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说明.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955330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72 大小:143.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门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说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江门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说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江门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说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江门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说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江门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说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门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说明.docx

《江门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说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门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说明.docx(7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门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说明.docx

江门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说明

江门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说明书

 

前言

江门市南濒南海,毗邻港澳,历史悠久、山环水抱,具有良好的气候和园林绿化条件。

自建国以来江门市的园林事业有了长足发展。

但由于缺乏较系统的规划,尚未形成完善的城市绿地系统,城市生态难以达到优化组合,公共绿地布局也不尽合理,对城市山水构架的保护不足。

为适应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提高投资效益,市政府责成我们编制了新一轮《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2001年1月中旬开始进行调查研究,在充分分析、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于2月中旬编制出《江门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初稿)》。

2月底提交规划部门进行第一次协调;3月初完成第一次修改稿后,再次深入现场核实、补充、修改,3月中旬完成第二次修改稿。

3月20日在市规划局主持下,与国土局、建委、环保局、园林局等部门的有关工作人员及有关区主管城建工作副区长共同研究、协调;3月21日完成第三次修改稿。

3月底前提交人大审议通过后,成果提交专家鉴定、市政府验收。

若干具体问题的说明

一、基础数据的来源

1、实地调查;

2、相关部门的统计数据;

3、结合实际科学计算。

二、重要规划指标依据

1、江门市规划局编制的《江门市城市总体规划(1994—2001年)》;

2、全国城市绿化工作的会议的指标(2001年);

3、建设部《园林城市评选标准》

三、园林绿地与城市开发建设用地协调情况

编制过程中两次与相关部门协调。

采用因地制宜切实可行的方案,调整了城市开发建设和园林绿化用地的结构,优化合理布局。

在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协调下,重新调整北新区的用地结构,保留现存的山体,建设山顶公园;结合引水、蓄水、排污、清淤、河道整治和风景点建设,将蓬江河、天沙河沟通为环城水上公园。

 

第一章城市概况

一、区位

江门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西侧。

陆域东邻顺德市、中山市、斗门县,西接阳东县、阳春市,北与新兴县、高明市、南海市为邻。

南濒南海,毗邻港澳。

现辖江海,蓬江两市区,潮连、礼乐、环市、外海四镇,代管鹤山、开平、恩平、台山、新会5个县级市。

江门市区位于北纬22。

31,~22。

39,,东经113。

01,~113。

11,之间。

至1987年末,江门市区面积达129.25平方公里。

其中陆域面积达103.6平方公里,占总面积80.15%;水域面积25.65平方面积,占总面积19.85%。

二、历史

江门,原是新会县境的小圩集,形成于14世纪元末明初。

16世纪,江门已发展成为商品集散地。

1690年,江门港已开通至广州、佛山、肇庆、香山等地的航线23条。

1754年,新会县衙在江门设置县丞署,千总衙,实施对江门的管制。

清末,江门成为通商口岸,有27条航运线。

民国年间,江门河岸的地缘优势吸引了华侨兴办实业。

20年代,江门经济已具规模,同时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

1925年,广东国民政府批准江门为省辖市。

1931年,改属为新会县辖镇。

1951年,江门撤镇设市。

1983年,江门升为地级市。

三、自然条件

1、地形地貌

江门属半丘陵江河水网地带,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北部、西北部山地丘陵广布,东部、中部、南部为河流阶地,冲击平原宽广,丘陵、台地错落其间。

西北部属海拔120~250米的低山丘陵和宽谷。

席帽山与新会交界,海拔225米,是境内最高点。

西南部与新会圭峰山麓毗邻,地势稍高,多为宽浅的沟谷和不具连绵山脊的台地。

中部为狭长的河流冲积平原,残丘、台地零星分布其间,鸡爪山、蓬莱山与烟墩山、石朴山、牛山隔江门河对峙。

东部有西江分流冲积而成的潮连、古猿洲两岛。

东南部为西江堆积三角洲平原,平坦开旷,地势最低,在海拔3米以下。

2、地质

江门境内有古生代寒武纪、中生代侏罗纪和新生带第四纪的地层,以第四纪地层分布最广。

市区发育的入侵岩形成期有加里东期、燕山期,以燕山期最为发育。

古生代寒武纪末,由于加里东造山运动,境内部分沉积地层隆起形成席帽山、凤山和五指山等丘陵。

第四纪,部分山峰经长期风化、侵蚀形成残丘。

同时,滘头-麻园-外海一线以南地区仍属海湾,成陆时间不长,宋代以前为浅海.元初,沙滩淤积迅速扩展。

至清代,发育为现在的海陆互相沉积的三角洲平原地带。

3、气候

江门市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光照充足,雨量充沛,长年温和湿润,无霜期长。

年平均温度21.3~22.8℃。

历年1月份平均气温最低,为10.1~16.4℃;7月份最高,为27.44~32.2℃。

历年极端最低温为-0.5℃。

年平均太阳幅射总量在110千卡/平方厘米以上。

年平均降雨量在1744.1~2623.4毫米之间,4~9月降雨量占全年的68%~86%。

夏秋盛吹偏南风,常有台风侵袭,风力最大达12级。

冬春多吹偏北风。

受寒潮影响而出现霜冻或低温阴雨天气。

年平均风速2.4米/秒。

4、水文

江门境内河流纵横,水网密布,河流水域面积16.07平方公里,占市区水域面积62.65%。

主要过境河流西江、江门河、天沙河的水域面积14.37平方公里,占市区水域面积的56%;白石河、龙溪河、白沙河、里村河、滘头河等河涌19条,水域面积1.70平方公里,占市区水域面积6.62%。

此外,东湖公园有湖面面积16.7公顷。

境内西江河历史最大洪流量为21559立方米/秒(1915年),最高水位4.63米(1968年)。

江门河警界线2.20米,历史最高水位为3.55米(1968年,钓台水文站)。

5、地震

江门市处于东南沿海地震带中段后缘,为地震内带。

根据《中国地震烈度区划(1990)》,江门市地震烈度为6度,江门市区建设设防标准为6级,重要设施设防标准为7级。

6、自然灾害

据记载出现的自然灾害有旱灾、风灾、霜冻、低温阴雨、雷雨、地震、虫灾等。

夏、秋常有台风暴雨侵袭,平均每年台风入侵3次,暴雨2.7次。

暴雨常夹带雷暴,累年平均雷暴79天。

强台风与暴雨同时袭击平均3年一遇。

四、人口状况

据1999年资料,到1999年末,市域总人口379.8万人,市区人口43.2万人,占市域总人口11.37%,其中非农业人口32.6万人。

全市有30个民族,汉族占99.79%。

其次为壮、瑶等民族。

五、经济

1999年市域国民生产总值(GDP)514.69亿元,社会三大产业结构为16:

59:

49。

江门市区国民生产总值(GDP)为135.078亿元,占全市的26%,人均GDP是全市平均水平的2.3倍。

六、文化与文物古迹

明代中叶的江门学者陈献章(白沙)是岭南文化史上的一代宗师,江门市1920年修建白沙纪念公园。

1902年,江门辟为通商口岸后,在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影响下,新文化事业兴起,使之逐步成为四邑及邻近各乡商业文化的中心,文化娱乐明显带商业性质。

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的融合,形成了中西合璧的侨乡文化。

江门已发现的历史文物,多属明清朝代或是民国时期。

据1987年统计,主要有:

古遗址8处,古建12处,古墓葬2座;近、现代旧址、建筑、园林、墓葬16处;石刻31件。

其中园林有白沙公园(1920年)和中山公园(1928年)。

贞节牌坊、陈白沙祠和钓台故址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七、环境质量

1、水环境质量

西江江门河段,从1958年开始,受甘化厂、江门氮肥厂及北街医院排放废水影响,北街河段水体受污染。

另据1987年资料,北街河段污染中度。

江门河受西江及化工厂铬盐车间影响,属中度污染,部分轻度污染。

在江门市大力治理污染的努力下,据1998年资料,主要河流水质基本上控制在Ⅱ、Ⅲ类水质标准,西江水道综合污染指数与1997年持平,水质保持良好。

江门河与天沙河综合污染指数分别下降了13.5%和28.2%,污染减轻。

饮用水源受到保护,水质符合饮用水卫生标准。

城区主要纳污水体为西江和江门河下游,河两岸主要工业污染源来自食品、饮料制造业、造纸及化学工业等。

2、大气环境质量

从1958年开始,大气污染物以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尘为主。

据1998年资料,市区大气环境质量良好,维持在国家大气环境质量二级标准水平,大气综合污染指数下降8.2%。

城区工业企业能源消耗以燃油、燃气和煤炭为主,民用能耗主要是液化石油气及煤。

城区主要大气污染源分布在西江北街河段及其上游一带,江门河的堤东路段和江会路段。

3、噪音

据1998年资料,城市环境噪音平均值为56.2分贝(A),符合国家二类标准;交通噪声为68.5分贝(A),符合国家城市区域环境噪音标准。

 

第二章城市绿地现状

一、绿地发展综述

解放前,江门市街道植树很少,只在长堤种有少量的大叶榕、细叶榕等树木。

北街天主教堂、培新中学、美孚石油公司、亚细亚煤油公司、新会县立第二中学、江门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及亦园、明园、鹤园等私人住宅,均有植树种花,还有凉亭、喷水池、石山等园林小品和建筑。

公园只有两个,一个为白沙公园,于民国9年(1920年)由侨商捐资在明代著名理学家陈献章当年以文会友的嘉会楼旧址建成,为江门第一个公园,另一为民国17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由市民捐资在常安路末端的象山上建成的中山公园。

园林设施较为简单。

至1950年,城镇园林绿化面积仅有4.40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1%。

解放后,市政府成立绿化委员会,组织干部群众开展绿化工作,在街道种植树木,先后在江北路、长堤路、吉利路、广新路、跃进路、胜利路、建设路、紫坭路等路段种上各种树木。

建成开放工人文化公园、三角塘公园及迄今为止全市最大的东湖公园。

至1965年底,城市园林绿地面积80.60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11.35%。

文化大革命期间,城市绿化工作进展缓慢,1978年底,城市园林绿地面积增至108.26公顷,其中公共绿地面积54.39公顷,专用绿地面积33.87公顷,生产绿地面积20公顷。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15.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5.40㎡。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区面积的拓展,城市绿化步伐不断加快。

先后在新建、扩建的蓬莱路、江华路、西区大道、江南路、农林路、水南路等路段植上树木。

在胜利路、建设路、跃进路中间设置花基,间种灌木,形成层次分明的绿化带,并在港口路、跃进路、胜利路等处修建5个街心花坛。

庭院绿化开始受到各单位的重视。

1985年市区树木总数8.10万株,庭院绿化面积约18公顷。

1981-1985年,先后修复白沙公园、新建蓬莱公园、江南公园、沙仔尾公园、堤东文化公园和江滨公园,并把外海茶庵风景区及麻园“一溪、三泉、五山”风景区分别扩建为茶庵公园和白水带公园,在东湖公园附近的大竹山和蚧山建成东湖度假村乐园游乐场。

1986年6月,开放古猿洲游览区。

至1987年,全市共有12个公园,面积95.63公顷。

城市绿地面积达241.09公顷,其中公共绿地面积91.21公顷,专用绿地面积139.88公顷,生产面积10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2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6.10㎡。

90年代,城市园林绿化进入大发展的阶段。

市政府和市建委投入一定资金改造了包括中山公园在内的市区几个公园。

1991年江门城区实现绿化达标,各项绿化指标均达省定标准(城区绿化覆盖率为30.18%,公共绿地绿化率97.64%,专用绿地绿化率为90.40%,公共人均绿地面积为7.2㎡)。

90年代后期,市区园林绿化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

加大了绿化建设资金和用地的投入,规定了城市建设工程在规划和设计时必须将绿化用地考虑在内。

在新建、扩建和改造的道路上留有绿地较充足。

市区道路绿化大幅度增长。

新建改建的道路增加了绿地面积,如港口二路、港口三路、东海路、西环路、江沙路、跃进路、胜利路、迎宾路等绿化带多为两板三带、三板四带等,实行立体化种植。

对市区征而未用的闲置地,市政府要求业主须将其先绿化以美化市容环境。

市区园林绿化面貌焕然一新。

表2.1江门市区部分年份园林绿化情况表

 

年份

城市园林绿地面积(公顷)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平方米)

合计

其中

建成区

生产绿地面积

公共绿

地面积

专用绿

地面积

1950

4.40

1.00

1965

80.60

11.35

1978

108.26

54.39

33.87

20.00

15.50

5.40

1981

84.00

12.68

6.09

1982

69.73

49.60

11.13

9.00

16.40

3.65

1983

69.80

52.00

13.30

4.50

19.00

3.90

1984

80.00

56.00

16.00

8.00

22.50

4.10

1985

90.90

63.90

18.00

9.00

21.30

4.60

1987

241.09

91.20

139.88

10.00

25.00

6.10

1988

321.48

108.15

196.43

10.00

25.60

6.40

1989

397.17

120.09

200.00

9.70

30.10

6.80

1990

397.83

126.77

208.00

9.70

30.15

7.00

1991

425.69

172.80

215.00

8.07

30.18

7.20

1992

440.88

184.88

217.00

10.00

30.28

7.25

1993

507.92

200.75

220.00

11.00

30.50

7.30

1994

640.38

213.89

227.00

12.40

31.00

7.30

1995

696.56

226.2

230.00

12.40

32.6

7.35

1996

739.65

236.1

235.75

17.00

32.8

7.4

1997

828

245.2

264.00

20.00

33

7.5

1998

1077.8

253.2

280.00

20.00

33.2

7.6

1999

1117

258

296.00

22.00

33.4

7.65

2000

1244.00

281.30

244.00

26.00

38.77

8.23

1992年,全市有12个公园,面积132.29公顷。

2000年,增加了美景公园、长堤公园、外海桥头公园、陈白沙纪念馆、东湖广场等,广场和公园数量增加到18个,总面积达281.3公顷。

其中建设投资最大的东湖广场,不但有绿化还有宽阔的空间,适合群众文化、体育活动,晚上和节日都是人流聚集的地方,是群众喜爱的广场。

近期江门市又投入大量的资金重新改造东湖公园:

整修路面驳岸,建设音乐喷泉、叠水瀑布,山涧溪流、湖心岛景观广场等,并且安装彩灯和背景音乐设备。

与1992年比较,2000年市区的专用绿地由217.1公顷增加到244公顷,防护绿地由64.01公顷增加到662.66公顷,生产绿地由8.6公顷增加到114.22公顷,均有大幅度的增长。

(见表2.1)

园林植物的品种也增加了不少,据统计,市区内人工种植的乔木和小乔木有83种,如垂叶榕、海南红豆等;灌木有84种,如七彩大红花、朱蕉等;阴生植物有89种,如彩叶芋、鹤望兰等。

并引进不少新的品种,有观叶、观花、观形等多种效果,七彩缤纷。

据2000年底统计,江门市城区现状城市建成区面积为35.69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为104㎡),建成区公共绿化用地面积281.3公顷,建成区绿化总面积共计1277.74公顷,建成区绿地率35.8%,绿化覆盖率38.8%。

(见表2.2)

 

表2.2江门市园林绿化综合表(2000年统计)

序号

项目名称

数量

1

绿化覆盖面积

1345公顷

2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38.80%

3

建成区绿化面积

1244

4

建成区绿地率

35.80%

5

人均绿地面积

36.4平方米

6

公共绿地面积

281.3公顷

7

人均公共绿地

8.2平方米

8

公园及广场数量

18个

9

苗圃面积

114.22公顷

1.公共绿地

江门城区公共绿地面积为281.3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8.2平方米,现状公园主要有东湖公园、白水带公园、江滨公园、白沙公园等城市公园,以及其它专类公园,带状花园,街旁游园和绿化广场(见表2.3)。

2.道路绿地

改革开放后,江门市区道路绿化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现有市区内道路长度108799m,已绿化长度107101m,道路绿地总面积530573㎡(其中建成区道路绿地面积20公顷),乔木17092株,绿化覆盖面积757886㎡,绿地率13.36%;江沙路、五环路、连海路、金瓯路道路绿化总面积达258538㎡,绿化水平和质量均较高。

但总体道路绿化水平还不够,特别是老城区的一些道路绿地率不到1%,绿化覆盖率小于10%,且多数道路的行道树生长年份不够,不能有效地体现道路绿化的效果。

要达到园林城市干道绿化面积须占道路总面积的25%的要求,道路绿化的数量和水平还有待于加强和提高。

3.居住区绿地

江门城区居住用地为1469公顷,占建成区面积的41.2%,居住区绿地面积为52公顷,居住区平均绿地率为8.67%。

新开发的居住区如江海花园、南泉别墅区等绿地面积和质量均较高。

但就整体来说,居住区绿地面积、质量、水平还存在一些不足,部分居住小区中心无绿地或绿地不足总用地的5%,小区绿化艺术效果不理想等问题,要建设成高标准的国家园林城市,居住区绿化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表2.3公共绿地现状调查表(2000年调查)

绿地类型

名称

总面积(公顷)

建成时间(年)

白沙公园

0.97

1920

三角塘公园

1.29

1956

蓬莱公园

0.95

1983

中山公园

1.97

1928

江滨公园

2.4

1985

白水带公园

172.88

1985

江南公园

0.62

1983

长堤公园

2.3

1993

堤东公园

0.36

1984

美景公园

0.46

1987

陈白沙纪念馆

1.54

2000

古猿洲公园

6.67

1988

茶庵公园

14.9

1981

洪圣公园

1.4

1985

东湖公园

46.83

1963

外海桥头公园

2.02

1997

广场

江海绿化广场

10.81

2000

东湖广场

3.52

1998

其它

11.73

合计

281.3

4.单位附属绿地

近年来,江门市单位附属绿地得到较大发展,各单位普遍开展庭院和阳台绿化,其中一些单位如礼乐中学、沙仔尾办事处的绿地率达75%以上。

(见表2.4)

5.生产绿地

江门市区内生产绿地总面积约114.22公顷。

其中建成区内有26公顷。

但生产绿地较分散,遍布全市各区;规模也较小,最大的麻园花圃场面积为11.1公顷。

表2.4附属绿地率大于60%单位一览表

单位或住宅区名称

总面积(㎡)

绿地总面积(㎡)

绿化率%

绿地率%

绿化覆盖率%

江门卫校

75371

63371

100

84.08

84.08

五邑高尔夫球会

1480000

900000

100

60.81

60.97

电信局培训中心

174800

107531.8

86

61.52

61.52

长寿园(殡仪)

133340

112940

100

84.70

85.60

农药厂

92700

77850.12

100

83.98

89.99

沙仔尾办事处

2405

1845

100

76.72

76.72

浩江科技

5700

4100

100

72

72

BP加油站(连海路口)

5800

4239

100

73

73

礼乐中学

31626

26853

100

85

86

礼乐新民卫生站

1063

846

100

80

80

篁边油库

215317

145560

100

67.60

68.04

6.防护绿地

江门市已形成一些工厂防护林、城市防风林及农田防护林等形式的防护林。

市区南边白水带山林公园以南以水杉形成农田防护林网,西江堤上已建立以蒲葵为主的防护林。

见表2.5

7.生态景观绿地

江门市区生态景观绿地两处,为大西坑生态保护区、蒲葵高尔夫球会和北部水源保护区,面积共501.3公顷,景区内植被季相变化丰富,位于城市的北端,形成城市重要的氧气来源。

8.古树名木

市区内共有古树名木112棵,其中建成区内有古树名木30株。

详见第九章“古树名木保护规划”和《附件册:

附表二“古树名木登记表”》

二、绿地现状主要问题

江门建成区绿地,主要存在着以下几大问题:

1、市区绿地缺乏系统布局,尚未形成优化的城市生态组合。

缺乏带形绿地作为空气输送通道,将建成区和南北城郊的森林氧源联系起来;城市组团、工厂和居民区之间缺乏隔离绿带以隔离和减小污染。

表2.5江门市防护林一览表(2000年调查)

绿地名称

总面积

(公顷)

绿地总面积(公顷)

备注

里村一带至双龙工业区

121.1

121.1

白水带防护山林

352

352

和尚群山

1.33

1.33

避雨亭山

2.53

2.53

金钟山

4.2

4.2

五指山

80

80

陂头山

7.3

7.3

滘头

56.93

56.93

农田防护林

滘北

37.27

37.27

农田防护林

合计

662.66

 

2、老城区内人口拥挤,建筑密度过大,居住、公共绿地严重不足,且分布不均,空气质量较差。

单位附属绿地或街旁绿地的数量较少,城市绿地质量不高,无法充分发挥其生态效益。

3、在市区现有的公共绿地中,除东湖公园外,已达到较高绿地建设标准和具有较好园林艺术水平的“精品”尚少,特色不够突出。

4、沿江河遍布污染环境质量和视觉景观的企业,严重影响城市环境质量和江滨自然山水优美景观。

 

第三章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原则与目标

一、规划期限与范围

1、规划期限:

2001—2010年,其中:

近期为2001年—2005年;

远期为2006-2010年。

由于城市生态系统建设的宏观性和长期性,对于2010年以后的若干问题在本规划中也会加以考虑,称之为远景设想。

2、规划范围:

与《江门市城市总体规划》规定的2001年城市建设用地范围相同,面积为73.9平方公里。

由于城市生态与城市周边的关系密切,位于城市规划控制区(即179.76平方公里市域范围)但超出2001年城市建设用地范围的生态景观绿地也会在规划中予以涉及。

二、规划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89.12.26)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12.26)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79)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1982.11.19)

《城市绿化条例》(国务院,1992.8.11)

国家标准《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建设部《园林城市评选标准》

国家行业标准《城市绿地分类标准(报批稿)》

国家行业标准《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

《广东省城镇园林绿化管理条例》

《江门市城市总体规划(1994-2010年)》

三、规划指导思想

以城市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结合江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