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浙江专用教师用书 第三部分 专题三传统文化经典如《论语》的理解和评价.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953484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104.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浙江专用教师用书 第三部分 专题三传统文化经典如《论语》的理解和评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浙江专用教师用书 第三部分 专题三传统文化经典如《论语》的理解和评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浙江专用教师用书 第三部分 专题三传统文化经典如《论语》的理解和评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浙江专用教师用书 第三部分 专题三传统文化经典如《论语》的理解和评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浙江专用教师用书 第三部分 专题三传统文化经典如《论语》的理解和评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浙江专用教师用书 第三部分 专题三传统文化经典如《论语》的理解和评价.docx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浙江专用教师用书 第三部分 专题三传统文化经典如《论语》的理解和评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浙江专用教师用书 第三部分 专题三传统文化经典如《论语》的理解和评价.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浙江专用教师用书 第三部分 专题三传统文化经典如《论语》的理解和评价.docx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浙江专用教师用书第三部分专题三传统文化经典如《论语》的理解和评价

专题三 传统文化经典(如《论语》)的理解和评价

浙江省2017年《考试说明》把往年的“传统文化经典的理解、分析和评价”恢复为“传统文化经典(如《论语》)的理解和评价”,这意味着《论语》的考查有所加重,但考查范围,仍可能以先秦诸子散文为主,试题所选材料的文字难度不会太大,将主要侧重于对文字的理解与对内容的评析能力的考查。

复习时除了了解先秦诸子必要的思想内涵外,关键仍然在于夯实文言文阅读的能力。

建议在复习时梳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对重要时期、重点人物的核心思想有大致的了解。

1.(2017·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

(2)题。

(6分)

子谓子贡曰:

“女与回也孰愈?

”对曰:

“赐也何敢望回?

回也闻一知十,赐也闻一知二。

”子曰:

“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论语·公冶长》)

子谓颜渊曰: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论语·述而》)

(1)孔子的弟子各有所长,《论语》先进篇以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区分,其中颜渊属于________,子贡属于________。

(2分)

(2)一说“吾与女,弗如也”中的“与”为连词,可断为“吾与女弗如也”。

根据这样断句,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孔子的教育技巧。

(4分)

答:

                                    

                                      

解析 

(1)“德行”,指品德行为高尚。

“言语”,能言善辩,指善于辞令和外交应对。

“政事”,指长于政事、政务。

“文学”,古代文献,指通晓诗书礼乐等古代文献。

第二个语段,孔子夸赞颜渊能像自己一样做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表明孔子觉得弟子颜回在德行上最能传其衣钵。

据此可推测颜渊属于德行。

第一个语段,从子贡的回答来看,他口才很好。

子贡知道孔子欣赏颜回,于是直接回答不如,而且用自己来突出颜回的优点,从侧面又突出孔子对颜回教育得法,这个回答深得孔子的心意。

据此可推测子贡属于言语。

(2)首先要逐句理解大意,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评价其教育技巧。

第一个语段中,孔子把自己放低到跟弟子子贡一样的水平,表示自己也不如颜回。

第二个语段中,“惟我与尔有是夫”一句,孔子将弟子颜回提高到自己的高度。

孔子这样将自己同学生并列,体现了他平等待人的风度。

第一个语段中,孔子虽然直言子贡不如颜回,但说自己也不如颜回,意在安慰勉励子贡。

第二个语段中,孔子说颜回同自己一样,也具有“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修养,无疑是对颜回品德的高度赞扬,在夸赞之中更有激励。

答案 

(1)德行 言语

(2)①平等待人。

孔子常常以自己与弟子同列,来说明同具某种修养,或同有某种不足,体现出平等待人的教育家风度。

②善于勉励。

孔子自称与颜回同样具有“用舍行藏”的修养,意在勉励颜回更加精进。

孔子对子贡的一番话,意在安慰子贡,并勉励他取法乎上,再加深造。

【参考译文】

孔子对子贡说:

“你和颜回比,哪一个强些?

”子贡回答说:

“我怎敢跟颜回比?

他听到一件事,就可以推断出十件事;我呢,听到一件事只能推断两件事。

”孔子说:

“你是不如他;我和你,都不如他。

”(《论语·公冶长》)

孔子对颜渊说:

“有用我的,就把我的这些主张实行起来;不用我,我就隐退,只有我和你能这样了!

”(《论语·述而》)

2.(2016·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

(2)题。

(5分)

《墨子·节用》:

“圣人为政一国,一国可倍也;大之为政天下,天下可倍也。

其倍之非外取地也,因其国家,去其无用之费,足以倍之。

圣王为政,其发令兴事,使民用财也,无不加用①而为者,是故用财不费,民德②不劳,其兴利多矣。

【注】①加用:

更有用,更有价值。

②德:

通“得”。

(1)从这段文字看,“节用”的含义是

(不超过6个字)(1分)

(2)根据选文,理解并概括墨子的“为政”思想。

(4分)

答:

                                    

                                    

解析 

(1)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的能力。

应从整个文段上理解。

(2)本题考查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的能力。

重点应放在第二句话和第三句话上。

答案 

(1)去无用之费

(2)①不赞成通过对外掠夺来增强国力。

②合理地节约用度。

③珍惜人力物力,减轻百姓负担。

3.(2015·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

(2)题。

(5分)

知言者,尽心知性,于凡天下之言,无不有以究极其理,而识其是非得失之所以然也。

浩然,盛大流行之貌。

气,即所谓体之充者。

本自浩然,失养故馁,惟孟子为善养之以复其初也。

盖惟知言,则有以明夫道义,而于天下之事无所疑;养气,则有以配夫道义,而于天下之事无所惧,此其所以当大任而不动心也。

(选自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

(1)根据材料可以判断,朱熹这段话是对《孟子》中“我知言,我善养吾________________”一句的注释。

(2分)

(2)从画线句中概括“知言”和“养气”的功能。

(3分)

答:

                                    

                                      

解析 

(1)本题以填空的形式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材料选自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由此可知,材料中的内容都是对《孟子》的注释。

题目又明确问“朱熹这段话是对《孟子》中‘我知……’一句的注释”,其实即便没有这样的语境,考生对“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句话也是十分熟悉的。

难度不大。

(2)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归纳和概括要建立在读懂文本的基础上,概括准确、全面,需要结合上下文,还需要结合孟子的话来理解。

答案 

(1)浩然之气

(2)①知言,能明道义,于事无疑。

②养气,能配道义,于事无惧。

4.(2014·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

(2)题。

(5分)

孔子曰: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论语·季氏》)

子曰:

“孰谓微生高①直?

或乞醯②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论语·公冶长》)

【注】 ①微生高:

春秋时鲁国人。

②醯(xī):

醋。

(1)第一则材料主要体现了孔子的________观。

(1分)

(2)孔子为什么说微生高不直?

对孔子这种评价,你怎么看?

(4分)

答:

                                    

                                      

解析 

(1)第一则材料表明了孔子的择友观。

哪三种朋友可交,哪三种朋友不可交,对朋友类别的取舍原则就是择友观。

(2)孔子认为,别人来借小东西,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不必向别人去借来表明自己的善良,所以孔子认为微生高不直。

至于对孔子评价的看法,只要言之有理,文从字顺即可。

答案 

(1)择友

(2)第一问:

醋是小物,有就说有,无就说无,微生高应据实相告。

而他却向邻居求讨,以应求者,用意委曲,并非正直之人,因此孔子认为微生高不直。

第二问:

孔子的评价是正确的,为人处世要实事求是,要正直。

其目的在教诲弟子养成君子品格,于细微事不可不谨。

5.(2013·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

(2)题。

(5分)

子贡曰: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子曰:

“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论语·学而》)

子曰:

“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论语·宪问》)

箪食瓢饮,不改其乐;子路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皆所谓不耻

者。

(宋·真德秀《西山读书记》)

(1)补出上面材料的空缺部分。

(2分)

  

(2)根据上面的材料,简析孔子的观点。

(3分)

答:

                                    

                                      

解析 

(1)“箪食瓢饮”的典故出自颜回,即颜子;由“衣敝缊袍”“而不耻”可得知“不耻恶衣恶食”。

前一空难度小,后一空难度大。

(2)本题可分为两个层次作答,首先是对贫富两种人生状态的认知;然后是孔子对在贫富两种境遇中的人格操守的肯定与赞美。

注意在子贡和孔子的问答中,孔子的观点有明显的倾向性,这应是答题要点。

答案 

(1)颜子 恶衣恶食

(2)①贫穷而不抱怨是困难的,富有而不骄横是容易的,故处贫难,处富易。

这是孔子对人之常情的体认。

②处于贫穷时不仅要保持气节,更要安贫乐道;处于富有时不仅要不骄横,更要谦逊好礼。

考点一 梳理、掌握传统文化经典思想内涵

(一)梳理、掌握《论语》的十大思想内涵

1.为政以德

在治国方略上,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数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也叫“德治”或“礼治”。

实行德治的具体办法有:

①重教化,轻刑罚;②反对过度榨取,主张“使民也义”;③为政需正己;④举贤才。

特别注意孔子的“均无贫”思想。

孔子所谓的“均无贫”指的是不同等级地位的人各自得到应该得到的部分,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阐释的,不同于“平均主义”。

[即学 即练]

1.孔子认为政治上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答:

                                    

                                      

答案 养生(食)送死(丧)和祭祀。

统治者要“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他反对横征暴敛,认为“苛政猛于虎”。

当自己的学生为季氏敛财时,他公然号召其他学生“鸣鼓而攻之可也”。

他劝鲁哀公减轻人民的财税,要藏富于民: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当然这并不是说孔子主张均贫富。

孔子主张的是上下各得其分(根据自己的名分、地位,该得多少是多少,该干什么就干什么)。

所以对于统治者而言是“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当然,对百姓的教育是必须的:

“既富矣,又何加焉?

”曰:

“教之。

”教什么?

教之以礼、信、孝、悌。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他所追求的是道德至上的理想社会。

2.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完成

(1)~

(2)题。

子贡问政。

子曰: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12.7)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

“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

”孔子对曰:

“子为政,焉用杀?

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12.19)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12.11)

(1)同是“问政”,孔子的回答却不相同。

从这些不同回答中体现出孔子怎样的治国思想?

答:

                                    

                                    

(2)面对同样的问题,孔子为什么分别作了不同的回答?

请说说你的理解。

答:

                                    

                                    

答案 

(1)取信于民,为政以德,讲究礼节。

(答出其中任意两个即可)

(2)因为“问政”的对象不同。

子贡是孔子的学生,尚未入仕参政,需要告诉他立国的必备条件;而季康子是大权在握的重臣,且有“暴政”倾向,因而孔子希望他能“为政以德”;齐景公是一国之君,故孔子提醒他要讲究礼节秩序。

【参考译文】

子贡问什么是为政之道。

孔子说:

“让粮食充足,军备充足,百姓信任。

季康子向孔子问什么是为政之道,说:

“如果杀掉不守道义的人,来亲近道德高尚的人,怎么样?

”孔子答道:

“您治理国政,哪里用得着杀人呢?

您向往善道,百姓也就会从善了。

君子的道德好比风,小人的道德好比草。

草受风吹拂,一定顺风倒伏。

齐景公向孔子问什么是为政之道。

孔子答道:

“君要像个君,臣要像个臣,父亲要像个父亲,儿子要像个儿子。

2.克己复礼

孔子“克己复礼”的思想包括三个内容。

①克己复礼:

约束自己而回归于礼。

此处的“礼”指的是周礼。

“克己复礼”是孔子在“礼乐崩坏”时代倡导的理论主张和行为准则。

②礼与仁的关系:

孔子的礼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礼,不仅讲制度,讲规范,还讲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这些规范;孔子的仁是礼指导下的仁,是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仁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

③孝与仁的关系:

在“仁”的诸多道德要求中,“孝”与“悌”被看作是做人的一种天经地义的纲纪要求,也是一个人“修身养性”、追求“仁”、实践“仁”的根本。

“孝”即孝敬父母,“悌”即尊敬兄长。

“孝悌”作为孔子学说中的一个伦理道德观念,规定了一个人对父母、兄长所应具有的态度和行为要求。

[即学 即练]

3.宋儒说“君君,臣臣”就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和孔子的原意相同吗?

答:

                                    

                                      

答案 孔子提倡要各守本分,不但对臣子提出了制约,而且对君主也有制约;而宋儒则把君权绝对化了,只讲臣子的义务,不讲君主的责任。

4.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

(2)题。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

子路问曰:

“子见夫子乎?

”丈人曰: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

子曰:

“隐者也。

”使子路反见之。

至,则行矣。

子路曰:

“不仕无义。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论语·微子》)

(1)荷

丈人为什么要留子路食宿,并让两个儿子与子路见面?

答:

                                    

                                      

(2)从本文来看,孔子是不赞成隐居的,但历史上如陶渊明等隐者却获得了很高的名声。

你更认同谁?

为什么?

答:

                                    

                                      

答案 

(1)表现出他对长幼之节的重视,也展示了他隐居生活的逍遥自在。

(2)(提示)认同孔子或陶渊明均可。

认同孔子,主要从其积极入世承担责任、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生态度方面作答;认同陶渊明,主要从其洁身自好、坚守人格方面作答。

【参考译文】

子路跟随孔子,落在了后面,碰到一位老人,用拐杖挑着除草农具。

子路问道:

“您见到我的老师了吗?

”老人说:

“四肢不劳动,五谷分不清,谁是老师?

”说完,就把拐杖插在地上除起草来。

子路拱着手恭恭敬敬地站在那里。

老人留子路住宿,杀鸡做饭给他吃,还让自己的两个儿子见了子路。

第二天,子路上路,(赶上了孔子一行,)把自己的经历告诉了孔子。

孔子说:

“这是一位隐士。

”让子路返回去见他。

等子路到了那里,老人却出门了。

子路说:

“不做官不合乎义。

长幼之间的礼节都不可废弃,君臣之间的大义又怎么能废弃呢?

想保持自己的纯洁,却搅乱了君臣之义这一重要的伦理关系。

君子做官,是为了实践大义。

至于自己的主张行不通,早就知道了。

3.知其不可而为之

(1)知其不可而为之

“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对孔子的概括,表现出孔子坚持理想、坚持原则、认定目标的执着精神。

这种精神,是儒家积极进取思想的集中体现。

在今天,这种精神还是值得提倡的。

(2)儒道之辩——入世与出世

孔子不倡导消极避世,与道家的主张不同。

孔子“怃然”(怅惘失意的样子),一方面为众生滔滔、知音难觅而怅惘;另一方面又坚定不移地坚持着自己的济世思想,知其不可而为之,认为天下无道,才更需要自己挺身而出,匡扶正义。

应该说“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做人的大道理,我们也应该学习孔子这样孜孜不倦的执着精神。

[即学 即练]

5.对陈成子弑君一事,孔子报告时为什么要“沐浴而朝”?

报告无效后,为什么反复申说自己“不敢不告”?

答:

                                    

                                      

答案 沐浴,就是斋戒。

孔子在报告哀公前斋戒,表明他对这件事十分重视。

报告无效后,孔子反复申说自己“不敢不告”,说明孔子一方面仍用大夫的政治责任要求自己,表现了他对周礼的虔诚;另一方面也说明孔子对鲁国君臣实现自己的要求原本就没有抱多大的希望,孔子的举动带有“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和“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意味,也流露了孔子无可奈何的心情。

6.孔子与诸隐士的处世态度有何异同?

答:

                                    

                                      

答案 在对社会现实状况的评判上,孔子与各位隐士的观点是一致的。

孔子说“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认为自己所处的是个“无道”的社会。

而其他隐士更是认为“滔滔者,天下皆是也”。

但是面对改革社会现实的前景,孔子与各位隐士的看法是根本对立的。

其他隐士对这个社会完全绝望,所以,一个个都采取消极“避世”的态度;而孔子却始终是心怀期望的,采取的是积极“入世”的态度,即使偶尔觉得绝望,也能在行动上“知其不可而为之”。

值得指出的是,孔子的“改革”目标是要“复礼”,回到他想象的周代,也许他很“天真”,但这毕竟是一种历史的反动,因此,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其实就是一种保守落后的顽固不化,退一步说,这也是一种缺少科学理性的精神。

4.仁者爱人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

“仁者爱人”强调的是待人的态度与准则。

孝顺父母,尊敬兄长,是“仁”的根本;对人尽心竭力,待人宽厚仁慈,是“仁”的具体准则;使老人安逸,让朋友信任,使年轻人得到关爱,是施行“仁”而达到的理想效果;能施恩于百姓,周济大众,是“仁”的最高境界。

要做到“仁”,其途径和方法就是“能近取譬”,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仁”并不是高深莫测的深奥理论,而是渗透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中。

诚心诚意地协助盲人,同情有丧事的人,善待自然,这些都是“仁”的具体表现。

看一个人是不是“仁者”,不能过于注重小信小节,要看他是否对社会、对百姓做出了贡献。

[即学 即练]

7.齐桓公杀了公子纠,管仲不但不为公子纠殉死,还做了政敌齐桓公的相。

对如此“不忠”的人,孔子为什么肯定他为“仁者”?

答:

                                    

                                      

答案 孔子主张志士仁人应杀身成仁,从这一点看,管仲的行为似乎违背了仁道。

但是,孔子的“仁”的最高标准是看一个人是否对社会做出贡献,看他能否维护王权、安定百姓,而不是讲求小信小节。

管仲辅佐齐桓公,用和平手段维护了统一,使人民免遭异族的奴役,这是大仁。

因此,孔子肯定管仲为“仁者”。

8.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

(2)题。

子贡曰:

“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可谓仁乎?

”子曰:

“何事于仁!

必也圣乎!

尧舜其犹病诸!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

(1)孔子在这里把“仁”与“圣”做了区别,这个区别的关键在哪里?

请用自己的话简要陈述。

答:

                                    

                                      

(2)孔子认为“圣”的境界“尧舜其犹病诸”,你如何理解?

答:

                                    

                                      

答案 

(1)“仁”着眼于推己及人,侧重于主观愿望;“圣”追求博施济众,侧重于行为效果。

(2)孔子旨在说明达到“圣”的境界是很困难的,即使是尧舜也为此苦恼,这并不是说“圣”的境界不可追求。

【参考译文】

子贡说:

“如果有人能广泛地给老百姓以好处,并且能周济大众,怎么样?

可以说是仁了吗?

”孔子说:

“何止于仁呢!

那一定是达到了圣的境界了吧!

尧舜对此恐怕都感到为难呢!

所谓仁,是说自己想站得住,于是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行得通,于是也使别人行得通。

能以自身作比方去类推别人,可以说是实践仁的方法了。

5.君子之风

“君子”一词在《论语》中总共出现了一百多次,那么,到底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为君子呢?

什么是君子的风范呢?

纵观“君子之风”一章,可以归结为一句话,即“文”和“质”兼美。

所谓“文”,就是外在的行为表现;所谓“质”,就是内在的修养。

先说“质”。

其具体要求:

一要坚守道义,讲求诚信,即“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甚至“杀身以成仁”;二要见利思义,安贫乐道,视不义而得的富贵如浮云,不耻恶衣恶食,不患得患失;三要乐以忘忧,做到不忧、不惑、不惧;四要动静适宜,心胸广大,意志坚毅。

再说“文”。

要行为有礼,态度谦逊。

孔子自己就身体力行,他“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这就是“文”的杰出代表。

与“君子”相对的便是“小人”。

小人见利忘义,贪生怕死,贪图享受,又患得患失。

孔子将这种人斥为“鄙夫”(庸俗浅薄的人),认为这种人为了个人利益,什么手段都使得出来,不可与其共事。

[即学 即练]

9.作为君子,应该具有高尚的情怀和乐观的精神。

从“君子之风”一章看,你认为君子个人修养的内容和要求有哪些?

答:

                                    

                                      

答案 要坚守道义,行为有礼,态度谦逊,讲求诚信;能杀身成仁;要见利思义,安贫乐道,视不义而得的富贵如浮云;不耻恶衣恶食,不患得患失;要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做到不忧、不惑、不惧;要动静适宜,心胸广大,意志坚毅;要文质兼美,温和严肃,威而不猛,庄重安详。

10.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

(2)题。

子曰: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

子曰: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

子曰: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论语·宪问》)

(1)孔子认为君子的“义利观”是怎样的?

请加以概括。

答:

                                    

                                      

(2)现代社会是商品经济社会,我们不能回避利益问题。

你认为君子的“义利观”对我们现代人有什么指导意义?

答:

                                    

                                      

答案 

(1)重义轻利;见利思义;追求财富符合道义,不符合道义的财富不去追求。

(2)在商品经济社会,会出现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思想及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现象,但面对金钱、财富,我们要“义”字当头。

合于“义”的“利”可取,不义之财,虽贫不取;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行义以达其利,通过做“义”之事,获得利益。

【参考译文】

孔子说:

“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

孔子说:

“吃粗饭,喝凉水,把胳膊弯起来当枕头,快乐也在其中了。

不守道义却有钱有势,这对于我就如同浮云一般。

孔子说:

“见到财利想到义的要求,遇到国家有危险能献出生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