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罗制与福特制.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8951349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50.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泰罗制与福特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泰罗制与福特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泰罗制与福特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泰罗制与福特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泰罗制与福特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泰罗制与福特制.docx

《泰罗制与福特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泰罗制与福特制.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泰罗制与福特制.docx

泰罗制与福特制

泰罗制与福特制

泰罗制

百科名片

泰罗在20世纪初创建了科学管理理论体系,他这套体系被人称为“泰罗制”,泰罗认为企业管理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他在《科学管理》一书中说过:

“科学管理如同节省劳动的机器一样,其目的在于提高每一单位劳动的产量”。

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是为了增加企业的利润或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

概述

泰罗在20世纪初创建了科学管理理论体系,他这套体系被人称为“泰罗制”,泰罗制的主要内容包括:

泰罗画像

1、管理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效率。

2、制定工作定额。

3、选择最好的工人。

4、实施标准化管理。

5、实施刺激性的付酬制度。

6、强调雇主与工人合作的“精神革命”。

7、主张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

8、实行职能工长制。

9、管理控制上实行例外原则。

由于泰罗制的实施,当时的工厂管理开始从经验管理过渡到科学管理阶段。

泰罗泰罗认为企业管理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他在《科学管理》一书中说过:

“科学管理如同节省劳动的机器一样,其目的在于提高每一单位劳动的产量”。

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是为了增加企业的利润或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

泰罗科学管理的特点是从每一个工人抓起,从每一件工具、每一道工序抓起,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设计出最佳的工位设置、最合理的劳动定额、标准化的操作方法、最适合的劳动工具。

例如他在某钢铁公司进行的搬运生铁和铲铁试验中,就具体规定了工人所铲物资的轻重不同,所用的铲子大小也应该不同。

为此,他专门设立了一个工具室,存有10种不同的铲子,供工人们在完成不同作业时使用。

泰罗的科学管理系统将工人的潜能发挥到无以复加的程度,有人形容,在实行泰罗制的工厂里,找不出一个多余的工人,每个工人都像机器一样一刻不停地工作。

泰罗制将整个社会的生产效率提高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但是当时却遭到来自各方面的非议,工会和社会工作者说泰罗制把工人变成了奴隶,让资本家最大限度地榨取血汗,而一些依靠经验不学无术的管理人员则抱怨科学管理取代了他们的作用,让他

们面临失业。

尽管有这样那样的不同意见,但是泰罗制还是以不可遏制的势头在全世界推广开来。

在泰罗以后,科学管理理论得到不断补充和完善,但是泰罗制的局限性也逐渐显现出来。

泰罗理论的前提是把作为管理对象的“人”看作是“经济人”,利益驱动是该学派用以提高效率的主要法宝。

科学管理学派研究的重点是管理的科学性、严密性和纪律性,很少去考虑人的因素。

[编辑本段]

社会影响

泰罗制促进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

人类社会活动的历史是一个进步的过程,在客观上总是表现为若干个不同的社会形态的正向更替与转化。

新旧两种不同的社会形态之间,在每一种社会形态中的两个不同发展阶段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过渡时期,过渡时期社会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其结构会发生重大的改变,这就是社会转型。

在社会整体性的进步中,没有相应的管理创新,社会转型的顺利实现是不可能的。

在这个问题上,泰罗制对资本主义社会转型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单从经济学和企业管理的角度来看,泰罗制只不过是一组新的以生产作业为对象的管理技术、管理方法的集合。

无论是工时研究、分工与专业化、标准化、员工培训、职能化组织设计,还是各种各样的效率工资,都不过是提高劳动生产效率的手段。

但实际上,泰罗制不只是一种有关生产作业的管理方法与技术,而且是资本主义社会里的一场社会变革。

这场变革以管理方式的改进为切入点,生产的基本要素得以重组,社会达成了新的共识(即泰罗所谓的“心理革命”),培育并形成了新的社会阶层结构。

以美国为例,在泰罗制被广泛推广的20世纪初,美国的经济和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除了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外,职业经理人开始出现,构成了美国中产阶级新的中坚力量。

从此,美国的所谓“白领”,由以律师、记者、医生为主体逐步转向以经理人员为主体。

计划与执行的分离,使蓝领和白领形成不同的社会群体;而所有者退出经营管理,又使公司治理结构产生了重大变化。

所有这些,正是由于泰罗制强调科学知识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运用,用科学知识和相应的组织制度来规范和引导个人或集团的社会行为,从而为资本主义生产和社会运行提供了新的整合方式。

从此出发,泰罗制在企业经营体制上进行的微观变革,静悄悄地演变成为社会结构的宏观变革。

在技术创新与社会变迁的互动过程中,管理创新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成为推动社会转型的重要力量。

事实上,也许通过从微观上的管理体制的变革来实现社会结构的宏观上的变迁,社会进步的成本更小一些,社会结构转型的效果也更好一些。

泰罗制促进了社会主义的社会转型泰罗制对社会主义的作用,是在列宁的倡导下展开的。

列宁在苏维埃俄国建立后不久,就主张把泰罗制移植过来。

他说:

“苏维埃共和国在这方面无论如何都要采用科学和技术上的一切宝贵成就。

社会主义实现得如何,取决于我们苏维埃政权和苏维埃管理机构同资本主义最新的、进步的东西结合的好坏。

应当在俄国研究和传播泰罗制,有系统的试行这种制度,并且使它适应下来。

(《列宁选集》第三卷,P511)。

国家政权和泰罗制的结合,形成了一种新的国家管理形式——计划经济。

企业管理泰罗制建立在完全理性的基础上,认为世界上没有问题是不能解决的,因而可以通过科学的考察而预测出事物将来准确的发展方向。

这种完全理性设计对社会主义建设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生产资料的公共所有,又为国家的整体计划安排搭起巨大的平台。

列宁认为,有计划的进行建设,才是社会主义建设。

“组织计算工作,监督各大企业;把全部国家经济机构变成一架大机器,变成一个使几万万人都遵照一个计划工作的经济机体,……这就是放在我们肩上的巨大组织任务。

”按照泰罗制来运作,就可以实现国家经济机构的协调一致,形成按比例有计划的经济发展模式。

于是,苏联在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经济后,迅速走上了以五年计划为标志的泰罗式发展道路。

甚至连五年计划的具体制定,都是聘请甘特的弟子沃尔特•波拉科夫为顾问来设计的。

与美国不同的是,苏俄推行泰罗制,不是从微观层面来改进企业的管理模式,而是直接介入到国家的宏观层面,通过建立新的国家管理形式来直接实现社会的转型。

如果说,泰罗制在美国是在一个个企业中发挥作用,进而将其影响扩展到社会,那么,在苏俄,泰罗制是把整个国家作为一个大工厂来实施管理。

泰罗制在两种社会的不同效应泰罗制的推广,无论是在资本主义世界还是在社会主义世界,无论是在微观还是宏观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也带来了相当的副作用。

然而,在两种社会里,它的效应有着明显的差异。

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社会,泰罗制的推行使企业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迎来了著名的“柯立芝繁荣”。

然而,整体社会生产的无计划性,使得快速提高的生产率孕育出经济结构的不协调,以生产过剩为标志大危机迅速爆发。

1929,1933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陷入恐慌之中。

凡是推行泰罗制比较早也比较好的国家,恰恰最先受到经济危机的冲击,所受的破坏也最为严重。

这在某种意义上,反映出泰罗制的根本缺陷。

资本主义国家推行泰罗制是在企业微观层面进行的,微观的计划性越强,单个企业内部越有组织性,整个社会生产上的无政府状态也就越剧烈。

因而,西方各国所采取的反危机措施。

如罗斯福新政,其基本思路就是在国家层面采用泰罗制的某些措施,在宏观经济上加强计划和组织性,加大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力度。

苏俄推行的计划经济,将泰罗制的理性思想发展到了极至。

他们不但在国民经济大的发展方向上实行计划控制,规定农、轻、重的比例,规定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比例,而且政府通过最大限度地国有化、集体化,把微观经济主体纳入政府计划管理的范围,恰好又在微观层次上形成了缺乏自主权的经营机制。

微观经济主体丧失了经济决策权和经营自主权,变成了执行政府经济计划的工具。

国家就像一个大工厂,企业不过是国家这个大工厂的车间,它所需要的人力、财力等资源是由国家计划好的,它所生产的东西也由国家统购统销甚至统一调拨。

微观经济主体反而不再需要泰罗制的周密设计和创新能力。

最终,建立在完全理性基础上的计划经济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导致计划经济体制的失败。

由此可见,资本主义是由具体企业实行泰罗制,而国家失控;社会主义是由国家整体实行泰罗制,而企业失效。

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不无现实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泰罗制在创立后也影响到了中国。

据许康的《80年前泰罗与中国学者的文字之交——科学管理法传入中国的源流探索之一》(《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95年第3期)记载,1914年,上海浦东人穆湘就开始翻译《科学管理原理》,到1916年由中华书局以《工厂适用学理管理法》为名出版,泰罗当时翻译为戴乐尔。

穆湘在翻译过程中,还与泰罗、吉尔布雷斯书信往来,反复讨论,收益良多。

这个穆氏译本,到1934年已经出了7版。

可见,当时中国的学界还是十分敏锐的,能够与世界学术动向同步。

但当时中国的经济不发达,工业落后,所以,泰罗的学说只能在学界引起共鸣,而不能在现实中发挥作用。

中国真正开始关注泰罗,是在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的事。

作为后发型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家,在中国重视和总结泰罗制的效用,能够为中国社会转型的路径选择提供重要的参照系。

[编辑本段]

意义

现代管理科学的起点

现代管理学泰罗的科学管理思想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其根本内容在于如何提高企业生产效率。

当时,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很快,企业规模迅速扩大,但由于生产混乱,劳资关系紧张,工人“磨洋工”现象大量存在,导致企业生产效率低下。

泰罗认为,企业效率低的主要原因是管理部门缺乏合理的工作定额,工人缺乏科学指导。

因此,必须把科学知识和科学研究系统运用于管理实践,科学地挑选和培训工人,科学地研究工人的生产过程和工作环境,并据此制定出严格的规章制度和合理的日工作量,采用差别计件工资调动工人的积极性,实行管理的例外原则。

1898到1901年期间泰罗在伯利恒钢铁公司将他的理论进行试验,并且大获成功。

这引起了无数渴求科学知识的其他企业的向往,很多企业邀请他前去讲学和指导,其中包括大名鼎鼎的美国陆军军械部、布鲁克林海军造船厂等。

在这些工厂中,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同样取得了成功,这导致了泰罗的后半生几乎就是专门以宣传科学管理为职业,也导致了世界第一个职业管理咨询师的产生。

在泰罗及一大批同样杰出的追随者,如甘特、吉尔布雷斯等的推广下,科学管理运动兴盛一时。

由于科学管理以提高企业生产效率为宗旨,以泰罗为首的工程师也因此被称为效率工程师。

由于科学管理运动,1906年泰罗本人担任了声誉很高的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主席。

从1909年起,泰罗每年冬天都被邀请到哈佛大学讲课。

可以说,上个世纪初期美国的大规模生产运动就是以泰罗的科学管理思想为指导的,福特的流水线生产方式就是其中的典型。

在东方,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急切希望提高生产效率以和资本主义世界进行竞争。

泰罗科学管理的神奇功效极大地鼓舞了列宁,他对泰罗制极为推崇。

他说,泰罗制是资本主义的最新发明,同资本主义的其他一切进步的东西一样,一方面是资产阶级剥削的最巧妙的残酷手段,另一方面是一系列最丰富的科学成就。

至今,泰罗提出的科学管理理论依然被认为是现代管理科学发展的起点。

正如著名管理学家厄威克所说:

目前所谓现代管理方法,如果不说是绝大多数,至少有许多

可以追溯到泰罗及其追随者半个世纪以前提出的思想。

德鲁克也在其经典著作《管理的实践》和《后资本主义社会》中说,泰罗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开始对工作进行研究的人。

在这之前,人们只有关于人的知识、关于工具的知识,但是对工作本身毫无了解。

正由于泰罗对工作的科学研究,才使得工人的生产效率能够成倍提高,才导致了现代管理学的产生。

简化导致误解

与大多数伟大的管理思想一样,泰罗的科学管理思想在获得荣誉的同时,也引起了世人极大的误解。

在这一点上,泰罗尤其严重。

早在1911年,工会就开始有组织地对泰罗制发动全面的斗争。

工会认为,泰罗制是现代的奴隶制度,是资本家用来剥削工人的新方法,影响了工人的健康和工资,增加了工人的工作强度。

由于工会的罢工,美国国会众议院组成了特别调查委员会进行调查,泰罗被迫在4天的时间内出庭作证12个小时。

证词中充满了工人对泰罗的尖锐提问和敌视。

在学术界,泰罗制也一直被视为人际关系学派的反面典型进行批判。

人们批判泰罗有关经济人的假设,批判泰罗制造成了工人和管理层对立,批判泰罗制造计划和执行职能的分离。

在今天,泰罗更多地是作为一种反面理论而存在的,没有人认识到他的贡献和价值。

然而,我们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长的,泰罗的科学管理思想不仅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具有伟大的进步意义,在如今同样也闪烁着思想的光芒。

只不过我们很多人并没有真正了解他的思想而已。

一个伟大的理论只有通过简化才能够被大众所接受,但简化同样造成了大众对理论的误解。

如今,人们认识到的科学管理只是工作时间研究、差别计件工资制、职能工长制等工具和方法。

(1)通过“动作研究”,制定“合理的日工作量”,这就是所谓工作定额原理;

(2)挑选和培训出第一流的工人;

(3)使工人的操作、工具、环境等标准化,即标准化原理;

(4)实行计件工资制;

(5)把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分开,前者由管理部门来承担;

(6)实行职能工长制;

(7)管理人员只保留对例外事项的决策权和监督权,这就是所谓的例外原则。

科学管理确实是由这些工具构成的,但科学管理究竟是什么呢,泰罗说:

“科学管理是过去就存在的各种要素的集成,即把原来的知识收集起来,加以分析、组合并归类成规律和规则,从而形成一门科学。

通过科学管理,工人和管理者之间彼此和睦相处,在对待各自职能方面,精神面貌上有了彻底改变,两者之间的职责有了新的分工,其亲密无间、友善协作的程度在过去的管理制度下是无法达到的。

”(《科学管理原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年,107,108页)

泰罗在国会上作证时的讲话进一步阐明了什么不是科学管理,什么是科学管理。

“科学管理不是一种有效率的方法,不是一种获得效率的方法,也不是一串或一批有效率的方法;科学管理不是一种计算成本的新制度,不是一种支付工人工资的新办法,不是一种计件工作制,不是一种奖金制度,不是一种付酬制度,也根本不是一种支配工人的计划;科学管理不是拿着秒表观察一个人的工作并记下他的情况;它不是工时研究,不是动作研究或对工人动作的分析;科学管理不是印制一大批表格并将表格发给一些人,而且说:

„这就是你们的制度,照着办吧?

;不是分工工长制或职能工长制;不是在谈到科学管理时一般人所想到的任何方法,一般人在听到„科学管理?

这个词时就会想到一种或几种上面所谈到的方法,但是科学管理不是其中的任何一种方法……那么,科学管理在实质上包含着要求在任何一个具体机构或工业中工作的工人进行一场全面心理革命——要求他们在对待工作、同伴和雇主的义务上进行一种全面的心理革命。

此外,科学管理也要求管理部门的人——工厂、监工、企业所有人、董事会——同样进行一场全面的心理革命,要求他们在对管理部门的同事、对他们的工人和所有日常问题的责任上进行一场全面的心理革命。

没有双方的这种全面的心理革命,科学管理就不能存在。

”(转引自[美]丹尼尔A.雷恩《管理思想的演变》169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在过去,有效完成工作的知识只是以师傅传给徒弟的形式存在,没有人对如何更有效完成工作进行分析,没有人真正对工人的生产效率负责,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管理者。

正是由于科学管理通过工作分析与工作执行的分离,才能够以科学的知识代替过去的经验,工人和管理者之间的利益协调代替分歧,最大的产出代替有限制的产出,才能够产生现代意义上的管理。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管理职能、管理阶层的产生就是从泰罗的科学管理开始的。

科学管理的伟大意义也真是如此。

在今天,当我们再读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这本著作时,一方面需要管理学理论工作者和研究者认真阅读原著,把握原著的思想,不要囫囵吞枣,人云亦云;另外一个方面,历史往往不断重复过去。

在如今的中国,科学管理的思想同样具有很高的实践价值。

当我们企业在强调细节管理、有效执行的时候,实际上也就是在强调对工作的分析和研究。

当我们在强调劳资合作的时候,我们也就是强调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工作,将蛋糕做大,从而双方都能够获益。

最原始的思想往往也是最充满智慧、单纯和核心的思想。

[编辑本段]

现代意义

综述

费雷德里克?

泰罗提出的科学管理理论,使人们认识到了管理学是一门建立在明确的法规、条文和原则之上的科学,它适用于人类的各种活动,从最简单的个人行为到经过充分组织安排的大公司的业务活动。

科学管理理论对管理学理论和管理实践的影响是深远的,直到今天,科学管理的许多思想和做法至今仍被许多国家参照采用。

笔者认为,泰罗之所以能够让“无条理”的事物变得条理明晰并成为一个体系,所借助的就是两个理念:

效率与标准,亦即利益与理性。

效率与利益

第二次技术革命后,生产的效率大大提高,然而这种提高,并没有达到人们所满意的程度。

当时,美国经过南北战争以后,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到1900年,美国人口已达7600万,其中职工达2700万,许多工厂发展成为生产多种产品的大企业。

可是,由于企业管理落后,美国经济发展的速度远远落后于当时的科学技术成就和经济条件所提供的可能性。

许多工厂的产量远低于其定额生产能力,能达到60,的都很少。

工人的生产率和工资都比较低,而每周的劳动时间则在60小时以上。

技术的快速发展带来利益的强大诱惑,促使人们尽快提高企业的效率,以获得更多的利益。

泰罗认为,提高劳动生产率是整个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

他说:

“人的生产率的巨大增长这一事实,标志着文明国家和不文明国家的比例,标志着我们在一两百年内的巨大进步。

正是由于生产率的增长,使得今日的劳动人民(尽管有人谈论着他的悲惨处境和可怕遭遇)生活得几乎同250年以前的国王一样地好。

我们现在看成是必需品的,在100年以前是奢侈品。

这是什么原因呢?

这是由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

我在这个问题上讲了这么多,因为科学管理的根本就在于此,因为科学管理如同节省劳动的机器一样,其目的正在于提高每一单位劳动力的产量。

科学管理追求效率的这一目标,与技术革命为利益的目标达成了一致。

科学管理与技术革命开始携起手来,互相配合,共同促进生产的进步。

在这个过程中的关键是,如果想让二者的目标得以落实,必须让从事劳动的人认同并追求效率与利益,只有劳动者的劳动才能使这一目标成为现实。

把追求利益的目标内化于工人心中并不十分的困难,然而让工人把利益与效率联系起来,则需要一种机制,因为利益与效率本身没有必然联系。

在科学管理产生之前,工人们认为他们要想达到更好的生活水准,要靠斗争、罢工,而不是提高产量。

科学管理理论中刺激性工资制度的核心魅力在于把利益与效率联系起来,从而让工人把积极性用在生产上。

1895年泰罗提出了刺激性工资制度。

这一制度包含两点内容:

采用“差别计件制”的刺激性付酬制度。

这种付酬制度按照工人是否完成其定额而采取不同的工资率。

如果工人达到或超过了定额,就按“高”工资率付酬。

而且,不仅是超额部分按“高”工资率付酬,定额部分也按“高”工资率付酬。

于是,建立起高效率与高工资(高利益)、低效率与低工资(低利益)之间的联系。

不过这种联系没有落实在量上,没有精确化,无法操作与落实。

这样就产生了通过计时研究与分析,制定出一个作业的定额或标准。

这项工作由企业管理当局来做。

由定额制定部门把作业分解为各项要素,为每一要素制定出定额。

这样,就把定额的制定从估计与经验为依据,改变为以科学为依据。

第二点最终把每一程度的效率与每一程度的利益之间的关系确定下来,并得到了工人的认可。

这样,就把对利益追求的决定权还到工人手中,由工人自己决定自己去追求多

大的利益。

利益与生产成为正比例增长,进入一种良性的循环,利益与效率进入良性的互动。

标准与理性

技术革命带来的机器大工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分工更为细密。

与分工相对应,必须有协作的发展,才能最终完成生产过程。

在协作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标准,没有标准,协作将难以进行。

标准的落实,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比如在材料的标准化上,在机器大工业建立之初就改进材料的管理,当时主要集中于防止偷盗,并没有提出材料的标准化问题,因而产品的质量也不一致。

直到1800年以后詹姆士、小瓦特才正式提出了产品的标准化。

隐藏在标准背后的精神实质,便是理性。

近代技术不同于这之前的技艺,也在于其背后的理性。

技术革命前的技艺与数学没有必然的联系。

在技艺的修炼中有许多无法言传的信息,不能用精确的公式或语言表达出来,而技术则不同,是可以传播的。

技艺的修炼对于工匠而言需全身心的投入,在技艺的修炼中还溶人了对整个世界的感悟和体验,而他们所生产的技术产品毋宁说是附产品,他们的工艺活动成了他们的存在方式,在制作过程中,他们领悟到存在的意义和自由的真谛。

因此,古代的许多工匠、艺人,其所操持的手艺并非单单的为养家糊口,而成为性命所系和生命意义的徽章。

然而,在技术中这一切丰富的内容通通被剥离,技术纯粹化、理性化,成为外在于工人的生活的部分,成为他们生存的手段。

在工作与生活中没有任何的类似,工作完全是理性的过程。

正是由于技术所隐藏的这种理性,要求生产的组织也与之相应的充满理性,表现出来便是管理的标准化。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泰罗作了两项工作:

第一,为作业挑选“第一流的工人”。

所谓“第一流的工人”,泰罗认为:

“每一种类型的工人都能找到某些作业,他成为第一流的工人,除了那些完全能做这些作业而不愿做的人。

”由此可见,第一流的工人是有工作积极性的,尤其是掌握了工作的标准方法的人。

因此企业要经常对工人进行培训,以使之掌握这些标准。

让标准的概念深入工人的内心,落实在工作上。

泰罗在《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中曾指出,对那些尚未掌握科学的工作方法的非第一流的工人,“在老的组织中,工厂会对他说„你不行,走开吧,我没有时间多同你讲,你不可能挣得比60%更多的工资,离开这里,走开?

~这样做虽然不客气,但工厂的确没有时间闲谈。

在新的组织中情况怎样呢?

?

?

在新制度下,如果有一个工人没有干好,要是假定首先是我们管理人员的过错,可能是我们没有正确地教会这个人,没有给他做出榜样,没有花费足够的时间教他怎样干他的工作。

”由此可见,为完成任务也需要挑选“第一流管理者”。

第二、标准的作业条件。

包括:

工人的标准化的操纵方法;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作业环境标准化。

以前,工人的操作方法和使用的工具往往是根据自己的或师傅的经验来确定的。

工人劳动和休息的时间,以及机器设备等也是由管理人员根据自己的判断或者是过去

的记录来确定的。

缺乏科学的依据。

泰罗认为必须用科学的方法对工人的操作方法,使用的工具、劳动和休息时间的搭配,以至机器的安排和作业环境的布置等进行全面的分析,消除各种不合理的因素,把各种最好的因素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一种标准的作业条件。

他认为这是企业管理当局的首要职责。

[编辑本段]

与福特制比较

流水作业线

福特制是典型的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的组织形式,代表了传统机器大工业生产的最高水平。

工业化时代的主题,就是追求更多的产量,创造更大的市场。

对此,泰罗进行了理论上的创建,而福特采取了实践上的行动。

后福特制研究

亨利?

福特美国人喜欢做梦,马丁?

路德?

金的《我有一个梦想》脍炙人口,传遍世界。

但人们似乎不记得,老福特也曾做过梦,他的梦想,就是每一个自食其力的美国人都有一辆福特车,同他的家人一起在上帝的广袤土地上共享快乐时光。

为了实现他的梦想,他创立了流水作业线。

老福特一直不承认他与泰罗制之间的关系,甚至说,他的灵感来自于芝加哥的屠宰厂,屠宰厂是把一个个“部件”依次卸下来,他则是把一个个部件装上去。

但在实际上,如果没有泰罗倡导的标准化,如果没有甘特设计的控制图表,老福特的梦想只不过是梦想而已。

正是泰罗制的广泛推行,为流水作业线提供了技术支撑。

1913年,亨利?

福特运用当时企业推广泰罗制的技术成果,创建了世界上第一条流水生产线。

福特不仅设计出完善的装配线和统一精确的通用零部件,还创造出依靠非熟练工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