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60年纪念展的解说词中国巨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955573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7.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庆60年纪念展的解说词中国巨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国庆60年纪念展的解说词中国巨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国庆60年纪念展的解说词中国巨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国庆60年纪念展的解说词中国巨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国庆60年纪念展的解说词中国巨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庆60年纪念展的解说词中国巨变.docx

《国庆60年纪念展的解说词中国巨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庆60年纪念展的解说词中国巨变.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庆60年纪念展的解说词中国巨变.docx

国庆60年纪念展的解说词中国巨变

中国巨变:

1949—2009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图片展览大纲

当代中国研究所

前言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中华民族一个多世纪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悲惨命运,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老东方大国开辟了历史的新纪元。

60年来,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筚路蓝缕,艰苦创业,建立起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和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与国民经济体系,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前提和制度基础;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逐步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繁荣兴旺,中国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60年,以改天换地的历史巨变彪炳中华民族史册。

一、政治民主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彻底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统治和压迫,中国人民第一次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新中国始终不渝地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作为重要的奋斗目标,建立起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

新时期以来,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使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一)创立人民民主专政的新型人民共和国

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体。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指出:

“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这就是我们的公式,这就是我们的主要经验,这就是我们的主要纲领。

”随着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人民民主专政成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制度,成为新中国的立国之本。

(二)实行人民当家作主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人民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符合中国国情,是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的重要体现。

(三)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具有显著的特点和优点。

各民主党派是与中国共产党团结合作的亲密友党和参政党,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是中国政治生活中发扬民主的重要形式。

(四)确立适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以民族区域自治作为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是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的有机结合,即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这一制度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保证了各民族相互支持、相互帮助、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和谐民族关系。

(五)不断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新时期以来,中国逐步建立起以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和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民主自治体系。

在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中,广大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成为当代中国最直接、最广泛的民主实践,成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基础。

(六)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逐步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走上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道路。

以依法治国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逐步确立,以宪法为核心、以法律为主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行政执法和司法的组织体制和工作机制不断完善,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不断健全,开创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的新境界。

二、经济腾飞

经济发展是国家和民生的命脉。

新中国成立后,在旧中国遗留下来的“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艰苦创业,逐步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探索形成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创造性地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以平均每年9.8%的速度持续快速增长,创造了世界历史上的发展奇迹。

2008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突破30万亿,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三,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劲发展活力。

(一)钢铁产量连续13年保持世界第一

钢铁产业是工业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与支柱。

新中国成立后,始终把钢铁工业作为重要的基础产业,相继兴建或改建了鞍钢、武钢、包钢、首钢、马钢、宝钢等大型钢铁联合企业,钢铁产量逐年增加。

1996年,中国钢铁产量达到1.0124亿吨,跃居世界各国钢产量首位,并连续13年保持着这一桂冠。

2008年,中国钢铁产量首次突破5亿吨,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钢铁强国目标迈进。

(二)机械工业在世界制造业中的地位显著提高

旧中国的机械工业大部分属于修配性质,尚未形成独立的制造工业。

新中国成立后,机械工业从修配到制造,从仿造到自行设计,从制造一般产品到制造大型、精密、尖端产品,从制造单机到制造大型成套设备,逐步建立起门类比较齐全、大中小企业相结合的制造工业。

机械工业已成为中国的支柱产业,装备制造的整体实力不断提升,我国已由机械产品净进口国变为净出口国。

(三)能源工业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旧中国的能源工业水平极低,多为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所垄断。

新中国成立后,煤炭、电力、石油等能源工业不断发展,能源供应持续增长,初步形成了煤炭为主体、电力为中心、石油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全面发展的能源供应格局,基本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能源供应体系,能源自给率达到90%以上,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为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四)交通运输业初步形成现代化综合运输体系

旧中国的交通运输基础薄弱,装备落后,运量严重不足。

新中国把发展交通运输业摆上重要的战略地位,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逐步改善运输装备,大力提高运输服务水平,推动了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

我国已初步形成以铁路、公路、航空、水运为主的综合运输网络,交通运输量大幅增长。

2008年,全国货物运输总量达到249亿吨,比1949年的1.6亿吨增长156倍。

(五)邮电通信事业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新中国的邮电通信业在旧中国十分落后的基础上,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邮政从传统步入现代,形成了沟通城乡、覆盖全国、连通世界的现代邮政网络,其规模跃居世界之最;电信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建成以光缆为主,微波、卫星综合利用,固定电话、移动电话、数据通信、多媒体通信多网并存,大容量、高速率,安全可靠的电信网。

邮电通信业的发展,大大加快了工业化和信息化进程。

(六)轻工业和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重要增长点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新时期以来,中国轻工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2008年,轻工业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达到93898亿元,比1949年的61.6亿元增长1524倍。

钟表、自行车、缝纫机等100多种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稳固地确立了世界轻工业生产大国的地位。

第三产业自1986年正式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后,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大幅提高,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

三、农业新貌

旧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由于反动统治的压迫和封建土地剥削制度,严重阻碍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实行了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解放了农村生产力;经过农业合作化,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加快了农业技术改造,农产品产量取得快速增长。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深刻总结农村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为保证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做出了重大贡献。

自2000年起,中国的主要农产品产量连续居世界第一位。

(一)加强农村水利和农田基本建设

旧中国仅有水库1200多座,总库容约200亿立方米。

新中国成立以来,累计兴建水库8.5万多座,总库容近6000亿立方米,成为世界上水库数量最多的国家。

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累计完成水利建设投资9545亿元,进一步提高了水利设施防洪、灌溉、供水等综合效益。

2008年,全国农田灌溉面积达到5780万公顷,大大提高了农业的抗灾害能力,为农业生产的稳步发展提供了可靠保证。

(二)以世界10%的耕地保障占世界22%人口的吃饭问题

在旧中国,有80%的人口长期处于饥饿半饥饿状态。

新中国成立后,始终坚持以农业为基础,把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把增加粮食生产作为农村工作的重点,千方百计争取粮食总量稳定增长,为国家自立、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008年粮食总产量达到52850万吨,是1949年11318万吨的近4.7倍。

实践证明,中国人完全可以自己养活自己,必须坚持粮食基本自给。

(三)农业经济作物为社会发展提供丰富的生产生活资源

在确保粮食生产的同时,国家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农村种植业布局。

棉花种植面积和种植技术稳步提高,油料种植和生产不断扩大,供应大中城市的蔬菜生产基地发展迅速,农民房前屋后、栽果种菜的庭院经济效益明显,利用非耕地资源大力发展水果生产,使棉花、油料、糖料、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获得较快增长,提高了农业生产质量,为农村经济创造了更大的市场空间。

(四)畜牧业从家庭副业成长为支柱产业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畜牧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畜牧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逐步由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已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

目前,我国肉、蛋总产量已名列世界首位,肉类、牛奶和禽蛋人均占有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对促进农民增收,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水产品人均产量达到和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旧中国的水产品人均产量和消费量都大大低于世界水平。

新中国成立后,渔业生产规模逐步扩大,生产能力不断提高。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渔业生产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捕捞渔业稳定发展,远洋渔业形成规模,水产品养殖面积的不断扩大,水产品年均增长率达到10.5%,比同期世界渔业增长率高出7.4%,位居世界前列。

品种繁多的水产品,改善了城乡居民的膳食和营养结构。

(六)植树造林,绿化祖国

1949年全国森林面积仅828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8.6%。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加大植树造林工作力度,相继实施“三北”、“长防”、“沿海”、“防沙治沙”、“退耕还林”等十大重点工程。

全国每年人工造林400万公顷,森林面积不断扩大,生态环境有所改善。

全国森林面积已达17491万公顷,位居世界第六,人工林面积世界第一,森林覆盖率增至18.21%。

四、科教兴国

旧中国的科技水平和教育事业十分落后,专门的科研机构只有30多个,科技人员不超过5万人;小学入学率只有20%,文盲率高达80%。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加快科技、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举措,尖端科技取得重大突破,教育事业实现历史跨越,迅速改变了我国科技、教育的落后面貌。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确立和实施了科教兴国战略,科技事业突飞猛进,取得了一批世界领先的重要成果,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建立起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国民教育体系,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提供了可靠的基础和动力。

(一)“两弹一星”铸就新中国科技事业的辉煌象征

为打破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和核讹诈,中共中央早在1955年就毅然作出了研制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突破国防科技尖端技术的战略决策。

“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成为新中国科技和建设成就的重要象征,极大地增强了中国的国防和科技实力。

邓小平曾指出:

“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二)航天科技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在20世纪50年代启动的导弹技术研究基础上,中国独立自主地开展了航天科技研究,逐步形成了完整配套的运载火箭研究、设计、试验和生产体系,建立了能发射各类卫星和载人飞船的航天器发射中心和由国内各地面站、远程跟踪测量船组成的测控网,建立了具有一定水平的空间科学和空间应用研究系统,在卫星回收、一箭多星、大推力火箭捆绑等重要技术领域跨入世界先进水平。

(三)高新技术及其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新支柱

新中国成立不久,即以战略性前瞻启动了电子计算机等尖端技术研究。

新时期以来,中国在高新技术领域快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高于国内生产总值两倍以上的增速跃升,产业规模位跃居世界第二,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支柱性、先导性和战略性产业,并逐步由高新技术产品生产基地向研发制造基地转型,走上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四)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

新中国成立后,基础教育取得了较快发展,特别是1986年《义务教育法》的颁布,确立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使中国的基础教育走上了法制轨道。

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不断加大了对农村、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的扶持力度。

到2000年,我国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

目前,全国适龄儿童小学净入学率达到99.5%,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8%。

(五)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

新中国的高等教育历经60年发展,基本形成了多种层次、多种形式、学科门类齐全的高等教育体系,为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2002年,高等学校毛入学率达到15%,跨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2004年,全国高等学校在校生突破2000万人,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

2008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在校生总规模已达2700万人。

(六)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全面发展

新中国把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作为发展教育事业的战略重点之一,坚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的发展方向,实行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职业教育规模迅速扩大,基本形成了从扫盲到大学后继续教育的多层次成人教育体系。

2008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突破810万人,在校生达到2056.3万人;新增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年以上,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

五、文化繁荣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即指出:

“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

中国人被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

”新中国成立后,努力荡涤旧社会的积尘旧迹,积极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开辟了中国文化发展的新纪元。

特别是新时期以来,伴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和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愈益繁荣,人民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中华民族以崭新的精神风貌展现出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光辉前景。

(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

新中国的建设事业,激发了亿万中国人民的建设热情。

特别是新时期以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摆上更加突出的地位,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为目标,以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为主体,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公民道德教育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蓬勃兴起,激励着全国各族人民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二)新闻出版事业欣欣向荣

新中国的新闻出版事业,坚持为人民服务、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的正确方向,新闻出版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新闻出版法律制度逐步完善,新闻出版装备技术的现代化程度大幅提升,形成了多层次、多品种、多特色的新闻出版体系,报纸、期刊、图书的出版品种和印数均创造了世界之最,为人民群众提供了多样化、多层次的精神产品,为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广播电视事业快速发展

新中国积极发展广播电视事业,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逐步确立了中央、省、地(市)、县“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的建设格局和以公共服务、市场运营、政府监管、社会中介等体系为基本框架的发展体制,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能力显著提高,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扩大,基本形成了无线、有线、卫星、新媒体等多技术多层次混合,世界上覆盖人口最多的广播电视网。

(四)文学艺术繁花似锦

新中国的文学艺术工作者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努力深入群众、深入生活,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在人民的伟大创造中进行艺术创作,在祖国的建设事业中推进艺术进步,各种门类和形式的文学艺术繁花似锦、争奇斗艳,集中体现了祖国各条战线欣欣向荣的新景象,生动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蒸蒸日上的新生活。

(五)群众文化多彩多姿

新中国按照“积极健康、丰富多彩、服务人民”的要求,大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迅速建立起了遍及城乡的群众文化工作网络。

新时期以来,国家进一步加大群众文化工作力度,积极推动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的发展,组织和实施了一系列重点文化工程,图书馆、博物馆、群众艺术馆、文化馆、文化站等公共文化设施不断完善,为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迈出了新步伐。

(六)体育事业跨入强国之林

新中国成立后,认真贯彻“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方针,大力发展人民体育事业,迅速改变了旧中国体育运动的落后面貌。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国务院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有力地推动了体育事业的改革、开放与蓬勃发展。

2008年,北京成功地举办了第29届奥运会,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体育事业的辉煌成就。

六、生活美好

旧中国由于帝国主义的掠夺、反动统治的腐败和连年战争的破坏,生产停滞,市场萧条,物价飞涨,生活艰难,广大劳动人民在生存线上苦苦挣扎。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告别了屈辱、战乱和苦难,开始了安居乐业、充满希望的新生活。

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以及各项社会事业的进步,人民生活逐步得到改善。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以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为依托,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从基本消除贫困,到解决温饱,再到实现总体小康,继续向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扎实迈进,不断创造着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美好生活。

(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

新中国成立前,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1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仅有44元,劳动人民普遍处于极度贫困的境地。

新中国成立后,迅速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和发展工农业生产,稳定物价,安排就业,使人民生活得到了基本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就业渠道拓宽,收入来源增多,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为不断改善消费结构和生活质量提供了物质基础。

(二)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大幅增长,消费结构不断优化,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食品消费质量提升,更加注重膳食营养结构,服装消费愈益成衣化和时尚化,家庭生活设备逐步现代化,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更加人性化,教育、文化、娱乐、服务等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比重上升,精神文化生活日益充实,休闲、健身、旅游成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人权保障事业不断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全面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载入宪法,建立了较为完备的保障人权的法律制度。

在新中国人权事业发展中,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公民权利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少数民族权利,以及妇女、老年人、未成年人等特殊群体和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合法权利,都得到了切实保障。

中国人民享有着过去从未有过的充分的人权。

(五)医疗卫生事业成就斐然

旧中国每万人拥有卫生机构0.07个,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9.32人,人口死亡率高达20‰,居民平均预期寿命仅为35岁。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医疗技术水平显著提高。

到2008年,中国每万人拥有卫生机构2.25个,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59.6人,人口死亡率下降到7.06‰,居民平均预期寿命提高到的73岁,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六)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地区和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任务十分艰巨。

新中国成立以来,高度重视并积极致力于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初步建立起以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为推动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和保障人民生活发挥着重要作用。

 

九、长城永固

中华人民共和国创立之时,毛泽东曾庄严地宣告:

“我们的国防将获得巩固,不允许任何帝国主义者再来侵略我们的国土。

”回首近代中国,一个曾经长久领人类文明之先的东方大国,先后遭到世界上几乎所有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和欺辱。

6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援下,中国的国防和军队建设向着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的目标阔步迈进,国防尖端技术取得巨大突破,中国人民解放军胜利履行使命,为捍卫国家安全统一,保障国家发展利益,维护人民和平生活,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

(一)铸造人民军队永远不变的军魂

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中国共产党缔造和领导的一支新型人民军队,为中华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新中国的创建做出了卓越贡献,是新中国武装力量的主体。

为保证人民军队建设的正确方向,中国共产党建立起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制度。

60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地坚持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为保持人民军队的性质和集中统一的指挥,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可靠的政治保证。

(二)建设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

新中国成立后,及时确立了“建设一支优良的现代化革命军队”的总方针和总任务,迅速实现了由单一陆军向多军兵种合成军队的转变。

进入新时期后,中国人民解放军重新确立了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的总目标,使军队建设进一步转到以现代化为中心的发展道路上来,以机械化为基础,以信息化为主导,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大大加快了国防和军队的现代化进程。

(三)坚持人民战争的战略思想和全民自卫原则

新中国坚持人民战争的战略思想和全民自卫原则,实行精干的常备军与强大的后备力量相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大力加强预备役部队、民兵等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国家重视开展全民国防教育,增强全民的国防观念,开辟了一条依靠全国人民建设人民国防的道路;按照平战结合、军民结合、寓兵于民的方针,逐步健全和完善国防动员体制,努力提升人民战争的整体威力。

(四)推进科技强军战略和武器装备现代化

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基本满足了人民解放军向诸军兵种合成军队发展的需要,在核武器等国防尖端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新时期以来,逐步确立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将国防建设有机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之中,加快国防科技工业的改革创新,提高武器装备的自主创新能力,为加快武器装备现代化提供了持续发展的动力。

(五)加强武装警察部队建设

新中国诞生之际,即建立了中国人民公安部队,后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安部队和公安军,1982年6月组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

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是中国武装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国务院、中央军委双重领导。

武警部队主要担负国家赋予的安全保卫任务,积极参加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及时应对和处置公共突发事件,为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人民利益建立了卓越功勋。

(六)开展军事外交与国际安全合作

人民解放军积极贯彻国家对外政策,发展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的对外军事关系,努力开展多种形式的军事交流与合作。

军事外交已由一般礼仪性往来,成功地向军事科研、学术交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