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955048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江苏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江苏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江苏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江苏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docx

《江苏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docx

江苏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

题型:

一、单项选择20*1‘二、判断10*1三、简答3*8‘四、论述2*13‘

五、分析1*20‘

1.第七章高等学校教学原则

1.教学原则的概念:

教学原则是根据教学的目的和教学规律,在总结教学实践经验基础上制定出来的对教学的基本要求。

它是成功地进行教学活动所必须依据的准则。

2.孔子提出:

“启发教学,因材施教”,《学记》中“教学相长”,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教育文献。

朱熹提出“循序渐进”。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提出了38条教学原则;美国现代教育家杜威只提出寥寥几条;苏联教育家赞科夫从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着眼,提出了高难度、高速度和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及使全班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的教学原则体系;美国教育理论家布鲁纳依据认知-结构心理

3.高等学校的教学原则?

共有8条教学原则。

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统一的原则;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博与专相结合的原则;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

4.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中

科学性,是指教学给予学生的应是反应客观真理的知识,教学要反应当代最新的科学成就。

思想性,是指教学要体现社会主义教学的政治方向,向学生传授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英国教育家洛克,绅士教育的创导者,指出,教学过程不仅要使学生钻研“学问”,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德行”。

问:

“文以载道”体现了什么教学原则?

——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

5.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中

问:

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性的关系?

——相辅相成

问: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

——愤:

学生处于困惑状态;启:

指导学生怎样去思考;悱:

学生理解问题但又不知道怎样表达;发:

启发学生去怎样表达

问:

《学记》中的“道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意思?

——诱导学生而不牵引,激励学生意志而不强制压低,保留余地让学生自己去思考。

6.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原则

判断:

知识和能力不成正比(对)(注:

能力=知识*发散思维)

7.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反应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知行统一的规律。

8.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统一的原则

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统一的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应用各种直观手段,使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感知和经验,获得生动表象;同时引导他们以感知认识为基础,进行分析、综合和抽象概括,全面深刻地理解概念和原理。

判断:

直观不是目的,仅仅是一种手段。

(对)

9.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中

“统一要求”又称“面向全体”。

问: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坚持培养目标,使学生全体得以发展;②认真了解和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

10.博与专相结合的原则

高等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专业教育。

大学教师应该“对专业中的某一点懂一切,对专业外的一切懂一点”。

11.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中

19世纪,洪堡提出了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并在柏林大学进行了成功的实践。

1862年,“莫利尔法案”(通过增地建立农工学院)生效。

1912年,查尔斯·麦卡锡首次用“威斯康辛思想”一次概括了范海斯的办学思想和实践。

12.大学的职能是什么?

答:

有三大职能。

把学生培养成有知识能工作的公民;进行科学研究,发展科学与文化;把知识传播给广大民众,直接为社会与经济服务。

13.论述:

请结合所任教学课程或所学专业对教学原则体系加以评述?

答:

第一部分,教学原则的概念;

第二部分,教学原则的内容;

第三部分,选择2到3条结合学科或专业进行发挥。

2.第八章高等学校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教师施教活动方式的组合。

概念:

教学方法是师生为达到教学目的,共同进行实践的各种手段和途径。

2.问:

高等学校教学方法的特殊性?

答:

体现在三个递增,三个递减。

①学生自主作用递增,教师教的作用递减;②教学的发现性递增,传习性递减;③参加直接实践递增,接受间接经验递减。

3.问:

高等学校基本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答:

大体分为三类:

①以语言传递信息为组织方法,如:

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②通过直观感知传递教学内容的方法,如:

实验实习法、演示法、参观法;③以学生训练为主的组织方法,如:

练习法、自学指导法。

4.讲授法:

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方法。

优点:

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有计划、有目的地传授给学生较多的知识内容,教学效率高。

讲授法在目前仍然是最基本、最常规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的基本要求:

明确的目的性;内容的逻辑性;语言的感染性;还有一条

5.问答法,又称“答辩法”,“谈话法”

问答法在课堂、实验室或生产现场都可以运用。

问答法的种类——①引导性问答②传授新知识问答③复习巩固性问答④总结性问答。

运用问答法的基本要求:

①精心设计问题②问题须表达清楚、准确,简明扼要③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④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

6.演示法:

是教师配合讲授或谈话,把实物、教具(标本、模型、图标、幻灯、电影等)呈现给学生,或者向学生做示范以说明或印证所教知识的教学方法。

这种教学方法始于17世纪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提出。

7.参观法,也称“现场教学法”,以获取新知、巩固已知的一种教学方法。

问:

参观法应做到几点?

答:

参观前,教师应确定参观的目的,了解现场的实际情况;参观时,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具体解说并要求学生手机材料或分散独立活动,作必要的记录;参观后,教师应进行总结,并要求学生整理参观或活动记录写出书面报告。

8.练习法:

练习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根据教学需要所涉及出来的问题,以深化和巩固知识并培养学生各种学习技能和形成良好行为方式的教学方法。

问:

运用练习法的基本要求?

答:

①要使学生明确练习目的、要求并掌握有关的知识②有系统的进行练习③要竞选练习题和练习项目④及时评价练习结果⑤组织与指导练习应注意到学生间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9.高等学校的综合教学方法

3.第七章高等学校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包括:

静态——教学诸要素,如老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介及环境;动态:

连续不断的教学的结合。

2.教学:

是学生在教室引导下认识和掌握人类积累下来的文化科学知识和社会活动经验,是通过认识和掌握知识的活动发展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同时改造和形成主观世界的过程。

(注:

仅仅罗列了教师的义务)

3.教学过程:

学生在教室的指导下,对人类已有知识经验的认识活动,和改造主观世界、形成和发展个性的实践活动。

4.教学过程的特点?

答:

①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特殊性);②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双边活动的过程(双边性);③教学过程是实现人的发展的过程(发展性)。

5.如何理解教学过程的特殊性?

答:

①教学过程的认识对象主要是以教材为中介的间接经验,也可以说是书本知识;②教学认识是学生在老师知道下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过程,即知识再生成过程;③科学家和人类的认识活动是无限的,而教学认识过程是有时限的(例子:

马克思说,一个二项式定理,学生在课堂上大约只需要一个小时就得以掌握,而这项定力的发现,人类却花了几百年的时间)。

判断:

教学认识活动是学生独立的发现活动。

(错)

6.如何理解教学活动是师生双方双边活动的过程?

答:

①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的作用;②同时,学生又是学习的主体;③再者,师生双方双边活动的过程不仅体现在认识方面的交流和分享,还有着情感方面的交流和影响。

7.两个概念:

智力:

是人们认识、适应和改变外界环境的心理能力,它主要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

能力:

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任务的心理特征。

8.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特点?

答:

①专业性;②独立性;③创造性;④实践性。

4.第八章教学组织形式及环节

1.目前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仍是班级授课制,其他的辅助形式有个别教学、分组教学、远程授课等。

2.教学组织形式:

是教学活动诸要素在教学过程中的组合方式和工作形态,设计到教学活动的规模,师生的活动形式、教学活动的时间和教学活动的场所等方面。

3.班级授课制是在17世纪由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创立并在理论上进行说明的。

在我国,班级授课制始于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

4.问:

辩证的看待班级授课制?

答:

班级授课制是将学生按年级、学业程度等因素编成班级,教师面对班级里的全体学生,根据教学计划和大纲的统一要求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其优点有:

①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效率、扩大教育对象;②有利于教师作用的充分发挥;③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是班级内的学生有更多“相观而善”的机会。

但是也有缺点:

不能很充分地兼顾学生的个别差异,难以针对学生的个人爱好与特长充分体现因材施教。

因此,在班级授课制中,要更加注重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处理好统一要求和个别差异的关系,同时注意班级授课制与其他教学组织形式的配合。

5.导生制:

英国教育家贝尔提出。

6.个别教学和分组教学是班级授课制的极其重要的补充和辅助教学形式。

个别教学:

是教师对单个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7.远程授课的基本特征:

借助先进的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电视广播等视听技术来传递教育教学信息,实现不同地点实时的、交互的、有选择性的教学。

8.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趋势?

答:

①教学活动的小规模化;②教学活动的短学程化;③教学活动场所的多样化。

9.课堂教学的具体环节:

备课、上课、课后(课外作业布置与检查、辅导答疑、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10.备课:

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

具体要求:

①首先,教师备课要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了解具体章节的具体要求,重难点);②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学生,了解其知识基础、知识结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个别差异及个性特点;③雪球最适宜的教学方法,写出具体的教案。

11.上好一堂课的基本要求?

答:

①目标明确;②内容正确;③方法得当;④表达清晰;⑤气氛活跃。

12.最佳时间理论:

(1-6分钟,稳定学生情绪,承上启下作用)从第6分钟开始正式上课,15分钟开始刺激学生。

13.课后(包括辅导答疑和考核与评价)

合理有效的考核应满足以下要求:

①要体现科学性、有效性和可靠性;②命题内容要全面;③考察、考试次数不宜过多;④评分应当有分量。

考试应该做什么——人们对考试的追求;

考试能够做什么——人们对考试的期望;

考试实际做什么——人们对考试效应的评价。

14.在毕业论文设计中,一名教师不能知道过多学生,这是为了保证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水平。

5.第六章高等学校的教学内容(课程)

1.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教学内容:

西周——六艺,即:

礼、乐、射、御、书、数;四书:

《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五经:

《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2.西方,英国的斯宾塞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中最早用“课程”一词。

3.课程的概念:

课程不仅指一门学程或一教学科目,还指学校提供的所有学程或所有教学科目。

判断:

教学科目是课程的一个部门(对)

4.高等学校课程的特征:

高等学校教育课程具有①专业性②探究性③前沿性。

5.高等学校课程结构体系?

答:

①普通课程和专业课程②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③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④现行课程和隐性课程。

注:

隐性课程的定义:

并非用言语来陈述的非正式的潜隐性的但是对学生起引导作用的课程叫隐性课程。

必修课程:

是指某种专业、某些专业甚至所有专业的大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

选修课程:

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允许学生选择修习的、与专业培养目标有一定关系的课程。

6.高等学校课程编制

课程类型:

①学科课程(始终未被其他课程所取代的课程);②关联课程(相互关联的课程糅合在一起);③融合课程;④广域课程(合并数门相邻学科而形成的一门综合学科);⑤问题课程(核心课程);⑥活动课程。

问:

高等学校课程建设的发展趋势?

答:

①课程内容的综合性;②课程性质的职业性;③课程方向的人文性。

7.高等学校课程内容(课程文件)

包括两个部分:

课程方案(教学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大纲)

课程方案:

是按照高等学校教育目标制定的指导教与学的规范性文件。

包括:

专业培养目标、学习年限(学分统计)、课程设置及其主要教学形式和学时(学分)的分学期分配。

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大纲):

是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照章节、课题和条目叙述该课程主要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

分为三个部分:

说明部分、正文部分、附录部分。

教材:

高等学校的教材或教学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或讲授提纲等,它们都是课程内容的直接表达,是教学大纲或学科课程的具体划分。

判断:

教材就是教科书(错)

8.高等学校的课程资源

教材、学术著作;、习题集、思考题集、习题答案、自学指导书、实验指导书、参考书目、参考文献、挂图、幻灯片、投影片、录像带、视听光盘、计算机教学软件、报刊、互联网、图书馆、实验室、实践基地、以及校外的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公共图书馆、工厂、农村、科研院所等。

6.第十章高等学校的教师和学生

1.1681年,法国“基督教兄弟会”神甫拉萨尔于兰斯创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师资培训学校,开了人类师范教育的先河。

2.教师的含义

韩愈《师说》认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对教师的定义: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的专业人员。

教师的两层含义:

①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业的专业人员;②教师必须从教于各类各级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

3.1980.12.5人大常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

1993.10.31八届人大常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1995.3.18人大常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1996.5.15人大常委会,《职业教育法》;

1998.8.29九届人大常委会四次通过《高等教育法》。

4.教师的角色特征:

传授者,管理者,代理人。

5.教师角色彰显了教师职业的特有特征:

①教师是一种具有综合职能的社会角色;②教师是具有专业特点的社会角色;③教师是一种具有特殊地位的职业角色。

6.教师具有专业特点的社会角色要求:

①专门的知识技能;②以风险和服务精神为核心理念的职业道德;③具有为学生和社会所公认的复杂知识技能权威和影响力;④具有充分的自治和自律。

7.高等学校教师的价值(基本任务):

①培养高级专门人才;②发展和创新科学技术;③通过知识传播及运用直接为社会服务。

8.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是高校教师的基本任务。

①通过对教材的加工,创造性地传播文化科学知识;②开启学生智慧,培养学生能力;③教书育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

9.☆怎样理解高等学校教师的劳动特点?

答:

①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师对职业具有持久稳定的兴趣;②教师劳动的创造性——决定了教师具有强烈的成就感;③教师劳动的示范性——决定了教师应有强烈的自警自省意识;④教师劳动的群体性——决定了教师高度的协作意识。

10.教师劳动复杂性的体现:

①首先是由脑力劳动复杂性所决定的;②是由劳动对象的特点决定的。

11.判断: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体现了教师劳动的创造性。

(对)

此题也可作为选择题。

12.学生的“向师性”、身教重于言教都体现了教师劳动的示范性。

13.☆高等学校教师的素质有哪些?

答:

①政治思想素质(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强烈的爱国热情,勇于坚持真理);②职业道德素质(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团结协作,尊重集体);③文化知识素质(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教育理论知识,相关学科知识);④能力素质(驾驭教学内容的能力,多渠道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教学实验和研究能力);⑤身心素质(身体素质:

体质健康,耐受力强,反应敏捷,精力充沛;心理素质:

开朗的心胸,愉快的情绪,顽强的毅力)。

14.教师的教育情意:

是指教师从事教育专业的态度、价值观、信念、兴趣、自我意识等。

具体有:

教育理想,教育情操,教育性向,教师自我。

15.高等学校教师权利的内容:

①教育教学权;②科学研究权;③管理学生权;④民主管理权;⑤进修培训权。

16.高等学校教师资格:

高等学校教师资格是对高校教师任职条件的基本要求,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我国高校教师资格的要求有哪些?

答:

①必须是中国公民,且遵守我国法律;②热爱教育事业尤其是高等教育事业,且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③具有教育教学业务能力;④具备研究生或者本科毕业学历或通过教师资格考试。

17.我国高等学校教师职务分为四种:

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

18.高等学校的教育对象(大学生)

问:

怎样理解大学生的身心特殊性?

答: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他们具有较高的智力水平(记忆力、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等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②他们具有较为扎实的知识基础和较丰富的知识面;③他们具有较好的品德修养;④他们具有较为远大的理想;⑤他们面对的压力也较大;⑥他们的心理成熟度还不够高。

19.☆高等学校的师生关系

概念:

指教师和学生为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而进行交往和结成联系的关系。

从几个理学上来理解:

心理学上的“师生关系”是指——一种认识关系、情感关系;伦理学上的“师生关系”是指——师生之间都应履行的道德和义务;社会学则认为师生关系是一种工作关系、组织关系。

(可出选择题或判断题)

问:

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途径有哪些?

答:

①认识和了解学生——是建立师生关系的前提;②树立自己的威信——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保证;③学生的积极参与——良好的师生关系少不了的因素;④利用多种渠道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20.教育大众化

1973年美国学者马丁·特罗将教育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精英教育阶段(毛入学率<15%)、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15%<毛入学率<50%)和普及高等教育阶段(毛入学率>50%)。

7.第九章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

1.(科学研究)是衡量高等学校水平的重要标志。

2.19世纪初真正的高等学校科学研究开始。

德国洪堡第一次明确提出“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并与1810年创办柏林大学,首开大学科学研究的先河。

3.课本168页的数字。

4.☆问:

科学研究在高等学校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

①科学研究是高等学校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②科学研究是提高师资水平的基本途径;③科学研究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④科学研究是学科发展的基础;⑤科学研究是高等学校管理现代化的重要保障;科学研究是高等学校为社会服务的重要渠道。

5.高等学校的教育研究

教育研究的意义:

通过对自己教育对象的研究,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用正确的教育理论武装自己,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高校教育实践研究的内容:

①研究教育对象;②研究教学内容;③研究教学方法。

6.科学研究的起点是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高校科研管理的常见方法有:

激励法和计量法。

8.第三章高等教育发展的社会基础

1.高等教育发展的政治基础

政治对高等教育发展的作用:

①政治制度的发展方向规定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②阶级关系规定高等教育发展的利益追求(课本45页的例子);③政治任务影响高等教育的发展重点;④主流意识形态影响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环节;⑤教育民主化运动促进了高等教育机会的扩展;建立国家高等教育体制。

2.意识形态:

是指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形成的人们对世界和社会的有系统的看法和见解。

意识形态影响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环节的主要内容包括:

①影响高等教育的发展思想;②主流意识形态在高等教育改革过程中发挥着相当明显的作用。

教育民主化运动队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包括三个方面:

①扩大高等教育机会;②调整教育结构(注:

双轨制——一轨通向高等教育,一轨通过职业教育);③改革高等学校入学制度。

建立国家高等教育体制实际上包括两方面内容:

①国家举办高等教育机构;②规范社会高等教育机构。

3.怎样理解经济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

答:

经济制约高等教育的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经济制约着高等教育发展规模;②经济发展制约高等教育发展决策;③经济制约高等教育结构的完善程度;④经济促进高等教育终身体系的形成。

4.高等教育入学率:

<4%贫困国家;4%-7%中等发达国家;>7%发达国家。

5.基础教育(中小学教育)对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作用:

概括的说,基础教育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方面:

①基础教育质量制约高等教育质量;②基础教育规模影响高等教育规模。

9.第四章高等教育的价值与功能

第一节高等教育的社会价值

1.高等教育的政治价值

①促进社会政治延续(包括促进社会政治目标的实现和维持和发展社会政治关系);②推进社会政治生活(首先,高等教育通过提高统治阶层的文化水平而使管理区域科学化,其次,高等教育可以提高民众的政治素养,从而增强国民的政治参与意识);③促进个体政治社会化(高等学校里的政治教育具有系统化、理论化的特征,因而对人的思想影响更为深远,容易使人行程比较完整而稳定的思想体系,从而对人们的政治行为更具有约束力和影响力)

接受高等教育已成为担任正职领导人物的必备条件。

判断:

高等教育再生产着社会政治关系。

(对)

2.高等教育的经济价值

①作为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源泉(知识点一: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强调人力资本在整个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是人力资本论的奠基人;知识点二:

据舒尔茨计算,美国11929-1957年检国民经济增长额中,有33%应归因于教育);

②有助于个人收入分配趋于平等,促进社会公平(原因:

一是社会中很大一部分收入分配差异是由所受教育的差异引起的;二是在经济增长过程中,随着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由教育的差别而引起的收入的差别不会增大,而会逐渐减少)。

高等教育

3.高等教育的科学价值

科学(潜在的生产力)—————显性生产力

①实现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②创造新的科学知识的重要阵地。

4.高等教育的文化价值

问:

怎样理解高等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答:

①传承文化,通过教育可以使人类社会长期积累的文明成果得以延续和传承;②改造文化,高等教育在选择和改造文化方面有其特殊的价值;③创造新的文化。

第二节高等教育的个人价值

变式:

如何理解知识改变命运?

答:

①高等教育可提高个人的知识与能力水平;②养成良好的综合素质;③提高个人劳动效率,增加个人收入(人力资本理论研究者贝克尔认为,在一个人的一生中,工资是变化着的。

人在缺乏经验的青年时期,工资较低;中年时期,工资达到最高点;以后,工资又下降。

年龄-工资曲线的顶点,根据任的受教育水平而变化,教育具有提高劳动者个人工资收入的价值);④提升个人社会地位(低位向上的变动)

第三节高等学校职能

高等学校的职能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开展社会服务。

①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基本职能);②发展科学(重要职能);③直接为社会服务的职能(前两项职能的合理延伸和实际应用);④这三项职能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相辅相成的)。

补充问题:

有人说,高等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全面和谐的人,也有人认为高等教育的目标是直接满足社会的需要,请对以上观点加以评述。

答:

这是高等教育的两种价值观,前者指的是个人本位价值观,后者指的是社会本位价值观。

①个人本位价值观是指从个人需要、个体发展角度出发,设计教育目标,强调教育要为人本身的需要服务。

社会本位价值观是指从社会发展角度出发,设计教育目标,个人只是加工的原料,个人发展必须服从社会的需要。

②两种价值观都有其合理性,也各有其片面性和局限性。

个人本位价值观确认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提出了尊重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人力资源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