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练习第41讲 古今中外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科学家.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895546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51.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练习第41讲 古今中外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科学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练习第41讲 古今中外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科学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练习第41讲 古今中外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科学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练习第41讲 古今中外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科学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练习第41讲 古今中外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科学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练习第41讲 古今中外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科学家.docx

《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练习第41讲 古今中外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科学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练习第41讲 古今中外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科学家.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练习第41讲 古今中外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科学家.docx

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练习第41讲古今中外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科学家

第41讲古今中外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科学家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秦自始皇二十六年并天下,于二世三年而亡。

凡十五年,时亦促矣。

而古人之遗法,无不革除,后世之治术,悉已创导,甚至专制政体之流年,秦亦于此匆匆十五年间,尽演出之,诚天下之大观也。

——夏曾佑《最新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

材料2:

盖嬴政称皇帝之年,实前此二千数百年之结局,亦为后此二千数百年之起点,不可谓非历史一大关键。

——《中国文化史》

(1)材料1中,作者为什么发出“天下之大观”的感慨?

请结合材料和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2)两则材料的评价有何相似之处?

解析:

本题考查“千古一帝”秦始皇。

(1)问,材料1概述了秦始皇在位期间的重大活动,一一列举出来即可。

(2)问,由材料2中的“不可谓非历史一大关键”可知作者的态度。

再与材料1相对照,回答评价的相似之处即可。

答案:

(1)秦始皇统一中国;废除分封制等旧制;创建以皇帝制为核心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专制弊端出现;秦朝虽统治短暂,但所创制度为后世历代王朝所沿用。

(2)都肯定秦始皇和秦朝的重要历史地位;都从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角度进行评价(都体现了整体史观)。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原不殊。

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

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敌。

……突厥贫弱,吾收而养之,计其感恩,入于骨髓,岂肯为患!

——《资治通鉴》卷一九七

材料2: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资治通鉴》卷一九八

材料3:

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东)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

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

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大凡府州八百五十六,号为羁縻云。

——《新唐书》

材料4:

是时(贞观二十二年)四夷大小君长争遣使入献见,道路不绝,每元正朝贺,常数百人。

——《资治通鉴》卷一九八

请回答:

(1)据材料1,概括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主张。

(2)从材料1到材料2,唐太宗对少数民族的认识有何变化?

(3)据材料3,指出唐太宗治理东突厥地区的措施。

此外,还采取哪些处理民族关系的策略?

(4)据材料4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民族政策的影响。

解析:

本题考查唐太宗处理民族问题的有关知识点。

(1)问根据材料1可知唐太宗在处理民族关系上的主张。

(2)问据材料1、2,唐太宗对少数民族的认识有新的提高,从“四夷可使如一家”到“独爱之如一”(由设想到坚决贯彻)。

第(3)问要求回答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一些措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有:

设羁縻府州;“战而后和”;和亲通婚;册封等。

第(4)问根据所学,从维护了民族团结;巩固了统一;促进了社会发展等角度来回答。

答案:

(1)主张:

不歧视;不猜忌;妥善安置。

(2)变化:

从“四夷可使如一家”到明确提出了“爱之如一”。

(3)措施:

设羁縻府州。

策略:

“战而后和”;和亲通婚;册封。

(4)影响:

得到少数民族拥护,维护了民族团结;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促进了“贞观之治”的出现。

3.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故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

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

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

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

自秦以来,垂二千年,虽百王代兴,时有改革,然观其大义,不甚悬殊。

譬如建屋,孔子奠其基,秦、汉君营其室。

——夏曾佑《中国古代史》

(1)你认为作者为什么说“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

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

(2)作者对秦始皇、汉武帝持何种态度?

其主要依据是什么?

(3)你认为作者评价孔子、秦始皇和汉武帝的标准是什么?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1)问,实际要求认识孔子与秦始皇的贡献与地位;第

(2)问,材料中作者认为三位历史人物奠定了中国古代思想、政治和疆域的基础,显然高度肯定了三位政治家的历史地位;第(3)问,“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说明作者站在中华民族发展的角度认识三位历史人物。

答案:

(1)孔子创立儒家学说,后来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为历代统治者尊奉;同时也是我国古代教育的主要内容。

秦始皇创立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为后来历代王朝所沿用。

(2)高度肯定的态度。

作者认为秦始皇开创了中国传统政治的典范,而汉武帝则奠定了中国疆域的基础。

(3)历史人物的行为是否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发展和进步,对后世是否具有深远影响。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子为政,焉用杀?

子欲善而民善矣。

道(同“导”,治理、引导)之以政,齐(整治、约束)之以刑,民免(避免犯罪)而无耻(羞耻之心);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正)。

——《论语》

材料2:

城邦的公民显然彼此是兄弟,但他们的构成和能力各不相同。

因此他们在城邦中的职责和地位也不同。

神用金子创造了具有统治能力的统治者,用银子创造了武士,即统治者的辅助者,用铜和铁创造了农夫和匠人。

——柏拉图《国家篇》

材料3:

假如公正是少数人的意愿,就会出现暴君,假如公正是以数目取胜的多数人的意愿,他们就会行施不公,没收少数富人的财产……人们应该选取中庸,既不过度,也不无及。

——《亚里士多德全集》

请回答:

(1)依据材料概括孔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三人思想差异的原因。

(3)为了传播他们的思想,他们采取的共同方式是什么?

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4)我们对他们的思想应该如何评价?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比较的能力。

(1)问,应从材料中找出三人各自的政治思想。

(2)问,可从当时的政治、经济环境及其个人等方面分析。

第(3)问,应先分别找出各自的方式,然后归纳总结。

第(4)问,应从思想的时代性、对后世的积极影响等角度简单回答。

答案:

(1)孔子:

以德治国,以礼来规范人的行为。

柏拉图:

国家按能力的不同进行分工,各司其职。

亚里士多德:

公正是在多数人和少数人的意愿之间实现中庸。

(2)社会环境的不同;经济发展状况的差异;个人的学识和经历的不同。

(3)兴办学校,传播思想。

孔子兴办私学;柏拉图创办阿卡德米学园;亚里士多德兴建吕克昂学园。

(4)各位哲人的思想是一定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有其合理的成分,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始皇长城修筑情况

地段

修筑概况

东段:

辽宁阜新市—内蒙古化德县

沿用战国燕长城旧迹,部分是新筑的;累石为城,树榆为塞

中段:

内蒙古兴和县—乌兰布和沙漠北缘

在战国赵长城基础上加以重新修缮,阴山至贺兰山间的广阔缺口是新筑的;依托大青山和阴山,主要用石块垒砌

西段:

内蒙古准格尔旗—甘肃岷县

鄂尔多斯高原上的长城随山就势高低起伏,城墙系夯土筑造

——摘编自董耀会《万里长城纵横谈·

秦始皇万里长城分几段》

材料二 (秦始皇)下令“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从而全部拆毁了内地的诸侯互防长城。

——摘自《中国军事通史》(第四卷)

(1)据材料一,概述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是如何做到因地制宜。

(2)指出材料二中秦始皇拆毁“内地的诸侯互防长城”的主要背景。

有人在论及秦始皇的统治时,认为“秦始皇筑了长城,也毁了长城”。

结合相关史实,评述这一观点。

解析:

(1)问,首先要理解“因地制宜”的含义,可以从因旧长城、因地形、因材料等角度体现“因地制宜”。

(2)问,秦始皇拆毁“内地的诸侯互防长城”的主要背景是,秦朝实现了天下的统一。

“秦始皇筑了长城,也毁了长城”前者要突出长城的军事功能,后者要联系修筑长城等繁重的徭役激化了阶级矛盾,最终暴政导致秦朝的灭亡。

答案:

(1)对旧长城重新修缮;借助地形新建长城;就地取材,建材多样。

(2)背景:

秦灭六国,统一中国。

评述:

这个观点符合史实。

秦始皇修筑长城,加强了边防,保证了社会安宁,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滥用民力修筑长城,引起人民反抗,实行暴政,加速了秦朝灭亡。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

“自古帝王凡有兴造,必须贵顺物情(顺乎事理人情)。

……古人云:

‘不作无益害有益。

不见可欲(不寻求那些,满足私欲的东西),使民心不乱’。

固知见可欲,其心必乱矣。

至如雕镂器物,珠玉服玩,若恣其骄奢,则危亡之期可立待也。

自王公以下,第宅、车服、婚嫁、丧葬,准品秩(品级身份)不合服用者,宜一切禁断。

”由是二十年间,风俗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

贞观元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

“致治之本,惟在于审(审察)。

量才授职,务省官员。

故《书》称:

‘任官惟贤才。

’又云:

‘官不必备,惟其人。

’……此皆载在经典,不能具道。

当须更并省官员,使得各当所任,则无为而治矣。

卿宜详思此理,量定庶官员位。

”玄龄等由是所置文武总六百四十员。

太宗从之,因谓玄龄曰:

“自此倘有乐工杂类,假使术逾侪辈(同一类人)者,只可特赐钱帛以赏其能,必不可超授官爵,与夫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遣诸衣冠以为耻累(致使绅士、大夫引以为耻)。

——摘自《贞观政要》

(1)根据材料,概括唐太宗的主张与具体措施。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评唐太宗的治国策略。

解析:

(1)从材料信息可知,唐太宗反对奢华,提倡节俭;重视人才,选贤任能。

结合材料中“自王公以下,第宅、车服、婚嫁、丧葬,准品秩(品级身份)不合服用者,宜一切禁断。

”“并省官员,使得各当所任”“自此倘有乐工杂类,假使术逾侪辈(同一类人)者,只可特赐钱帛以赏其能,必不可超授官爵”等信息分析其“具体措施”。

(2)从唐太宗治国的背景和积极意义等角度回答。

答案:

(1)主张:

提倡节俭;选贤任能。

措施:

从王公以下,生活享受不得超越品级;精减官员;禁止对“乐工杂类”“超授官爵”。

(2)评价:

吸取隋亡教训;与民休息,政治清明,缓和社会矛盾;开创“贞观之治”,奠定唐朝强盛基础。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康熙不论对传统文化还是对西学,不论对中国人还是对外国传教士,都没有偏见。

他的这种对待各种文化、不同种族的平等心态,来自于其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和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

——阎崇年《正说清朝十二帝》

材料二 康熙对孔孟程朱那一套的迷恋与提倡几乎超过任何汉人皇帝,实在基于对儒家消极方面的偏爱,并由此造成了清代窒息改革的沉闷政治局面……汤若望、南怀仁的天文历算虽然精确,却只用来为宫廷迷信服务;白晋、雷孝思、杜德美等人花费三十多年测绘出了《皇舆全览图》,全国印刷业、测绘业却未趁此而改进;南怀仁造出的西洋火炮虽受到康熙帝的夸奖,却既未推广,也未引起对军火工业的重视;科学著作翻译过来了,而府州县学仍在以八股取士。

——郭长庚《应当重新评价康熙帝》

(1)材料一、材料二在康熙对待东西方文化的态度上有着截然不同的评价,根据材料概括指出这种不同。

(2)有人认为是阎崇年过人的学问成就了康熙过人的业绩,你认为正确的人物评价方法有哪些?

解析:

(1)问从“都没有偏见”可看出材料一作者的鲜明态度,材料二“康熙对孔孟程朱那一套的迷恋与提倡几乎超过任何汉人皇帝,实在基于对儒家消极方面的偏爱,并由此造成了清代窒息改革的沉闷政治局面”看出作者认为康熙极力维护封建制度,使中国错失了发展机会;第

(2)问按照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要用发展的眼光、一分为二的评价历史人物。

答案:

(1)材料一认为康熙具有民主、平等精神和科学态度。

材料二认为康熙未能顺应世界潮流,使中国失去了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最佳时机。

(2)要把历史人物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一分为二、客观地评价。

看到主流,看历史任务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是否有利于人民、是否顺应时代潮流。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子以四教:

文、行、忠、信。

——《论语·述而》

他(亚里士多德)的卓越贡献主要是开创了逻辑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其它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