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专题五 中外区域文明的发展精编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954391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8.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专题五 中外区域文明的发展精编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专题五 中外区域文明的发展精编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专题五 中外区域文明的发展精编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专题五 中外区域文明的发展精编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专题五 中外区域文明的发展精编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专题五 中外区域文明的发展精编版.docx

《高中历史专题五 中外区域文明的发展精编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专题五 中外区域文明的发展精编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专题五 中外区域文明的发展精编版.docx

高中历史专题五中外区域文明的发展精编版

专题五中外区域文明的发展

第21讲中国重要区域文明的发展

知识梳理

一、长三角洲区

(一)古代的开拓和超越

1.经济持续发展,并逐渐成为经济重心。

2.工商业城市如雨后春笋,资本主义率先萌芽。

3.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和东迁,政治地位日益显现。

(二)近代的屈辱、抗争和探索

1.最早遭受西方列强侵略,成为其倾销商品、输出资本的重要场所。

2.面对列强的侵略和奴役,长三角和全国一道奏响了近代中国抗争和探索的时代强音。

3.西方殖民主义的侵略,客观上推动着长三角地区率先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艰难步履。

(三)现代长江三角洲的发展

1.新中国成立初,以上海为中心的“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稳定了物价,人民政府赢得了全国人民的信任。

2.1984年,上海成为沿海开放城市,后国家又把长江三角洲作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1991年上海浦东成为对外开放区。

二、中部地区

(一)古代的中部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是中国农业文明最发达的区域。

1.夏商周时期,中部的河南、山西一带是我国奴隶制统治的中心,夏商均建都于河南。

2.六朝时期,江南农业开发,洞庭湖、鄱阳湖流域成为重要产粮区。

3.隋唐时期,洛阳成为政治和商业中心。

4.北宋建立后,定都东京,东京也成为最大的商业都会。

5.明清时期,“湖广熟,天下足”,两湖地区取代苏湖成为全国的主要产粮区。

(二)近代史上的中部是中国近代工业和近代革命运动的中心区域。

1.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已深入到中国内地。

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在中部地区建立了一些近代企业,武汉地区发展成为中国近代的重工业中心。

中日甲午战争以后,湖北的沙市又被开辟为通商口岸。

2.戊戌变法时期,湖南的维新运动开全国风气之先。

资产阶级革命运动期间,武汉地区的革命团体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建立了湖北军政府,辛亥革命取得成功。

3.北伐战争时期,湖南、湖北成为主战场。

4.1927年,中共发动南昌起义,八七会议在汉口召开,毛泽东领导了秋收起义并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中原,千里跃进了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淮海战役的胜利,解放了长江以北的中下游地工。

5.建国后的经济成就:

一五期是,建成武汉长江大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武汉建设成为我国两大钢铁基地之一;改革开放时期,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建成,京九铁路横贯中部。

三、成渝地区

(一)古代

1.战国时期秦国蜀守李冰修都江堰,使成都平原从此成为“天府之国”。

2.四川成都出土的嵌错赏功宴乐铜壶,刻画着宴乐、采桑、狩猎、攻战等多种场面,表现出了春秋战国时期精湛的艺术技巧。

3.东汉成都的说唱俑,造型生动活泼。

4.魏晋南北朝时期,成都平原是重要的产粮区。

蜀汉所产蜀锦,遐迩闻名。

5.隋唐时,成都是西部著名的商业城市,有“扬一益二”之称。

6.明朝:

在今西藏东部、青海西南部、四川西部设朵甘都司管辖。

7.清朝:

康熙平定“三藩之乱”,为大规模实行“改土归流”创造了条件。

1726年,雍正帝在云南、贵州、广西、四川等地大规模“改土归流”。

8.清朝在西南设四川、贵州、云南、广西四个行省,加强管辖。

(二)近现代:

1.1973年12月,国民政府迁往重庆,重庆成为战时陪都。

2.1945年8月,国共两党进行了43天的重庆谈判,签订了《双十协定》;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

3.一五计划期间,在西南建成了宝成铁路,从而结束了“蜀道难”的历史。

4.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新建成昆铁路。

文革时期,建成湘黔铁路。

5.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安徽、四川首先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重点解读

一、综合分析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定都北京的原因

1.北京雄跨华北平原的北部边缘,西北群山连绵,北依万里长城,南连平原,东临大海,地势险要。

2.北京位于沿海地区,属于经济发达圈内;而距离天津新港不远,出海方便,航空交通发达;永定河流经市区;经济、交通、水资源条件好。

3.北京在3000多年前周武王时就初步形成了城市,是世界上最早的城市之一。

金、元、明、清等王朝先后在这里建都,历史影响大,文物富集。

4.三大战役胜利,东北、华北、中原解放区连成一片。

华北解放区人民力量雄厚,东北解放区重工业基础较好,中原解放区特产丰饶。

和平解放北平,城市设施及建筑保存完好,这都为北京的发展和稳定创造了条件。

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雅尔塔体系建立,社会主义阵营形成,新中国定都北京,靠近苏联、蒙古,无战争之忧。

[例1]右图是北京某街道老路牌的照片,路牌的外文为“RUEHART”,RUE是“街道”的意思,HART指担任近代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

此路牌设立的时间应该是

A.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B.洋务运动时期

C.八国联军占领时期D.北洋政府统治时期

二、近代以来,我国东西部差异的原因

(1)历史因素:

①东部沿海首先遭到西方列强入侵,自然经济较早解体。

②近代生产力方式较早在东部地区出现,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变化。

③东部沿海地区信息交往,对外贸易便利,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④新中国成立以来,政策上向东部倾斜,有利于东部经济发展,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重点和首要目标都放在东部地区。

(2)自然因素:

东部自然条件优越,有利于经济发展。

[例2]有人形象地说南京既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点。

下更能够反映这种说法的两个历史片段是

①英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在南京江面的英舰上签订不平等条约②洪秀全在南京颁布《天朝天亩制度》③孙中山在南京主持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第一次国务会议④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政府“总统府”

A.①②B.②④C.③④D.①④

 

第22讲世界热点区域的历史考察

知识梳理

一、东北亚

1.古代中国与朝鲜的友好交往。

2.近代、现代东亚国家(日本除外)的历史遭遇和共同抗争。

(1)历史遭遇:

都曾遭受西方列强和日本的侵略奴役。

(2)共同抗争:

①在19世纪中叶的亚洲革命风暴中,中国太平天国运动与印度尼西亚等国人民的反殖民主义斗争,互相推动,互相影响,共同打击了西方殖民者。

②二战期间共同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侵略,并取得抗日的胜利。

③1950年,抗美援朝,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

3.二战后东亚各国的经济发展。

(1)五六十年代由日本经济起飞掀起的巨浪。

1968年日本一跃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大经济大国。

(2)七十年代以韩国、新加坡、台湾、香港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腾飞为主而掀起的巨浪。

(3)七十年代末以来,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二、东南亚

1.古代中国与东南亚的交往。

2.二战中日本对东南亚的侵略。

3.东南亚国家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①由于长期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受西方控制较严重,容易产生政治或经济的动荡。

②由于旧的经济秩序影响和阻碍,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不平等地位。

③对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本过度依赖,带来诸多不确定的不良影响。

④缺乏自主、创新的科学技术体系,引进科技,但对基础科学业的投入和研究薄弱。

⑤一些国家政治专制、对经济过度干预,不利于经济长远发展。

三、西亚

1.自古以来,中国与西亚各国交往密切。

2.近现代史上这一地区争夺激烈的原因和争夺的主要事件。

(1)原因:

①地理位置重要,是三大洲交汇之地;

②重要的交通要道,苏伊士运河、黑海通往地中海的必经之地;

③战略资源丰富——石油;

④美苏争夺的战略要地,美国企国通过这里把势力渗入中亚。

(2)事件:

克里米亚战争、中东问题(巴勒斯坦问题、巴以战争、欧佩克成立、海湾战争、反恐战争等;

3.二战后西亚经济发展的最大特点和70年代后经济发展的原因。

(1)特点:

石油工业发展迅速,产油国日益富裕。

(2)发展原因:

①团结发展中国家的广大产油国,冲破国际石油垄断资本的控制,提高石油价格,增加石油收益;

②努力改变单一的经济结构,积极发展石油化工和其他工业;

③积极改善农业生产环境,提高粮食自给率。

四、非洲

1.古代中国与非洲的关系。

2.新中国成立和非洲国家的独立开创了中非关系的新纪元。

(1)1955年4月在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2)以1956年新中国与埃及建交为开端,中国与非洲国家纷纷建立外交关系。

(3)中国与非洲同属第三世界,属于发展中国家。

3.近代列强对非洲的侵略与非洲人民的反抗

侵略:

(1)新航路开辟以后,葡萄牙扩张方向主要是非洲,西班牙也接踵而至。

(2)16世纪到19世纪300年间,欧洲殖民主义者在非非进行罪恶的奴隶贸易,其间非洲损失青壮劳动力约一亿。

(3)19世纪中期,英国入侵埃及,使其逐渐成为西方殖民者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4)法国在19世纪30年代侵入阿尔及利亚之后,逐步向埃及、突尼斯渗透。

(5)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非洲除利比里亚、埃塞俄比亚等国独立外,其他国家全部沦为殖民地,成为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一部分。

反抗:

(1)19世纪末,武装斗争和武装起义成为非洲人民反对殖民主义斗争的主要形式。

其中1894—1896年的埃塞俄比亚人民取得抗意斗争的胜利,迫使意大利承认其独立。

(2)1935年10月,由于西方国家的绥靖政府和中立主义,导致埃塞俄比亚人民抗意斗争的失败。

(3)“二战”期间,北非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的重要战场。

重点解读

一、近代以来亚洲人民为求自由解放而进行的大规模斗争。

(1)五次大规模的民族解放潮流:

19世纪上半期反殖民主义、封建主义的亚洲革命风暴;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的觉醒;一战后亚洲民族民主运动;20世纪30、40年代的反法西斯斗争;二战后亚洲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展开,一大批国家走上独立自主的道路。

(2)1955年亚非会议召开,新兴民族独立国家走了联合反帝反殖反霸斗争的道路;70年代以来亚洲国家之间的联合斗争进一步发展;20世纪60-90年代,亚洲各国经济发展呈现出不同模式,除日本以外,原来处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许多地区经济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时期。

[例1]20世纪70年代,毛泽东提了“三个世界”划争的理论,主要目的是

A.团结第三世界国家,使中国尽早恢复在联合国的全法席位。

B.支援第三世界国家人民的反美斗争。

C.表明中国是第三世界国家,不与美、苏结盟。

D.团结第二、第三世界国家,反对霸权主义。

二、二战后亚洲国家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

有利条件: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有利于亚洲国家吸收新技术,同时随着西方发达国家将劳动密集开支企业向国外转移,亚洲国家可以利用劳动力优势发展经济,积累资金。

不利条件:

由于美苏争霸,亚洲处于不稳定的状态,战争与军事对峙常常阻碍经济的交流与发展;此外亚洲长期遭受西方侵略,经济基础薄弱。

[例2]印度、伊拉克经济发展面临的共同问题是

A.人口压力、粮食短缺、经济单一

B.人口压力、边界争端、教派纷争

C.教派纷争、边界争端、市场狭隘

D.粮食短缺、经济单一、市场狭隘

 

第23讲美国史

知识梳理

一、美国经济发展的概况和特点

1.概况

(1)殖民地时期,经济迅速发展,北部工商业发达,中部盛产小麦,南部种植园经济繁荣,初步形成了统一的市场。

(2)18世纪晚期到19世纪中期,美国完成了工业革命。

(3)19世纪中期,美国北方的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和南方的奴隶制种植园经济都迅速发展,工业生产居世界第四位。

(4)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工业发展迅速。

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位,成为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国家。

资本和生产急剧集中,形成了垄断。

(5)1929—1933年,美国经济经历了严重的经济危机。

股价狂跌,银行倒闭,企业破产、生产锐减,市场萧条,失业人数激增,农民破产。

(6)二战后初期,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经济强国,有最雄厚的工业实力和最丰富的黄金储备,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制度“布雷顿森林体系”,倡议成立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企图凭借自己的实力控制更广阔的世界市场。

针对欧洲经济困难,推行马歇尔计划,使受援国成为美国商品的输出市场。

(7)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经济得到稳定发展。

(8)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受到挑战。

1973年,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体系崩溃,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地位严重动摇。

2.特点

(1)美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2)美国后来居上,取代英法逐步掌握世界经济霸权。

(3)两次世界大战,给美国经济提供了迅速发展的机会。

二、美国的政治

(1)1775—1783年,北美经过独立战争,推翻了英国殖民统治,赢得了民族独立。

根据三权分立学说,确立了共和政体。

(2)1861—1865年,美国通过南北战争,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度。

(3)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进入了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美国被称为“托拉斯帝国主义”。

(4)1929—1933年,经济危机期间,罗斯福政府在各方面大刀阔斧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历史上称之为“罗斯福新政”,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

(5)一战后,美国掌握了资本主义世界的霸权,在全球推行霸权政策,领导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6)20世纪70年代,美国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严重动摇。

(7)两极格局解体后,美国成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

重点解读

一、罗斯福新政的实质和作用

新政的实质:

实施国家干预经济,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罗斯福曾经说过新政是“是旧民主主义秩序的新应用”。

所谓“新”,即是以国家对经济全面加强干预的政策,取代了自由放任的传统经济政策。

新政的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缓和了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巩固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为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

[例1]罗斯福说《工业复兴法》是美国国会制定的“最具有深远意义”的法规。

实施该法的主要目的是

A.实现经济复兴B.增加就业机会

C.国家干预经济D.防止盲目竞争

二、美国世界霸主地位动摇原因和影响

1.原因:

(1)美国方面:

由于贸易逆差扩大、1973年中东石油经济危机打击,及对越战争、美苏争霸的消耗,美国经济衰退,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解体,战后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快速发展,严重冲击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形成三足鼎立局面。

世界经济、政治多极化初露端倪。

(2)西欧、日本与美国贸易竞争不断加强,同时均想改变与美国的从属关系,建立平等伙伴关系,政治上力求摆脱美国控制。

与美国展开控制和反控制的斗争,力量对比变化朝着有利于西欧和日本的方向发展。

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了美国、西欧、日本三足鼎立的局面。

(3)第三世界的发展,也有力冲击着两极格局

2.影响:

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了美国、西欧、日本三足鼎立的局面,两极格局开始动摇,世界开始呈现多极化趋势。

[例2]1971年尼克松宣称:

美国将不接受以美元兑换黄金,外国人可以任意处置美元,外国银行家可以任意决定美元价值。

这表明

A.美国和西欧盟友关系严重恶化

B.布雷顿森林体系发生动摇

C.欧元出现导致美元地位下降

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解体

 

第24讲欧洲史

知识梳理

一、德国

1.德国的崛起

(1)19世杨70年代,随着德国的统一完成,德国成为欧洲新兴强国,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

(2)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工业产值位居世界第二位,并向帝国主义国家过渡。

2.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

(1)一战前欧洲出现了两大军事集团,德国成为同盟国的核心国,并成为一战的主要发动国。

(2)在一战中德国战败,德意志帝国瓦解。

3.走上法西斯道路

(1)践踏《凡尔赛和约》,挑战凡尔赛体系。

(2)1936年至1939年干涉西班牙内战。

(3)吞并奥地利,1933策划慕尼黑阴谋,不久侵占了捷克斯洛伐克。

(4)1939年突袭波兰,全面发动二战。

4.再度崛起

(1)20世纪50年代,联邦德国经济发展进入繁荣时期。

(2)20世纪60年代初,联邦德国成为西欧头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并成为欧共体的发动国和创始国。

20世纪70年代,欧共体和日本成为挑战美国经济霸权的力量。

(3)东欧剧变期间,两德合并,德国再度统一。

二、英国

1.英国的经济

(1)16世纪:

英国资本主义兴起和发展。

(2)18世纪60年代—1840年前后,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

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

(3)1825年,英国发生了第一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4)19世纪中期,英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号称“世界工厂”。

在世界工业中居垄断地位,英国的煤、失、纺织品的产量都超过法、德、美三国的总和。

(5)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经济发展缓慢,丧失了世界工业中的垄断地位。

(6)二战后,经历了恢复、快速发展和滞胀时期。

2.英国的政治

(1)1640—1688年,英国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的君主制。

(2)1689年英国通运《权利法案》,“君主立宪制”在英国出现。

(3)18世纪初英国内阁制形成。

(4)19世纪后半期,英国的自由党和保守党交替执政。

3.英国的对外政策

(1)一贯奉行殖民扩张和争夺殖民霸权政策。

(2)在欧洲奉行“势力均衡”政策。

(3)对外结盟:

反法联盟、神圣同盟、三国协约、英日同盟、反法西斯同盟、北大西洋公约、欧洲联盟。

(4)奉行反共政策,干涉苏俄,对苏冷战。

(5)对法西斯势力奉行绥靖政策。

三、法国

1.法国的经济

(1)18世纪末19世纪初,法国一些纺织业已开始使用机器和蒸汽动力,工业革命开始。

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期间,社会动荡,工业革命的进程受到一定的影响。

19世纪20年代起,工业革命发展较快。

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基本完成。

法国成为仅次于英国的工业国家。

(2)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的经济发展比较缓慢,在世界工业中的地位由第二位下降到第四位。

(3)二战后,经历了恢复、高速发展和滞胀几个时期。

2.政权更替

波旁王朝——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法兰西第一帝国——波旁王朝——七月王朝——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法兰西第二帝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维希政权——临时政府——法兰西第四共和国——法兰西第五共和国

3.法国对外政策

(1)18世纪以来,长期同英、德争夺欧洲霸权,拿破仑极力在欧洲扩张。

(2)普法战争后力图复仇,与英俄结成协约国集团,并参加一战。

(3)战后极力削弱德国,在欧洲结盟,30年代推行绥靖政策。

(4)二战后响应美国冷战政策,加入北约。

重点解读

一、英国的“大陆均势”政策

英国长期以来在处理国家关系方面,一贯奉行“大陆均势”政策。

其“均势”政策的目的是反对大国谋求大陆霸权,巩固大陆沿岸阵地,保持其海上霸权。

英国“大陆均势”政策的实质是使欧洲大陆列强彼此牵制,由英国操纵欧洲的政治天平,维护英国在欧洲大陆的海外利益。

为此,英国在各个时期采取的“均势”措施有:

1.17世纪—18世纪,与争夺欧洲霸主地位和世界殖民霸权的法国进行多次战争,击败法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2.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多次组织反法同盟,干涉法国革命,目的是争夺世界市场和霸权,打破拿破仑称霸欧洲的局面。

3.19世纪上半期,沙俄向欧洲扩张,严重影响了英国的大陆利益。

目的是争夺巴尔干,英国联合法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打败沙俄。

4.19世纪后半期,普法矛盾激化,发生普法战争。

后因法德矛盾发展为三国同盟与法俄军事协约集团对峙。

英国保持了“光荣的孤立”。

5.19世纪末德国崛起,严重威胁英国在欧洲大陆和全球的利益,英德矛盾成为帝国主义的主要矛盾。

英国先后调整了与法俄的关系,形成了三国协约与以德国为核心的三国同盟对峙。

6.一战后,德国战败,英国不愿法国独霸欧洲,在巴黎和会上反对过分削弱德国。

20年代,未能国一时势力弥漫于东欧一带。

英国拒绝了法国的结盟建议。

7.20世纪30年代,德国法西斯势力上台,在欧洲侵略扩张,英国为确保在欧洲的利益,采用了祸水东引的纵容侵略的绥靖政策。

[例1]《欧洲经济史》描述了18世纪中期以来欧洲某些地区出现的现象,“贵族的炫耀生活,受到财富日益增长的资产阶级的仿效,甚至受到挑战。

虽然他们有时被人轻蔑地说成是‘暴发户’,但是,他们的购买力形成了他们自己竞相仿效的基础”。

这段描述说明

A.工业革命已经影响到社会生活

B.启蒙思想的传播消除了人们的等级观念

C.政治革命使封建贵族告别了昔日生活

D.科技进步降低了生产成本,物价相对低廉

二、20世纪80年代末期东欧和西欧的不同发展变化及原因

变化:

东欧局势动荡,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西欧向着经济、政治同盟的方向发展,形成一支与美国和日本相互竞争的重要力量。

原因:

(1)东欧;各国共产党执政后,都照搬苏联模式,在经济上改革成效不大,发展缓慢;在政治上严重破坏了民主法制,东欧各国和政府脱离群众;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和西方的“和平演变“是重要的直接原因和外部原因。

(2)西欧:

凭着原来的经济技术;借助马歇尔计划的援助;充分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提高劳动生产率;采取有效的社会经济政策,维护经济相对稳定和持续发展;欧共体的成立,更加密切了欧洲各国的联系,政局日趋稳定。

[例2]右侧是一幅政治漫画,画中的法国人和德国人正在讨论,最后达成的共识是

A.我们太小,实在无奈

B.他们相争,我们得利

C.赶快联合,求得生存

D.各奔东西,争取自保

 

第25讲日本史

知识梳理

一、19世纪中期

经济:

城市、农村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发展、封建领主经济开始瓦解。

政治:

日本幕府统治面临全面危机,倒幕派推翻幕府统治。

明治维新,推翻封建统冶,建立阶级与地主阶级联合政权,标志着日本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二、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

经济:

在政府推动下,工业革命进入高潮,并向垄断过渡。

政治:

确立近代天皇制,成为君主立宪国家。

对外:

扩大对朝鲜、中国的侵略。

三、1929年至1945年

经济:

经济危机打击严重,工业生产下降,失业人数激增,农民破产。

政治:

工农运动高涨,阶级斗争尖锐,法西斯专政建立。

对外:

打破华盛顿体系,疯狂对外扩张。

四、二战后

经济:

由经济恢复到50-70年代的快速发展,60年代末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

政治:

美国对日本的民主化改造,但并不彻底。

对外:

由唯美国马首是瞻到希望建立平等的伙伴关系,奉行相对独立的外交政策。

重点解读

一、日本经济的两次腾飞

(一)时间:

第一次——19世纪末;第二次——20世纪50、60年代。

(二)原因:

1.第一次腾飞原因:

①社会改革消除封建主义残余;②国民经济非军事化;③发展外向型经济;④重视科技、教育,培育人才;⑤美国的军事订货。

3.共同原因:

①社会改革;②利用外资与技术;③重视教育。

4.启示:

①继续深化改革;②引进外资与技术,但要注意科技创新;③走和平发展之路。

[例1]20世纪五六十年代,促使日本经济腾飞的客观有利条件是

A.扫除了封建落后因素

B.国民经济非军事化

C.重视教育事业发展

D.在朝鲜战争和越战中美国向日本大量订货

 

第26讲俄国史

知识梳理

一、1861年俄国的农奴制改革

1.原因:

落后的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克里米亚战争的惨败。

2.内容:

在保护地主阶级利益的前提下,农奴以高额的代价赎回土地和人身自由。

3.实质:

地主阶级对农民阶级的合法掠夺。

4.影响:

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使俄国过渡为资本主义国家。

二、19世纪至20世纪初向帝国主义过渡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但仍落后于其他主要资本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中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