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玉良油画技法对我绘画创作的影响.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960569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95.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潘玉良油画技法对我绘画创作的影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潘玉良油画技法对我绘画创作的影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潘玉良油画技法对我绘画创作的影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潘玉良油画技法对我绘画创作的影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潘玉良油画技法对我绘画创作的影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潘玉良油画技法对我绘画创作的影响.docx

《潘玉良油画技法对我绘画创作的影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潘玉良油画技法对我绘画创作的影响.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潘玉良油画技法对我绘画创作的影响.docx

潘玉良油画技法对我绘画创作的影响

毕业论文

题目论潘玉良油画技法对我绘画创作的影响

专业美术学

教学单位德州学院美术学院(盖章)

二O一五年五月三日

摘要及关键词1

引言1

一影响潘玉良作品风格的主要因素2

(一)潘玉良坎坷、曲折的人生2

(二)潘玉良的艺术师承3

(三)潘玉良艺术风格的转变4

二潘玉良作品的表现技法及对我绘画创作的影响5

(一)潘玉良作品的表现技法5

(二)潘玉良油画技法对我绘画创作的影响9

(三)创作9

结语10

参考文献关键词11

英文摘要12

谢辞13

潘玉良油画技法对我绘画创作的影响

摘要:

潘玉良(1895—1977),民国初年留学法国、意大利,是我国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著名的画家、雕塑家。

作为我国现代绘画的奠基人和开拓者,无论是在艺术理论创新还是艺术实践方面,在中国现当代绘画史中都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在长达四十年的艺术生涯中,潘玉良始终潜心钻研,在艺术道路上越走越远,艺术风格几经转变,起初以写实油画为主,后来她把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线,构图法则融入了油画创作,再到后来把西方绘画中的造型方法、背景处理方法、西画色彩引入中国传统绘画。

潘玉良的人生经历、作品特色风格的转变过程、油画的民族化表现及艺术创作都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这篇文章主要从潘玉良的油画作品入手,结合潘玉良的人生经历来分析作品的特色,包括她的作品艺术特色,作品的表现手法,作品艺术风格的转变以及作品对当代艺术的启示。

通过对潘玉良绘画作品的研究,给当代的艺术家和我自己的绘画风格带来了很大的启发,具有很大的历史价值与实践意义。

关键词:

潘玉良;绘画手法;民族元素

引言

潘玉良是我国早期留学西方最具有代表性的画家,作为我国现代绘画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无论是在艺术理论创新方面还是在艺术实践方面,在中国现、当代绘画史中都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她生于1895年,1920年入上海美专学习,1921年赴欧留学。

在寄居法国的四十多年时间里,她潜心研究绘画,而这时期所创作的作品倾注了她后半生的全部心血,融合了中西艺术的造型元素、思想观念,作品被她赋予了新的内涵,形成了鲜明的潘氏风格。

潘玉良从事艺术活动的时期,是中西方两种文化互相碰撞、冲突的时期。

是一个中国绘画向西方绘画学习、寻求自身发展的历史阶段。

潘玉良等一批艺术家对西方的艺术理念和中国的传统文化观念都进行了从梳理研究、理解建构到消化融合进而实现变革与发展的探索。

他们把西方艺术传播进来,将其与中国传统艺术融会贯通,进行了中西合璧的探索。

另一方面,她的艺术实践历程,是一段中国绘画向西方绘画学习,从启蒙走向成熟的历史。

她与许多大师级的人物共同谱写了中国现代艺术早期发展的历史,成为融合中西方绘画而后开创新局面的先驱者之一。

潘玉良与众不同的经历和性格使她的画风自成一家,独立于具象与抽象两派之间,她的艺术风格鲜明、独特,作品中蕴含着中国古典艺术的优雅与西方现代艺术的浪漫。

潘玉良的笔下不同样式和题材的作品体现了她对西方各种艺术流派所产生的感悟和体验。

这篇论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潘玉良油画作品的研究来揭示出对我绘画创作的影响。

一影响潘玉良作品风格的主要因素

(一)

潘玉良坎坷、曲折的人生

潘玉良,女,生于1895年,原名陈秀清,江苏扬州人,后改名为张玉良,1913年与潘赞化结婚,改名为潘玉良。

是中国著名的画家、雕塑家。

潘玉良自幼父母双亡,八岁时成为孤儿,十四岁时被卖入青楼,在一个偶然机会中,她奋力争取,被安徽芜湖海关监督潘赞化解救,随后与其结婚,为二房太太。

潘玉良1917年随邻居一上海美专色彩教授洪野学美术,1920年入上海美专,受传统礼教压力,1921年为继续学艺,出国留学。

1928年回国任教于上海美专,受传统礼教束缚、受辱。

1930年任中央大学专职西画教师,再受传统礼教束缚、受辱。

1937年再度出国,寄居国外。

她孤独而自由,自由中又感孤独,毕竟有家不能归,无依靠,思念故乡、亲人之情萦绕于心,由于种种原因,回国遥遥无期,客死他乡。

坎坷人生经历对她的心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得她既软弱自卑却也坚韧独立。

人生际遇的不幸并没有阻止她在艺术道路上停滞不前。

她的一生创作了六千余幅作品,她的多产和艺术才华受到欧洲艺术界的推崇,作品既有东方的传统韵味,又有西方写实艺术与现代艺术的特点。

她的作品个性鲜明,并形成了独特的潘氏风格。

她在法国多次举办参加具有代表性的“沙龙”展出,还在美国、意大利、法国等国举办过多次画展,得到过很多奖章。

她的传记载入《世界画家、雕塑家、素描家、版画家大辞典》、《法国拉鲁斯绘画辞典》等史册,作品被法国多家博物馆、艺术馆收藏。

(二)潘玉良的艺术师承

早期潘玉良随她的邻居一上海美专色彩教授洪野学画。

洪野,又名洪禹仇,歙县人,是潘赞化的安徽同乡,出身行伍,是一位自学成才的美术教育家,融中西画法于一体的画家。

潘天寿在《域外绘画流入中土考略中》曾提到洪野:

“至中土画家,受欧西画风之影响,而成折中新派者。

国初年间,在上海则有洪野等。

”洪野擅长油画和水彩画,在创作上注重吸取国外印象派的色彩表现,也常以西洋画法在中国宣纸上作画。

洪野主张外出生,1918年11月,他在该校创办的《美术》杂志第一期上发表论文《我之旅行生观》,以其自身的绘画体会和美术教学经验,阐述野外写生的重要意义。

受洪野的影响,潘玉良在学习期间也常违女子应居家相夫的古训,多次与上海美专的师生一起外出写生,模拟自然。

洪野先后教过色彩学、素描、西洋画、国画、透视学等,其绘画作品多为写实题材,有《卖花女》、《敲石子工人》、《驴车夫》等表现劳苦大众生活的作品。

洪野在艺术上造诣颇高,以国画书法、色彩见长。

洪野的色彩作品中融入西画技巧,强调色彩写生,从他的国画品及他的书法墨迹来看,他的国画构图注重呼应,用色干练利落。

其书法洒脱超逸,沉着痛快,似有我国宋朝米带行书的韵味。

1918年潘玉良考取上海美术专门学校,主要师从王济远。

王济远,曾任上海美专西画系主任。

他学贯中西,尤其擅长水彩画。

在艺术观方面,王济远既反对一味模仿,也反对过分的标新立异,他试图寻求一条中间道路,将二者融合。

其中油画作品中有法国后印象派特色,画面色彩丰富,造型结实,笔法硬朗,富有独特的形式美感。

康洛马蒂,意大利罗马美院绘画系主任。

从潘玉良在罗马时的油画作品《黑女像》、《黑女》(约20年代)、《裸女》可看出,康洛马蒂的教学应以写实风格为主。

(三)潘玉良艺术风格的转变

上海美专时期:

潘玉良1918年考取上海美术专门学校,在这所学校进行了为期三年的学习。

对潘玉良的艺术创作产生直接影响的是她的导师王济远和校长刘海粟。

王济远学贯中西,尤其擅长水彩画。

在艺术观方面,王济远既反对一味模仿,也反对过分的标新立异,他试图寻求一条中间道路,将二者融合。

潘玉良在上海美专学习西画时,她受到了中西两种文化艺术熏陶。

图2《戴帽子的妇女》潘玉良油画

留学时期(法国里昂美院,巴黎美院,罗

马美院时期):

古典主义处于衰落期,而现代主义艺术逐渐兴盛起来,尤其是印象派及后印象派、野兽派、表现派、巴黎派、立体派等诸多现代艺术流派活跃和汇集在世界艺术之都法国巴黎。

潘玉良融入西方艺术圈,受后印象派及以莫迪里阿尼为代表的巴黎画派、奥地利维也纳分离派的影响大,她心态放松,情感融入作品,其画面物由繁变简,由丰富转向单纯。

潘玉良的作品受印象派及后印象派影响,在造型上兼以写实风格。

比如油画作品:

《黑女人像》,《酒仙》,《裸女》等,油画作品特色鲜明。

其画面概括简练,构图严谨,色

彩沉稳,单纯朴实,注重对人物的塑造。

作品中人物形体浑厚结实,形象的体量感、空间感强,笔力遒劲,笔法灵动而不失酣畅,彰显了很强的造型功力,阳气十足,海滨乐,达到了“以形色写神,形色神兼备”的艺术效果。

回国时期:

潘玉良曾任上海美专西画系主任、新华艺专、中央大学教授。

那时,她的主要精力在展示、传授西方艺术,同时深受上海美专校长刘海粟“兼收并蓄,调和中西”思想的影响。

刘海粟既钟情于后印象派,又反观中国传统绘画精神,感悟到“石涛之画与其根本思想,与后印象派如出一辙”和“欧人之所谓新艺术,新思想者,吾国三百年前早有其人溶发之也”。

因而潘玉良也青睐中国传统绘画艺术,潜心研究了宋、元、明、清的一些优秀国画作品,并临摹了其中作品。

作品以中国传统绘画中最主要的造型语言一线、国画构图法则和西方造型技巧相结合,既暗含有西方意义上的人体结构、焦点透视、画面的空间层次,又突破了这些绘画因素的束缚,把这些因素和主观审美结合起来,进行一定的调整,把客观物象和主观审美、情感完美融合,达到以情入画,情景交融,物我两忘的艺术境界。

在这里,西方现代绘画中的表现意识和中国绘画中强调自我、强调主观感受这种精神实现了殊路同归的效果,晚期作品多为彩墨。

中西艺术在两种文化背景下的交流

图3《裸女》潘玉良油画

沟通、融合借鉴、在彩墨画中实现了自然的嫁接,且作品的艺术效果无半点矫揉

造作的感觉,给人以纯粹,浪漫,原始的艺术韵味。

潘玉良晚期的彩墨作品填补了彩墨画中表现女人体题材的空白,在艺术风格上是中国彩墨画的一次创新。

她的艺术创新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她长期艺术实践、探索的必然结果。

晚期作品雅俗共赏,女性题材较多,以人物和女人体为主。

画面中的女人或梳妆、自赏、沉思、交谈、舞蹈,神态悠闲自若,如入桃源胜地,人物呈现一种物、我两忘境界,神意霍然于纸上,让人浮想联翩。

作品以点、线手法为主,女人体按

西方人体结构来表现,准确生动,形象略带夸张,恰到好处,尤其是对人物眼神的描绘,绵绵情意,尽在其中。

国画代表作如《女人和猫》1952、《顾影》1954、《豢猫》1956、《坐在椅子上的女人》1959、《披花巾的女人》、《沉思》、《侧卧的女人》1959、《女人》1963。

作品构图饱满,画面物象丰富,色彩浓郁沉稳,融入中国民间色彩因素,更注重营造了画面的气氛,和家高更有点类似。

作品已脱离了学生气息,一些作品比如《春之歌》己经游离于焦点透视与散点透视之间,画面的空间感有所弱化,具有平面装饰性倾向。

画面在物象的形体上已有所放松,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气息,强调了作者的心里感受,作品浮现出东方艺术的意蕴。

二潘玉良作品的表现技法及对我的影响

(一)潘玉良油画作品的表现技法

1线条的运用

潘玉良作品的最大特点是以线造型。

她的长期的大量的速写功底,使得她的线在她的作品中如行云流水,轻重缓急、或畅或曲、或直或钩、信手拈来,自然天成。

在她的笔下,人体、静物、风景、寥寥几笔,简炼概括,笔简而意浓,线止而意连,惜线如金,潘玉良对于物象的形状、结构的处理相当熟练,对形状、结构的表

图4《顾影》潘玉良油画

现游刃有余,游走于二维与三维空间之间,转换的浑然一体,尤其是人体速写、油

画和彩墨中的线,有人称她作品中的线为“铁线描”,用线如宋朝画家李公麟的“龙眠手法”。

在国画中,传统的表现手法以线造型为主,与传统国画中不注重人体结构的方法大相径庭,在引入西方人体结构观念后,国画中的线是依附着人体结构、人的动作姿态而进行。

在潘玉良的国画作品中,尤其是人体作品中,以线为主,也强调了人体结构,这也是对传统国画中的一大突破。

就国画人体题材而言却是一种质变,这之前中国画家很少表现人体题材,他们注重外在的形状,强调了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而忽视了人体结构的探究,这是中国画、尤其是人物画的一大特点,这和中国人的传统观念相关。

在潘玉良的彩墨人体中,她的线最大程度的发挥了表现力,成为彩墨画中的最大亮点,其中通过线的干湿浓淡、轻重缓急、曲直转折、顿挫,把人物的性格、质感、生命力表现的淋漓尽致,入木三分。

潘玉良的彩墨作品尤其是人物、人体画,在“线”的造型上达到了绘画语言与效果的高度统一,她笔下的线兼有中国书法用笔的韵味,先不看人物、人体画所呈现的形象效果,光从线的粗细、曲直、断连、刚柔、顿挫、轻重缓急的变化里,已是节奏丰富、韵味十足,让人能强烈感受作者的绘画造型功力,体会线这种造型语言所散发出的魅力。

潘玉良笔下的线被注入情感、赋予生命,似在蠕动、游弋。

在潘玉良早期油画作品中,线仅仅是绘画中的从属表现语言,大多数油画以色彩、厚重的肌理、以外在的感官张力著称。

从30年代到40年代线在潘玉良的油画中逐渐起到了较大的作用,她把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线运用到她的作品中,她的油画被赋予了东方神韵,融合了中西艺术的造型元素,她的作品开始有了自己的风格,比如油画《挎蓝的女人》1939。

在1950年往后,她的彩墨画中,色彩逐渐从纯度较高、较厚重的画面效果转向以线作为主要造型语言,更强调作品精神内涵,让人品味无穷,如彩墨作品《顾影》1954,《交谈中的女人》1958,《少女与丁香》1962等。

线是绘画中最重要的语言之一。

潘玉良的作品,尤其是彩墨作品更加丰富了线的表现力,线既是艺术造型(形)语言又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最重要的信息载体。

她的油画作品中给人以最直观印象就是色感强、肌理美感足、具有装饰性特点。

2主观性色彩

图5《裸体》潘玉良油画

潘玉良油画作品色感强,色彩纯度高,却又不失稳重。

画面不去刻意的强调空间,层次分明,色彩对比协调,艳而不俗,不张扬,具有装饰性倾向。

潘玉良擅于通过色彩对比突出画面主体人物、花卉等。

擅长通过背景主体物之间的色彩关系来烘托画面氛围。

油画作品色彩简炼而概括,简炼中不失丰富,对背景、主体物的细节描绘上,色彩变化微妙而统一,让观者一目了然,同时又让人留恋,给人一种直观的色彩画面,有一种直接的秀气与纯真,发挥了受西方印象派影响后物象的“印象色彩”,还原给人以较为真实的场景画面。

同时,在潘玉良的油画作品中,色彩仅仅是表现物象的手段,而非目的。

潘玉良在刻意追求画面人物、景物、花卉之间的一种和谐关系,呈现给观者面前的是一派生机盎然、

充满活力的生活画面。

人与景物交融,具有一种文人画的浪漫气息,融入了作者较为丰富的主观情感。

就潘玉良的作品而言,色彩是她的优势,而透过人物、风景、动物、花卉等表现人世间的真善美、生机与活力,才是她的最终目的。

潘玉良作品中少有以冷色调、灰色调为主的油画作品,作品中总是充满亮色、暖色,潘玉良的色彩以她早期的油画作品到后来的彩墨作品,色彩从清新明快,层次分明,肌理感强到晚期画面物象、轮廊线、结构线的层次感、空间感的弱化,色彩的韵味更足,其内涵也更加丰富。

潘玉良的彩墨作品在涂色上基本依物象的轮廊线为界把主体物和背景分开描绘,上色也非大面积平涂,而以中小号笔塑造上色,不过分强调笔墨韵味,玉良在表现前后关系的结构线上施以颜色基本上用的是西方偏结构的造型方法来画彩墨;在人体画中,通过线的

图6潘玉良花鼓灯袖舞油画

轻重、浓淡、粗细甚至断线,线断而意连,依着人体结构走,这种画法得益于她长期的人体速写训练,这种在彩墨画中的表现手法明显引入了西方的造型元素。

在潘玉良的彩墨人体作品中,由于她的色彩优势,对人体肤色的表现恰到好处,给人一种真实的感受,人体鲜活而生动,富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她在人体画中往往配以具有明显中国传统图案,人体作品中,色彩的运用特色鲜明。

3中西元素的融合

图6《花鼓灯袖舞》潘玉良油画

油画民族化是20世纪以来中国油画本土化过程中得所出现的一种融合主义思潮和实践。

中国西画家以多种多样的个体行为进行了油画民族化的早期尝试。

每一个民族的艺术都有其各自的特征以形成自己的民族特色并与其他民族的艺术相区别。

潘玉良在对西洋美术进行传播的同时,也最大限度的去转换自己的造型观念,进行了大量的写生和油画创作。

潘玉良以一个中国人的理解方式去学习西方的绘画语言。

在学习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浸入了中国传统文化。

在创作西画的同时也加重了中国画的创作,潘玉良开始中西融合之路。

从20世纪40年代就开始了中西融合尝试的她在国画创作中使用了欧洲绘画的技巧,在油画画面中表现出了中国画中隐藏的意蕴。

她用西方绘画的创作方式来表现中国题材,将欧洲野兽派画家马蒂斯等人善用纯色、色彩对比强烈的绘画技巧运用到作品创作中,借鉴了中国画的线条勾勒和民间绘画富于装饰性的表现手法,在潘玉良的成功之路上,她的女人体作品和她创造的东方女子形象,具有鲜明的东方特征,

代表了潘玉良在艺术探索中达到了最高的水准。

她的油墨画运用了中国的绘画工具和线描技法,在作品的构图、色彩、造型等方面采用的都是西画的表现方式,在线条两侧经过颜料的填充,产生出一种”沙锥画”的视觉效果。

她运用中国画中的线描与西洋画中得色彩来塑造画面,使中西绘画技巧得到了完美的融合,使画面充满了鲜明的创造性和丰富的东方情韵。

(二)潘玉良油画技法对我绘画创作的影响

我在毕业创作的开始,有过许多的困惑,为了造型的准确,在绘画时必须迫使自己要非常理性,而艺术的本质又是感性的。

我的绘画风格趋向于平面,不够立体,这让我很是纠结。

在一次翻阅图片的时候我看到了潘玉良的在作品,发现平面也是一种美,于是我不再追求立体感,也深刻的认识到在中国绘画艺术精神本质的基础上,再向西方绘画艺术进行学习、借鉴的过程中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画风。

现代艺术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一个多世纪的历程中,西方的现代艺术家们不断的在艺术领域中探索人

类的文化思想和精神语言,并由此产生了一个又一个有别于传统艺术观和表现形式的现代艺术流派。

现代艺术形式给人以强烈、鲜明、生动的视觉感受。

把表现自我的主观意识作为所有艺术活动的唯一目的,完全排除了传统绘画的空间透视、明暗、解剖为基础的再现美学和艺术方式,倡导并形成了宽泛的创作原则,所以我选择了潘玉良这种具有现代艺术风格的画作为我创作的主题。

(三)创作

在我的创作中,我创作了两幅女性人物画。

画面女性创作题材为日本艺伎。

一幅为女性端坐在窗前沉思,一幅为去参加宴会,两幅画中人物在衣饰,头饰方面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使人能够一目了然。

人物的外轮廓包括衣饰的衣褶,我都用线来勾勒,作品中的线是依附着人体的结构和姿势而进行的,与传统国画中不注重人体结构的方法大不相同。

在我的作品中,线起着穿插,区分结构,层次的作用。

作品背景颜色比较单一,整体色调偏暖,色彩纯度较高,画面没有刻意强调空间感,比较平面,给人一种直观的色彩画面,有一种直接的秀气与纯真,加上中国画的元素,使整个画面更有装饰的韵味,从而来表达自己主题思想。

结语

潘玉良一生勤奋多产,运回国内的全部作品有4700多件,主要作品2000多件。

可见,潘玉良画画不简简单单是她从事的事业,而是她生活的一部分,是他生活的姿态,是她生活的本身。

她的这种生活方式有别于中国传统的女性结婚、生子、照顾家庭、终其一生的范式,而是主动的选择了孤独寂寞的绘画生活,在这孤独寂寞中成就了自己。

联想早期的女性画家,不得不佩服潘玉良的勇气与执着,即使今日的女性有勇气做到这点的也很少。

从这方面来讲如何评价潘玉良的作品已经变得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们知道了潘玉良是一个值得我们敬佩的女人。

参考文献

[1]石楠.一代画魂潘玉良[M].作家出版社,2006.

[2]马起来.潘玉良女人体绘画艺术的魅力[J].载收藏界;2003(12).

[3]贾德芳,刘文扬,姚征帆.潘玉良油画修复保护[J].载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7

(2).

[4]吕澎.20世纪中国艺术史[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5]石楠.画魂潘玉良长春:

时代文艺出版社,2003

[6]崔庆忠:

现代派美术史话[M].北京:

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7]王昌建:

西方现代艺术欣赏[M].北京:

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8]陈池瑜:

中国现代美术学史[M].哈尔滨:

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

[9]吕澎:

20世纪中国艺术史[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0]伊戈:

潘玉良传[M].成都:

成都时代出版社,2003.

[11]顾跃:

常玉[M].石家庄:

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

[12]邵大箴:

法国印象派绘画珍品展[M].天津:

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

[13]张延风:

法国现代美术[M].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4.

[14]朱伯雄,曹成章:

中国书画名家精品大典3[M].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15]刘淳:

中国油画名作100讲[M].天津:

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16]王天兵:

西方现代艺术批判[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7]徐虹:

女性:

美术之思[M].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Yu-liangpanofoilpaintingtechniquesofpaintingcreationinfluenceonme

Abstract:

Yu-liangpan(1895-1977),theearlyyearsoftherepublicofChinatostudyabroadinFrance,Italy,isChina's20thcenturyfamouspainters,sculptors,and30s.AsthefounderofChinesemodernpaintingandpioneer,inChinesemodernandcontemporarypaintinghasanirreplaceableposition.Afterfortyyearsofartcareer,yu-liangpanalwaysstudy,inartontheroadmorewalkmorefar,artisticstylechangeseveraltimes,paintingcolorisintroducedintotraditionalChinesepainting.Yu-liangpanlifeexperiences,oilpaintingnationalizationperformanceandartisticcreationhasveryimportantpracticalsignificance.Thisarticlemainlyfromthepaintingsofyu-liangpan,Basedontheresearchoftheyu-liangpanpaintings,tothecontemporaryartistandIownpaintingstylehasbroughtalotofinspiration,hasgreathistoricalvalueandpracticalsignificance.

Keywords:

Yu-liangpan;painting;Nationalelements

 

谢辞

在我的毕业论文写作期间,杨老师为我提供了许多专业知识上的指导和一些富于创造性地建议,没有杨老师的无私的帮助与关怀,我或许就不会这样优秀的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本论文设计在杨老师的细心指导与严格要求下完成,从课题选择到具体的写作过程,无不凝聚着杨老师的汗水和心血。

在此向杨老师表示真挚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我还要感谢所有对我的论文写作给予帮助的老师,论文的完成与他们的帮助和指导是分不开的,在这里向他们表示真挚的谢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