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打印版人音版音乐小学五年级下册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961190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打印版人音版音乐小学五年级下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完整打印版人音版音乐小学五年级下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完整打印版人音版音乐小学五年级下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完整打印版人音版音乐小学五年级下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完整打印版人音版音乐小学五年级下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完整打印版人音版音乐小学五年级下册教案.docx

《完整打印版人音版音乐小学五年级下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打印版人音版音乐小学五年级下册教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完整打印版人音版音乐小学五年级下册教案.docx

完整打印版人音版音乐小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课题京韵

教学目标:

1.感受、体验我国民族民间艺术宝库里戏曲中的京剧音乐风格与韵味,进一步激发对民族民间音乐的热爱。

2.学习现代京剧选段《我们是工农子弟兵》、《都有一颗红亮的心》。

1.感受、体验我国民族民间艺术宝库里戏曲中的京剧音乐风格与韵味,进一步激发对民族民间音乐的热爱。

亲身实践、体验“二黄”、“西皮”的唱腔,并学习英雄人物的高尚品格。

3.聆听《京调》,表演《蝈蝈和蛐蛐》、《我是中国人》,进一步体验以京剧音乐为素材而创作的浓郁京韵,学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教学内容:

1、聆听《我们是工农子弟兵》、《都有一颗红亮的心》、《京调》

2、学唱歌曲《蝈蝈和蛐蛐》、《我是中国人》

3、编创与活动

教材分析:

《蝈蝈和蛐蛐》是一首叙述性的诙谐歌曲。

歌曲以拟人化的手法,讽刺爱“吹牛”的“蝈蝈”和“蛐蛐”相互吹捧、相互比说大话,他俩“越吹越得意”“越侃越入迷”,到头来都成了大公鸡的盘中餐。

以此来告诫人们,要踏踏实实、千万不能浮浮夸夸,要做一个诚实的人。

歌曲的曲调汲取于北方戏曲(如京戏)、说唱(如评剧)的音乐素材创作而成。

全曲以

“”这样一个乐节为动机而展开。

歌曲以内容的情节发展而分为三个乐段。

第一乐段8小节,四句组成。

每句2小节。

介绍两个人物“蝈蝈”和“蛐蛐”,他俩一唱一和开始“吹牛皮”。

词曲结合贴切,平稳而带有叙述性。

第二乐段是中间带有反复记号的部分,9小节(包括说白的1小节),也是2小节曲调为一句,曲调由第一乐段的动机

“”倒逆为“”而展开,以说唱的形式各自吹虚自己的本领。

第三段是最后的13小节,由六句组成,基本是2小节一句。

(但倒数第5小节的“”是3小节一句)这是全曲的高潮部分,音乐节奏拉宽,带有戏曲的拖腔味,表现二位吹牛大王,越吹越大,正在洋洋得意之际,音乐突然出现一个前八分休止符,转入另一个情境:

“走来一只大公鸡”,用连续七个四分音符:

“”形象地把公鸡“一口一个”把它俩全吃了。

风趣而完满地结束了这一闹剧。

歌曲以趣味性与论理性为一体,学生在演唱时可以发挥自己的想像,表现这小哥俩的丑态,边唱边演去体验音乐的诙谐性。

教学重点:

通过本单元的聆听与表演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教学难点:

体会“京韵”

课时:

三课时

第一节

教学内容:

1、聆听《我们是工农子弟兵》

2、表演《都有一颗红亮的心》

教学重点:

了解京剧

教学难点:

感受京剧的韵味

教学过程:

一、聆听《我们是工农子弟兵》

1.从戏曲知识导入。

(1)戏曲是一种综合艺术。

集文学、音乐、美术、表演、武术等为一体,是我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我国戏曲剧种有三百几十种。

其中京剧是影响较大的大剧种之一。

京剧产生于北京,有二百多年历史。

早在1919年京剧大师梅兰芳赴日本演出以来,京剧频繁走出国门访问演出,对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作出重大贡献。

2.介绍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见教材分析),初听唱段《我们是工农子弟兵》并作简介。

3.复听《我们是工农子弟兵》,感受其韵味。

4.简介戏曲音乐的主要因素。

(1)地方语言:

戏曲唱腔的产生是以地方语言为基础。

(2)唱腔风格:

唱腔是区别剧种的主要标志,京剧是以西皮腔和二黄腔为主的音乐风格。

本唱段是二黄腔。

(3)伴奏特色:

京剧的伴奏特色是三大件—即京胡、月琴、小三弦及锣鼓点等。

5.试奏京剧锣鼓经《慢长锤》进行实践与体验,一组学生演奏锣鼓经(曲谱见课本。

打击乐器不够可以用嘴念代替),一组学生随锣鼓点节奏走圆场。

然后双方交换。

6.聆听《我们是工农子弟兵》,学生可以轻声跟唱,以体验京剧的音乐风格及剧情中的人物的品格。

二、表演《都有一颗红亮的心》

1.介绍现代京剧《红灯记》剧情(见教材分析)。

聆听《都有一颗红亮的心》并作唱段内容简介。

2.解释:

“西皮流水”,西皮是腔、流水是板。

3.将全唱段分解成4句,分句跟随音带反复学唱,跟唱时教师指导学生用手指打着“板”(强拍)“眼”(弱拍)跟唱。

唱会一句再唱下一句。

一句一句学唱。

第一句:

从开始到“不登门”。

第二句:

从“虽说是”至“还要亲”

第三句:

从“爹爹和奶奶”至“猜出几分”。

第四句:

从“他们和”到“红亮的心”。

演唱时指导学生用假嗓唱,音量不要大。

分句演唱时,教师适当点拨每句的情绪的起伏。

拖腔处要提醒学生仔细听,认真模仿,这是唱出京味的关键。

4.在分句唱好的基础上,随录音完整地跟唱。

5.请基本模唱像样的1—2位学生试唱。

6.全班角色化投入地唱全选段,实践体验京剧的韵味及剧中人物的品格。

三、课后小结

第二节

教学内容:

1、聆听《京调》

2、学唱歌曲《蝈蝈和蛐蛐》

教学重点:

1、聆听《我们是工农子弟兵》、《都有一颗红亮的心》、《京调》

2、学唱歌曲《蝈蝈和蛐蛐》、《我是中国人》

教学过程:

一、聆听《京调》

1.从《我们是工农子弟兵》、《都有一颗红亮的心》两首选段中,基本感受了京剧的唱腔,现在请听这段笛子吹出的曲调是什么风格的音乐?

2.初听第一主题的笛子主奏曲调与第二主题笛子的曲调。

(1)设问:

哪一主题的曲调舒展悠长,哪一主题的曲调活泼、紧凑?

(2)听辨教师弹奏这两个主题的某一主题,请学生用手指表示是第一还是第二主题。

(3)哼唱:

视谱哼唱这两个主题的曲调。

3.欣赏全曲。

设问:

全曲分为几部分?

如果第一主题用A表示,第二主题用B表示,那么全曲的结构图式是怎样的?

(ABABA)

4.复听全曲,完成教材下方的作业。

二、表演《蝈蝈和蛐蛐》

1.聆听范唱《蝈蝈和蛐蛐》。

设问:

歌曲讲述什么内容?

它给我们什么启示?

歌曲曲调的风格与情绪怎样?

2.分段跟唱。

先跟唱曲调,然后再跟唱歌词。

(1)第一段从“我是蝈蝈——吹牛皮”。

(2)第二段从“蝈蝈对着蛐蛐笑眯眯——叫谁向东它不敢朝西”。

(3)第三段至最后结束。

3.完整唱全歌。

4.讨论歌曲的演唱情绪及分角色设计表演唱。

(教师为他们准备道具,如头饰彩色纸等。

5.表演唱《蝈蝈和蛐蛐》。

6.回家学一段地方戏曲,下节课在班上唱给同学听。

三、课后小结

第三节

教学内容:

1、表演《我是中国人》

2、编创与活动

3、简介京剧小知识

教学重点:

通过学唱歌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

制作脸谱

教学过程:

一、表演《我是中国人》

1.“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是每个中国公民应有的品格。

京歌《我是中国人》表现了当代中国人自尊、自豪的形象。

2.聆听范唱。

全体学生跟随着范唱用手指点着“板”

3.分句跟唱。

(1)点着“板”跟唱曲调。

(2)点着“板”跟唱歌词,注意唱好最后的一个字“人”的拖腔,尽

量做到“字正腔圆”。

4.跟着范唱,完整地唱好全歌。

5.以自豪的情感跟着伴奏带唱好京歌《我是中国人》。

6.分组编排表演唱《我是中国人》。

7.召开戏曲演唱会。

二、编创与活动

自制京剧脸谱

1.介绍京剧人物“行当”:

生、旦、净、丑及其脸谱(见教材分析后的小知识)。

2.准备一部分脸谱的图案供学生自制时作参考。

3.学生在课前也可收集一部分京剧的各种行当的脸谱图。

4.学生分组自制京剧脸谱。

5.展示会。

学生各自戴上自制的脸谱在锣鼓(经)点的伴奏下走着步子,在教室内走圆

场。

6.把课上学会的京剧选段或京歌回家唱给爸爸妈妈或周围邻居听。

参与社区的文娱表演活动。

三、京剧小知识

〔行当〕

生:

男性正面形象。

中老年男性称“老生”,又可分为“文生”与“武生”;

年轻男性称“小生”;小孩子称“娃娃生”。

旦:

女性正面形象。

其中,端庄娴静的形象,唱功为主的称“青衣”;活泼、

泼辣的形象,以念、做为主、以唱为辅的称“花旦”;以武技擅长的称“武旦”;老年女性称“老旦”。

净:

性格鲜明的男性配角。

丑:

滑稽、幽默、机敏、活跃的人物,也有“文”、“武”之分;

能言善语、幽默诙谐的中老年妇女称“丑旦”。

〔脸谱〕

红脸:

表示忠勇正直,如关羽。

白脸:

表示奸诈狠毒,如曹操。

黑脸:

表示刚正不阿,如包拯。

蓝脸和绿脸:

中性,表示草莽英雄。

金脸和银脸:

表示神秘,代表神妖一类者。

四、课后小结

课题友谊

教学目标:

1.师生性、生生情,人间最珍贵的是友谊。

通过学习主题鲜明、情绪热烈的《手拉手》、《我的朋友在哪里》、《让世界充满爱》、《可爱的苹果》等作品,让我们进一步体验友谊永存。

2.唱好二声部合唱《手拉手》、《可爱的苹果》,从和谐的音色中享受友谊给我们带来的乐感,并进行儿歌歌曲创作活动及艺术实践活动,表达对老师的情谊。

3.欣赏声乐曲《我的朋友在哪里》、《让世界充满爱》,体验人间的情和爱,并编创舞蹈动作。

教学内容:

1、聆听《我的朋友在哪里》、《让世界充满爱》

2、表演《手拉手》、《可爱的苹果》

3、编创与活动

教材分析:

歌曲《手拉手》是一首曲调欢快活泼、充满朝气的少年儿童歌曲。

歌曲表现了同学之间的友情和真情,热情地颂扬了欢乐的友谊。

歌曲采用44拍,大调式,曲中每乐句中

“”切分音的运用很有特点,使得曲调活泼跳跃,富于动感。

句中伴以拍手声热烈地渲染了歌曲欢乐的气氛,表达了儿童们为创造一个充满友爱、温暧的世界的美好愿望。

歌曲以六度大跳进入合唱部分(8小节),在曲调上采用了重复的手法,配以衬词“啦啦啦”使同学间欢乐的友谊这一情绪得以进一步地抒发。

第29-33小节又以齐唱形式、重复的音调出现,末句旋律逐渐向上推进形成高潮,最后结束在“”主音上。

教学重点:

通过聆听和歌唱体会友谊

教学难点:

艺术创作实践活动

课时:

三课时

第一节

教学内容:

1、表演《手拉手》

2、创作动作:

为儿歌谱曲

教学重点:

唱出曲调活泼跳跃,富于动感的特点

教学难点:

“”切分节奏

教学过程:

一、表演《手拉手》

1.从文明礼貌习惯导入。

设问:

人与人表示友好、友谊、友爱等,最常用的是什么动作?

2.聆听范唱:

(1)说说这首歌讲些什么内容?

(2)这首歌在节奏上有什么特点?

哪一种节奏型出现很多次?

你能拍击一下吗?

3.学唱歌曲。

(1)在教师指导下学唱第一乐句曲调(第1—6小节),注意乐句的完整性,注意切分节奏。

学唱时,让学生用24拍指挥图式划拍,把握住节奏。

(2)学生自学第一乐段的第二、第三乐句。

在自学前,教师先范唱这两乐句曲调,并要求学生听辨这两个乐句的曲调与第一乐句的关系(是第一乐句的变化重复),以提高学生分析、听辨的能力。

(3)在能流畅地唱好第一乐段的曲调的基础上学唱第二乐段。

(4)第二乐段的二声部并不难学。

因8小节的合唱实质上是两个4小节的重复。

可以让学生自学,在合成时教师注意调整两个声部的音准与和谐。

接着的单声部比较简单,学生能视唱。

(5)完整地、以稍快的速度、有朝气地唱好全曲调。

(6)填上歌词以热烈的情绪演唱歌曲。

4.表演歌曲。

(1)按歌谱上要求,在第一乐段长音处加上集体拍手。

(2)让学生自选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其基本音型为“”,在歌

谱上有色块处用“”节奏,以烘托热烈的气氛。

(3)有条件的班级,可用竖笛、口风琴为歌曲伴奏。

(4)编创设计一组舞蹈动作为歌曲伴舞或排成表演唱。

二、创作动作:

为儿歌谱曲

1.让学生熟读儿歌,能有感情地背诵。

2.创作好第一句歌词的曲调,反复咏唱体验,在自己满意的前提下,唱给周

围的同学听。

3.在第一句的基础上创作第二、三、四句,运用以前学到的模仿、重复等手

法进行创作。

4.完整地唱给周围的同学听,征求意见进行修改后为大家表演。

三、课后小结

第二节

教学内容:

1、聆听《我的朋友在哪里》

2、表演《可爱的苹果》

教学重点:

通过聆听感受音乐中的友谊

教学难点:

歌曲的弱起节奏

教学过程:

一、聆听《我的朋友在哪里》

1.回忆儿时的情景导入。

设问:

在小时侯是否玩过“找朋友”的游戏活动?

还能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吗?

2.设问:

你听!

这首歌是否也在找朋友?

(1)欣赏歌曲《我的朋友在哪里》。

(2)讨论:

歌曲的内容、情绪及演唱形式。

3.板书歌词(有条件的学校,将歌篇扫描到计算机内,在大展幕上展示,

效果更好)。

看着歌篇再次聆听。

4.以歌曲为背景音乐,研究讨论集体舞的设计方案,并请几位有舞蹈

特长的学生设计舞步,示范集体舞舞步,全体跟学。

5.在《我的朋友在哪里》的歌声中,翩翩起舞,全班跳集体舞。

部分

学生可戴上头饰及披肩扮演不同肤色的世界各国儿童。

6.小结:

友谊长在,友爱永存。

二、表演《可爱的苹果》

1.以水果的形状导入。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苹果的形状并涂上红色。

设问:

这个图案的形状是什么?

它代表什么?

2.聆听范唱并介绍歌曲。

歌曲背景:

这首歌曲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词作者是北京女三中初二班的学生们。

她们怀着对老师的崇敬心情,集体创作了这首词,苹果比喻学生火热的心去慰问老师。

3.分组学唱。

(1)教师范唱曲调(齐唱部分),学生仔细聆听并用手划34拍指挥图式,感受三拍子的节拍及曲调的情绪。

(2)分成两组学唱——学生自学。

教师巡视指导。

甲组学唱第1——14小节。

乙组学唱第15小节到齐唱结束。

(乙组较难唱,教师在分组时要适当顾及学生水平。

(3)两组曲调接唱。

教师表扬学生自学的能力,并纠正其中的不足之处。

(弱起拍的乐句节奏可能学生唱不整齐,需要教师加以指导。

(4)学唱最后的二声部合唱。

(甲组唱高声部,乙组唱低声部,教师重点指导乙组。

(5)全曲合成。

以崇敬的心情、稍快的速度唱曲调。

4.表演歌曲。

(1)有感情地朗诵歌词。

(2)有感情地唱好歌曲。

(3)分组讨论演唱形式。

(4)各组展示,师生点评。

三、课后小结

第三节

教学内容:

1、聆听《让世界充满爱》

2、艺术创作实践活动

教学重点:

艺术创作实践活动

教学难点:

艺术创作实践活动

教学过程:

一、聆听《让世界充满爱》

1.歌曲背景介绍导入。

在大型运动会上,经常能听到郭峰创作的歌曲,这些歌曲的主题都是反映“友谊”与“和平”。

本课介绍其中一首——《让世界充满爱》。

2.欣赏《让世界充满爱》。

设问:

歌曲反映了什么内容?

它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3.看着教材上的歌词,再次聆听。

设问歌曲的风格是通俗的还是其他类的歌曲?

通俗歌曲在节奏上有什么特征,你能说说、唱唱吗?

4.跟着录音哼唱,也可随着音乐的节奏边唱(边哼)边跳,或做表示友谊的各种即兴动作。

5.小结:

“这世界有真心的爱,让世界充满情和爱”。

二、艺术创作实践活动

1.活动的主题:

师生情演。

2.这一活动的要求拟在课前先告诉学生(上节课结束时与学生沟通一下),请他们收集有关材料。

3.汇总各人收集的材料,分组讨论,选编其中一种形式并进行排练。

教师分别深入到各组了解情况并给予指导。

4.选出节目主持人,在教师指导下编排节目顺序及准备简单串联词。

5.教师也应准备节目参与,或参加到学生的节目中去作为普通的一员。

6.“师生情谊”艺术活动展示。

7.小结。

三、课后小结

课题百花园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编花篮》等四首音乐作品及进行《花之歌》音乐会活

动,犹如置身于百花园中,享受百花给人们的温馨与快乐。

2、表演民歌《盼红军》、《编花篮》,感受四川、河南民歌的风格

与特点,并为歌曲用自制打击乐器编创伴奏渲染气氛,进一步学

歌曲创作,完成曲调填空创作。

3、聆听《花之歌》,听辨乐器音色,感受音乐的抒情性,并即兴舞

蹈。

聆听《牡丹之歌》,感受音乐的赞诵性,学习“牡丹”的崇高

品格。

教材分析:

歌曲《盼红军》:

这首歌原句为《采花》,是流传于四川南坪的民间小调。

歌词采用传统的民歌手法,按一年的月序和应时花卉咏唱,使人们从中获得不少生产和生活知识。

语言朴素、精炼,每段仅两句歌词(第三乐句重复第二乐句的歌词)。

歌曲采用24拍,羽调式,一段体结构,由三个乐句组成。

几乎每隔一小节都出现“”的切分节奏,使流畅的旋律略带轻盈跳荡的感觉。

这三个乐句在节奏基本相似的基础上,对各句的句幅和句尾的节奏作了微妙的变化,使之各具特点。

第一乐句为4小节,句末采用一字多音的拖腔,显得灵巧轻盈,这与歌词中借影抒怀、表达喜事将临的欢乐心情相吻合。

第二乐句节奏与上句大体相同,但句子在第4小节的强拍上刹住,使乐句少了一拍,造成不稳定感,第三乐句的句首则在第二乐句末空出的弱拍切入,同样的歌词从强拍移向弱拍,歌词节奏作了紧缩,充分表现了四川人民期待红军早是来到的殷切心情。

紧接着节奏比较舒展,有如人们想像着红军到来后的舒心和快慰。

教学重点:

通过聆听与表演体会“百花”的温馨

教学难点:

歌曲《盼红军》“”的切分节奏

课时:

三课时

第一节

教学内容:

1、聆听《牡丹之歌》

2、完成曲调创作(填空)活动

教学重点:

完成曲调创作(填空)活动

教学难点:

完成曲调创作(填空)活动

教学过程:

一、聆听《牡丹之歌》

1.由植物中花的知识导入。

设问:

谁见过牡丹花?

能介绍一下它的形态吗?

(花大而美丽,有深红、粉红或白色,是著名的观赏植物,在百花园中是最鲜艳的一种。

2.初听男声独唱《牡丹之歌》。

介绍《牡丹之歌》的背景及含义。

(影片《红牡丹》插曲,借物喻人。

详见教材分析。

3.欣赏《牡丹之歌》。

(边听、边阅读教材上的歌词,边从歌声中体验歌曲的意境并展开想像)。

设问:

你从歌声中获得什么启示?

(高贵品格)

二、完成曲调创作(填空)活动

1.从所给的开始4小节曲调及最后的结束小节,可以断定是小调或羽调式(不给学生讲调式)。

2.要求创作第二乐句、第三乐句2小节及第四乐句。

启发学生用已学重复、模仿等手法进行创作。

但千万不要把学生框住,要让他们放开创作。

三、课后小结

第二节

教学内容:

1、聆听《花之歌》

2、表演《编花篮》

教学重点:

学唱河南小调《编花篮》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唱出歌曲的味道

教学过程:

一、聆听《花之歌》

1.歌曲因有文字的表述,歌唱以花为主题;器乐曲以花为标题是作者的意图与想像。

2.欣赏《花之歌》。

设问:

你能闻到花香吗?

是什么香味?

3.细细品味乐曲的旋律。

(1)听着音乐读教材上的谱例。

将三个主题先后出现的顺序记录下来。

(2)听辨每段主奏乐器的名称,举卡片示意,并进行分组听辨比赛。

(课前准备卡片,卡片的正面画上乐器图,反面写该乐器名称。

准备好木管、铜管、弦乐等各种乐器的卡片一套,给一组的学生听辨选择。

(3)分组选择音乐段落,设计舞蹈动作。

4.聆听《花之歌》并翩翩起舞。

5.将收集到的以花为题材的资料,

在下节课我们开一次班级音乐会。

二、表演《编花篮》

1、设问:

在座的同学有没有老家是河南籍的?

能说一两句河南的地方语言吗?

聆听范唱(如教师能用方言范唱效果更好。

2、设问:

两段歌词各唱出什么内容?

3、(第一段是“编”……第二段是“摘”……)

4、.听琴弹奏曲调,找出最有特点的几个音。

5、.学生划拍自学曲调。

注意装饰音、附点音符、十六分音符的节奏。

6、找出曲调中最有特点的小节。

涂一涂,唱一唱。

7、试唱全曲,教师指导并纠正,注意要唱好风格。

8、学生自学唱歌,与周围同学交流。

9、自我推荐表演,师生互评。

10、小结:

百花园真美。

回家收集以花为题材的歌曲或乐曲,并进行学唱。

三、课后小结

第三节

教学内容:

1、表演《盼红军》

2、音乐实践与创作活动

教学重点:

表演《盼红军》

教学难点:

音乐实践与创作活动

教学过程:

一、表演《盼红军》

1.以社会生活导入:

田野、山川、自然本身是个百花园,所以,民歌中以花为主题的乐曲比比皆是,本课的歌曲《盼红军》原名为《采花》。

2.教师范唱。

设问:

歌曲中唱了几种花?

采花献给谁?

3.听辨曲调范唱。

设问:

这首民歌在节奏上有什么特点?

把出现最多的节奏型拍击出来?

(“”)

4.学生划拍自学曲调。

当自己感到有把握流畅唱出时,举手示意。

(供老师掌握学生自学的情况,及时调控。

5.集体、小组、个人试唱曲调,教师点拔纠正。

注意要唱出民歌的风格。

6.按节奏念歌词,然后跟琴将歌词填入。

7.跟伴奏带,以迫切地盼望的心情演唱。

8.就地取材自制打击乐器(课前应与学生沟通),并编创节奏型为歌曲伴奏。

一部分学生亦可即兴舞蹈,抒发对红军到来的殷切

9.小结:

表扬以最简单的废品自制有效果的打击乐器参与表演的同学,以及即兴以最简易的动作,表达对亲人盼望的心情参与表演的同学。

二、音乐实践与创作活动

1.分组准备与选举音乐会主持人。

(1)推选节目主持人(2—3)人。

主持人的任务是收集各组的节目进行串联、编排。

(2)分组讨论参加全班音乐会节目并进行排练。

要有集体节目,也要有个人节目,每组至小要有2—3个节目参与。

(3)形式不拘,但主题要鲜明——花之歌。

(4)教师要深入到各小组进行指导,做好服务工作,协助各组的排练演出,教师也应准备节目参与演出,师生共演师生共乐。

2.音乐会演出开始。

主持人主持并报幕。

3.教师小结。

三、课后小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判决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