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结合说课.docx
《读写结合说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写结合说课.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读写结合说课
小学语文“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研究课题方案
(2011-12-2010:
05:
39)
转载▼
标签:
杂谈
小学语文“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研究课题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重点,也是难点,绝大多数学生怕作文,尤其是农村小学的学生最怕作文。
而怕作文的重要原因就是课外阅读少,没有素材积累;没有生活底蕴,缺乏写作热情。
“少年时代的大量阅读,就好比在银行里储蓄,孩子可以终生享用它的‘利息’。
所以对小学生而言,要想真正解决“写什么”、“怎么写”的问题,必须将阅读教学与写作训练紧密地结合起来。
叶圣陶先生说: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
”只有读中有写,写中带读,以读带写,以写促读,学生的作文能力才会逐渐提高。
所以,我们小学语文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作好
“读写结合,以读促写”这篇文章。
为此,我校语文组特提出 “读写结合,以读促写” 的课题研究项目。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
”小学作文的基本职责和主要任务是培养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小学生学习语言文字,主要是通过阅读和日常生活中的言语交际。
著名特级老师丁有宽老师最早提出读写结合训练,强调读中学写,以写促读的思想,克服了长期存在的读写分离的弊端。
2、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
少年儿童个体智力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记忆力强而理解力弱,注意力适宜引到记忆类事物而不宜分散到难以理解的多种事物中去。
这就表明:
少年时期应该有一个强化读书,大量积累语言信息而后运用的阶段。
3、朱作仁教授在其著述的《阅读心理》中,曾把阅读定义为“一种从书面言语中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
”并指出这种“意义”,不但指阅读材料内说的“是什么”,对于学生来说,更重要的是作者是“如何表达的”阅读不仅是自外而内意义的吸收过程,更是写作的基础。
4、 心理学研究还指出,阅读是内化的吸收,是对基础知识理解的过程;写作则是外化的表达,是对基础知识运用的过程。
通过阅读记忆,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材料,表达才具有心理前提。
同时,阅读还能为作文提供范例,提供技能模仿运用的直观形式。
从这一意义上讲,阅读是作文的基础,作文则是阅读的发展和提高。
当然,反过来讲,作文又可以激发学生产生模仿的心理需要,从而带动阅读、促进阅读。
所以说,阅读与作文,两者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
读与写,确实存在着有机结合的客观依据。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和任务
1、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认读方法,增强学生的认读兴趣,为阅读积累打下良好的基础。
2、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探索出一系列课堂阅读指导方法,使学生乐于读书,善于读书,并学会从读书中积累有利于写作的素材。
3、以读促写,以写带读。
加强对学生的课内阅读指导,探索出行之有效的将刻文字的语言、章法、写作技巧自觉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的课堂授课技巧,从而达到“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课题研究目标。
四、研究对象:
1—6年级共12个教学班的语文教学。
五、研究人员的分工及子课题。
研究分工:
共分为三个研究小组,各小组的负责人安排本小组的研究进程,并定期召集本小组成员交流研究心得。
子课题
1、调查法
以问卷、访谈、听课等形式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学习能力、学习效果等方面进行观察,从而掌握实验第一手材料,进而分析实验操作的得失。
2、观察法
以听课、检查、交往等形式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学习能力、学习效果等方面进行观察,进而分析实验操作的得失。
3、经验总结法
对课题研究过程的感性经验和认识进行提炼和概括,提高相应的理性认识,形成相关的课堂教学范例、教学模式和研究经验。
4、文献研究法:
通过搜集和分析相关的文献资料,形成对本课题的有关概念的认识与思考,寻求理论层面的支持,构建理论框架。
5、行动研究法:
课题组成员边实践、边研究。
在行动中研究,使行动过程成为研究过程。
及时总结反思,对实验过程进行修正完善。
七、实验研究的步骤
课题实验研究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2008月5月——2008年6月,制定课题实验方案,成立课题组,
第二阶段:
2008年7月——2009年9月,进行课题研究,并及时进行研讨、交流、总结。
第三阶段:
2008年9月——2009年10月,总结课题实验的研究成果,完成课题研究任务,写出课题研究报告,发表有关论文,课题提供有关材料,进行结题鉴定。
八、课题实验研究的组织领导
读写结合 以读促写”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一、 课题的提出的背景
众所周知,语文课程的任务之一就是积累词汇、运用语言。
因为“丰富的积累,灵活的运用”是形成语文素养的基础。
积累的重要性无人不晓,但目前对如何进行实效性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缺乏必要的研究。
具体表现在:
1、记忆机械,不重情趣。
以前,积累的主要方式是抄抄写写,切断了记忆储存与理解、感悟、鉴赏的联系,使积累变成了孤立、机械的记忆活动,很大一部分都变成了无效积累,读与写联系不够密切,有的学生书读了不少,但写作能力没有相应的提高。
2、注重内容,忽视方法。
积累指导偏重内容的扩充,忽视了自主积累意识、能力与习惯的培养,更缺乏方法的引导。
读书面太窄,大多是比较浅显的童话故事,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读的较少;读书缺乏思考和体会;读书缺乏积累。
3、读写严重脱节,只为读而读,或只为写而写,读写两张皮。
针对读写方面存在的上述问题,找到一条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迫在眉睫。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了“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的课程总目标。
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能吟”,那么如何在学生读书与写作之间搭建一座桥梁,使读与写能地有机地结合起来,如何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学习写呢?
为开辟一条省时、快捷、易行的训练渠道,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和语文综合素质,让学生的作文达到“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的目的,我校语文教研组确立了《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教研课题,希望通过课题研究,实现学生“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的课程总目标,在阅读写作方面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二、理论依据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
”小学作文的基本职责和主要任务是培养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小学生学习语言文字,主要是通过阅读和日常生活中的言语交际。
著名特级老师丁有宽老师最早提出读写结合训练,强调读中学写,以写促读的思想,克服了长期存在的读写分离的弊端。
2、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
少年儿童个体智力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记忆力强而理解力弱,注意力适宜引到记忆类事物而不宜分散到难以理解的多种事物中去。
这就表明:
少年时期应该有一个强化读书,大量积累语言信息而后运用的阶段。
3、朱作仁教授在其著述的《阅读心理》中,曾把阅读定义为“一种从书面言语中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
”并指出这种“意义”,不但指阅读材料内说的“是什么”,对于学生来说,更重要的是作者是“如何表达的”阅读不仅是自外而内意义的吸收过程,更是写作的基础。
4、 心理学研究还指出,阅读是内化的吸收,是对基础知识理解的过程;写作则是外化的表达,是对基础知识运用的过程。
通过阅读记忆,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材料,表达才具有心理前提。
同时,阅读还能为作文提供范例,提供技能模仿运用的直观形式。
从这一意义上讲,阅读是作文的基础,作文则是阅读的发展和提高。
当然,反过来讲,作文又可以激发学生产生模仿的心理需要,从而带动阅读、促进阅读。
所以说,阅读与作文,两者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
读与写,确实存在着有机结合的客观依据。
三、研究方法
1、调查法
以问卷、访谈、听课等形式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学习能力、学习效果等方面进行观察,从而掌握实验第一手材料,进而分析实验操作的得失。
2、观察法
以听课、检查、交往等形式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学习能力、学习效果等方面进行观察,进而分析实验操作的得失。
3、经验总结法
对课题研究过程的感性经验和认识进行提炼和概括,提高相应的理性认识,形成相关的课堂教学范例、教学模式和研究经验。
4、文献研究法:
通过搜集和分析相关的文献资料,形成对本课题的有关概念的认识与思考,寻求理论层面的支持,构建理论框架。
5、行动研究法:
课题组成员边实践、边研究。
在行动中研究,使行动过程成为研究过程。
及时总结反思,对实验过程进行修正完善。
四、研究的目标
1、通过学习、探索、研究、实践,得出一种从内容上更具开放性、借鉴性;方法上更具灵活性和多样性;思维上更具自主性、创新性的读写结合训练方式。
2、这种读写结合训练方式缘于“读”,但又不拘泥于“读”,打破传统阅读教学只“读”不“写”的定式,以课文(文本)为凭借,以积累、理解、运用为前提,以对话、揣摩、品味、体验、感悟、探究为手段,用师生自己的心智和独特视角去积极发掘课文(文本)中的“写”(说)的因素,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写”(说)的拓展、迁移与辐射,让学生在读写结合中升华情感,历练思维,学会阅读,乐于表达,从而达到读写结合、读中悟写、读中导写、以读促写的教学效果。
五、课题研究具体实施过程:
本课题研究时间从
(一)课题研究的前期工作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当前我校学生的认读兴趣、阅读习惯、以及写作兴趣状况,深入课堂,掌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阅读和写作的渗透情况,经过深入的分析和反复的讨论,确定将“读写结合,以读促写”作为研究课题。
(二)、课题启动阶段 针对我校语文教学的基本情况及问卷调查的实际情况,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相关理论的学习,增进他们对课题的理解和把握,明确各自的研究目标和任务,掌握进行课题研究的基本方式和方法,提高实验人员的科研能力。
然后课题组人员广泛收集国内外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尤其是读写结合的成功经验和先进理论,分析课题研究的意义及预期目标,成立课题组,落实课题研究责任,拟写课题实验方案,作好课题申报工作。
(三)、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
1.根据总课题的精神和要求,各年级成立相应的子课题研究小组,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工作。
2.选择对课题理解透彻、工作开展到位的老师和班级作为试点,组织好教学观摩和经验交流活动,取得以点带面的效果,推进课题工作的开展。
3.及时收集过程性材料,及时总结实验工作经验,认真做好阶段性小结,及时矫正实验行为
(四)总结阶段
1.整理实验过程性资料,分析实验过程所出现的各种现象和问题,归纳总结成功作法和经验,撰写课题实验报告。
2.收集整理实验当中所产生的优秀课题研究论文、优秀教学设计和优秀课堂实录,形成相应的文集和光盘。
3.做好校本教材《 读写结合,以读促写》课题研究的的校正、出版工作,推广研究成果。
(五)课题研究的实施策略
1、调查分析,提高课题研究的针对性
我们的学生到底在读写结合方面是一个什么状况呢?
我们做了关于认读、阅读、写作三方面的问卷调查,调查的对象是我校三至五年级的学生。
调查结果表明:
低年级学生识字阅读的兴趣不浓,坚持学习的意志不强,识字量小,教师指导方法不多;中年级学生自觉阅读兴趣不浓,学生的阅读习惯、态度、方法不容乐观,使学生读的书不多;高年级学生对写作的兴趣不浓,觉得无话可写,无从表达。
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
我们课题组成员做了一些思考:
我们的教师吃透教材了吗?
我们是否把教材的价值真正体现出来了呢?
是我们教师没有充分挖掘教材的资源,还是教材没有给我们提供这种资源呢?
通过认真地研读,我们发现不管是哪个版本的教材都很好地体现了“读写合编”的思想。
以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二册为例。
第19课《卖火柴的小女孩》课后第4题“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你会说些什么?
有兴趣的同学也可以写一写。
”第20课《穷人》课后题“续编《穷人》的故事,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写下来。
”教材中“读写合编”的例子很多,不胜枚举。
既然学生在读写方面的实际情况如此不容乐观,而教材又给我们提供了如此丰富的“读写结合”的资源。
认真地利用我们的教材,扎扎实实地在课堂上渗透这一思想,并以此为契机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多读多写,努力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成了我们课题研究的重点。
全体课题组成员经过讨论、分析,制定了相应的研究范围。
低年级组围绕从识字入手,培养学生的认读兴趣,为阅读做积淀;中年级组从阅读入手,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做好阅读指导,为写作做好积累;高年级组从写作兴趣、写作习惯、写作方法指导入手,让学生懂得写什么,怎样写。
2、优化管理,提高课题研究的可行性
(1)优化学生管理。
加强学生的理想与道德教育,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学习的责任感;培养学生刻苦学习、奋发向上的品质;
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认读、阅读、写作兴趣;强化激励机制,创造愉悦的学习情境;开展丰富有趣的实践活动,使学生乐学、活学,促进学生知识、技能、创造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2)优化教学管理。
严格规范教师教学行为,优化课堂教学手段,讲求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尊重学生的主体精神,发挥学生的自主作用,让学生在认读、品读、体验、感悟、探究中掌握阅读与写作的知识与技能,陶冶情趣与发展思维。
实验教学做到学习、研究、运用、发展相结合,形象性、审美性、整体性、创造性相统一。
(3)优化科研管理。
把阶段性研究与探索课、公开课、示范课、汇报课等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把深入调查研究与请“行家里手”指点紧密结合起来;把个人创造与集体创造紧密结合起来。
积极推出优秀的课堂教学范例,起到以点带面、全面推广的作用。
注重阶段研讨活动,通过课例观摩、经验交流、问题探讨,及时总结经验,及时调整实验方案,并搞好优秀教学论文、优秀教案及反思的收集工作。
注重个案跟踪,细致做好某种读写结合方式、某一课型或某个子课题的研究探讨工作。
3、深入研究,提高课题研究的操作性
(1)激发学习兴趣,拓展思维
爱因斯坦说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过: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学习便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勤奋的探索,执着的追求。
为了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精神状态下,绕有兴趣地学习,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课题组成员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从识字入手,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子课题研究成员结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总结出:
①、利用猜谜语识字法;②、换偏旁识字法;③、儿歌识字法;④、创设情境识字法等多种方法,以提高学生的认读兴趣,为读写打下良好的基础。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子课题组通过:
①、举办读书活动,深化阅读;
②、创造阅读氛围、激发阅读兴趣;③、优化教学方法激化阅读兴趣(A、分角色朗读课文;B、表演课本剧;C导课时创造生动的导语。
)为以后的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真正解决怎样写,写什么的问题”子课题研究小组通过为学生创设口语交际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说话训练;利用漂亮的课文插图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说话兴趣;利用寓言故事激发学生的思考,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既提高了说话能力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2)深入课堂实践,结合教材、活用教材探索有效的学习方法
“从识字入手,培养学生的认读兴趣”子课题研究小组通过课堂实践探究出了:
①、猜谜语识字法。
如:
全永红老师在教学三年级语文《雪儿》一课时巧用猜谜语的办法出示“一口真奇怪,躲在衣中间”学生心领神会很快记住了“哀”字,使课堂充满了乐趣。
②、换偏旁识字法。
如:
赵芳老师在教学《跟踪台风的卫星》一课时让学生给“盯”字换偏旁,学生争先恐后的说出了“顶”、“订”、“钉”、“叮”……这样学生不仅记住了“盯”字而且记住了它的形近字使课堂效果更加明显。
③、游戏识字法。
如:
奚成枝老师在教学中采用“打牌”、“抓特务”、“开火车”等游戏以玩激趣、以趣识字。
④、实物形象识字法。
如:
翁芳老师在教学“鸟”字时,让学生观察鸟的图片,学生的思绪一下就打开了,“鸟”字的那一点多像鸟的眼睛,“鸟”字的那一撇多像鸟头上的那一簇羽毛,那一横多像鸟站在树枝上。
⑤、利用联想识字法。
如:
周凤珍老师在教学《劳动的开端》一课时,在教学“筐”字时,引导学生回忆“筐”是有竹子编成的,所以是“⺮”字头,“账”字与钱有关,钱就是宝贝所以是“贝”字旁。
学生利用想象迁移就会更好的识记一些抽象的字。
⑥、儿歌识字法。
儿歌读起来朗朗上口特别容易记住孩子们也很喜欢,如:
郝静老师在教学“泡”、“苞”、“炮”字时,编出了“鱼儿水中吐泡泡,有花才有‘苞’、有火才有‘炮’”,学生兴趣浓烈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达到了识字的效果。
⑦、自主识字法。
五六年级老师主要以课前预习为手段、课堂检查为途径,关注学生学习需求,自主识字。
这些识字方法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识字能力,学生的识字量增加了,阅读能力也就相应的提高了,为写作积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子课题研究小组通过不断的实践研究总结出有效的阅读方法。
①、分角色朗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如:
奚成枝老师在教授《小动物过冬》一课时,结合学生年龄特点让学生分别扮演小燕子、小蜜蜂、小青蛙分角色朗读,学生兴趣高涨,读得入情入境。
②、表演课本剧。
加深内心体验激发阅读兴趣。
陈锋老师在教学《公仪休拒收礼物》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公仪休的品格,就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根据自身体验表演课本剧。
学生在表演过程当中体验到了人物鲜明的个性。
③、朗读与默读相结合。
朗读把目视和口读结合起来,听读并举,声情并茂有利于理解体验和记忆,便于培养语感。
全昌伟老师在教学养花一课时,先让学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然后在采取分段朗读的方式,学生就了解了课文的内容及各段的意思,这样朗读与默读相结合,有效的促进了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课文。
④、看图与读文相结合。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文中插图,让学生先看图说说图中画的是什么,然后图文结合,通过朗读在现文中故事情节,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
⑤、精读与速读相结合。
在课堂上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手到、心到,边读边想便批注,对理解文章的内容有很大的帮助,李凤鸽老师的语文教学中注重精读与速读相结合。
在教学《唯一的听众》一课时,抓住描写老妇人神态的关键词“平静”及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引导学生进行品词品句,反复诵读。
达到欣赏语言、熏陶情感的教学目的。
⑥、加强词句训练,培养阅读能力。
只有加强词句训练,才能更好的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领悟文章的思想内涵。
掌握一定的词语和句子知识,才能为阅读和写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积累词语、运用词语十分重要。
如全永红老师在教学《北大荒的秋天》一课时,先引导学生找一找文中描写云的颜色、形状的词,再让学生充分朗读描写云的句子,体味其中比喻的修辞方法,然后再让学生展开想象云的其它特点,这样在加强词句训练的同时积累了相关的词语、句子。
⑦、启发学生读中质疑,培养学生理解能力。
如赵芳老师在教学《槐乡五月》一课时,她引导质疑“为什么说槐乡五月是孩子们的季节?
”“为什么说孩子们躺在槐树底下,不想回家?
”孩子们带着这些问题有目的的读书,对他们理解感悟课文有很大的帮助。
⑧、边读书边做旁注。
常言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学生边读书边做旁注不但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而且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如赵芳老师在教学《狼和鹿》这篇课文时,要求学生自渎课文,将自己读懂的内容和不懂的内容分别做上标记,在理解课文时,学生目的性强、针对性强很容易就明白了文中讲述的道理。
⑨、写好读书笔记。
文中富有哲理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都是学生语言积累的丰富资源。
课题组成员要求每班学生都有一本专用的积累本,用来积累好词好句,在空闲时拿出来诵读,以加深记忆,这样循序渐进,不仅阅读能力提高了,也为写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真正解决怎么写、写什么的问题”子课题组经过细致周密的分析研究,用智慧的心灵钓出创造的火花,探究出写作训练的新方法。
①、引导学生进行说话练习,以说促写。
主要方法是:
A、兴趣引路创设说话的情境。
兴趣是做好的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说话练习必须首先激发学生的说话兴趣,让学生入情入境。
如全昌伟老师在教学《刻舟求剑》时,先让学生观看刻舟求剑的视频,学生被楚人的行为逗的哈哈大笑,教师借机询问你们为什么笑呀?
楚人能否找到剑?
你能说明原因吗?
一边表演一边给大家解释一下吧!
孩子们兴趣很高,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既提高了说话能力,又活跃了课堂。
B、教给学生观察方法,练习有条理的说话。
练习说话,观察是最直观最有效的手段。
如奚成枝老师在教学《秋游》一课时,先让学生观察插图,再引导学生按顺序说话,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远到近、从上到下依次表达,是说话训练变得简单有序。
C、结合教材、活用教材,教材就是我们语文教学练习说话、写话,到写作的最好模板。
结合教材、活用教材会让我们的课堂说话练习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们在课堂探究中总结出:
a、通过续写故事、补写课文空白处培养想象思维。
这种训练,既激发学生写作热情,又培养他们的想象思维。
b、通过扩写、缩写训练培养散敛思维。
让学生将文中写得简略概括的地方根据他们己有的生活素材加以扩充,使其详细完整。
或者让他们把一篇或一段写得很详细、生动的文章,摘其主要内容,去粗留精,去枝留干。
交替进行这种训练,不仅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原文的内容,而且使他们的扩散思维能力和聚敛思维能力得到训练。
②、读写结合,以读促写。
A、注重平时积累。
学生出口成章、下笔成文并非一日功夫,必须经过常年博览与积累。
为此,我们根据各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规定阅读与写读书笔记的具体目标。
课内交给学生读书方法,引导他们在课外精选读物,运用学到的方法阅读赏析,并作好书笔记。
校内精心营造给学生展示读书所得的机会,激发学生大量阅读与作读书笔记的兴趣,达到大量阅读,大量积累的目的。
B、注意仿写训练。
a、 仿写句子。
句子是课文的基本构件,是课文主题的基本载体,是阅读教学的着力点,对那些用词准确、描述生动、形式特殊的句子进行仿写,是引导学生积累词句、锤炼语言能力的最佳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捕捉文佳句,及时加以揣摩、仿造,引导学生从仿写中发现和掌握各种句子的词语搭配关系以及句式的特点,有效建立句子的概念,提高学生遣词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