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教育伦理课后习题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8955779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3.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道德教育伦理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道德教育伦理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道德教育伦理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道德教育伦理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道德教育伦理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道德教育伦理课后习题答案.docx

《道德教育伦理课后习题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道德教育伦理课后习题答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道德教育伦理课后习题答案.docx

道德教育伦理课后习题答案

道德教育伦理习题答案

一、填空题

1.孟子曰: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去之,存之。

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答案:

庶民   君子   

2.美国最高法院的门楣上有三个人的巨大塑像:

中间是希伯来人,代表天意或宗教。

左边是,代表人伦或道德;右边是梭伦。

古希腊的改革家,代表政治或法律。

  答案:

摩西   孔子   

3.世界上最使人惊奇和敬畏的两样东西,就是头顶的和心中的。

  答案:

星空   道德律   

4.鲁洁先生说:

“德育所涉及的是人的灵魂、精神中。

  答案:

最深沉的部分   

5.班华先生说:

“德育即”

  答案:

育德   

6.这门道德教育,是基于“”的学科。

  答案:

德性与文化   

7.当代中国儿童处于双重断裂:

与。

答案:

伦理断裂   生计断裂  

一、填空题

1.伦理是以人性、人伦结构、人与人之间的正的关系为基准(相对于邪的关系),显现人在宇宙或者世界上的一切关系,以及这些关系遵循的道理和规则,还有关于人性和这些关系的知识。

  答案:

人伦结构;   道理和规则   

2.伦理学,说得最直白一点,当然是研究伦理的学问,它是讨论人的存在、生存、生活的合理性、合法性和现实性,以及人性的变成的学问。

伦理学的最大话题是人的幸福。

伦理学具有浓烈的思辨意义,因为伦理主要是针对心性结构、人伦秩序进行逻辑上的融通与交合。

  答案:

无限可能性;   现实性   

3.五伦是指:

君臣、、、兄弟、朋友。

  答案:

父子;   夫妇   

4.“三纲五常”是中国古代集中的伦理显现,所谓的“三纲五常”是:

君为臣纲、、。

  答案:

父为子纲;   夫为妻纲   

 

1.道德指个人和人类在行道过程中,内心对道的体认,这个体认就是人的内在品质,使人与道一体化,而这种,显现在人与周围的一切之中。

道既是本体论的,又是认识论的,还是政治学的。

  答案:

   内在的品质;   

2.在中国人的概念中,道德是,也叫良知,是人性中先天的善。

道德在中国人看来,是一种很高的。

  答案:

关系   良心;   

3.西方的道德概念,集中在几个话题上:

理性,只有理性才能体认道德;最高道德即最高,那就是上帝或者神,上帝或者神才是;道德在于人的自由、精神与意志。

  答案:

修养   善;   

4.一般说来,当代“伦理”概念蕴涵着西方文化的、科学、公共意志等属性,“道德”概念蕴涵着更多的东方文化的、人文、个人修养等色彩。

  答案:

道德本体   理性;   

5.“”的支持者倾向采用“中立语言”(inclusivelanguage)、“文明语”(civility)来形容政治正确。

反对者则认为政治正确属贬义词,与假道学、过度敏感、斤斤计较的意义近似。

  答案:

情性(性情)  

1.我们看世界,要有基本的立场或者范式,人类已经形成的看世界的基本范式是两个,一个是,另外一个是。

  答案:

理性;道德。

2.我们衡量一个社会、一个时代的道德,主要就是看这个社会,这个时代的_,特别是衡量个人与自己、个人与自己周围的关系,尤其是个人与政府、个人与国家的关系。

  答案:

各种各样的关系   

3.个人不能自己处置自己的生命,因为个人的生命权_,是属于人类的,所以,人是不能自杀的。

宗教认为,生命是神(上帝)的选择,是神(上帝)的权利。

  答案:

不属于自己

4.孟子曰: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而死于也。

  答案:

忧患;安乐。

   

5.苏格拉底说:

“一个未经的生活是不值得人过的生活。

”,这就是理性的化身。

答案:

省察

6.爱因斯坦的话已经作为政治信条刻在了政府大楼上:

“国家是为而设立的,而人不是为国家而生存。

  答案:

人   人;   

7.美国作家、诗人、评论家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曾这样说过:

“政府,与其说是我们存在的,不如说是我们存在的。

  答案:

原因   结果;   

8.北宋思想家张载说:

“民吾,物吾也”。

  答案:

同胞   与;   

9.北宋思想家张载说: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

为往圣继,为万世开太平。

  答案:

立命   绝学;  

1.伦理学的最高追求是。

  答案:

幸福   

2.近亲不能结婚,那么,同类能不能相食,;异类不能不能性交,。

个人没有生命处置权利。

  答案:

不能;   不能   

3.宗教上有许多伦理上的绝对禁忌,如佛教的“五戒”为:

戒杀、戒盗、戒、戒、戒酒。

  答案:

淫;   妄语   

4.费孝通说:

“孩子碰着的不是一个为他而设下的世界,而是一个为成人们方便所布置下的园地。

他闯入进来,并没有带着创立新秩序的力量,可是又服从旧秩序的心愿。

  答案:

方便;   没有个   

5.目前世界上有国家或者地区对同意安乐死立法吗?

  答案:

没有 

1.孟子曰:

“人皆有。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非人也;无,非人也;无,非人也;无,非人也。

  答案:

不忍人之心;   恻隐之心;   羞恶之心;   辞让之心;   是非之心   

2.孟子曰:

“恻隐之心,之端也;羞恶之心,之端也;辞让之心,之端也;是非之心,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答案:

仁;   义;   礼;   智   

3.孟子曰:

“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

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

,人皆有之;,人皆有之;,人皆有之;,人皆有之。

  答案:

恻隐之心;   羞恶之心;   恭敬之心;   是非之心   

4.孟子说: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而已矣。

  答案:

放心   

5.孟子说:

“老吾老,以及;幼吾幼,以及。

天下可运于掌。

  答案:

人之老;   人之幼   

6.《圣经·创世记》说,上帝造人类的男先祖亚当和女先祖夏娃,造伊甸园叫他们生活在里面,叫他们听上帝的话,无忧无虑,没有死亡,那就是人类的原初生活。

后来夏娃受了蛇的引诱,叫亚当听她的话,他们一起偷吃智慧果,从而违背了上帝的禁令,犯下了。

上帝处罚他们,驱逐出伊甸园,叫他们既过着艰辛的生活,又一辈子都会犯罪,还会死亡因而,这个罪叫。

  答案:

原罪;   本罪   

7.原罪是始祖犯罪所遗留的罪性与恶根,本罪是各人今生所犯的罪。

罪恶的原因在于人滥用了上帝赋予人的,自愿地背离了善之本体(上帝)。

  答案:

自由意志   

8.奥古斯丁的“罪恶”说,是一个庞大复杂的宗教哲学体系,它甚至贯穿着西方乃至人类精神。

罪恶基本上是的意思,即人的自由意志不愿意把人往上抬举,而是把人往下坠,那些把人拉下水的低下之物,就成了人的灵魂的主人。

  答案:

堕落   

9.卢梭说:

“儿童第一步走向邪恶,大抵是由于他那善良的本性被的缘故。

  答案:

人引入歧途  

1.德性是“与身体的全然完美”,“文武双全、的高贵品质”

  答案:

心智;   术德兼修   

2.亚里士多德把德性分为两类:

“理智德性”和“伦理德性”,“理智德性主要由而生成,由培养而增长,所以需要经验和时间。

伦理德性则是由沿袭而来,因此把‘习惯'(ethos)一词的拼写方法略加改动,就有了‘伦理'(ethikee)这个名称。

  答案:

教导;   风俗习惯   

3.如勇敢,智虑,节制,正义,忠诚,温和,羞耻,义愤,慷慨,友爱,骄傲,坚强,大度,大方,机智,这些属于伦理德性还是属于理智德性?

它们属于。

  答案:

伦理德性   

4.德性是灵魂中固有的品质,这个“品质”的意思,不是后天培养出来的,是,譬如马会奔跑,鸟会飞翔,人会思维,这都不需要教育,因为这种能力是本来就有的,需要的是后天的,并在活动中显现出来。

  答案:

人灵魂中固有的某种特性;   引导   

5.“阿德勒告诉我们,那些被伟大书籍的作者讨论最多的观念,也就是影响最大的观念。

西方被讨论最多的五个观念,依次是上帝、、人、国家与。

中国这方面在先秦典籍中出现次数最多的观念是道、、天命、仁(包括爱)、。

  答案:

知识;   爱;   人;   心性;   

6.“四维”与“八德”是中国道德教育的积淀观念,“四维”是,“八德”是、义、廉、,“八德”是忠孝、、、和平。

  答案:

礼;   耻;   仁爱;   信义   

1.道德教育的根本是祭起一套说话体系。

打倒或者推翻一个道德教育体系,就在于放倒那个道德教育的。

  答案:

说话体系   

2.子曰:

安之,朋友信之,怀之;

  答案:

老者;   少者   

3.子曰:

己所不欲,。

  答案:

勿施于人   

4.子曰:

非礼,非礼,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答案:

勿视;   勿听   

5.《礼记·礼运》说: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

  答案:

亲其亲;   皆有所养   

6.孟子曰:

我知言,我善。

  答案:

养吾浩然之气   

7.孟子曰:

,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大人者,不失其。

  答案:

自暴者;   赤子之心者也   

8.孟子曰:

人不可以,无耻之耻,。

  答案:

无耻;   无耻矣   

9.朱熹说:

人之作孽,莫甚于;言语尖刻,必为人忌;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

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

,切莫矜己之长;

  答案:

口;   慎勿谈人之短   

10.蔡元培说:

“德育实为。

若无德,则虽,适足以助其为恶,无益也。

  答案:

完全人格之本;   体魄智力发达   

11.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1941年提出了四项“人类的基本自由”:

,信仰自由,,免于恐惧的自由。

  答案:

表达自由;   免于匮乏的自由   

1.生活与世界是人生命中本来就有的,是人,不是

  答案:

带着世界走;   世界带着人走   

2.幸福是生命中固有的,教育只是把幸福。

  答案:

爱欲;   引导出来   

3.教育创造新生活,只是把人灵魂中固有的生活。

  答案:

不能;   引导出来   

4.道德课程的“生活”并不达到“伦理的生活”

  答案:

必然   

5.道德教材《道德与法治》中“儿童成长过程”与“儿童成长时间与空间”并不是“”概念

  答案:

生活   

6.有儿童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这样的逻辑吗?

  答案:

没有   

7.“由近及远地设计”的儿童的生活,不是立体,是一个甚至。

  答案:

平面;   线段   

8.世界有没有远近之分吗。

  答案:

没有   

9.“自我”一出生就出生在,不是等长大以后才进入。

  答案:

世界;   世界   

10.一个远方的世界或现成的世界,等着儿童一步一步地走进去

  答案:

没有   

11.道德教育是生命固有世界的,不是建构一个世界。

  答案:

绽放   

1.中小学语文教学遭遇到课文,很生动的,最终大率被弄成了最无味、最伤人的东西。

  答案:

历史性质的;   故事或者场景   

2.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国的古迹、古代文化往往一律是“”,“显示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和英雄气概”,“我们的民族有悠久灿烂的文化”,“”等等。

  答案:

激发民族自豪感;   人民有无穷无尽的智慧   

3.秦兵马俑,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举世无双,出土于我国西安以东30多千米的临潼。

俑,是我国古代墓葬中摹仿人形制作的一种,是代替活人殉葬的,兵马俑即。

秦始皇兵马俑陪葬坑,是世界最大的地下人俑群。

  答案:

随葬品;   陪葬品;   制成战车、战马、士兵形状的殉葬品   

4.每个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

仔细端详,神态各异:

有的颔首低眉,若有所思;有的目光炯炯,神态庄重;有的紧握双拳;有的凝视远方,……走近他们的身旁,似乎还能感受到他们。

  答案:

轻微的呼吸声   

5.秦俑整体风格浑厚、健美、洗练,带有主观性和写意性的特征,这是。

在艺术技巧方面,有概括、有夸张,塑完以后再通体彩绘,把原雕、浮雕结合起来。

武士的表情相当个性化,不但表现出他们各自不同的性格,甚至可以体会到明显的地域性——很多秦俑的相貌特征与十分接近。

  答案:

写实主义作风;   现代的陕西人   

6.秦俑一个人一个形象,各不相同,它突破了千人一面这一群雕过程中的难关,譬如有木字型,有长条形,有方形的,有工字形等等,中国人的在秦俑这个地方基本上都可以找到。

  答案:

脸形   

7.秦兵马俑是艺术品,老师的教学也只能从艺术这个立场思维,而不是或者的立场,这是教学的根本立场。

二,既然是艺术品,就要从上解释这些艺术品。

  答案:

道德;   道德教育;   艺术手法   

8.秦兵马俑,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它惟妙惟肖地模拟军阵的排列,生动地再现了秦军雄兵百万、战车千乘的宏伟气势。

美国一位官员参观完了以后,说:

能够创造如此灿烂历史的民族,。

  答案:

一定能够创造光辉的未来   

9.费孝通先生说:

“若是我们还想,只有在当前人类共同的课题上,表现出我们的贡献来。

  答案:

骄傲自己的历史地位 

1.中小学语文教学可能的本质应该是_,不是人对人的仰视。

大作家和中学生、小学生在文字面前都是_。

  答案:

对文字的尊重与敬畏;   平等的   

2.《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的教学,有的老师进一步把每件事的内容概括成四个字的小标题:

批改作文,请我作客,感受概括为:

春风拂面,堪称楷模。

这样的教学模式是唯一的吗?

_。

  答案:

不是   

3.叶圣陶对新中国第一代中学语文课文的编选,并定下规矩:

入选文章要_,思想内容要_,语言文字也要_。

  答案:

加工;   加工;   加工   

4.叶开历数语文教育“三宗罪”:

_,加入太多道德因素;随意篡改原文文意,_;教材选文水平偏低。

  答案:

非语文化;   打断文化传承   

5.《那一片绿绿的爬山虎》原文的第一句话就是“一次偶然的机遇,能改变一个人终生的命运。

”那么,课文本身就生发出一个可能的教学:

叫改变了自己人生的故事,也能够改变他人。

我们完全相信,多少中小学生的命运,都是教学改变的,也应该完全相信,绝大多数中小学生的命运,教学是_。

  答案:

无可奈何的   

6.钱理群先生在2012年教师节前夕宣布“告别教育”。

从北大退休后,他投身中学教育十年,试图“_”,却得到屡战屡败的结果。

他说,今后他会在“教育之外”关心教育。

  答案:

改变人心   

7.钱理群说:

“就当下中国来说,我还是坚持这—点,我们既要进行制度的改造,同时也要进行_的改造。

说到最后还是_的问题。

人心、人性、道德底线的突破,是你—下子解决不了的,是更带根本性的问题。

”……钱理群得出—个结论:

“我为什么关心中学教育?

因为我觉得_,可能是更艰难的,但也许是更重要的工作。

答案:

国民性;   人心;   改变人心   

1.“”的原型是土地神和长老神共同形成的人民聚会,那是企求人有饭吃的吃饭教仪式,那本身就是道德教育。

  答案:

社会   

2.中国人所谓的“江山社稷”之“社稷”,社是指,稷是指,在所有的神灵中,这两尊神灵和人民的关系最亲近。

  答案:

土地神;   五谷神   

3.古代逐渐形成春社与秋社两个社日,间或有四时致祭者。

“春祭社以祈,望五谷丰熟;秋祭社以,所以报功”。

  答案:

膏雨;   百谷丰稔   

4.张演《社日》诗是渲染的:

鹅湖山下,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

  答案:

稻粱肥;   醉人归   

5.周作人在《喝茶》中说:

喝茶当于,清泉绿茶,用素雅的,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

喝茶之后,再去继续修各人的,无论为名为利,都无不可,但偶然的片刻优游亦断不可少。

  答案:

瓦屋纸窗之下;   陶瓷茶具;   胜业   

6.早期,严复把西方的《社会学》翻译为《》,影响深远,那个群学,曾经被中国学者理解为,或者赋予“组织教育群众之学、拯救中国于”。

  答案:

群学;   危亡之学   

“”的原型是土地神和长老神共同形成的人民聚会,那是企求人有饭吃的吃饭教仪式,那本身就是道德教育。

  答案:

社会   

2.中国人所谓的“江山社稷”之“社稷”,社是指,稷是指,在所有的神灵中,这两尊神灵和人民的关系最亲近。

  答案:

土地神;   五谷神   

3.古代逐渐形成春社与秋社两个社日,间或有四时致祭者。

“春祭社以祈,望五谷丰熟;秋祭社以,所以报功”。

  答案:

膏雨;   百谷丰稔   

4.张演《社日》诗是渲染的:

鹅湖山下,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

  答案:

稻粱肥;   醉人归   

5.周作人在《喝茶》中说:

喝茶当于,清泉绿茶,用素雅的,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

喝茶之后,再去继续修各人的,无论为名为利,都无不可,但偶然的片刻优游亦断不可少。

  答案:

瓦屋纸窗之下;   陶瓷茶具;   胜业   

6.早期,严复把西方的《社会学》翻译为《》,影响深远,那个群学,曾经被中国学者理解为,或者赋予“组织教育群众之学、拯救中国于”。

  答案:

群学;   危亡之学   

1.庞贝古城壁画上的铭文说:

“没有任何东西可以”。

  答案:

永恒   

2.恶是道德的起始,善是道德的

  答案:

归宿   

3.佛家说,世界生灭变化,分为成、住、坏、四劫。

  答案:

空   

4.似乎可以把当代儿童青少年叫做“不要心的一代”或者“没有心的一代”。

所以,当代道德教育,是给

  答案:

儿童青少年装上心   

5.雅斯贝斯说:

“本身被技术过程吞噬了。

甚至科学也得服从技术,代代相传的结果加强了这一趋势。

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如此众多的科学家在其专业之外表现出。

  答案:

精神;   惊人的愚蠢   

6.雅斯贝斯说:

“与技术时代的出现同时或更早,已经发生了一种奇特的世界现象,即和的衰退遍及世界,今日它也成为欧洲的运动。

  答案:

精神;   心理   

7.中国文化在上个世纪有三件大事,或者说,三个人物,这三个人都做过老师,而且是极其有成就的老师。

他们是,,。

  答案:

王国维;   李叔同;   周作人   

8.“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是陈寅恪对王国维的评价,已成为教育的根本灵魂。

王国维之死已经成为中国文化、中国道德中的一道大难题。

  答案:

自由之思想;   独立之精神   

9.朱光潜先生说:

“中国诗人何以在爱情中只能见到爱情,在自然中只能见到自然,而不能有深一层的澈悟呢?

这就不能不归咎于的平易和的淡薄了。

  答案:

哲学思想;   宗教情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