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练11 分子与细胞冲刺高考50题高考生物总复习考点必杀800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952099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1.1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练11 分子与细胞冲刺高考50题高考生物总复习考点必杀800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专练11 分子与细胞冲刺高考50题高考生物总复习考点必杀800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专练11 分子与细胞冲刺高考50题高考生物总复习考点必杀800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专练11 分子与细胞冲刺高考50题高考生物总复习考点必杀800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专练11 分子与细胞冲刺高考50题高考生物总复习考点必杀800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练11 分子与细胞冲刺高考50题高考生物总复习考点必杀800题解析版.docx

《专练11 分子与细胞冲刺高考50题高考生物总复习考点必杀800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练11 分子与细胞冲刺高考50题高考生物总复习考点必杀800题解析版.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练11 分子与细胞冲刺高考50题高考生物总复习考点必杀800题解析版.docx

专练11分子与细胞冲刺高考50题高考生物总复习考点必杀800题解析版

专练11分子与细胞冲刺高考50题

一、选择题

1.(2020·广东省高三一模)多种真菌、细菌和病毒等微生物都能引起人类肺炎,当出现“不明原因肺炎”时,需对病原体进行探究鉴别,以下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分析亚显微结构可鉴别是否为真菌

B.分析固体培养基上长出的菌落可鉴别是否为细菌

C.分析患者体内是否发生体液免疫可鉴别是否为病毒

D.测定基因序列可鉴别是否为新的病原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

1、根据细胞有无核膜(或成形的细胞核),可将细胞分为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其中真核细胞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细胞核:

类  别

原核细胞

真核细胞

细胞大小

较小(一般1~10um)

较大(1~100um)

细胞核

无成形的细胞核,无核膜、核仁、染色体,只有拟核

有成形的细胞核,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

细胞质

只有核糖体,没有其它复杂的细胞器

有核糖体、线粒体等,植物细胞还有叶绿体、液泡等

细胞壁

细胞壁主要成分是肽聚糖

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

增殖方式

二分裂

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

可遗传变异来源

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生物

细菌、蓝藻、放线菌、支原体、

衣原体

动物、植物和真菌等

共性

都含有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都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等

2、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主要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

病毒是寄生在其它生物体的活细胞内,依靠吸取活细胞内的营养物质而生活的。

一旦离开了这种活细胞,病毒就无法生存。

【详解】

A、亚显微结构可以看出此病原体有无细胞结构或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因此可鉴别是否为真菌,A正确;

B、菌落是由一个细胞繁殖而来的肉眼可见的子细胞群体,不同的细胞具有的菌落特征不同,B正确;

C、体液免疫中抗体与抗原的结合具有特异性,但体液免疫过程中不能区分抗原的本质,C错误;

D、不同的微生物,其基因序列不同,故可测定基因序列鉴别是否为新的病原体,D正确。

故选C。

2.(2019·上海高三月考)某同学欲测量人口腔上皮细胞的大小,选用16×目镜,分别在10×和40×物镜下观察,得到了图所示的甲、乙两个视野,比较两个视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测得的细胞2的大小:

甲<乙

B.测微尺每小格所代表的长度:

甲<乙

C.显微镜的放大倍数:

甲<乙

D.显微镜观察到的范围:

甲<乙

【答案】C

【解析】

【分析】

1、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倍数×物镜倍数;

2、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视野就越小,看到的细胞就越大,但看到的数目较少;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视野就越大,看到的细胞就越小,但看到的数目细胞数目就越多。

3、在不同放大倍数下,测微尺每小格的实际长度相同,每小格所代表的长度不同,放大倍数越大,每小格代表的长度越小,放大倍数越小,每小格代表的长度越大,视野的清晰度对测量误差有影响。

4、识图分析可知,图甲中细胞体积小,视野中细胞数目多,是在低倍镜下观察的视野,乙细胞体积大,视野中细胞数目少,是高倍镜下观察到的视野。

【详解】

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在不同放大倍数下,测微尺每小格的实际长度相同,每小格所代表的长度不同,因此测得的细胞2的大小:

甲=乙,A错误;

B、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放大倍数越大,测微尺每小格代表的长度越小,放大倍数越小,每小格代表的长度越大,因此测微尺每小格所代表的长度:

甲>乙,B错误;

C、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显微镜的放大倍数:

甲<乙,C正确;

D、放大倍数越大观察的范围越小,因此显微镜观察到的范围:

甲>乙,D错误。

故选C。

3.(2020·辽宁省高三一模)新型冠状病毒刺突蛋白(spike)位于病毒囊膜表面,是已知最大的病毒表面蛋白。

病毒通过刺突蛋白与宿主细胞受体结合进而进入宿主细胞。

下列相关叙述,合理的是()

A.刺突蛋白在病毒的核糖体中合成

B.用于消毒的医用酒精可以使病毒表面蛋白脱水变性,从而使病毒失活

C.病毒通过囊膜与细胞膜融合后以主动运输方式进入宿主细胞

D.只有人细胞膜上才有新型冠状病毒的受体,所以它只感染人类

【答案】B

【解析】

【分析】

病毒是一种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只含一种核酸(DNA或RNA),必须在活细胞内寄生并以复制方式增殖的非细胞型生物。

【详解】

A、新型冠状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刺突蛋白是当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后,利用宿主细胞中的物质和能量在宿主细胞的核糖体中合成的,A错误;

B、新型冠状病毒是一种非细胞生命形态,它由一个核酸长链和蛋白质外壳构成,用于消毒的医用酒精可以使病毒表面蛋白脱水变性,从而使病毒失活,B正确;

C、由于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病毒通过囊膜与细胞膜融合后以胞吞方式进入宿主细胞,C错误;

D、有报道宠物狗和猫也确诊了新型冠状肺炎,说明新型冠状病毒也能感染动物,D错误;

故选B。

【点睛】

结合病毒的结构特征分析题意是解题的关键。

4.(2020·天津高三一模)胰腺合成的胰蛋白酶原进入小肠后,在肠激酶作用下形成有活性的胰蛋白酶,该激活过程如下图所示(图中数字表示氨基酸位置),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胰蛋白酶比胰蛋白酶原少了6个肽键

B.环状结构形成的原因仅与二硫键直接相关

C.肠激酶与限制酶具有相似的作用特性

D.激活过程可避免胰蛋白酶破坏自身细胞

【答案】B

【解析】

【分析】

1、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在核糖体中通过脱水缩合形成多肽链,而脱水缩合是指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相连接,同时脱去一分子水的过程;连接两个氨基酸的化学键是肽键,其结构式是-CO-NH-;氨基酸形成多肽过程中的相关计算:

肽键数=脱去水分子数=氨基酸数一肽链数,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氨基酸数目×氨基酸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一脱去水分子数×18。

2、分析图可知,胰腺合成的胰蛋白酶原是由229个氨基酸形成的、其含有的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数=229-1=228个,在肠激酶作用下位于胰蛋白酶上的6号氨基酸和7号氨基酸间的肽键被切割,胰蛋白酶原形成有活性的胰蛋白酶,胰蛋白酶含有的氨基酸数是229-6=223个、其含有的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数=223-1=222个。

【详解】

A、由以上分析知,胰蛋白酶和胰蛋白酶原含有的肽键数分别为222个、228个,所以胰蛋白酶比胰蛋白酶原少的肽键数为228-222=6个,A正确;

B、由图知该蛋白质的环状结构与肽键和二硫键都有关,B错误;

C、肠激酶与限制酶都具有专一性,在特定位点切割,所以具有相似的作用特性,C正确;

D、胰蛋白酶原在胰腺分泌出来时没有活性,到了小肠后才有活性,所以题图中胰蛋白酶的激活过程可避免胰蛋白酶破坏自身细胞(胰腺中的蛋白质),D正确。

故选B。

5.(2020·安徽省高三其他)某研究人员分析了小麦、小白兔、大肠杆菌、T2噬菌体四种样品的化学成分,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含糖原的样品是小麦组织B.含有胆固醇的样品是小白兔组织

C.含有纤维素的样品是大肠杆菌D.四种样品均含有磷脂分子

【答案】B

【解析】

【分析】

阅读题干可知,该题的知识点是糖类的分类和分布,真核生物、原核生物、病毒之间在结构上的异同点,梳理相关知识点,然后分析选项进行解答。

【详解】

A、糖原是动物细胞特有的多糖,含有糖原的样品是小白兔组织,A错误;

B、胆固醇是动物细胞膜的成分,含有胆固醇的样品是小白兔组织,B正确;

C、小麦和大肠杆菌都具有细胞壁,植物细胞壁的成分是纤维素,含有纤维素的样品是小麦,C错误;

D、T2噬菌体的组成成分只有蛋白质和DNA,故四种样品不都含有磷脂分子,D错误。

故选B。

6.(2020·湖南省湘潭县一中高三一模)下列关于真核细胞结构的说法正确的是()

A.线粒体是真核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的“动力车间”

B.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含有的细胞器,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

C.细胞质基质呈溶液状态,由水、无机盐、脂质、糖类、氨基酸、核苷酸和多种酶组成

D.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与细胞运动等多种生命活动密切相关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细胞骨架:

真核细胞中有维持细胞形态、保持细胞内部结构有序生的细胞骨架。

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细胞运动、分裂、分化以及物质运输、能量转换、信息传递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

【详解】

A、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A错误;

B、叶绿体是真核生物光合作用的场所,B错误;

C、细胞质基质是溶胶状态,C错误;

D、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与细胞运动等多种生命活动密切相关,D正确。

故选D。

7.(2020·上海高三二模)如图是某种细胞器的电镜照片,该细胞器

A.能消化进入细胞内的异物

B.能提供代谢所需能量

C.能参与蛋白质的合成

D.存在于动植物细胞中

【答案】D

【解析】

【分析】

图示分析:

图为高尔基体,其为单膜囊状结构,动物细胞中与分泌物的形成有关,植物中与有丝分裂过程中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详解】

A、能消化进入细胞内的异物是溶酶体,A错误;

B、能为代谢提供所需能量的是线粒体,B错误;

C、能参与蛋白质的合成的是核糖体,C错误;

D、通过分析可知,高尔基体存在于动植物细胞中,D正确。

故选D。

8.(2020·浙江省高三开学考试)如图为细胞膜结构及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示意图,数字代表结构,字母代表物质。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①存在于质膜的外表面,与细胞识别有关

B.②是膜结构的基础,是由完全对称的两层磷脂组成

C.b、d的转运速率与膜两侧浓度差有关,与温度无关

D.只有a、c的两种物质转运方式能体现膜的功能特点

【答案】A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①为糖蛋白,②为磷脂分子。

a运输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属于协助扩散;b和d运输过程不需要载体和能量,运输方式为自由扩散;c运输过程需要载体和能量,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

【详解】

A、①是糖蛋白,与细胞识别有关,存在于质膜的外表面,A正确;

B、②为磷脂双分子层,由于蛋白质的不对称性,脂双层中的两层并不是完全相同的,B错误;

C、由分析可知,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的物质b和d,属于自由扩散,与膜两侧浓度差有关,温度也能影响分子的运动,C错误;

D、所有的物质转运方式都能体现膜的功能特点,D错误。

故选A。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根据示意图,判断细胞膜结构及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选项难度不大。

9.(2020·北京高三一模)蓖麻毒素是一种分泌蛋白,它能使真核生物的核糖体失去活性。

细胞分泌蓖麻毒素过程中通过高尔基体以囊泡形式运输至液泡,在液泡中加工成成熟蓖麻毒素,再分泌至细胞外。

有关此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蓖麻毒素使核糖体失去活性会阻碍细胞合成蛋白质

B.蓖麻毒素的加工需要内质网、高尔基体、液泡的参与

C.成熟的蓖麻毒素可独立穿出液泡膜进而分泌至胞外

D.蓖麻毒素在液泡中成熟可以防止其毒害自身核糖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题干信息可知,蓖麻毒素是一种分泌蛋白,结合分泌蛋白的相关知识分析作答。

【详解】

A、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故蓖麻毒素使核糖体失去活性会阻碍细胞合成蛋白质,A正确;

B、据题干信息可知,蓖麻毒素是一种分泌蛋白,故其加工需要内质网、高尔基体,此外其成熟需要在液泡中进行加工,B正确;

C、蓖麻毒素(分泌蛋白)穿出细胞膜需要以囊泡运输的方式进行,该过程需要消耗能量,C错误;

D、因蓖麻毒素能使真核生物的核糖体失去活性,故蓖麻毒素在液泡中成熟可以防止其毒害自身核糖体,D正确。

故选C。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充分把握题干信息“蓖麻毒素是一种分泌蛋白”,进而结合选项分析作答。

10.(2020·河南省高三二模)下列关于细胞生物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线粒体外膜和内膜上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相同

B.细胞间信息交流均需借助细胞膜上的受体

C.核孔是细胞质与细胞核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唯一通道

D.浆细胞在合成和分泌抗体过程中内质网膜面积会减小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物膜系统

1、概念:

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叶绿体、溶酶体等细胞器膜和核膜、细胞膜等结构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2、功能:

(1)保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对物质运输、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等过程起决定作用。

(2)为多种酶提供附着位点,是许多生物化学反应的场所。

(3)分隔细胞器,保证细胞生命活动高效、有序地进行。

【详解】

A、线粒体内膜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场所,内含大量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而外膜不参与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因此内膜和外膜上的蛋白质种类和数量不同,A错误;

B、植物细胞间交流可以通过胞间连丝进行,不需要借助细胞膜上的受体,B错误;

C、核孔能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部分小分子物质可直接通过核膜,C错误;

D、浆细胞在合成抗体和分泌抗体中涉及的生物膜转移顺序为内质网

高尔基体

细胞膜,故在合成和分泌抗体过程中内质网膜面积会减小,D正确。

故选D。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细胞中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分布和功能,解题关键在于识记分泌蛋白的合成过程以及背后所体现的生物膜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紧密联系。

11.(2020·山东省高三一模)下列有关真核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A.真核细胞生命系统的边界都是细胞的最外层结构

B.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也是细胞代谢的中心

C.液泡内的色素存在于原生质层内

D.线粒体和叶绿体含有DNA和RNA,但其代谢仍受细胞核调控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细胞核是遗传物质贮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

2.植物细胞中含有色素的细胞器有:

叶绿体和液泡。

3.原生质层是细胞膜、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详解】

A、植物的细胞壁是最外层结构,但不是系统的边界,系统的边界是细胞膜,故真核细胞生命系统的边界不都是细胞的最外层结构,A错误;

B、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也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代谢的中心是细胞质(基质),B错误;

C、原生质层是细胞膜、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液泡内的色素存在于液泡中,不属于原生质层内,C错误;

D、线粒体和叶绿体含有DNA和RNA,是半自主性的细胞器,其代谢仍受细胞核调控,D正确。

故选D。

12.(2020·上海高三一模)下图表示细胞膜部分功能结构模式图。

据图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功能①在生命起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B.功能②表示的运输方式均消耗能量

C.激素调控生命活动与图中功能③有一定关系

D.相邻的植物细胞可通过功能④进行通讯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①即系统的边界,在生命起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A正确;

B、功能②表示的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需要浓度差、载体,不需要消耗能量,则B错误;

C、激素调控生命活动需要靶细胞进行信号检测,C正确;

D、相邻的植物细胞可通过功能④进行信息交流,D正确。

故选B。

【点睛】

知识点总结:

一、细胞膜的功能:

1.维持稳定代谢的胞内环境①即系统的边界,又能调节和选择物质进出细胞。

2.在细胞识别③、信号传递④、纤维素合成和微纤丝的组装等方面,生物膜也发挥重要作用。

3.与其他细胞进行信息交流,但是这些物质并不是和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的,而是穿过细胞膜,与细胞核内或细胞质内的某些受体相结合,从而介导两个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二、物质运输的方式为:

一个是主动运输是消耗能量的;一个自由扩散、还有一个协助扩散②,都是被动运输,是不耗能的。

13.(2020·江苏省如皋中学高三月考)下列关于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蓝藻细胞形成细胞壁需要高尔基体参与

B.酵母菌细胞中线粒体能够产生二氧化碳

C.麻风杆菌的蛋白质是由宿主细胞合成的

D.细胞增殖时细胞膜凹陷依靠纺锤丝牵引

【答案】B

【解析】

【分析】

蓝藻是原核生物,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没有真正的细胞核和其他的细胞器,酵母菌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有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在酵母菌细胞内,不管有氧呼吸还是无氧呼吸都有二氧化碳的产生。

【详解】

A、蓝藻细胞没有高尔基体,A错误;

B、酵母菌细胞有氧呼吸过程中,二氧化碳的产生在线粒体中进行,B正确;

C、麻风杆菌是细菌,其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是在自身细胞的核糖体上进行的,C错误;

D、细胞增殖时细胞膜凹陷依靠细胞膜的流动性,D错误。

故选B。

14.(2020·天津高三一模)人进食后,胃壁细胞质中含有H+-K+泵的囊泡会转移到细胞膜上。

胃壁细胞通过H+-K+泵逆浓度梯度向胃液中分泌H+同时吸收K+,如下图所示。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H+-K+泵属于载体蛋白,其形成与内质网、高尔基体密切相关

B.H+-K+泵专一性转运两种离子与其结构的特异性有关

C.胃壁细胞分泌H+使胃液的酸性增强,分泌过程不消耗能量

D.胃壁细胞质中的H+、K+不能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运输到胃液中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质子泵催化ATP水解所释放的能量,可驱动H+从胃壁细胞进入胃腔和K+从胃腔进入胃壁细胞”,说明该质子泵运输物质的方式为主动运输。

可见钾离子浓度在细胞内高于细胞外,H+浓度细胞外高于细胞内(胃腔是酸性环境),说明该质子泵运输物质的方式为主动运输。

【详解】

A、H+-K+泵属于载体蛋白,通过囊泡转移到细胞膜上,其形成与内质网、高尔基体密切相关,A正确;

B、H+-K+泵专一性转运两种离子与其结构的特异性有关,B正确;

C、胃壁细胞分泌H+使胃液的酸性增强,分泌H+时以逆浓度梯度的形式进行,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C错误;

D、H+、K+的运输需要载体蛋白,不能通过自由,D正确。

故选C。

【点睛】

本题需要提取题干的信息,结合所学的知识“钠离子在细胞外的浓度高于细胞内,钾离子浓度在细胞内高于细胞外”、“主动运输的特点”,就可以准确的得出答案,这道题的启示就是要将知识点和实例进行有机的结合是将题做正确的前提。

15.(2020·海南省高三一模)细胞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下列有关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叙述,正确的是()

A.将人红细胞放在生理盐水中,没有水分子进出

B.借助膜的流动性进行运输的不都是大分子物质

C.核内大分子物质都能通过核孔进人细胞质

D.温度因影响细胞呼吸而影响主动运输,但不影响被动运输

【答案】B

【解析】

【分析】

特点、举例

被动运输

主动运输

自由扩散

协助扩散

运输方向(逆、顺浓度梯度)

高浓度→低浓度

高浓度→低浓度

低浓度→高浓度

是否需要载体

不需要

不需要

需要

是否消耗细胞的代谢的能量

不需要

不需要

需要

代表例子

水、氧气、二氧化碳、甘油、乙醇等

葡萄糖通过红细胞等

Na+、K+等离子通过细胞膜;葡萄糖、氨基酸通过小肠上皮细胞

【详解】

A、将人红细胞放在生理盐水中,依然有水分子进出细胞,只不过水分子进出达到平衡,A错误;

B、借助膜的流动性进行运输的不都是大分子物质,如神经递质,B正确;

C、核内大分子物质不都能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如核内的DNA,C错误;

D、温度因影响细胞呼吸进而影响主动运输,因为主动运输需要消耗细胞呼吸产生的ATP,但温度也影响被动运输,因为温度影响分子的运动速度,D错误。

故选B。

16.(2020·浙江省高三一模)某同学为了观察水分子进出细胞的情况,利用紫色洋葱外表皮、甘油溶液等进行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将临时装片置于实验桌上,然后滴加甘油溶液

B.在质壁分离初始阶段细胞膜的面积持续变小

C.观察到细胞的质壁分离状态,说明其正处于质壁分离过程中

D.细胞失水最多时,细胞内外甘油溶液的浓度相同

【答案】B

【解析】

【分析】

具有中央液泡的成熟的植物细胞,当细胞外水分相对较少,也就是溶液浓度相对高时,细胞会因渗透作用失水,细胞膜连同以内部分收缩而发生质壁分离。

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当细胞外水分相对较多,也就是溶液浓度相对低时,细胞会因渗透作用吸水而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观察细胞的质壁分离及复原的操作,需在载物台上进行。

【详解】

A、将临时装片置于载物台上,然后滴加甘油溶液,A错误;

B、在质壁分离初始阶段,细胞膜连同以内部分收缩,细胞膜的面积持续变小,B正确;

C、观察到细胞的质壁分离状态,说明细胞可能正处于质壁分离过程中,也可能正处于质壁分离复原过程中或水分进出细胞已经达到渗透平衡状态,C错误;

D、细胞外溶液浓度相对高时,细胞外溶液与细胞内溶液的浓度差越大,细胞失水越多,因此细胞失水最多时,细胞内外甘油溶液的浓度不同,D错误。

故选B。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并理解质壁分离及其复原的概念的内涵,掌握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及其复原实验的操作技能。

17.(2020·肥东县第一中学高三一模)下列关于酶的实验设计,正确的是()

A.用过氧化氢溶液、肝脏研磨液作材料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B.用淀粉和蔗糖溶液、淀粉酶,反应后滴加碘液验证酶的专一性

C.用蛋白酶、蛋白块作实验材料,验证蛋白酶能够催化蛋白质分解

D.设置pH为2、7、12的条件,探究pH对胃蛋白酶活性的影响

【答案】C

【解析】

【详解】

过氧化氢的分解受温度影响,所以不能用过氧化氢和过氧化氢酶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A错误;利用淀粉、蔗糖、淀粉酶来验证酶的专一性时,碘液不能检测蔗糖是否被水解,所以应该选用斐林试剂,B错误;用蛋白酶、蛋白块作实验材料,验证蛋白酶能够催化蛋白质分解,C正确;胃蛋白酶的适宜pH是1.5-2.0,所以利用胃蛋白酶、蛋清来验证pH对酶活性的影响时,pH不能设置成3、7、11,D错误。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实验设计的基本原理,明确实验的设计中的选材的要求应该不影响实验的进行,鉴定的手段也应该不影响实验的进行和实验结果的检测。

18.(2020·全国高三一模)下图中曲线①表示某种淀粉酶在不同温度下的酶活性相对最高酶活性的百分比。

将该淀粉酶分别在不同温度下保温足够长的时间后,再在该酶最适温度下测其残余酶活性,由此得到该酶的热稳定性数据,即图中的曲线②。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由上述结果可知该淀粉酶的保存温度应低于30℃

B.在30℃~100℃范围内,随温度升高该酶热稳定性逐渐下降

C.曲线②的数据是将该酶在不同温度下保温足够长的时间后再在80℃条件下测得

D.综合曲线①②可知,在工业生产中使用该酶时温度保持在80℃较为适宜

【答案】D

【解析】

【分析】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或RNA。

酶活性受强酸、强碱、高温、重金属盐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酶的特点有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较温和。

【详解】

A、由曲线②可知温度低于30℃时,该淀粉酶残余酶活性较高,说明低于30℃时,酶结构受到温度的影响小,A正确;

B、随着温度上升,残余酶活性逐渐下降,酶的热稳定性降低,B正确;

C、通过曲线①可知该淀粉酶催化的最适温度是80℃,C正确;

D、综合曲线①、②可知,在工业生产中既要使酶有较高的催化效率,又要有较强的热稳定性(使其能在某温度下较长时间内发挥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