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7单元 22古诗两首 第2课时 苏教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962585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57.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7单元 22古诗两首 第2课时 苏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7单元 22古诗两首 第2课时 苏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7单元 22古诗两首 第2课时 苏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7单元 22古诗两首 第2课时 苏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7单元 22古诗两首 第2课时 苏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7单元 22古诗两首 第2课时 苏教版.docx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7单元 22古诗两首 第2课时 苏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7单元 22古诗两首 第2课时 苏教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7单元 22古诗两首 第2课时 苏教版.docx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7单元22古诗两首第2课时苏教版

22 古诗两首

课时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借助工具书、联系诗句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3.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懂得不断读书、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借助工具书、联系诗句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难点】

 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懂得不断读书、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方法一

 1.六年来,你一定积累了不少关于读书的名言。

谁来向大家汇报?

(指名说,随机点评。

 2.这节课,

老师也带来了一则关于读书的名言。

(课件出示名言“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生齐读。

这则名言给你什么启示呢?

 3.这是朱熹告诉我们的读书方法。

(板书:

朱熹)大家了解他吗?

请大家介绍一下。

(生介绍朱熹)

 4.出示朱熹资料课件,补充说明朱熹有很多关于读书的方法。

“熹”是光明的意思。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关于读书的诗——《观书有感》,希望这首诗能如早晨的一缕阳光照亮我们的内心。

(板书课题,生齐读。

 [设计意图] 从朱熹的名言入手,介绍朱熹以及读书的名言,既是对知识的拓展,也是对本课的引入。

方法二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古诗两首》,首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里有四句名言,请你读一读,试着读懂它们。

PPT出示: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活到老,学到老。

 读书有三到:

谓心到、眼到、口到。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2.学生自由读。

 大家能读懂吗?

它们都是关于读书的,读书也叫“观书”(板书)。

能给我们很好的警示,我们一起熟记于心。

(齐读)

 3.知道这些耳熟能详的名

言是谁说的吗?

(朱熹)(板书,强调“熹”的写法)

 4.谁能给我们介绍一下他呢?

(课件出示简介)默读,一起来读一读这段简介。

PPT出示:

 朱熹(1130—1200),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

字元晦,南宋徽州婺源(今属江西省)人。

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人们曾用这样的话赞美他: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他学问广博,治学勤奋,一生共撰写了50余部著作,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及自然科

学有不同程度的贡献。

他的诗能用鲜明的形象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有的诗寓意含蓄,具有哲理。

 5.过渡:

朱熹先生是勤奋读书的典范,不光读,还要注意思考。

有一天,他读书读累了,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

(板书:

有感)于是,他颇有感触地写下了一首诗——观书有感。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设计意图] 从读书的名言导入,都是围绕“读书”来设计,既能增加学生的积累,也能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

通过介绍朱熹,让学生了解作者的情况,以名人为范,教育学生要勤奋读书,不断地积累知识。

一、熟读诗歌,理解诗意

 1.何谓“观书”?

(指生说)何谓“观书有感”呢?

(生说)

 2.同学们,朱熹说过(课件出示):

“凡读书,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错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少一字。

”你能声音响亮、准确清楚地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吗?

 指名读,相机正音,再指名读。

(对于学生读得准确、有节奏及时点评鼓励)齐读全诗。

 3.读出诗眼。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读到这儿,你知道在这首诗里,作者主要描绘的是什么吗?

(板书:

半亩方塘)同学们,半亩方塘并不算大,也就我们三个这样的教室大小。

那这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半亩方塘呢?

你能不能用上诗中的一个字眼来回答?

(板书:

清)

 4.再细读这首诗,看看诗中的哪些地方写出了这个小池塘的清澈。

 5.交流。

 

(1)“鉴”

 学生汇报自己的理解。

师讲解字形促理解。

 “半亩方塘一鉴开”,短短7个字,包含了一个多么美妙的比喻句啊,把方方的池塘比作一面打开的镜子,写出了池塘的清澈明净。

 

(2)“天光云影共徘徊”,生谈理解。

 (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3)想象意境,感受诗中景色。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一读这两句诗,你的脑海中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师读,生想象画面)指名说。

 6.读懂后两句诗。

 池塘里的水为什么会如此的清澈呢?

(问渠哪得清如许?

)(生举手)看来,你们已经和朱熹一样找到了答案。

一起说——“为有源头活水来”。

 “为”是一个多音字,在这儿读“wèi”,第四声,是什么意思?

(因为)

 这个“为”字向我们解释了池塘为什么如此清澈的原因,是因为有——活水不断地从源头流来。

(板书:

活水)怎样的水才是“活水”呢?

(流动的水)

 同学们,有了活水,池塘的水为什么就能这样的清澈呢?

(因为流动的水不断地补充进来,带走了污水,使得池塘的水永远清澈明亮。

 没有源头活水,池塘会是怎样呢?

(一潭死水,毫无生气)可见,源头活水对于小池塘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啊!

 7.整体感知古诗大意,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学到这儿,这首诗的意思,你明白了吗?

谁能把四句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看?

(指名说)

 多美的景致啊,真让人喜欢。

你能读好这首诗吗?

(指名读,齐读)

二、精读古诗,理解寓意

 1.同学们,这首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上课前,老师也介绍说这是一首与读书有关的诗。

(板书:

读书)可全诗28个字却没有提到读书,这是为什么呢?

 2.交流。

只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才能使方塘如此的清澈;同样,只有不断地读书、不断地汲取新的知识,才能使人的心智更聪明。

(板书:

心智明)

 3.原来,诗人是用半亩方塘来比喻,就是为了告诉大家不断读书,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啊!

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体会其中的深刻道理。

(生齐读)

 4.朱熹把读书的

道理巧妙地藏在这首写景诗里,使人们一下子就接受了他的观点,真不愧为一个杰出的理学家。

而像这样的诗也叫“说理诗”。

(板书:

说理诗)

 5.在我们学过的诗当中,你知道有哪些是说理诗吗?

老师这里有个填空帮助大家回忆。

(课件出示)

PPT出示:

 我们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正像一首诗中所写:

    ,    。

从不同的角度看事情,便会有不同的收获,正如诗中所说:

    ,    。

当你克服了艰难险阻,取得成功时,回头再看那些困难,就会觉得,那些困难是那么的微不足道,这正是    ,    。

 

 [设计意图] 通过反复吟诵,让学生领悟,这首诗是以水

塘的形象来作譬的。

读书后的感想化为生动隽永的形象,既富于理趣,又充满诗情。

三、对比阅读两首古

 1.对比两首诗之“同”。

 这两首诗有哪些相同之处?

[主要知道都是写由读书生发的感想,都是宋诗,都是说理诗。

(板书:

说理诗),每句都是七个字(七言诗),每首诗的后两句都是千古名句]

 2.再读古诗,对比两首诗之“异”。

 诗人由读书引发的感悟分别是什么?

又是怎样把这种道理说明白的呢?

 

(1)在《冬夜读书示子聿》中,诗人由读书引发了什么观点?

你认为有没有道理?

小组尝试讨论交流。

 

(2)同样是读书感想,诗人运用的写法有何不同?

 交流后小结:

《冬夜读书示子聿》是直接说理,《观书有感》是借景喻理,既富理趣,又有诗情。

 (3)陆游读书,发现知与行的关系;朱熹读书,明白了读书对人的影响。

你能想起有关读书的哪些名言警句?

先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相机出示)齐读:

PPT出示:

 活到老,学到老。

 无一事而不学,无一时而不学,无一处而不学。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欲知天下事,须读古今书。

 读书有三到:

心到、眼到、口到。

 [设计意图] 拓展阅读古诗,能增加学生的积累,拓宽知识面,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四、拓展延伸

 1.朱熹说理巧妙,诗中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两句话更是脍炙人口,成为千古名句。

如今,这两句话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板书),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2.朱熹勤于读书,善于思考,他还写下了一首说理诗《观书有感(其二)》。

(课件出示)

PPT出示:

 观书有感(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艨艟méngchōng:

指大船。

 3.师阐释诗句的意思。

从这首诗中你明白了什么?

(书读得多了,积累得多了,就熟能生巧,驾轻就熟。

)(生说)

 [设计意图] 通过拓展阅读,既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读书方法,又能增加积累。

告诉学生多读书、熟能生巧的道理。

 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议论。

全诗是以方塘的形象来作譬

的。

诗人在前两句中将自己的心智比作明镜般的半亩方塘,又进而以清澈的池水反映广袤的天光云影来比喻心智容纳之广、鉴理之明。

后两句诗以方塘作譬喻来说明心智开豁的缘起,正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方塘变得如此清澈,人心的睿智也是由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而得来的。

诗的后两句是诗人读书后产生的感想,而第一、二句是为了表达这一感想所做的铺垫。

作业1

教材131页第3、4题

作业2

一、用“√”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一鉴开(jiàn jàn)

徘徊(páihuái páihuí)

为有源头活水来(wéi wè

i)

子聿(yù lǜ)

二、解释下列字词。

无遗力:

                      

老始成:

                      

终觉浅:

                      

绝知:

                      

躬行:

                      

一鉴开:

                      

徘徊:

                      

渠:

                      

哪得:

                      

清如许:

                      

三、悟诗意。

1.《

冬夜读书示子聿》中的两句诗“               ”,告诉我们:

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要想深切地了解必须亲自实践才行。

 

2.《观书有感》中,表达诗人读书感想的诗句是:

“                    。

” 

3.《观书有感》这首诗写的

是池塘里的水,可是却用了“观书有感”做题目,这是因为作者是以    做比喻,正如源头活水能够使方塘              一样,        ,能够使人睿智。

 

4.科学老师常用诗句“            ,        ”希望我们要敢于实验,主动实践。

语文老师常用诗句“        ?

        ”来启示我们提高习作水平的关键是广泛阅读;音乐老师常用“        ,        ”赞美同学们精彩的演唱。

 

四、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劝 学  唐·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       。

 

1.把古诗补充完整。

2.读了这首诗,你想到了    、    、    等形容勤奋读书的成语。

 

3.诗句“      ,      ”和《劝学》的意思一样,也是劝勉大家要趁早努力读书的。

 

4.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勤奋读书的名言或警句?

写一句。

                                     

                                     

【参考答案】

一、jiàn páihuái wèi yù

二、用出全部力量,一点也不保留。

 年老时才有所成就。

 毕竟是有限的。

 深入地理解。

 亲自实践。

 一面打开的镜子。

 来回走动,诗中指水中云影来回浮动。

 代词,相当于“它”,诗中代指方塘。

 为什么。

 如此清澈。

三、1.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2.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3.方塘 变得如此清澈 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4.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此曲只应

天上有 人间能得几回闻

四、1.白首方悔读书迟 2.废寝忘食 孜孜不倦 发愤图强 3.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4.示例:

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

——高尔基

观书有感

朱熹

说理诗——方塘 清 活水

源头活水——心智 明 读书

 《冬夜读书示子聿》《观书有感》都是写由读书而生发的感想,每首诗的后两句都是千古名句,因此,教学中我打破常规,引导学生用对比组诗异同的方法学习。

引领学生对比异同,在对比中品悟道理,体会说理诗的特点和不同写法。

在小组交流研

讨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阅读领悟组诗的能力。

教学中,我紧紧抓住“无遗力”“躬行”“渠”“为”“鉴”“徘徊”等关键词的理解,特别是在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时候我引导学生以已知的知识,通过查字典、组词、对比找出最佳答案,进而代入诗句来理解,指导他们掌握学习理解古诗的一些基本方法,为揭示诗的含义做好准备,从陆游、朱熹的诗中学生真正得到了教益。

 对于《观书有感》,引导学生如何从描述的景象中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读书道理是难点,教学中仍感觉学生结合实际体会不到位。

对学生的学情估计不足,课堂上对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没有敏锐的反应,只是想着赶快把知识“给”学生,将来能够应付考试。

 利用好多媒体课件,展示诗句名言的时候,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不能读一遍就完了,不要为了形式而赶内容,切实让学生掌握住,多读几遍,积累下来,真正能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告诉人们的道理,能做到学以致用,既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能提高理解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名师来指导〕 这两首诗通俗易懂,反复吟诵,进入诗的意境,真正懂

得诗人从自己的读书经历中悟出的道理,然后抓住关键词进行背诵。

 3.在这两首古诗中,选择你喜欢的一首抄下来。

 〔名师来指导〕 抄写

时一定要注意每个字的间架结构,做到书写正确、美观。

 4.解释带点的词,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答案大家找〕 

(1)绝:

表示程度,极、最的意思。

躬:

亲自。

这两句

诗的意思是:

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还是有限的,要深切地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亲身去实践才行。

(2)渠:

相当于“它”的意思,这里指方塘。

为:

因为。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

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5.《观书有感》这首诗写的是池塘里的水,可是却用了“观书有感”作题目,这是为什么?

 〔答案大家找〕 这首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但在诗句的字面上却没有提到读书,写的是作者看到的池塘里的水。

其实,作者是以水塘的形象作譬喻的。

诗人在前两句中将自己的心智比作明镜般的半亩方塘,又进而以清澈的池水反映天光云影来比喻心智容纳之广、鉴理之明。

后两句诗以方塘作譬喻来说明心智开豁的缘起,正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方塘变得如此清澈一样,人的睿智也是由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而得来的。

诗的后两句才是诗人读书后产生的感想,而第一、二句是为了表达这一感想所做的铺垫。

这首诗通篇以暗喻的手法,将读书后的感想化为生动隽(juàn)永的形象,既富于理趣,又充满诗情。

 1.关于读书的名言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刘彝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刘向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长歌行》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岳飞

 2.朱熹的名言

 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

 活到老,学到老。

 无一事而不学,无一时而不学,无一处而不学。

 勿谓今日不学有来日,勿谓今年不学有来年。

 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