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海红枫.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958628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3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冰海红枫.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冰海红枫.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冰海红枫.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冰海红枫.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冰海红枫.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冰海红枫.docx

《冰海红枫.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冰海红枫.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冰海红枫.docx

冰海红枫

冰海红枫-战后加拿大驱护舰发展侧记

现代舰船2006.12B

  江南

  1914年8月4日,大英帝国加入了那场因萨拉热窝刺杀事件而爆发的世界大战,那场注定要在20世纪初叶掀起血雨腥风的战争。

作为英联邦的一员,加拿大政府别无选择,从英国宣战的那一刻起,加拿大就已经成为交战国。

加拿大海军的奠基人劳里在关乎国家命运的关键时刻,对议会答复道:

"不列颠人将以此来响应使命的召唤:

‘准备,永远准备着’(Ready,AyeReady)"。

于是,伴随着加拿大海军的箴言,"彩虹"号和"尼俄伯"号驶向了一战的海战场。

  在诺曼底的D日到来之前,加拿大已经在二战战场上厮杀了5年。

一战后弥漫的萧条氛围使得加拿大在20世纪30年代欧洲事务中既不寻求也不加强自身的影响力,枫叶之国需要的仅仅是和平和在张伯伦的绥靖政策上留下自己的印记。

但正如一战中所表现出来的和大听过帝国的血脉相连,在面对纳粹日益猖獗的对自由和民主的肆意践踏时,加拿大海军再次以区区13艘舰船投入了血与火的海洋。

因为,无论是恐惧还是无畏,是消沉还是昂扬,加拿大海军的箴言时刻回荡于每-名士兵的耳边:

"准备,永远准备着!

"。

  "我们希望经常看到/伴随着军旗的飘扬/战斗的第10驱逐舰队的可爱身影/驶向远方的地平线。

"-《部族"级之歌》

  经过6年北大西洋汹涌波涛的洗礼和纳粹狼群坚牙利齿的考验,在承受着22艘舰船和约1800名舰员损失的同时,加拿大海军获得了31艘U艇和42艘水面舰船的战果,同时也从参战时的"微型"舰队一跃成为拥有400余艘舰船,仅次于美英的盟军海上力量。

  但加拿大海军对战争的结束并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对如何在和平年代管理一支全新架构的舰队显得措手不及。

从1946年春天开始身处欧洲事务之外的加拿大仅保留了有限的军事力量驻守国土,其中大部分是复员大潮的幸存者,加拿大海军或是退役、或是出让了大部分舰船。

饶是如此,在海军提出2万人的编制和一支包含2艘航母、4艘巡洋舰的舰队配置要求时,政府仍仅仅满足了它的一半需求,或许政客们认为以这样的一支舰队足以在可能的国际冲突中保证加拿大的国家安全,但加拿大海军却在面临着现实的问题-保持有效的人力,源于1947-1948年持续增长的军人工资和士官在海军中的比例。

其中后者的直接影响就是在1949年2月的远航中,士官与舰员的比例严重失衡,而舰员所承担的职责却并未减少。

而且由于晋升的主要依据是资历而非能力,导致许多士官名不副实。

于是在极度的规模压缩和需求扩张之间,矛盾以集体抗命的"兵变"形式爆发,其中一起发生在驻泊中国南京的"新月"号驱逐舰上。

出于对"红色恐怖"的臆想,政府专门成立了调查委员会,之后在罗洛.麦恩盖尔海军少将的领导下发布了被称为"海军历史分水岭"的《麦恩盖尔报告》,矛头直指以英式训练体制带来的官兵隔阂为代表的海军人力管理问题,报告同时提出了在日后被证明是积极且卓有成效的临时措施。

  英式训练体制中军官被刻意贵族化的弊病是《麦恩盖尔报告》所建议革除的,二战的经验告诉加拿大人,他们的海军官兵.无论是战技能力还是精神风貌都丝毫不逊色于他们的英国同行,在拥有相似装备的条件下能够取得同样辉煌的战果,而英国人的傲慢与偏见却始终伴随着直接接受英式训练的加拿大海军官兵。

因此,作为对《麦恩盖尔报告》的响应,一部分海军舰船开始承担训练任务,在加拿大自己的舰船上以民主和平等的方式培养海军人才。

到了1950年,包括"安大略"号巡洋舰、"阿萨巴斯坎人"号驱逐舰、4艘"江河"级护卫舰和"阿尔及利亚人"级"波蒂奇"号扫雷舰在内的7艘舰船成为海军训练的主力。

其中,4艘"江河"级护卫舰的入选既反映了加拿大海军对这一型最早的现代意义上的护卫舰青睐有加,也在一个侧面上体现了对"下甲板与兵变"现象中技术因素的考虑。

  在装备方面,作为二战后期在北大西洋和纳粹狼群作战的主力,"江河"级护卫舰应用了当时英国在反潜装备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包括现代声呐的鼻祖ASDIC、刺猬弹以及用于探测潜艇潜望镜或通气管的新型雷达等。

这些在战后初期仍具有先进性和对常规动力潜艇具有一定优势的装备为在"江河"级上训练的加拿大海军提供了反潜作战技术操作和战术实践的机会,也有利于平稳过渡到之后拥有相似装备的自制驱护舰的操作上。

  从总体上,"江河"级及其改进型的船型迥异于二战英国驱逐舰所广泛采用的首楼型,分别采用了长首楼和平甲板型,在尺度相近的情况下具有更多的内部容积,同样作为训练舰的"波蒂奇"号布雷舰也是如此,源于布雷作业所要求的高干舷长首楼船型为舰员提供了相对于首楼船型更加充裕的居住空间。

尽管对包括居住性在内的人因工程设计理念此时还远没有形成体系,但通过麦恩盖尔报告对人力资源管理现状的分析和措施的梳理,加拿大海军无形中通过训练舰船的选择形成了对人因工程的"感性"认识,为不久之后"理性"地在新型纪那船设计中实践人因工程理念奠定了基础。

但"江河"级直接继承自被戏称为"冰间的舞者"的"花"级的捕鲸船型使其在获得较好的大倾角稳性的同时横摇周期较短,在高海情下其舰员的身心都将经受严峻的考验,不仅影响对舰船的正常操作,从长远看也是舰员厌恶"下甲板"生活的诱因之一。

  根据《麦恩盖尔报告》加拿大海军所采取的管理改善措施在随后到来的朝鲜战争中被证明是及时而有效的,3艘"部族"级驱逐舰"卡尤加人"号、"苏人"号和"阿萨巴斯坎人"号于战争爆发后数天之内就完成战备,启程转道日本到达韩国美军基地,成为加拿大三军中最早投入战争的部队,充分体现了加拿大海军秉承的箴言-"准备,永远准备着!

"。

  "部族"级驱逐舰能够成为加拿大海军的"急先锋"并非偶然。

作为二战前英国设计的最具典型意义的驱逐舰,"部族"级以其优异的性能和良好的状态在战后加拿大舰队中占有中流砥柱的地位。

同时,"部族"级也是加拿大参与建造的第一型驱逐舰,加拿大舰船工业从中汲取的设计和建造经验成为一笔弥足珍贵的财富,为日后自制舰船从技术、设施和人才等各方面提供了可观的积淀。

  "部族’级的诞生源于世界驱逐舰发展浪潮中的"超级驱逐舰"的挑战。

除了强大的火力之外,外形的变化是其区别于之前英国驱逐舰的标志之一,尤其是前倾的首柱和低矮流畅的上层建筑轮廓。

对于前者有如演义般的说法是来自于某位海军大臣出于审美观的灵光乍现,但从技术角度来考察这一简单的变化,体现的是英国海军在舰船技术发展方面的敏锐眼光和为此所做出的努力和成果。

"部族"级的前倾首柱改善了首部甲板的上浪问题,提高了高海情下的适航性:

减弱了纵摇运动,降低波浪中的阻力增值,这些对于常年活动于高纬度复杂海情海域的加拿大海军舰船来说尤为重要,也给加拿大的舰船设计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麦恩盖尔报告》之所以成为加拿大海军历史的分水岭,是由于从管理上根据报告建议所采取的充满人文关怀的措施切实扭转了加拿大海军建军以来以兵变谋求待遇的传统,从技术上,报告所传递的对舰船居住性的要求将贯彻于所有新型舰船的研制中。

从《麦恩盖尔报告》之后的60年间,加拿大海军在享受着技术进步成果的同时,贯彻其箴言所蕴含精神的使命感再无变化,不管加拿大政府是如何继续着大陆国家观,不管国防预算是如何一再制约着海军的发展,不管海军是如何被剥夺代表着尊严和荣誉的独立地位。

  "赋予舰队的角色超出了来自于两场世界大战的经验。

加拿大必须在没有来自盟国额外支持的条件下保证海上安全,并且帮助国家维持日益增长的国际义务。

先进的舰舶将有效地支持加拿大的外交使命,并参与集体安全行动。

"-《加拿大海上力量的形成,1910-

1950》,罗吉.萨蒂

  二战的结束标志着加拿大人在历经10年萧条和6年炼狱后终于可以松开始终紧绷着的弦,大批在战争中出生入死、浴血奋战的士兵得以回归魂牵梦萦的家园,开始享受近20年以来难得的惬意。

但在和平的光辉之下,冷战的阴霾已悄然聚集,这一切始于苏联的原子弹爆炸,始于在太平洋战争结束仅仅几周后就发生的苏联外交官间谍案,始于1948年捷克二月事变,始于著名的柏林封锁。

  在苏联势力向东欧急剧扩张的同时,西欧的军事力量却在削弱。

1945-1947年间美国在欧洲的驻军从310万人减少为15万余人,加拿大则在1946年底前撤回了所有的驻欧部队,之后加拿大对欧洲复兴所做的贡献仅仅是经济援助或各种物资的运输等,其中也包括许多退役装备。

处在经济和军事双重压迫下的西欧国家开始把希望聚焦到美国身上,早在《布鲁塞尔条约》签订以前,英国就已经向美国提出建立一个面向北大西洋的国家联盟的建议,其中也包括加拿大。

1948年3月到6月,3个国家就英国的提议展开谈判,此后又不断有新的国家加入,最终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军事联盟-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北约的成立在加拿大历史上是极为重要的一笔,加拿大骤然发现自己的防务范围已经不仅是大西洋沿岸,甚至包括部分地中海。

  无论是在惊涛骇浪的北大西洋,还是在和风尽吹的地中海;无论是为了保护自身漫长海岸线和海上生命线,还是为了完成和欧洲盟友的集体防卫任务,此时的加拿大海军都将面对一个前所未有的,将比纳粹狼群更加强大且潜力巨大的对手-苏联潜艇。

  1946年春,联合情报委员会(JIC)发布了一份对苏联潜艇力量的评估报告,认为苏联至少拥有约210艘潜艇,而且苏联在潜艇战和潜艇舰队建设上表露出超乎想象的兴趣,拟定了庞大的潜艇建造计划,利用来自各个渠道的德国潜艇技术,准备在较短时间内建成-支令人生畏的水下力量。

但同时,苏联海军在潜艇战术应用上还显稚嫩。

曾经和苏联潜艇打过交道的英国海军军官甚至认为红海军的潜艇战尚属业余,和深谙此道的德国狼群不可同日而语。

不论当时苏联海军在潜艇发展的战略和战术上的表现如何,至少从技术角度,接过了德国二战末期潜艇技术突破性发展接力棒的苏联潜艇以其优异的性能对北约海军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对此有着清醒认识和切肤之痛的英国海军因此而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在技术上大力发展新型反潜装备,成功研制出整合了声呐和深弹的新型反潜作战系统;在战术上通过各种演练,着重探索对付高速潜艇的反潜战术,并将战术要求演变为对装备的技术要求,或用于改进现有装备,或在新研制装备中实现。

  和英国在北大西洋休戚相关的加拿大坐享其成地在技术上具备了向苏联潜艇挑战的实力,但把技术转换为战斗力显然还需要催化剂。

尽管此时已经把欧洲振兴视为己任的美国竭力通过马歇尔计划、MDAP、OSP等各种军事、经济手段为欧洲"补充营养",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北约预测的1957年-如同德国入侵波兰的1939年-到来之前,西欧的军事经济力量还不足以增长到和华约相抗衡的地位,由此,和美国一样未遭受战争摧残、实力尚存的加拿大义不容辞地为即将失去平衡的天平加上了自己的重磅砝码。

  毫无疑问,此时自顾不暇的英国和忙于输出战争剩余物资的美国都无法向加拿大海军提供先进而有效的反潜舰船,籍着"部族"级的建造经验和英国战后反潜技术的发展成果,加拿大海军决定自力更生,研制适合于北大西洋反潜作战、能够有效应对日益增长的潜艇威胁的反潜战斗平台,由此开始了加拿大海军历史上绵延十余载的辉煌时期。

  眩目辉煌的第一束光芒来自"圣.劳伦特"级护航驱逐舰。

在英国人逐渐放弃"驱逐舰"而改以"护卫舰"来为战后建造的执行反潜作战任务的舰只分类时,加拿大海军尽管曾将用于护航反潜的"江河"级定为"护卫舰",但以"圣.劳伦特"级主要遂行反潜任务为出发点,对应于美国海军的舰种分类,仍将其称为护航驱逐舰(Destroyer Escort,简称DE)。

舰种分类虽然缺乏新意,但"圣.劳伦特"级的设计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从船型、总布置、武备等各方面体现着加拿大人对反潜技战术的深刻思考和《麦恩盖尔报告》精神的贯彻。

  "圣.劳伦特"级的船型选择有着多方面的制约。

在适航性上,必须适应北大西洋的恶劣环境,在高海况下保证反潜作战使用要求:

在快速性上,按照英国海军的试验结果,既要能在潜艇的经航速度范围内保持长时间的接触跟踪,又能以较高的航速进行机动占位;在居住性上,要为舰员生活空间的改善提供可能性。

此外,随着新型电子设备的采用,必须顺应战后驱护舰设计从以重量为衡准向以容积为衡准的转变趋势,因此综合权衡的结果是"圣.劳伦特"级采用了高干舷平甲板船型。

高干舷意味着较好的大倾角复原能力,连续甲板则是良好的内部通达性的基础,可以避免剧烈摇荡时露天行走的危险性,两者的结合更带来了充足的舱容,为大量电子设备的装舰创造了条件。

同时,舷侧外板和舷顶列板的交界处、上层建筑各平面相交处均采用圆弧过渡处理,尤其是首部设置了类似龟壳的甲板以及围绕主炮基座的防浪板,不仅有利于甲板上浪时的快速排水、避免结冰,而且也有核大战时三防洗消的考虑。

上层建筑不仅低矮而且长度较短,有利于降低全舰重心,增强稳性。

此外,高平甲板也带来了宽裕的"下甲板"居住空间,加上和"江河"级、"部族"级等二战舰船相比较而呈现的全新感觉,"圣.劳伦特"级很快就在舰员中赢得了"凯迪拉克"的美誉。

  总布置和武备上的突出特点则和"圣.劳伦特"级的作战使命密切相关。

独立于驾驶室的作战指挥室、170型声呐和MK10型反潜深弹组成的作战系统,都为英国海军在反潜舰船改造和设计中所广泛应用,加拿大海军也亦步亦趋,在应用于"圣.劳伦特"级的同时也分别将V级"阿尔冈金人"号和C级"新月"号按英国15型快速反潜护卫舰的模式改造为护航驱逐舰,桥楼型船型、大型舰桥和简洁的舰面布置都是区别于其原型的显著特征。

除了和反潜有关的核心装备外,加拿大海军在为"圣.劳伦特"级选择其他武备时则明智地加入了美国元素。

美国人在二战中表现出来的强大的战时生产能力给加拿大海军留下了深刻印象,因此,抛开地缘因素,选择美式装备几乎就意味着战争状态下各种弹药、备件等的无限制供应,包括英国海军也曾考虑引进美制76毫米舰炮,加拿大海军则直接付诸行动,引进的美式装备从舰炮武器系统到各类雷达一应俱全。

但当"圣.劳伦特"级的"直系兄弟"-"雷斯蒂古什"级被赋予新的使命时,原本几乎照搬"圣.劳伦特"级的设计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首部的美制76毫米舰炮被装备于英国"虎"级巡洋舰的"维克斯"双联装76毫米舰炮所代替,对加拿大海军最大的吸引力就是该炮高达240发/分的设计射速,理论上使"雷斯蒂古什"级的防空能力得到质的提高,在苏联远程作战飞机的威胁之下倒也不失为应对之策,但问题是如此高的射速背后却隐含着可靠性的巨大缺陷,层出不穷的故障几乎使之不具备真正的战斗力,由此带给加拿大海军的教训就是片面追求武器装备的高性能而忽视其可靠实用将会导致整体效能的低下,同样的教训在几十年后中国海军的相似装备的选择过程中几乎原样复制,不得不感慨这两个拥有漫长海岸线的大陆国家海军的同病相怜。

  "雷斯蒂古什"级前主炮的变更也带来了外观的些许变化,由于英制双联装舰炮炮塔要高于美制舰炮,为了不影响舰桥航海人员的前向视野,驾驶室被整整升高了一层甲板,这一外观上的显著特征又被其后的"麦肯齐"级所继承,但"安纳波利斯"级在改回美制舰炮后又复原为原来的层高,形成了周而复始的有趣循环。

  "圣.劳伦特"级及其兄弟们的"兰心蕙质",既反映了加拿大海军对高纬度海域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深刻认识,也体现了对当时反潜作战技战术特点的全面把握,两者的结合造就了"圣.劳伦特"家族特立独行的气质,造就了加拿大海军20年间的力量支柱,因为之前的加拿大海军频繁陷于兵变的怪圈,即使拥有堪称先进的舰船,也无法充分发挥其战斗力。

而之后的加拿大海军则再也没有得到过如此强大的发展驱动力,只能在长期的彷徨和摇摆中蹒跚前行。

唯有此时此刻,欧洲的赢弱、苏联的西侵、英美的厚望、经济的宽裕、管理的改善、技术的进步,天时地利人和成就了驰骋冰海的红枫骑士。

  "飞行员小心翼翼地往前挪动着直升机,配合着母舰的步调。

他正位于一块起伏不定、随波逐浪的甲板上方50英尺处;一根轻型悬缆被释放,带回了沉重的助降索,摊开在甲板上的助降索逐渐拉紧,直升机循着‘脐带’缓慢下降,机身下方的探头一瞬间咬合了钢制的格栅。

"-"捕熊井"直升机助降装置工作过程

  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在"圣.劳伦特"级家族成员建造如火如茶之际,随着国际风云变幻和舰船技术的发展,加拿大海军开展了一系列的评估工作,重新审视自身的定位和实力,也为1964年国防白皮书的出台和防卫战略的转型准备素材。

  加拿大海军认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海军力量将面对三方面的威胁,它们都来自苏联:

首先是红海军的潜艇部队,这是最明显的海上威胁。

根据加拿大的估算,苏联潜艇力量在60年代初的急剧扩张使之很快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潜艇舰队,拥有近400艘潜艇,其中还包括约20艘核潜艇,而且这一数字还在不断地被刷新;其次是远程海军航空兵力量。

1963年6月4日,6架苏联喷气式轰炸机对活动于日本东北的美国特混舰队进行了一次侦察飞行,表明苏联的远程飞机已经拥有足够的能力在太平洋或是大西洋执行海上侦察作战任务,而且这些飞机装备精良,足以对任何一支海上力量造成毁灭性打击;最后是活跃于加拿大东海岸的武装渔船活动。

在1962年的渔季,多达550艘的拖网渔船和供应船出没于这一海域,显然这是苏联平战结合的最佳表现形式,也是和平时期加拿大海军最为头痛的威胁之一。

  面对这些主要威胁,加拿大海军提出了自身的角色定位:

确保加拿大在盟国或友好国家的协助下不受制约地活动于海上,不管是和平时期还是战争状态。

具体的使命包括保护加拿大的国家利益免受来自海上的攻击;满足北约和北美联盟在集体防御中对加拿大的要求,对此加拿大海军愿意在战时将1艘护航航母、43艘反潜舰船和10艘扫雷舰船纳入北约指挥体系,参与其他国际任务;支援加拿大武装力量的行动;参与保卫加拿大在北冰洋水域的领土。

  为了将在十余年间充当加拿大海军"脊梁骨"的"圣.劳伦特"家族真正打造为能够应对红色威胁的枫叶勇士,加拿大人在相关的舰船技术上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重心就在于如何应付被列为重中之重的核潜艇。

  加拿大海军将潜艇,尤其是核潜艇列为首要威胁有着深刻的技术背景。

1957年核潜艇在美国的诞生和苏联紧随其后的核潜艇服役及环球航行给了加拿大海军空前的冲击,一支长久以来以具有相对高航速但水下续航力有限的常规动力潜艇为假想敌的反潜舰队,将可能面对在水下以高航速保持理论上近乎无限续航力的核潜艇的挑战,这几乎意味着加拿大海军作出的十余年奋斗一夕之间竟似变得毫无意义。

幸运的是,深谙反潜之道、洞悉个中利害的加拿大人运筹帷幄在前,恰逢其时地为世界海军提供了两项革命性反潜技术成果-拖曳变深声呐和"捕熊井"舰载直升机助降装置。

  拖曳变深声呐的研制早在50年代就已开始。

加拿大海军作为最早装备声呐的海军之一,在声呐的使用和操作上颇有心得,同时也发现舰壳声呐在北大西洋海域使用的较大局限性。

舰壳声呐探测目标只能利用极不稳定的表面层声道,一旦敌方潜艇潜到温跃层之下就无能为力了,而这样的固定或季节性温跃层在高纬度深海海域常年存在,核潜艇以其大深度航行能力恰恰可以有效利用温跃层而规避水面舰船的探测。

因此,加拿大人开始试验将声呐以拖体的形式放至温跃层以下,以获得良好的探测效果。

这一创新思维首先于1955年在安装于C级"十字军战士"号驱逐舰的CAST1拖曳变深声呐原型上实现,试验持续了5年。

从CAST1项目演化而成的工程产品SQS-504,在1961年安装于"新月"号驱逐舰,开始了批量装备前的各种试验。

  同时,加拿大海军在核潜艇尚处襁褓之中时就已对未来的反潜战术开展研究,随着舰载直升机的出现,加拿大海军选择了机舰结合的战术来应对核潜艇的威胁。

直升机上舰的试验从"江河"级的"白金汉"号开始,"西科斯基"H04S-3型直升机在"白金汉"号临时改装的小型飞行甲板上完成了加拿大驱护舰的首次舰载直升机起降。

之后,试验在稍大些的"渥太华"号驱逐舰上继续,直升机也更换为"西科斯基"S-58型。

在这些试验的基础上,加拿大海军意识到护卫舰级别的舰船并不适合直升机运用,同时也提出了两项必须解决的问题,一是需要一型全天候的大型舰载直升机,且能携带吊放声呐、反潜鱼雷等各种反潜装备。

不久,CHSS-2型"海王"直升机的到来使问题迎刃而解;二是需要一种能够保证直升机在高海况下安全降落于狭窄飞行甲板的装置,加拿大海军认为和着舰后的运送相比着舰本身并不是无法克服的难题,但纯粹依靠人力来完成这项快速而精确的任务却不现实,尤其是在某些情况下将导致致命的失误。

基于此,海军的设计思想逐渐转化为"捕熊井"助降装置,有效地解决了这一世界性的难题。

  随着革命性装备的研制临近尾声和相匹配战术的成形,加拿大海军急不可待地开始在"圣.劳伦特"家族上进行改造。

改造方案主要围绕着直升机上舰和拖曳变深声呐的装舰,包括将舰中部的后主炮和反潜深弹拆除,改为"海王"直升机机库和带有"捕熊井"装置的起降甲板,同时为了避免烟囱排烟气流对直升机起降的影响而将原来的单烟囱改为分置两舷的双烟囱,为了在高海况下减小本舰的横摇运动而加装了减摇鳍;舰尾进行了大范围的修改以容纳拖曳变深声呐的相关设备和收放操作的空间。

改造方案首先在"阿西尼博因"号上实施,"圣.劳伦特"级的其余6艘也随之展开相同的改造,"圣.劳伦特"级的舰种也因此改为DDH(直升机驱逐舰)。

另外,当时"麦肯齐"级的最后2艘还未建成,加拿大海军决定直接按DDH型进行建造,从而为"圣.劳伦特"级带来了一个"小弟弟"-"安纳波利斯"级。

  与此同时,针对日显老旧的"部族"级驱逐舰的8艘替换舰建造计划,在1962年3月由政府批准,项目名称为"通用护卫舰"(General Purpose Frigate),简称GPF。

从舰种的变化可以看出,加拿大海军赋予该舰的作战使命已不再单纯是反潜,从方案设计来看也是如此。

预期中的GPF将略大于"圣.劳伦特"级,提供以前"部族"级在舰队中的"多面手"功能,因此除了传统的反潜作战能力外,它也将开创性地在加拿大海军中引入舰载防空导弹;将携带一架通用直升机,安装可用于对舰和对陆攻击的舰炮。

此外,引人侧目的是,该舰还被要求搭载200名轻装士兵。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不啻于异想天开的超越时代的全新理念,却为日后迫于政治和经济压力的项目被砍埋下了伏笔。

  1964年国防白皮书出台之前的加拿大海军正处于战后60年间最为巅峰的时刻,一切似乎都在朝着1864年著名的托马斯.亚麦基演说所希望的轨迹发展:

"我很欣慰,我们的有着岛民本质的人民正在恢复曾经丧失的感觉-源自大海的感觉,我们将不再因变成纯粹的大陆居民而让先辈感觉陌生。

联邦的统一让我们重新回归海洋,不仅把我们带回大西洋,并且再次将我们送往地中海-西方世界真正的中央之海"。

但不幸的是,巅峰之后竟是无尽的衰退,加拿大海军从此再未意气如此风发,豪情如此万丈,难道源于盎格鲁人的海洋天性真的消磨于北美广袤的大陆,难道来自高卢民族的大陆地缘观真的从此根植于枫叶之国?

  "加拿大政客永远不会对国防感兴趣,加拿大公众也无法逃避谴责。

太多的人认为他们所拥有的是与生俱来的,无需奋斗也将继续存在,无需关注。

我们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将会丧失。

当我们在政府形态下还拥有一些自由的时候,我们必须意识到如果不能聪明地行使我们的权力,那么就连这些自由都将失去。

"-《雷电和阳光》,加拿大海军少将杰弗瑞.布洛克

  加拿大的国防政策在整个50年代发生了重要转变。

在外部,美国提出了"灵活反应"战略,为西欧在核威慑环境下的常规战争捉供了理论指导,但这一在冷战时期对欧洲国家至关重要的战略转变对远在北美大陆、不再视欧洲事务为己任的加拿大却触动很小,而苏联远程作战飞机和战略弹道导弹的威胁也因为1958年签订的NORAD协议而被美国的防空伞所抵消,至此,加拿大既无陆上"铁幕"之虞,又可躲在美国羽翼之下,国防战略的收缩已无可避免。

在内部,1957年开始的经济危机对国防开支以及其他政府预算都形成了巨大压力,尽管从1961年起经济情况有所好转,但持续的通货膨胀仍对国防建设产生了破坏性的影响。

因此,1963年上台的皮尔逊政府提出了对防卫政策的重新评估,问题集中于军事装备的高费用和美加军事关系。

在此基础上发布的1964年国防白皮书认为加拿大遭受直接攻击的可能性极小,防卫政策应构建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