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冲刺卷023.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895854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46.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冲刺卷02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高考语文冲刺卷02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高考语文冲刺卷02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高考语文冲刺卷02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高考语文冲刺卷02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冲刺卷023.docx

《高考语文冲刺卷02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冲刺卷023.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冲刺卷023.docx

高考语文冲刺卷023

(新课标Ⅱ卷)2016年高考语文冲刺卷02

注意事项:

1.请考生将姓名、班级、考号与座位号填写在答题纸指定的位置上;

2.客观题的作答:

将正确答案填涂在答题纸指定的位置上;

3.主观题的作答:

必须在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在此区域外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典诗文中的“扁舟”意象

“扁舟”是中国古典诗文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承载着中国古代文人淡泊世事、悠然自得的情感,形成了独特的扁舟情结。

最早的“扁舟”,并非失意文人所特有,也不具备悲凉或者超脱的韵味。

《史记》载:

“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乘扁舟浮于江湖。

”这里的“扁舟”有隐遁之味,丝毫没有落魄江湖、身处世外的冷寂色彩。

“扁舟”在古代文人眼里,不仅仅是一只小船,它随着无数文人跌宕坎坷命运的无限延伸,演化为一种绝处逢生的处世观。

在儒家提倡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世准则支配下,古代文人或积极入世,或隐身出世。

对于潦倒困厄的人来说,“扁舟”是他们寻求再生的一支苇草。

“漂泊”是古代知识分子的宿命,也是“扁舟”意象的基本蕴含。

古代知识分子或为生计、或为科举、或被放逐,他们背井离乡,天涯漂泊,充满无尽的羁旅乡愁。

“扁舟”既是游子漂泊的凭靠,也是其羁旅之愁的寄托。

唐代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有“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的诗句,其中“扁舟”承载着游子无尽的漂泊之苦和思乡之情。

杜甫诗中的“扁舟”意象出现得最频繁,表现漂泊思乡的意绪也最强烈。

他诗中的“扁舟”意象,承载着诗人生活的苦难和不幸,是古代知识分子追求理想、历尽艰辛的典型写照。

“扁舟”意象的另一典型蕴含是“自由”。

庄子说“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

”这是古代知识分子的人生理想。

现实有太多压抑和束缚,他们渴望在“扁舟”中获得精神的自由。

苏轼在《前赤壁赋》中借“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这一境象,表达了他面对被贬谪的处境,渴望摆脱精神苦闷,追求自由生活的强烈愿望。

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以温和沉浸的心态,表达了与苏轼同样的心境:

“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怡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一条小船附着于万顷碧波之上,在碧波中自由自在地轻漾,充溢着一种皈依自然、天人合一的“宇宙意识”和自由精神。

隐居是古代知识分子仕途失意的无奈选择及功成身退的理想归宿,是他们最后的精神家园。

“扁舟”意象中既蕴含着他们人生的理想与期冀,也蕴含着他们失意的痛苦和灵魂的呼唤。

范蠡是古代文人功成身退的典范,但更多人却是因仕途坎坷和无奈而萌生隐居念头,使“扁舟”成为他们仕途失意而隐居的一个意象。

苏轼被贬黄州,写下“小舟从此逝,沧海寄余生”的诗句,流露出过隐居生活的念头。

李白“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表明了他在现实压抑下,欲放浪江湖,过隐逸生活的强烈愿望。

在常见的“扁舟”意象中,无论是矢志漂泊,还是追求自由,抑或是失意隐居,无不是中国古代文人心路历程的写照,虽蕴含仕途坎坷失意的无奈与消极,但为后世树立了忧国爱民、愤世嫉俗、自由洒脱的光辉典范。

1.关于“扁舟”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古典诗文中“扁舟”这一最常见的意象寄托着中国古代文人淡泊世事、悠然自得的情感。

B.最早的“扁舟”意象,是“隐遁”的象征,丝毫没有落魄江湖、身处世外的冷寂色彩。

C.在中国古代文人眼里,“扁舟”不仅是一只小船,它演化为文人在跌宕坎坷命运中绝处逢生的处世观。

D.对潦倒困厄的文人来说,“扁舟”是他们心路历程的写照,是他们寻求再生的一支苇草。

【答案】B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考核概念的题目的命题点注意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注意的错误主要是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答非所问等类型。

选项B是“隐遁”的象征错,原文说“有隐遁之味”选项B曲解文意。

2.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在古代羁旅乡愁中,“扁舟”承载着游子无尽的漂泊之苦和思乡之情,成为羁旅之愁的寄托。

B.“扁舟”意象寄托着古代知识分子追求自由生活、渴望摆脱精神苦闷的愿望,具有一种宇宙意识和自然精神。

C.常见的“扁舟”意象往往蕴含着古代知识分子过隐逸生活的愿望,让人感受到他们失意的痛苦和灵魂的呼唤。

D.范蠡和李白、苏轼相比,前者是功成身退的典范,后两者则是因仕途坎坷和无奈而萌生隐居念头,他们笔下的“扁舟”都象征了他们的理想归宿。

【答案】B

【解析】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张冠李戴、混淆范围、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等,此题选项B“具有一种宇宙意识和自然精神”是对张孝祥和苏轼笔下意象的解读,而不是所有“扁舟”意象都有宇宙意识和自然精神。

选项混淆范围。

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

A.最早的“扁舟”,并非失意文人所特有,但后来它越来越被失意文人所钟爱,成为具有仕途坎坷、羁旅漂泊、摆脱束缚等多种象征意蕴的意象。

B.杜甫诗中的“扁舟”意象,最强烈地表现了漂泊思乡的意绪,承载着作者生活的苦难和不幸。

C.“扁舟”意象蕴含着古代知识分子仕途失意的无奈选择及功成身退的理想,“隐居”成为他们最后的精神家园。

D.常见的“扁舟”意象流露出了古代知识分子仕途坎坷失意的倾诉,却树立了无数个忧国爱民、愤世嫉俗、自由洒脱的典范。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扁舟并没有“仕途坎坷”的象征意义。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考核的方式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混淆范围、以偏概全、偷换概念等。

此题选项A扁舟并没有“仕途坎坷”的象征意义。

无中生有。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

父池,天章阁待制。

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

自是手不释书。

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年甫冠。

性不喜华靡,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列语之曰:

“君赐不可违。

”乃簪一枝。

从庞籍辟,通判并州。

麟州屈野河西多良田,夏人蚕食其地,为河东患。

籍命光按视,光建:

“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

”籍从其策。

而麟将郭恩勇且狂,引兵夜渡河,不设备,没于敌,籍得罪去。

光三上书自引咎,不报。

籍没,光升堂拜其妻如母,抚其子如昆弟,时人贤之。

改直秘阁、开封府推官。

交趾贡异兽,谓之麟,光言:

“真伪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至不足为瑞,愿还其献。

”又奏赋以风。

修起居注,判礼部。

有司奏日当食,故事食不满分,或京师不见,皆表贺。

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从之。

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莫敢言。

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

至是,复面言:

“臣昔通判并州,所上三章,愿陛下果断力行。

”帝沉思久之,曰:

“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

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

”光曰:

“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

”帝曰:

“此何害,古今皆有之。

”光退未闻命,复上疏曰:

“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

小人无远虑,特欲仓卒之际,援立其所厚善者耳。

‘定策国老’‘门生天子’之祸,可胜言哉?

”帝大感动曰:

“送中书。

”光见韩琦等曰:

“诸公不及今定议,异日禁中夜半出寸纸,以某人为嗣,则天下莫敢违。

”琦等拱手曰:

“敢不尽力。

”未几,诏英宗判宗正,辞不就,遂立为皇子,又称疾不入。

光言:

“皇子辞不赀之富,至于旬月,其贤于人远矣。

然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愿以臣子大义责皇子,宜必入。

”英宗遂受命。

(节选自《宋史·司马光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

B.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

C.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

D.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

【答案】C

【解析】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一般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的充当的成分,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此题注意句式的对称和陈述对象的切分。

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左氏春秋》,简称《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B.“甫冠”指刚刚20岁。

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束发戴冠,表示已成年。

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还有“总角”“豆蔻”“耄耋”等。

C.“昆弟”指兄弟,这里是指司马光抚养庞籍的儿子就像自己的兄弟一样。

成语“义结金兰”“琴瑟和鸣”就特指兄弟情深。

D.“故事”有多种含义,文中的意思是先例,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

现多指一种叙述类的文学体裁。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琴瑟和鸣”特指夫妻感情。

其他三项均为课内学过知识,用排除法也可选出答案。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

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文化常识的考核的题目,去年在大纲卷中出现,重点突出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合乎当今国学热的趋势,以后还会坚持。

文言的选文是人物传记,那主要的常识是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

这类题目一般错误都比较明显,如此题“琴瑟和鸣”特指夫妻感情。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司马光性情不喜华靡,禀赋迥异。

七岁时,就能说出《左氏春秋》的大意;“闻喜宴”独不戴花,体现了他与众不同的胆识和品性。

B.司马光做事坚持原则,见解独到。

在异兽和日食事件中,他设譬引喻,据理劝谏,朝廷最终听从了他的意见。

C.司马光为人忠厚笃诚,重情重义。

在庞籍因事受牵连后,他能连续上书承担罪责,庞籍死后又能善待其家人。

D.司马光为臣鞠躬尽瘁,尽忠尽职。

在关乎国嗣的问题上,他与范镇等人一起劝说天子为国家长远考虑,早立储君。

【答案】B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如此题“设譬引喻”错;异兽事件并没有提到“听从他的意见”。

选项事件错误。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

(5分)

(2)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

(5分)

【答案】

(1)修筑两个城堡来抵御西夏人,招募老百姓去耕种土地。

耕种的人多,买入粮食价格就低,也就可以慢慢缓和河东粮食价格昂贵而依赖远处供给的忧虑。

(2)我先前所说,心想立即就会施行,现在却没听到什么,这中间一定有小人说陛下正当壮年,怎么立即做不吉祥的事呢?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文言文的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