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身心健康的中学生.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962853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38.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怎样培养身心健康的中学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怎样培养身心健康的中学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怎样培养身心健康的中学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怎样培养身心健康的中学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怎样培养身心健康的中学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怎样培养身心健康的中学生.docx

《怎样培养身心健康的中学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怎样培养身心健康的中学生.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怎样培养身心健康的中学生.docx

怎样培养身心健康的中学生

第三章:

怎样培养身心健康的中学生

帮助学生学会健体

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引导学生成为有道德的好公民

指导学生学会审美

提高学生的心理素养

什么是健康、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健康:

身心健康

不但是没有身体缺陷,而且要有完整的心理生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

——WHO

心理健康:

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人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人格,即一个人心理上有较为完善的发展,有健全的个性,能够适应客观环境,使个人心理倾向和行为与社会现实要求之间有和谐完美的关系。

心理健康的标准

良好的个性;良好的处事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WHO

马斯洛提出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

1、有充分的安全感。

2、充分了解自己,并能对自己的能力做恰当的估计。

3、生活目标、理想符合实际。

4、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

5、能保持个性的完整和谐。

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适度的情绪发泄与控制。

9、在不违背集体意志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发挥个性。

10、在不违背社会道德规范的情况下能适当满足个人基本需要。

——马斯洛

“忧愁、顾虑和悲观,可以使人得病,积极愉快,坚强意志和乐观情绪可以战胜疾病,可以使人强壮和长寿。

”——巴普洛夫

第一节:

帮助学生学会健体

•一、充分认识健康与体育的重要

•二、帮助学生增强健体的意识

•三、协助学校组织学生开展健体活动

•四、教育学生学会关心自己的健康

•五、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一、充分认识健康与体育的重要

•“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

•“各种心性的基础是身体健康”

•“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指身体”

•健康的体魄是身心健康的内容,健康的身体是其他各项素质发展的前提条件。

•身体健康的来源——体育

•体育的目的和价值

•目的:

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体育的价值:

参见教材

二、所以要帮组学生增强健体意识

三、协助学校组织开展各种健体活动

四、教育学生关心自己的健康

•1.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2.遵守合理的作息制度

•3.保持室内外的环境卫生

•4.讲究阅读卫生和习惯

五、增强安全和自我保护意识

•1.不抽烟不喝酒

•2.珍爱生命,远离毒品

•3.遵守交通规则。

注意交通安全

•4.防止意外事故发生,学会自我保护

第二节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明确学习目标

•二、养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三、激发学习兴趣,树立学习信心

•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三节引导学生成为有道德的好共民

•班级德育的主要内容:

好习惯好品质

•班级德育的重要途径:

班会晨会参观和实践活动

(一)好习惯的培养

•“人生的幸福就是良好习惯的养成”——罗素

•“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叶圣陶

•“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1).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守时习惯

•帮助学生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

•帮助学生养成爱护公物的好习惯

•2).帮助学生改正不良的行为习惯

•发现学生向善的愿望

•让学生学会关爱别人

•对学生永不言放弃

(二)好品质

•1)诚实守信——讨论考试作弊

•2)责任感——责任心对于一个人成人的重要性

•3)志存高远

学校德育的内容

•思考题:

如何在教育实践中具体安排学校的德育内容。

涵义:

是德育目标的体现,是按照德育目标的要求或者说是为了实现德育目标而用以教育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方面的知识、理论、思想、观点、准则和规范等。

两个层面:

•注重德育的现实性(社会现实性和个人现实性)

•讲求德育的理想性:

跳一跳够得着

德育的内容结构:

•1.德育内容的主旋律:

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如两史一情、国家观念、民族团结等)。

•2.基本文明规范教育:

人类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一般表现为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形式。

•3.适应社会发展的现代思想道德品质:

如主体意识、创新意识、时效意识等。

•4.培养现代人的心理素质:

如自尊自爱、自立自强、诚实正直等。

•5.培养发展思想品德的能力:

把发展受教育者的道德思维、道德判断、道德践行能力放在首位。

•6.青春期道德教育。

二、班级德育的重要途径

1.主题班会

主题班会是班级教育活动的形式之一,是班主任根据教育、教学要求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主题、围绕主题开展的一种班会活动。

通过主题班会来澄清是非、提高认识、开展教育,来促进学生的成长和树立人生观都起着作用。

主题班会三个突出的特点:

•集体教育

•教育的导向性——主题突出

•全体学生的参与性

主题班会的策划和设计开展

如何设计一次成功的主题班会?

选好主题:

主题要有一定的思想高度

注意捕捉班级信息

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

贴近学生生活和实际“三个贴近”

要注意整体的构思:

主题班会的连贯性和系统性

主题设计的方法与形式

班主任确定主题班会的方法:

第一,根据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动态确定班会主题。

第二,根据节令、纪念日确定班会主题。

第三,根据突发事件,时事热点确定主题班会。

第四,根据同学关系的现状,来缓解同学们的误解确定班会主题。

主题题目的形式

•1.结论式“我是班级小主人”

•2.悬念式“如何进行考试复习”

•3.标语口号式“让我们走进春天”

•4.展望式“十年后的我们”

主题班会对学生的影响,对班主任的要求

•对学生的影响

•1.让学生顿悟

•2.改善学生人际关系

•3.锻炼学生能力

•4.影响学生的未来生活

•对班主任的要求

•1.班主任要善于观察

•2.善于思考

•3.善于表达

设计主题班会——内容

(1)活动时间:

(2)活动地点:

•(3)活动目的:

•(4)班会准备:

•(5)班会过程

•(6)总结

2.晨会

3.参观和实践活动

4.纪念日活动

5.主题报告会

补充

1.德育过程2.学校德育管理3.德育队伍4.德育内容5.德育方法

1.德育的过程

以形成受教育者一定的品德为目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的双边双向活动过程。

德育过程的运行程序:

帮助受教育者做好心理准备-指导受教育者进行认知和体验,发展道德思维和道德情感-促进受教育者从知到行的转化,培养品德的践行能力-指导受教育者进行自我品德的评价。

主要特点或基本规律

1、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协调发展的过程,具有知行培养的统一性。

2、是激发和促进学生思想矛盾发展的过程,具有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结合性。

3、是组织引导学生多方面活动与交往的过程,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

4、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不断提高的过程,具有渐进性和长期反复性。

德育过程的本质

从主体发展性德育理论出发,造就道德主体,通过社会思想,道德规范的传递和学习,通过外界教育的引导和内部的自主建构,实现个体思想品德的社会化和社会思想品德的个体化,形成受教育者完整的思想品德结构的过程。

社会思想品德的个体化-内化机制

个体思想品德的社会化-外化机制

2.学校德育管理

涵义:

根据一定的德育目的,通过决策、计划、组织、协调有效的利用德育的各种要素,以实现育人的学校管理活动。

1.学校德育管理是一种教育活动;

2.是一种特殊的教育管理活动,以一定的德育目标为导向;

3.德育管理活动的对象是指德育管理活动的承担者,既指管理活动所作用的各种具体对象,又指德育管理活动的对象。

现代学校德育改革的趋势

1、德育价值取向的生活化

(1)关注和指导的学生的学习生活。

(2)关注和引导学生的交往生活。

(3)关注和引导学生的日常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

2、德育模式建构的个性化

(1)从宏观上看

(2)从教育自身发展来看,(3)从国际范围德育改革与发展来看。

3、德育实施方法的科学化

(1)学校德育方法必须是多种多样并各具特色的。

(2)在学校德育实施过程中,必须使各种方法有机配合,灵活运用。

(3)学校德育方法必须增强直观性和可操作性。

3.德育队伍——德育过程中的管理者

德育队伍的构成

避免学校德育中的两个误区

1.由于分工不同而导致的忽视德育责任

2.惯于集体性模式而导致的忽视个性化影响

实践证明越是个性化的教育,对学生理性和情感的介入越是深刻,德育影响就越大。

作为德育队伍的教育者的内在规定性

以教书育人为己任,以影响学生的身心状况发展为责任的人,对学生的思品教育是其工作的基本内容。

教育过程的促动者,品德发展的指导者,道德理性的培养者和道德个性的发展者。

教育具有集体性,品德的影响实施又具有个性。

教育者是具有明确的德育意识,较好的个人素质的,较高的德育能力的人。

4.德育的内容

学习目标:

理解并把握德育内容

思考题:

如何在教育实践中具体安排学校的德育内容。

涵义:

是德育目标的体现,是按照德育目标的要求或者说是为了实现德育目标而用以教育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方面的知识、理论、思想、观点、准则和规范等。

两个层面:

注重德育的现实性(社会现实性和个人现实性)

讲求德育的理想性

德育的内容结构:

1.德育内容的主旋律:

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如两史一情、国家观念、民族团结等)。

2.基本文明规范教育:

人类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一般表现为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形式。

3.适应社会发展的现代思想道德品质:

如主体意识、创新意识、时效意识等。

4.培养现代人的心理素质:

如自尊自爱、自立自强、诚实正直等。

5.培养发展思想品德的能力:

把发展受教育者的道德思维、道德判断、道德践行能力放在首位。

6.青春期道德教育。

5.德育的方法

学习目标:

掌握德育的基本方法

涵义:

德育方法是为了达到既定的德育目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参与德育活动所采取的各种方式的总称。

1.是为了实现德育目标服务

2.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两方面的方法

3.德育活动方式可分解为更多的具体多样的方式:

包括外显的动作方式或操作方式,也包括内在的思想活动方式和道德思维操作方式。

对已有德育方法的分类的概述

•西方历史上德育方法的回顾:

•古希腊——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资本主义

•我国德育方法的传统分类

•教育学和德育学的传统分类:

六种——

•说理教育情感陶冶行为实践法榜样示范修养指导法品德评定法

•20世纪80年代提出明示法和暗示法,并倡导二者相结合。

•90年代初有学者把德育方法分为管理方法、教育方法和协调家庭、社会教育的方法。

新的分类角度——崔相录《中小学生德育方法》

德育方法划一教育1.借助理性的方法说服、疏导、讨论、谈话

2.借助情绪的方法学英模、读文学作品

3.借助意志的方法课间操、训斥

4.借助示范的方法以身作则、交友、以人教人

5.借助实践的方法劳动、尝试与错误学习

6.借助规章制度及传统的方法日常行为规范、优良传统、奖惩制度

类别教育学生干部教育方法

优秀生的教育方法

后进生的教育方法

女生的教育方法

个别教育和生活指导个别谈话教育方法

自我修养与生活指导方法

美国的生活指导

日本的生活指导

班华的德育方法的分类

自我教育方法和指导教育方法

德育方法的分类设想(本书分类的思路)

德育方法共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

作为指导思想的方法(德育原则)

第二层次:

作为德育方式总和的方法

第三层次:

具体操作技能的方法

各种具体的德育方法

1、说服教育法(说理教育法)

涵义:

说服法是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最基本的方法。

说服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

形式:

主要包括讲解(报告)、谈话、讨论、阅读书报(自我说服教育)等。

特点:

具体操作的多样性;情感性;内容的真实性;论证的有力性。

功能:

提高受教育者思想、政治、道德的认识,形成正确的观点方法,通过辩论和讨论还可以提高受教育者道德辨析能力和评价能力发展道德思维和到的选择能力。

2、情感陶冶法

含义:

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感,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

也是通过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到道德情感与心灵的熏陶、教育的一种暗示的方法。

一般包括陶情和冶性两方面作用机制。

陶冶途径和方式有:

教师的师爱(即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

特点:

非强制性、愉悦性、隐蔽性、无意识性

功能:

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对学生的行为具有导向作用。

3、榜样示范法

涵义:

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的成就影响教育学生的方法。

类型:

常选用的榜样有:

革命导师、历史伟人、英雄模范、著名的科学家和各方面的杰出人物(典范);先进教师和家长作榜样(示范);青少年学生中的榜样(典型);优秀文艺作品、电影、电视中的榜样。

特点:

示范:

直接接触、重在模仿、具有可信性和感染性

典范:

体现时代精神的先进性和典型性

典型:

来自平凡生活中,为受教育者最熟悉、最接近;最接近受教育者的思想和生活的实际,具有形象的感染性。

功能:

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认识,陶冶思想情操,磨练意志,训练思想品德行为。

实践锻炼:

学习活动、委托任务、课外活动、社会实践

自我教育:

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品德评价:

奖励、赞许、表扬、奖赏、惩罚

品德评价方法:

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作出判断,是对品德发展的强化手段。

生活指导方法:

在学生的整个生活领域,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给予具体的引导和帮助,使其获得尽可能充分和全面的发展。

暗示法:

“对任何一种教育方法而言,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他的教育效果越大。

”——苏霍姆林斯基

涵义:

间接地、内隐地通过受教育者无意识的心理活动而发生影响作用的德育方法。

如:

示范、语言暗示、行为暗示、艺术作品欣赏等等

皮格马利翁效应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把一份随意拟定的学生名单交给有关教师,说这些学生被他鉴定为是有潜力的,但必须对学生保密。

教师深信不疑,无意中对名单上的学生特别厚爱。

8个月后,凡被列入名单的学生,不但成绩提高很快,而且性格开朗,求知欲望强烈,与老师感情也特别深厚。

这个实验被命名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案例:

我的班会课:

寻人启事

现在寻找我的学生,男女都有,年龄在13-14周岁,身体健康,学习不错,成长喜人,但是,最近不断有“走失”现象,现不知在何方,请知其下落者,速来告诉我,让他们赶紧回到我的身边,我很着急,担心学生的明天路途坎坷。

暗示法的优点和应用

1.通过学生的无意识起作用,因而易为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所接受,不会产生抵抗心理。

2.暗示法的教育过程具有自然轻松的特点.

3.暗示法和明示法的结合应用,可以发挥大脑接受教育的潜力。

4.暗示法和明示法的结合使用有助于完善品德结构。

运用:

德育过程中必须使明示法和暗示法相互协调一致,运用积极暗示和防止消极暗示相结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第四节指导学生学会审美

美是什么,什么是美?

如何指导学生学会审美?

“不是世界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教师要给学生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美是……

比例色彩痛苦丑精神和谐生活感受

美是道德的源泉——美要美在心灵

指导学生学会审美

1.引导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

2.把班级建设成美丽家园

建设优美班级环境;建设和谐的人际关系

3.班主任要成为美的使者

注意外在形象;语言美;行为美

第五节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

1.心理健康

2.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学生为什么不快乐)

3.班级心理辅导

4.个别学生的心理辅导

5.呵护学生的心灵

心理健康:

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人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人格,即一个人心理上有较为完善的发展,有健全的个性,能够适应客观环境,使个人心理倾向和行为与社会现实要求之间有和谐完美的关系。

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原因

1.来自遗传素质的影响。

2.家庭方面的影响:

家庭结构的完善程度,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家长的态度等。

3.社会的作用因素对青少年产生心理方面的影响。

4.学生自身心理素质

5.来自教育、学校、教师方面的影响作用

教育的方针,教育者的思想、教育方法、教师的态度、学校的风气等等。

当前学生不快乐的原因

1.学习竞争压力大

2.人际交往的烦恼

3.青春期的困惑-逆反,青春期问题多发

4.家庭教育的适当:

不关心不关注隔代教育

5.教师工作的失误

班主任在进行心理辅导时的一般要求

1.了解社会,了解学生家庭,了解学生内心深处

2.高度的责任感,又对学生极端负责的精神,挖掘学生的心灵深处,使教育学生有深刻性

3.与学生培养较深的情感,保证双向交流。

4.班主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正派的作风。

班主任如何进行班集心理辅导

1.缓解过度的压力: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认识自己的不足,确立自己的目标;认识自己的长处,增强自信。

帮助学生释放压力:

我们如何释放压力?

2.帮组学生消除人际交往的烦恼。

传授人际交往的知识

让学生彼此欣赏、接纳

3.青春期教育

帮助学生了解性的知识;帮助学生学会自我保护;帮助学生正确了解爱情和婚姻。

班主任如何进行个别心理辅导

1.细心地观察学生的行为

观察学生的行为是班主任了解学生的重要方法之一;

观察学生的行为要有班主任有一定的洞察力和敏锐度;

观察学生的行为关键要有积极的反馈。

2.真诚地与学生交谈

了解学生内心的方法;交谈要真诚,前提是接纳,但并不代表某些思想和行为的赞同;交谈时要表现出关注和关爱。

关于心理健康和心理辅导

什么是心理不健康?

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是什么?

什么是心理辅导?

哪些心理问题需要进行心理辅导?

心理辅导的一般原则是什么?

3.深切地理解学生的处境

设身处地;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人性化管理。

4.包容学生出格的行为

学生也会犯错误(教师的学生观);把对错误的处理作为一种教育转化的机遇。

5.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

教师要换位思考,也要引导学生换位思考;换位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理性思维;换位思考有益于突发事件的处理和当事人情绪的稳定。

6.机智地处理师生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师生之间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教育的规律)

(1)巧妙运用“有意注意”,化解冲突

教育机智:

教师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对突发事件做出迅速地判断和决定以解决问题的一种能力。

教育机智包括:

知、悟、择、行是螺旋上升的过程。

区别:

突发事件

教育技巧

联系:

基础

概念比较教育机智(中间环节)

教育艺术包含

(2)设置情境,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过失

学生自我意识增强,教育需要塑造这种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太强,容易形成“自我中心”,人力关系出现偏差。

在具体的情境中,加强对自我和他人的认识。

(3)冷静点拨,帮助学生自我教育

师生之间矛盾和冲突的处理是教育学生的有利时机

教育、转化要有引导性

班主任如何呵护学生的心灵

1.班主任要调整好自己的情绪

健康、和谐,以平和的心态看待每个学生,和学生平等、和谐相处,使每个学生都能在集体的关爱下健康的成长。

2.不轻易批评学生

表扬比批评更能有利于学生发展

特别场合对学生的不合理行为采用冷处理

3.不主观臆断

班主任工作要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而不是扩大

班主任爱护学生要掌握学生的信息

客观看待学生和处理问题也有利于学生理性的发展

4.坦然面对自己的过失

教师因为种种原因,也会有过失。

班主任的过失是学生的压力之一,是学生不快乐的因素之一

班主任出现过失应该向学生道歉,不同的过失类型采用不同的道歉方式和类型。

心理健康的标准与不健康的一般划分

心理健康:

良好个性良好的处事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

心理不健康:

心理异常心理障碍心理疾病

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是什么?

逃学.偷窃.施暴.迷恋网络.离家出走.嫉妒.神经质.偏激和狭隘.自卑.学校适应不良.考试焦虑.神经衰弱.社交恐怖症.强迫症.躁狂抑郁症.精神分裂.自杀倾向……

问题学生:

品德、学习态度、心理等方面,任何一个方面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即为问题学生,问题生一般不只具有一个方面的问题。

厌学型纪律型品德型心理障碍型“好学生”型

心理辅导

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治疗

涵义:

班主任运用科学的知识,结合中小学生的特点,对中小学生面临的心理矛盾,给与解释、解惑,提供正确的建议或途径使他们去的心理的平衡,并促使他们在智力、情感、意志、性格和能力、品质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

心理辅导倾向于教育性、预防性和发展性

心育和德育的关系

1.良好的心理状态是接受德育影响的心理基础,而符合心理卫生要求的德育对心理健康起着保证的作用。

——德育有心理保健的作用,有利于良好心理辅导效果的取得。

2.依据心理健康的要求实施德育,就能保证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也有利于德育目标的实现。

心理辅导的步骤、原则和一般性技巧

心理辅导的步骤:

收集资料诊断分析检查巩固

心理辅导的基本原则

1.转变观念:

不合理观念导致认识上的偏差

2.以诚相待:

对学生不虚假、不伪装、取得信任

3.尊重人格:

接纳:

无条件,创造安全的环境,自由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关心:

使学生重新感到自己的价值,产生积极改变的动力

专注:

对当事人、对事件重视,倾听、全神贯注

信任:

相信每个学生有独特的价值,产生积极改变的动力

4.保密原则

心理辅导的一般性技巧

1.语言音质:

中度音调、低沉音量,有节制的语速,中等的音高。

2.语言跟踪——跟踪来访者的谈话,并从中跳出重点的内容加以追问,挖掘更多的东西

3.语言回答:

语言技巧的核心,主要形式有意义反映、情感反映、阐释、概述、澄清观点,隐喻性鼓励、提问

各种语言回答的技巧

意义反映:

“我听你的意思……”“你似乎在说”“听上去似乎……”

情感反映:

你似乎感到…看起来你感到…你觉得…

一些表示情感的词汇……

阐释:

辅导者对来访者的谈话作出积极的解释。

概述:

把来访者所讲述的事实、情感、行为、原因进行综合分析,已整理过的形式向来访者表达出来。

来访者:

我觉得我现在的心里很乱,我想试…可是又不能,我想表现的勇敢一点,可是碰到问题时又做不到,每一次总是别人说什么我就很想做,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辅导者:

你是不是觉得你很矛盾,你所做的都不是自己想做的。

隐喻鼓励

涵义:

对来访者所说的内容作选择性重复或以“嗯……嗯”’是这样”或者“后来呢?

”来鼓励对方进一步讲下去,或强调对方讲的某些方面的内容,它能促使谈话的深入。

比如:

“我不知道该怎么办”——“不知道该怎么办?

”——引导他说出曾经如何去处理,如何去办理这件事。

练习:

用隐喻鼓励方法回应下面这句话

“我昨天晚上和张三去北京路看电影”

1.“你和张三?

2.“张三?

3.“看电影?

4.“昨天晚上?

5.“北京路?

学生心理问题自我调节的指导策略

1.避开、转移“眼不见心不烦”“惹不起,躲得起”

2.合理化解释

3.克制情绪,理智处理,三思而后行

4.宣泄松弛,“哭吧,不是罪”

5.模仿学习,加入集体行动之中,“他们做到我也能行”

逃学

形成的原因:

家庭教育不良(溺爱),个人基本需要得不到满足;盲目要求补偿

现状:

逃学的学生一般比较自卑,人际关系差,自尊心强,班主任应该予以关心,协同家庭开展教育和辅导,指导同学关系的建设。

辅导方法:

活动矫正(有针对性的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