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考前100天复习阅读滚动组合练习8.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959703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5.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考前100天复习阅读滚动组合练习8.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考语文考前100天复习阅读滚动组合练习8.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考语文考前100天复习阅读滚动组合练习8.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中考语文考前100天复习阅读滚动组合练习8.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中考语文考前100天复习阅读滚动组合练习8.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考前100天复习阅读滚动组合练习8.docx

《中考语文考前100天复习阅读滚动组合练习8.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考前100天复习阅读滚动组合练习8.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语文考前100天复习阅读滚动组合练习8.docx

中考语文考前100天复习阅读滚动组合练习8

中考语文考前100天复习阅读滚动组合练习(8)

中考热点八成长路上、青春飞扬

热点直击

有关成长的内容,一直是中考语文试卷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从近几年的中考命题来看,有关成长的阅读材料包括:

一、以记叙文为主。

如2014年广州中考

卷《一块烫石头》,这篇小小说讲述了一个叫伊凡的小男孩去沼泽地挖石头的故事,反映伊凡对幸福的理解由浅入深的心路历程。

二、以议论文为主。

如2013年福建福州中考卷《一切皆有可能》,通过列举莫言、孟非的成功事例真实有力地论述了“在成长的道路上,只要充满自信顽强拼搏,一切皆有可能”的论点。

从考点的设置上,命题人注重对事件的把握、对人物形象的认识、对论点的提取和对论证思路、论证方法的梳理、对语言的品析上,使学生感受到成长的丰富多彩,从而对自己的成长有所启发。

成长之路永远是中学生必须面对和思考的话题,在今后的中考试题中会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因此应引起广大考生的关注。

热点精炼

滚动组合训练

(一)

议论文阅读

(2015·原创)

孩子要去面对风雨

文/郭立场

①据了解,许多孩子因为学校对做家务活的要求以及父母的教育,可谓家务达人;而部分孩子,因为父母的溺爱,懒于动手,甚至要求家长实行有偿劳动。

②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没有任何人是不经历艰难困苦的磨炼就成功的。

“爱之不以道,适足以害之。

”古今一理。

在西方,孩子自主选择是一种必须呵护的权利。

为人父母者当知,有些爱本身即是一种伤害。

父母不要总是以为孩子永远“长不大”,也应该明白什么样的爱才是“真爱”,该放手时就放手。

③鲁迅早于八十多年前就在《我们现在怎样做家长》一文中,对家长本位的封建家长制予以了不留情面的理性批判,并主张大人要尊重孩子的天性和独立人格,强烈反对凡事由家长包揽的育人方法。

如今,孩子沦为大人幸福的工具,必须在家长的欲望中上小学、初中、高中直至大学、研究生……但是,学成之后,却变成了一个缺少自主能力的人。

这正说明了,没有原则的爱对孩子个性的扭曲是无法估量的。

因为人很难被溺爱对象的反抗所改变,而这恰恰是中国现代家庭的普遍特点。

④中国与美国的孩子有何不同?

中国孩子抱大,美国孩子爬大。

我想说的是,家长不仅“要爱孩子”,更要“会爱孩子”。

如何培养理想的“人”?

还记得1936年爱因斯坦在纽约州立大学举行的“美国高等教育三百周年纪念会”上的讲稿,便是以《培养独立工作和独立思考的人》为题,阐释了他所理解的理想的“人”。

它包含着两个层面的内涵:

第一,具备独立工作与独立思考的能力;第二,把为社会服务看作人生的最高目标。

爱因斯坦也是以他一生的所思所行来实践并捍卫这样的人生信条的。

⑤终有一天,父母会老去,孩子也终有一天会被命运推上自己的路。

父母不能总是陪伴在孩子身边,人总是要学着长大的。

更何况,未来的某个时候,孩子将脱离“孩子”的称谓,最终将面对更多的变化,独自去面对更加复杂的环境。

就像小鸟迟早要飞离巢穴,孩子们总归要自己去面对风雨。

(选自2014年2月19日《中华工商时报》)

1.简析选文标题的含义。

2.选文第③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3.选文第④段中加着重号的“这样”指代什么?

4.下列表述与原文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A.“爱之不以道,适足以害之”的意思是爱护一个人不循着道理,很可能愈爱愈害了他。

B.“中国孩子抱大,美国孩子爬大”,作者用通俗的语言阐释了中美之间育儿心态的不同。

C.作者倡议家长们不仅要“会爱孩子”,更“要爱孩子”。

D.第①段中加着重号的“许多”“部分”用词准确,体现出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特点。

记叙文阅读

(2015·原创)

总有人为弱者转身

文/马德

①窗外,乌云布满了天空,天气变得闷闷的。

办公室里也昏暗了起来。

②陶安说,我爸爸说了,他不来。

③陶安的父亲是个酒鬼,陶安打电话的时候,他正在一家狗肉馆喝酒,从中午一直喝到晚上,嘴里骂骂咧咧的,说,别说是你们老师,就是市长见我,我也不见。

陶安有爹有娘,却比孤儿还孤单。

他上学,一直是姐姐在供着,姐姐一个人漂在北京,很不容易。

④崔老师泡了两袋方便面,汤水足足地,端到陶安面前说:

“赶紧吃了,你饿了吧!

”陶安端起泡面的缸子,还是不敢看老师,蹲下来,吸溜着吃了起来。

吃着吃着,两颗很大的眼泪落在了缸子里。

⑤下午,宿舍里,一个学生丢了钱。

满宿舍的人,都认为是陶安偷的。

原因是,下午就他一个人回过宿舍。

陶安说,我没拿,我真的没拿过钱。

其中一个不由分说,一下子扑上去打了陶安,还说,不是你偷的,谁会偷?

你说还会有谁偷?

陶安站在那里,一下手也没还,任由那个学生拳打脚踢了半天,只是不停地说,这钱不是我拿的,这钱不是我拿的。

⑥拿,拿,拿,你连个偷都不想说。

另一个学生恶狠狠地一脚飞踹过来,陶安“咕咚”一下子就被踹倒了。

倒了的陶安,愤怒地盯着对方,眼里像要着了火,但没有站起来反抗,在地上坐了好半天。

⑦班主任崔老师很快知道了这件事,他把陶安领到办公室,问他情况。

“老师我没拿,我真的没拿别人的钱。

”陶安深深地埋着头,不敢看崔老师的眼睛。

崔老师“嗯”了一声,然后,轻轻为他拍去裤子上的脚印。

⑧“老师也知道你没拿,你不会拿别人的东西,你也不是那样的孩子。

”崔老师故意在最后一句话上加重语气。

望着一脸无助的陶安,崔老师不由自主地“唉”了一声。

⑨陶安突然抬起了头,盯着老师看。

刚才老师的一叹,像针一样,扎在了他的心上。

⑩几天后,崔老师在班里开了个主题班会。

主讲人是请来的,陶安看了一眼,心里就“咚咚”地跳,他知道这一定是崔老师故意安排的。

同学们很兴奋,因为主讲人有在那所著名大学就读的资历,实在是让他们仰慕。

那天,请来的人滔滔不绝,讲了很多学习方法,以及为人处世之道。

最后,还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我在学业之余,常在外面打零工。

有一次,在一家餐馆帮忙,不知道是谁碰倒了一摞餐盘,碎了一地。

收工的时候,老板问是谁打掉的,开始大家都说不知道,后来,却都指向了一个人。

这个人是个孤儿,一只眼睛先天弱视,仿佛他打碎餐盘,是天经地义的。

谁知老板一笑,说:

‘我小时候家里很穷,在外面被人打了,回家后还要被妈妈打一顿。

然后,还要等着打我的孩子来,妈妈抱着我,让那个孩子打,打够了才走。

这件事,让我知道,这个世界上,当人穷了,是没有道理可讲的。

有一种天理,叫蛮不讲理;有一种公道,叫惨无人道。

而且,在这样的公道和天理面前,你还得装聋作哑。

仿佛,所有这一切,都是你应该承受的。

因为,没有人愿意听弱者申辩理由。

但我相信,这个尘世,一定会有人为弱者转身。

因为,永不泯灭的良知,就像太阳一样在头顶照耀,也总有人会因为良知,而为弱者转身。

’老板的话结束后,那个碰摔了盘子的人主动站了出来。

果然,不是那个孤儿!

同学们中间随即响起了一片掌声。

陶安也坐在下面鼓掌,黑黑瘦瘦的身子,颤抖着,已经抑制不住自己。

瞬间,他泪雨滂沱,哭成了泪人。

看着主讲人,他嘴里不停地喃喃着两个字:

姐姐……

(选自2014年1期《今日文摘》,有改动)

1.选文第①段属于什么描写?

有什么作用?

2.结合选文第⑧段中加波浪线的句子,描绘一下崔老师“唉”时的所思所想。

3.选文中有两处运用了插叙的手法,请找出来并简析其作用。

4.崔老师是一个怎样的老师?

5.有读者认为陶安偷了钱,也有读者认为他没偷。

你是怎样认为的?

请结合选文加以说明。

 

滚动组合训练

(二)

议论文阅读

(2015·原创)

有志者要远行

文/夏贵俊

①毛泽东17岁时,父亲要他留在家乡做生意。

但毛泽东志向高远,毅然离家赴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求学。

之后,他去了长沙,走遍千万山水,直至走进中南海,成为开国领袖。

②胡适出生在安徽绩溪县上庄村,用他的话说: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

十三四岁,往外一丢”。

年少的胡适沿着崎岖艰险的小路走进上海,漂到美国,回到北京,他博览群书,学贯中西,成为国人敬仰的国学大师。

③毛泽东和胡适成功的一个共同点,先是害怕重复别人的人生,重复自己的日子,然后选择了勇敢的进发或者说是逃离。

从平庸中逃出,向远处进发,他们的人生从此掀开了崭新的一幕。

所以,我要说,有志者要远行。

④而在本乡本土,往往一个人面对的是陈旧的生活,就变得平凡、平庸。

第一,你若想成就一番事业,家里亲戚、连带的朋友多着呢。

凡事都有依赖,做事背后都有推手,都能帮你找到门子。

第二,你若想特立独行、标新立异,你那些不合民俗、不符常规的“创意”,就会被周围熟悉的人指指点点,家人也会阻止你这种神经兮兮的行为。

第三,就算你行,你在外闯出点小名气,想回到家乡发展,也不会顺当。

一则是由于“熟悉”,他们脑海里留下的只是你的从前。

二则是出于嫉妒,过去那些与你同水平甚至比你高的人,不能容忍你的优秀,他们觉得自己因此遭到了贬低。

《圣经》里有一则很有趣的小故事:

耶稣成名之后,回到家乡讲演,听众根本不买账,只是嗤之以鼻:

这不就是那个木匠家的小儿子吗?

耶稣没动气,说,没有一位先知,在本乡本土被接受的。

⑤所以说世界属于年轻人的,年轻的心不能静如止水,应该走进广阔的世界去闯荡,有志者要远行。

⑥远行,意味着从熟悉的生态圈闯出来,彻底摆脱现时生存的桎梏和无形的束缚。

在异乡,生长着朴素、单纯和明亮的元素,没人了解、没人在乎你的过去,你可以毫无顾忌地往前冲。

远行,渴望地理的改变能唤醒内心的沉寂,渴望告别亲情的溺爱造成的求新欲的窒息,激起生命亢奋与人生冲浪的激情。

远行,也意味着前面的一切都是新奇未知的,谁都无法预知明天,无法预见最美的风景在哪里,唯有怀着一颗憧憬与勇敢的心去探索、去体验。

(选自2014年第1期《阅读》,有改动)

1.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作者开头列举毛泽东和胡适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3.请将选文第④段的论证思路补充完整。

首先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增添了文章的说服力。

4.下面各项中不能充当本文论据的一项是()

A.雄心志四海,万里望风尘。

(晋·傅玄)

B.作家沈从文秉承着“一辈子最怕的是在同一张床上睡觉”的理想,15岁就从湘西出走,一路漂泊,有生之年,几乎没有再回故乡,却给人们留下了许多经典的著作。

C.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

(清·石玉昆)

D.屈原小时候不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躲到山洞里偷读《诗经》。

经过三年,他熟读了《诗经》305篇,从民歌民谣中吸收了丰富营养,终于成为一位大诗人。

记叙文阅读

(2015·原创)

萝卜干的滋味

文/林海音

林老师:

请原谅一个家庭主妇给您写这封信。

写信是因为三天前,我初次发现小儿振亚带回的饭盒中有一块萝卜干,当时我以为那是午饭时同学们互尝菜味所交换来的。

可当第二天饭盒中的残羹又是萝卜干时,我不免生疑。

第三天,就是昨天早上,我装进饭盒里的有一块炸排骨。

但下午振亚带回的饭盒中,依然是萝卜干。

我想这是有人在干着偷天换日的勾当。

林老师,您或许知道,我的丈夫靠微薄的薪水养活一家人,因此在每天给他们父子俩的饭盒里,无论装入的是一块排骨或者一只鸡腿,我都会想到它来之不易。

我求您多费心,查明是哪个孩子干的。

为了您调查方便,我想告诉您,今天早上我在饭盒里装进了一个大肉丸。

您可以看看,到底是哪个孩子在吃这个大肉丸?

敬祝教安

朱××上

朱太太:

当您的信送进来时,孩子们正吃着午饭。

现在我以无比轻松的心情写信给您,我捉到那“贼”了。

三天前吃午饭时,刘毅军站起来说:

“老师,有人拿错了我的饭盒。

”我抬头望去,那个饭盒里是一只红烧鸡腿,确实不会是刘毅军的。

我便对同学们说:

“谁拿错了饭盒?

”没有人来认。

我只好叫刘毅军吃了再说。

毅军津津有味地吃着鸡腿。

他没有父亲,靠寡母替人缝补度日。

如果不是有人拿错了,他哪里能有鸡腿吃呀!

可是第二天,当刘毅军打开饭盒,又惊奇地喊着有人拿错了。

今天的是一块炸排骨。

我问毅军自己带的是什么菜,他很难为情地说:

“只有一些萝卜干!

”还是无人认领。

我也纳闷起来,刘毅军也以想不通的样子吃下了这顿排骨饭。

今天,当我们正为那个大肉丸惊疑时,您的信来了。

我读完您的信,良久不能自已。

我顺着饭厅巡视一番。

走到那个圆圆小脸蛋儿的孩子面前,这孩子抬头看见了我,有点做“贼”心虚。

我在他耳旁悄声问道:

“萝卜干的滋味怎么样?

”他先是一惊,随后回答我:

“很甜,老师!

很甜!

我回味着他这句话,抿嘴笑着走出饭厅,可是身后响起了跑步声。

“林老师!

”他跑到我面前,“老师不要讲出去吧,刘毅军天天吃白饭配萝卜干,所以……”您现在已明了了吧。

您要我调查的那个“偷天换日”的孩子,正是令郎朱振亚自己!

我答应了振亚的请求,心情却无法平静。

我想,虽在如此纷乱丑恶的人间,善良的本性却并未从我们的后代身上失去,这是多么令人喜悦的事情。

当您看完了这封信,您会原谅“偷天换日”的孩子吗?

我倒要为我的学生向您求情了!

林××上

(选自2013年第16期《读者》)

1.选文中加着重号的“偷天换日”具体指什么?

2.选文中加横线的句子中的“贼”加引号有什么作用?

3.简析选文中加波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4.朱太太读到林老师回信后会怎样想?

请以朱太太的口吻描绘一下。

5.研读加双横线的语段,说说该段在语言表达方式上与前文有何不同。

 

【参考答案】

中考热点八成长路上、青春飞扬

滚动组合训练

(一)

议论文阅读

1.孩子要学会独立面对生活,面对困难。

2.对比论证。

把鲁迅的主张告诫与当今家长的包揽溺爱进行对比,从而突出了家长的包揽溺爱的恶果。

3.第一,具备独立工作与独立思考的能力;第二,把为社会服务看作人生的最高目标。

4.C(解析:

作者倡议家长不仅“要爱孩子”,更要“会爱孩子”。

记叙文阅读

1.环境描写,通过对乌云密布的天空、闷闷的天气和昏暗的办公室的描写,渲染出一种紧张严肃的气氛,烘托出主人公陶安低沉沮丧的心情。

2.示例:

我本想把陶安的父亲约来,让他关注一下儿子的成长。

可是这个父亲对儿子漠不关心,心理已经不健康了,这个家庭教育也不健康了。

我真怕这样下去,陶安会有个三长两短啊。

唉,我该怎么办呢?

3.插叙一:

第③段,介绍了陶安的家人和贫寒的家境。

插叙二:

第⑤⑥段,补充了去老师办公室的缘由——“偷钱”被打。

4.善良有爱心,懂得体贴学生、关爱学生,富有教育智慧的好老师。

5.他没偷。

从“望着一脸无助的陶安”、“陶安突然抬起了头,盯着老师看”、姐姐讲的故事以及题目“总有人为弱者转身”,可以看出陶安没有偷钱,而是被学生们冤枉了。

滚动组合训练

(二)

议论文阅读

1.有志者要远行,要怀着一颗憧憬与勇敢的心去探索、去体验。

2.引出中心论点,并作为事实论据正面论证中心论点。

3.在本乡本土往往会变得平凡、平庸的观点分析平凡、平庸的三种原因列举耶稣成名回家乡的事例加以论证

4.D(解析:

屈原的事例与“志向”无关,故不能充当本文的论据。

记叙文阅读

1.把炸排骨等美食换为萝卜干。

2.“贼”在此处是特殊含义,属于贬词褒用,指富有爱心的更换饭盒的人。

3.“惊”字刻画出他被发现时吃惊的神态,“很甜,老师!

”简单的语言映衬出人物默默助人的美好的心灵。

4.示例:

真没想到,偷天换日的竟然是儿子振亚。

他小小的年纪居然懂得了默默帮助比自己更苦的同学,我真为儿子的举动自豪啊!

5.前面为记叙描写,该段为议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反思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