地悲剧(分数:

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公地悲剧是指当存在过度放牧问题时,每个牧羊人虽然明知公地会退化,但个人博弈的最优策略仍然只能是增加牲畜数量,久而久之,牧场可能彻底退化或废弃。

公地的悲剧于1968年由英国哈丁教授在《公地的悲剧》一文中首先提出。

公地作为一项资源或财产有许多拥有者,他们中的每一个都有使用权,但没有权利阻止其他人使用,从而造成资源过度使用和枯竭。

过度砍伐的森林、过度捕捞的渔业资源及污染严重的河流和空气,都是“公地的悲剧”的典型例子。

公地的悲剧的成因在于缺乏约束的条件。

“公地的悲剧”的发生,人性的自私只是一个必要的条件,而公地缺乏严格而有效的监管是另一个必要条件。

所以,“公地的悲剧”并非绝对地不可避免。

公共资源的有效利用条件是边际成本等于从中得到的边际社会收益。

当边际社会收益等于边际社会成本时,公共资源就得到有效利用。

要实现公共资源的有效利用,可以采用以下三种主要方法:

产权、配额和个人可转让配额。

解析:

4.政府转移支付(分数:

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政府转移支付是指政府在社会福利保险、贫困救济和补助等方面的支出。

这是一种货币性支出,政府在付出这些货币时并无相应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发生,是一种不以取得本年生产出来的商品和劳务作为补偿的支出。

因此,转移支付不能算作国民收入的组成部分。

它所做的仅仅是通过政府将收入在不同社会成员之间进行转移和重新分配,全社会的总收入并没有变动。

据此,政府对农业的补贴也被看作是政府转移支付。

既然转移支付是政府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政府转移支付也是一项重要的财政政策工具。

政府转移支付能够通过转移支付乘数作用于国民收入,但乘数效应要小于政府购买支出乘数效应。

一般来讲,在总支出不足时,失业会增加,这时政府应增加社会福利费用,提高转移支付水平,从而增加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水平,社会有效需求因而增加;在总支出水平过高时,通货膨胀率上升,政府应减少社会福利支出,降低转移支付水平,从而降低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和社会总需求水平。

除了失业救济、养老金等福利费用外,其他转移支付项目如农产品价格补贴也应随经济风向而改变。

解析:

5.奥肯定律(分数:

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奥肯定律是指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与失业率之间存在的失业率的上升会伴随着实际GDP下降这一关系的经验规律。

该定律是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在研究上述两者之间的关系时发现的一种规律,奥肯利用美国55个季度(从1947年第二季度到1960年第四季度)中失业率变化和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变化的资料,通过简单的回归方程,估算出反映两者变化关系之间一个数值。

奥肯定律的内容是:

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1个百分点,实际GDP将低于潜在GDP2个百分点。

奥肯定律用公式表示为:

(y-yf)/yf=-α(u-u*)。

其中,y为实际产出,yf为潜在产出,u为实际失业率,u*为自然失业率,α为大于零的参数。

奥肯定律的一个重要结论是:

实际GDP必须保持与潜在GDP同样快的增长,以防止失业率的上升。

也就是说,GDP必须不断增长才能保证失业率留在原地,如果想让失业率下降,实际GDP的增长必须快于潜在GDP的增长。

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国情,奥肯定律所揭示的数量关系未必适用于所有国家,但它毕竟说明了经济增长与就业或失业之间存在着相关关系。

解析:

二、简答题(总题数:

4,分数:

40.00)

6.如何解决效率与公平之间的矛盾?

(分数:

10.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公平体现的是经济主体参与经济活动和分配经济成果的机会的公正性与合理性。

效率表现的是经济运行与发展的效益与速度。

公平属于经济伦理范畴,它更多的是一种道德价值。

效率是一经济概念,体现的是一种经济价值。

在分配领域,公平原则要求尽量缩小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实现“均贫富”,而效率原则注重的是按个人贡献大小拉开收入差距,实现个别“先富”。

在经济活动中,公平与效率的矛盾有时是不可避免的,特定时期为了促进效率,需要牺牲一下公平。

而为了求得公平,必须付出效率的代价。

真正实现公平与效率的两者兼得十分不易。

但我们可以在两者的对立中找到平衡,即以最小的不公平获得最大的效率,或以最小的效率获取最大的公平。

(2)效率与公平之间的矛盾的解决原则有如下几点:

①效率优先原则

处理公平与效率的矛盾应该是效率优先,因为公平和效率总的来说是一致的。

所以,实行效率优先的原则就意味着是公平的。

合理的效率优先原则就是指分配制度、分配政策要以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经济效率为首要目标,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必须把效率作为优先考虑的价值目标。

效率优先原则意味着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实现生产力的发展为目标。

这样效率提高了,生产上去了,社会财富增多了,人们享有的社会公平就更多了。

②兼顾公平原则

在坚持效率优先的同时,必须兼顾公平。

因为只有坚持公平才能调动效率的创造者,即主体参与创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如果主体的努力被社会所认同就能够激发他的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率。

反之,不公平会使主体失去工作热情,降低工作效率。

所以,只有兼顾公平才能促进效率提高。

而且,公平所反映的秩序的合理性会促进社会整体效率的提高。

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只有个体被认同和肯定,个体才能有效的发挥作用,而整个社会才能够处在一种有序的状态下发展。

总之,在效率与公平之间,既不能只强调效率而忽视了公平,也不能因为公平而不要效率,应该寻求一个公平与效率的最佳契合点,实现效率,促进公平。

解析:

7.市场机制能够解决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问题吗?

(分数:

10.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的含义

在现实经济中,信息常常是不完全的,甚至是很不完全的。

在这里,信息不完全不仅是指那种绝对意义上的不完全,即由于认识能力的限制,人们不可能知道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发生的或将要发生的任何情况,而且是指“相对”意义上的不完全,即市场经济本身不能够生产出足够的信息并有效地配置它们,并且不同的经济主体缺乏信息的程度往往还是不一样的。

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产品的卖方一般要比产品的买方对产品的质量有更多的了解。

这就是信息不对称,即有些人比其他人拥有更多的相关信息。

市场机制本身可以解决信息的不完全和不对称带来的一部分问题,但不能完全解决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问题。

(2)市场机制本身可以解决信息的不完全和不对称带来的一部分问题。

例如,为了利润的最大化,生产者可以根据商品的价格计算出生产该商品的边际收益,从而确定他们的利润最大化产量。

此外,还可以通过建立“信誉”的方法来解决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问题。

(3)但是市场机制不能完全解决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问题。

例如,由于缺乏足够的信息,生产者的生产可能会带有一定的“盲目”性:

有些产品生产过多,而另一些产品又生产过少;消费者的消费选择也可能会出现“失误”,比如购买了一些有害健康的“坏”商品,而错过了一些有益健康的“好”商品。

更坏的情况是,由于缺乏足够的信息,有些重要的市场甚至可能根本就无法产生,或者即使产生,也难以得到充分的发展。

此外,信息不对称还会带来所谓的“逆向选择”问题,即当消费者掌握的市场信息不完全时,他们对商品的需求量就可能不随价格的下降而增加,而是相反,随价格的下降而减少,或者当生产者掌握的市场信息不完全时,他们对商品的供给量也可能不随着价格的上升而增加,而是相反,随价格的上升而减少。

解析:

8.简要分析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的基本观点。

(分数:

10.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代表性理论之一。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试图用实际因素解释宏观经济波动。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认为经济波动之源是技术冲击,分析了波动传导以及货币与产出的关系。

(1)技术变革是引起经济波动的实际因素中至关重要的一个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认为,引起经济波动的实际因素很多,其中技术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按照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在人口和劳动力固定的情况下,一个经济中所产生的实际收入便取决于技术和资本存量,从而总量生产函数可以表示为y=zf(K),其中,y为实际收入,K为资本存量,z为技术状况。

于是生产中的技术变动便反映在z值的变动上,z值的变动表现为生产函数的变动。

由此可知,技术变动能够引起产出、消费、投资及就业等实际变量的波动。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认为,技术的冲击具有持续的影响,产出的波动是持续的。

技术的随机冲击是负的,经济从较低的水平开始增长;技术的随机冲击是正的,经济从较高的水平上开始增长。

产出的变化是永久的,而不是如同自然率假说认定的任何产出的波动都是对自然率水平的暂时偏离。

工资和价格的弹性不是使经济回到自然率水平,而是使经济回到稳定增长的路径。

值得注意的是,技术变动主要影响供给,所以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等价于供给周期理论。

(2)波动的传导

经济的周期变动是经济中所有部门共同变动的综合体现。

技术变动同时对经济的各个部门产生冲击是不常见的。

整个经济应该存在一个传导机制,它通常发生在某一个特定的部门内,被称为部门性波动源,然后,这个部门的技术变化能够传导到整个经济中去。

如果一个部门出现了技术变革,如机械工业出现了机器人,那么,跟随其后,诸如食品制造业、汽车生产企业等从该项技术创新中获利的部门和企业将向生产机器人的企业订货,引起对机器人需求的增长,生产机器人的企业增加,生产扩张,从而部门的冲击引起了整个经济的波动。

(3)货币与实际变量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认为,即使在短期内货币也是中性的。

名义货币量的变化不能引起产出和就业等实际变量的变化。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的代表人物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在其模型中引入货币和银行系统,得出了产出决定货币的结论。

该模型阐明两点:

①内部货币(银行系统的存款)与产出的关系比外部货币(基础货币)更密切,产出运动引起内部货币变化;②价格运动主要与外部货币有关,与内部货币关系不大。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认为,宏观经济经常受到一些实际因素的冲击,如石油危机和农业歉收,还有诸如战争、人口增减、技术革新等等。

虽然冲击的具体原因很多,但是它们引起经济波动的途径是有限的,要么使人们的偏好发生变动,要么改变技术状况(生产率),或者使可利用的资源发生变动等。

解析:

9.为何政府在考虑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混合使用时不仅要看当时的经济形势,还要考虑政治上的需要?

(分数:

10.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课税以及支出行为影响社会的有效需求,促进就业水平的提高,并避免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发生,从而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的一种政策。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以及通过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以达到一定经济目标的行为。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两大重要经济政策,两者无论是在微观经济领域还是在宏观经济领域都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其主要目标是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

(2)混合使用两种政策时,不仅要看当时的经济形势,而且还要考虑政治形势。

因为虽然膨胀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可以增加总需求,但不同政策的背后可以对不同的人群产生不同的影响,也会使GDP组成比例发生变化。

例如,扩张性货币政策和扩张性财政政策混合使用时,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会使利率下降,对投资部门尤其是房地产部门很有利;而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时,如果实行减税的政策则非常有利于消费品部门,如果增加政府支出,如增加国防支出,教育经费支出,或者防止污染经费支出等等,则不同人群的受益情况会不同。

因此政府在进行各种政策的混合使用时,必须考虑各方面的反映,考虑如何协调各行各业、各个阶层人群的利益,即考虑政治上的需要。

解析:

三、计算题(总题数:

1,分数:

10.00)

10.在某一三部门的经济中,消费函数为C=200+0.75Y,投资函数为I=200-25r,货币需求函数为L=Y-100r,名义货币供给是1000,政府购买G=50,求该经济的总需求函数。

(分数:

10.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三部门国民收入恒等式为:

Y=C+I+G,把消费函数、投函数和政府购买代入上式,可以得到:

Y=200+0.75Y+200-25r+50=450-25r+0.75Y

整理得IS曲线方程:

Y=1800-100r①

当货币市场处于均衡状态时,有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即M/P=L。

把数值代入,可以得出LM曲线:

1000/P=Y-100r②

在①②两个方程中,如果把Y和r当作未知数,而把其他变量,特别是P当作参数来对①②这两个方程联立求解,则所求得的Y的解式一般包含P这一变量。

该解式表示了不同价格(P)与不同的总需求量(Y)之间的函数关系,即总需求函数为:

Y=900+500/P。

解析:

四、名词解释(总题数:

4,分数:

20.00)

11.风险投资(分数:

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风险投资即风险资本运营,是资本经营的一种特殊类型。

风险投资是指将资本投向蕴含高风险、高收益和高成长可能的中小型高技术企业或项目,并以一定方式介入该企业或项目的管理、运行,在取得成功后既获得资本的高额增殖又实现资本回收的投资行为。

风险投资的特点主要包括:

①投资对象是高技术、新兴产业的企业或项目;②追求未来高额资本收益并主动承担高风险;③是一种权益资本,而不是一种借贷资金;④不是一种仅仅向风险企业投入资金的经济活动,常常参与管理或提供辅导、咨询等服务;⑤具有资本主动推出的要求和机制,一般是在投资成功并获高利后回收资本,再转向其他风险投资项目。

风险投资的重要作用有:

①风险投资支持了科技创新体系的建立,成为高科技企业成长的支撑点与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的催化剂;②风险投资优化了资本的配置,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③风险投资完善了市场机制,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④风险投资使新的就业机会得到增加,推动了经济增长。

解析:

12.世界货币(分数:

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世界货币是指货币在世界市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这是马克思指出的货币的第五种职能,它是在货币的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储藏手段、支付手段职能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

当商品流通越出国界产生国际贸易关系后,货币便在世界经济关系中发挥作用。

货币执行这一职能时,必须脱去铸币、辅币和价值符号等地域性外衣,以足值的金和银充当。

世界货币职能具体表现为:

①作为国际间的支付手段,用于支付国际收支差额;②作为购买手段,用于单方面向外国购买商品;③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由一国转移到另一国等。

马克思认为,在贵金属流通条件下,作为世界货币,要以金银原始的条块形式并按实际重量发挥职能,不能采取国内流通的铸币和纸币形态。

因为后者一旦越出国界,就丧失了其法定意义。

解析:

13.级差地租(分数:

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级差地租是资本主义地租的一种形式,是指生产条件较好的资本主义农场以地租形式交给土地所有者的剩余利润,即农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其来源是农业工人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土地的有限性所引起的土地经营的资本主义垄断是级差地租形成的原因。

因为土地数量有限,优等和中等土地生产的农产品往往不能满足社会需要,还必须投资经营劣等地。

获得平均利润是资本家在劣等地上投资的前提,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是由劣等地的生产条件决定的。

经营优等地和中等地的资本家因生产率较高、单位产品成本价格较低,其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使这些资本家经常获得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剩余利润。

这种剩余利润通常以地租形式由租佃资本家交给土地所有者。

级差地租有两种形式:

即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

级差地租Ⅰ是由于土地肥沃程度和地理位置不同而产生的级差地租。

级差地租Ⅱ是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的资本生产率不同而产生的级差地租。

级差地租Ⅰ是级差地租Ⅱ的基础。

解析:

1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分数:

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指垄断资本和国家政权合为一体的垄断资本主义。

国家机构服从于垄断组织,并被用来干预社会经济生活以保证高额垄断利润,是帝国主义时期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各种矛盾不断加深的必然结果。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具体形式可区分为以下四种:

①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国有企业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典型形式;②国私共有合营企业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个时期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③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也是一种重要形式;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宏观调控和微观管制为表现形式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又一种形式。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无论形式如何,其实质都是属于私人资本主义或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

解析:

五、简答题(总题数:

4,分数:

40.00)

15.影响利润率变动的因素有哪些?

(分数:

10.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利润率是指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

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是同一剩余价值量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出来的另一种比率。

用P′代表利润率,C代表全部预付资本,利润率计算公式为:

P′=m/C。

利润率是表示全部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它掩盖了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

(2)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就是以最小的预付资本取得最大限度的利润。

如果资本量一定,利润的大小就取决于利润率的高低。

影响利润率变动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

①剩余价值率。

在预付资本量和资本有机构成不变的条件下,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成正比例变化。

剩余价值率越高,利润率就越高。

②资本的有机构成,即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例(c:

v)。

在剩余价值率和劳动力价值不变的条件下,利润率与资本有机构成呈反比例变化。

资本有机构成越低,同量资本所使用的劳动力越多,创造的剩余价值也就越多,从而利润率也就越高。

③资本周转速度。

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在一年中资本周转的次数越多,其中可变资本周转次数也就越多,同量资本所带来的剩余价值量就越大,这就会提高资本的年剩余价值率,从而提高它的年利润率。

④不变资本的节省状况。

在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量不变的情况下,利润率的高低和不变资本的节省成正比例变化。

不变资本越节省,预付资本也就越少,同量的剩余价值与较少量的预付资本相比,利润率就越高。

因此,资本家总是不惜牺牲劳动者的健康来节省劳动条件的开支,借以节省不变资本,提高利润率。

解析:

16.怎样认识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分数:

10.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